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咏松的古诗词白居易
![咏松的古诗词白居易](https://img.taocdn.com/s3/m/f3b400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c9.png)
咏松的古诗词白居易松树,并不像柏树那样笔直挺立,庄重肃穆。
不像榕树那样枝叶茂盛,绿*如盖。
也不像桂花树那样翠绿,闪烁着油亮的光泽。
但是,松树却有坚强的高贵品质,这是其他树都没有的。
下面是咏松的古诗词白居易,欢迎参考阅读!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春题湖上》唐·白居易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池鹤二首》唐·白居易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放言五首·其五》唐·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白居易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长相思·九月西风兴》唐·白居易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松树》唐·白居易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二首》唐·白居易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晚桃花》唐·白居易不见千年鹤,多栖百丈松《秋蝶》唐·白居易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夜归》唐·白居易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代迎春花招刘郎中》唐·白居易轩昊旧为侣,松乔难比肩《送毛仙翁(*州司马时作)》唐·白居易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赠王山人》唐·白居易停杯一问苏州客,何似吴松*上时《池上小宴问程秀才》唐·白居易丛翠万竿湘岸*,空碧一泊松*心《池上作(西溪、南潭,皆池中胜地也)》唐·白居易唯忆夜深新雪后,新昌台上七株松《新雪二首(寄杨舍人)》唐·白居易松声疑涧底,草*胜河边《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唐·白居易赤城别松乔,黄*交夔龙《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唐·白居易王事牵身去不得,满山松雪属他人《酬王*、李大见招游山》唐·白居易青松高百尺,绿蕙低数寸《齐物二首》唐·白居易松际雪相映,鸡群尘不侵《刘苏州以华亭一鹤远寄,以诗谢之》唐·白居易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禁中寓直梦游仙游寺》唐·白居易回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嵩阳观夜奏霓裳》唐·白居易竹密无空岸,松长可绊舟《宿池上》唐·白居易但对松与竹,如在山中时《夏日独直,寄萧侍御》唐·白居易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晚亭逐凉》唐·白居易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同钱员外禁中夜直》唐·白居易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鲂、张彻落第》唐·白居易花纸瑶缄松墨字,把将天上共谁开《送萧炼师步虚词十首,卷后以二绝继之》唐·白居易铺沙盖苔面,扫雪拥松根《新居早春二首》唐·白居易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种柳三咏》唐·白居易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唐·白居易貌将松共瘦,心与竹俱空《偶题*下厅》唐·白居易水巷风尘少,松斋日月长《题施山人野居》唐·白居易松身为外户,池面是中庭《偶吟》唐·白居易风竹松*昼掩关,意中长似在深山《长安闲居》唐·白居易石片抬琴匣,松枝*酒杯《罢府归旧居(自此后重授宾客归履道宅作)》唐·白居易相思夕上松台立,蛩思蝉声满耳秋《题李十一东亭》唐·白居易*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有木诗八首》唐·白居易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唐·白居易人间老黄绮,地上散松乔《冬初酒熟二首》唐·白居易云生座底铺金地,风起松梢韵宝铃《题法华山天衣寺》唐·白居易西寺老胡僧,南园乱松树《秋日怀杓直(时杓直出牧澧州)》唐·白居易松下行为伴,溪头坐有期《山中问月》唐·白居易窗竹多好风,檐松有嘉*《玩松竹二首》唐·白居易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病中诗十五首·枕上作》唐·白居易松干竹焦死,眷眷在心目《喜雨》唐·白居易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续古诗十首》唐·白居易门前少宾客,阶下多松竹《秋居书怀》唐·白居易行行觅路缘松峤,步步寻花到杏坛《寻王道士*堂,因有题赠》唐·白居易檐间清风簟,松下明月杯《友人夜访》唐·白居易*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题清头陀》唐·白居易好是幽眠处,松*六尺床《小院酒醒》唐·白居易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续古诗十首》唐·白居易枭鸣松桂树,狐藏兰菊丛《凶宅》唐·白居易移床避日依松竹,解带当风挂薜萝《池上即事》唐·白居易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寄题厅前双松(两松自仙游山移植县厅)》唐·白居易鸿思云外天,鹤忆松上风《见萧侍御忆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唐·白居易家池动作经旬别,松竹琴鱼好在无《履道池上作》唐·白居易1、春天,雪松显得更是苍翠,它披着融融的春光,吸吮着甜甜的春雨,在春风里翩翩起舞,时时向我们展示它那婆娑的身影。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5c0f8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b.png)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被贬。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原文:琵琶行并序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的意思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143a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d.png)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的意思一、概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作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其中,有一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作,描述了古原草的种种情景,其中提到了“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的意境。
