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专题09:古诗阅读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 解析版(湖北专用)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题型专练专题09:古诗阅读古诗阅读(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请简要分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全诗中的作用。
2.有人评价本诗“意境旷达,一洗悲凉凄怆之气”,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点明送别原因;呼应文题;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2.诗人虽然即将与友人离别,却在颈联中鼓励友人友情真诚无惧分别,尾联中又劝勉友人不要如小儿女般挥泪告别,乐观积极,意境旷达。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⑴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
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1.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句意: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
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天变化,不可端睨。
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故答案为:点明送别原因;呼应文题;由写景过渡到抒情;体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鼓励之情。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送别诗鉴赏(共20张PPT)
四、情感类型
• 情感1:友人离去后的茫然、怅然若失。
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创作背景】 孟浩然友人杜晃要离开荆地到东吴,孟浩然为友人
杜晃送行而写下此首送别诗。
7
情感2: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8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15
五、经典展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
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
创作背景:该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
友的诗人。寓居湖北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
成了挚友。李白亲自送孟浩然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3
一、送别诗定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送别 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聚散皆是缘
——送别诗鉴赏
1
课程导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 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 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2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第一篇:中考复习之送别诗(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一、内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友人别,或家人别、恋人别,或被贬升任的宦场别,或征战边关的边关别等。
主要内容: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唱歌)、折柳相赠等。
二、标志1.抓题眼诗歌题目常有“赠”“送”“别”等字眼2.找意象①时间:黄昏、月夜、清晨、秋......②地点:如长亭、短亭、古道、驿站;灞陵、渡口、津渡等。
③景物: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杨柳、杨花或柳絮(依依不舍);春草(喻离恨);江边渡头送别:水(抒写别情);子规、猿或猿啼、大雁、孤雁(凄凉、哀伤); 月或月光(委婉忧伤/思乡、思亲、多情) 酒宴饯别: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排遣愁苦)④行为:折柳、饮酒、唱歌三、写作特点1.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写作手法(1)反衬---诗歌中常见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衬乐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自己或对方行旅中的孤寂和愁苦,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以“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了一个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鸣的猿啼声。
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拓展了想象空间,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细节描写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送别诗专题(含解析)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前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偏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大体主题:恋恋不舍的迷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
(3)情感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难过;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朝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别离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从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古代由于交通工具与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得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就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就是盛唐送别诗得特色.离情别意就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得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得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得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得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得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得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得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送别诗中常见得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就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得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就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她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得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得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得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得离情,这就是因为忧伤得情感与苍茫得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得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她们得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专题10 惜别送别类-备战2022年中考诗歌专题复习
中考复习诗歌分类鉴赏惜别送别类【考点分析】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思想内容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专题04 送别诗-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专题四送别诗(一)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所展现的画面。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 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为什么会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2. 古代有许多送别诗,分别写出与这首诗心境相同和相反的诗句及其作者。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去。
假设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这首词上片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 下片连用三个“春”字,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风烟望五津。
同是宦游人。
3,这是一首离别词,试分析这首词的情感与其他送别诗词的不同之处。
中考链接(河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参考答案(一)送灵澈上人1.例如:时己黄昏,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晖,单独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
2.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3.“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单独远去的情景。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诗句的意思是说人世间只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在身边一样。
写送别却无伤感之情,既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又显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
2.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一高适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一岑参3.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
(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上片以比喻写景,构思精巧。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07.送别酬答类 中考语文必考古诗赏析
4.红旗中胡与军琴暮置琵酒琶雪饮与归羌:客笛通,。 过“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风旗掣在描红暮旗雪写冻中不屹,翻立”不的诗倒描的写人坚,韧诗展形人象展现,现象了了征红
红5.山旗路在纷风轮与暮纷掣台马暮红东雪雪旗门行中下冻送辕不君:屹门翻去最立,。, 后不,倒“的山坚回韧路形转象不,见象君征,着雪守上边空将留士马的行忠处着5,雪.山诚守雪地”路描边上上与与将空留马绘士留下行坚的马的:了忠行马最韧诚处蹄后友”与印描,。坚迹绘“人韧,山了。象回友离征路人着转离去离不去别见后后的君,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专题
送别酬答类
何为送别酬答类古诗? 这类古诗有什么特点?
