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目标及教学建议 PPT课件
小说与戏剧
“小说与戏剧” 课程的内容范围 鉴赏小说与戏剧的基本方法
小说与戏剧
重视比较研究 组织专题研究 开展创作实践
新闻与传记
明确“新闻与传记”的课程性质与功能定 位
“新闻与传记”的教育价值 在语文新课程中的位置 对青年成长的作用
新闻与传记
把握“新闻与传记”的课程目标 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学会有深度的思考,学会规划自我人生 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李政道
提升母语素养
母语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 基础,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养、思维 和语言的习惯特点、文化视野和知识积 累、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乃至言谈举止 等各个方面。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母 语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开设选修 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熟悉、 认同母语文化的优秀传统。
激发个性潜能
丰富人文底蕴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 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 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 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 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 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 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 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 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拓展文化视野
关于高峰体验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有一种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加整合、浑然一体 的自我感觉。他们更少分裂或者分离,对自己心平气和,目标集中, 有机协调,自身各部分能有效地组织起来,非常良好地运作,具有更 加有效的协同作用。
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能更加纯粹地成为他自己,他更能够与世界、 与以前非我的东西融和。能够获得对于自我的超越、突破和超出,进 而达到一种相对忘我的境界。
云南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附件: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试行)》(云教基[2009]2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全面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省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具有我省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构建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有个性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积极稳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坚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形成“国家指导、省级统筹、州(市)县组织、学校实施”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格局。
在全省整体推进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三)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每学年都要开设各学习领域的课程,保证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的学习领域都能获得相应学分。
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设置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积极创造条件,多开设选修课程模块,逐年达到国家课程要求。
(四)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五)教学安排。
严格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新课程。
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
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根据《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特制定《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我省实际,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范有序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1.基础性。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整体设置必修课程,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选择性。
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特点,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
3.适用性。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从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结合我省教育现状和普通高中的发展趋势,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课程体系。
4.创新性。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调动学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选修上
高中语文选修上【实用版】目录1.教材概述2.课文目录3.课文内容概述4.知识点分析5.学习建议正文1.教材概述《高中语文选修上》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一本选修教材,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
本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精选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课文目录《高中语文选修上》共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篇课文,具体篇目如下:第一单元:1.诗词五首2.论语选读第二单元:1.现代文阅读2.古文观止第三单元:1.小说欣赏2.散文选读第四单元:1.戏剧欣赏2.诗词鉴赏3.课文内容概述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现代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4.知识点分析本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1)阅读理解: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表现手法等。
(2)写作表达: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3)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
(4)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
5.学习建议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选修上》,建议学生:(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加强背诵和记忆,积累文学常识和名句佳篇。
(3)多做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青海省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意见
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指导意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青海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我省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含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方面。
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科目,以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二)课程设置1.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安排如下:2. 民族高中课程设置安排如下:说明:1.本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
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
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
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山东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试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全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规范课程教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努力形成具有山东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教学体系。
二、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要全面开设《课程方案》规定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每学年都要设置各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学习领域包括科目有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
学校要开齐所有科目,并开足课时。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各科目一般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学校要开足必修课程模块, 尽量多开设选修模块,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说明:1.本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
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2.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
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
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
高一、高二年级每周有3学时机动时间(含班团活动时间),学校可自主安排。
3.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
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一、课程设置与管理的原则(一)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二)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三)合理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
所有必修课程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应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二)学制、学时、学分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各地应当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
每学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安排的课程修习时间为35学时,每节课教学时间45分钟。
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学分由学校认定,允许补考后获得学分。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我厅印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精神,为统筹做好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有序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改革,规范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行为,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育人为本。
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分类指导。
坚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尊重学生发展需求,指导各地各校找准实施高中课程方案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三)加强统筹。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既关注共同基础课程学习,也关注选择性课程学习,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确保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有序推进。
省市县校四级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有效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学校在课程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和选修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
二、课程设置(一)学制与课时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8.15•【文号】教基〔2018〕15号•【施行日期】2018.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为统筹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育人为本,注重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坚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结合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2018年底完成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2019年上半年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整体提高,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指除了必修语文课程以外,根据学生个人及社会需求和兴趣爱好,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这些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浅谈。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大多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处时代的特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符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大多侧重于名著导读,很少涉及当代文化和新领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选修课程的课程设置往往单一,缺乏针对性,很难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2.教师业务能力不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才能开好课,但多数教师对选修作品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新近涌现出的新领域的文学作品也比较陌生,难以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3.学生兴趣难以激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单一,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
