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爱华教授再谈游戏
用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委会主任华爱华
。
,
类 是 幼 儿 自发 的 游 戏 我 称
, ,
” ,
即 活 动 的本 体 就 是 游 戏 ;
,
一
类 是 手段 性 游戏 也 称 为游戏化教
,
学 即 活 动 的本 体 是 教 学 用 游 戏 化 的 手 段 开 展 教 学 在 教 学 中 获 得 游 戏 般 的 体 验
两 类 活 动 共 同构 成 了 幼 儿 园 的 基 本 活 动
许 多 老教 师说 幼 儿 园最典 型
,
的角色游 戏 和结 构 游戏 的时 间还 不 如改革之 前那样 能得 到保 障 了
1I
。
看来 广 大教 师
,
【l !!
匹m m l
。
,
2oo 9
, , ,
2 z 箬 本 栏 目 主 持 人 :堕 室 Q2 5 二 8 § z § 2 1 i 查 )
,
垫 些 星 里 些;箜§ 魁 @ 亟 二 P
现 的必然 要求 , 但这 并不 意 味着不 需要 教 师 的介入 和 引导 。事 实上 , 成 人参 与 的游 有 戏, 对幼儿 的发展更 有 意义 , 键是教 师在幼 儿游 戏 中的角色 定位 。我 曾经提 出 . 关 教师 是幼 儿 游戏 环 境 的创设 者 , 戏过 程 的观察 者 , 戏进 程 的支持 者 . 三 种 角色 的定 游 游 这
基本形式 就是 主要形式 . 本活动 就是大 部分活动 , 基 这种理解 只领会 了“ 本” 基 的部分 词
义, 而并未领 悟到“ 基本 ” 的内涵。实际上 , 这个 “ 本 ” 基 并非单 单是指 时间维度上 的 , 幼儿 园要 以游 戏为基本活动 . 是顺 应 了“ 游戏 是幼儿 的基本 活动 ” 这一 自然规律 。因为众 所周
与华爱华教授再谈游戏
与华爱华教授再谈游戏作者:陈宁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第12期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时曾经谈到一个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幼儿阶段最典型的角色游戏和重要的积木建构游戏减弱了。
时隔两年,幼儿园的游戏研究和儿童游戏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带着疑问,记者又一次采访了华爱华教授。
记:华教授,您好!2009年曾与您谈及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时隔两年,您认为目前幼儿园在游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否有所进展?华:整体来说仍然不容乐观。
我说的不只是这两年,而是包括教育改革以来的十年。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不能保证。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不能保证。
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时间少得可怜。
二是形式上被异化了。
当教师用各种各样规定玩法的所谓游戏让孩子去操练、去机械地实现一些目标的时候,孩子还会认可这是游戏吗?记:那么,您认为幼儿园是否应该让孩子以自主性游戏为主?华:这要谈到游戏种类问题。
有两类游戏,一类完全是孩子自发生成的游戏,即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非功利的,因此它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一类是教师设计的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组织的游戏,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化教学,但是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这种活动的进程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
有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只是幼儿年龄小,不能过早承受压力和紧张。
所以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功利意识。
不要求过于注重结果,更不要求追求统一的结果,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
浅议“安吉游戏”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08/2020浅议“安吉游戏”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李娟萍(甘肃省陇西县幼儿园)【摘要】在幼儿园教育避免小学化进程中,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在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
如何让游戏的权力回归幼儿?在这个变革中,安吉游戏顺应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朴素、最原始的游戏需求,开放材料、赋权孩子、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实现“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童真 自然发展 安吉游戏 小学化在幼儿园教育避免小学化进程中如何组织和指导幼儿游戏?如何让游戏的权力回归幼儿?幼儿的幸福童年和奠基终身发展的学习品质从何而来?我们的游戏模式该怎样支持幼儿的发展?“安吉游戏”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把游戏的权力还给幼儿,无条件的相信幼儿,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适合孩子真正游戏的环境,投放充满野趣、富有挑战的低结构材料,废物利用、精巧构思的低成本策略,是“安吉游戏”的灵魂,也是“安吉游戏”理念的精华。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多次重申“安吉游戏”最显著、最值得借鉴的价值在于教师放手孩子、把游戏还给孩子。
作为教师,如何践行“安吉游戏”教育理念,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玩孩子喜欢的游戏,使孩子可以全身心的参入游戏,去体验、去感受游戏的快乐,使幼教回归本来应有的意义呢?那么,如何放手?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在集体教学、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环节中贯穿游戏,有动有静,我们努力让每一个课程游戏化。
而“安吉游戏”的教育理念与克里斯莫非特教授所说的“自主游戏”教育理念的内涵不谋而合,富有情趣、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与创造空间的“安吉游戏”打开了孩子通向未来的发展之路。
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地、有层次性的体验、探索、享受游戏带来的喜悦,在看似或散乱或有序、或合作或个体的游戏中认知了、学习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观在不断完善、不断增长。
“安吉游戏”所体现的玩性、野性和童真是幼儿最喜欢、最自主、最能体现幼儿生命本质的活动,但对于我们,“安吉游戏”显然是全新视角、深刻变革。
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专家讲座《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解读》,请各
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专家讲座《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
准解读》,请各
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进行了《优秀游戏视频案例遴选标准及意义》的专题讲座。
