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

低体温
低体温

低体温

I.案例

你被呼叫到急症室内看一位体温只有32℃(89.6℉)的病人。

II.首先要了解清楚的问题

A.患者有无可能的感染灶?

败血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体温低下。寻找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菌血症的证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低体温的患者中有41%的患者合并严重的感染。

B.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以及肾上腺机能低下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低体温。酒精能促成环境诱导的低体温的发生。

C.诊室的设备如何?

患者是否有暴露在寒冷环境的病史或保暖不够?非常年幼和高龄的患者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低体温。

D.患者有无服用药物?

巴比妥和吩噻嗪类药物能损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酒精是一种血管扩张剂,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因此增加了人类暴露环境后发生低体温的风险。胰岛素、甲状腺药物或类固醇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阻滞剂和可乐定可损害人体对低体温的代偿能力。

III.鉴别诊断

A.败血症

必需除外菌血症。

B.环境暴露

患者是否在室外或无暖气供应的房屋内发病?这些患者通常合并酗酒,药物成瘾或精神疾病。

C.代谢异常

1.黏液性水肿:体温调节异常导致的低体温通常与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关,可以同

时伴有昏迷等精神状态的改变。通常存在诱因。

2.低血糖:很多情况都可造成低血糖(见低血糖)。低血糖也可能与严重的败血症

或慢性酒精消耗引起的糖原储备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有关。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以急性或慢性。患者通常有类固醇服用史。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可以继发于转移性肿瘤或原发。

4.尿毒症:通过检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可容易地排除。

5.垂体功能减退: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以造成低

血糖。

D.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1.脑血管意外:寻找神经定位体征,如行动乏力或感觉缺失,单侧反射亢进或Babinski

试验表现为跖伸反射。

2.头部外伤:病史以及头部、眼、耳、鼻和头颈部的体检可以提示近期的任何头部外

3.脊髓横断:体检时发现截瘫或四肢瘫痪这些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容易发生低体

温。他们本质上是不定温(非恒温)的。

4.Wernicke’s脑病:该疾病的特征为:眼肌麻痹,精神状态改变,共济失调。常继发

于由于进食减少引起的VitB1缺乏,后者在美国多发生于慢性酗酒的人群。

5.药物成瘾:见II.D

6.其他:其他需要考虑的诊断可归纳为红皮病,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以及神经性厌

食症。

IV.临床资料汇总

A.体格检查的关键

1.主要生命体征:通过直肠或膀胱的温度仪正确地记录中心体温;务必确认该

体温计为小刻度的体温计。标准的温度计可能无法测量低于34.4℃(93.8℉)

的数据。需牢记的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常导致低体温。

2.皮肤:寻找冻疮、弥漫性红皮病、烧伤或胰岛素注射部位等证据。色素沉着

(尤其在手掌上的皱褶处)提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心脏:心音遥远、缓慢或听不到。

4.肺:呼吸浅慢。寻找肺炎的证据。

5.腹部:肠梗阻常伴有低体温。

6.神经系统检查:寻找头部创伤的证据。检查瞳孔反射;瞳孔通常反应呆滞对

光反射迟钝。低体温时瞳孔对光反射偶尔也可以是正常的。精神状态表现多

样,从反应迟钝到意识混乱或昏迷。检查深腱反射,严重低体温时可以消失。

如出现缓慢的舒张相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

B.实验室数据

1. 完成全血细胞计数:低温时可引起血液浓缩和白细胞溶解。白细胞溶解或合并带纹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白细胞减少症常提示败血症

2.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低下常合并继发性死骨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低温或败血症都可以造成DIC(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3. 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延长的PT和PTT与DIC的表现一致,可以看做低体温或败血症相关的并发症(见凝血紊乱)。

4. 尿素氮和血肌酐:除外尿毒症。尿素氮同肌酐的比值升高可继发于血液浓缩。

5. 葡萄糖:低血糖可能是造成体温低下的原因之一或与导致低体温的病因相关。

6. 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你需要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机能正常的疾病状态下,T4可以降低,但TSH多正常。