二、对策建议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拓宽选修课程内容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处时代的特点,适量拓宽选修课程内容,采用更加具体、更具现代意义的课程内容,探讨时代变迁和社会多元化现象。
同时,课堂教学也可以加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在选取作品时,拓宽范围,注重新领域的文学作品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选题研究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才能开好课,需要不断深入实践,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化确立自己的学科思想基础。
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需求,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内容的进度和难度,让学生在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中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最新文档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于选修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取舍”。
新课标为选修课设计了五个系列,福建省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一共有16个模块,在二年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五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同时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选修模块的内容。
这样,教学中对于如何选课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我们常常纠结于选用哪些模块,怎样进行选择?选修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选”。
这里既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选择,老师的选择,也更应该有学生的选择。
温儒敏先生说:“选修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应当把更多空间让给学生。
”所以我想选修课程的选择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有利于”。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有利于”学生的层面,谈谈自己在选修课程选择上的感受与体会。
一、选修课程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必修课程中每一册课本每个单元围绕一种文体来选择文章,一般设置三至四篇课文,是想通过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来达到以少代多,以经典代表一类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少量的文章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
这个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如果学生的视野仅囿于这几篇文章,又能有多少见识呢?又能够培养起他们多少语文的内涵与素养?例如小说,高中阶段仅在必修三、五中安排了六篇小说,中国古代的两篇,分别是《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节选;近代的两篇,分别是鲁迅的《祝福》和沈从文的《边城》,分别属于短篇和中篇小说的节选;外国的一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长篇小说的节选。
就这有限的几篇小说节选是难以涵盖古今中外小说史成百上千篇小说的。
虽然通过这几篇课文可以让学生知道小说的基本特征,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但如果仅限于阅读这几篇小说而不及其他,结果是学生的视野受到严重制约,思维不开阔,素养就更谈不上了。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7.07.02•【字号】陕教基[2007]36号•【施行日期】2007.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7]36号)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石油普教移交中心:现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二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考试的基本依据。
各地要广泛组织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高中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全面落实高中各学科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人生观、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中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课程评价上,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完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二、选修课程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科书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附录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二、选修课程举例第一部分前言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意见
附件1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意见课程设置:普通高中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选修课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课程。
一、课程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时间1——2周。
各学年40周教学安排:高一、高二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3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高三年级上课26周,复习考试12周,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三)课程设置表二、课程设置说明:(一)高中新课程计划的课程设置分必修、选修两大类。
普通高中的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思想政治、语文、外语、艺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在高中三年均为必修课。
(二)普通高中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
选修课包括国家规定的选修课、地方和学校选修课。
国家规定的选修课分别安排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学校可指导学生按照侧文、侧理的志向,分别加以选择;信息技术选修课应在高二年级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开设的办法修习。
学校除开设国家规定的选修课外,还要利用地方和学校选修课时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
地方和学校选修课周课时累计7——18课时,各年级课时有所不同,可以分散或集中使用。
主要用于:时事政策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7课时,通过组织学生每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事新闻进行;国防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专题教育,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也可组织专题讲座;有关本地或家乡的历史、社会、经济等专题研究,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校、班、团等集体活动,原则上每周1课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紧密配合;同时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开设职业技术类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用)
一、指导思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要突出课程的选择性,致力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进一步提高。
选修课程的教学仍要体现基础性,要继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深,既要注意与必修课相衔接,又要注意与必修课相区别,要体现选修模块的特点。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为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
二、课程结构及目标
(一)课程结构
湖南省语文选修课程共设5个系列,以模块为基本的结构单位,用学分进行调节和管理。
每个模块安排36学时,2学分。
每个学期分两个学段,每一学段(约10周)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5个系
(二)课程目标
1.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2.小说与戏剧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3.新闻与传记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
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
(4)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5)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
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4.语言文字应用
(1)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读懂与自己学识程度相当的著作,运用多种方式展开交流和讨论。
(3)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能根据需要,按照相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
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4)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
参加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
(5)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6)观察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7)拓展运用语言文字交流的途径,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交流,如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
5.文化论著研读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三、课程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一)课程设计
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在开设好语文必选模块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灵活地开设其他语文任选模块,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比如,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社团活动、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来开设任选模块。
必选模块的教学顺序可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
下面提供一种必选模块的开课顺序供参考:
1.《文章写作与修改》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新闻阅读与实践》
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5.《外国小说欣赏》
(二)教学基本要求及建议
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模块特点的基础上设定,而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选修课的教学方法要与选修模块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相适应。
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有的重在实际操作,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
教师要努力寻求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下列表格中,“课程目标”是针对我省必选模块的特点,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炼出来的,是设定必选模块教学内容的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是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对“课程目标”的分解和细化 ,以使在模块教学及评价中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落实相应的要求;“教学建议”是就正确认识某模块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功能,把握其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等方面提出我省必选模块的教学建议。
《文章写作与修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外国小说欣赏》
(三)评价建议
普通高中选修模块评价宜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对待选修模块学习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阶段性知识与能力的测试等。
阶段性测试的形式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或其它形式。
过程性评价可占该模块综合评价的30%。
终结性评价主要指该模块修习结束后,由学校或者年级举行的全面、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试考核。
该考试的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对必选模块“教学基本要求”的达标情况。
终结性评价可占该模块综合评价的70%。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果相加就是学生该模块学习的综合评价结果。
该结果必须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