华教授表示“理解儿童”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素养,只有“研究儿童”方能“理解儿童”,才能正确解读儿童的行为,尊重儿童的需要,看到游戏中的学习,支持儿童发展。
她也从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课程观、游戏案例中的幼儿行为、案例中教师的表现等多个方面向与会老师们详细阐述了优秀游戏案例的特征。
华教授用理论链接实践,给了参会教师很大的触动,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落地,富有针对性的指导给了老师们专业的引领和思想的碰撞。
游戏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像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耐人寻觅的神秘和潜能。
他们时而欢呼雀跃、时而投入探索、一举一动中传递着他们在游戏中的收获和成长。
12月3日,来自10个县市区及市直的16位参赛老师用他们鲜活的游戏视频案例,结合PPT课件,以专业的角度解读游戏案例、分析回应,与参会老师们一同分享游戏中的收获和体验。
活动最后,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对展评活动进行了小结,她首先肯定了金华市广大幼儿园在贯彻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2019年全国入选教育部的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130篇,金华就有4篇。
游戏展评活动使老师们在理念上彼此碰撞,在教育行为上互相借鉴,起到了共同进步、发展的作用。
她也充分肯定了参赛老师们的用心,鼓励老师们今后也要不断对游戏进行持续关注,关注真游戏,助推幼儿的真发展。
华爱华教授访谈录之五_“安吉游戏”中的教师专业成长
安吉幼儿园的教师在开展“安吉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成长,儿童观、教学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儿童发展意识和课程意识得到了增强,也获得了职业幸福感。
为什么说游戏实践成了安吉教师提高专业性和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呢?华:我们知道,幸福感是一种内在心理体验,只有当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时,他们才会产生一种专业的成就感和职业的幸福感。
安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表明,教育观念的转变不能仅仅通过理论说教来实现,也就是说,光听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有事实支撑,必须通过事实来体验其中的道理,才能让人信服。
许多教师之所以对自己的工作意义产生疑惑甚至走向职业倦怠,就是因为听了太多的大道理,而很少有具体情境中的事实证明,于是这些道理就停留在了口头上和纸笔中,口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并不一致。
而“放手游戏”就给了教师从事实中体验这些观点和理念的机会。
就儿童观而言,即使我们用脑科学的大量实验来证明“儿童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说了再多的“应当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的选择”,都没有太大用处,一到实践中,教师还是居高临下,以为不教,幼儿就一定不会,甚至连玩都不会,因而教师总要对幼儿的游戏指指点点。
但安吉的教师就尝试管住自己不去干预幼儿游戏中的自主行为,于是在游戏中发现了一个个了不起的幼儿,而且他们发现,教师越放手,幼儿越能干,每个幼儿都能踩着自己的发展节点创造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高水平游戏,教师不由得佩服幼儿,进而对幼儿的某些“过失”也变得宽容和耐心,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爱孩子都来不及,怎么舍得责罚”。
试想,每天都以一种欣赏的态度看待幼儿,教师能不感到心情愉悦吗?就课程观而言,过去我们没有少讲五大领域相互联系的课程整合观念,更没有少讲儿童经验与课程的关系,但是这些道理对一线教师来说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于是那些五花八门的课程实施模式总也不能让不同的实践者之间相互信服。
“安吉游戏”的价值就在于,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在儿童游戏中的主要作用是“发现儿童如何游戏”,而不是“指导儿童如何游戏”,于是教师很用心地观察,用视频和照片客观地记录幼儿游戏的过程。
华爱华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华爱华: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12-05-11 09:32:02|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单位:上海游戏教育研究所20XX年11月8 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系列专题观摩活动之一的《走进游戏走近幼儿》在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举行。
活动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著名幼儿游戏教育专家华爱华教授做题为《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考》的专题讲座。
华爱华教授在讲座的开始便开宗明义,告诉所有与会者: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
随后,针对当下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游戏教育方面的误区、疑惑和不足等实际情况,华教授分三个部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华教授既谈到了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也阐述了游戏与教学的发展效应;在讲座的第三部分,华教授花了很大的篇幅,运用了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图片欣赏等多种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如何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华教授细致入微的解读,听取报告的学员们逐渐明白,集体活动中有大量的游戏,活动区有大量可玩性的材料,自主性游戏有大量时间保证,这样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牙能有基本保证。
通过讲座,学员们也逐渐理清了教学游戏、游戏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差别,逐渐掌握了一个好的游戏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
正如华爱华教授在讲座的最后所说的那样,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就体现在游戏方面。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提高游戏方面的专业素养,让大家都明白小游戏有大学问”这样学前教育才能更加受到重视。
这正是游戏教育实训基地的培养目标,也正是实训基地所有学员的前进方向。
附:讲座实录从1989年的《工作规程》开始提出,一直延续至今,这说明幼儿园和中小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幼儿园教师在游戏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普遍不高,很多教师都认为游戏难于教学,现在幼儿园的教研也大多停留在看课评课。
