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合集下载

药用微生物期末总结

药用微生物期末总结

药用微生物期末总结一、引言药用微生物是指能够生产产生药物活性成分的微生物菌株或其代谢产物。

药用微生物的研究是现代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综述药用微生物的分类、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药用微生物的分类和应用1. 细菌药用微生物细菌药用微生物是指以细菌病原微生物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微生物。

细菌药用微生物主要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常用于合成抗生素、疫苗等药物的生产和制备;而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等,常用于生物农药和环境修复等方面。

2. 真菌药用微生物真菌药用微生物是指以真菌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微生物。

真菌药用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酵母菌两大类。

霉菌药用微生物主要包括青霉素产生菌、链霉素产生菌等,可以合成多种抗生素;而酵母菌药用微生物主要包括酿酒酵母、牛奶酵母等,可以产生丰富的酒精、氨基酸等。

3. 病毒药用微生物病毒药用微生物是指以病毒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微生物。

病毒药用微生物主要应用于疫苗研发和生产领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药用微生物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

在医药领域,药用微生物可以用于合成抗生素、疫苗、抗癌药物等;在食品领域,药用微生物可以用于酿造酒精、酸奶、发酵食品等;在环境领域,药用微生物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在农业领域,药用微生物可以用于生物农药的生产和应用。

三、药用微生物研究进展1. 基因工程技术在药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用微生物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基因的改造和调控,从而使其产生更多或更有效的药物活性成分。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链霉素产生菌的产量和产率,从而提高链霉素的生产效率。

2. 新型药用微生物的发现和应用随着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研究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用微生物被发现和应用。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药性细菌的出现愈发令人忧虑。

因此,寻找新型的抗菌药物成为了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近年来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发现新型抗菌药物的策略发现新型抗菌药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1 天然产物筛选: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

许多微生物、植物及动物体内都存在着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通过对这些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和提取,可以发现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1.2 模拟分子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来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效率。

1.3 抗菌靶点的发现:了解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机制,寻找到特定的靶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型抗菌药物。

对细菌的代谢途径、膜通透性等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新型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2.1 细菌抗药性的挑战近年来,细菌抗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传统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效果。

这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方面,一些新型的抗菌药物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2.2 天然产物的应用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

一些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抗菌药物正是来自于天然产物的提取和改良。

例如,新型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2.3 抗菌肽的研究抗菌肽是一类天然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链,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低毒性。

研究人员通过对抗菌肽的结构优化和改良,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稳定和有效。

2.4 抗菌药物的新型靶点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菌生长和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

例如,对细菌的细胞壁组装和DNA复制过程的抑制成为了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重点。

药物化学综述

药物化学综述

药物化学综述
药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其目的是运用化学知识开发、合成及评价新型药物,为
药物治疗、诊断和预防疾病提供有力支持。

药物化学包含多种综合研究类型、方法和技术,如药物设计、合成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及高分子材料、药物分析、药物微量测定、生物药
物分析、微生物化学、生物质量控制和药物证据等。

药物化学应用于治疗多种基础和转化的疾病,其促进药物的研制、开发和市场应用,
并加强疗效持续性和药品质量等方面的控制。

药物化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合成有机化学,涉及新药研发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等多层面;微量分析化学,主要涉及药物和它
们的抗体、激素水平等方面;重组药物分析主要涉及重组药物的合成、鉴定、质量控制等;生物质材料分析,主要涉及植物药、中药饮片、高分子材料和药品的特性及结构解析等。

药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和化学之间的综合学科,其在药物发现、药物安全评价、药品质
量控制、药物合理分析及药物有效浓度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药物研发阶段,药
物化学技术被应用于多药干涉和药物交互作用、活性成分筛选、高精度药品分析等领域,
以保证制剂质量。

药物化学具有无数的应用潜力,通过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可以更深入地评
价药物的遗传毒性和分子机制,从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化学也为实现新型抗肿瘤以
及新型疗法的开发发挥重要作用,带来崭新的疗效,更大范围满足人们的需求。

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综述

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综述

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瓦楞子饮片的性状研究进行了综述。

在探讨了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瓦楞子饮片的来源与品种、形态特征、理化性状、药效成分和质量控制研究。

在总结了主要发现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瓦楞子饮片的性状及其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瓦楞子饮片提供参考。

