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合集下载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 朱淑真断肠愁研究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 朱淑真断肠愁研究

《【论李清照和朱淑真诗词中“愁”情的异同】朱淑真断肠愁研究》摘要: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宋代出了两个著名的女词人,一个是李清照,一个是朱淑真,这两个女子因为生活的经历都很不幸,又都有罕见的才华,都写出了很多令人断肠的“愁”情诗词。

因为都是女性,二人的“愁”情诗词有相似的风格,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

但由于两人生活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两人诗词中的“愁”情又都各具特色,周颐平论道:“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情近浓至,意境较深博,下开南宋风气。

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

一朱淑真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年,她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裕,她很有才华,懂音乐,善绘画,酷爱诗词。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她不幸的根源,因为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有才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多才多艺的朱淑真希望她的丈夫是个爱诗词的人,然而现实击碎了她的梦想,父母为她挑的女婿与她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从出嫁的那天起,朱淑真便堕入了绝望的深渊,她满腔悲愤无处发泄,只能借诗词来倾诉愁怀。

鸥鹭鸳鸯作一池,须和雨意不相宜。

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

尽管朱淑真对她的丈夫一千个不满意,却不得不随他一同游宦北方。

她原是钱塘人,这一去远离父母又与丈夫感情不合,自然是孤苦伶仃,度日如年。

这种苦不堪言的日子实在难熬,她决定回到了娘家,再也不肯与丈夫一起生活,作了终了娘家的打算,然而这种孤寂无聊的生活也是难耐的,每当春天来到的时候,朱淑真就放下帘子――“我不忍见此春光也!”她写了大量怨春的词,描写她寂寞深闺中无聊的生活和愁闷的情怀。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比较

李 清 照和 朱 淑真 前 期作 品 中都 表 现 了少 女 天
朱淑真前期的词作 中也有表现少女情怀的, 例
真活泼的情怀, 有她们对大 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以及 情窦初开时对情人羞 涩感情 的流露 。如李清照 的 《 点绛唇》 : 蹴罢秋千 , 起 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 薄汗
轻衣 透 。见有人 来 , 袜 划金 钗 溜 , 和 羞 走 。倚 门回
者不 少 , 清 照 为冠 , 次 则 朱 淑真 , 次 则 魏夫 人 。 ” ( 陈
着单衣的可人女孩子 , 突出了她天真活泼 , 憨态可 掬的 娇 美形象。紧接着 , 作者笔锋一转 , 使静谧 的
词 风变得 生 动起 来 , 从小 女孩 一系列 的 动作体 现 出
了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心理和行动 , 为我们揭示出
廷焯《 云韶集》 ) 这两位著名女作 家的创作各有千
秋, 她们 的作 品丰 富了我 国宋 词 的宝 库 。


词作 的思想 内容 比较
者 的这两个堪称神来之笔 的短句生动 的表露了少
女 的内心世 界 , 栩 栩如 生地刻 画了她 的天真烂 漫 与
勇 敢大 胆 。
( 一) 少女 天真 情怀 的流露
二人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 。《 宋史》 说李清照“ 诗文 尤称于时” 。明杨慎《 词 品》 : “ 宋人中填词 , 易安亦 称冠绝 , 使在衣冠 , 当于秦七 、 黄九争 , 不独争雄于 闺阁也。 ” 魏仲恭赞朱 淑真 日, “ 天资秀发 , 性 灵钟 慧, 出言吐句 , 有奇男子所不如” ( 《 断肠集 ・ 序》 ) 。 田艺蘅称朱淑真: “ 文章 幽艳 , 才色娟丽 , 实 闺阁所 罕见者” ( 《 纪略》 ) 。清陈廷焯谓 : “ 宋夫人能诗词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词之比较-精选资料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词之比较-精选资料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词之比较朱淑真和李清照同是宋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才女。

虽然两人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但她们两个的人生命运,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

在文学事业方面,李清照备受称赞,人们认为她的词“无一首不工”,“极是当行本色”,使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但是朱淑真的手稿却被焚,少量流传下的作品也是贬多于褒。

如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其词“骨韵不高”。

另外,她打破诗词界限,在诗中尽情抒写心声,写得诗比词多。

但是不论是写诗还作词,题材大部分都是写自己的心灵感触。

在生活方面,李清照拥有着一个为人所羡慕赞美的知己爱情,与丈夫志同道合,心心相印;而朱淑真则由于“父母不审”,“下家庸吏”①,终生受尽感情的折磨,她的《断肠集》可谓是不幸情感的真实记录。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