游戏案例分析教师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幼儿园游戏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聆听了华东师大华爱华教授的精彩讲座,并学习了郑老师分享的《寻找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游戏案例,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正如华爱华教授所言:“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体验,游戏就是他们的大部分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其次,游戏案例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教师观察、解读和支持幼儿游戏的能力的重要性。
在郑老师的案例中,小女孩在游戏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积极争取机会。
这让我想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同时,我们要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个体。
此外,我认识到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
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游戏知识和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国内外游戏教育的最新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游戏环境。
以下是我对游戏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1. 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游戏支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 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
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充满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自由和尊重。
3.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中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 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尝试、创新。
总之,通过参加此次研讨会和游戏案例分析,我对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游戏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冒险游戏的讨论发言
1.什么是安吉游戏华爱华:安吉游戏比其他地方更加自然,原生态,其特殊的内涵是什么,反映了孩子本真的是什么?丁海东:高度自主,低结构,自发的合作,秩序。
我们感动于我们看到的一切。
每个乡镇每个幼儿园,表现出高度一致。
安吉游戏这样一个说法,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成为表达一个符号和标签,背后行政上有力支持,儿童观,课程理念,包括老师教研状态,对于游戏的充分接纳,形成了文化,机制,制度。
课程状态,我们概况为安吉游戏,以游戏为主要抓手的课程探索。
曹中评:安吉游戏带给老师一种期待。
老师们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现在,是小孩子玩老师的游戏,是孩子被游戏。
以运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游戏,不同于以往在教师组织下的规则游戏,安吉是开放游戏现在,老师在幕后,孩子在台前。
不再是老师带孩子,教孩子玩。
内涵上反映了游戏的本质,游戏是隐性。
learning in playlearning by playlearning for play觉得安吉综合三种。
华爱华:有人认为不就是自发游戏,老师手上有一把绳子,无非系粗,长短区别。
我觉得安吉游戏是老师放手了。
(我感觉神话了,不合适这样比喻的。
)曹中平:我觉得是皮影戏,隐形的拉和影响。
昨天的一节课,不仅谈游戏,画游戏、程学琴:三大要素:开放的环境和材料;对孩子游戏赋权;教师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其次在看懂的基础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
重要点:冒险与挑战、幸福与专注,对于老师来说要点是尊重和爱,孩子在游戏中精彩表现给予老师爱。
华爱华:老师们产生困惑——这些游戏与不进幼儿园的幼儿游戏有什么区别?引起我思考的是,为何老师在困惑的同时,又津津乐道小时候的游戏回忆。
美好的记忆。
好像有一种遗憾,好像现在孩子没有了这种乐趣。
既然我们那么遗憾,我们的成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记忆,90、00没有。
这类游戏是要还是不要?安吉游戏让自然的游戏又回归于儿童期。
邱学青:现在孩子却户外游戏,幼儿园需要,但又不敢放手。
华:为何大家需要这个游戏,但是为何一把绳子在手上?安吉放了,在幼儿园进行了小时候的游戏。
华爱教授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华爱教授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听华爱华教授的讲座优秀游戏案例遴选标准,领悟了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及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认识了角色游戏与叙事能力及结构游戏与数学有着长期效应。
在教育实践中,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怎样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生成游戏、游戏生成教学,我体会到:一、提供时空保障幼儿园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自主游戏时间,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小班应该多一些角色游戏的时间,大班应该多一些结构游戏的时间,每次的游戏时间依据年龄段有所不同。
其次是空间上的保证。
游戏本身是创造性的,可变化的。
过于精致、过于真实的空间布置会限制幼儿的创造性发展。
活动的空间、材料与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环境的相互作用,把游戏环境的布置与创设这些工作更多地留给幼儿。
还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去丰富幼儿的游戏,以保障幼儿游戏的空间。
让幼儿更自主、自由的开展游戏。
二、观察幼儿游戏游戏是幼儿幸福童年的保证,教师观察游戏要关注——幼儿认知、幼儿语言、幼儿交往、幼儿情绪、幼儿游戏主题、游戏专注度、材料使用、游戏常规这几方面,发现幼儿对游戏的真实需要,最大程度满足和提升幼儿身心发展需要。
在幼儿自发性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并捕捉到与课程目标和内容相关的行为,做好游戏情景向教学情景的转变工作,通过及时地指导和介入,推进游戏,这个时候的游戏与教育就融为了一体。
三、隐蔽教学目标无论是幼儿自发的游戏,还是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应注重过程而不过于追求结果,应该看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而不是有没有教育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因此教育目标在这里只能是隐含的,教师的目标不能直接成为对幼儿的活动的显性要求,这意味着教师将教育意图客体化,把教育目标隐含在为幼儿提供的环境中,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作用,通过幼儿为满足需要的主动活动来实现目标。