这句诗作的意境深邃,引人深思。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二、乃种芭蕉的意境1. 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
诗中描绘了古原的荒凉景象,以及旅人的离别情怀。
其中有一句“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描绘了古原上茂盛的芭蕉林,颇具意境。
2. 芭蕉的特点芭蕉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植物,叶片宽大而厚实,适合遮荫挡风。
古原荒凉,风沙飞扬,芭蕉的茂盛正是为了挡风遮沙,保护其他植物的生长。
这种植物的特点不仅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无私,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3. 蕉叶供挥洒诗中提到芭蕉以蕉叶供挥洒,表明芭蕉的茂盛提供了遮荫和遮挡风沙的功能。
芭蕉的茂盛不仅是为了自身生长,更是为了滋润别的植物。
三、芭蕉万余株的启示1. 无私的奉献“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表现出芭蕉无私的奉献精神。
它们茂盛的生长并不是为了自身的繁茂和美丽,而是为了为其他植物提供遮荫和遮挡风沙。
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乐于帮助他人。
2. 生命顽强的品格芭蕉万余株的茂盛不仅展现了它们的无私奉献,更蕴含了生命顽强的品格。
在恶劣的环境下,它们依然茁壮成长,为大地增添了生机和美丽。
这种生命力和顽强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崇尚。
3. 对生命的敬畏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提醒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它们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
也要学会欣赏自然界的美丽,感恩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白居易“中隐”思想下的种植诗浅析
![白居易“中隐”思想下的种植诗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7aacf10b4e767f5bcfce1a.png)
白居易“中隐”思想下的种植诗浅析白居易的一生与植物有着不解之缘。
一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赢得了顾况“道得个语,居即易亦”的嗟赏,从此开启了仕途之路。
他热爱造园,居必营园,“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
他栽种过的植物种类丰富,千姿百态,而且有诗为证。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共收录诗2873首,为唐人中数目最多者,共引述植物208种,植物的种数也居冠。
”这些植物不仅是诗人言志的载体,其中很多为诗人亲手栽种,并将栽种过程以诗意的语言记录下来。
在诗人数千首作品中,与植物栽种相关的作品有四十首左右,植物品种多样,情感丰富,个性鲜明。
一、种植诗的界定1.种植诗与种植行为种植是农业劳动中的日常行为。
在农事诗中有一些描述农作物种植情况的作品,如《诗经·小雅·大田》描写了谷物庄稼的种植,可视作种植诗的萌芽期作品。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之景让田园诗多了一丝种植的意味。
在诗人的田园生活中,种花收果,插柳栽竹的行为是抒发淡泊之志的途径,诸如此类的田园诗歌也可以划归种植诗。
2. 种植诗与植物意象植物本身也是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的常用意象,诗人借助特定植物的自然属性或隐喻,或自喻,并在园林设计建造中,亲手栽种植物,来暗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理想寄托。
以唐代为例,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文人对园林一往情深,亲自参与造园,选址引水,叠石植树。
例如柳宗元就经常通过种树美化环境。
白居易在《吾庐》一诗中写道:“新昌小院松当户,履道幽居竹绕池”。
文人对园林的挚爱也成就了诗歌创作中的种植诗。
清代著名文学家汪森在《韩柳诗选》中评价柳宗元的诗:“种植诸作,俱兼比兴,其意亦由迁谪起见也”,最早明确提出了“种植诗”这一概念。
在汪森看来,种植诗描写种植行为,抒发比兴的情感,与诗人的迁谪密切相关。
二、白居易种植体验的形成条件1.狂热的赏花之风唐代是赏花热情高涨的时期,也是种植诗发展的重要时期。
《有木诗·其二》作品赏析
![《有木诗·其二》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edeac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42.png)
《有木诗·其二》作品赏析《有木诗八首·其二》作品赏析《有木诗八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
这八首诗均为咏物诗。
诗表面写的是植物,实际写的'是人。
八首依次写了柳树,樱桃,橘树,梨,野葛,柽,凌霄,丹桂八种植物。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有木诗·其二》作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介绍《有木诗八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5卷。
原文有木诗八首·其二作者:唐·白居易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
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闇摇动,引鸟潜来去。
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
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
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注释①潜:全诗校:“一作自。
”②鸟啄句:《淮南子·时则》:“羞以含桃。
”高诱注:“含桃,莺所含食,故言含桃。
”③姓萧人:指萧颖士。
《旧唐书》本传:“李林甫采其名,欲拔用之,乃召见。
时颖士寓居广陵,母丧,即缞麻而诣京师,径谒林甫于政事省。
林甫素不识,遽见缞麻,大恶之,即令斥去。
颖士大忿,乃为《伐樱桃赋》以刺林甫。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浅谈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
![浅谈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516e132f4b35eefdc8d333cc.png)
