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天士“络病”学说论治慢性肝病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
清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一个方子汇自网络参看药方:白芍、白术、白扁豆、茯苓、黄芪、甘草各贰钱(注:也可各三钱见下摘自平凡不平凡)以上六味共为壹两贰钱,外加红枣贰枚,生姜五片作引,服时忌大荤。
服法:全副药剂,放入沙锅内,加水两碗,以文火煎成一碗时,於上午服下;下午再加水一碗半,亦以文火煎至一碗时服下,残渣即弃去,次日再换新剂如法泡制。
如是服用数日或十数日,病症即可减轻,须继续服用,直至痊愈后,仍须服用八至十日:可保以后不再复发。
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及中国医药学院最近携手合作,筛选民间治疗肝病的验方,首度证实:清代名医叶天士所遗留下来的叶天士肝炎方,具有明显抑制B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果;在体外试验中,B肝病毒表面抗原与e抗原活性皆明显被抑制,显示其抑制肝炎病毒效果。
专家认为,这道验方确可供肝病患者作为日常养身保健之用。
国内肝病人口众多,历代流传的治肝病方也特别多;如何去芜存菁,并验证其疗效,成为台湾与大陆中药学者争相研究的目标。
日前荣获陈立夫中医药学术奖的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教授陈介甫指出,最近他和中国医药学院院长谢明村、中药研究所教授张永勋等人,针对历代肝病验方进行科学实证研究,已首度筛选出叶天士肝病方,确有疗效。
同样的,研究人员也发现,目前坊间流传的治肝方,有不少是空有其名,实则没有一点疗效,民众不应随意以身试药,特别是对肝功能不全病患,有如雪上加霜。
陈介甫说,该研究群先搜集中医师常开的中药治肝方,计有柴胡疏汤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甘露消毒丹及叶天士肝炎方等六种中药复方,抽提其主成分后,再以取自人类肝癌细胞株进行体外试验,观察这类验方的抗病毒活性,并以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包括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四种验方,对B肝病毒都无法抑制;至於甘露消毒丹则可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但叶天士治肝方效果却更显著,不仅可有效抑制B肝病毒表面抗原,连e抗原也受到明显抑制。
久病必入络,用神医叶天士独创的治络五法!
久病必入络,用神医叶天士独创的治络五法!小编导读人体不外气血,初病尚浅,病在气分,日子长久,必然入络。
治络法,是叶天士的独特治疗方法之一。
叶氏对络的认识,遵《内经》“经络皆统血”之旨,认为络病为血分疾病的一部分,提出了“安血络”的治法;同时还认为络病多为邪深隐伏之病证,提出了治肝络、胃络、肺络等。
叶天士独创的治络法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治疗多种现代常见疾病,如肝腹水、子宫肌瘤等。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整理了叶氏治络五法,一起来看吧——关于络病的治法,叶氏有两个基本法则:一为络实证,叶氏认为:“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
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二为络虚证,叶氏提出“络虚则痛”“通补最宜”,用药当取“柔剂通药”,如络虚寒则用“柔温辛补”,络虚热则用“凉润辛补”。
总之,叶氏强调通络诸药要活泼,不能随便使用滋腻之品;通血络要润补,勿投燥热劫液之品,禁用“辛燥散气”之品;同时“苦寒碍阳”之品也与络病不宜。
在以上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叶氏制定了治络诸法,根据临床常见络病及叶氏常用治络方法,现罗列五法。
1.辛润通络法(《临证指南医案·胁痛门·沈案》)[主治]肝气滞着,胸肋胀痛,营液枯槁或老年病后,胁痛,咽干舌燥,或左胁疼痛,难以转侧,以及癥瘕初起,脉涩小等。
[处方]旋覆花9g,红新绛5g,当归须9g,柏子仁12g,光桃仁9g,青葱管8根。
[加减]脉涩,胃痛,胁痛甚者,加炒延胡;咳嗽引痛胸胁者,去当归、柏子仁,加杏仁、薏苡仁、冬瓜仁;脉不流利,气血两痹致痛者,去旋覆、新绛,加香附、苏梗、延胡;胁痛,吐血者,去当归、青葱,加丹皮、钩藤;久痛络虚,结聚成瘕者,去旋覆,加鹿角片;络虚久痛有年,色脉衰夺者,去旋覆、柏子、新绛,加生鹿角、桂枝。
[体会]此为《金匮》旋覆花汤之加味法。
《金匮》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所谓肝着者,为肝气郁滞,着而不行。
取旋覆花下气散结,青葱行气通络,新绛安络;盖治络取乎辛润,辛则能通,润则入络,络为血络,血为濡润之质,故加味厚多液之当归,性温气芳,直达血络,用须者,取其味之薄,即《内经》“味厚则泄。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
叶天士提出的“八脉隶乎肝肾”,你如何看待?“八脉隶乎肝肾”这一说法是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着重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临证指南医案》)。
温病学家认为,肝、肾两脏同属下焦(《温病条辨》)。
从经络理论来看,应以肾为主体。
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肾下、胞中”,这是下焦或称“下元”的重要部位。
冲脉为“经络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三脉在奇经中居于统率地位。
现就奇经八脉与肾的关系分别言之:督脉与足太阳、足少阴相通而属络于肾;带脉则当十四椎处从足少阴经别(合足太阳)分出;阳跷、阳维与足太阳相通;任脉、冲脉、阴跷、阴维均与足少阴相通,这样八脉都与肾相联系。
其关系如下:督,带,阳跷,阳维→足太阳冲,任,阴跷,阴维→足少阴奇经与肝的关系,主要从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的联系来说明。
临床上“肝阳”、“肝风”一类症候都关系到督脉。
王冰解释督脉为“督领经脉之海”(《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意思是督脉为经脉的总领。
因为诸阳经交会于督脉,而督脉又与任脉相通,因此,通过督脉,肝与八脉也有联系。
由此可见,叶氏所谓“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叶氏提出“八脉隶乎肝肾”的论点,主要还是从临床上辨证用药考虑。
他说“下元之损,必累八脉”“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想肝肾必自内伤为病,久则奇经诸脉交伤”。
因而选用的药物都入肝、肾二经,如:枸杞子、沙苑蒺藜、桑寄生、杜仲、牛膝、续断、生熟地、黑芝麻、櫓豆衣、桑椹子、菟丝子、山萸、女贞、旱莲、锁阳、龙骨、牡蛎、鹿茸、龟板、鳖甲、阿胶、巴戟天、覆盆子、肉苁蓉、补骨脂等。