谈华爱华讲座“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谈华爱华讲座“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今天跟大家老师分享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2015年9月,有幸听到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谈到的《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她重点讲诉了对《指南》的游戏与教学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首先她提出什么是自主游戏?再次提出了为什么很多重要文件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的在于幼儿教育的“去小学化”和“去学科化”等。
华教授提到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关键有两点:1.教学生成的游戏:低结构教材——《猜猜我是谁》练习巩固——规则游戏《拷贝不走样》 2.游戏生成的教学:及时指导——随机教学《水果争》延伸活动——《叠叠高》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分析与思考: 1.对材料的分析2.对幼儿行为的分析。
游戏生成的教学,教师要从中捕捉在教学的契机,首先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1.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含的发展水平。
2.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
3.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智。
华教授最后面对幼儿游戏提出三点:我看到了什么?(分享游戏故事)我看懂了什么?(分析行为与发展的关系)我该做什么?(建立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这次培训活动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让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洗礼,给我注入了新的动力。
她还讲述了她从教以来的成长历程。
华教授讲到只所以成长的如此之快,是因为她遇到了很多的带教老师和不吝啬表扬和鼓励的好领导。
这值得我们学习。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
听到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的确,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教育路上会有许多的困惑,我们除了在学习理论知识外,更应该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特点,从而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
听了华爱华教授精彩讲座,我了解到《指南》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能力作了更详细的指导,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我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杭州星辰幼儿园朝四园区王锦秀2015年9月。
华爱华教授:游戏是什么:培育会学习的儿童(就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为家长解惑)
华爱华教授:游戏是什么:培育会学习的儿童(就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为家长解惑)游戏是什么:培育会学习的儿童——就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为家长解惑一、游戏是幼儿的发展需要家长的误解:游戏是一种玩耍,只用于消遣,因此游戏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对成人来说,工作是有价值的,对孩子来说,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辨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
对年幼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还在不断地成熟过程中,当身体和心理要发展什么的时候,其身体机能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自发地使用它。
例如孩子之所以行走时喜欢奔跑、喜欢走窄窄的街沿边缘,喜欢跨跳路上的障碍物,喜欢向远处扔投小东西……其实,幼儿游戏的这种自发性特点表明,这正是孩子发展动作、发展平衡、发展肢体协调性等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天性好动的原因,如果我们给他们合适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去游戏,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发展上的最大满足。
游戏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体现,幼儿的游戏水平反映的正是他的发展水平,所谓“聪明的孩子会玩”,“会玩”指的是游戏水平高,“聪明”指的是认知水平高,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通过游戏实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有大量自发的重复性行为,这种重复就是在练习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游戏中还有大量探索性行为,因为幼儿对已经熟练的行为会不满足,就会变换着花样地进行自我挑战,小步递进地提升自己的行为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遏制孩子的游戏,就是限制孩子的发展。
推荐活动深圳名园盛大开放,2018年唯一去深圳考察的机会!百年幼教第一人影响下的南京学前教育,速来围观!二、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家长的疑问:既然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满足,那么学习就应该是一种社会需求,孩子也需要学习一些成人想让孩子学的知识,这难道是游戏可替代的吗?我们的回应:幼儿还未到正式学习的年龄,也即幼儿的学习不是那种概念化、符号化、学科体系化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依赖的是动作、是情景、是亲身的体验,这是他们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因为他们还处于直观的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
“安吉游戏”中的环境创设
“安吉游戏”专栏我们了解到您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有一些专门的论述,您觉得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华:在当代社会,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城镇化导致儿童远离大自然,智能化导致儿童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对儿童的标准化塑造导致儿童发展中的天然性缺失。
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儿童是在背景中、在关系中、在互动中发展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当弥补以上不足,户外游戏场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我看到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更多是用来进行体育活动的,比如用于做早操、进行早锻炼、开展体育教学、举办运动会。