7. Cortrosyn激发试验:参见ACTH激发试验。由于只显示氢化可的松的水平可能产生误导,但该试验只可用来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对于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该试验还可用于检测肾上腺储备能力。

8.动脉血气(ABG):大多数专家已不再主张在低体温状态下纠正动脉血气异常。

9. 血培养:除外败血症。

10. 血浆和尿液药物筛查:除外巴比妥类或酚噻嗪类等可能的用药史。

C.影像学和其他研究

1.X胸片:除外肺炎等感染灶。在低体温的恢复期,肺炎同样是最常见的结果。

2.心电图(EKG):心肌在低温状态下易受刺激造成传导异常。ECG上可显示T波倒

置以及PR、QRS、QT间期延长以及QRS波群后特异性的J点抬高(Osborn波)。

当体温低于32℃(89.6℉)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很高,因此持续性心电监护的十分

重要。房颤最为常见。

3.交界性心动过缓也可以发生。当体温低于30℃(86.0℉)时常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室

颤。

V.治疗计划

A.一般支持

1.对于中度/重度的低体温(<32℃),需给予重症监护。确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如发生室颤,需持续给予心肺复苏直至中心体温上升(见心肺骤停)。在该情况下,患者出现的心跳停止不能被确认为死亡,只有在其核心体温接近正常后仍对心肺复苏无反应时才考虑为死亡。

2.如怀疑患者的低温状态是由于暴露于低温寒冷环境所造成的,建立静脉通路,更换

静脉补液,因为慢性低体温可导致容量缺乏,静脉液体可加温至43℃(109.4℉)。

3.其他的治疗措施取决于诊疗室的设备。如果怀疑败血症,立即开始抗生素的使用。

4.如怀疑Addison’s病,静脉推注类固醇;当你怀疑粘液水肿性昏迷时,静脉推注甲

状腺素。

5.有些临床医师建议对所有低体温的患者给予100mg V itB1,1安瓿(50ml)50%右

旋糖溶液(D50)以及2mg钠洛酮(Narcan)。当出现呼吸过慢或针尖样瞳孔时要考虑钠洛酮过量。经验性给予右旋糖有一定的争议,因为在缺氧或缺血性昏迷的患者中,使用D50治疗与预后不良相关。有些专家推荐只有当指尖血糖测量值低时才考虑静脉给予右旋糖。

B.复温技术

1.如低温是由于暴露在寒冷低温环境中造成的,用毛毯等隔热将患者从寒冷

环境中转移至医院。轻度的无循环问题的低体温(体温在32.2℃~35℃)

可以通过被动复温治疗。

2.中等程度的低体温(体温在28℃~32.2℃)或严重的低体温(体温在<28℃)

应采取主动复温。一些比较积极的复温技术存在争议。采用电热毯给予积

极的外周复温,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可诱发低血容量休克或由于外周的寒冷

血液解冻流向中心时,核心体温继续下降形成“体温后降效应”。外周复

温同样可能加重代谢性酸中毒。

2.正由于上述争议,所以当患者低温低于32℃(89.6℉)时,尤其是继发于寒

冷环境暴露所致的慢性低体温时,采取积极体内复温技术。目前推荐使用的

积极体内复温技术包括吸入加温的氧气,静脉注入加热的液体以及体外循环

的使用。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1.1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1.2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2.5℃。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1℃~2℃。 1.3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1.4 机体散热的因素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

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 预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影响机体凝血功能:手术过程中轻度低体温可阻断血栓素A2的释放使血小板功能降低,降低凝血