【关键词】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综述、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来源、品种、形态特征、理化性状、药效成分、质量控制、主要发现、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综述的背景瓦楞子,为马鞭草科植物瓦楞子属的种子,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

瓦楞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皮肤病等疾病。

瓦楞子饮片是将瓦楞子经过一定的加工制成的成品,便于服用。

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重视和需求增加,对瓦楞子饮片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是对瓦楞子饮片在形态、理化性质、药效成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工作。

通过对瓦楞子饮片的性状研究,可以为其质量控制、药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瓦楞子饮片的现代化发展。

目前对于瓦楞子饮片性状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瓦楞子饮片性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综述,全面总结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推动瓦楞子饮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瓦楞子饮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对瓦楞子饮片的性状进行系统总结和研究,以期为其在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方面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探究瓦楞子饮片的来源与品种,为其地理分布和生长环境提供基础数据。

2. 分析瓦楞子饮片的形态特征,揭示其外部形态特征的规律和变异。

3. 研究瓦楞子饮片的理化性状,如水分含量、灰分含量、挥发性油含量等,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对瓦楞子饮片的药效成分进行研究,探求其药用价值与药理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吴萌萌 2120100855 微生物专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综述摘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处方药。

改善耐药性、扩展抗菌谱、增加抗菌活性依然是大环内酯类杭生素研究的主攻方向。

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抗耐药菌并能扩大抗菌谱的新化合物, 包括酮内酯类、酸内酯类、脱水内酯类等新品种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研究发现包括细胞穿透作用、促胃肠动力作用、抗肿瘤作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抗菌以外作用等临床新应用。

新型高效的大环内酯类杭生素将不断涌现, 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

关键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机理;临床应用AbstractMacrolide antibiotic is a kind of prescription drugs used clinically in recent years.Improving drug tolerance,expanding antibacterial spectrum,increasing antibiosis activity will be the major direction in macrolide antibiotic research.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finding drug tolerance bacterium and compounds to expend antibacterial spectrum,which include ketone lactones,acid lactones and dehydration lactones.Nowadays,new findings exclude antibiosis,include cell penetrates function, promot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titumor function,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o on were applied in clinical trial.The high-efficient macrolide antibiotic will spring up.Now,I will place emphasis up on introduc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acrolide antibiotic.Key words:Macrolide; Antibiotic; Mechanism; Clinical practice引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类具有共同化学结构和相近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biotechnology advances综述

biotechnology advances综述

biotechnology advances综述1.引言1.1 概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对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领域。

它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基因工程到生物药物的研发,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医疗进步和治疗方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能够修改和操纵生物体的基因,创造出能够治愈疾病、增强免疫系统的新药物。

此外,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改善作物的品质、增加产量,并提高抗虫抗病能力,从而解决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作物的无害处理和废弃物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除了医学和农业,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来清除工业废水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工业污染的影响。

此外,生物能源的开发也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利用生物质能,科学家们能够生产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福音。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的出现。

因此,在利用生物技术的同时,我们需要严格遵守伦理准则和安全规范,确保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和社会。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生物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叉学科,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应用。

接下来,介绍了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全面综述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在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两个具体的技术进步。

以技术进步1为例,详细阐述了该项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医学治疗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和成果。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一、本文概述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不仅影响土壤和水质,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农药降解技术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原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降解的类型、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和降解途径等。

分析影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如微生物种类、环境因素和农药性质等。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降解效果、降解机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成果。

展望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概览,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共同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生物催化过程,这一过程由特定的微生物群体通过酶的作用,将农药分子分解为较小、无害或低毒的化合物。

这一生物过程包括酶与农药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农药分子结构的改变,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简单的无机物。

在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关键的步骤是农药分子与微生物酶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裂解酶等,这些酶能够攻击农药分子的特定化学键,导致其结构破坏。

例如,某些水解酶能够水解农药中的酯键或酰胺键,而氧化还原酶则能够氧化或还原农药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与其遗传特性密切相关。

微生物通过基因编码产生特定的降解酶,这些酶对农药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催化活性。

