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毕业论文)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里尔克《秋日》各汉译本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德语优美诗歌赏析:Herbsttag 秋日

德语优美诗歌赏析:Herbsttag 秋日

优美诗歌赏析:Herbsttag 秋日「诗人简介」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

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

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

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其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

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诗歌欣赏」HerbsttagRainer Maria Rilke,21.9.1902,ParisHerr,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und auf den Fluren lass die Winde los.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voll zu sein;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dr?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und jagedie letzte Sü?e in den schweren Wein.Wer jetzt kein Haus hat,baut sich keines mehr.Wer jetzt allein ist,wird es lange bleiben,wird wachen,lesen,lange Briefe schreiben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unruhig wandern,wenn die Bl?tter treiben. 「两种翻译版本」秋日北岛(译)主呵,是时候了。

夏天盛极一时。

(德语毕业论文)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里尔克《秋日》各汉译本对比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里尔克《秋日》各汉译本对比研究

最新法德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韩语毕业论文)对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的研究(德语毕业论文)Unterschiede zwischen de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rankenversicherungssystem(法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法语毕业论文)浅谈中法“勒内”现象(韩语毕业论文)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盛行的原因(德语毕业论文)中德小学课程与教学对比分析(法语毕业论文)浅谈圣—埃克苏佩里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小王子》为例(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La comparaison du mode du management des ressources humaines entre les groups hôteliers chinois et ceux de la France(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俗语的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La Tragédie d'une Femme Chimérique—L’Analyse d’Emma dans Madame Bovary(德语毕业论文)浅析特奥多尔•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爱情悲剧的原因(德语毕业论文)功能翻译视角下德语说明书的汉译分析(法语毕业论文)详细题目对应提纲和论文,请联系Q1:805 990 749互相交流学习(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亲族称呼语的扩大化使用的对比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与“夫妻”有关的韩中谚语比较研究(德语毕业论文)“闪电战"的优点和缺点--失败的原因在执行(法语毕业论文)“地下巴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拟声词•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以拟声词的形态和功能为研究中心(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人物性格分析(德语毕业论文)德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怪诞的艺术风格(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Culturelle de l’Influenc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sur la France au Dix—huitième Siècle(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语表现形式中看男尊女卑现象(法语毕业论文)埃米尔•左拉对自然主义的影响(德语毕业论文)从电影《窃听风暴》小议德国的再次统一(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年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影响(德语毕业论文)论德国的汽车文化(韩语毕业论文)从“我们”看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德语毕业论文)《莱辛寓言》中的动物形象(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的对比研究(法语毕业论文)《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与爱情(德语毕业论文)Über die Lüge-Frage im Roman Masken von Max von der Grün(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主体敬语法"的误用分析(德语毕业论文)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同性恋主题(韩语毕业论文)李光洙《无情》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性(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学习者对韩国语中表“原因”的连接词尾的误用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论法国文化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启示(法语毕业论文)浅谈莫泊桑小说《俊友》透露出的批判精神(韩语毕业论文)中韩客套话的比较(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中的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赏析法国小说《局外人》(法语毕业论文)狐狸形象的分析--《列那狐传奇》与《小王子》的对比(法语毕业论文)中法爱情观之比较(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des Oeuvres de Rimbaud qui Vont Contribuer àEnvisager Pourquoi un Prodige a AbandonnéTout(韩语毕业论文)《船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金东仁的唯美主义(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折射出的审美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从旗袍和韩服看中韩两国不同的审美观(韩语毕业论文)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对比研究(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个“雨果"(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综艺节目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追溯断头王后的悲情根源(法语毕业论文)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猫与鼠》中的猫鼠意象(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克莱斯特《海尔布隆的小凯蒂》人物形象极其童话因素(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德语毕业论文)从德语国家德比文化中探析其社会主要矛盾(法语毕业论文)Luc Besson et l’analyse de ses films(韩语毕业论文)崔曙海短篇小说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朝鲜时期女性和儒家文化为重点(德语毕业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歌德的诗与画(韩语毕业论文)韩流入侵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法语毕业论文)浅析中法咖啡文化(德语毕业论文)《再见列宁》影片中的自由和信仰(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韩语毕业论文)中级韩国语考试中易混淆连接词尾的误用分析(韩语毕业论文)关于韩文中的辅助谓词(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圣诞节与中国春节比较(法语毕业论文)《局外人》在中国(德语毕业论文)《除了幽灵,别无他物》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法语毕业论文)Inspirations que nous pouvons puiser des publicités d’intérêt général pour celles chinoises(德语毕业论文)Das Oktoberfest in München --die deutsche Bierkultur(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俗语看韩国女性的传统社会地位(德语毕业论文)从克莱斯特小说《O侯爵夫人》看当时妇女的地位(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中表示从属关系连结词尾的研究(韩语毕业论文)韩国小说《你爱香草吗》汉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韩语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的中韩成语、谚语对比(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路德维希•蒂克《金发艾克贝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德语毕业论文)中德职业教育比较(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结婚风俗比较研究(法语毕业论文)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法语毕业论文)漫画《高卢英雄》反映现代法国人特点(韩语毕业论文)鱼玄机和黄真伊的比较研究(德语毕业论文)科技德语的词汇和句法特点(韩语毕业论文)尹东柱诗中表现的害羞美(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布伦塔诺诗歌《纺织女的夜歌》(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中秋节的研究(法语毕业论文)通过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思想感情(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用餐礼节缺失的原因探析(法语毕业论文)中法酒文化(法语毕业论文)L'Aliénation des Esprits dans Boule de Suif(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法语毕业论文)从《情人》看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思想(韩语毕业论文)韩语汉字词人称接尾词的研究--以‘者'‘家’为例(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传统民居看韩国的历史文化(德语毕业论文)认知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法语毕业论文)解读《你好,忧愁》中的爱与孤独(德语毕业论文)中德文化对比-—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

