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摘要:现实让语文学习走入了误区,更多时候,人们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为考语文而学语文。
这就让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孤立甚至盲目。
这里来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
关键词:语文;语文学习;大语文观一、语文及生活,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
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也不能囿于教室长期以来,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可能是考试的指挥棒使然,封闭式管理成了人们推崇的管理模式。
殊不知,这与语文的学习背道而驰。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的目的不只为了考,更应为用。
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
所以,学语文需我们走向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书本,读书是走向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读古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古人的生活;读外国人的书,我们走向了外国人的生活;读年轻人的书,我们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读书让我们走进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生活。
因此,除了我们的教材外,我们一定要广泛地阅读,读杂志,读名著,读身边一切健康的、有价值的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反之,生活也是读书、学语文。
所以,学语文要求我们走向生活。
搞语文活动要走向生活,做生活观察要走向生活,阅人生百态更要走向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生活中掌握了学语文的方法,在生活中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应挣脱种种束缚,走出校门,到辽阔的现实生活中学习。
二、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而不只是考试时的读与写。
所以,语文的学习要始终灌输听说读写的训练课文的讲解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听、说、读、写的机会。
语文阅读强调的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对话,就能训练学生的听和说,要寻求答案,也就必然要读与写,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形成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明白题意,认真地去读课文,通过思考找到答案或答案的暗示,然后整理书写答案,最后通过说实现问题的解答。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适应这一改革,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旧的完全依靠教科书的模式,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大语文教育”。
“大语文教育”观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将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狭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考试内容又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子里,只教课本上规定的内容,对考查的内容重点讲,其他内容粗讲或干脆不讲,加上考试手段的单一,使语文教学走入一个误区: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写作。
许多学生学习了九年语文不会写一个“合同书”、一个“民事诉状”,甚至连个人总结都写不好,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我们现实生活不相适应,怎能不令人对语文教学表示担忧呢?实施“大语文教育”则很容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为它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学可语文的渠道,就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都是学语文的好机会,如交谈、致辞、开会、打电话、看电视、看书报、写信……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用报纸作学习语文的第二教材首先,报纸有利于架设从小语文教育到大语文教育的桥梁,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生要形成一种内存的语文素质,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训练,还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社会生活的海洋中去学语文,而报纸是反映社会、报道生活的,恰好能负担起从“应试语文”到“生活语文”的转化任务。
报纸肩负着传播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军事等信息的重任。
学生通过读报,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一种实际语文交际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拓展教育新时空