随着环境适应性的演化,一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降解酶,以适应不同种类农药的降解需求。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刘华本摘要:本文通过对乌灵参生长习性和特有生物特征进行描述,目前的开发与研究状况,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出的乌灵菌粉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以及乌灵参具有的非凡的药用、食用价值和丰富的营养成分,相关领域的药理研究与野生引种栽培技术进行综述,展望乌灵参未来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乌灵参;黑柄炭角菌;乌灵菌粉;乌灵胶囊乌灵参属子囊菌纲、炭角菌科的黑柄炭角菌,是一传统的药用真菌,学名黑柄炭角菌,别名乌灵参、鸡纵(丛)蛋,又名震雷子,生长在地下深处黑翅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被世界药用真菌研究、应用领域均视为珍稀、名贵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据清.光绪版《灌县志》卷12物产志药属记载“乌苓(灵)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室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白色,能益肾气”。

“乌灵参,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肾、健脾除湿、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脾虚少食、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胃下垂、疝气、心悸失眠、小儿惊风及跌打损伤等”[1]。

野生乌灵参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浙江、江西、江苏也有生长,乌灵参产地以四川的灌县、綦扛等地为上品,体壮重实,气旺圆大,黑如髹漆,纹理细腻。

乌灵参表皮黑如光漆,内里的肉呈白而微黄的颜色,全身类椭圆形,有蒂而无根茎。

但由于乌灵参生长于地下2米-20米的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采掘非常困难,故自然资源极为稀少。

乌灵参既是药用真菌又是食用菌,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是较理想的保健食(药)品。

在19世纪末有外国学者Berkeley、Petch、Jumella等人对其进行野外挖掘和研究,我国30年代周家炽教授(蔡鄂将军的女婿)对乌灵参的生长和形态曾有所描述,成都中医院学报(1984年2月)对乌灵参的生长情况和药用功效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乌灵参是一种腐生菌,它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基质是位于土栖白蚁巢腔中的菌圃,而菌圃是由白蚁工蚁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及其它一些成份以及生长于这基质上无数小白球菌及鸡纵菌丝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主要成份是木质素和纤维素,它们占干物质的50%以上,此外还含有多缩戊糖、可溶性糖、矿物质及含氮物质。

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药物与肠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的深入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药物如何影响肠道微生物以及肠道微生物如何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感兴趣。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下面将对药物与肠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肠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与此同时,肠道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代谢多种药物,例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癌药物等。

肠道微生物中的一些特定菌株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分解为活性代谢产物,这些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调控药物作用。

例如,肠道微生物中的一些菌株可以通过产酸、产生胆汁酸等方式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通过肠道的速度,从而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二、肠微生物对药物毒性的影响药物的毒性是制约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药物代谢和解毒来影响药物的毒性。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菌体外产生酶、减少肠道对药物的吸收等方式来减轻药物的毒性。

例如,一些肠道细菌可以产生酶来降解各种药物中的有毒代谢物,从而降低药物的毒性。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竞争抑菌、调节肠道免疫等方式影响药物的毒性。

三、药物对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与肠道微生物对药物的代谢和解毒相反,一些药物也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一些抗生素可以引起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和某些菌株的过度生长。

这种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肠道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的紊乱等。

此外,一些抗癌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也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的影响,导致肠道微生物的失衡,甚至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