里尔克中译本

里尔克中译本

里尔克汉语译本系年(1929~2008)傻按:最初整理这个“系年”,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的阅读的路标、记录自己的阅读的足迹。

此次应林笳教授要求而爬梳钩沉,则意在大致描绘出里尔克的文字在汉语世界里随时间之流生根开花的图景,以裨爱好者寻根溯源,拣选所需。

然而,在笔者自身,终不免井蛙陋见;于外部环境(出版业的繁盛),必定挂一漏万。

所以,最终的完成,只能留待汉语文本的全文电子化的最终完成。

整理这个“系年”,以笔者手中收集的资料为主,以网络检索为辅,更参考了卫茂平的《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卫茂平著.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张松建的《里尔克在中国:传播与影响初探,1917-1949》(/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604)和李魁贤的《里尔克在台湾》(《笠》诗刊,第163期1990年,127-137页;里尔克诗集(卷1) / 李魁贤译. 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239-254页)。

体例说明:1. 以里尔克文字的译本为主,辅以传记;研究、评介文字(包括学位论文与专著),种种原因,概不录入。

2. 专著,录一版一印、更换出版社(含出版社更名)或有修订的再版;杂著、合辑,以刊行首译文本为选择标准;期刊、报纸,1949年以后的,不复录入,感兴趣的读者诸君不妨在网络上稽考CNKI、维普、万方、龙源期刊乃至读秀。

琐记:文学,文字之艺术者也。

辗转迻译,言意必致亡失——得谁人之鱼、忘谁人之筌?刘小枫的硕士论文《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场罚 谒恼隆缎吕寺 旱木蚱稹⑵渌己秃艋健罚 跣》阒? 《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10,第184-212页)中,对里尔克有大量的评述,中间引文,多自冯至(《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和梁宗岱。

但如“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 在颂扬,在欢呼”句、《杜伊诺哀歌》片断等,刘氏称“《诗化哲学》中里尔克的一些诗出自张旭东的译笔”(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 上海三联书店, 2001.前言第9页),颇多灵性。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

从里尔克的诗来看翻译的文笔问题作者:吝艺伟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2期内容摘要: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

本文试图通过里尔克的诗歌来探讨翻译的文笔问题。

关键词:外国诗歌翻译里尔克我们年轻时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

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1]——王小波我现在不知道该读些什么,又该怎样从中选择。

我知道我想要看看里尔克的诗,于是我跑到图书馆的德语文学书架,翻来翻去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绿原先生翻译的一本。

虽说内容较全,《新诗集》、《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都包括在内,但当我读了《严肃的时刻》之后,我便失望了,对译者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

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的准备工作的,因为后来有幸找到一本郑克鲁编选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选》,里面收录的也有里尔克的的诗歌。

我单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就敢说这位译者的文笔拙略,你可以说有些轻率;但话说回来,一位译者能够让我这样一位学生看出破绽,看来的他的文笔也确实不一般。

最初接触里尔克的诗是在2010年3月27日《夜空守望者》的《我心中的诗》这期节目。

伴随着主持人林白那特有的浑厚有力而又有磁性的声音,我听到:下面为大家朗诵一首我最喜欢的诗,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节目第二天我便跑到夜空守望者贴吧来找这首诗,并且将主持人念到的所有诗整理出来贴在自己的博客里,实话说来,我是不太喜欢诗的,更准确来说是不敢喜欢,我一直认为诗不是随便写的,当然也不能让我随随便便来读。

诗大多数都是短小的,虽也有气势恢宏的史诗和叙事诗,但是诗歌当中浓缩了太多了诗人的感情,如果你的阅历不够丰富的话你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这里先不说你的阅历是通过读书间接获得的还是亲身经历而得,因为我之前听到这样一句话:人的内存越丰富,与外界的遇合的机会就越多。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学:可译与不可译在欧洲,少数⼈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1)意⼤利作家(如埃科)所引⽤的熟语—译者即背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 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2)意⼤利克罗齐《美学》的论点: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个道理是翻译的不可能性: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表现品为另⼀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已⽤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我们如果再加⼯,就只能⽤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个仍是审美的形式。

