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教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时数】4课时

[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时间决定了认识的发生。首先〜劳动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劳动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示〜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 荀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知行始终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

--- 王夫之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

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认识本质观

1(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代表:从西方古代的“回忆说” ,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中国古代“生而知之”和“良知”、“良能”的认识论思想〜一直到西方近代的“天赋观念”说〜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不同形式。

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评价: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

客观的问题。唯心主义一般看到了主体认识图示、认识结构对认识活动所引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又把这种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先验化了〜往往导致神秘主义。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观点: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

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代表:休谟, 英, 和康德,德,

对不可知主义怀疑论的评价: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在人的认识和客观世界之间

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往往为信仰主义保留和开辟地盘〜在本质上是错误的〜但

它从反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能判定认识与对象、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

3(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观点: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

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大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种直观映射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观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代表: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等都属于这种理论。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评价: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

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反映世界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个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

“知〜接也。” “虑〜求也。” “循所闻而得其意。”

朋.了

--- 墨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

认识主体:感性认识离不开人的感觉经验

认识客体: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它能够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

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对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的认识理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的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知识。”

--- 康德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包含着感性认识的因素。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巴斯德,法,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这不仅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而且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4)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两种错误:

“我们的实践证明: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 毛泽东

唯理论: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经验论: 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