在回答“户外场地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选择的是运动功能。
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大家刚开始都把“安吉游戏”理解为户外运动,都从幼儿运动的角度去评判安吉的户外游戏,比如运动量、基本动作、运动技能等。
我曾一再提出,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应该是游戏场,而不是中小学那样的操场和运动场。
因为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幼儿园和中小学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而中小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活动的,因此这两类教育机构的户外场地的价值也就不同了,即幼儿园户外场地并不只有运动的功能,它更具有游戏的功能,而且游戏功能远大于运动功能。
比如,同样是沙池,中小学的沙池可能只是用于学生练习跳高、跳远,而幼儿园的沙池则可用于幼儿开展包含探究、装扮、建构、运动等在内的多种综合的活动。
中小学平整的场地可能更多是作为球场或操场,而幼儿园平整的场地可以用来开展运动性游戏、规则游戏和建构游戏等综合性的游戏活动。
从运动的角度来说,幼儿园开展的是运动性游戏,而中小学开展的是体育教学,运动性游戏与体育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运动性游戏更具有综合性。
幼儿的基本动作就是幼儿在各种游戏中自然习得、自发成熟的,而在小学、中华爱华教授访谈录之二“安吉游戏”中的环境创设本刊记者韩康倩/采访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All Rights Reserved.学,学生是逐步通过体育教学进行专项运动技能训练的。
华爱华游戏培训感想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华爱华教授的幼儿游戏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对幼儿游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从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感想:首先,我认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培养情感、发展智力。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把游戏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其次,我了解到幼儿游戏的特征。
华教授指出,幼儿游戏具有自主性、情境性、角色性、互动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和材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潜能。
再次,我认识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华教授强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是引导者、观察者、参与者、评价者。
我们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和关键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我们要学会与幼儿共同游戏,增进师幼感情,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此外,我还了解到幼儿游戏对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
华教授指出,游戏是教师的儿童发展教科书,通过游戏,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特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行为中学习,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这次培训中,我还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游戏指导方法。
例如,如何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何设计游戏规则等。
这些方法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次华爱华教授的幼儿游戏培训让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以下理念:1. 充分认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把游戏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2. 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和材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潜能。
华爱华: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华爱华: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理念,实际上是借鉴了欧美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但我国幼儿园落实这一理念的现实却是: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就是课间休息,最多再加上专门设计的“游戏课”;在城市幼儿园,只有徒具游戏形式的集体教学,加上演变成作业的区角游戏,再加上必须按教师要求进行的户外体育和生活常规活动,留给幼儿进行真正自由游戏的时间很少很少。
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不用倡导,幼儿园就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在我国,如此倡导,却很难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究其原因或许还在于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里,一贯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游戏的自由体现的正是差异性,所以他们认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每个幼儿都能从游戏中获得经验,至于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并不需要加以追究。
在我国,人们潜意识里认同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而现在却要求教育机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充其量只能是“寓教于乐”,而这在现实中却导致了“寓教而不乐”的结果。
一、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问:“玩”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关注到“游戏”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但很多教师对如何处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存在困惑。
您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专家回答答: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清游戏与教学的界限,认为两者并列,相互独立。
教学就是拿着教材上课,游戏就是让幼儿自由玩。