每⼀个翻译其实不外乎(⼀)减少剥损,以及(⼆)取原⽂摆在熔炉⾥,和所谓翻译者亲⾝的印象融合起来,创造⼀个新的表现品。

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始终还是原⽂的那⼀个,翻译既有⼏分⽋缺,就不是真正的表现品;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确有两个,但是两个内容不同。

‘不是忠实⽽丑,就是不忠实⽽美’这⼀句谚语可以见出每个翻译者所必感到的两难之境。

⾮审美的翻译,例如字对字的翻译,或是义译,对于原⽂都仅能算注疏。

(3)约翰逊:诗实在是不能译的;所以唯有诗⼈能保留⽂字的佳妙。

倘若我们能够在译本中寻找原作品的妙处,我们可以不必费神去学习他国的⽂字了。

因为诗的美妙除在本国的原著外,决不能被别国保留着,但是我们能够研究这⽂字⽽领会诗的好处。

‘You may translate books of science exactly. You may also translate history, in so far as it is not embellished with oratory, which is poetical. Poetry, indeed,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refore, it is the poets that preserve the languages; for we would not be at the trouble to learn a language, if we could have all that is written in it just as well in a translation. But as the beauties of poetry cannot be preserved in any language except that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e learn the language.’ Johnson to Boswell, Life of Johnson(4)德莱顿《奥维德书信集》译序中引⽤的邓汉姆的评论—诗具有⼀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种语⾔移⼊另⼀种语⾔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论冯至、陈敬容译文《秋日》的异同

论冯至、陈敬容译文《秋日》的异同

秋日之思——论冯至、陈敬容译文《秋日》的异同九叶诗派是40年代诗歌群体的名称,翻译家陈敬容是《九叶集》诗友成员,她的风格是高速度的以外景触发内感,势头快而猛,诗歌粗犷有力。

冯至是三十年代就已出名的诗人,以《北游》见称,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他和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后来他几乎消失了,为什么呢?原来他正埋头在海德尔堡大学研究德国文学,等到他在1940年出现在昆明联大的时候,他的诗歌趣味有了变化。

冯至和陈敬容都翻译过里尔克的《秋日》,冯至把它译为《秋日》而陈敬容译为《秋天》。

秋日,日,一般特指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口语常俗称的“天”;秋天,天,指的是季节、时节。

秋天比秋日所指的范围大,概括得更广。

冯至的《秋日》是根据里尔克德语原诗直译的,而陈敬容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所以两者语句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冯至翻译的诗歌,注重押韵,内容有沉思,有追求,有对于艺术抽象的探索,对于秋有实在的感觉。

而陈敬容翻译的,多了感情色彩,多了人性化的口吻。

他们翻译的《秋日》,带有现代诗歌意象——抽象的上帝。

诗的开头都是“主啊”,冯至的翻译是“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陈敬容的是“主啊:是时候啦,夏季的光热多奇伟。

”一个人用的是叹号,一个是冒号。

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这句是感叹句末尾,对主有强烈的感情,一方面是敬仰,另一方面是对他的不了解。

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命令的语气。

不可一世的夏天中有过去了,是一种感叹。

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用在称呼语“主”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对主的感情不及冯至,对于主只是一种称呼,并无太多感情加入。

“是时候了”中的“了”,具有的是肯定语气。

“是时候啦”中的“啦”却表现得不沉重,比较随意。

从此可以看出冯至翻译的诗具有客观理性,注重回归原诗的真实情感,而陈敬容在其中却注入感情色彩,添加了联想,注重美学追求,在诗中多运用现代派的构思、技巧与手法,营造特殊的意象和新奇的比喻,产生惊人的离奇、新鲜、准确和丰富的效果。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读后感英文回答:Autumn is a season that has always held a special place in my heart. The crisp air, the vibrant colors, and the sense of change and transition all contribute to its unique charm. When I read Rilke's poem "Autumn Day," I couldn't help but be captivated by the way he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this season.The poem begins with the line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immense." These words immediately struck a chord with me, as they perfectly encapsulate the feeling of time passing and the realization that a new season has arrived.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passing of time in my own life and how quickly the seasons change.Rilke goes on to describe the beauty of autumn, using vivid imagery to paint a picture in the reader's mind. He writes, "Now a single bird will rise from out the stubble,and a calm descends upon the fields." This image of a solitary bird soaring through the sky, amidst the golden fields, evokes a sense of peace and tranquility. It made me appreciate the simple moments of beauty that can be found in nature.Furthermore, Rilke explores the theme of impermanence in his poem. He writes, "Whoever has no house now, will never have one." These words reminded me of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rishing what we have in the present moment. It made me reflect on the things that truly matter in life and the fleeting nature of material possessions.In addition to its profound themes, Rilke's poem also showcases his mastery of language and poetic techniques.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vivid descriptions create a rich and evocative reading experience. For example, he writes, "The wind, the only one that's left us, whispers, 'Now!'". This personification of the wind adds depth and emotion to the poem, making it more relatable and engaging.Overall, Rilke's poem "Autumn Day" left a lasting impression on me. It made me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transience of autum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poem's themes of change, impermanence,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resonated with me on a personal level. It reminded me to embrace the seasons of life and find beauty in the ever-changing world around me.中文回答:秋天是一个一直在我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季节。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

