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析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二)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二)叶天士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
阳扰风旋乘窍。
大忌风药寒凉。
(徐评:风药需略兼)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耆(去心)牡蛎(徐评:此方略偏补,更当兼用血药。
若近日耳食之辈则必用熟地,此老何曾有此)详解:本案肝血肾液内枯不难理解,就是个肝肾阴虚血虚的意思。
阳扰风旋,则是叶氏主要思想,阳动化风的意思。
其根本原因是阴不敛阳,水不涵木所致。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虚则阳失其守而上扰化风。
“乘窍”者,何谓“窍”,盖乘在上之清窍也,乘目则目眩,乘耳则耳鸣,乘口则口歪,乘舌则难言。
即内经所云“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或缺血、出血性脑病及其后遗症等,但观证后所述之方,则必非缺血性脑病之急性期,而是属于中风后遗症。
为何大忌风药寒凉?因风药多宣散之品,患者阳气本上亢而逆,若再加宣散,则更加亢逆而无制,故忌之也。
徐评曰风药需略兼者,一是少佐平息内风之品如天麻、钩藤之类并无不可;二是若作为后遗症,必有风痰阻于经络,致肢体萎废,口歪舌蹇。
少佐风药者,盖图通络化痰也,如地龙、全蝎、僵蚕之类。
至于忌寒凉之品,乃因本证为阴虚所致之虚阳亢逆,非为实火,寒凉之品徒伤胃气,更动命火,反令真阳衰而虚阳更亢也。
另一方面,寒伤胃气,致气血生化乏源,阳明肌肉失养,则更难振颓起萎也。
方中枸杞子大补肝血肝阴,血足则筋得养,正所谓“爪得血而能摄”也;桂圆入脾胃而养气血,正治萎独取阳明之意也;菊花性凉而能清肝,利头目而清乘窍之肝风也;炙甘草入脾胃,助补益气血药达于四末也。
黄芪补气血生肌肉,补所亏之元气而偏枯得复,与诸养血药同用,则气血互为生化也。
牡蛎咸寒,收敛风阳归根而潜藏于肝肾,乃潜阳息风之品。
此外,本品软坚散结,通络化痰,善消经络中之痰,于本方中尤为重要。
盖有此则纵然不“略兼风药”,也可实现其功用。
此非药之妙,而在于用药之妙也。
枸杞子本方用黄芪,若用于中风后遗症则大妙,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已尽述其妙,此不赘述。
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4):叶天士用药的先后之法
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4):叶天士用药的先后之法中医认为每一个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五脏六腑相互影响,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当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中医不仅能够预测疾病发展的过程,而且在每个阶段都有应对之法。
西医则不然,西医把疾病的发生看成一个孤立的、突然发生的事情,所以西医师的习惯性思维就是去寻找直接至病的原因,然后去处理它。
比如中风,西医认为就是颅内出血或缺血所致,所以治病手段就是去除血块、止血。
虽然病因直接明确,治疗手段简单有效。
但事前既无法预知疾病的发生,事后也不能防止疾病复发。
今日四则病案选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条目下。
我们可以欣赏叶天士诊病断证,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可一瞥中医治疗疾病动态发展的特点。
案1,患者精遗失聪,肢体麻木,此为肾液虚耗,肝阴不足所致,都是中风之兆。
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呢?叶天士说:“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此预防中风之总则也。
熟地味甘性温,归肝肾二经,是填精补髓之要药。
肉苁蓉、枸杞子、当归、巴戟天是叶天士温补肝肾的“四剑客”。
沙苑子不仅可以益精,还有止遗之用,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霍痰开窍,正合患者精遗失聪之疾。
案2,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肢麻语涩,足不能行。
基本病机和上例相同,所以同样以肝肾“四剑客”为主:肉苁蓉、枸杞子、当归、巴戟天,唯有兼症多一“二便艰阻” ,需用辛润药,辛而能通,润则能下。
小茴辛温,柏子仁润下,牛膝引药归肾,兼能强筋壮骨。
案3,同样是中风后遗症,所不同者为腹胀,此腹胀不同一般的腹胀,而是腹大如鼓,无一时不胀。
脾胃受伤,已波及后天根本,不可不慎!庸医用药,以为病繁则药亦应繁,实则大谬。
天士曾治一病重者,一味人乳而已。
还有一则,断不可一见腹胀,就用行气破气药,因行气者亦耗气散气也,气虚已极,无气可行。
此例用药亦简而不繁,健运脾胃,兼通中风后遗之血脉淤阻。
人参、白术、茯苓四君子去甘草之滞,补气圣药。
枸杞子、当归、白芍,温通阳明血脉,白芍亦可收腹胀散漫之气,天麻、桑叶通行血络,清除体内残存之风邪,亦有疏肝培土之用。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中风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治中风叶天士是我国清代名医,其医术精湛,医理渊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的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而且在中风的治疗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笔者就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的特色做一探讨。
1阳化内风涉及五脏为病机之根本有关中风的病机认识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三家立论不同,但都偏于内因。
其后明代医家又倡“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至清代,叶天士综合了前人的观点,继承了“内风”的理论,又有自己的见解,创立“阳化内风”说。
阳化内风是指由于肝的阳气升腾太过,无以制约,而引起肝风内动的一种病理现象。
临床上可见眩晕、震颤、抽搐、惊厥、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突然昏仆等症。
叶氏认为这些症状乃是“身中阳气变动”,其“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是主要原因。
由于“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临证指南医案·卷一》),故肝的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
引起内风动越的原因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许多的论述。