这是以教学之外自发游戏的时间保证来实现的,游戏起到的是精力调节和心理调适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的愉悦中无意学习,这与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虽直接关联,却在幼儿的整体发展上相得益彰。
另一种观点是模糊教学与游戏的界限,认为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为生成。
这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最高境界,需要教师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无意学习,在游戏中隐含教师的教育意图,使幼儿在游戏与教学的统一中获得自主发展。
当教师以开放的思想创设活动区的环境,将教学目标隐性地融入环境由幼儿自由探索时,这时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与教学的融合了,否则可能只是一种操作性的作业。
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游戏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小学、中学教育的显著特征,幼儿通过游戏进行学习、获得发展,幼儿的学习与游戏是分不开的。
”在本届年会的“幼儿游戏与学习”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华爱华在开场时就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
围绕着“幼儿游戏与学习的关系”,华爱华教授与静安区南西幼儿园园长洪晓琴、副园长徐则民共同组织大家展开了研讨。
游戏材料蕴涵学习理念◆游戏材料的选择在幼儿游戏中,“玩什么”是关键,游戏材料的选择背后既蕴涵着学习理念,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在研讨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首先,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的阶段发展目标,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游戏材料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再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
◆游戏材料的设计幼儿园的很多游戏材料并非拿来就可以用,教师还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个性化、循序渐进地设计游戏材料。
对此,南西幼儿园的两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陈嵘老师在为大班幼儿设计“5的组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从最初“简单、重复的操作”,到“让游戏变得有趣”,再到“围绕相同的游戏目标,设计百玩不厌的材料”,最终让简单的游戏充满无限魅力,激发了幼儿的玩智;茅丽文老师与幼儿共同努力,将班级一角的“小商店”改造成“自动售货机”,用废旧的塑料瓶、零食罐充当商品,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商品的数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发展设计了钱币,推进了幼儿游戏的不断深化。
徐则民老师认为,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分析幼儿对游戏材料的理解,并通过适时调整使游戏材料更加有效。
同时,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合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设计的压力。
游戏主题蕴涵学习目标教师设计的游戏主题应该既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又要融入阶段学习目标,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徐汇区乌南幼儿园的陈怡老师通过主题的延伸和拓展,让幼儿在玩游戏棋的过程中轻松地巩固原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
优化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
优化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说:“理解游戏的意义和价值,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并能够通过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相反,在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和适当介入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随着我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对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指导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对话启发幼儿思考加深游戏深度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受到自身现有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会在同一种模式和情境下重复游戏,这就导致了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延伸。
当教师发现此类问题时,可以依据幼儿现有的活动水平与生活经验,通过语言、演示、参与角色等方法帮助启发幼儿进行思考,进而想象延伸出更加丰富的活动内容。
【案例一】角色游戏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美容院的小边老板一直愁眉苦脸,看见我走过去后才露出笑容道:“董老师,你要不要来做美容啊?”我欣然答应。
小边老板服务可周到了,请我坐好,拿出来粉盒、口红,先帮老师系上了围布,又拿来小毛巾,然后开始帮我洗脸。
“真好。
”我接着说,“老板,看你愁眉苦脸的,是不是没生意啊?”“是啊,老是没人来。
”小边老板垂头丧气地说。
“会不会是你这价格太高所以才没有顾客?”我问道。
小边赶紧摇摇手说:“不高,我已经打七折优惠了。
”“那有没有人知道你在搞优惠活动呢?”我问。
小边老板疑惑地摇摇头,好像并不知道应该怎样让大家了解美容院在做优惠活动。
“想想有什么宣传的办法可以让大家知道呢?”我提示着。
“对了,我可以发优惠卡。
”小边说完一溜烟地跑了,到美工区拿了一些白纸和一盒彩笔,像模像样地设计起来。
不一会儿兴奋地跑到我面前,挥了挥几张她设计好的优惠卡。
我接过来一看,每张上面都画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头发上戴了不少美丽的发夹,旁边还写着数字“7”,估计是打七折的意思。
我摸摸她的头,微笑着说:“不错,快去试试,发的时候别忘记告诉大家七折优惠。
”小边很快在各个区都发了一两张优惠卡,还真有不少顾客去美容院凑热闹了,生意马上就火爆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华爱华教授再谈游戏
作者:来源:早期教育(2011、12)(2012-2-9) 阅读数:262 网友评论:0条
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时曾经谈到一个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幼儿阶段最典型的角色游戏和重要的积木建构游戏减弱了。
时隔两年,幼儿园的游戏研究和儿童游戏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带着疑问,记者又一次采访了华爱华教授。
记:华教授,您好!2009年曾与您谈及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的问题。
时隔两年,您认为目前幼儿园在游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否有所进展?