2013-11理论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育教学功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赋予了语文教育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它还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方式的变革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初级中学)•编辑代跃先一、树立“大语文”观的必要性1.树立“大语文”观是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需要叶圣陶说:“尽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育的内容贯穿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的每个环境无不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把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与发展其他能力(诸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公关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能力与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些能力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内化为个人素质的。
2.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的需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地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
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教材所选的文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教师要整合教育资源,教学内容要注意到生活化、实用化、现代化,及时补充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密切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生活的名篇时文,组织有益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是教师提升职业素养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提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满足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才能让教师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凭借德才兼备的个人素养和规范的教育行为,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至关重要。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1. 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他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强调实践性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实践性教学可以包括语文阅读、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1. 倡导综合素养教育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时,首先要倡导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综合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工具。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迫切需求。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首先要明确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我们不能只是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而要重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
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辨,能够理性思考,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表达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文鉴赏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语文修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修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表达能力、语文鉴赏能力、语文修养、语文情感和语文品格。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语文基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注重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
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教学
树立“大语文”观,创新语文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田间地头、名山大川、高山河流、工厂学校等等,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素材,也是教师教学语文的素材。
所以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学校、课堂和教材,语文教学要大胆的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教材。
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书本内外结合。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
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三、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必须坚持“ 得法于课 内, 得益于课外” 的原则 。 因此 , 我们在传授基 本子收集订正 电视广播 中的错别字 ,并且经 常提醒 自己千万要 注
本知识 的同时 , 必须教会学 生读 书的基本 要领 , 成 良好 的读 书 意这些 字的读音及 写法 ; 年 的春 节边上 , 都要指 导学生 收集 形 每 我 习惯。 在重视语 文工具性 的同时 , 注重语文 的交际性与实用性 。 在 欣赏家家户户门上贴着 的春联 ,学 习我 国古代遗 留下来 的宝 贵文 教学 中我以课本教材为依托 ,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行式 , 注 化遗 产 … …
向该年 龄段 的学生生 做 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 的爱和高度 的责任心之 中 , 使 和热情 。语 文教学应该 以课堂教学为轴 心 , 活的各个领域开拓 、 延展 。缩短课 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 离 , 既激 学生也能理解 和接受 , 达到动之以情、 晓之 以理 的效果 。
四 、 文教 师 利 用 自身魅 力进 行 精 神 引导 语
应用文教学 、 辩论 、 讨论 、 演讲 、 口头作文 等多种听说训练纳入教 阅读 中 , 扎在中外名著名篇 中 , 中吸取精华 , 从 加以生发 , 才能有所 学 中, 以专题知识为依托 , 开展了 自主发言 、 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 收获。因此 , 我们要充分 发挥 教师的导 凑作 用 , 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调 动学生 的情感 , 引起 学生 的注 意 , 在其乐 融融 的气 氛 中获得知
(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城郊 民安 中学)
语支教 师要 重视 培养 学生的天语支观
文, 晓 燕 程
大语文观的精神实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 , 分扩 大学 生 走出作业堆 ; 充 应奔向图书馆 , 向大 自然 , 向广 阔天地 , 奔 奔 体味多彩 学 习语 文的范围 , 阅读 由课 内转 向课外 , 文学 习环境 由课 堂 生活 , 把 语 让学生兴趣盎然 、 轻松愉悦地学 习语文 。 为此 , 我曾指导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0 2 4 0 0 0 )
、
练 了 学 生 的思 维 严 密 性 , 又 培 养 了 学生 的语 言 能 力 。 三、 开 放 的 教 学 时 间 对 于教 学 时 间 的开 放 , 笔 者认 为应 该 从 两 方 面着 手 : 一 方 面, 抛弃 学 生 带 着 问 题 上 课 、 解 决 问题 下课 的 传 统 观 念 , 教 师 应 该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学生 在课 堂 学 习过 程 中 , 产 生 新 的问题 , 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 并 自觉地 在 课 外 学 习 ( 并 非 指 教 师强 制 布 置 作 业 ) , 这 无 疑 极 大 地 延 伸 了 学 习 时 间 。 另 一 方面 , 教 师应 改 变 过 去 单 一 、 固定 的 时 间 制 度 。 体 现 教 学 时 间 的 开放 性 和 灵 活 性 , 如 可根 据 具 体 教学 情 形 设 置 长课 和短 课 . 同 时还 应 注 意 合 理 把 握 师 生 时 间 比 , 给 学生 多一 些 时 间 , 鼓 励 学 生 多思 考 、 多 动手 、 多合 作 、 多探 究 。 四、 开 放 的教 学 场 所 教 学场所的开放有两 方面含义 : 一 是 指 现 有 课 堂 教 学 场 所 的 开放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应 有 意 识 地 改 变 原 有 的 学 生 座 位的单调形式 , 根据教学的需要 重新组合 , 模拟生 活的场景 , 将 社会 生 活 引 入 课 堂 ; 二 是指 语 文 课 堂 想 课 外 开 放 . 校 内学 习 向 校外 学 习开 放 。如 在 作 文 教 学 中 .为 了丰 富 学 生 的 生 活 体 验, 可 以 带领 学 生 参 观 工 厂 、 参 与 公 益 活动 、 远足、 登 山、 赏 花 等, 引 导 学 生接 触社 会 , 深 入 社 会 。学 生 在 社 会 课 堂 增 长 了见 闻, 得 到 了锻 炼 , 才有倾 吐的需要和欲 望 , 写 出 来 的东 西 才 言 之 有物 , 情 真意 切 五、 开 放 的教 学 手 段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 : 在 一 段 时 间里 . 各感官获得的知识 的 多少是不等 的, 它 们 的 比例 是 , 视 觉 占8 3 %, 听觉 占1 1 %, 嗅 觉 占3 . 5 %, 味觉 占1 %, 触 觉 占1 . 5 %。 法 国有 关视 听教 育 的调 查 结 果 显示 : 同一 材 料 , 三 天后 的记 忆 率 是 , 纯 听记 下 1 5 %, 纯 看 记 下3 5 %, 视 听 记 下7 5 %。 以上 数据 表 明 , 视 听结 合 所 接 受 的信 息 量 和记 忆 的牢 固 度都 超 过 单 项 感 官 的 效 率 。 因此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注重 运 用 教 学 媒 体 , 创设教学情境 , 调 动 学 生 的 各 种 感 官 学 习 是必 要 的 。 六、 构建“ 人性化” 的 课 堂 教 学评 价 体 系 “ 大语文观 ” 要求构建 人性化评论 体系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要 求 遵 循 以下 原 则 : 1 . 评 价 应 注 重发 展 性 。 教 学 评 价 的 作 用 在 于 教 学 而 不 是 区 分学 生 的优 劣 和 简 单 判 断 案 的 对 错 .促 进 学 生 发 展 的课 堂 教 学评 价 不 能 只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情 况 做 简 单 的 好 坏 之 分 ,重 要 的是 强 调 其 形 成 性 作 用 , 注意发展功能。 一 次评 论 不 仅 是 对 一 次 活动 的总 结 , 更 是 下 一 段 活 动 的起 点 。 2 . 评 价 应 强 调 个 性 化 。评 价 的 主 体 和 对 象 都 应 是 学 生 , 但 是 每 个 学 生 都 是 活 生 生 的个 体 , 他们有不 同的性格 、 皆趣 、 爱好等 , 与之 相对应 的应该根 据他 们的特 点 , 采 用 不 同 的 评 价方式 , 促进 学生进 一步有效 学 习 . 