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本原的探索 共17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先秦,而西方哲学思想则起源于 古希腊。
先秦与古希腊思维形式上存在着多元和一元世界观的重 要差别。
远古形成的不同形态的神话世界对这种差别也许曾经产 生过初始化的作用——比如中国人认为神就应该不像人, 必须是蛇头人身或人首鱼尾什么的;而希腊人就觉得神 就是和人长的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但更为重要的原 因我想却是两个民族在迈进文明社会门槛以后偶然的采 取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式。正是这些最初思维方式的不 同深刻地印在了骨子里或者血液里,一代代的遗传下去, 从而影响了先秦与古希腊思想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样,世界本原学说,通过赫拉克利特的“火 之本原说”,走到了自己的终结。
它所留下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方法来超越 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我们将看到,这种方法一旦寻得,西方本体论 就真正地起步了。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 道观。
由于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认识主客体世界 的能力和方式始终受制于时空局限,所以,在一定的时 空、人文环境里,人们的思维便会形成一些基本的定势, 成为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念,从而导致不同时空内的人们 产生思维形式上的差别,形成了世界人类思维形式的多 元形态。
希腊的地形是众所周知的四面开阔,所以希腊人 的眼光是开阔的,他们可以看到他们自身以外的其他地 方,而中国人则自然而然的认为中国是世界乃至宇宙的 中心,抱残守缺。
以后孟子和庄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 主张太极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 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老子、 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先秦的唯物 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Leabharlann Baidu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 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 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 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 (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 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 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从希腊思想家基本思维方式来看,至高无上 而又惟一的神的存在始终是他们思想的出发 点和归宿。
无论是分析综合,还是逻辑推理;无论是寻 找构成物质世界的原子、决定所有一切的 “理式”,还是信仰神灵的无所不能、探寻 运动或变化的根源,他们总是要回到惟一的 神的智慧和力量的原点上。
在感性世界中追寻本原,其实是要找到一种特殊 的感性存在者,以之为所有感性事物的最初源头 和“第一因”。 但是第一因正因为它还是在感性世界中的,所以 仍是特殊的。 凡特殊的东西,就仍有一个来自哪里的问题。 所以,第一因总“第一”不了,还得追问它的前 因。那前因一旦被追问到,必又出自它自己的前 因问题,于是永无了解,本原无法追寻。
人类早期对世界本原的探索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世界是什么? 本原是什么? 什么? ?
本原是什么?
“本质”和“本原”在哲学中是不同的概 念。
“本原”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来 源和存在的根据。希腊文为αρχη,原义 为开始。
亚里士多德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的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 物最初都从本原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
最初对此有意识的,是赫拉克利特。这位古希腊的“晦涩 哲人”,以强调“变”之原则而著名。 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这个象征性的表述,把伊奥尼亚学派的世界本原学说之困 境点明了:企图确定永恒不变的世界本原之努力是无望的。
宇宙中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元素是永恒的。万物皆变,无物 永存。赫拉克利特干脆用“火”来规定始基。火是永远在 变化、活动的形象,以之为始基,其实是要排除“始基” 观念中“永恒实体”之意味。说火是始基,实即意指真正 永恒的东西,是宇宙变化过程,是流变本身。所以,已不 能把赫拉克利特的“火是始基”的学说单纯当成世界本原 学说,无宁说它已暗含对本原问题的取消。
比较先秦与古代希腊思维形式上的基本差异,及其先秦 多元整体世界观念和希腊一元整一世界观念的形成与发 展,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有着极为深远的 社会存在方式和思想立足点方面的原因。
----两个民族在迈进文明社会门槛时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发 展方式。这就是华夏先民采取的氏族、民族之间相互认 同、相互宽容、和平共处、存异求同的多元聚合的社会 发展模式,和古希腊民族以及西方人采取的消灭异己、 掠夺其他民族、整合为一元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且这种 最初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又深刻地影响了先秦与古希腊思 想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得华夏与西方在精神文化和社会 存在方式上有了更大的差异。
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墨翟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 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 点。
但在战国时代,有一本著作《庄子·天下篇》中却 提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 半,万事不竭。”意思是说,一个短棍今天是一尺, 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 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当然,这里并 没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用什么方法分割的问题。 但在那个时代,我国古代学者就能用思辨的方法来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 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 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 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确否 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 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 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