注定永远孤独的诗人——从里尔克《秋日》一诗的中译说起成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7
【摘要】根据《秋日》一诗的德文本及英译本讨论了冯至和北岛的中译文,并在此基础上攒成了一篇“新”译文。

该诗是一首与时间别有关联的“秋兴”诗;含蓄地表达了里尔克对自己因选择承担诗人之特殊使命所必得经受的孤独而感到的不安。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成穷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秋日的里尔克
2.诗意识的沉醉与孤独——诚斋诗之"诗"及"诗人"意象疏议
3.无法消亡的孤独——里尔克及其诗歌《秋日》与《豹》
4.诗意识的沉醉与孤独——诚斋诗之"诗"及"诗人"意象疏议
5.诗魂探幽——从心理空间理论析《孤独的刈麦女》的诗人创作灵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可译不可译

诗歌可译不可译

第四阶段,文革以后。
• 文革结束随着改革开放,英文诗歌翻译这个事业 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显著 的特点。 • 1,译诗的选择丰富多样。之前的译诗大都局限于 拜伦、雪莱、济慈等一些大诗人,而对其他诗人 关注不多; • 2,在这个阶段,翻译已经开始上升为一个学科, 一门艺术,诗歌翻译在中国文学翻译界赢得了越 来越高的地位。可以从杂志书刊上出版发表的各 种学术论文上得到见证; • 3,诗歌翻译一般都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这时,已经不再模仿传统的中文古典诗歌去翻译英语诗 歌。在强调运用中文诗歌规则和形式的同时,也注意保持 原作和译作的一致性,以保留原作的魅力。 • 这个阶段在实践方面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朱生豪(1912- 1944),他以一人毕九年之力翻译了31部半莎士比亚的 诗剧,他的译本至今还被奉为经典。 • 在这个阶段很多诗人和翻译家提出了很多翻译理论,对翻 译理论建设的重视大大加强。其中,最重要的是闻一 多。 闻一多(1899-1946)在他的《诗的格律》提出了 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音尺》理论,即后来的“音顿”。而孙大雨在他的诗 歌翻译中,一直忠实地实践着这个理论。
• 这首诗主体非常抽象空洞,但在蒲伯写来, 却生动形象,历来被历代大家奉为音意结 合的典范。特别是第5、6句,7、8句和第9、 10句,诗人通过运用不同的元音和辅音, 通过节奏快慢的变化,使诗句的语言几乎 就成了诗句中描述对象的回音。要完美地 再现这精湛的技艺,自然不是翻译水平的 高低能解决的了的。
第三阶段(1949-1966)
• 这17年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 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成熟主要指两个特点: 1,这个阶段出版的翻译诗歌的高质量和多数量。 2,有了成熟的翻译理论。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 形式上,译诗都比较好第传达了原诗的美。闻一 多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在这个阶段有了成熟的 “音顿”理论,以卞之琳为代表。

诗歌的可译性

诗歌的可译性

浅谈诗歌的可译性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由于它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诗歌翻译这一领域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始终存在着。

笔者认为,诗歌并不是完全不能被翻译的。

本文就诗歌中存在的可译性因素及翻译诗歌的方法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诗歌;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20-01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抒情言志的的文学体裁。

它不仅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肩负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任务——即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们一种高于一般生活的文学精神。

所以,诗歌的语言,一般都被要求为精练、有节奏、有韵律,分行排列。

那么同样,诗歌的翻译过程同样要求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传达原作者原作品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各国诗人在诗坛上都创作过许多出色的作品。

中国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自不待言,外国的如英国诗人拜伦、雪莱;法国诗人雨果、波特莱尔;德国诗人歌德、海涅;俄国诗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

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能力,结合各自国家的语言特色,并揉进自身所属国家的本土文化,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作。

但由于对语言的认知程度有限,各国读者们接触到他国诗歌的途径大多是通过译作。

这时便会产生一个问题,由于诗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译者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方式翻译才算完美呢?诗歌的翻译并非易事,它不仅要求译文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而且需要尽量符合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但由于诗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以及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等等因素,很多学者主观上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英国诗人鲍斯威尔(j boswell)就认为:“译诗只能是拙劣的模仿。

”我国的著名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周作人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是一首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私塾老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