他是通过调治肝肾来调理奇经。
他还认为,其中有些药物能直入奇经,如:“鹿性阳,入督脉;龟体阴,走任脉”就是。
这样从辨证用药方面也体现了“八脉隶乎肝肾”的特点。
综上所述,“八脉隶乎肝肾”的提法,既有经络理论的依据,又有临床实践作证明,因而得到多数医家的赞许。
如吴鞠通也明确指出:“盖八脉隶于肝肾,如树木之有本也”(《温病条辨·解产难》)。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
浅谈叶天士肝胃同治七法更新日期:2010-03-02 点击:刘世荣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肝胃同治;叶天士清代叶天士是著名的临床实践家,他在理论与实践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张仲景的“治肝实脾”学说,力倡“肝胃同治”。
他认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治肝不应当取阳明。
”这些医理精华,皆贮于叶案[1,2]之中,经研读初步归纳为七法。
现作浅述如下。
1 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法胃脘久痛,寒热错杂,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恶心,呕吐涎沫,腹痛泄泻,法当苦辛酸化阳益阴、泄肝安胃,乌梅丸加减。
叶氏说:“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病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
《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吐涎沫。
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以其久克难复。
姜桂椒气味之辛,及黄连、川柏之苦,苦与辛和,能降能通;芍药乌梅之酸,及连柏之苦,《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
”病案:赵某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阻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黄连、桂枝、牡蛎、乌梅、白芍、川楝子。
2 辛通温化泄浊,制肝和胃法肝寒胃冷,浊阴内聚,四肢厥冷,口吐涎沫,头痛干呕,或胃脘痛,法当辛温通阳泄浊,吴茱萸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或清浊逆乱,脘腹胀满,时作疼痛,厚朴温中汤加减。
叶氏云:“舌白恶心,涎沫泛溢,病在肝胃,以通阳泄浊。
太阴脾阳为寒痰浊气凝聚,辛温定法。
”病案:张某胃脘作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生冷,肌肤麻木,槌背脊病势略缓,此乃肝厥犯胃。
以吴茱萸、醋炒元胡、香附、高良姜、山楂之类治之。
3 辛开苦泄,清肝和胃法肝藏魂,调情志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呕吐泛酸,脘闷不适,胁痛肋胀,法当清泄肝火,降气和胃,左金合金铃子散加减;或呃逆胀满呕吐旋复代赭;或痰火上逆,苔黄口苦,头晕恶心,夜寐不安,黄连温胆汤。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
探讨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刘莉苏云放久病入络学说是叶天士在内伤杂病临床中的贡献之一,现就历代中医有关络病,以及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的论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络病学说中有关久病入络的历史回顾《内经》中关于久病人络的论述较多,散见于各篇之中。
“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素问·痹论》),最早指出了久病可入深,致营卫功能失调的发展趋势;“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指出久病邪气入深有在经和入络之别。
“病在血,调之络”(《素问·调经论》)说明气行血,经气乃络气之源,经气不足或郁滞,可影响血分致络脉瘀阻,因而血病当调之于络。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目黑以浊”(《灵枢·血络论》)则描述了久病人深的症状;“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大络而生奇病。
”(《素问·缪刺论》)则论述了久病人络的原因,说明人体病变可通过络脉而达全身,继生百病。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提出了脉分经、络、孙;“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素问·经络论》)将络脉分为阴络和阳络两大类。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则反映了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血气于全身的生理功能。
《灵枢·五变》、《灵枢·水胀》等篇对积聚、肠覃、石瘕等多种因病久瘀血阻络而形成的病证进行了描述。
以及《难经·二十二难》中“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的论述,可谓“久病人络”学术思想的源头活水。
此后,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论述了肝着、黄疸、水肿、痹证、虚劳等与“络脉瘀阻”病机有关的病证,并用辛润通络之旋覆花汤、辛温通络之大黄蔗虫丸、虫类通络之鳖甲煎丸等治疗,从临床上验证并发展了“久病入络”的思想。
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
2首都 医科 大学 中医药学 院( 京 10 6 ) 北 00 9
肝纤维化络病的基本矛盾 , 其治疗应分清虚实寒热, 以通 络为 总原 则 。中焦营 血 亏虚 , 布诸经 , 络脉失 不 致 养 而滞者 , 当健运 中焦, 营气 充 沛, 治 使 帅血 通络 。 中 健 常用人 参 、 芪 、 黄 自术 , 养血 活血通 络 常用 当归 、 自芍 、 桂枝 、 黄 、 姜 炙甘 草, 以及 防风 、 桑枝 、 活等药 。 羌 情志 内 伤 耗损气 血, 邪与气 血结 于络 脉者 , 以情养情 , 当“ 以培 生气 ” 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充养元气, , 如鹿茸 、 鹿角等, 再 以穿 山 甲 、全蝎 等活血 化瘀 通络 治之 。肾之 阳气 不 振, 肝失疏 泄, 络脉瘀 滞不 通者 , 当以温 肾宣肝法 , 肉 用 苁蓉 、 枸杞 、 当归 、 山 甲 、 穿 全蝎 、 小茴 养血 活血之 品宣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7月 第 1 9卷 第 7期 J T M.u. 00 V 11 , o7 E C J12 1 , o 9 N . . .