低体温的急救与复苏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温度36.3--37.2 直肠温度36.5--37.7(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36.0--37.0 (比口腔温度低0.3--0.5);体温如果低于35.0 称为体温过低有生命危险;体温如果低于36.0 但大于35.0 只能说明你的体温过低。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0 ̄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 0.5度。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度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 ̄38度为低热,38 ̄39度为中度发热,39 ̄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度或低于25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罕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全身性冷伤亦称凉僵、属冻结性冷伤。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寒冷环境引起的体内热量大量丧失,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正常中心体温无法维持:由于体温过低,最后意识丧失、昏迷.发生冻僵,重者冻亡。严重低温(体温低于30℃ [86篎])可以引起脑血流及氧需求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由于脑功能明显受抑,低温患者可出现类似临床死亡的表现。 心跳骤停时,低温可对脑和其它器官发挥保护效应。如果患者在不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下快速降温,氧耗和代谢降低就发生在心跳骤停和器官缺血之前。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在低温性心跳骤停发生后获得完整神经系统恢复的复苏是有可能的。尽管只根据临床表现很难监测患者的脉搏和呼吸强度,但也不排除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救命性治疗。一旦可能,就尽快转送患者到可监测复温程度的医疗中心。 严重的意外低温是重大的但可以避免的疾患。严重的意外低温平时不多见,较多发生在气温突然降低,暴风雷袭击,海上或高空失事,堕入冰水中等意外事件。如在高山雪地作业的勘探队员或侦察员;于寒区遇险的飞行员;高山探险员;在海洋中遭受暴风雷意外袭击落水的海员、渔民等,时有发生。此外,在寒区野外迷路,机俄,疲劳,酗酒,精神不正常;或着单薄或身体虚弱等情况下也偶可见到冻僵。在同样的条件(气温、受冻时间等),冻僵轻易发生于低温水,这是由于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得多,机体散热量远远超过了产热量,短时间内体温即可迅速降低至冻僵。在内陆省份,低温与精神疾患、贫穷、吸毒、酗酒等密切相关。在某些乡村地区,90%以上低温引起的死亡与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关。低温的成功治疗需要在每个机构对急救人员进行最佳培训并建立适当的复苏方法。 1.低温的病理生理 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机体代偿和机能衰竭两个阶段。 (1)机能代偿阶段 主要表观在人体受冻之初,一方面用增强机体代谢,产热量增加,用以维持机体的中心温度,放心跳如快、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肌肉收缩,出现寒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毛孔关闭,停止排汗,以减少散热。如继续受冻,四肢皮肤温度逐渐降低,皮肤发凉,苍白,尔后中心体温下降。当直肠温度降至33℃时寒战停止,固肌肉内糖原缺乏,肌肉活动减少。关节和肌肉发硬,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当直肠温度降至30℃时.知觉迟钝.昏迷,

低体温

低体温 I.案例 你被呼叫到急症室内看一位体温只有32℃(89.6℉)的病人。 II.首先要了解清楚的问题 A.患者有无可能的感染灶? 败血症患者可能表现为体温低下。寻找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菌血症的证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低体温的患者中有41%的患者合并严重的感染。 B.有无其他疾病病史?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以及肾上腺机能低下等疾病都可以表现为低体温。酒精能促成环境诱导的低体温的发生。 C.诊室的设备如何? 患者是否有暴露在寒冷环境的病史或保暖不够?非常年幼和高龄的患者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发生低体温。 D.患者有无服用药物? 巴比妥和吩噻嗪类药物能损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功能。酒精是一种血管扩张剂,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因此增加了人类暴露环境后发生低体温的风险。胰岛素、甲状腺药物或类固醇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低体温。 -阻滞剂和可乐定可损害人体对低体温的代偿能力。 III.鉴别诊断 A.败血症 必需除外菌血症。 B.环境暴露 患者是否在室外或无暖气供应的房屋内发病?这些患者通常合并酗酒,药物成瘾或精神疾病。 C.代谢异常 1.黏液性水肿:体温调节异常导致的低体温通常与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关,可以同 时伴有昏迷等精神状态的改变。通常存在诱因。