避 免 没 有 特 点 和 笼 统 的 评 价。 3 . 评 价 应 体现 全 面性 。 不 能仅 仅 评 价 学 生 的 学 习 , 要 以学 生 的各 个 方 面 ( 思维 、 技能、 品质 等 ) 为 评 价 对象 。 首 先要 明确 学 生是 人 而 不 是接 受 知 识 的容 器 。 人 的一 切 活动 包 括 学 习都 要 受 人 的意 识 支 配 ,所 以 教 学评 价 就 不 能 局 限于 关 注知 识 的掌 握 , 更 重 要 的是促 进 其 兴 趣 、 爱 好 意志 等 个 性 品 质 的培 养 和 提高 。 总之 , “ 大 语 文 观 ” 的思 想 形 象 再 现 了语 文 与 生 活 同在 的 原理 , 使课 内外联系 、 校内外沟通成 为现实 , 使 生 活 中 丰 富 的 语 文教 育 资 源 真 正 成 为 学 生 求 知 的源 泉 .把 学 习语 文 的广 阔 天 地还 给学 生 , 大大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 质 量 。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研究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研究、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研究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研究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惯的具体量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
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XXX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大语文教育观”,即“扬大、抑小、引广、正直”,下面将详细阐述我的教育观。
一、扬大“扬大”即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爱上语文。
我们要将语文教育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教育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价值。
要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名言警句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爱读书、识才识趣、童心未泯的良好习惯。
二、抑小“抑小”即扼制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屏蔽谣言和迷信。
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格。
要抑制学生中不良的言行和思想,引导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确看待文化传承和创新。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正视社会的复杂性,防范谣言和迷信的侵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爱国、进步和团结的优良传统。
三、引广“引广”即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广阅读广度,开拓视野。
一个人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够有更明确清晰的思维,并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阅读资料,让他们对文学、历史、地理、生态等各个领域有所了解,促进整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双眼变得更为明亮。
四、正直“正直”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外,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正直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并付诸实践。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扬大、抑小、引广、正直”的教育观,以此引领学生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应树立的几种新观念
进 的 过 程 。评 价 包括 对教 师 、 生 和 教 学 活 动 过 程及 结 果 的 学 评 价 。 重 视 对 教 师 教 育 教 学 行 为 、 度 和 _ 作 质 量 的评 价 , 态 r 通 过 评 价 , 范 教 师 的 行 为 , 化 教 学 过 程 . 挥 教 师 的 创 规个 真 正 的 “ 习 共 同 学
体 ” 对 教学 而 言 , 往 意 味 着 对 话 , 味 着 参 与 , 味 着 相 交 意 意 互 建 构 . 不 仅 是 一 种 教 学 活 动 方 式 , 是 弥 漫 、 盈 于师 它 更 充 生 之 间 的 一种 教 育情 境 和精 神 氛 围 。对 学 生 而 寿 , 往 意 味 交 着 心 态 的 开 放 . 体 性 的 凸 现 , 性 的 彰 显 , 造 性 的解 放 。 主 个 创
WE I A A G N L 0 H N D
课 改 前 沿
学 课 改 中 树立 的几种新 观念
树 立 开 放 的 大 语 文 观 所 谓 树 立 大 语 文 教 育 观 . 是 要 克 服 语 文课 程 孤 立 、 就 封
一
、
这 是 教 学 相 长的 真 清 . 往 昭 示 着 教学 不是 教 师教 、 生学 交 学 的机 械 相 加 , 统 的 严 格 意 义 』 的 教 师 教 和 学 生 学 , 不 断 传 二 将
闭 、 固 、 化 等 种 种 弊 端 , 大 语 文 教 育 观 的 指 导 下 , 行 凝 僵 在 实 课 程 内容 、 程 实 施 等 的根 本 变 革 , 建 开 放 而 富有 活 力 的 课 构 语 文 课程 体 系 . 从语 文学 习 的本 质 来 说 , 文学 习 的外 延 与 . 语 生 活 的外 延 相 等 , 文 教学 必 然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社 会 与 人 生 。 语 语 文 新 课 程 体 系 打 破 了学 校 与社 会 、 现 实 生 活 之 间 的 壁 垒 , 步做 到课堂 教学 、 文活 动 、 合性学 习相 结合 , 逐 语 综 学 校 、 庭 、 会 语 文 教 育 相 结 合 , 语 文 教 学 将 变 得 更 加 开 家 社 使 放、 创新 、 满 活 力 。教 材 、 室 、 校 并 不 是 知 识 的 唯 一 源 充 教 学 泉 , 自然 、 类 社 会 、 富 多 彩 的 世 界 都 是 很 好 的 教 科 书 。 大 人 丰