一
、
概述
和 天 子 忧农 桑 ,恤 F 天 天 降祥 。 去岁嘉 不 生九 穗 , 田 巾寂 动 寞无人 至 。今年瑞 麦 分两 岐,君 心独 喜无人 知 ”,但 若不是 皇 室 也对 牡丹 情有独 钟 ,怎 会有如 此 的社会 影响 。作者 如此 说,
自居 易 曾将 自己 的诗 分成 讽 喻 、 闲适 、 感伤 和 杂 律 四大
类 : 一类 是 直 接 以植 物 喻贤 者 ; 另一 类 是 以植 物 由于 外 貌或 一
所 处环 境 而 受 到冷 落来 比喻 身 处 困境 的 贤 者 。 直 接 以植 物 喻 贤者 的是 《 居 寺孤 桐 》 、 《 柏床 》 、 云 文 《 东林 寺 白莲 》和 《 < 树 > 。松 、柏 、莲 、梧 桐 ,都 是 和 松 》 古人 常 用 来借 指 贤 者 、 良材 的植 物 。 白届易 也 不例 外 ,在 他
寺孤桐》 、 《 兆府 新栽莲》 、 《 京 白牡 丹 》 、 《 藤 》 、 紫
《 园 中枣 树 》 、 《 柏床 》 、 《 山桂 》 、 《 浦竹 》 、 杏 文 庐 湓 《 林寺 白莲 》 、 《 < 花 > 、 《 < 树 > 、 《 木 诗 东 答 桐 》 和 松 》 有 八 首 》 、 《 底 松 》 、 《 丹 芳 》 、 《 堤 柳 》 、 《 茫 涧 牡 隋 草 茫 》 。 其 中 , 《 茫 茫 》 虽 以植 物 为题 ,但 只 是 以 “ 茫 草 草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浅 谈 白 居 易 讽 喻 诗 中 以 植 物 为 题 的 诗
。 欧 巧 玲
摘 要 :白居易曾将 自己的诗歌 分为讽喻 、闲适、感伤和杂律 四类。在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 中,有一些是以
白居易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
![白居易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15a43fd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8.png)
白居易写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白居易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涉及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及其中的万物生命。
其中,他也写下了关于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作,描绘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草的诗句以及对其含义的分析。
1. "青蒲岸下生七八株,子猷推翻乡里书。
留芳自有馀香盛,取次还垂楚泽初。
"(《芦叶杂记诗》)这首诗中,白居易描写了芦苇岸边七八株青翠的芦苇。
芦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顽强的植物,能够在湿地和池塘边生长茁壮。
白居易用"芦苇"来比喻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将坚强、持久的精神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
2. "势多精气意所感,埋没年年不尽堪。
惟有小草傲寒色,犹能摇动杂烟岸。
"(《柳枝词十九首》)这首诗中,白居易用小草来表达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他说虽然时光过去,但小草仍旧能够顽强的生长出深深的纹路和绿色。
白居易借助小草生命的坚韧来比喻自己不断迎接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3. "不须折取南山草,明日黄花蝶百早。
"(《新嫁娘词一百二十首》)这首诗中,白居易用南山的草来比喻诗中的女子。
他表达了女子年纪轻轻却有着深思熟虑的成熟品质。
这里的草又被认为是顽强的生命象征,因此可以理解为女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
4. "绿杨才短腰周围,小草无穷各色于。
"(《观射场杂咏》)这首诗是白居易描写射场景物的诗作,其中描写了绿杨腰身短小,而周围的小草却茂盛而多样。
这里的小草象征着生命力和坚韧,与绿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白居易通过对小草的描写强调了其生机勃勃的形象,显示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白居易的这些诗句体现了小草生命力顽强的意象,同时反映了他对于生命坚韧不拔的认识。
他将小草与自己的创作、与其他事物的比喻,展示了他所追求的坚强精神和永恒的价值观。
这些描写了小草的诗句,给人们以勉励,鼓舞人心,寄托了诗人对于顽强精神的讴歌。
白居易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赏析翻译
![白居易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赏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ee136ca998fcc22bcd10de6.png)
题东楼前李使君所种樱桃花唐代身入青云无见日,手栽红树又逢春。
唯留花向楼前著,故故抛愁与后人。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分享
![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795b0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b.png)
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分享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描写松树的古诗松树【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内容】: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释义君是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
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操心了,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主要成就官场上:翰林学士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1cb7f9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e.png)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翻译赏析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94d33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4.png)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翻译赏析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翻译赏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柳枝二十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
