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合集下载

2018版马原:第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fh

2018版马原:第二章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fh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 人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 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
习近平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有完结……人类 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 创造,有所前进”。
毛泽东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 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 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好贯彻。认识路线和思想路 线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
第三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实现理论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改 造 世 界认
识 世 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的任务
解释世界 揭示规律 主 认识
改造世界 理论指导
客 实践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 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 有助于 改造世界
人们只有在改造 世界的实践中才 能不断深化、拓 展对世界的认识
主体
客体
人也不会满足于 世界的现存形式
世界不会自 动地满足人
人类主体总是受着目的性和 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 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但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 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 满足主体的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以直观 为基础 的机械 反映论
缺陷一:不懂得认识 的辩证发展过程
缺陷二:离开社会实 践来考察认识问题
以实践 为基础 的能动 反映论
基本特征一:把辩证 法应用于反映论
基本特征二:把实践 作为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对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列宁概括地指 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 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过程。” 毛泽东把这一过程进一步概括为:在 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 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发 展为新的实践活动这样两次飞跃。
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 和认识能力是先于 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同 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
主体
主体
客体
实践关系(改造)
主体客体化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第二,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 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第三,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 结果按照一定方向运行。
确立目 的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实施实 践方案
对照检 验评价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首要观点)
【难点解析】: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论。真理 的一元论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 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真理观,既要同旧唯物主 义的机械论真理论划清界限;也要与唯心主义的 主观真理论划清界限。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原讲义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这次飞跃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 发展。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 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化为指导 实践的具体观念。
(2)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主体历史方位感
价值本位意识



社会秩序意识 社会规范意识 价值实践意识
特 征
社会历史性 群体性 评判定向性 规范性
含义 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属性作评判表态度
揭示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价值关系
特点
主体通过体验把握客体能否满足需要
以特定价值词进行评判

值 评
满足主体需要: 出发点,前提
合理性
利于主体生存发展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 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 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观点,实现了认识论的 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1)真理原则: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 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 实践 活动
真理 原则
价值 原则
客体性
条件性 统一性
主体性
目的性 多样性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章标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课时安排】共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认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点,也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本章内容分为三节,主要涉及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和价值,以及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这一章是对人认识产生和发展问题的详细概括和说明,同时也对真理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本章第三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总结,只有从真理性认识出发,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使学生对真理问题有更深入了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了解真理是一元的,不因主体的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变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真理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理解纷繁复杂的各种现实情况,并且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去改造客观世界,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难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2、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课堂讨论、课后阅读等环节【教学辅助手段】主要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参考文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原理教师讲义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原理教师讲义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伽 利 略 的 胜 利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 无限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世界是可知的。
真理的绝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 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 广度上是有限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在 深度上是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的本质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 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 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 从实践到认识 2 从认识到实践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主体 客体
是 否 在 实 践 题中 考 察 认 识 问
主体 实践 客体
是 否 了 解 认 识 的 辩 证 本 性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案例分析
案例 :王阳明观竹的教训——认识来源于实践 这是关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故事。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
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 密的竹子。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 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 道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 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第三 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 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 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 道理,是一无所获。 讨论:认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呢? 或者说,客观世界是通过 什么渠道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的呢?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主体
中介 (工具)
认识客体
• • • •
⒉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即客体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以 及主体和客体之间欣赏和被欣赏的审美关系。
• 以上三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实践关系是最 基本的关系。
a b
c
•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a2+b2=c2
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⑴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局限性 ⑶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偏 见
• 认识过程之所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两个阶段,并能自觉实现感 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客观 依据是: 客观物质世界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 一。
二、认识的本质
• ㈠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 直观反映论
• 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人认识,人有能力认识世界; •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能彻底 认识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 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感觉、思想→物
⒉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 ⑴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 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 • ⑵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 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深化 • ⒊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马原教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教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2010马原第二章

2010马原第二章

(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涵。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含义? 1、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含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分 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 认识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主体人,对客体物— 即物质性世界的事物在主观上的能动性的反映活 动;所谓改造世界,就是主体人对客体物进行不 断的加工制造,以满足人类对生产资料和生活消 费资料需求的社会性实践活动。 。 认识、认识论和认识改造世界的特点? 2、认识、认识论和认识改造世界的特点? 认识是一种求知活动,是主体认知客体物和 人本身的客观运动;认识论就是把人类认识改造 世界的方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认识改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时数6) 学时数6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文,正确理解: 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文,正确理解: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获得物质和精神资料是人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类两大共同任务和目标的原理; 类两大共同任务和目标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客 观真理和西方主观真理的区别; 观真理和西方主观真理的区别;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标准的原理。 和发展真理标准的原理。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外 星 人
理是理想信念,是指南针方向盘。真理的对立面 是谬论,人类如何认识掌握真理,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 第一、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 场上认识真理。 第二、 第二、在反复实践中认识掌握真理。 第三、 第三、在正确区分时间、地点、对象的条件下认 识真理。 第四、 第四、善于透过事物表象深入事物内部发现真理。
念思想,例如,西方唯心主义哲学把真理看成一 种思想形式、经验组织形式、人们之间关系的约 定。 。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真理观 (2)、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真理观?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几种错误真理观? 第一种,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种 第二种,满足需求即为 第一种 第二种 真理;第三种 第三种,存在就是真理。例如 。 例如…。 第三种 例如 )、东西方两大哲学派别在真理观上斗争 (3)、东西方两大哲学派别在真理观上斗争 )、 的焦点? 的焦点?有无客观真理是斗争的焦点。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标准及 (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标准及 真理的价值。 真理的价值。 1、检验真理的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经验的概 括与总结,伴随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变化,真理也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12 (1202-1200021B-012) > 学习指导书>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本章知识点(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造世界(三)主要内容简述:1、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本节的逻辑线索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实践的主体和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进而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正确分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各种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活动过程是在实践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存在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 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 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 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 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第二 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 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 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 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 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 能成为科学。笛卡儿认为,第二类观 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 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 有的“天赋观念”。所以,他认为真 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 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 才是知识的源泉。
其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 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 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 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 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其二
反映具有创造性。反 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 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 映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硬! 红!
甜!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个 别方面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 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的感觉 和知觉的回忆的基础 上客观事物在头脑中 形成的感性形象。
一切科学的定义、定 理、定律、理论、观 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案

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

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1、了解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2、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

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 王夫之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 ,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

唯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先验化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 英, 和康德,德,对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论。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知〜接也。

” “虑〜求也。

” “循所闻而得其意。

”朋.了--- 墨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认识客体: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的认识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

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 康德,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巴斯德,法,(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这不仅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4)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我们的实践证明: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 毛泽东唯理论: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经验论: 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

其次, 在掌握了大量现象的基础上〜要对现象、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

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需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1(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两次飞跃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第一〜主体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第二〜主体的认识要受到各种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三〜主体认识还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2(无限性:即使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及实践过程本身的推移发展是没有止境的。

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1, 能使我们避免割裂理论和实践二者统一的“左”的和右的错误,2, 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尊重群众的实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毛泽东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相对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亚里士多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 夏明翰真理: 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1, 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 检验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性: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某一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实际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 二,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总是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相互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第二〜为我们提供了一件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人类活动不仅遵循真理原则〜而且遵循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 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方面〜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方面。

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目的性原则。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多样化原则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一〜真理与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

第二〜真理和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第三〜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