语文教学要树立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要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广视角、开放型的方式,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在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通过组织春游、登山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强毅力,获得灵感。
或是让学生走进资料室、阅览室、图书馆,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密切、或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成果和社会名篇的时文作为辅助阅读材料。
帮助学生培养有效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和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学化知识学习和积累。
语文教学要与教学生学做人、学生活结合起来,语文教育的内容必须贯穿人文精神。
丰富学生的精神是语文教育的“着重点”;充实学生的语言是语文教育的“着力点”;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然是语文教育的“得益点”,三者是辩证的关系。
人的语言的觉醒,是人的精神觉醒,是人的自我觉醒,所以语文教学应向着人的精神上着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化他们的精神意识,点燃他们的精神情感。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真人”,用自己的脑,说自己的话。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立人”的过程,是使学生逐渐养成自由精神、独立人格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也是道德情感的教育,要给学生一种审美的目光,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从文学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语文,把语文学习看作为一种生活乐趣,通过语文学习,成为一个人文精神充盈的人,朴素、真切、从容地面对生活。
语文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的教学目的主要不在于“奉送真理”,而在于教学生“发现真理”。
教师要以自己的导学意识,去唤起学生的自觉意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注意、思考、生疑、释疑的心理过程,使之养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大语文”教学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大语文”教学雷炳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其母语教学的特殊性质,又因其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的重要性、工具性、以及其本身固有的思想性,在教学中有着近乎“霸主”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成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
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许多仁人志士、语文界精英对于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在此,笔者亦将自己在语文教改中的点滴成就撰写成文,权作引玉之砖。
一、更新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是语文教改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能引导学生学好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一本语文书)。
那麽就将“语文”的概念禁锢于“课本上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充其量就是能教会学生将那一本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篇文章进行解题破题(明了文章题目的涵义、作者及背景)、领会主题(文章的中心)、掌握技巧(文章的写作特点)。
而“大语文”观念的引进,充分发挥了“语文”应有的广阔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概念的外延,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具体的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书内走向书外。
“大语文”观念认为学习语文书上的课文是学语文,读书看报也是学语文;听新闻、看电视是学语文,上网聊天、与人辩论也是学语文;选读《论语》、《春秋》是学语文,考证自己的家族谱系也是学语文……在这里,“大语文”观念将“语文知识”由一本教科书拓展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2、从课内走向课外。
也就是说,“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堂中解放出来(当然不是说不要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听讲是学语文,到野外参观、采风也是学语文;学生在校明师礼是学语文,在家庭知伦理、在社会懂道德照样也是学语文;在课堂朗读“大江东去……”是学语文,登临赤壁吊古更是学语文……“大语文”观念极力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将大力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在大自然中学语文。
3、从语文学科渗透其他学科。