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
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
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
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
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
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
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
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
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
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
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
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
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
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
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
【前言】《杨柳枝二十韵》。
从原诗的题注上看,是一首描写东都洛阳歌妓的诗,作者对其身世满怀同情。
诗中说:“笙引簧频煖,筝催柱数移”,反映了伴奏乐器的情景;“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则是写歌唱的情和声。
诗在结束前说,“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更写出了歌声的美妙。
【赏析】从原诗的题注上看,这是一首描写东都洛阳歌妓的诗,作者对其身世满怀同情。
诗中说:“笙引簧频煖,筝催柱数移”,反映了伴奏乐器的情景;“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则是写歌唱的情和声。
诗在结束前说,“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更写出了歌声的美妙。
拓展阅读: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有木诗八首
![白居易的有木诗八首](https://img.taocdn.com/s3/m/4eab8c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7.png)
白居易的有木诗八首《有木诗八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
这八首诗均为咏物诗。
诗表面写的是植物,实际写的是人。
八首依次写了柳树、樱桃、橘树、梨、野葛、柽、凌霄、丹桂八种植物。
通过这八种植物作者对某些人进行揭露贬斥或肯定赞扬。
而且,作者在这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而且是针对当时社会的。
这八首诗咏物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极富内涵。
其一有木名弱柳,结根近清池。
风烟借颜色,雨露助华滋。
峨峨白雪毛,袅袅青丝枝。
渐密阴自庇,转高梢四垂。
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
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
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
可惜金堤地,栽之徒尔为。
其二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
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暗摇动,引鸟潜来去。
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
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
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其三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
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顾眄恩,下勤浇溉力。
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其四有木名杜梨,阴森覆丘壑。
心蠹已空朽,根深尚盘薄。
狐媚言语巧,鸟妖声音恶。
凭此为巢穴,往来互栖托。
四傍五六本,叶枝相交错。
借问因何生?秋风吹子落。
为长社坛下,无人敢芟斫。
几度野火来,风回烧不着。
其五有木香苒苒,山头生一蕟。
主人不知名,移种近轩闼。
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
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
岂徒悔封植,兼亦误采掇。
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
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
何时猛风来,为我连根拔。
其六有木名水柽,远望青童童。
根株非劲挺,柯叶多蒙笼。
彩翠色如柏,鳞皴皮似松。
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
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
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
其七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一但树摧倒,独立暂飘摇。
关于浅论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
![关于浅论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9dcd7a215fbfc77da369b10f.png)
关于浅论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的诗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
在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
它们或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一类人。