药学论文综述范文药学论文综述范文3000

药学论文综述范文药学论文综述范文3000

《药学论文综述范文|药学论文综述范文3000》摘要:以基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生物技术、人才、金密集区域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从生物制药产业起步以,政府十分重视其发展,将生物技术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但生物制药产业这些问题,说明其相应税收政策存些不足,不能满足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要生物制药是目前制药业发展快、活力强、技术含量高领域生物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生产力提升和人类明进步也现代化制药企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药学论综述浅析生物技术我国制药业应用摘要作保障人们身体健康重要因素药品与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药品生产制作对制作工艺和艺术选择也趋多元化其通采用各种技术措施与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微观处理和加工生物技术已逐渐成现阶段制药企业应用重要技术措施和方法对我国现代化制药发展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就我国制药业发展生物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基础上提出相关应用前景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业;原理生物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生产力提升和人类明进步也现代化制药企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就现阶段社会发展而言无论是还是现生物技术都随人类发展创造着不可估量财富成人类生活不可缺少技术项目尤其是近几十年仅仅是医学药品领域生物技术不断提升药品质量和效就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贡献至今日生物制药迅猛发展更是临床医学发展入了强生命力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极效、生物技术概要生物技术作门综合性、科学性都很强学科上世纪期得到了人们普遍关近代社会发展历程生物技术主要是通改变动物和植物体或者是生物细胞以先进科学技术和系统生物理论核心对其进行有效物质提取和人工加工程生物技术科学技术领域应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种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也无疑会对传统医疗事业造成极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是有着正面义和积极作用是其能够这种挑战竞争下不断更新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传统生物技术实际上只是对生物细胞进行加工程而现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生物技术研究也出现了新特开始扩宽其领域培养新物种、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植物基因正是这环节被广泛采用了相关研究人员开始把植物当做是主要研究对象将植物相关细胞进行改造和人工加工通这些科学技术运用提高植物抵抗能力和生命力使其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和不断变化气候二、生物技术制药技术原理生物技术属高新技术产业也是种新型社会科学技术归根究底其就是种微生物技术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对微生物生活习性、生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程作生物技术医药领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即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对各种微生物和微元素进行辨析和处理进而提取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成分终加工成质量和效更显著药品程当前制药工艺通不断对各种生物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就能够更有力地保障各类病菌得到合理科学抑制和消除现今社会发展制药技术关系着人类健康和安全与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替代部分随着各种病菌不断变化和各种病状变动传统医疗措施已无法满足当前各种病症以基因工程、微生物技术等多方面基础综合性制药措施和原理则逐渐成现代化医疗发展核心观念国民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各种药物不断增加也加速了各种生物技术药品制作领域引进和利用三、生物制药我国发展现状受近现代国情及其他因素制约和影响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晚起低仅有短短二十余年历史技术水平与欧美发达国根无法比拟不生物技术我国开始发展以得益政府力扶持现阶段生物技术应用已取得了良成绩不生物制药领域相比世界先进国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还有很差距目前国和地方政府都不断加对生物制药产业扶持力将其作济发展重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从政策和金等方面不断加投入基础设施、配套业、研究开发、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发展环境些科技发达或济发达地区正不断建立国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这起到了很带动作用总体而言国生物制药领域前景非常广阔产业也将呈持续增长态势四、我国生物制药前景、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作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不仅要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得到相应支持还要教育培训、专业、技术移心等相关进行全方位立体组合才能发挥化优势和效应当前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浪潮推动下借助政府有力扶持和引导我国部分地区已构建出了比较完善生物技术应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幅提升具有不可忽视重要作用以基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生物技术、人才、金密集区域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会朝着这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投力、重建设产业集群区以提升产业市场规模、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就现状而言我国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方面取得成显然没有实践应用所取得成丰硕科研能规模换生产力价值状况下很多社会及科学被浪费生物医学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高科技高疗效医药生产滞以及生物医学整体发展水平滞缓因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向产业化生产即是科研重要目和终方向通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盟与相应企业形成优势补使身能够专专长和优势从而降低生产成、提高竞争优势这方式既是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也将是国生物医药研究机构与药品制作企业利发展主流模式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产业发展存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要因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提升五、结束语作近现代兴起综合性技术学科生物技术我国制药业提供了宝贵技术和信息并由成提高我国制药业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主要手段和方法以及产业发展重要影响趋势和重要基础随着生物技术持续发展其我国制药产业将得到更全面、更深入应用也将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明进步做出更贡献参考献[]王健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华师学0[]邹鲜红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南学00药学论综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税收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完善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税收政策,加速其发展方法通分析生物制药税收政策存问题,寻其相应对策结尚制定针对生物制药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企业和人所得税存些不足结论建立相应税收政策;实行生产流通领域增值税减免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加强人所得税激励机制关键词生物制药;税收;问题;对策生物制药是把生物技术应用到制药领域程,也是目前制药业发展快、活力强、技术含量高领域从生物制药产业起步以,政府十分重视其发展,将生物技术列入高新技术产业,享受税收优惠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及特生物制药产业现状989年生物技术药物基因重组人干扰素b上市标志着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正式拉开帷幕政府财税政策支持下,二十多年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取得了较成绩008年其增长速高达3065%,比上年期增长速高8分,也比高技术产业期增长高655分从整体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处实力较弱、发展较快成长初期,制药产业比重还不高,不到0%,其也存些问题,如融困难、渠道单;主创新能力不强、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技术成化率低;科研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政府十分重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对其产业投入了量科研金,这是毋庸置疑但是不论研究开发还是其金投入上都以企业心,这是以主要趋势,从这方面看,引导金流向税收政策较政府支出更重要但生物制药产业这些问题,说明其相应税收政策存些不足,不能满足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要生物制药产业特生物制药产业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依托,属高技术、高投、高风险、高回报和长周期产业,其进入壁垒高、预期利润高,也存明显正向外溢效应生物制药产品从研发到上市般要70年,要投入量金,但其产品开发成功率却不足0%对基因产品,从发现新基因到开发成产品,般都要50年,所金会更高生物制药产业税收政策存问题尚颁布专门针对生物制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国院颁发税收优惠办法或规定,没有专门针对生物制药产业容,只能促进科技进步或高技术产业等规定,寻合生物制药产业部分生物制药产业增长速高高新技术产业平速,带利润是电子软件产业倍,存明显正向外溢效应其要除研发外固定产投入也非常高,以占其主要市场份额治疗性抗体说,般抗体产品生产线要35亿美元投,每克抗体生产成0005000美元生物制药产业研发阶段要投入也非常高,再加上它处发展起步阶段,更加要专门针对该产业具体税收政策扶持,引导金流向,降低投风险增值税财政部、国院颁发有关规定指出般纳税人销售产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血液或组织制成生物制品,可选择按照简易办法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但实际操作生物制药企业却难以享受该种优惠,原因般该企业选择销商代理销售,流通领域代理企业都是以7%增值税率计算销项税额,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会要生物制药企业开具7%增值税发票,这就导致生物制药企业不得不以7%税率登记如其上游原企业开具是6%增值税发票,这就味着,不仅不能享受该优惠政策,反而加重了生物制药企业税收担3 企业所得税,优惠对象针对性不强所得税是以企业优惠对象,但企业产品并不是直处初级阶段,或企业并不都是生产技术含量高、风险、要政策扶持产品,如企业产品已成熟阶段利润非常高,仍享受政策优惠,就不合政府颁布优惠政策,也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二,税收优惠统规定限制了各省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各省份发展状况是不,但是其优惠政策立法权国院手,由它制定统标准,不利各省份按照其实际情况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也不利通省竞争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三,优惠力不够首先,《财政部、国税总局关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通知》(财税[006]88)规定,获利年起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减按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考虑到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周期约80年甚至更多,而且其市场开发也较难,企业初期利润甚微,该条款给企业带实际利益不“二免三减半”政策企业也样难以享受其次,对企业购进专利技术优惠力不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主创新能力差,政府应该积极促进其进行研发,鼓励购进新技术,但除对技术让收入免营业税外,对技术购入方优惠力不够四,没很使用增量抵扣引导企业适合生物制药产业税收政策,很少使用增值抵扣实施优惠.。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角色和应用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到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分离、鉴定和研究,以及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