如“年高水亏,肝阳升逆无制”;“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有年偏枯,是气血皆虚”;“木火体质,复加郁勃,肝阴愈耗,厥阳升腾”。
可见,肝肾阴虚为中风的根本,风阳上亢是其标,阴虚阳亢、阳化内风是中风的主要病机。
叶氏认为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之所以能潜藏,肝风之所以能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故一旦肾虚失荣,血虚失濡,肺虚失清肃,中土失培,皆可致肝失濡养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叶天士论治中风述要
更新日期:2009-06-01 点击:
张志强
关键词: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丰富临床经验的汇集,笔者仅就书中有关中风论治的特色略举数端。
1 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唐宋以前,对中风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以“内风”立论。如刘河间力持“心火暴盛”;李东垣认定“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等,都偏重于内在因素,此乃中风认识的重大转折。叶天士上溯前贤之医理,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少,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见解。
叶氏强调,中风的根本原因是水不涵木,肾阴不能滋养肝阳,阳气失所御制便亢而生风。人届中年以后,肾水渐亏,肝失所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在七情、劳倦、气候等因素影响下,水亏更甚,不能涵木,肝阳上越,蒙蔽清窍,由是猝昏跌仆、僻、不遂诸证乃作。
叶氏认为,中风病人的病机是“肾阴弱,收纳无权,肝阳炽,虚火上冒,乃上实下虚之象”。上实,症见面赤火升、眩晕耳鸣、烦躁失眠、手麻肢颤、口眼斜、甚则昏仆等;下虚,症见腰膝酸软,身若浮云,或痿不能行走。
பைடு நூலகம்
叶氏用药并非一味强调滋补而不他顾。叶案中,在“酸以收之,味厚以填之”的同时,常用“介以潜之”,潜阳介类药常用龙骨、牡蛎、生石决明等。“介类”与“有情”合用,不仅能使肝肾得以补益,又使既补之精因介类固摄而不致重泄,起到填精补髓、潜阳固摄的作用。叶氏也常酌情选用清肝熄风化痰之品,如菊花、天麻、石菖蒲等,标本兼顾。用药通常达变,十分灵活,颇值临床借鉴。
叶氏认为,肝为刚脏,肾脏恶燥,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润之剂“不致伤血,具有熄风功能”。在用药技巧上,总是以至静阴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养肝阴药常用生地、白芍之类,补肝虚常用当归、枸杞子之类。叶氏在补肾虚时还细辨其真阴、真阳。真阴虚者,药用熟地、何首乌、玄参之类。对阴中之真阳虚者,叶氏认为:“凡此肝肾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主,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身”,常用肉苁蓉、枸杞子、巴戟之类。如见阴中之真阳虚,若用附子、桂枝等气味浓重、辛热刚燥之品,既耗液伤津,使阴血更亏,又助阳化风,有抱薪救火之嫌。
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2):叶天士的四季用药之法
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2):叶天士的四季用药之法溯本求源,为了更好的理解叶天士的四季用药之法,必须先从《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说起,首先引用一段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上面两段话的大意是,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所以我们也要顺应季候特点,让生发之气在体内自然生长。
否则,如果生发不足,就无法应对夏天的发泄,而至生气痿弱,变生寒病。
用药也是一样,所谓春雨润万物,用药一定要和润,不可用刚猛肃杀之药,扼杀体内刚刚萌芽的生发之气。
夏天万物欣欣向荣,枝繁叶茂,季候也是时常狂风暴雨,亦或烈日当空,所以要保持舒畅豪迈之气,否则无法应对秋天的肃杀之气,而变生疟疾一类的疾病。
用药也要顺应变化,生气勃发,阴液充足。
案1,患者冬藏不足,而至春天生气痿钝,神愦如寐,整天昏昏欲睡。
用药【复脉汤】又叫【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药物组成阿胶、生地、麦冬、麻仁、人参、甘草、大枣、生姜、桂枝。
去生姜、桂枝者,防其辛泄发散之气也。
阿胶、生地、麦冬、麻仁滋补阴液,如春雨之润,少佐人参、大枣、炙甘草,助其生发之气。
用药少,配伍精当,正和春天季候特点。
但患者本为生气不足的体质,加之操持辛劳,夏热发泄,真气更虚。
肢痿无力,心慌语怯。
用药减阿胶、麻仁之润,加天冬直补真阴。
去大枣、炙甘草者,恐其温润粘滞之性也,佐五味子收敛真气,防其发泄太过。
夏天用药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案2,患者冬藏不足,春生无物,生气独发,阳升无制。
咽喉肿痛,耳后掣痛,四肢麻木。
叶天士用羚羊角、连翘、桑叶凉散升越之阳气,生地、玄参、丹皮培补真阴,丹皮亦可凉血散血,恐阳升动血,玄参还可清热。
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析
卒 中单元强调早期康复介入 ,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 中已加强了 黄 燕 , 湘江 , 汤 黄培 新. 于 建设 中西 医结 合卒 中 单元 的探 讨 关 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 , 但多侧 重于肢体 康复 , 没有专 门的语言 训 [ ] 中国l J. 临床康 复杂志 ,0 3,( 1 :2 3 20 7 3 )4 8 . 练师 , 而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病 十分常见 的临床表 现 , 是影 响生 『 ] P iisS J, k sG , bt e .Decit na de a2 u t no 也 7 hlp Ese Gu izGJ, t 1 a s r i n v l ai f po o 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 因而加强语言训练的研 究和语 言训练的标 准 a ct s oeu i J .C J,0 2 17 6 5 naue t k nt ] MA 20 ,6 :5 . r [ 化是建立 中国式卒 中单元 的重要任务 。 [ ] 马锐华 , 军. 中单元 的研究 进展 [ j 中华 内科杂 志,0 2 8 王拥 卒 J. 20 , 41: 7 . 7 9 现阶段对 于卒 中单元 的研究 , 中西 医优势互补 的问题未得到 J. 足够 重视 。建立 中国式的卒 中单元 , 如何使 中医特色在卒 中单元 [ ] 王 拥 军 .脑 血 管 病 的 医疗 模 式 正 在 转 变 之 中 [ ] 中 华 内 科 杂 志 , 9
药 ,04,4 1 ) 3 20 2 ( 2 :.
