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概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文化地理
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E.B.Tylor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文化的结构和特征1、文化的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有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无形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如人类衣、食、住、行所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都属于物质文化。
不仅包括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生产、工艺及技术,甚至体现在器物中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感……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按照流行的人群,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系统性、理论性,通过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贴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
2、文化的几个特征(1)、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2)、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3)、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4)、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三)、文化资源的价值观(1)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第二节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 一、文化源地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中国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产文化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艺术地理三种。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三种。
中国的七大方言区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和南细北粗中国的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
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
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1.1群体性和伦理性•封建社会中给传统建筑打下伦理性的烙印。
•京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在省、州、县等行政中心,衙门处在全城中心区位。
•传统民居有中轴线,祖辈、父辈、子辈住房依次排列,尊卑有序。
•如四合院。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对文化和环境系统的不同认识,可以将文化生态 系统分为①直链型、②网链型、③社会型、④和谐 型(即: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系统的作用看成一种 线性因果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 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主要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观点: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 关系说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主要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既重视自然对人的 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互为 影响。
茶叶和饮茶的习惯通过陆路和海陆两条不同的 路线传至国外。
⑤制陶技术的扩散
从唐代中晚期瓷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分别从 西北陆道和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港扬州、明州 (宁波)和广州运往西亚和波斯湾、亚丁湾、红 海各地。
⑥汉语的扩散
越南语、日本语和朝鲜语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 它们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今天都不同程度的采用 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语言学上把这三种语言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成分称作汉语的“城外方言”。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代表观点: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③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
即特别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 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与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
文化地理学概念_理论的逻辑关系之_省略__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_周尚意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10期2014年10月V ol.69,No.10October,2014收稿日期:2014-04-08;修订日期:2014-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2)[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152]作者简介:周尚意(1960-),女,广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S110001105M)。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
E-mail:twizsy@①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著作中提到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的原话,地理学研究对象应是以人为中心的“现象”[3]。
1521-1532页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周尚意,戴俊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
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
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
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
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
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
文化地理学
讲授:孟凌
参考书目
• • • • • • 《文化地理学》:夏日云等,北京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 夏日云等,北京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导论》 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导论》: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 王会昌,华中师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华中师大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 王恩涌,高教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引论》 李慕寒等,中国矿大出版社。 《文化地理学引论》:李慕寒等,中国矿大出版社。 中国文化地理纲要》 胡兆量等, 《中国文化地理纲要》:胡兆量等,人民教育出版社
对文化的不同定义
• 《苏联大百科全书》:广义的文化,是社会和 广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 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 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 行生活的种种类型和形式, 行生活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 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 生活领域。 生活领域。 • 《辞海》:从广义来讲,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从广义来讲, 从广义来讲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从狭义来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对文化的不同定义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ter)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 克罗伯 克鲁克洪(C.K.M.Kluckhohn) 和克鲁克洪(C.K.M.Kluckhohn) :在1952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 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 100多种文化定义 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 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 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 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 体的特殊成就, 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 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 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知识讲解
第一章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
2020/6/12
2020/6/12
中华
古代的范畴比 较狭隘,地域主要 指中原,不包括周 边处于巢居、穴居 和茹毛饮血生存状 态的民族和地区。 民族以汉族为主的 多民族集合体。
文化也是中原礼乐 文化。
玉石礼器: 身份象征祭祀礼 四川三星堆玉石: 璧璋
2020/6/12
2020/6/12
曾侯乙编钟,战国时代的祭祀、宴饮乐器,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65件青铜编钟组成 ,音域苦啊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 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
世珍宝”。
排除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意识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认识中国地理概念
• 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建国门《金刚经》
2020/6/12
• 踩高跷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族群的精神家园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 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 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宁死不屈、凝聚教徒人心,抗击大元的作用
2020/6/12
B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地理障碍形成天然屏障,文化也分不同的区域, 风俗习惯各不同,外来文化影响各不同
C对文化的开放与封闭无太大影响
唐朝丝绸之路和清朝闭关锁国
2020/6/12
第二节 中国的区域文化
• 春秋战国时期,地理差别、政治分野、学 术繁荣、民风流播,区域文化格局初步形 成。
2020/6/12
2020/6/12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2020/6/12
2、政区 秦朝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元代 设行中书省,全国11个 明朝 改为布政使司,两京和13布政使司 清朝 18个省,以下道、府、县三级 现在 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民族自