-
证 治 探 讨
・
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 中的应用
杜 宇琼 宋 乃 光 车 念 聪 高连 印
中 图分 类 号 : 55 2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04—7 5 2 1 )7—14 R 7 . A 10 4 X(00 0 16—0 2
【 摘要】 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 内伤疑难杂病 和外感重症 中的病理状态。络病 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 律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理论 。 近年来 , 随着对络病理论多层 面 、 多视角的研究不断展 开 , 络病学说的内容不断丰 富。本文就络病学说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
中医治肝病的思维、病机与方法:肝气、肝风、肝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六气为风,在五行属木,在经为厥阴,藏血而主筋,性升散主疏泄,恶遏郁,号称刚脏。
生于肾水,克制脾土,能生心火,受制于肺金。
与少阳胆相表里,肝升胆降一圆生成。
肝木春生,余气从之,故凡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肝虚而力不能舒,或肝郁而力不得舒,日久遂气停血滞,水邪泛滥,火势内灼而外暴矣。
其故由于劳倦太过,致伤中气,以及忧思不节,致伤神化也;内伤饮食,外感寒湿,脾肺受困,肝必因之,过与不及均可为病。
过则乘土,侮金,生火,耗水。
不及则土壅,金乘,火弱,水寒。
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肿、臌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皆肝气之不能舒畅所致也。
过故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
和肝者,伸其郁、开其结也;或化血,或疏痰,兼升兼降,肝和而三焦之气化理矣,百病有不就理乎?肝位于右,其用在左。
凡上升之气,自肝而出。
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情志不舒则生郁,言语不投则生嗔,谋虑过度则自竭,斯肝木失其长性,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抑而不透为郁气,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
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頹疝,皆肝气横决也。
上而冲心,致心跳不安。
且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
上而侮肺,肺属金,原以制肝木,而肝气太旺,不受金制,反来侮金,致肺之清肃不行而呛咳不已,所谓木击金鸣也;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疼痛难忍,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
又或血不荣肝,因不筋,四肢抽搐,周身抽掣;又或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而二便不调;又或胀及背心,痛及头顶。
其变幻不测,不能尽述,其往来无常,不可思议。
五脏之病,肝气居多,而妇人尤甚。
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
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神医叶天士“络病”的实质是“瘀水互患”导读:叶天士的络病理论和他的治络法在后世发挥地很多,也一直指导着临床,然而,叶天士自己的“络病”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大家一起来看看郭贞卿先生的精彩论述吧!治络法是叶天士独特治疗手法之一,近年来颇为医界注目,但由于叶氏言多分散、简略,故而对于络病之病理实质的探讨日渐增多。
归纳起来,约有三端:一指血分疾病的一部分(血络病);二指气血沉混,不在于脏腑者;三指邪居深幽隐伏之处的疾病。
这些结论的概念比较模糊,特别是后者,尤其显得含混,对指导临床确有影响。
尽管络病主要属于瘀血证的范围,这点似有公认的趋势,但也有文章指出,所谓邪深居隐伏之处的含义就不一定单指瘀血、血络,也指气分幽隐之处的病变。
(《浙江中医药副刊·叶天士学说研究专辑(一)》载“对叶天士治络法的探讨”)这种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到底是什么呢?至今未见得出清晰和确切的结论。
1我认为,整个络病的病理实质就是不同程度和比例的瘀水互患,而所谓幽隐之处的病理实质就更是如此。
瘀,是指瘀血,是营血的病变;水,包括痰、饮、湿等,是津液的病变。
气不仅为血之帅,而且也是津液在人体内运行的根本动力。
唐容川说:“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
”这就是指气对津液的推动作用,所以,在病理上,就诚如陈修园所指出那样“气滞水亦滞,气行水亦行”。
由于气是营血和津液的共同推动力,因而长久的气结,不仅会引起血瘀,也会引起水滞。
另一方面,津液要润泽营血,防止血液呈浓、粘、凝、聚的状态,从而保障营血能正常运动于体内,这就决定了津血之间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关系。
因而血瘀之后,津液就难免不受其牵连而滞留,同样,当津液滞留时,营血也会因此而瘀滞。
2络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按叶氏的说法,络病的病机主要在于一个久字,即“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就是说血伤是因为气结久了的缘故,气结是因,血伤是果。
叶氏明确指出:“久病在络,气血皆窒”;“气钝血滞,日渐瘀痹”。
叶天士络病理论与虫类药的应用
关于通络的方法,叶氏提到的有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辛润通络及辛咸通络等,而较为常用的是辛润通络和辛咸通络。所以用辛者,叶氏认为"辛散横行入络",且多能行气、散结、止痛。辛润通络常用当归尾、桃仁、红花、丹皮、赤芍、泽兰、新绛、降香、元胡、青葱管等。辛咸通络多选用虫类药。具体用药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剔瘀软坚,如水蛭、庶虫、虻虫、鼠妇、蛴螬、五灵脂、鳖甲、牡蛎等,多用于积聚,疟母等;一类为搜风止痛,如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露蜂房等,多用于头面四肢及内脏的痹证、痛证等。