2.低血糖:很多情况都可造成低血糖(见低血糖)。低血糖也可能与严重的败血症 或慢性酒精消耗引起的糖原储备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有关。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以急性或慢性。患者通常有类固醇服用史。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可以继发于转移性肿瘤或原发。 4.尿毒症:通过检测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可容易地排除。 5.垂体功能减退: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以造成低 血糖。 D.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1.脑血管意外:寻找神经定位体征,如行动乏力或感觉缺失,单侧反射亢进或Babinski 试验表现为跖伸反射。 2.头部外伤:病史以及头部、眼、耳、鼻和头颈部的体检可以提示近期的任何头部外 伤 3.脊髓横断:体检时发现截瘫或四肢瘫痪这些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容易发生低体 温。他们本质上是不定温(非恒温)的。 4.Wernicke’s脑病:该疾病的特征为:眼肌麻痹,精神状态改变,共济失调。常继发 于由于进食减少引起的VitB1缺乏,后者在美国多发生于慢性酗酒的人群。 5.药物成瘾:见II.D 6.其他:其他需要考虑的诊断可归纳为红皮病,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以及神经性厌 食症。 IV.临床资料汇总 A.体格检查的关键 1.主要生命体征:通过直肠或膀胱的温度仪正确地记录中心体温;务必确认该 体温计为小刻度的体温计。标准的温度计可能无法测量低于34.4℃(93.8℉) 的数据。需牢记的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常导致低体温。 2.皮肤:寻找冻疮、弥漫性红皮病、烧伤或胰岛素注射部位等证据。色素沉着 (尤其在手掌上的皱褶处)提示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3.心脏:心音遥远、缓慢或听不到。 4.肺:呼吸浅慢。寻找肺炎的证据。

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在术中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据统计,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1],临床上般将体温在34℃~36℃称低体温[2,3]。低体温的发生对患者生理代谢和器官功能的恢复有诸多不利。如何预防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现对低体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如下。 关键词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原因的分析低体温的预防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术成为治疗多种病变较可靠的一种治疗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随着手术例数的不断增加,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也不断提高,低体温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由于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麻醉药物及麻醉设施的使用,手术室温度的设置,消毒液的挥发,术中器官或肢体长时间的暴露,大量体液的丢失,较低温度液体和血液的输注,反复的冲洗以及无菌单的浸湿等原因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竭的老年患者、发育不完善的小儿更易发生低体温。术中低体温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药物代谢率降低导致对肾脏和肝脏的损害、延缓患者的复苏、降低免疫力、由此术中感染率大大提高、影响伤口的愈合。可见维持患者术中体温的平稳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加快术后的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1、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患者自身原因 术前患者因恐惧手术而紧张,导致患者精神差、食欲差、睡眠质

量差,再加上大多手术术前长时间的禁饮食,以及患者对于手术室和医务人员的陌生感和对手术的担心与忧虑,往往患者会表现为紧张、寒战、四肢冰冷,患者体内储存能量会被大量消耗。加之冬季保暖不到位,热量无法保障,因而出现体温的下降。尤其是体弱,病重,器官衰老,机体含水成分较少的老年人和机体发育不完善的小孩,更易发生体温的下降。 1.2术前准备和麻醉药物 1.2.1术前患者被接入手术间,环境的改变,周围人员的陌生,以及术前静脉通路的建立和术前尿管的留置,无论疼痛还是对操作人员的陌生都是加剧患者紧张的因素,都会导致散热加快,使患者体温的下降。 1.2.2机体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保持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可使体温恒定在37±0.2℃,麻醉前患者身体大面积的暴露,较低温度的消毒液和消毒液的挥发都会加快皮肤的散热,同时麻醉药物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使全身血管扩张、肌肉松弛,致使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的状态下,低于体温的药物和冰凉的气管导管插入以及干燥寒冷的气体从呼吸道进入体内,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3手术环境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Morris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时,患者往往出现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症应用体外循环复温的实验研究