《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难点: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讲授提纲】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注意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一)疆域夏朝尚无考古发现证实。
殷商不断发展。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乾隆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1840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攫取中国的大片领土。
今天中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二)政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的政区基本上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调整变动)商和西周实行分封制。
秦汉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
隋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三级制。
唐先是二级制,安史之乱后,为加强地方的抵抗实力,普遍设置方镇,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
宋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不久后又改变,形成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但管辖权力交错,是一种不完整的三级制。
金灭北宋后,实行的政区制度基本与北宋相同。
宋朝还将一些重要的州改称为府,以后府越来越普遍。
元将省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省以下一般有路(或府)、州(或县)二级,少数也有路、府、州、县四级。
明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
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录)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以后,朝廷为了地方治安或边防,陆续向各地派驻总督或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文化地理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思考题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
1、关于文化(1)“文化”名称的来源“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1)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常用的文化概念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例如原始的巫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
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它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2)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
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3)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文化的食具用筷子,西方文明的食具用刀叉勺;同时,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文化地理一教学讲义
03
历史性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文 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播、演变和影响。
05
02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04
地域性
文化地理学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 特色和发展差异。
06
实践性
文化地理学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研究成 果可为区域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提供 指导。
文化生态
总结词
文化生态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文化 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详细描述
文化生态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 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适应,强调人类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环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文化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文化地理学基础
介绍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阐述文化现象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分析不同文化区的特点、形成过程 及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化 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
研究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的过程、 机制及影响,探讨文化传播和文化 交融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文化生态与地方认同
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 及演化,探讨地方认同的形成、
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生态文化教育
01
结合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
们的环保意识。
地域文化景观教育
02
利用文化地理信息,介绍地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增强
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育
03
阐明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8)元帝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 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 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 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 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2、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
一是雄伟,二是险峻,三是幽深,四是奇特,五 是秀丽。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 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二、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 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 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气候 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 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三是大陆气候强。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三是诗词与气候。 问题:谁能举出气候对其他文化方面
的影响?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
郡、县三级。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 的郡县制。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
(5)宋朝:形成了:“路—州(府、军、 监)—县”三级制。
(6)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行省之下 设路、府、州、县。
(7)明: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 (简称省,现行的省由此开始)。省 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 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中国的基本常识-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中国的基本常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三大国土面积的国家。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拥有多样的地理景观和众多的民族群体。
中国处于东亚的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南濒热带,北界寒带,地理环境多样且独特。
中国人口众多,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13亿人。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人口规模的国家,也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
同时,中国还存在城乡差距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诸多灿烂的文明和贡献给世界的发明创造。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例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中国基本常识的概述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
了解中国的基本常识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它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了解中国的基本常识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组织。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常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则在本小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的部分解释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即为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的基本常识的综合性掌握。
总结部分则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为三个小节。
第二节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中国的地理边界、陆地面积以及扼要概述中国的地理特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
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精讲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特点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例如地貌、气候、水文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中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
文化则是指人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社会制度、艺术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特点。
1.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各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例如,山西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基地;沿海地区的水资源和地理位置,促进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2.气候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环境非常复杂多样,从北方的寒冷干旱到南方的湿润温暖,这种差异性造成了中国各地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例如,江南地区因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以水稻种植为主导的农业经济模式;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所以北方农业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3.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长江和黄河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的气候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滋养了中国南方文化的繁荣;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多沙质土壤对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障碍,而战争和过度开发使黄河流域的文化一度衰落。