4.虫类药的应用
对于虫类药的应用,叶氏有独特的体会,认为"飞者升,走者降,灵运迅速",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些言虫类药的不同功用,既从实践中观察,又聪明善悟。飞者如虻虫,走者如水蛭,无血者如山甲、九香虫,有血者如蜈蚣、地鳖虫。虫类药的应用,多用丸剂。叶氏谓“新邪宜速散,宿疾宜缓攻。”“凡虫蚁皆攻”、“缓攻”既为入病正气不足着想,又因邪在络中,与瘀血痰浊混杂,不可能一下子廓清,因此只能丸剂慢慢来。具体应用,还要随见证之虚实、寒热、润燥不同而配伍。
1.络病理论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病久痛久则入血络"。此即为著名的"久病入络"及"久痛入络"理论。络病说曾被徐灵胎斥为“杜撰”,周学海予以驳斥,依据便是《素问。调经论》“病在血,取之络”。究其实质,久病入络,则气血呆钝,瘀血痰浊,溷处其间,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使“血无凝著,气可宜通”。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观点言之有据,且具有普遍意义,即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天士的核心精华证治经验
叶天士的核心精华证治经验叶氏在温热病方面的学术成就已见于温热学派中,这里仅就其杂病辨治的学术经验概述如下。
一、胃阴学说自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创立脾胃学说之后,历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临床调治脾胃惯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
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治胃。
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
叶氏指出:“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而“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
他认为:“脾胃当分析而沦,盖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
”脾胃之脏腑阴阳属性决定了脾胃生理特点的差异,即“纳食主胃,运化主脾。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因此,脾胃升降失调就成了脾胃病变的关键环节。
所谓“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故当详辨。
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
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
脾胃病机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治疗上决不能混同而治。
叶氏援引前贤脾胃异治的先例指出:“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
”并根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的原理,阐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特点,创立了以柔润之剂通降阳明的养胃阴之法,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
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
”叶氏的养胃阴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甘凉濡润法本法主要适用于燥热灼伤胃阴,或木火升腾,胃阴受烁。
症见形瘦面苍,咽喉干燥,渴喜凉饮,心烦不寐,肌肤燥热,虚痞不食,大便于结,或面赤火升,晚暮为甚,或咽痒气逆,干咳带红,或脘中觉热,脉数或弦细而数,舌红或绛。
此证胃阴为燥热所灼,治宜甘凉濡润,以济阴伤。
药用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生地、玉竹、白芍、天花粉、甘蔗汁、梨汁、蔗浆等。
叶天士
叶桂一、生平著作简介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
生活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皆精医。
博览群书,虚心学习,相传10年间,先后从师17人。
穷求古训,博采众长,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治病多奇中,每起沉疴危证,名满天下。
医学上对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论治卓有成效。
尤以温热病论治见长,被世人誉为“温热大师”。
为温病四大家之首(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创造性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将温病归纳卫气营血四个病程阶段。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大凡各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营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另外在诊断方成,提出察舌、验齿、辩斑疹、白痞,通过观察舌苔、舌质、齿龈的变化,从斑疹、白痞出现的多少,色泽枯荣等来分析病邪轻重深浅,津液存亡。
预后吉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是对温病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温热论》1卷又名:《温症论治》、《叶天士温热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代表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均为其门人整理,是研究他的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临证指南医案》二、学术内容(一)阳化内风说•中风说:晋唐以前,皆以“外风”立论,治疗上亦多以羌活星半乌附细辛——祛风豁痰。