践中摸索 。 『1 1] 李 英. 中药 在卒 中单元 中的临床应 用探讨 [ ] 中国临 床医生 , J. 引入卒 中单元是否会增加患者的总体费用 , 如何正确解决费 2 0 ,3 5 :9 053( )3. 用和疗效 的矛盾等 , 也值得结合 国情进一步研究 。 ¨, 赵建国, 向宇. 中国特色卒中单元 的建立 [ ] 中国康复医学杂 1] 张 有 J.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中风篇】中风清代:叶桂钱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
)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极细,早服四钱,滚水送。
陈(四七)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
大忌风药寒凉。
炒杞子桂圆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黄芪(去心)牡蛎金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口㖞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
明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重培其下,冀得风熄,议以河间法。
熟地(四两)牛膝(一两半)萸肉(二两)远志(一两半炒黑)杞子(二两)菊花(二两炒)五味(一两半)川斛(二两四钱)茯神(二两)淡苁蓉干(一两二钱)加蜜丸,服四钱。
沈(四九)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庸俗泄气降痰,发散攻风,再劫真阴,渐渐神愦如寐。
倘加昏厥,将何疗治?议用仲景复脉法。
(液虚风动)复脉汤去姜、桂。
又操持经营,神耗精损,遂令阴不上朝,内风动跃,为痱中之象。
治痰攻劫温补,阴愈损伤,枯槁日甚,幸以育阴熄风小安。
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大暑不加变动,再商调理。
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参麦冬五味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是阳气不交于阴。
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
议与潜阳。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卢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
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叶天士治中风之法临床运用体会
叶天士治中风之法临床运用体会
董京文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2(018)007
【摘要】@@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承袭古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之旨,提出了“内风乃风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
在用药上强调“凉药”的重要性,正如叶氏日:“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
为后世医家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真总结了叶氏用凉药治中风之法则,整理出甘凉滋润、咸凉熄风、清凉豁痰、凉温同补之四大法则,现将临床运用阐述如下。
rn 1 甘凉滋润法……【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董京文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四一八医院 5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5
【相关文献】
1.叶天士治血要旨及临床验证
2.耳穴压豆预防中风卧床患者便秘的临床运用体会
3.基于“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理论探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中风特色
4.
基于\"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理论探讨叶天士\r《临证指南医案》辨治中风特色5.叶天士辨治中风思路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八)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八)某阳明脉络空虚,内风暗动,右肩胛及指麻木。
胃虚表疏。
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解析:阳明脉衰,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出现的问题。
阳明主土,为阳土,和肝木是生克关系。
木虽克土,但木性之急,之动,却赖土而缓,也就是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阳明脉充实,则肝木疏泄于中而条畅气血,阳明脉虚,则肝木空旋其中,化风而暗动。
这就是土虚而风动的原因。
也就是金匮里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肩周炎本证肩胛及手指麻木,也是属于虚劳的指证。
金匮说年五十所,痹挟背行,是劳。
该患者阳明脉虚,肩胛手指麻木,真符合此意。
肩背之麻,病在经络而不再藏腑,当用走表,走营卫之药,而非以走脏腑之药为主。
故本方用玉屏风散实卫阳之气,即充实阳明之脉络,也就是所说的清阳实四肢。
阳明脉络之虚得填,厥阴妄动之风也需要熄,这个叫两和肝胃。
那么肝风怎么和呢,以当归养血而养肝之体,伤寒论唯厥阴病始用当归即此理。
天麻定风,为内外风动而肢体麻木之要药。
桑叶清肝平肝,清中有润,润中有养,息风柔剂,最宜于此。
桑叶个人体会,桑叶用于自汗,盗汗,效果不错。
通过本案,我们受到的启发有以下几点:1、肝风与胃土的关系。
金匮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和风则生万物,而欲得和风,则赖脾胃土气之充。
2、平常我们总说胃阳,是指胃气乃表阳,也就是卫气之本。
胃气虚则营卫疏,而邪风生。
调营养胃,离不开振奋胃气,这也是桂枝汤为什么有姜,草,枣的原因。
3、表里问题,本证说到底,是属表,所以治阳明,没有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因为这些都是治里,治脏腑的。
玉屏风,则是治表的。
4、如何治肝风,肝风动,除了脾虚的因素,还有肝本身的因素,肝藏血为本,肝血不足,以当归治本。
肝以阴为体,阳为用,体阴不足则用阳化疏泄调达而为内风。
所以治疗要兼顾体用,凉柔之剂息风为不易之法。
比如桑叶。
5、天麻是定风的,内风为主,外风也未尝不可。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上)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上)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徐评:心与小肠之病也。
)老人厥中显然。
数月来夜不得寐。
(徐评:心病)是阳气不交于阴。
勿谓痰火,专以攻消。
乃下虚不纳。
议与潜阳。
(徐评此症宜心肾同治,而治心之药为主。
拟方:半夏、茯神、元参、益智、齿仁、甘菊、龙齿、天麻、炙草。
)龟腹甲心、熟地炭、干苁蓉、天冬、生虎胫骨、淮牛膝、炒杞子、黄柏。