”著名翻译家王以铸在《论诗之不可译》中这样说过:“我认为诗这东西不能译,理由很简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者说得通俗点,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方言)来表达的。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47
2017年 7 期 总 第 408期 妥徽 文学
要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研
息为窒,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叶,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 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Lelian》®来把中国诗人苏曼
殊 和 魏 尔 伦 进 行 对 比 ,田 汉 认 为 ,受 李 商 隐 影 响 ,苏曼
二 、《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 歌 》是 魏 尔 伦 诗 歌 里 最 早 传 人 中 国 并 得 到 翻 译 的 诗 歌 。最 早 翻 译 《秋 歌 》的 是 周 吾 ®之 后 还 有 多 人 相 继 翻 译 了 此 诗 。本 文 选 出 了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两 个 译 本 ,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 )田汉的译本 秋 歌 (田汉译) 秋天里, 懷蛾璘,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法国 诗 人 魏 尔 伦 (PaulVeriaine),一直以其诗歌 中 无 处 不 在 的 “音 乐 性 ”而 闻 名 于 文 学 界 ,他的代 表 作 《Chansondautomne》(中 译 为 《秋 歌 》)因 其 诗 歌 内 部 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 后有周吾、田汉、王 独清、覃 子 豪 、许 渊 冲 、罗 洛 、郑克 鲁 等 对 其 进 行 了 中 译 。我 们 选 择 了 《秋 歌 》的两个中译 本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魏 尔 伦 诗 歌 中 的 “音乐 性 ”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 理 的 “再 创 造 ”。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详解

里尔克诗选《严重的时刻》《秋日》《豹》详解
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 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 他距离理解这两个极端都是无穷之远, 事物的归宿以及它们的起源对他来说, 都是无可逾越地隐藏在一个无从渗透 的神秘里面;他所由之而出的那种虚无 以及他所被吞没于其中的那种无限, 这二者都同等得是无法窥测的。"这就 是我们人类的真实状态。于是敏感的 诗人生出了无穷的感慨,于是也就有 了这首神秘的诗篇--《严重的时刻》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 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 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 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 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
2、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 同时带有胁迫意味。
ohne Grund lacht in der Nacht, 无缘无故在夜间笑
lacht mich aus. 在笑我
Wer jetzt stirb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
ohne Grund stirb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死
sieht mich an. 望着我
gie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drä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催它们成熟, die letzte Süß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int über mich. 在哭我
Wer jetzt geht irgendwo in der Welt,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
ohne Grund geht in der Welt, 无缘无故在世上走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存在之诗——里尔克《秋日》赏析
人 生 这 难 以克 服 的 孤 独 把 他 带 向 了 创 造 性 的 精 神 劳 直有着一种 “ 悲秋 ”情 怀 。但 在 里 尔 克这 酋诗 中 .不
作 , 向 与 命运 的 对 话 . 向那 伟 大 的 艺 术 :就 醒着 , 带 带 “
读 着 ,写 着 长信 … … ”里 尔 克 在 另 一首 诗 中还 这 样 写
秋 日
来 之 前 , “ 最 后 的 果 实 长 得 丰 满 / 给 它 们 两 天 南 让 再 方 的气 候 / 使 它 们 成 熟 / 最 后 的甘 甜 酿 入 浓 酒 。 迫 把 ”
主 啊 !是 时候 了。夏 日曾 经很 盛 大 。
这 体 现 了 里 尔 克 的 生 命 哲 学 。在 他 看 来 ,生 命 就 是 这 样 一种 转 化 和 奉 献 。 这 “ 后 的 果 实 ” 不 仅 是 自然 界 最
仅写 出了 秋 日将 至 时 的空 旷 感 、荒 凉 感和 紧迫 感 ,也 写 出 了对 生 命 实 现 的恳 求和 祈 愿 ; 仅 写 出 了秋 日的 不
的 果 实 ,也 正 是 “ 灵 的 果 实 ” 或 “ 歌 的 果 实 ” 心 诗 。
把你 的阴影 落在 日晷上 ,
让 秋 风 刮 过 田野 。
让 最 后 的果 实 长得 丰 满 ,
再 给 它们 两 天 南 方 的 气候 , 迫使 它 们 成 熟 ,
把 最 后 的 甘 甜 酿入 浓 酒 。
这 是里 尔克 早期 的 名作 ,我 第 一次 读 就 永 远 地 喜
由青 春 期 的 感 伤 、唯 美 和 苦 闷 ,进 入 到 更 为 成 熟 、严 欢 上 了 它 。 “ 啊 !是 时候 了 。 主 ”诗 的 一 开头 就 震 动人 肃的生命与艺术的领域。

秋日

秋日

“上帝本身一直是里尔克诗歌的对象,并且影响他 对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存在的态度,上帝是终极的 也是匿名的,超越了所有自我意识的界限。当一 般人所接受的信仰系统不再为‘宗教艺术’提供 或规定可见的意向时,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里 尔克伟大的诗歌和他个人的悲剧都可以归因于如 下事实:他要把自己抛向造物主,而造物主已不 再具有客观性。” ——北岛 《时间的玫瑰》