•类风:刘完素——“主火”“因烦劳则心志过极,东垣——主气虚“因元气不足则邪之,令人僵朴,卒倒如风状,是因乎气虚”丹溪——主痰湿“东南风温多湿,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肝阳偏亢“内风”说——“乃身中阳气之变动”——内风时起1、证候:“眩晕,头胀,耳鸣,心悸,失眠,肢麻,喎斜,咽喉不利,肢体痿躄,猝厥,瘛疝”2、病机:“身中阳气之变动”致“内风动感”,归纳之,肝阳化风。
从叶天士医案探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机制与证治
从叶天士医案探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的机制与证治摘要:目的探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机制与证治方法通过辨证论治认识“肝阴虚耗肾精亏损心血亏损以及肺气伤耗中土衰困”所致的中风、肝风,眩晕。
结论根据叶氏医案的临床汇总,指导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肝阳上亢肝风内动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and endogenous liver windaccording to YE Tian-shi medical record.Ni Hui-sheng. The second hospital of Liangshan province,Liangshan 615000, SiChuan,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syndrome and treatment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and endogenous liver wind.Methods according to 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in pathogenesis obtained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we can understand blood-stroke , hepatic wind and circumgyration which caused by “deficiency of liver-YIN, de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of heart-blood and Lung-Qi injury ,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o be declined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YE Tian-shi medical records aim at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diagnosis.【Key words】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endogenous liver wind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有关中风、肝风、眩晕诸门中,凡证见:眩晕、耳鸣、头胀或痛、心悸、不寐、肢麻、咽喉不利,甚至发展为口 眼歪,筋惕肉瞤,瘈疭痉厥,卒中跌仆,音喑语涩,肌体痿襞等证者,叶氏皆认为是属于“虚风内动“征候。
从《临证指南医案》探究叶天士治肝特色
•思路与方法•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5.019从《临证指南医案》探究叶天士治肝特色*高尚轸1李平平M李耀辉彳1.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针炙科(山东日照,276800)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3.陕西省中医医院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治肝;学术特点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志码B肝脏五行属阴,为刚脏、将军之官,其病理常表现为肝气郁滞、肝郁化火以及肝火、肝阳偏旺等,故又言“肝体阴而用阳”o临床上治肝与其他四脏不同,《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肝之法可概括为:治肝体、治肝用、体用两治、治肝不应当取阳明⑴,值得借鉴。
1治肝体肝五行属木,治肝体,就是补肝阴、敛肝阴、柔肝阴。
叶天士强调“酸以治体”,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厚味填补叶氏对肝肾不足之证,均用厚味填补,强调“下焦精损,质重味厚,填补空隙,可冀其效”“至于补法,多以子母相生为治,此病全以肝肾下焦主法为正”。
选用的药物如熟地、五味子、荧实、猪脊髓、白芍等。
如在“虚劳”门,有一病例“胡厥阳上冲,心痛振摇,消渴齿血,都是下焦精损,质重味厚,填补空隙,可冀其效。
熟地(四两)、五味(二两)、茯神(二两)、建莲(二两)、荧实(二两)、山药(二两)、人乳粉(二两)、秋石(二两)、生精羊肉胶丸,早服四钱”。
1.2咸味入肝咸味是指咸凉之品,叶天士说“大凡肾宜温,肝宜凉”“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
用龟板、鳖甲、阿胶等咸凉之品可以起到柔肝、敛肝的效果。
如“虚劳”门“蒋(三五)肝厥,用咸味入阴,水生木体,是虚症治法,夏令大气主泄,因烦劳病发,势虽减于昔日,而脉症仍然,必静养经年,阴阳自交,病可全去,议介类潜阳,佐酸味以敛之。
熟地、柏子霜、萸肉、五味、锁阳、淡菜胶、海参胶、真阿胶、龟板胶、茯苓、湖莲、荧实、青盐”O1.3酸味柔肝酸味入肝,叶氏常用的柔肝之品如白芍、乌梅、木瓜、五味子、山萸肉等,“味咸入阴”,酸味与咸味常联合应用,即“咸酸之味”。
【理论】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经验
【理论】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经验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继承前人学术经验,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创立新说,别开法门。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继承完善温病学说;明晰脾胃分治,倡导胃阴学说;阐发奇经理论,丰富络病内容,在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建树颇多[1-2]。
肝风多指肝风内动的病证[3]。