(徐评:此方治下亦妥,但必当有治上之方不可缺也。
)徐灵胎详解:神呆遗尿,当属于脑血管意外,神呆而不是神昏,估计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
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也可有此等症状。
至于徐评说心与小肠之病,心则有之,心主神明嘛,小肠则未必,因心君失守,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有功能均可出现异常,并不一定是小肠本身的问题(中医有小便异常与小肠有关的观点)。
故说老人厥中,厥中者,即中风薄厥、煎厥之类。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通淤)于上,使人薄厥。
”。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数月不寐,是心火浮越于上,肾水亏竭于下,心肾不交所致。
徐评心病,实则少阴心肾通病,若伤寒黄连阿胶汤病也,上下同治,兼顾于肝甚好。
(黄连阿胶汤黄连清心,黄芩清肝,芍药养肝,阿胶、鸡子黄补肾)。
叶氏说痰火者,估计患者有舌红,苔腻,痰鸣等证,一般人们就会处以黄连温胆汤之类。
但叶氏强调,不能把这些情况理解为痰火,所以不能用清热消痰之品,甚至用礞石滚痰丸攻下之类。
而是提出,这是由下焦真精亏虚,不能摄纳浮阳,津液随虚阳而上,化为痰涎所致。
故治疗上主张填补下焦,摄纳浮阳为治。
而徐灵胎则主张交通心肾,平肝熄风。
方中半夏引阳入阴善治失眠而可兼化痰涎,茯神、齿仁(或为枣仁)宁心安神,元参清浮游无根之火而清心,益智仁补肾,龙齿可潜阳安神,菊花清肝熄风,天麻熄风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
张仲景“外风”与叶天士“阳化内风”论治中风
张仲景“外风”与叶天士“阳化内风”论治中风张仲景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外风”,病机为“内虚邪中”,治疗上注重肝脾同治、重镇熄风、扶正祛风;而叶天士认为,中风主要原因在于肝肾阴亏,病机为“阳化内风”,治疗上在肝脾同治、肝胃同治的同时,注重四时养治,随时施治。
从仲景“外风”到叶天士“阳化内风”不但体现了中风论治的多个不同角度,更体现了中风病机的发展历程。
Abstract:According to ZHANG Zhong-jing,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troke was the “exogenous wind”,and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genesis was the “deficiency of qi and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 Three methods are stressed to cure the stroke:the equal treatment focused on the liver and the spleen,the use of tranquilizing medicine to stop the “wind”,and the use of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to get rid of the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 While YE Tian-shi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stroke was the deficiency of liver-yin and kidney-yin. The chief pathogenesis in stroke w as the “yang transforms to the interior wind”. There are three therapeutic features in the treatment:the equal treatment focused on the liver and the spleen,the synchronous treatment of the liver and stomach,and select th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four seasons climate. ZHANG Zhong-jing’s theory of “exogenous wind” and YE Tian-shi’s theory of “yang transforms to the interior wind” not only reflect the different angles in treatment for stroke,but als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genesis of stroke in the history.Key words:stroke;ZHANG Zhong-jing;YE Tian-shi中風屬现代医学缺血性脑卒中范畴,其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中医治疗有独特优势。
叶天士治疗中风医案
叶天士治疗中风医案
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医案如下:
医案一:
患者男性,年龄65岁,突发中风,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不清。
叶天士采用以下治疗方案:
1. 中药汤剂:主方用于引导阳气升发、通络舒筋,并配合个体药物调节患者体质。
包括黄芪、川芎、附子、红花、牛膝等中药。
2. 针灸疗法:针刺病灶局部,并配合针灸穴位进行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气血平衡。
3. 物理疗法:使用按摩和温热疗法,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放松肌肉,增加肌肉力量。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半身不遂状况明显改善,言语也逐渐恢复正常。
医案二:
患者女性,年龄55岁,突发中风,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面
部歪斜。
叶天士的治疗方案如下:
1. 中药汤剂:主方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目的,选择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中药煎煮。
2. 针灸疗法:针刺病灶局部,并选用对症的针灸穴位进行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肢体无力症状。
3. 中医推拿:通过推拿手法按揉肌肉,细微的调整骨骼和关节,促进患者的康复。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无力状况明显减轻,面部也逐渐恢复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医案仅仅是个别个案,中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叶天士的治疗方法强调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手法的治疗,在配合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同时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康复效果。
中风了,半身不遂,看神医叶天士如何治疗?