近年来,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以下是一些热点领域的综述:1. 基因组学和元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

这种“基因组学”方法已经为研究和诊断致病微生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另外,元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展示了微生物群落与疾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2. 抗微生物药物抵抗性:耐药性是医学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许多病原微生物对常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抗微生物药物或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应对抗药性。

3. 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人类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微生物和致病微生物。

研究人员对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微生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以及某些微生物与疾病的关联。

这种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4. 新兴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和传播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防控疫情和保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在疾病发展中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临床医学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抗菌药物新药研发进展综述

抗菌药物新药研发进展综述

抗菌药物新药研发进展综述抗菌药物的研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微生物对已有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抗菌药物新药研发的进展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一、背景介绍抗菌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经过几十年的使用,一些常用的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某些细菌的效果,即产生了耐药性。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了挑战,因此,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菌药物新药研发的策略1. 发现新的作用靶点: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菌代谢通路和生物学过程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靶点。

这些靶点可能在细菌的生存和传播中起关键作用,从而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有希望的方向。

2. 多靶点联合疗法:传统的抗菌药物一般只针对细菌的一个靶点进行作用,容易导致细菌通过变异产生耐药性。

因此,研发多靶点联合疗法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这种疗法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3. 利用生物合成和药物改造:生物合成和药物改造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合成新的抗菌药物或改造已有的药物,以提高药物的效力和耐药性。

三、抗菌药物新药研发的进展1. 新的药物发现: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进行了初步的药效评价。

这些新药候选物在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了其抗菌作用,为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了新的种子。

2. 临床前研究:抗菌药物新药面临着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流程。

在进行临床前研究时,需要对新药进行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以评估其药代动力学、毒性和抗菌机制等参数。

3. 临床试验:通过在人体上进行临床试验,可以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只有经过临床试验并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新药才能最终获得批准上市。

四、挑战与前景抗菌药物的研发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发现新的作用靶点、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毒性等。