本文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肝风医案为研究对象,整理叶天士肝风医案相关内容,探究“肝体阴用阳”理论内涵,介绍肝风疾病概念、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发掘叶天士基于“肝体阴用阳”理论治疗肝风的经验,为理论应用和疾病诊疗提供参考。
释理诠意“体用”理论是诠释形体、实质及其功能、作用,本体及其现象,根本原则及其具体应用之间关系的一对重要哲学概念[4]。
体用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其源出何时、何处现已难考证[5]。
战国时期《荀子·富国》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
”即是关于这一概念的较早论述[6]。
“体用”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首见于《内经》,后世不断发展,见诸文献,直至明代,喻嘉言等医家将“体用”学说与脏腑阴阳相结合,脏腑体用理论逐渐成形。
叶天士等医家论述的“肝体阴用阳”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且较为完备的脏腑体用理论。
“肝体”是指肝脏的本体,对于“肝体”的认识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籍中有关肝脏解剖学论述基础上建立的,包括位置、形态、结构等多种内容;“肝用”是指肝脏的功能,中国古人采用取象比类、以常达变等思维方式,对于“肝用”内容进行了丰富论述。
对“肝体阴而用阳”理论的解读,主要着眼于体阴和用阳两端:(1)肝体阴,肝脏位置偏下焦,为阴脏。
叶天士言:“肝为至阴之脏”[7]。
肝主藏血,血属阴,有形之物易损而难生,肝体阴,同气相求,故有藏血之功。
肝体属阴,故宜柔补、凉润,以合肝体之性。
叶天士云:“肝属阴木……肝宜柔宜凉”[7],“大凡肾宜温,肝宜凉”[7],“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7],“盖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自臻效验耳”[7],“以刚济刚,竟有缺折之虞”[7],根据肝体阴的生理特点提出忌刚用柔的治体思想。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的22种妙招,
肝好,一切都好!叶天士治肝的22种妙招,小编导读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
”我们也时常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称作“心肝宝贝”,肝又是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那肝对人体的意义可谓是举足轻重了!倘若肝脏生病了,那可咋办?小编窃喜,今天搜集到了叶天士治疗肝病的二十二种方法,赶紧收藏吧!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躁急刚烈,主动主升,故《内经》称之为“将军之官”。
肝脏须赖肾水的涵养,心营的和畅,肺金的清降制约,脾土的敦厚栽培,才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其他脏器一遇失和,皆可影响于肝,一切外感杂病,日子长久,无不与肝有关。
昔贤王泰林有《西溪书屋夜话录》述肝病治法一篇,内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为纲,条列治法,用药与叶天士相近,可作参考。
现将叶氏治肝二十二法列述于下。
1.制肝安胃法(《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门·朱案》)【主治】肝乘于胃,其气冲逆。
呕吐不食,或吞酸,痞胀,眩晕,不食,胃痛,头巅痛,吐蛔,脉左弦右弱等。
【处方】人参9g,白茯苓9g,乌梅9g,白芍9g,黄连3g,川楝子6g,淡干姜6g,川椒3g,清半夏9g。
【加减】脉右坚有力,体不虚者,去人参、茯苓;吐酸水、脘痛者,加吴萸;脉微细,阳伤者,去黄连、川楝子,加淡附片;泄泻者,去黄连、川楝子、川椒,加白术、木瓜、荷叶、甘草。
2.平肝和胃法(《未刻本叶氏医案》)【主治】肝木犯胃。
脘中胀痛,呕逆,或兼痰气不食者。
【处方】黄连5g,淡吴萸2.4g,清半夏9g,白茯苓9g,广橘红6g,生姜汁2匙。
【加减】脉虚不食者,加人参;胃中寒痛者,去黄连,加高良姜;脉弦,痛在少腹者,去黄连。
3.镇肝扶胃法(《临证指南医案·噫嗳门·王案》)【主治】肝风扇动,上扰于胃。
泛吐涎沫,噫气,不食或口耳牵引者。
【处方】旋覆花9g,代赭石12g,人参9g,茯苓9g,姜半夏9g,生姜3片。
【加减】呃逆者,去旋覆花,加丁香皮、干柿蒂;便溏,吐食者,去旋覆花,加白术。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
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及特点1、络病理论的具体含义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指导难治性疾病辨证治疗的临床应用理论。
络病属中医学病理概念并非一个独立病种,而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和病理过程。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明确指出各种慢性疾病随病程迁延最终均会发展到络病阶段,并运用通络治疗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脑血管病)、癥积(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古人的论述和用药经验提示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治疗,对于准确把握上述疾病的发病规律,确立更具针对性的治法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2、络病理论的特点1)络病理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未受到重视和深入研究,近年研究推动建立了络病学中医新学科,属中医学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在两千年中医学术发展史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络病理论却呈散在论述,并未形成系统理论,络病理论研究滞后也制约了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提高。