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一、概述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他给自己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
这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
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草茫茫》。
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
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的诗共有二十二首。
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
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
《牡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作者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白居易庭槐赏析翻译
![白居易庭槐赏析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834194a561252d380eb6efb.png)
庭槐唐代南方饶竹树,唯有青槐稀。
十种七八死,纵活亦支离。
何此郡庭下,一株独华滋。
蒙蒙碧烟叶,袅袅黄花枝。
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
忽向天涯见,忆在故园时。
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树木犹复尔,况见旧亲知。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白居易《买花》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白居易《买花》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e1962d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7.png)
白居易《买花》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首白居的《买花》,希望大家喜欢《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诗文解释】京城暮春时节,来来往往的车马喧闹不已。
人们都说这是牡丹开花的时节,呼朋引伴地上街买花去。
花无贵贱,也无定价,视花枝的多少给予价钱。
一百朵鲜艳的红花价值二十五匹锦绸。
上面张设帷幕遮蔽,周围编起篱笆保护。
给花枝洒上水,给株松封上泥,移植后花色依然很好。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
有一位老农偶然来到买花的地方。
看着这一切,不禁低头叹息,可是他的叹息无人理解。
原来,一丛颜色浓艳的花,其价值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所出的赋税额。
【词语解释】1、戋戋:形容众多。
2、帝城:指唐代的京都长安。
3、春欲幕:将近春末时节。
春季最末的一个节令“谷雨”;“谷雨”前后约半个月时间是牡丹的花期。
即阴历三月十五。
4、喧喧句:车马过往喧嚷不断。
5、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6、酬直:所付的价钱。
直:即“值”。
全句意为:花株的价钱高低,要看花色品种的数目。
即常见者价钱贱,罕见者价钱贵。
7、灼灼:形容花的艳盛。
灼,原意为火烧,引申为红义。
8、戋戋:出于《易经。
贲》:“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句。
历来解释不一,孔颖达疏:“戋戋,众多也。
”朱熹释:“戋戋,浅小之意。
”这里从“浅小”说,可引申为“少数”。
9、幄幕:帐篷。
庇:保护。
10、巴篱:即笆篱,篱笆。
11、移来句:从卖花处移来,花色鲜艳不变。
12、田舍翁:农夫。
13、谕:理解。
14、十户中人赋:即十户中等人家一年所缴纳的赋税。
古诗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翻译赏析
![古诗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f9589cb52acfc789ebc9de.png)
古诗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翻译赏析《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前言】《画竹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画家萧悦所画竹枝题写的一首七言古诗。
诗歌盛赞萧悦为古今画竹第一人,表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也表达了诗人的艺术思想。
【鉴赏】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
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
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
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
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
以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探求萧悦独得画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
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
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
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
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
白居易托物寓意之作,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白居易托物寓意之作,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https://img.taocdn.com/s3/m/091e38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a.png)
白居易托物寓意之作,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古中经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诗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或喜悦之情,就将寄托于具体的事物,既含蓄生动,又发人深省。