中风了,半身不遂,看神医叶天士如何治疗?在清代,有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名字叫叶天士。
他一生忙于诊务,却没有写过任何一本书。
但他的书都是他的弟子整理的。
他的《温热论》对后世温病学派杰出的医学家吴鞠通影响深远。
而他的《临证指南医案》又被称作临证之司南,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融会古今、独创新说的学术特点,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临证指南医案》是中医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是从事临床诊疗必读的中医古籍之一。
在这里,我们也一起来学习学习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从中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
由于《临证指南医案》的每则医案文字简约,需要有一定的功底看能洞察其中的深意。
有鉴于此,我们将会陆续推出有关《临证指南医案》的精彩解读。
解读古代医案,需要静下心来,与原著作者以神会神,以心会心,如此才能悟得真谛。
【病案】钱偏枯在左。
血虚不萦筋骨。
内风袭络。
脉左缓大。
(肝肾虚内风动)制首乌(四两烘)枸杞子(去蒂二两)归身(二两用独枝者去梢)淮牛膝(二两蒸)明天麻(二两面煨)三角胡麻(二两打碎水洗十次烘)黄甘菊(三两水煎汁)川石斛(四两水煎汁)小黑豆皮(四两煎汁)用三汁膏加蜜。
丸极细。
早服四钱。
滚水送。
【大义】血虚不能营养人体经络,又加上内风袭击人体络脉,于是就发生了中风偏枯。
这则案例的脉象是左手三部缓大,是为肝肾虚风内动。
所以治疗首乌、枸杞、黑豆皮、明天麻、胡麻补益肝肾,菊花、天麻祛风,当归、石斛补气养血,牛膝通经活络。
全方补益肝肾以使筋脉得到濡养,全方补气养血以使风邪退去。
故而收效。
【点评】本案文字的确简约,但却点明了疾病的脉证并治,可谓是言简意赅,惜墨如金。
患者的主要证候是左侧偏枯,半身不遂,脉左缓大,这是血虚不能濡养筋骨,且内风袭击络脉,导致中风,脉证相合。
该病病机属于肝肾虚风内动,所以治疗就要补肝肾、祛内风,方中诸药切证切机,可谓是恰到好处。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九)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九)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九)原创2021-09-07 10:13·跃说中医唐六六男子右属气虚,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邪。
乃虚风内动,老年力衰。
当时令之发泄,忌投风药,宜以固卫益气。
气虚。
人参黄芪白术炙草广皮归身天麻煨姜南枣解析: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芪、炙草之类佐之。
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男子为阳,易伤气,女子为阴,易伤血,故治男子病,以气为本,治女子病,则以血为本。
左为血,因心肝在左,右为气,因肺脾在右(均指寸口脉)。
麻木为气虚风动,犹为预兆,不予调理,则至春令风木发动之际,发为口歪眼斜。
总而言之,土虚则木乘,阳明不足则风生。
行于经络之气为营卫二气,其本在胃,属阳明。
年老之人,面焦发白,阳明脉必衰。
春月为风木司令,气候发泄,若用疏风解表药,则营卫更虚,风木更易乘虚而入,故忌投风药。
虚在营卫,为表,为标,本在胃阳中气之虚。
本方以人参,白术,甘草,姜枣补中而助胃阳之里。
以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活血而固卫阳之表,表里同治法也。
阳明以降为顺,胃逆则胆火逆上,益助少阳风动,故加陈皮降胃气而化痰,因阳主而阴从,阳气虚津液必化痰湿也。
天麻定经络之风,化经络之痰,犹为口歪肢麻,引经对症之要药。
天麻胡五六阳明脉络已空,厥阴阳气易逆,风胜为肿,热久为燥,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
无非阳化内风,胃受冲侮,不饥不纳矣。
有年久延,颇虑痱中。
风阳燥热。
羚羊角连翘丹皮黑山栀青菊叶玄参花粉天麻解析:年过五旬,阳明脉衰,营卫不充于脉络。
土虚则木乘,故厥阴阳气易逆而生风。
风胜为肿,在内经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
此处风胜则肿,由于文中没有明言,是颜面还是下肢浮肿,故不得而知,有一种可能是发生了所谓的“风水”,即有外感风邪引起的浮肿,或内风日久引起的下肢浮肿(高血压肾损害)。
此人阳明脉虚的同时,有了明显的肝火上炎的表现,故说热久为燥,而面热,咽干舌燥。
土虚木乘,少阳之火横逆于胃,为制其所胜,故不饥不食。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五)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五)叶天士卢嗔怒动阳。
恰值春木司升。
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
上凌咽喉。
环绕耳后清空之地。
升腾太过。
脂液无以营养四末。
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
所谓下虚上实。
多致巅顶之疾。
夫情志变蒸之热。
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
肝为刚脏。
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阳升热蒸液亏)(徐评:难经云:肝者,乙角也,庚之柔,明指肺金为刚而木为柔,今云刚脏未知何出。
)难经鲜生地元参心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心又生地阿胶牡蛎川斛知母本案属于肝阳开始化风而未中脏腑的中经络之证,估计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腔隙性脑梗塞之类,这种情况若不积极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严重的脑卒中,故说是“痱中根萌”。
春天本来就肝火易动,肝阳易亢,因为春天属木,有升发之象。
春天再加上嗔怒,则肝阳上亢。
故说“恰值春木司升”。
“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
上凌咽喉。
环绕耳后清空之地。
”此句应当有临床相应症状未列出。
如阳明脉络之虚有何表现,上凌咽喉有何表邪现,环绕而后清空之地又有何表现等,此处均为言明。
但后面所言,“升腾太过。
脂液无以营养四末。
而指节为之麻木。
”则可知,该患者平素有脾胃亏虚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肝气乘脾,则脾胃益虚,肝阳上亢则脾所运化之津液随之上行而不能营养四肢,从而出现了手指麻木。
而且说这是中风之先兆。
这种上虚下实,最容易引起脑血管意外,所以说“多致巅顶之疾。
”“情志变蒸之热”即所谓“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意。
至于说“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羌防升散倒是确实不用,但芩连苦降则未尝不能暂用,如胡希恕曾用泻心汤治疗中风。
但针对该病例,平素阳明亏虚,倒是确实不宜用芩连。
“肝为刚脏。
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则还是叶天士的老腔老调,还是用柔肝养阴之法而已。
(阳升热蒸液亏)生地、元参清热养阴,桑叶清肝明目,丹皮、羚羊角、连翘心凉血清心,羚羊角可清肝熄风。
综合全方,是一个清热凉血,养阴熄风的方子。