自上个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络病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关注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
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经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论证认为:“该项研究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常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研究成果”,获得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研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学”重点学科,形成了指导难治性疾病治疗的全新学术领域,也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2)络病理论研究带来了对疾病病机与治法的新认识,研发的通络药物治疗难治性疾病显示出独特的临床作用以络病理论与难治性疾病治疗相结合,通过提出疾病发病机制与治法的新观点,开辟了不同于既往治疗的新途径、新治法、新组方,形成指导新药研发原创优势。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肝验方精选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肝验方精选作者:俞岳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6期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说:“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
” 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躁急刚烈,主动主升,故《内经》称之为“将军之官”。
肝脏须赖肾水的涵养、心营的和畅、肺金的清降制约、脾土的敦厚栽培,才能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故其他脏器一遇失和,皆可影响于肝;一切外感杂病,日子长久,无不与肝有关。
现将叶天士治肝法列述于下。
1.缓肝益胃法主治:肝虚胃弱或病后体虚,胃纳不旺。
处方:人参9克,茯神9克,炙甘草6克,生谷芽9克,木瓜9克,南枣3枚。
加减:胃阴虚口干者,加原麦冬;胃虚肝乘、久泻不食者,去南枣,加乌梅、炒菟丝子;兼肝火、头痛、目赤者,去南枣、谷芽,加丹皮、桑叶。
2.泄肝扶脾法主治:肝强脾弱、脘腹胀痛、腹鸣泄泻或肠风久泄等。
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2.4克,大烏梅9克,宣木瓜12克。
加减:晨起泄泻者,加炒菟丝子;兼肝火寝食不适者,去木瓜、乌梅,加丹皮、桑叶。
3.肝脾同治法主治:面萎黄少泽,纳食不旺,每交春夏阳升,情志不适必吐血,脉弦促而芤。
处方:人参9克,茯神9克,炙甘草3克,当归身6克,白芍6克,炒枣仁9克,远志6克,桂圆肉6克。
4.柔肝息风法主治:肝阴亏损、内风扰动、头目不清、眩晕、心悸、脘痹、筋惕、肌麻、心烦、不寐、牙痛、脉左数右虚等。
处方:大生地18克,阿胶9克,牡蛎12克,白芍9克,天冬9克,茯神9克。
加减:不寐者,去白芍,加鸡子黄;喉痒、干咳者,去白芍、牡蛎,加沙参、麦冬。
5.和血祛风法主治:血虚之体,头风疼痛,遇寒而发。
处方:大川芎3克,当归身9克,白芍9克,刺蒺藜9克,青桑枝一尺。
加减:呕吐者,加茯苓、半夏;目痛昏赤者,去川芎,加菊花、钩藤。
6.甘缓和肝法主治:脏躁证。
悲伤哭泣或面色青白,入夜颧赤,头蒙,耳响,舌心干而不饮;或惊惕少寐、心悸不安;或惊恐畏怯等。
处方:淮小麦30克,甘草9克,大枣6枚,炒枣仁18克,白芍9克。
叶天士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论要
叶天士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论要
郭静怡;罗俊杰;练泳慷;王钊;张富雄;蔡宇涵;史运泽;李富震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
【年(卷),期】2024(41)3
【摘要】不同于传统以辨证分型为主体研究肝胃疾病,叶天士从病机规律化传变角度出发,结合经典体用、性味理论,对肝胃病机从初起至传变作出详尽总结,其论肝用太过损及于胃可由郁而传为逆、积、火三端,肝胃体伤亦有阴伤、血虚、脉络不充之别。
治法上,叶天士旁参张仲景、朱丹溪、缪希雍等多名医家理论经验,创立出降气和络、辛香缓消积滞等多种肝胃病特色治法,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肝胃病证治体系。
文章从肝胃病机传变规律与药物性味理论两条主线出发,总结、提炼、剖析散见于叶天士医案中的肝胃病诸多治法,并构建还原其肝胃病特色证治体系,希冀为现代肝胃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5页(P313-317)
【作者】郭静怡;罗俊杰;练泳慷;王钊;张富雄;蔡宇涵;史运泽;李富震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叶天士胃病治肝初探
2.叶天士医案男科杂病证治特色述要
3.叶天士脾胃病证治浅探
4.叶天士辨治脾阴虚证特色初探
5.叶天士脾阴证治处方用药特色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5(养肝祛风甘缓和肝甘酸养肝)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5(养肝祛风甘缓和肝甘酸养肝)12.养肝祛风法(《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钱案》)【主治】中风。
肢体偏枯在左,血虚不荣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处方】制首乌120g(烘),枸杞子60g(去蒂),当归身60g,怀牛膝60g(蒸),明天麻60g(面煨),三角胡麻60g(打碎水洗十次,烘),黄菊花90g(水煎汁),川石斛120g(水煎汁),小黑豆衣120g(水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为丸,丸极细,每服12g,开水送。
【加减】肝虚风动上巅,头目不清者,去三角胡麻、天麻、当归身;血虚风动,左臂木痛引肩者,去石斛、牛膝、黑豆衣、天麻,加柏子仁、刺蒺藜、桑枝。
【体会】肝藏血,血荣筋。
今血虚液枯,不能涵养肝木,内风袭络,血不荣筋,筋乃拘急而肢体偏枯,故与外风无关。
方取杞子、首乌以养肝,归身、胡麻以养血,天麻、黑豆衣、菊花以息风,石斛滋阳明津液以溉四肢,牛膝强壮筋骨且制升动。
营虚弱体,非汤剂可涤可攻,用丸剂缓图,取渐养渐痊之义。
其制法三汁为丸极细,皆寓精意。