送别酬答类古诗
送别酬答类古诗是指一类以送别和酬答为主题的古代诗歌。它们通常表达了诗人对离 别之情、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等情感。
特点: 1.主题明确:这类古诗的主题非常明确,主要围绕离别和酬答展开。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 对离别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重逢的期望。 2.情感真挚:送别酬答类古诗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 谊,以及对离别的痛苦和不舍。这些情感真挚而动人,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 世界。 3.艺术手法多样:送别酬答类古诗在艺术手法上非常丰富多样。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对 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象征 、暗示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4.语言简练优美:送别酬答类古诗的语言通常非常简练优美。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 达深刻的情感,使诗歌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这些优美的诗句往往 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深
深的祝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20200203103939)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内容理解(含答案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内容理解(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华子岗(唐)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晞:晒干。
(1) 请列举出本诗中作者精选的景物有哪些?答:(2) 最后一句“拂”字在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2) 请结合诗意谈谈你对“心远”的理解。
3.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这首诗是宋代爱国将领文天祥的《》(2) 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3) 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古诗词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2) 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
中考复习专题---------【古诗】送别诗常见思想内容解读★学习目标1.归纳送别诗中的常见要素,把握送别诗的主要特点;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体会两首送别诗流露出的不同情感;3.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分析此诗与前两首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深程导航方法讲解1.送别诗特点送别对象、送别地点、送别方式、送别意象2.送別诗的鉴赏方法读诗歌、明诗意、人诗境、悟诗情3.诗词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宣州谢胧楼饯別校书叔云》(1)意疏通思想(2)内容解读(3)对比阅读★课程解读题目形式:客观题、主观题课程要点:诗意理解、思想情感把握能力要求:理解能力、迁移能力★题目示例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渡荆门送别》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思想内容却有差别,请简要分析。
★基础热身自魏晋六朝开始,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出于追求理想、干谒交游、求仕觅宦的需要,不得不背井离乡、辞亲别友、远赴他所。
“送别”也因此成为了读书人生活中的重要仪式,并且频繁地反映在诗歌创作中。
这些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或诉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或寄托未来重逢的美好期许,或抒发落拓无偶的满腔愤懑,或高唱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歌……其独具个性的言说方式,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悲壮交织的情感变奏,时隔千百年,仍散发着无穷魅力,让人不自觉地想要走近、了解、融入。
品读下面四首送别诗,根据送别诗的常见要素,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8 分)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3.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青门柳》)4.劳歌一由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知识详解唐朝是一个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的时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彻底浇灭了“门第至上”的门阀制度余烬;各阶层的士人,均可凭借诗赋进身官场、博取功名;士人们也因生正逢时,大多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对自身“才力”高度自负、对实现理想高度自信,甘愿背井离乡、辞亲别友,进城赶考,奔赴任所,驰骋疆场。
2023届中考语文微专题冲刺诗词鉴赏:诗歌语言鉴赏(含解析)
诗词鉴赏:诗歌语言鉴赏(共20题)一、复合题(共20题)古往今来文人描写“春”,由于观察感受细致入微,创造了许多佳句。
试从赏析诗句表达诗人感受的角度,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调动的是哪种感官。
(1) 春风又绿江南岸(2) 两个黄鹂鸣翠柳(3) 踏花归来马蹄香(4) 一枝红杏出墙来(5) 处处闻啼鸟(6) 天街小雨润如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 “窈窕”“寤寐”分别是什么意思?(2) 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句做简单赏析。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第2 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2)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为什么?(3)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阅读《七律·长征》一词,完成问题。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对偶借代B.比喻对偶夸张C.对偶夸张拟人D.夸张拟人借代(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完整版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感情之——送别诗解说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经常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先人特别重视分别。
分别之际,人们经常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远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寥寂孤单;流连忘返的纪念;情深意长的激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沉醉与不舍——低落哀婉,伤感触心;宽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斜阳在沙岸。
【说明】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 1. 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杂,描绘了紧张繁忙的送别场景。
2. 斜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寥寂之景抒发孤单落寞之情。
( 二 )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遇。
马首向哪处?斜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庸的表达中展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 之情。
( 2 分)2.从情况交融的角度,解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 4 分)【答案】 1. 示例:(久别重逢的)欣喜。
2.示例:经过描绘斜阳余晖照射着千万山岳的情况,表达了诗人立刻与友人又其他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惑的感想。
①(三) 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 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天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其他_______ 和_________ 。
“花飞欲尽春”这一情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 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 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样样?( 3 分)【答案】 1.( 3 分)地址季节2.( 3 分)惜别司空曙伤心伤感衬着了凄凉伤心的氛圉,衬托了诗人的伤心之情。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送别诗答案版
诗歌主题情感之——送别诗讲解及练习题一、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的想象、担忧。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练习题】(一)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
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二)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三)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和_________。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__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5讲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折杨柳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西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4.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5.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6.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抺眼泪。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
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
意象也就是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按照诗中所述写出即可。
2.(1)拟人手法:作者将“春风”当作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
(2)比喻手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里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
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
【参考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
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3.春风、柳条、藤蔓、黄莺等。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歌语言,注意诗歌语言表现出的气氛,把握关于景物的词语。
4.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暮”字点明了季节为秋季。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诗歌内容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点名了季节。
结合枫林特点能够得知季节是深秋。
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的营造。
6.答案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答案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象(“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作者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7.答案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山”“平野”“江水”几个意象,结合原句,展开合理想象,描绘其景象。
8.采用拟人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体现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诗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将“水”赋予人的情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的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C10.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怀,给人以安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前人写送别,大多感伤,是因为离别而感伤。
但在作者的诗中却全无感伤之意,而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意味,这种对待离别的豁达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1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①(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古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1.D【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即可。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
并非“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
故答案为D。
2.D【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
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D项,词的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杜牧的《赤壁》则采用的是借物起兴的手法。
据此,答案为D。
1.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虽然诗人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2.抑场。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
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叫互文。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边关。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边关。
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