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乌梢蛇与蛇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乌梢蛇与蛇蜕

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 )的干燥体。又名:乌蛇、青蛇、三棱子、乌风蛇、乌花蛇、乌峰蛇、黄风蛇、敛脊蛇、黑乌梢、黑花蛇、剑脊乌梢蛇。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原动物乌梢蛇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间或水边,常见于路旁草丛中,以蛙类、鱼类为食,无毒,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

本品药材性状: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 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 枚,第4、5 枚入眶,颊鳞1 枚,眼前下鳞1 枚,较小,眼后鳞2 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本品味甘,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中医临床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炎,抗蛇毒,抗惊厥,镇痛,镇静

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乌蛇皮:用于小儿唇紧,脾热唇疮,风毒气,眼生翳;(2)乌蛇卵:用于大风癞疾,疟疾及痢下不止,脱肛;(3)乌蛇胆:干燥的胆囊,全体呈棕褐色或绿褐色,皱缩,长约1cm,粗0.5cm,上端胆管长1.5cm,对光透视微透明,内心黄棕色或黄绿色,味极苦,回甜;本品性凉,味苦微甘,无毒,功能祛风,清热,化痰,明目,解毒镇痉,用于小儿风热咳喘,痰热惊厥,急性风湿关节痛;(4)乌蛇膏:为乌蛇的脂肪,用于耳聋,绵裹豆许塞之;(5)蛇蜕:为乌蛇、黑眉锦蛇、锦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呈圆筒形,多压扁而皱缩,或有碎断,完整者形似蛇,长可达1m 以上,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滑润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 味淡或微咸;本品味咸、甘, 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 定惊,退翳, 解毒,中医临床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蛇蜕有抗炎,抗溶血作用。

乌梢蛇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名乌蛇。谓“无毒。主诸

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用之炙,入丸散,

浸酒、合膏。”《本草图经》曰:“乌蛇,生商洛山,近蕲州、黄州山中有之。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至善,不噬物。多在芦丛中嗅其花气,亦乘南风而吸。最难采捕,多于芦枝上得之。至枯死而眼不馅,称之重三分至一两者为上,粗大者转重,力尔减也。又头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头尾相对,用之入神,此极难得也。作伪者,用他蛇生熏之至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为异而。”《本草衍义》曰:“乌蛇,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尝于须安军塘

泺堤上,见一乌蛇,长一丈余,有鼠狼啮蛇头,曳之而去,是亦相畏伏尔。市者多伪以他蛇熏黑色货之,不可不察也。乌蛇脊高,也谓之剑脊乌梢。”《本草纲目》载“乌蛇有两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梢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由此可见,乌梢蛇之混乱历来已久。

乌梢蛇主含蛋白质(22.1%)、脂肪(1.7%)、17 种氨基酸等,另含钙、磷、镁、铁、铝、镍、锶等矿质元素。蛇蜕中含骨胶质。肌肉中含果糖-1,6- 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蛇胆中含胆酸、胰岛素。

乌梢蛇主产浙、苏、皖诸省,其中以浙北嘉兴地区,浙东宁波地区及浙南瑞安一带产量为最多。一般小蛇连皮加工,大的剥取蛇皮(仅留头尾皮

部)作装饰品出口,蛇肉加工供药用。据记载,苏皖一带几

乎将所有无毒蛇均加工成乌梢蛇入药。浙江乌梢蛇虽较道地,但混入其它蛇种也较多。亦有将乌梢蛇掺杂增重者,如在蛇内加入面粉糊,可使原蛇增重1/2 左右,且不易发现。鉴别的方法为:掺假的蛇体明显超重;外观蛇体背部饱满膨隆;将蛇体掰断,可见背部蛇皮下有灰白色粘附物,以手捻之类似粉笔灰;将粘附物滴上碘试剂,即刻变为蓝紫色。

识别乌梢蛇真伪传统经验主要有3 条:头扁圆,似龟头;眼大不陷,

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单凭这些经验鉴别是很不够的。在实际收购验收中,往往有一些个体较小的乌梢蛇因以上三条特征或其中一部分特征不明显而被认为是伪蛇。反过来一些其它蛇种往往或多或少具备以上的特征而被误认为是正品。据来复根等研究,在未去皮或较小个体不去蛇皮时,背鳞前、中、后的列数是鉴别乌梢蛇最可靠的特征。本品是我国已知蛇类中唯一具有偶数背鳞的蛇种,只要这一条符合,即能排除其它种的混杂。在仅留头、尾鳞片的蛇类药材中,头部鳞片的数目以及排列方式是鉴别乌梢蛇的主

要依据。也可通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薄层色谱、纸层色谱斑点分析、光谱鉴别、等电点、蛋白黏度、DNA分子标记、测定蛇体躯椎骨的比值

等鉴别乌梢蛇的真伪

易混品及伪品:(1)赤链蛇(游蛇科),又名大链蛇、火赤链,

红斑蛇;干燥品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头部鳞缘呈红色,鼻鳞不具沟,吻鳞从头背面可见,宽与高略相等,颊鳞1,窄长,入眶,眼前鳞1,棱形,眼后鳞2 ,大小相似,上唇鳞8,偶有7,第3、4、5 入眶,第6 最大,第7 有褐色纹伸至眼后,颅顶鳞片有紫褐色纹从左右斜向颈部而似“人”字形,背鳞平滑,仅后段1~3行微起棱,行数19-17-15 ,珊瑚红色,有阔幅黑色横斑,在体背者70 条,尾背上约30条,每个横斑点2~3鳞列,间隔着单个鳞列的狭窄红斑,红黑相间尤如彩链头顶棕黑,尾细长,尾下鳞双行;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全体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疼痛,慢性瘘管及溃疡;(2)王锦蛇,又名大王蛇、臭黄颌、黄蟒蛇、棱锦蛇、油菜花蛇;干燥品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头部鳞形成“王”字黑斑,鼻鳞下缘具沟,吻鳞从背面不易见,颊鳞1,长方形,不入眶,眼前鳞2,下片较小,上片缘不包头背,眼后鳞2,上片稍宽,上唇鳞8,偶有7或9,常4、5入眶,第7最大,背鳞23-23-19 行,头、背部的鳞片,中央黄绿色,四周黑色,体前半部约有30 条黄色斜横纹,后半部消失,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