同时,新药的审批流程也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

微生物药物研究开题报告

微生物药物研究开题报告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作者:姜洪波学号:2012162123
学院: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
年级: 2012级
专业: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田雪莲职称:讲师
日期:2016年3月26日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填写说明
1.封面上的“论文题目”一栏填写时一律不用书名号;外语学院学生的论文(设计)题目统一填写英文题目,不用中文。

2.封面上的“学号”一栏统一填写如:“2003131150”含年级、系别、班级和学号顺序的数字。

不能填写为:“63”、“04号”的等样式。

3.封面页上的“年级”一栏用阿拉伯数字统一填写为:“xxxx级”。

不能填写为:“四年级”、“03级”、“2003”等样式。

4.封面页上的“日期”一栏统一填为带有年、月、日字样的日期形式,如“2006年12月21日”。

5.开题报告用A3纸打印,从中缝对折,其中封面页有文字信息,封二为“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填写说明”,封三、封底表格要大小一致。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综述

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综述
2.2.2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外源加入甾醇类物质能够明显降低对药物的敏感性,表明多烯类药物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类物质结合作用来抗菌的。Chattopadhyay等[19]研究表明两性霉素B首先与细胞膜甾醇类物质结合,使细胞膜空间结构改变,在膜脂质双层中形成由两性霉素B与胆固醇结合的环状复合物,构成亲水性通道,导致细胞内溶物外泄,起到抗真菌作用。
Chakraborty等[25]研究粪壳菌素sordarin是蛋白质翻译过程中延长因子EF抑制剂,阻止真菌蛋白质的进行。
Zhao等[26]研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真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4作用于真菌的电子呼吸链Ma等[27]研究抗霉素A和于链霉菌的UK2A,对真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具有抑制作用,引起真菌的死亡。Fudou等[28]发现于粘细菌的Haliangicin,能够专一性的抑制呼吸链中蛋白复合物III的电子传递。另外,从粘细菌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抑制电子传递的抗真菌化合物。
Mandala等[22]发现两个结构相类似的IPC合成酶抑制剂khafrefungin和rustmicin.
rustmicin是IPC合成酶的可逆性抑制剂,特异性作用IPC合成酶;khafrefugin对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IPC合成酶的强的抑制作用。
2.3抑制真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Kinsman等[23]从Graphimumputredinis菌液中分离出GR,能抑制真菌的蛋白合成,具有抗真菌活性。Okada等[24]从Penicillium minioluteum发酵液中分离出BE31405,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均具有抑制活性,主要抑制真的蛋白合成。
结语
抗真菌药物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随着唑类药物广泛应用,真菌耐药现象不断出现,已出现药物间交叉耐药,对临床治疗带来严重威胁。本研究对近年来真菌药物的种类、结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近年来,又相继发现许多新型抗真菌药物,并提出了抗真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成功开发出一些活性强大,疗效确切的抗真菌药。

微生物酵素研究进展

微生物酵素研究进展

微生物酵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微生物酵素,作为生物催化剂,在自然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参与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为生命的持续和进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酵素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微生物酵素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其应用领域,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首先回顾微生物酵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生物功能,以便为后续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微生物酵素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展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我们还将探讨微生物酵素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酶的稳定性、催化效率以及生物合成途径等,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全面介绍微生物酵素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微生物酵素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二、微生物酵素的种类与性质微生物酵素,又称为微生物酶,是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酵母菌等)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它们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参与多种生物化学过程,如物质分解、能量转换和生物合成等。

微生物酵素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生物酵素的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其催化反应的类型、作用底物以及存在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

按照催化反应类型,微生物酵素可分为水解酶、氧化还原酶、转移酶、裂解酶和异构酶等。

这些酵素在生物体内起着催化各类化学反应的作用,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关键参与者。

微生物酵素的性质取决于其氨基酸序列、三维结构以及所处的微环境。

一般来说,微生物酵素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催化效率,能够在温和的条件下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微生物酵素还表现出稳定性、可调节性和可改造性等特性,为其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酵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并鉴定了大量的微生物酵素基因和酵素种类。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2)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2)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2)生物药学论文篇3浅谈生物制药技术摘要: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与制药产业结合极为密切的高新技术,不断为医药行业提供新产品、新剂型,为制药界开创一条崭新之路,正在改变生物制药业的面貌,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径。

文章分析了几项生物制药技术,并对生物制药的展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一、生物制药技术简介1。

