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析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中风中药配伍叶天士

我国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医理精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贡献,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也颇有建树。他在《临证指南医案》[1] 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仓U立了“阳化内风” 说。书中收载治疗中风方药52首,在辨证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现就其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略作探讨。

1肝阳化风,治肝为主

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大致上经历了唐宋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完素主“心火内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于内因。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

说,提出了“内伤积损”的论证。至清代,叶天士在综合前人观点,继承内风学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认识,创立了“阳化内风”说。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认为肝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就是产生“阳化内风”的主要机理,此病机的产生主要在肝。他认为“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在治疗上提出了“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著名观点,并拟定了治疗中风的首要大法柔肝滋肾法[2]。他还根据肝风的标

本缓急与虚实,在柔肝、清肝、养肝、潜肝、滋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经验,并采用不同的方药,确立了不同的治法。例如,在柔肝方面,多以酸甘化阴为主,因“酸能柔其阴” “甘能缓其急”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多选用白芍、生地、阿胶、山茱萸、石斛等。指出“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鲜生地、元参心、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心”。对热象明显者则用清肝之品,多选用羚羊角、菊花、丹皮、连翘等。指出“风阳燥热,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宜清热熄风。羚羊、连翘、丹皮、黑山梔、青菊叶、元参、花粉、天麻”。在养肝滋肾方面,常喜用制首乌、枸杞、当归之属。认为肝风内动,缘于“肾液不荣,肝风乃张”,宜“缓肝润液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

神、天冬、黑橹豆皮”。并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久病耳聋,微呛,喉中不甚清爽。是阴不上承,阳夹内风,得以上侮清空诸窍。大凡肝肾宜凉宜润,龙相宁则水源生”。肝肾阴虚者常选用白芍、阿胶、生地、枸杞、何首乌、天冬、玄参等。认为“下元水亏,风木内震。肝肾虚,多惊恐,非实热痰火可攻劫者。生地、清阿胶、天冬、杞子、菊花炭、女贞实”“阴虚液耗,风动阳升。虽诸恙皆减,两旬外大便不通。断勿欲速,惟静药补润为宜。人参、鲜生地、阿胶、淡菜、白芍、茯神”。对肝阳上亢之证则多选用介类药物以平肝潜阳,如“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所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勿清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常选龟版、石决明、龙骨、牡蛎之属以平肝潜阳。若阳亢较甚者,则用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紫贝母以重镇熄风潜阳。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记载的52首治疗中风病的方中,共使用了90味中药。其中肝药就有30味,占药物总量的33%,而天麻、白芍、菊花、白蒺藜、羚羊角、桑叶、生地、熟地、牡蛎、当归、枸杞子等11味药使用次数均在5

次以上,在使用次数达5次以上的31味药中约占35.5 %。

2温柔濡润,阴中通阳

对于久病精血虚极,阴损及阳之阴阳并虚之证,叶氏主张温

柔濡润以通补。此类病证临床上大都表现为肢体偏枯、麻木、语言蹇

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痴不辨人等中风后遗症症状。正如叶氏所

指出的“用力努挣,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肾窍失司,显然虚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中风虽以阴虚阳亢为本,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阴虚日久必损及阳,导致阴阳并虚。故治疗上仍以滋阴增液为主,配以温补之品。如叶氏言“若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又因“凡肾虚忌燥,以辛润问药”,所以常选用肉苁蓉、枸杞、沙苑、巴戟天等性柔不刚之品。在医案中有不少此类病证的治疗记述,如“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内动,乃阴中之阳损伤。淡苁蓉干、枸杞、归身、生虎骨、沙苑、巴戟天、明天麻、桑寄生”;“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夹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歪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阳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重培其下,翼得风熄。熟地、牛膝、萸肉、远志、杞子、菊花、五味、川斛、茯神、淡苁蓉干”。在大量补阴药中,配以少量具有温补之性的巴戟天、肉苁蓉,乃阴中求阳之意,以防阴损及阳。可见,叶氏组方用药之缜密。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源泉不断”。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一味纯滋阴或补阳,效果均不如此明显。

3滋阴养血,通络熄风

叶氏认为中风发生的根本病机为肝肾阴虚,阳化内风。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亢为标。阴虚则相对火盛,火盛则耗伤津液,津液

不足则燥。燥性干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盛则干”。燥为阳邪,耗伤津液,因津血同源,精血被耗,则经脉失濡,脉道艰涩,血流不畅。又因津液被耗,无以生血,气血日渐衰少,无以濡养肢体。日久而患者出现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等偏枯症状。此证多属风中经络,故叶氏在治疗过程中,多使用滋阴养血药。医案中亦有很多此类病证的记述,如“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生地、人参、阿胶、麦冬、麻仁、甘草、大枣。”又如“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生地、阿胶、牡蛎、川斛、知母。”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的52首方中,使用次数达5次以上的31味中药中就有天麻、石斛、枸杞子,当归、生地、熟地、麦冬、沙参、白芍、牛膝、羚羊角、菊花、白蒺藜、天冬、兀参、桑叶等18味具有滋阴养血、通络熄风功效的药物,占58%,可见滋阴养血、通络熄风药是叶氏治疗中风的主要药物。

4顾护脾胃,培土制木

叶氏认为虽然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的潜藏,肝风的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