二、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特有的文化地理现象:1.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这导致了各地在经济、农业、民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干旱寒冷,农业以耕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南方地区湿润温暖,农业以种植水稻、茶叶、桑蚕为主。
2.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自古以来就与世界的交流密切,是中国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
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凝聚为文化的精神 内核
•1.3 文化的类型
从时间视角看: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视角看: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岛国文化;
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
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黄河流域气 候温暖湿润, 水网纵横交错, 土壤松软肥沃, 为文明的发展 提供了物质基 础,使其自然 成为中国文明 的摇篮。
《说文解字》:“: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 “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指人伦序列。
比 从 北 化
2 地理与地理学
地理的概念 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
•2.1 地理的概念
指“尚中”文化模式的滥觞,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诗经》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
中央大国
“以中为尊”的正统理论,大一统国家的代表
早在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 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或四夷。 《孟子》:“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共享性: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传承性: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民族性:同根同源所决定 地域性:地域差异性所决定 时代性:纵向变化所决定
1.5 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化”
文
化
“文化”一词源于“文”和“化”的复合使用
:像身上的花纺纹的人形,似文身之人。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像一正一倒的人形,喻变化之义。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 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化源地,文化扩散,
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
中国地理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 和农业生产类 型的不同,我 国大致可划分 为四大区域: 北方地区、南 方地区、西北 地区、青藏地 区。
华夏民族
•4.2 “中华”
地域概念——“中华”为“中国”与“华夏”之合称
魏晋文献最早出现“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 所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
从华夏族到汉族: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 族、西戎、苏美尔人、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西汉时 期,以华夏族为基础产生了新的民族:汉族。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 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北疆文化区 内蒙古文化区
东北文 化区
黄土高原文 化区 燕赵 文化区
齐鲁文化区
南疆文化区
甘青文化区
中原文 化区 淮河流域文化区
青藏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 巴蜀文 文化区 化区
荆湘 文化 区
鄱 阳 文 化 区
吴越文化 区 闽台文化 区
西南少数民 岭南文化区 族文化亚区
3《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地理是指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
中庸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政治与礼仪文化的核心
宋人石介《中国论》谓:“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或曰中国,居 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陆九渊《象山全集》中谓:“中国得天地中和之气,故礼仪之所在”。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华民国的简称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 ,简称China(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文全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简称仍是China(中国)。
地理: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
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2 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 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结构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 经济地理:
•2.3 文化地理学
•3.2 《中国文化地理》的教学目的
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把握整体特征
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 唤醒文物资源保护意识,利用、开发文化资源 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统一
第二节“中国”的概念
1.在文史资料中的中国(地理名词) 2. 文化观念上的中国(文化名词) 3. 政治意义上的中国(政治名词) 4.“中国”的别称
1.2 中国文化的多元并举
黄河流域-小米文化区
中原区: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东部区: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住屋:半穴居
长江流域——水稻文化区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4400-3300 住屋:干栏式建筑
B.C.)
东南沿海:根茎作物区(闽粤及台湾西海岸地区)
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 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 九州岛”。是以春秋战国之际为兰图,把当时的版图划 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各种书籍表述有所差异。
“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 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
•4.5 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 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 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可能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 的“丝”读音而来,或曰源于“瓷器(China),或曰 闽南话的“茶”。 “支那”,拉丁文作Cina,意大利文作Sina,法语作La Chine,英语、德语作China。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称中国 为“支那”,为佛经中“思维”之意。
1 文史资料中的 “中国”
指天子所居京师,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
《诗经· 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指“天下之中”的地域,指中原地区:
《史记· 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指诸夏所居的城与地区,指国内、内地:
《论语集解》:“夏,中国之人也”, 《史记· 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民族的概念
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秦汉时期,中原农业区的统一(汉民族)和北 方游牧区的统一(以匈奴为核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律名律疏议释义》曰:“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 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华尊夷卑”的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的名称)
•4.3 “九州”
代表: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等
中国版图上的新石器文化
1.3 中国文明的起源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 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 (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 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 利用文字做记载,并且知道冶炼金属。 商代的殷墟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 的中国文明。” 如此,中国文明至今只有3300年。 可是,有人推测在这以前中国文明还有一个更古的、更原始的 阶段,即一般所称的5000年的文明。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2 中国本土文化的形成
3 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文化最早的是石器文化,到现在已有200~ 300万年 石器文化分为三个阶段: 旧石器文化:约200~300万年; 中石器文化:只有3000~4000年; 新石器文化:也只有4000~5000年;
•4.4 四海、神州、赤县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称国境以外为“海 外”,是因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 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 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和起来只能算一州,叫 “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 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9个,组成大九州,大 九州四周为大瀛洲所环绕。所以,“神州”之占天下八 十一分之一。
通俗地讲,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构成,是人的物质生
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包括:建筑、园林、 服饰、饮食
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
制度、社会组织构成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
具有相似性,在发展过程中又相互影响和融合。
三皇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有巢氏:构巢为屋,居栖大树
燧人氏:钻燧取火,煮食化腥
伏羲氏:结网捕鱼,驯养牲畜,仰视俯察、始作八卦。 神农氏:耒耜播种五谷,发明陶器,日中为市,尝百草、做五弦琴
代表远古社会生活演进三阶段(渔猎、畜牧、农耕), 约在考古学中所谓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早期阶段。
庙堂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视角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等 从生活视角看: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