随后的岁月:他Biblioteka 回不为穿梭于德、法、意、奥之间里尔克,二十世纪罕有的圣徒式抒情诗人。在 世界的范围,与叶芝,艾略特并称为二十世纪 最伟大的三位诗人。在德语诗人中,被广泛地 认为是继歌德以后最重要的诗人。在里尔克不 算太长的一生中,流离,漂泊成了生命的主旋 律。在一生表面的轮转和重复背后,是骨子里 不能逃避的命运:无根的行吟诗人;不断地寻 求孤独,享受孤独,同时又焦虑地希望交流。

出生:波西米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布拉格 22岁:遇到三十六岁的露· 封· 莎乐美,因露的原因, 他访问了俄国,见到了列夫· 托尔斯泰等一批俄国伟大 文学艺术家。 与露分手后:他先后来到柏林、翡冷翠等地。25岁却 又一次与露游了俄国。随后在不来梅市遇到雕塑家克 拉拉· 威斯特霍夫 27岁:因克拉拉与罗丹的师生关系,他来到巴黎,成 了罗丹大师的秘书。 28岁:到意大利旅行,复回到巴黎,一个贫穷者。
温馨提醒
朗读诗歌,要注意字音、停顿、 节奏,要有感情地朗读。
著名诗人北岛评价说:“有时我琢磨,一首好 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 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 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翻译家冯至评价这首诗:“诗歌所能带来的 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 跳跃与感动。显然,里尔克的这首《秋日》 做到了,并在百年的岁月里越发显得隽秀而 光辉四溅。”

【以歌德名诗为例论诗歌互译多元等价的必要性】歌德诗歌

【以歌德名诗为例论诗歌互译多元等价的必要性】歌德诗歌

【以歌德名诗为例论诗歌互译多元等价的必要性】歌德诗歌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这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于翻译标准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

如何厘定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大家、翻译理论家讨论的焦点。

大家一致将“忠实原文”视为翻译的最高境界。

在译诗的过程中,译者应不拘泥某一翻译理论,或某一翻译法则,而应从诗歌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做到原文与译文的等价。

本文以歌德名诗《米丽容歌》的两个译本的比较来探讨诗歌互译过程中多元等价标准的必要性。

关键词:引言中国在两千多年来的翻译史中不仅推出了许多翻译巨著,而且关于翻译的理论和观点也层出不穷。

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标准一直是翻译大师们讨论的焦点。

因为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所以文学翻译是翻译之难点,而诗歌翻译又是难中之难。

许多中外文学家和翻译大家甚至至今还在讨论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诗歌不可译性是指,很多翻译家认为中国的诗词曲不仅在词句上有许多文字游戏的应用,而且具有严格的韵律。

因此,如果外国人想要领略中华诗歌瑰宝的全部光彩,就只有亲自拜读原文了。

而另外一些人认为,诗歌不是不可译,而是当今社会缺少可以翻译诗歌的大家,确实如此,读者在现有的诗歌译作中仍然可以不断看到非常绝妙的译本。

这些译作无论从诗的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译得很美,可谓达到“形与神共似”的果效。

那么一部诗歌译作如何才能做到“神形共似”、真正忠实原文呢?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借助一首中德诗互译的例文——歌德的《米丽容歌》的两篇译作比较,来说明什么才叫做忠实原文,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忠实原文。

一、翻译标准之多元等价论自从翻译这一行为存在的那一刻开始,有关翻译标准的争辩也未曾停止。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各个翻译名家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标准学说,三国时的支谦提到的“循本旨,不加文饰”①,东晋道安所倡的“案本”②,唐人的“信”③,以及近代严复所提的“信,达,雅”的“信”④,朱生豪的“神韵”说⑤,傅雷的“神似”说⑥,钱钟书的“化镜”说⑦等,以及国外译论家的类似提法,如英国泰特勒的“三原则”⑧,巴阿尔胡达罗夫的“语义等值论”⑨,美国奈达的“等效”论等,所有这些提法文字上虽然有别,但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都一样,即,翻译要忠实原文。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吴斐(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

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

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一、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

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

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

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

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最新】秋里尔克赏析word版本 (12页)

【最新】秋里尔克赏析word版本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里尔克赏析篇一:秋——里尔克秋——里尔克木叶飘零,宛自远方而落远在诸天的花园悉数枯萎;落叶摇荡着逆反命运的身姿。

数夜之间沉重的地球脱离所有星辰落入孤独。

我们全要落下去。

这只手正在落。

且看你另一只手:亦如其类然而有一个人,他无限温存地双手捧接万物的坠落。

——“他”,指大地,拟人化。

叶落知秋。

秋使千红一泣,万木同悲。

然则千红同归于大地,哺育万物的大地。

此句的弦外之音令人联想起龚自珍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二:西方诗歌鉴赏波德莱尔契合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活的柱石不时说出模糊的话;行人穿过象征的森林,接受它们亲密的注视。