若心烦,舌红,少苔,面赤之类,用之未尝不可。
若用本方治疗指头麻木,不知何时能见效也。
叶天士告诉你五脏化生之理(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6)
叶天士告诉你五脏化生之理(重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6)生之贵,莫贵于精血。
水谷入胃,经脾运化,化生水谷精微。
上注心肺,化赤为血,下灌五脏六腑,肝以藏之,脾以统之,其精华者,归藏于肾,内蕴元阴元阳。
此为五脏化生之理。
然五脏皆有阴阳,需阴阳平衡,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如心阳不足,血不化气,则营无内守,卫无外固;心阴不足,则虚阳外浮,阳不入阴,营卫不协。
叶天士治疗中风,以阳明脉虚立论,阳明为气血之海,需五脏六腑协调化生,气血之海方得充裕。
案1,患者56岁,高年阳明脉虚,心阳无血可化,肝亦无血可藏。
有阳无阴,诸阳上亢,化风为肿,面热喉干,心中填塞。
治当清热凉肝,熄风潜阳。
羚羊角、连翘、栀子、菊叶清热凉肝,玄参、丹皮、花粉凉血散郁,天麻平肝定风,亦可通络。
待阳潜风平,再议阳明血海之助。
案2,痱中多年,阴损及阳,阴无内守,阳不外固,眩晕汗出。
眩晕者,营阴不足,汗出者,卫外不固。
竟夜不寐,阴阳不交。
阳当急固,阴宜缓补。
处方仿【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附子、黄芪急固卫阳,龙骨、牡蛎平虚亢之阳,潜阳归阴,远志交通阴阳,以通心络,心阳通则血可化赤,营卫和谐。
生姜、大枣以补营卫。
案3,忧思伤脾,脾主肌肉,脾伤则肉脱,肌肉无力,是为痿证。
脾乏运化,阳明血海无来源,阳明脉虚,肝无血藏,则肝风内动,肝横克脾,脾亦衰亦。
治当健运脾胃,以充精血来源,少佐平肝熄风,使肝柔脾运。
黄芪、白术健运脾胃,枸杞、当归温补阳明血海,桑寄生、白蒺藜、天麻、菊花平肝健脾,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正合痿证之治。
案4,老年暴中,也已更衣,唯神疲欲寐。
此为脾不健运,阳明脉虚,肝无润泽,虚风暗旋之故。
人参、茯苓、半夏、枸杞子健运脾胃,以补阳明。
白蒺藜、菊花以平肝阳。
案5,和案4类似,皆为肝脾论治。
但此案右肢麻痹是为风旋络闭,当通络定风。
无神疲乏力,可减人参、枸杞。
天麻、钩藤熄风通络,半夏、茯苓、陈皮祛痰健脾。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的用药分析【摘要】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初诊处方录入,进行频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索叶天士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
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枸杞子、天麻、石斛、归身、远志、人参、苁蓉、白术、熟地黄、牛膝、羚羊角、菊花、黄芪、茯苓等为常用药物。
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了治疗本病常见的处方配伍规律。
用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分析叶天士的用药处方规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叶氏治疗中风的用药,及其“阳化内风”的学术思想,处方配伍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临床。
【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中风药物配伍规律《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为叶天士门人辑录叶天士临证积案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在中风的论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研究和挖掘叶氏关于中风的学术思想及其治病用药规律,对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均有积极的意义。
对《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历来不乏其人,研究其用药规律对深入了解叶天士的学术思想有积极意义。
纵观各家研究报道,对其用药规律只是描述性的分析。
本文对其用药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单味中药,分析配伍规律。
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临证指南医案•中风》[1]篇中的32个病案,本研究仅纳入初诊的用药。
因考虑到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发展,其证型可能会出现变化,治法方药也可能改变,所以不将复诊病案纳入其中。
2. 录入与分析方法对药名上存在的差异,按第六版《中药学》[2]教材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明天麻统一为天麻。
各类成药如至宝丹、虎潜丸、人参丸、三汁膏、虎锁丸等均按单味药记录。
将32个初诊病案的用药进行整理,各病案出现的药物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编码。
采用Excel录入数据,数据分析使用SPSS11.5进行。
分别进行单味药的频次分析;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两两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并作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出现频次较高的常用药物进行探索性的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的指标聚类(Q型聚类),采用组间结联法(Between-group linkage),变量的距离测量采用欧氏距离。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用药规律浅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用药规律浅析黄婷婷【摘要】《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首篇中风篇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对其中所提及的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旨在探讨书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做一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2【总页数】2页(P216,220)【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用药规律【作者】黄婷婷【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材料选自《临证指南医案》[1]中风篇,以人次为单位记录并用excel建成表格。
为复查简易及统计全面,录入项目内容为原书中页码,患者姓氏(又表示前者复诊)、中风分期、证型及具体药物。
因原文中无明确分期及分型,故这两项的录入参照《中医内科学》[2]具体分期分型。
有方名无具体药物者参考《方剂学》[3]补充其药物。
记录药物不分汤剂、丸剂等剂型区别。