比如郑板桥描写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还有王安石刻画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下面这首诗也是同样的方法,先一起欣赏。
大图模式题榴花唐代:白居易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大图模式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他曾担任进士考官,授翰林学士,36岁时又被提拔为左拾遗,可见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官运亨通。
可是后来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刺客,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遂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就是在此期间创作,诗人将石榴花与蔷薇、荷花等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人情世态的感叹。
大图模式“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首联从形和色两个方面,表现了石榴花的茂盛热烈和鲜艳娇美。
石榴花表面光滑具腊质,橙红色,花瓣有5到7枚,呈红色或白色。
诗人用“一丛千朵”,夸张地表现了花的形态;“翦碎红绡”,采用比喻的手法,将其比作“红绡(薄绸)”,也描绘了石榴花的柔滑与艳丽。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石榴花的内在美。
用“风袅舞腰”、“妆脸”、“泪新干”等词汇,把花儿比作娇媚的佳人,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石榴花的婀娜娇美。
大图模式“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颈联开始转折,蔷薇带刺、菡萏粘泥,诗人用“蔷薇”、“菡萏(荷花)”的不易接近,来反衬石榴花的平易近人,其实是暗喻自己如石榴花,不会勾心斗角,也不懂见风使舵,更没有暗藏祸心。
大图模式“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尾联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石榴花不仅外形美丽,而且实用价值高,不像蔷薇与菡萏只能远观。
众人不仅争相观看美丽绽放石榴花,而且还肆无忌惮地采摘,诗人委婉地表达出自己被人无端陷害的愤闷。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鉴赏《杏园中枣树》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鉴赏《杏园中枣树》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86fca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8.png)
白居易《杏园中枣树》鉴赏《杏园中枣树》译文及赏析《杏园中枣树》是由白居易所创作的,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杏园中枣树》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杏园中枣树》唐代:白居易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杏园中枣树》译文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杏园中枣树》注释杏园:园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
唐代新科进士赐宴之地。
百果:泛指各种果树。
凡:平庸,寻常。
鄙:粗俗,鄙陋。
皴(cūn):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
龟(jūn)手:冻裂的手。
胡为:何为,为什么。
幸:侥幸,幸而。
杂英:各色花。
旖旎(yǐ nǐ):柔美的样子。
嫫(mó):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
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吹喣(xǔ):吹吁,呼气。
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
寄言:传话。
绕指柔:语出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原指钢韧性极好,不易折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
在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
它们或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一类人。
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一、概述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他给自己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
这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
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草茫茫》。
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
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的诗共有二十二首。
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
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
《牡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作者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
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
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说是借古讽今。
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不要重蹈覆辙。
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必写下这首讽喻诗。
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
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
这十一首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植物喻贤者;另一类是以植物由于外貌或所处环境而受到冷落来比喻身处困境的贤者。
直接以植物喻贤者的是《云居寺孤桐》、《文柏床》、《东林寺白莲》和《和<松树>》。
松、柏、莲、梧桐,都是古人常用来借指贤者、良材的植物。