“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拘禁于只教“语文”,而应该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拓展,尤其是要向历史、地理、美术(绘画)等文科科目进行渗透与发展。
树立大语文观提升语文教学
教 科学 育
2 1年 第6 0 O 期
树立大语文观 提升语文教学
李冬侠 ( 河北省迁安市建 昌营镇初级中学 04 0 ) 640
只 重 视课 文 学 习 、针 对 应 试 教 育 的传 统 语 文 教 学 的局 限性 在 语文 教 学 中要培 养 学生 创 新 ,必 须让 学生 主 动积 极地 参 与语 文 逐 渐 突显 ,它 已经 不适 应现 代 教育 的要 求 。近 几年 ,教育 界提 出 学 习 ,让他 们 充分 发挥 他 们 的主 体 作用 ,并 学 会 自主 学 习,从 而 了大 语文 教 学观 ,这 实 际上 是对 我们 传 统语 文 教学 的一 种 反思 。 培养 他们 的创 新 能力 。 四 、给学 生提 供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那 什 么是 “ 语 文观 ”昵 ? “ 语文 观 ”即教师 不 仅把 语 文课 视 大 大 为工 具课 ,而且 以人 的发展 为 语文 教学 的 根本 目的 ,在 教 学过 程 大 语文 教 学观 认 为 :学校 应 该 为学 生提 供 一个 良好 的学 习环 中不 仅教 给 学 生语 言文 学知 识 ,还 要立 足 于培 养 、熏 陶美 好 的情 境 。学 习环 境 不仅 仅指 语 文课 堂 教学 ,还包 括 学校 的环 境 布置 , 感 、情 操 ,塑 造 完 美 的 个 性 品质 , 帮助 学 生形 成 良好 的思 维 方 以及 家庭 和 社 会所 提供 的语文 学 习环 境 。大 语 文教 学观 认 为 ,语 式 ,发展 可支 持 终身 学 习 的能力 等 。这 种 教学 观着 眼于 提 高学 生 文课 不应 只 是 课堂 几十 分 钟 ,生 活 中随 时随 处 都是 语文 课 。为 了 的全 面素 质和 持 续发 展 的 能力 ,相对 于 只 强调 工具 性和 现 实思 想 使 学生 喜欢 并 且会 做 “ 会实 践 ”题 , 教师 应 指导 学 生充 分利 用 社 意 义 的传 统 的语 文教 学 思想 来说 ,更适 合于 当今 教 学改 革 的发 展 周 围的学 习环 境 ,从 生活 点滴 中学 习 。 和 要 求 ,也是 语文 教 育发 展 的必 然趋 势 ,更 是 素质 教育 、 学生 成 教师 要 给 学生 创 设 和谐 的学 习环 境 ,让 学生 可 以愉 悦 地 进 长 的现 实 需要 。 行 学 习 ,从 而提 高 他们 各 方面 的 能力 。 可 以利用 环 境设 置让 学 生 根 据 大语 文教 学 观 的要求 ,我觉 得 要从 以下 几 个方 面 来提 升 犹 如 走进 一座 知 识 的乐 园 ,如 :在 学 校拥 挤 的楼 梯 间写 上人 文 性 语 文教 学 : 的标 语 “ 下楼 梯 靠右 走 ” ;在花 圃里插 上 充满 爱 意 的提示 “ 上 学 指 导 学生 用科 学 、正 确 的世 界观 、人生 观 去体 验 、感 悟 校 是 我家 ,美化 靠大 家 ”;在 食堂 门 口贴 上 “ 约每 一 滴水 ,爱 节 祖 国 的语言 文字 惜 每 一粒 米 ” 的提 示… … 总之 ,只 要有 学 生 到 的地 方 ,就要 有 一 语 文 教学 不但 要 重视 语文 知 识 的教 学 ,更要 重视 指 导 学生 用 系 列 的温 馨提 示 , 让学 生在 不 知不 觉 中养 成 良好 的 学习 习惯 ,在 科 学 、正确 的世界 观 、人 生观 去体 验 、感 悟语 言 文字 的 内容 。语 潜 移 默化 中学 会 学 习语 文 。家 庭和 社会 也 应 为学 生 的学 习创 造 良 文 教学 最先 应 是感 悟 祖 国语言 文字 的美 ,即语 言 文字 中 蕴含 的 韵 好 的 环境 。大 自然是 学 生学 习和 运 用语 文 的大 课 堂 ,它 可 以让 学 律 、音 律 、修 辞手 法 、写 作手 法 、逻 辑关 系 的美 。还 要 体验 与感 生 汲 取到 永远 常 新 、取之 不 尽 的知 识源 泉 。教 师 还应 引 导学 生 正 悟语 言 文 字所 描绘 的 内容 的美 与现 实 的意 义 , 即人物 丰满 的人格 确 运 用 电视这 一 传媒 ,让 他 们 了解 更 为广 阔 、更 为神 秘 的世 界 。 特 征 、高 尚的精 神 品质 、 山河 的壮 丽 、大 自然 的伟 大 、 历史 典 故 良好 的学 习环境 可 以为学 生进 行 学习和 培养 能 力提 供有 利条 件 。 中 的经验 教训 、 哲理等 等 ……这 是 内在 的更深 层 次的美 。 综 上 所述 ,语 文学 习的 是 一种 沟通 的本 领 ,用 现 代 的语 言 二 、创设 宽松 的课 堂 氛围 ,让 学生敢 于质 疑 来 表 述 ,就 是 “ 息 ”能 力 。 语 文 课 本质 在 于养 成 对 “ 文 信 信 语 好 的 语 文 课 , 要 改 变 “ 文 阐释 者 ” 的 旧 形象 ,创 造 学 习 息 ” 的汲 取 、选择 、处 置 的知识 和 能力 。大语 文教 学 观 正是对 这 课 情境 ,成 为 学 生的 语 言实 践课 、语 言 交流 课 ,引起 学 生对 读 书 的 种 能力 的 注重 ,是 提 升教 师和 学 生 语文 素养 的根本 途径 ,是语 文 喜 爱 ,让他 们乐 于 表达 。学生 质疑 的 精神 能强 化他 们 学 习 的主动 教 学 改革 的必然 趋势 。 性 。 目前课 堂形 成 封 闭式 、接 受式 和 分析 式等 陈 旧教 法 的原 因 , 主要 是 学 生长 期受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的 束 缚 , 没有 养成 课 堂 积 极 主 动 、大胆 质 疑 的习惯 。解 决这 一 问题最 关 键 的做法 是 要着 手培 养 学生 评论 家 的 眼光 ,学 生才 会质 疑 。语 文 阅读 教学 的 目的就是 通 过对 范文 的学 习 ,提 高 学 生的 阅读 理解 能 力 。明 白 了这一 点 ,就 既摆 正 了教材 的位 置 ,也确 立 了 自 己的位 置 。在 阅读 过程 中提 出 问题 比解 决 问题 更重 要 ,更 有价 值 ,敢 于质 疑 是学 生独 立 自主 学 习精 神的 体现 ,其着 眼 点不 在于 结果 ,而在 于这 种 思考 的过程 。 三 、不断 创 造新 的教 学 过程 , 运用 新 的教 学手 段 ,也 引导 学 生 尝试 新 的学 习形式 ,新 的 学习方 法 创 新 是个 体 主动 的行 为 ,要 培养 学 生创 新 的能 力 ,就 必须 培 养 学 生 的主动 意 识 。只有 学 生主 动愿 意 学 习 了,才 能在 知 识学 习 和 身 体成 长 的过 程 中 ,不 断 发展 自己 ,素质 教育 才 会 不断 前进 。 可 是有 许 多教 师 为 了体现 课堂 “ 创新 ”,整 堂课 花 样 百出 ,看 起 来 形 式新 颖 ,但 细细 地探 究 一下 ,教 学 效果 却 没有 多大 的起 色 。 这 充分 说 明教 师 的创 新 ,并 不等 于 学生 创新 , 教师 的花 样 再多 , 如 果学 生 不能 主动 地 加 以接受 并 延伸 ,对 学 生创 新 能力 的 发展 还 是 不起 作用 。