华:整体来说仍然不容乐观。
我说的不只是这两年,而是包括教育改革以来的十年。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游戏不能保证。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不能保证。
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游戏时间少得可怜。
二是形式上被异化了。
当教师用各种各样规定玩法的所谓游戏让孩子去操练、去机械地实现一些目标的时候,孩子还会认可这是游戏吗?
记:那么,您认为幼儿园是否应该让孩子以自主性游戏为主?
华:这要谈到游戏种类问题。
有两类游戏,一类完全是孩子自发生成的游戏,即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自发开展的游戏,其中有潜在的、可能的教育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本体性游戏。
它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没有游戏之外的目的,是一种幼儿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表现的活动,也是幼儿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创造。
这种活动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是非功利的,因此它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
一类是教师设计的游戏,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组织的游戏,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化教学,但是以游戏为手段,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这种活动的进程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
有对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的考虑,只是幼儿年龄小,不能过早承受压力和紧张。
所以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功利意识。
不要求过于注重结果,更不要求追求统一的结果,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
幼儿自发自主的活动是本体意义上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这里虽没有发展的特定指向,但它却凝聚着发展的全部趋势。
经常参加这类活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因此,幼儿园必须给幼儿充分开展这类游戏的机会。
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游戏,能让幼儿学到我们要求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促进幼儿按一定方向发展。
但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为了避免压力给幼儿造成的心理损害,幼儿园以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或者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游戏般的体验极其重要。
这两类游戏的时间和频率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幼儿园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受制于两个因素。
其一是年龄的问题。
年龄越小,就应越多地以自发自主游戏的方式体验直接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以实现明确的教学目的为主的学习活动,以至从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期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学龄期。
其次是活动内部结构问题。
同样是教学游戏,幼儿在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组织方式以及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对游戏的体验是不同的。
由于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程度不同,以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被允许的自由程度和所获得的游戏体验的强弱不同,所以活动过程从开放的到封闭的、从低结构的到高结构的。
可表现出多种形式。
记:为什么教师认为“活动区就是儿童游戏区”,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游戏时间,而孩子却完全感受不到呢?您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华:对活动区实际上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活动区就是游戏区,孩子的活动应该是自由的。
还有一种是将活动区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操练。
这种个别化学习被部分老师称为游戏,但它绝对不是自主游戏,我认为就是孩子的作业、操练。
相应的,你再去看一下活动区,教师投放的很多结构化材料是没有意义的,不投放,孩子照样能发展。
记:怎样让自发游戏也成为有效的学习呢?
华:这要求教师不是只看见自己预设的学习成果,也要能看得见孩子自发游戏中的学习因素。
有一个我在南西幼儿园听到的例子,有的孩子在搭动物园的围墙:红黄红黄……搭到一半这种颜色的积木不够了,这实际上就是孩子在探索模式排序。
这个时候教师让小朋友去借红黄色的积木,最终还缺好几块。
教师就建议幼儿把积木拉松了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虽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是幼儿认为围墙有空隙,就不安全了,小动物要跑出去的。
怎么办?有两种办法,一个可以用绳子绕,将围墙间的空隙封闭起来;还有一个办法,在间隔中插入蓝色积木来补空。
缺几块?
怎么补?这就是测量,对规律的认知。
这些都是学习啊!并不是弄个画板,让孩子对应按规律摆的训练才是学习。
记:您认为怎样提高教师的游戏组织能力?