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却为临床提供了这类廉价、高效的药品。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激素类药物,一般从动物中提取,其资源缺乏,价格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人或动物胰岛素合成基因分离后移植到微生物细胞中,并实现基因表达,这样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组微生物被称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发酵灌中产生10克胰岛素相当于450千克胰脏中提取的产量。

人生长激素(简称HGH)是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000D。

以前,人生长激素只能从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应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艺可得到,并且与人生长激素相同,临床用于治疗垂体前叶HGH分泌障碍引起的侏儒症,促进烧伤及骨折等创伤性组织的恢复,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肾萎缩的症状及治疗胃溃疡。

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微生物转化及酶催化工艺早已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

酶与固定化技术结合弥补酶的不足,在制药界取得显著发展,如用大肠杆菌酞化酶生产6一APA、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蔗糖制备右旋糖醉等。

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一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一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

生物药学论文综述在医学方面,生物制药是目前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生物药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生物药学论文篇1浅析生物技术在我国制药业中的应用摘要:作为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药品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提高,药品在生产制作中对制作工艺和艺术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

其中,通过采用各种技术措施与方法来对动植物进行微观处理和加工的生物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现阶段制药企业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和方法,对我国现代化制药的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文就我国制药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业;原理生物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现代化制药企业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而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生物技术都随时为人类发展创造着不可估量的财富,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术项目之一。

尤其是近几十年,仅仅是在医学药品领域,生物技术不断提升药品的质量和效果,就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生物制药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临床医学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

一、生物技术概要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上个世纪中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在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物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动物和植物体内的DNA或者是生物细胞,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系统的生物理论为核心,对其进行有效物质的提取和人工的加工的过程。

生物技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无疑会对传统的医疗事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影响是有着正面意义和积极的作用的,是其能够在这种挑战竞争下,不断更新技术、加强科技创新。

传统生物技术实际上只是一个对生物细胞进行加工的过程,而现在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微生物药敏实验报告

微生物药敏实验报告

总结词
该文献探讨了敏感性分析在临床诊断中 的价值,并举例说明了其在不同疾病诊 断中的应用。
VS
详细描述
该文献首先介绍了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详细阐述了敏 感性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如感染性 疾病、肿瘤等。同时,该文献还对敏感性 分析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为临床医生提 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献二:耐药性分析方法与应用
总结词
该文献重点介绍了耐药性分析的方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
该文献详细介绍了耐药性分析的方法,包括微生物药敏实验、基因测序等,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 用。同时,该文献还对耐药性产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耐药性分析方面的参考。
文献三:敏感性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势菌种分析
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分析优势菌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04
结论与建议
结论总结
抗生素敏感性
实验结果显示,所测试的微生物对多种抗生 素具有敏感性或耐药性。
耐药性趋势
近年来,某些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 势,需引起关注。
病菌种类差异
不同病菌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
临床性分析
耐药性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菌株对 某些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如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率为70%,金黄色葡萄球菌 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0%。
耐药机制
这些耐药菌株可能通过产生 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或增加外排等方式,对抗生
素产生抵抗力。
耐药趋势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 使用,耐药菌株的数量和种 类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 来了挑战。
药敏试验结果解读
解读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作者:吴佳新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1期
摘要在临床上,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在抗感染、抗肿瘤、血糖调节、降血脂及器官移植等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文对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特点、资源研究及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药物;微生物;放线菌;基因组学;研究;研发
中图分类号 Q93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84-02
在临床药物学研发中,针对中药、化学药物及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较多,而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随着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增多,有关微生物新药的开发也越来越多,而且微生物药物还具有条件温和、易工业化生产及污染小等优点,加强微生物类药物研究和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1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悠久,但研究微生物药物的历史并不长,尤其是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药物研究历史更短,至今不过70年。

微生物药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在1929年发现的,20世纪40年代初学者Chain与Florey将青霉素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

随后,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庆大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药物。

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分子基础与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了解,还能在体外构建各类药物筛选的模型,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药物研制。

微生物所筛选的生理活性物质中,除了抗生素外,在抗肿瘤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酶抑制剂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药物开发价值。

在近70年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从土壤、动物、植物、海洋中获取微生物,还有些微生物来自高寒、高温及高压等极端环境,而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较少,还不到3%,在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当中,还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药物,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2 微生物药物的特点
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近些年,随着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微生物中靶位确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质被发现[1-2]。