中风偏瘫不必拘泥于“右瘫属气虚,左瘫属血虚”,临床应据脉症,辨明阴虚或阳虚。
若阴虚筋脉拘急,肢体不用者,则用此法;若阳虚肢体缓疭不收者,则宜补气活血,通络祛风,每用补阳还五汤,疗效较佳。
倘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法,可显著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13.甘缓和肝法(《临证指南医案·惊门·陈案》)【主治】脏躁证。
悲伤哭泣,象如神灵所作,或面色青白,入夜颧赤,头蒙,耳响,舌心干而不饮,或惊惕少寐,心悸不安,或惊恐畏怯等。
【处方】淮小麦30g,甘草9g,大枣6枚,炒枣仁18g,白芍9g。
【加减】惊恐、畏怯者,去白芍,加龙骨、牡蛎;肝风头晕甚者,去枣仁,加生地、阿胶、牡蛎;营虚多汗,寒热,腹痛者,去枣仁,加当归。
【体会】愚见中医学所称之肝脏,非指实质之肝脏而言,乃主要指现代医学之神经系统。
《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94
光 明 中医 2 1 年 l 01 O月 第 2 6卷 第 1 0期
C G M O tb r 0 1 V l 6 1 J MC co e 1 . o 2 . 0 2
从 叶天 士 “ 络病 " 学说 论 治 慢 性 肝 病
仇 丽 伟
摘要: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从络脉与肝脏, 络脉与肝病, 络病与肝病的关系上探讨其相关性,
于体表 , 络位 居体 内深 层 。血 络痹 窒 , 行 受 阻 , 血 血 故
可 出现有形 肿块 , 且疼 痛加 剧而持 久 , 血滞 留又可 随 败 部位 不 同 而 表 现 为 瘕 积 、 母 、 疟 内疝 而 显 痛 势 沉 着 , “ 形坚 似梗 ” 等症 , 或还 可见 到患 者 面 色 黧 黑 , 肤 瘀 皮 点紫 斑 , 脉 弦涩 等 。这 些 就 是 叶 氏 所称 的 “ 病 ” 其 络 。 对络 病 的形成 , 有诸 多 方 面如 久 病 人络 、 久痛 人 络 、 邪 中于络等 。清 代 叶 桂 的 “ 病 ” 络 学说 则 是 在 中 医学 术 发展 史上 首次较 为 全 面深 刻 地 阐 明 了其 病机 及 证 治 , 并在 临床 上拓 展 了应 用 。
2 慢性 肝病 与络病 学说 2 1 络脉 与肝 脏相 关 性 络 脉包 括 十 五别 络 、 络 、 . 孙
第一 , 主藏血 、 肝 主疏 泄 , 气血 调 节 的枢纽 。邪犯 肝 为
体 最易 阻气伤 血 , 为肝 经气机 受 阻 , 初 久之 络脉 血瘀必 现 。第二 , 经是联 络 肝 脏表 里 、 肝 运行 气 血 的通 路 , 肝 络 是肝 经调节 血量 的最末 通路 , 也是 病邪 由表人 里 , 循 经 入络 , 弥散 传变 的必经 途径 。第三 , 肝经 与肝 络贯彻 全身 , 下起 于 足 , 中贯胸 腹 , 达 巅顶 , 横 交错 , 过 上 纵 “ 阴器 , 小腹 , 胃, 抵 挟 属肝 , 络胆 , 循胁 里 , 出气街 … …其 支者 , 复从肝 别 , 膈 , 注肺 ” 贯 上 。所 以 , 肝经 肝 络 的病
1 学 说 本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经 脉之 间在 体 表 的联 系 ; 络 有 “ 奇 邪 、 荣 卫 ” 孙 溢 通 的作 用 ; 浮络 又 称 为 血 络 , 沟 通 表 里 和 渗 气 血 的 作 起 用 。又有 阴络 、 阳络 、 脏络 、 腑络及 系 络和缠 络等称 谓 。 络脉 之 间的相互 联 系 , 构成 网络 , 横 交 错 , 纵 广泛 分 布 于全 身脏 腑组织 之 间 , 发挥 内络 脏 腑 , 联肢 节 , 通 外 贯 表 里上下 , 流气 血津 液 , 灌 脏腑 组 织 等 生理 功 能 。 环 渗 因此 , 理上 络脉是 气血津 液输 布贯 通 的枢 纽 和要道 。 生 由于络脉 是 沟通 内外 的桥 梁 , 又是气 血汇 聚之处 , 故病 理 上成 为外邪 入侵 的道 路 和传 变 途 径 。肝 主疏 泄 , 调 畅人体气 机 的 升 降 出人 , 泄 人 体 废 物 、 气 。肝 藏 排 邪 血, 具有 储藏 血液 和调 节 血 量 的作 用 , 主通 利气 血 、 水 液 。因此肝 脏是气 血调 节 的枢纽 。络脉通 过经 脉而 与 肝脏 间接相 通 , 络 中的气血 根源 于肝脏 , 肝 而且 肝络 本
阐述从络病理论来论治慢性肝病的观点。 关键词: 叶天士; 络病; 慢性肝病
di1.9 9 ji n 10 —94 2 1.0 04 o:0 3 6 /.s .0 38 1 .0 1 1.0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一 —94 2 10 —94 2 1 )1 15  ̄ 0
络 病 理 论 是 中医 理论 体 系 中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内容广 泛 , 其 蕴藏着 深刻 的理论 内涵 。在 中医学 发 展 史 上和现 代 临床应用 中具 有独 特 的学 术价值 和广 泛 的指 导意义 。临床上 慢 性 疾病 的转 归 与演 变 , 为 久 多 病 人 络这种 演变 规律 , 为慢 性 病 的治疗 提供 了一 种 思 路与 方法 。叶 天士指 出 : 医不 明治 络 之 法 , 愈 治 愈 “ 则 穷矣 ” 。本 文试 从 叶天士 “ 络病 ” 学说 来 阐明慢性 肝 病 络病 病机病 理 特点及 治疗 。
“ 络病 ” 说 原 始 文 献 出 自叶 天 士 《 学 临证 指 南 医
案》 积 聚” “ 门王 案 , 谓 “ 有 初病 胀 痛 无 形 , 久则 形 坚 似 梗, 是初 病气结 在经 , 久则 血伤入 络 。盖经 络系 于脏腑
外廓 , 堪勉 强支撑 , 犹 但气 钝血滞 , 日渐瘀痹 而延 瘕瘕 。 怒 劳努 力 , 血 交 乱 , 必 旋 发 , 寒 温 消 克 , 气 逐 气 病 故 理 血, 总之 未能讲 究 络 病 功 夫 ” 。叶 氏在 诸 多 病 症 治 疗 中深刻 体验 到 , 大凡 寒 、 、 伤过 度 、 暑 劳 阳气 受损 、 嗔怒 动 肝 、 情郁 结等 皆能致 气血 阻滞 而伤人 经络 , 七 病初 为 邪 气结 于经 脉 , 临症 表现 为 胀 痛无 形 , 失 治 、 治 或 若 误 拖 延病 情 , 使病 邪 日渐 深 入 , 则 直至 “ 血伤 人 络 ” 亦 即 , 血络受 伤 , 而非 一般 的孙 络 、 浮络 、 别络受 伤 , 因经脉 位
身靠肝 脏 的血气 来 充养 。另一 方 面 , 脏 的血 液 营 养 肝
物质 又依 赖络脉 输布 , 从而 发挥 营养作 用 , 且肝脏 本 而 身也需 要 肝络 中运 营 的气 血津 液 来 滋 养 , 能保 证 其 才 功能 的正 常进 行 。两 者相 辅 相 成 。肝 具有 疏 泄 功 能 , 为藏 血之 脏及血 液调 节作用 , 为聚血 之所 , 络 输布 通达 气血 , 保证 肝脏 气血津 液 的供应 。 2 2 络脉 与 肝 病 关 系密 切 络 脉 与肝 病 关 系 密 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