同种药物不以产地、炮制方法、别称区分,均记录为同种药物,如川牛膝、怀牛膝均记为牛膝,炙远志、炒远志均记为远志,龟板、龟甲均记为龟甲。
结合时代变革,考虑今人临床药物使用不如古人考究,某些罕用药物药房不再储备,故记为功效相近并常被替代之的同种或同科药物,如当归头、身、尾均记为当归,茯苓、茯神均记为茯苓。
因统计及分析需要,另立表格录入中风篇所提及的药物及其类别、性味、归经,录入规范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分药物因现今已被遗用,《药典》中未予纳入则参考互联网。
因来自互联网的资料良莠不齐,故为提高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均采用有引自本草类著作的段落。
如药物金箔《药典》未予编入网上可搜及:《本草汇言》:“味辛,气寒,有毒。
叶天士治疗中风既病防变学术思想探析
叶天士治疗中风既病防变学术思想探析欧志斌;叶瑜【摘要】叶天士不仅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且善诊杂症,多有良效.他在继承前人学术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了“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在治疗上他认为“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治则治法,他强调应该掌握中风传变规律,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治疗的同时避免阴液干涸,因时制宜,时刻注意守定正气,结合患者的体质区别用药,截断扭转疾病的传变,重在治本,不废治标,使得中风防治理论更趋完善,对后世医家防治中风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中风;既病防变;叶天士;学术思想【作者】欧志斌;叶瑜【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213003;贵阳中医学院贵州,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中风是指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嗜食厚味及饮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有着起病急骤,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缠绵难愈等特点。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指出其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叶氏“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依据疾病的传变规律,阐明已病之地对未病之地的影响,指出在治疗时应照顾未病之地,截断或扭转疾病的传变途径,在中风病治疗上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依据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我们搜集相关医案,提炼其学术精髓,将叶天士治疗中风既病防变经验分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
由于中风传变迅速,症状险恶,所以只有抓住其根本原因,才能防止疾病进一步加深,挽回危局。
叶氏认为中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肝肾阴虚,水不涵木是导致肝阳化风的重要根源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治疗中风用药规律探析(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治疗中风的52首方,90味药进行分析,指出肝阳化风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并认为治肝熄风、滋阴养血、通络熄风、顾护脾胃、培土制木是叶天士治疗中风的三大法则。
其用药规律和治疗法则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中风中药配伍叶天士我国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医理精博,不仅在温病理论上有卓著贡献,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也颇有建树。
他在《临证指南医案》[1] 一书中详细论述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仓U立了“阳化内风” 说。
书中收载治疗中风方药52首,在辨证用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现就其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略作探讨。
1肝阳化风,治肝为主关于中风病机的认识大致上经历了唐宋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而其中刘完素主“心火内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
三家立论虽不同,但都偏于内因。
其后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了“内伤积损”的论证。
至清代,叶天士在综合前人观点,继承内风学说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的认识,创立了“阳化内风”说。
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指出:“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升主动”,认为肝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
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就是产生“阳化内风”的主要机理,此病机的产生主要在肝。
他认为“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在治疗上提出了“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的著名观点,并拟定了治疗中风的首要大法柔肝滋肾法[2]。
他还根据肝风的标本缓急与虚实,在柔肝、清肝、养肝、潜肝、滋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经验,并采用不同的方药,确立了不同的治法。
例如,在柔肝方面,多以酸甘化阴为主,因“酸能柔其阴” “甘能缓其急”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多选用白芍、生地、阿胶、山茱萸、石斛等。
指出“夫情志变蒸之热,阅方书无芩连苦降、羌防辛散之理,鲜生地、元参心、桑叶、丹皮、羚羊角、连翘心”。
对热象明显者则用清肝之品,多选用羚羊角、菊花、丹皮、连翘等。
指出“风阳燥热,面热,喉舌干涸,心中填塞,宜清热熄风。
羚羊、连翘、丹皮、黑山梔、青菊叶、元参、花粉、天麻”。
在养肝滋肾方面,常喜用制首乌、枸杞、当归之属。
认为肝风内动,缘于“肾液不荣,肝风乃张”,宜“缓肝润液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橹豆皮”。
并指出“肝血肾液内枯,阳扰风旋乘窍,大忌风药寒凉” “久病耳聋,微呛,喉中不甚清爽。
是阴不上承,阳夹内风,得以上侮清空诸窍。
大凡肝肾宜凉宜润,龙相宁则水源生”。
肝肾阴虚者常选用白芍、阿胶、生地、枸杞、何首乌、天冬、玄参等。