次级代谢产物难以用化学法进行合成,即使能合成也无法有效实现工业生产,若把小分子的物质进行化学修饰之后,可获得含有使用价值更高的微生物药物。

与化学药物相比,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的生长周期较短,易选育菌种,易控制,可经大规模发酵进行工业化生产;二是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筛选时不用特别考虑先导
化合物,筛选几率也比较大;三是通过微生物药物合成改造,微生物药物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便于新微生物药物合成。

微生物多样性使得临床医药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3 微生物药物资源的研究
3.1 海洋微生物药物
在整个地球,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海洋具有高压、高盐、高温及无阳光等自然特点。

海洋中的微生物具有较特殊的遗传背景与代谢方式,可能产生功能及结构特殊的活性物质[3]。

研究表明,海洋微生物中,近27%可产生抗菌类的活性物质,其分离出的代谢产物大多数含有生物活性。

例如,Koyama等学者从海洋真菌中获得了新二萜药物。

当前,从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当中,发现了很多结构特殊、新颖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在陆地微生物中未发现过,因此海洋微生物药物是非常具有开发潜能的天然药物。

3.2 稀有放线菌微生物药物
多数活性物质源于普通的放线菌,但从普通放线菌当中获取新的活性物质几率下降,研究范围逐步拓展至稀有放线菌中。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些稀有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已应用到临床中,例如,庆大霉素、红霉素与安莎类等物质。

目前,人类认知的放线菌种类不到实际种类的10%,放线菌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还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3.3 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药物
在高温、高酸、高盐及严寒等极端环境下,长期生长的微生物,其生理机制及基因类型均较为独特,代谢产物也比较特殊。

现代所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种类占实际种类资源不到10%,而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更少,在极端环境中,更能发现未知的微生物药物资源。

如近些年云南大学对青海及新疆等地区中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很多未知微生物,有效推进了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4 基因组学研究下的微生物药物开发
随着人类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近5 000种蛋白或功能基因被认成潜在药物的靶标,这给微生物药物筛选及发现打下了基础,其药物靶标和基因组学研究发展紧密相关。

根据统计可知,在2009年之前,整个世界有2 500余种病毒,其中,完成基因测序的真菌有100余种,细菌约600种。

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计划和蛋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建起了相应的蛋白质数据库,对一些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结构进行了系统测定,剖析了蛋白质三维结构,并发现了一些具有药物作用的靶标[1]。

从病原微生物看,功能性基因组的研究为致病基因及必需基因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一般性病毒,整个基因组能编码约10个蛋白基因,而功能蛋白中4~6个是药物靶标。

从细菌方面看,细菌基因组要比病毒基因多,细菌基因组多在4
Mbp左右,编码蛋白基因约数千个,独特必需基因有数百个,为潜在药物的靶标奠定了基础,对于真菌来说,有些致病真菌基因组已完全测序出来,因此具有真菌生长的基因为人类非同源基因预测提供了可能性,如假丝酵母基因组的序列当中,就发现了200余个基因,但人的基因组当中有些没有同源性,运用其潜在靶标可寻找到药物的靶点[4-5]。

5 我国微生物药物研发思考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命科技不断发展,医学领域对微生物资源越来越重视,微生物药物研发不断增多,其药物靶点不断被发现,在现代化学实体当中,超过10%为微生物药物,并且属于新衍生物研发。

我国微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对微生物认识有限,尤其是海洋、植物及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研究较少,运用基因组学技术获取微生物衍生物中的药物,这已成为微生物新药获得的重要方式[6-8]。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政府部门也应给予重视与支持,加强我国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做出贡献。

6 参考文献
[1] 朱宝泉,胡海峰.微生物药物研究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4,11(4):3-8.
[2] 武临专,洪斌.微生物药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3,6(2):155-160.
[3] 王霞.海洋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J].天津化工,2012,4(4):4-6.
[4] 陶阿丽,苏诚,余大群,等.微生物制药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州化工,2012,40(16):17-19.
[5] 刘飞,伍晓丽.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7(1):38-40.
[6] 陆茂林,司竑飞.微生物新药创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天然药物,2006(3):17-20.
[7] 甄永苏.微生物药物和抗体药物——发现和研制新药的重要领域[J].药学学报,2003(7):3-4.
[8] 司书毅,黄明玉,张月琴.微生物药物筛选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4):7-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