华: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园本培训、园本教研。
园本教研也面临转型,要从任务驱动向问题导向转型,从行政式到发展性转型,通过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比如说在一些幼儿园,自然角、活动区这样一些非常常见的评比,其评价标准往往都是呈现在眼前的可以看得见的东西,而不是孩子和教师教育素养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对教育问题的扭曲,将教育问题演变成为管理问题。
我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餐后的一段时间教师既要关注吃得快的孩子。
又要注意吃得慢的孩子。
先吃好的孩子在教室里闹,一片混乱。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过去就是搞评比,但教师发现评比之后没几天,问题又来了。
教师们后来讨论的结果是星期一折纸日,星期二图书分享日,星期三美工活动……这种形式有没有解决问题?表面上看解决了,安静。
但是有没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没有。
采用的仍然是行政管理的方法。
恰巧我有一个本科生在幼儿园实习也遇到这个问题:“华老师,先吃好饭的孩子应该在图书角看书,为什么他们都不看书?一人手上拿一本书,就在那里闹哄哄地玩?”我对她说:“你去观察,孩子们在闹什么?”她回来告诉我:“孩子们在游戏,游戏的内容全部跟手上的图书有关。
有的在学奥特曼,有的在玩‘扮演恐龙’的游戏”……那么我们就要提出问题了:为什么孩子拿着书不看。
而是拿着书玩?如果你认为餐后睡前应该安静活动,不应该玩。
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看书而不是拿着书玩,我们先要清楚什么样的材料诱发的是孩子的游戏,什么样的材料诱发的是孩子的探索。
我们知道,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反映。
所以孩子非常熟悉的材料引发的一定是游戏,陌生的材料、新颖的材料引发的才是探索。
下一步马上访谈老师:这批书放了多久?如果更换掉一批书的话,再看看孩子是游戏还是探索(看书)。
陌生的书籍引发的肯定是孩子的探索行为。
他会重复地看书,直至这本书对他认知方面的价值已经都实现了。
除了更换图书,我们还要清楚的是。
为什么熟悉的材料引发的是游戏?因为幼儿面对陌生的材料想的是“这是什么”,所以探索,而面对熟悉的材料,想的是“我能用它来干什么?”“还能用它来干什么?”游戏的特点就是要研究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引发他的什么行为,当材料被孩子熟悉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材料来替代、不断地替代,孩子会玩出好多好多的新花样来。
如果你想让孩子安静活动的话,除了更换图书,你可以投放一些纸和笔,因为对熟悉的图书,孩子除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图画书,还会用画图来表达,会模仿绘本上的图,或者在纸上表达对图画书的理解,涂鸦也是一种游戏啊。
记:玩往往需要材料作中介,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什么材料来支持幼儿的玩呢?
华:提倡给幼儿提供没有设计过的非结构材料。
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是两点,首先是去看幼儿是怎样玩的,你这个材料投放下去,幼儿自己已经玩出多少种花样,然后分析每一种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意义。
先做第一步。
然后再做第二步,即判断与介入。
教师判断“我要做什么”。
每个游戏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不一样的,脱离了具体的游戏情境是没有办法去评判游戏的价值的。
只有在明确了游戏的意义以后,才能判断这里面需不需要教师的介入,用什么介入方法。
记:那么,您能否谈一谈目前游戏的介入方式问题?
华:这取决于老师对孩子行为的判断。
介入有几种效果。
一种是有效介入,第二种是无效介入,还有一种是负效介入。
有效介入是顺应孩子游戏变化。
推动游戏发展的;无效介入没起到作用,孩子不理你,还是我行我素:负效介入干扰了孩子的游戏,硬要孩子转到你的思维上来。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介入呢?必须是顺着孩子本身的游戏情节和意愿展开,使他的游戏更好地开展下去,既帮助他解决了发展的问题,又推动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
有些情况是非常确定要介入的。
但确实存在吃不准的时候,到底要不要介入,这个时候尝试性介入也未尝不可。
当尝试性介入之后,发现孩子不理你。
或者不理解你要做的事情之后,就马上退出。
但很多教师还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更多地是在做预防游戏纠纷的工作,比如在游戏之前给孩子限定很多的规则来尽量防止游戏纠纷的发生。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现纠纷而置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于不顾。
当然我并不是说规则不重要,相反规则很重要。
只不过我们必须要分清哪些规则是必要的,是有助于孩子游戏发展的,哪些是限制孩子发展的规则。
记:有幸聆听您关于幼儿园游戏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精深解答,受益匪浅,也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