创新 是 目的,而 不 是手 段 ,我 们 的一切 教 学活 动 、 知 识 的学 习都 是 为 了培养 学 生 的创新 能 力 。然而 现在 有 些 教 反 ,一切 的 一切 都是 为 了学 习 ,为 了提 高成 绩 , 这 是一 种错 误 的认 识 。学 习是很 重要 的 ,是 学生 成长 所 必 需的 , 但 学 习都 是为 了学生 能力 的发展 , 是为 将来 的 生活 做准 备 ,是 为 了能在 前 人 的基 础上 有所 突 破 ,是 为 了让 学生 成为 创 新型 人才 。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师的“大语文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拥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和教育观是非常重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是指,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正确的语文思维,发掘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语文实用化的一种教育观。
一、重视语文实用性语文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规范性知识,而应该注重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语言实用化的目的。
二、注重语文思维教育语文思维是指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语文思维与学习成绩、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语文教育即是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语文思维。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领悟等能力。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学以致用。
三、倡导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教育方法。
因此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育,通过兴趣小组、课堂游戏、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上传业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使自己具备创新教育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除了语文知识外,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完整性。
五、以学生为主体大语文教育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六、培养中国文化自信心语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树立大语文观 强化“综合性学习”的实践
树立大语文观强化“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体会“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强化“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运用;沟通;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48-02《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综合性学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下面浅谈本人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中树立大语文观,强化“综合性学习”实践的三点体会:一、从学科本身来看,综合性学习强化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和尝试是语文苑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相结合,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
1.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最主要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因此,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增强意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一方面十分重视语文基础的教学,这在编排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又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自主权。
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的这两个特点,在坚持课改新理念的前提下,增强落实语文教学基本要求的意识,拼音、识字、写字、课文、语文园地等内容的教学都应关注这一点。
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大教材观。
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
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
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二、大课堂观。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
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
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
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
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
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