认为“下元水亏,风木内震。
肝肾虚,多惊恐,非实热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清阿胶、天冬、杞子、菊花炭、女贞实”“阴虚液耗,风动阳升。
虽诸恙皆减,两旬外大便不通。
断勿欲速,惟静药补润为宜。
人参、鲜生地、阿胶、淡菜、白芍、茯神”。
对肝阳上亢之证则多选用介类药物以平肝潜阳,如“凡肝阳有余,必须介类以潜之,柔静所摄之,味取酸收,或佐咸降,勿清营络之热,则升者伏矣”,常选龟版、石决明、龙骨、牡蛎之属以平肝潜阳。
若阳亢较甚者,则用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紫贝母以重镇熄风潜阳。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记载的52首治疗中风病的方中,共使用了90味中药。
其中肝药就有30味,占药物总量的33%,而天麻、白芍、菊花、白蒺藜、羚羊角、桑叶、生地、熟地、牡蛎、当归、枸杞子等11味药使用次数均在5次以上,在使用次数达5次以上的31味药中约占35.5 %。
2温柔濡润,阴中通阳对于久病精血虚极,阴损及阳之阴阳并虚之证,叶氏主张温柔濡润以通补。
此类病证临床上大都表现为肢体偏枯、麻木、语言蹇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痴不辨人等中风后遗症症状。
正如叶氏所指出的“用力努挣,精从溺管沥出,已经两耳失聪。
肾窍失司,显然虚象。
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肢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累。
滋液熄风,温柔药涵养肝肾”。
中风虽以阴虚阳亢为本,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阴虚日久必损及阳,导致阴阳并虚。
故治疗上仍以滋阴增液为主,配以温补之品。
如叶氏言“若阴阳并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以温柔濡润之通补”;又因“凡肾虚忌燥,以辛润问药”,所以常选用肉苁蓉、枸杞、沙苑、巴戟天等性柔不刚之品。
在医案中有不少此类病证的治疗记述,如“左肢麻木,膝盖中牵纵,忽如针刺。
中年后精血内虚,虚风内动,乃阴中之阳损伤。
淡苁蓉干、枸杞、归身、生虎骨、沙苑、巴戟天、明天麻、桑寄生”;“失血有年,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夹内风大冒,血舍自空,气乘于左。
口歪肢麻,舌喑无声,足痿不耐行走,阳明肝肾虚馁,阴气不主上承。
重培其下,翼得风熄。
熟地、牛膝、萸肉、远志、杞子、菊花、五味、川斛、茯神、淡苁蓉干”。
在大量补阴药中,配以少量具有温补之性的巴戟天、肉苁蓉,乃阴中求阳之意,以防阴损及阳。
可见,叶氏组方用药之缜密。
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而源泉不断”。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一味纯滋阴或补阳,效果均不如此明显。
3滋阴养血,通络熄风叶氏认为中风发生的根本病机为肝肾阴虚,阳化内风。
肝肾阴虚为本,风阳上亢为标。
阴虚则相对火盛,火盛则耗伤津液,津液不足则燥。
燥性干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盛则干”。
燥为阳邪,耗伤津液,因津血同源,精血被耗,则经脉失濡,脉道艰涩,血流不畅。
又因津液被耗,无以生血,气血日渐衰少,无以濡养肢体。
日久而患者出现肢麻、手足蠕动、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等偏枯症状。
此证多属风中经络,故叶氏在治疗过程中,多使用滋阴养血药。
医案中亦有很多此类病证的记述,如“脉细而数,细为脏阴之亏,数为营液之耗。
上年夏秋病伤,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气升,肝木风动,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络强言蹇,都因根蒂有亏之症。
生地、人参、阿胶、麦冬、麻仁、甘草、大枣。
”又如“嗔怒动阳,恰值春木司升,厥阴内风乘阳明脉络之虚,上凌咽喉,环绕耳后清空之地,升腾太过,脂液无以营养四末,而指节为之麻木。
是皆痱中根萌,所谓下虚上实,多致巅顶之疾。
生地、阿胶、牡蛎、川斛、知母。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载的52首方中,使用次数达5次以上的31味中药中就有天麻、石斛、枸杞子,当归、生地、熟地、麦冬、沙参、白芍、牛膝、羚羊角、菊花、白蒺藜、天冬、兀参、桑叶等18味具有滋阴养血、通络熄风功效的药物,占58%,可见滋阴养血、通络熄风药是叶氏治疗中风的主要药物。
4顾护脾胃,培土制木叶氏认为虽然中风的病机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肝阳的潜藏,肝风的宁谧,“全靠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
一旦肾虚失荣,血虚失濡,肺失清肃,中土失培,皆可致肝失濡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故治疗上除了重视滋肾缓肝外,还应兼顾他脏的调理,如培补中宫、清心养血、清燥甘凉、涤痰通络等各种治法,尤其注意肝与脾胃之间的关系]3]。
他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肝风鸱张,胃气必虚”;“阳明虚,内风动”,在治疗上拟定培补中宫一法。
常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等药培补中气,以制阳亢。
如“痱中之年,眩晕汗出。
阳气有升无降,内风无时不动。
此竟夜不寐,属卫阳不肯交于营阴矣。
沉痼之症,循理按法尚难速效,纷纷乱药,焉望向安?议用固阳明一法。
桂枝木、生黄芪、川熟附、炒远志、龙骨、牡蛎、姜、枣”;“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
天麻、半夏、茯苓、钩藤、广皮”。
对于胃阴虚则以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石斛等滋养胃阴。
如“久热风动,津液日损,舌刺咳嗽,议以甘药养其胃阴。
生扁豆、麦冬、北沙参、花粉、甘蔗浆、柿霜、白花百合”。
在《临证指南医案》治疗中风的52首方中,使用5次以上益气健脾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6味;滋阴养胃药有石斛、麦冬、沙参等3味。
可见,叶氏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顾护脾胃,把培土生金以制风木作为治疗中风病的其中一大法则。
综上所述,叶氏之治中风,其论宏而肆,其法严而谨,其方约而精[4]。
其治疗中风是在充分认识其病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得出的。
他治疗中风病的法则和用药心得,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1]清•叶天士著,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 8.:2]林培政,刘亚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 J].新中医,2001,33 (11):6.:3]刘采菲.《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49.:4]郑彝伦.试析《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J ].中医药学报,19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