?论 著? 体温过低症应用体外循环复温的实验研究 毕建立,江朝光,李佳春,谭 燕,李功宋 (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北京100853) 摘要:目的 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对体温过低症犬进行复温,观察复温进程及复温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浸泡性体温过低症犬经股动脉、颈外静脉插管,连接体外循环机进行复温。结果 实验犬体温稳定回升;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复温浸泡性体温过低症犬是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体外循环;体温过低症;海水浸泡;复温 中图分类号:R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3(2003)0120022202 Exper i m en ta l Study of Rewarm i ng Seawa ter I mm ersed Hypotherm ic D ogs by Extracorporea l C ircula tion B I J ian2li,J I AN G Chao2guang,L I J ia2chun,TAN Yan,L I Gong2song (D ep a rt m en t of Ca rd iovascu la r S u rg ery,PL A Genera l H osp ita l,B eij ing100853,Ch ina) Abstract:OBJECTIVE Ex traco rpo real circu lati on w as u sed in rew arm ing i m m ersed hypo therm ic dogs.M ETH2 OD S8dogs w ere rew arm ed by ex traco rpo real circu lati on th rough the femo ral arterial to ex ternal jugu lar venou s exchanger.RESUL TS Co re temperatu re of hypo therm ic dogs can be steadily elevated,and its hemodynam ic pa2 ram eters i m p roved sign ifican tly after rew arm ing.CONCL USI ONS Ex traco rpo real circu lati on is one of effective m ethods to rew arm i m m ersed hypo therm ic dogs. Key words:Ex traco rpo real circu lati on;H ypo therm ia;Seaw ater i m m ersi on;R ew arm ing 体温过低症是指深部温度低于35℃时的状态,按其发生情况分为人工性体温过低(如低温麻醉)和意外性体温过低,后者多见于雪崩、大雪封山、海难后落水等情况,海难后落水产生的体温过低又称为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中、重度体温过低症的死亡率极高。体温过低症的救治在急救医学和军事医学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应用动物实验观察了体外循环对海水浸泡性体温过低症犬的复温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健康杂种狗(雌雄不限)8只,均由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17~20)kg。1.2 材料 Servo9002B呼吸机(Siem en s E lem a, So la,Sw eden);5100型心电监护仪(Jap an);Sarn s2 7400泵;普通酒精温度计;Sh illey温度监测仪及各种温度探头;D atescop e压力监测仪;肝素; 收稿日期:2002212210; 修订日期:2002212231 基金项目:“九五”军队科研基金项目(96L004) 作者简介:毕建立(19692),男,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Sw an2Gan s导管;压力换能器;15F股动静脉插管;膜式氧合器(T erum o SX210,T erum o M edical Com2 p any);人工海水。 1.3 方法 实验犬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将犬放在人工海水中浸泡(12±2)℃,室温(24±4)℃,四肢末端及头部在水面以外,由Sh il2 ley温度监测仪监测鼻咽温、肛温,Sw an2Ganz导管位于肺动脉处监测血温,待肛温至(25±0.5)℃时,将犬捞出、拭干并行股动脉及颈外静脉插管,外接膜肺及Sarn s27400体外循环机,流量控制在0.8~ 2.0 L m in之间,平均流量1.3L m in,膜肺应用706代血浆及林格氏液预充。复温时循环水温度由最初的35℃逐渐调至42℃。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见表1。 2.2 血温、鼻咽温、肛温的变化,见表2。 2.3 复温后观察30m in,实验动物深部温度无明显下降。 3 讨 论 ? 2 2 ?Ch in J ECC V o l.1N o.12003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病人在术中可能发生低体温,采取合理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暖方式,预防手术病人发生低体温,以减少因低体温给病人带来的危害。对术中发生低体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1. 调节手术间的温度 在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间前30 min,应将手术间温度调节在22 ℃~24 ℃,湿度保持在40%~60%。可根据年龄不同进行调整,如果是婴儿、小儿和老人手术时,可适当调高室温,保证病人体温的正常,减少病人因为冷空气发生低体温,避免因低体温造成伤口疼痛、感染和寒战的发生。 2.使用保暖棉垫 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和手术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保暖棉垫,当做上腹部手术时可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用下肢棉垫盖住双下肢爱心小坎肩围住患者的颈肩部;用当做下肢手术时,可用上腹部棉垫盖住上腹部,穿上爱心小坎肩暖住颈肩部,用上肢棉垫套住外展的上肢等等的保暖方法,确保病人在手术期间温暖、舒适。 3. 冲洗液加温 手术需要冲洗时,低温液进入人体内需要吸收机体的热量,从而增加机体额外热量的消耗,使体温下降。因此,