白居易也不例外,在他笔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的梧桐,“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的柏树,“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的白莲,“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的松树,都是高洁之贤者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松树>》里,作者用道旁的槐树与山上的松树作对比,更烘托出了松树的凛凛风骨。
以遭受冷落的植物来比喻身处困境的贤者的七首诗又可以根据受到冷落的原因分为两类。
一是因为外貌的原因,有《白牡丹》和《杏园中枣树》。
白牡丹由于素色而无人问津,枣树则因“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的外貌被人认为“凡且鄙”。
它们是那些由于以貌取人的偏见而遭受冷遇的贤者的代表。
二是因为所处环境的原因,有《京兆府新栽莲》、《庐山桂》、《湓浦竹》、《答<桐花>》、《涧底松》。
“新栽莲”由于“今来不得地”而“憔悴府门前”;“庐山桂”由于“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还比不上栽种于温室的红花树;生于“西江曲”的“湓浦竹”曾为民众盖墙屋的材料,却比不上因为少竹而“重如玉”的“汾晋间”之竹;山间的梧桐因为无人赏识而“幽滞在严坰”;“涧底松”虽然“百尺大十围”,却因为“生在涧底”而“寒且卑”。
这些,是一些因为所处的外在环境不利而沉沦底层的贤者的群像。
2.以植物喻小人以植物比喻小人的诗有七首,分别是《紫藤》和《有木诗八首》中的《有木名樱桃》、《有木名杜梨》、《有木秋不凋》、《有木香苒苒》、《有木名凌霄》、《有木名弱柳》。
《紫藤》中,紫藤“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
附著君权势,君迷不肯诛。
又如妖妇人,绸缪蛊其夫。
奇邪坏人室,夫惑不能除”。
这里作者很明确地写出了紫藤所比喻的那种人——佞幸之徒。
这类人就像紫藤攀附大树一样,紧紧攀附着皇帝,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受到迷惑的皇帝却不肯诛杀他们。
树会被藤缠死,国家也会因这些佞幸之徒而衰败。
作者在诗的最后提出了告诫:“寄言邦与家,所慎在其初。
毫末不早辨,滋蔓信难图。
愿以藤为戒,铭之于座隅。
”对这些佞幸之徒,要及早发现并惩治,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紫藤”相似的有《有木秋不凋》中的“枳”、《有木香苒苒》中的“野葛”和《有木名杜梨》中的“杜梨”。
古书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指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人的优劣差异。
而《有木秋不凋》中的“枳”,则是顶着“洞庭橘”的外表,“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而且“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这正代表了那些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居心叵测的小人。
“野葛”的主人“爱其有芳味,因以调麹糵”,但是“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毒性之烈,可见一斑。
在主人意图除掉它的时候,为时已晚,它的长势已经到了“年深已滋蔓,刀斧不可伐”的地步了。
野葛所代表的这类人,以美丽的外在掩饰了内心的歹毒,其危害之大、之深,都是不可估量的。
“杜梨”与“紫藤”有些相似,它们的存在,都需要依附着它物。
“紫藤”依附的,是大树。
“杜梨”依附的,是“社坛”。
它只是“秋风吹子落”而生,现在却“心蠹已空朽”,并且成为狐、鸟的巢穴,扰乱了人的生活;但因为是生长在社坛下而“无人敢芟斫”。
这正是那类出身卑贱、飞扬跋扈、结党营私,却由于权贵的荫庇而无人敢惹的人的群像了。
另一类则是在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或无用的内在,用作者在原序中的话说,正是“外状无实用者”。
如《有木名樱桃》、《有木名凌霄》、《有木名弱柳》。
《有木名弱柳》中前半部分写“弱柳”的袅娜之姿。
之后写道“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
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这是说“弱柳”既不能做拐杖,也不能用来围篱笆。
实在是“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只堪玩赏,却非良材。
与之类似的还有“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的“樱桃”和“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的“凌霄”。
“弱柳”非良材,“樱桃”和“凌霄”则需要借助外力。
正如软弱无力、依靠权贵的小人。
3.以植物喻庸才《有木诗八首》中的《有木名水柽》和《有木名丹桂》比较特殊,它们所指代的人物并非是小人,却也不是高洁的贤者,而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较为平庸的庸才。
《有木名水柽》中的“水柽”就是河柳。
它“为同松柏类,得列嘉树中”,但是却“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
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
柔芳甚杨柳,早落先梧桐”。
然而它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惟有一堪赏,中心无蠹虫。
”“水柽”所代表的人,与“弱柳”差不多,虽然在外貌、名声上得以与贤者同列;但事实上他们懦弱、易凋、非栋梁之才。
而“水柽”与“弱柳”相比,却多了个可取之处——“中心无蠹虫”,也就是说,这类人的可取之处在于他们还未受到恶风气的蚕食。
与“弱柳”和“水柽”相比,《有木名丹桂》中的丹桂要更高一层次。
由“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可知,它的优点在于“芳”“直”,缺点在于“干细力未成”。
而作者对它的评价是“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丹桂”与“水柽”相比,已经没有了懦弱、易凋的缺点,他们同样也非栋梁之材,但这是因为他们的才华、能力不够;即使是这样,他们仍能“直心终不曲”。
所以作者才有“犹胜寻常木”的评价。
三、小结综上所述,这些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或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一类人。
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1唐白居易撰,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谢思炜.白居易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褚斌杰.白居易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