有如远方的漫长的回声混成幽暗和深沉的一片,渺茫如黑夜,浩荡如白天,芳香、色彩、声音在互相应和。

有的清爽芳香如儿童的肌肤,柔声如双簧管,翠绿如草场,--更有些呢,腐败、浓郁、雄壮像无极限的东西飘散着飞扬,如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歌唱心灵与官能的欢狂。

在波德莱尔的诗学观念中,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波德莱尔着重发展了两种理论和征论。

这两者是互为基础,不可单独运用的。

契合被西方认为是西方象征派的宪章,是象征派的诗学总纲,还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发生的思想之源。

梁普遍而且基本的真理一样,象征之道也可以一以贯之,曰‘契合’而已。

当我们放弃了理性与意志的权威,把物的本性,让我们的想象灌入物体,让宇宙大气透过我们心灵,因而构成一个深切的同情交流,物我之间同跳着一个节奏的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一粒细沙,一朵野花或一片碎瓦,而是一颗自由活泼的灵魂与我遇:两个相同的命运,在那一刹那,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

唐湜认为:诗正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神殿,那些活的支柱,象征的森林正是意象,相互呼唤,相互应和响。

这深邃的神殿,也正是那个阴郁又深沉的一致,那个一致的生命,在那里,从意识的暗示的意象、音响里沉埋了的从远方来的回音,广阔如黑夜又如白日的潜意识流。

三个“里尔克”

三个“里尔克”

三个“里尔克”1 《秋日》汉译概述奥地利作家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 )是20 世纪德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范围的新诗都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名作《秋日》一诗收录于1902年出版的诗歌集《图像集》( Das Buch der Bilder )。

这首诗自诞生起就吸引了许多读者与译者的兴趣,目前它的英译版本多达二十多种,而在我国先后有12 位译者将这首诗翻译成汉语,冯至、北岛、方思、绿原等著名翻译家、诗人都翻译过这首诗。

最新的译文版本出自2016年 1 月出版的《里尔克诗全集》,这一全集收录了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是汉语世界第一部里尔克诗歌全集。

不同译者对同一源文,尤其是抒情诗,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包括意象内容和深层次观念的阐释。

本文就此选取冯至、北岛和陈宁的三个译本中的第三阕,分析比较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诗歌理解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2 《秋日》内涵阐释《秋日》一诗目前在国内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冯至的译本(附德语原文):秋日Herbsttag 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sehr gro?.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让秋风刮过田野。

und auf den Fluren lass die Winde los.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Befiehl den letzten Fr u chten , voll zu sein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gib ihnen noch zweis u dlichere Tage ,迫使它们成熟,dr?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die letzte S u ?ein den schweren Wein.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wird wachen,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在林荫道上来回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里尔克秋日赏析]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秋日赏析]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秋日赏析]里尔克秋日里尔克秋日篇1:简短的现代诗歌1、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海子《以梦为马》2、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3、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海子《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5、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6、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有关大雁塔》7、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韩东《温柔的部分》8、我们常常提到尚义街六号说是很多年后的一天孩子们要来参观——于坚《尚义街六号》9、我读你的诗想象你的模样我一直在猜你裙子的颜色在一个又一个嫩绿的早晨我和你等着太阳出来——丁当《女诗人》10、一把餐刀又窈窕又贤惠至今尚未改嫁一条新闻在大街上瞎逛又跑到墙角窃窃私语一瓶酒一把鼻涕一把泪又想起一桩往事一生未娶一个康德一个安徒生一辈子怎么过令人难过一双皮鞋一个小巷一个老婆一蹬脚就是一辈子一个星期天一堆大便一泡尿一个荒诞的念头烟消云散——丁当《星期天》11、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土匪、小业主。