对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胸腹腔及其他部位冲洗时,使用温度适宜的冲洗液进行冲洗,以减少机体散热,防止低体温发生。 术中低体温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低体温的发生,是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的工作,手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和差错都会直接或间接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伤害。加强对手术病人安全的保障,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有效防止手术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使病人能够顺利通过手术期,从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7摄氏度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体温上升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瘦下去。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只有癌细胞开始变得活跃。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会被“激活”。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C至38°C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C,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C至35C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C至34C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C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 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C,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危害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93-01 人的正常体温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波动在36.5℃ -37.5℃之间,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它是靠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调节人体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保持平衡。而在手术间中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而出现了低体温(34℃-36℃)。有研究显示:大约50%手术患者体温低于36℃,33.3%的患者低于35℃。术中发生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现就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综述如下。 1 低体温的原因 1.1 个体因素:术前患者禁饮禁食,灌肠及疾病本身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应急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易导致机体散热加快[1]。老年人及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在手术中发生低体温。 1.2 麻醉药物: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是靠下丘脑来调节的,可以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而麻醉剂对体温中枢的自我调节有抑制作用。有研究

表明,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映的阈值降低约2.5℃[2]。有学者提倡将中心体温>35.5 ℃作为病人搬出术后恢复室的指标之一[3]。 1.3 环境温度:无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净化手术室也相当普遍,手术室环境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研究显示,当手术室温度小于21℃时,则体温易低于36℃。有相关文献研究,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相关[4]。 1.4 输血、输液及大量使用冲洗液:手术时输入大量与室温相同的液体与库存血或大量使用室温下的冲洗液,会达到“冷稀释”的作用,造成低体温的发生。 1.5 皮肤暴露:患者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开始前,皮肤暴露时间过长,加之大面积消毒,给病人的保暖不到位,消毒液挥发带走热量,患者易出现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 2 低体温的危害 2.1 增加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降低了组织的氧含量和灌注量,同时降低了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使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灭作用减弱,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文章目录*一、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1.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2. 体温低的危害3.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二、体温低怎么办*三、体温低应该吃什么 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 1、体温低是哪个病的前兆激素分泌失调,激素分泌失调会引起血管收缩和扩张出现异常,血液循环功能的下降,当血液循环 不能正常进行体温调节的时候,身体就开始发冷,其实这也被看 作是气血不和的表现。 缺铁,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材料,而血红蛋白又担 负着运送体内氧份的任务,特别是女性朋友,因为月经会导致铁 的流失,比较容易引起体温下降,严重的还将引起缺铁性贫血。 身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健康的 朋友身体各项功能运转正常,都需要充足的免疫力,免疫力异常 的话,身体状态就会低下。所以免疫力不足的人,体温会偏低一点,并且特别容易生病。 2、体温低的危害体温低于36℃时,身体就会颤抖以产生热能,且伴随黑眼圈,鼻头、面色、手掌发红,嘴唇发紫等症状。现代女性中,由于压力增加、不爱锻炼、睡眠饮食不规律等因素, 畏寒症患者增多。体温下降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白细胞不能正常