什么样的婚姻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西川《虚构的家谱》12、所谓未来,不过是往昔所谓希望,不过是命运——西川《杜甫》13、在两条大河之间,在你曾经歇息的乡村客栈,我终于听到了一种声音:磅礴,结实又沉稳有如茁壮的牡丹迟开于长安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西川《杜甫》14、我会在十二岁爱上一个小仙女陪她穿过潮湿的小巷、阳光闪烁的广场我会为她花光手里的钱,为的是吻一下她善变的嘴唇,抱住她,像抱住头顶的月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法德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韩语毕业论文)对赵明熙的小说《洛东江》的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Unterschiede zwischen dem deutschen und chinesischen Krankenversicherungssystem
(法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中法“勒内”现象
(韩语毕业论文)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盛行的原因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小学课程与教学对比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圣-埃克苏佩里小说的艺术特点--以《小王子》为例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La comparaison du mode du management des ressources humaines entre les groups hôteliers chinois et ceux de la France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俗语的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La Tragédie d’une Femme Chimérique—L’Analyse d’Emma dans Madame Bovary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特奥多尔•施托姆小说《茵梦湖》中爱情悲剧的原因
(德语毕业论文)功能翻译视角下德语说明书的汉译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 详细题目对应提纲和论文,请联系Q1:805 990 749互相交流学习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亲族称呼语的扩大化使用的对比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与“夫妻”有关的韩中谚语比较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闪电战”的优点和缺点--失败的原因在执行
(法语毕业论文)“地下巴黎”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拟声词•拟态词的对比研究—以拟声词的形态和功能为研究中心
(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人物性格分析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迪伦马特悲喜剧《老妇还乡》中怪诞的艺术风格
(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Culturelle de l’Influenc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sur la France au Dix-huitième Siècle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语表现形式中看男尊女卑现象
(法语毕业论文)埃米尔•左拉对自然主义的影响
(德语毕业论文)从电影《窃听风暴》小议德国的再次统一
(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年汉诺威世博会对德国的影响
(德语毕业论文)论德国的汽车文化
(韩语毕业论文)从“我们”看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
(德语毕业论文)《莱辛寓言》中的动物形象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送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红与黑》中于连的性格与爱情
(德语毕业论文)Über die Lüge-Frage im Roman Masken von Max von der Grün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主体敬语法"的误用分析
(德语毕业论文)托马斯•曼小说《死于威尼斯》中的同性恋主题
(韩语毕业论文)李光洙《无情》小说中表现的思想性
(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学习者对韩国语中表“原因”的连接词尾的误用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论法国文化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法语毕业论文)浅谈莫泊桑小说《俊友》透露出的批判精神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客套话的比较
(韩语毕业论文)《春香传》中的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赏析法国小说《局外人》
(法语毕业论文)狐狸形象的分析--《列那狐传奇》与《小王子》的对比
(法语毕业论文)中法爱情观之比较
(法语毕业论文)L'Analyse des Oeuvres de Rimbaud qui V ont Contribuer àEnvisager Pourquoi un Prodige a AbandonnéTout
(韩语毕业论文)《船歌》中所表现出来的金东仁的唯美主义
(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折射出的审美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从旗袍和韩服看中韩两国不同的审美观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对比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巴黎圣母院》中的三个“雨果”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综艺节目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追溯断头王后的悲情根源
(法语毕业论文)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小说《猫与鼠》中的猫鼠意象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克莱斯特《海尔布隆的小凯蒂》人物形象极其童话因素
(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德语毕业论文)从德语国家德比文化中探析其社会主要矛盾
(法语毕业论文)Luc Besson et l’analyse de ses films
(韩语毕业论文)崔曙海短篇小说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朝鲜时期女性和儒家文化为重点
(德语毕业论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歌德的诗与画
(韩语毕业论文)韩流入侵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朝鲜族传统婚礼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法语毕业论文)浅析中法咖啡文化
(德语毕业论文)《再见列宁》影片中的自由和信仰
(德语毕业论文)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韩语毕业论文)中级韩国语考试中易混淆连接词尾的误用分析
(韩语毕业论文)关于韩文中的辅助谓词
(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圣诞节与中国春节比较
(法语毕业论文)《局外人》在中国
(德语毕业论文)《除了幽灵,别无他物》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Inspirations que nous pouvons puiser des publicités d’intérêt général pour celles chinoises
(德语毕业论文)Das Oktoberfest in München --die deutsche Bierkultur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俗语看韩国女性的传统社会地位
(德语毕业论文)从克莱斯特小说《O侯爵夫人》看当时妇女的地位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语中表示从属关系连结词尾的研究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小说《你爱香草吗》汉译文中出现的错误分析
(韩语毕业论文)与“眼睛”有关的中韩成语、谚语对比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路德维希•蒂克《金发艾克贝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韩语毕业论文)中韩结婚风俗比较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法语毕业论文)漫画《高卢英雄》反映现代法国人特点
(韩语毕业论文)鱼玄机和黄真伊的比较研究
(德语毕业论文)科技德语的词汇和句法特点
(韩语毕业论文)尹东柱诗中表现的害羞美
(德语毕业论文)浅析布伦塔诺诗歌《纺织女的夜歌》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中秋节的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通过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思想感情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用餐礼节缺失的原因探析
(法语毕业论文)中法酒文化
(法语毕业论文)L’Aliénation des Esprits dans Boule de Suif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传统饮食文化研究
(法语毕业论文)从《情人》看杜拉斯的女性主义思想
(韩语毕业论文)韩语汉字词人称接尾词的研究--以‘者’‘家’为例
(韩语毕业论文)从韩国传统民居看韩国的历史文化
(德语毕业论文)认知隐喻作为一种思维工具
(法语毕业论文)解读《你好,忧愁》中的爱与孤独
(德语毕业论文)中德文化对比——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