工作,免疫力降低,哮喘、肺炎、风湿病等疾病自然会找上门来。低于35℃:对老人最致命。体温降到35℃时,被称为低体温症, 患者自觉畏寒怕冷、皮肤湿冷、四肢冰凉、不愿起床,走路困难,当老年人的体温低于35℃超过24小时,容易出现心跳骤停。体温降至28℃时会出现室颤,最终可致心脏停搏;降至25℃时,患 者呈昏迷,反射消失,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微弱;降至20℃时,心脏将停止跳动。 3、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37℃:免疫力最强。石原结实认为,正常的体温意味着基础代谢率正常,血液中充满新鲜氧气 和养分,能提升白细胞的功能,有助于抵抗病毒、细菌的入侵,增强免疫力。有资料显示,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 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一天中,体温最低的凌晨时段,往往也是死亡高峰期,哮喘、失眠、抑郁症患者的早醒,也容易发生在这个时段。下午体温较高,也是身心状况最佳的时候。 体温低怎么办1、洗个热水澡。澳大利亚研究发现,在35℃~40℃热水的浴缸中泡澡,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毛孔张开、神经放松,有助清洁皮肤,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疲劳。 2、经常快步走。人体的“产热大户”是肌肉,而下肢的肌肉很丰富,经常快走能锻炼下肢肌肉,让基础体温升高使身体充满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1.6 自身因素病人紧张、恐惧、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病人术前禁食8 h左右,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手术引发的冷刺激易引起体温下降 2 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术中低体温危害教学内容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

新生儿低体温的护理 低体温是指身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6.0℃。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容易散热,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导致低体温。低体温可导致患儿缺氧,严重者可引起重要脏器组织损伤。有文献报道,当患儿体温低于32.0℃,病死率达20%~50% 保暖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2~3倍,加上他们的皮肤稚嫩,毛细血管丰富,故体温容易散失,另一方面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又不成熟,当环境温度变低,保温措施不够,热量摄入不足,或因疾病因素,如围生期窒息、感染、败血症等均易发生低体温。新生儿需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1)新生儿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24℃,早产儿或出生体重在2.5kg以下的新生儿室内温度应略高,为25~28℃,可使用空调。(2)衣物及被褥保暖,新生儿衣物及被褥应以纯棉织物为首选,在穿着及包裹前要事先在暖气或炉火上预暖。包裹时不要太紧,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四肢活动。(3)热水袋保暖,水袋内水温应为40~60℃左右,热水袋口盖一定要拧紧。将热水袋放置在包被之外,不能直接贴于皮肤,以防止烫伤新生儿。(4)新生儿在换尿布、洗澡、喂养、医护人员检查时均应注意做好保暖。 3.2复温处理低体温最重要的是复温,尽早结束低体温对身体重

要器官的损伤,对减少新生儿死亡率十分重要。复温方法主要包括:热水袋复温、远红外辐射台复温、保暖箱复温。有研究表明:保暖箱复温较远红外辐射台复温速度控制好,能达到理想的复温曲线,同时复温过程中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3]。一般认为新生儿低体温应逐渐复温,争取体温在12h内升至36.5℃为宜,复温最长一般不超过24h,否则机体寒冷损伤时间过长,预后较差[4]。但是如果复温太快,体温骤然上升,则外周血管扩张,内脏供血不足,并可致中枢缺血,也会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易发生DIC及肺出血。本组对轻度低体温患儿用缓慢复温法,对体温在30.0℃以下的重症低体温儿用快速复温法,效果良好。 3.3喂养、补液、给氧 3.3.1喂养鼓励产妇让患儿早吸吮,产后30min即开奶。对不能吸吮者,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往往吸吮无力,可用滴管、小匙或插胃管鼻饲,以母乳为佳,其次为牛奶。对入量不足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必要时可加用氨基酸、血浆等。低体温儿供给足够热卡,从50Cal/(kg·d)开始随体温上升增至100~120Cal/(kg·d)。 3.3.2补液较重低体温儿、禁食者可静脉输注10%葡萄糖液或1/5张电解质液,必要时可加热输液,液量控制在60~80ml/(kg·d),且滴速勿过快,以防心衰、肺出血及高血糖。有休克、酸中毒者需纠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