父亲是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后四学士”。

母亲可能是宰相王早卒的长女,也可能是李格非续娶的翰林学士王拱元的孙女,也能诗善词,很有学问。

由于生长在书香浓郁的士大夫门第,她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从小就耳濡目染,典册书史随手翻阅②。

另外,由于其父亲思想开明,家庭风气比较宽松自由,所以她率真自然的性格也没有遭到束缚扭曲。

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培育下,造就了李清照渊厚的学养和明晰的个性,为她的作品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逼近前辈。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18岁时她嫁给了同龄的太学生赵明诚。

赵明诚是时任吏部侍郎、后任宰相的赵挺之的幼子,也会诗词,尤好收藏历代金石书画,是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的年轻人。

李清照与他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又有相互习染的兴趣和爱好,婚后夫妇二人一道收集古玩,唱词和诗。

所以他们的婚姻达到“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境界。

这种幸福的婚姻生活为她的歌词创作注入了新的源泉。

可惜美好的时光并不长久,在李清照中年时期,灾难接踵而来,丈夫仙逝,国家陷入战乱。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李清照的作品被誉为“婉约派之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
章节副标题
朱淑真的婉约柔美
朱淑真的诗词风格以婉约为主,语言优美,情感细腻。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朱淑真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温婉,给人以美的享受。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
李清照的词 作以豪放激 昂、情感丰 富著称,对 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二人的诗词 作品都反映 了当时社会 的风貌和人 们的生活状 态,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 值和文化价 值。
二人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们的作品被视 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们的作品被视为中 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共同点:都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的热爱和感慨,如朱淑真的《蝶恋花·春景》 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不同点:朱淑真的诗词更多关注个人情感,而李清照的诗词更关注社会、国 家大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
女性意识与自我价值的比较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意 识:关注女性内心世界, 表达对爱情、婚姻、家 庭的独特见解
朱淑真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 了重要影响。Leabharlann 后人对二人诗词作品的评价与影响
朱淑真被誉 为“宋代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当时具有 很高的声誉。
李清照被誉 为“千古第 一才女”, 其诗词作品 在中国文学 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
朱淑真的诗 词作品以婉 约清新、情 感真挚著称, 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

李清照的“忧思”之情与朱淑真的“哀婉”之意中国在母系文化社会解体之后,长期的处于古老的男权宗法社会制度下,自古以来,着书立说,立言立功者,一直为男性所为。

这样的社会塑造的必然是“无才便是德”的女子,而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存在则是大不同。

两人均善诗词,属才女之流,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明清以来,研究者多以“淑真易安,并称隽才”作评价。

但二人因境遇不同,其诗歌情感、题材、风格等亦不完全同。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的主要共同特点有:一是以花喻已,以季节寄幽思。

在她们的词中,随处可见各种花的意向,黄花、梅花、梨花、海棠、红杏等等。

女人如花,娇艳却不能持久,所以,在二人的笔下,花朵成了具有悲剧性的意象,“人比黄花瘦”,“寂寞梨花落。

”季节更替,相思不变,“咏春词”也好,写景词也罢,抒发的并非是自然的美好,而是盎然生机下孤单寂寞、相思怀人的伤感情怀,寄托诗人的幽思,诠释幸福、爱情的可贵,现实境遇的痛苦、无奈。

二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作为写作的素材,塑造了处于感情困扰之中的女性形象,拓宽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

李清照、朱淑真的词都大胆表现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离别的不堪忍受。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诗人情深意切,使这样的离别词别具一格。

朱淑真则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对丈夫的不满,对婚姻不幸的感叹,对相思孤寂的哀怨。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

”(《菩萨蛮》)文字的抗争不能改变这不幸的命运,最终以死亡的悲剧方式获得了解脱。

同为女人,同样有着灵秀的才气,注定了她们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遭遇悲剧性的境遇,有着同病相怜的命运。

她们的诗词必然有着风格与感情色彩上的类似,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特点,这让她们的词同样有着不同之处。

一对才情难得一见的才女,在作品中的表现各有千秋。

一是情感所指不同。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

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

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

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

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

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

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

“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

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

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

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

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

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

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愁绪”的异同“愁绪”是我国历代众多文人诗词中多次表现的情感,我国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过一系列身世浮沉后,更是将愁绪描写至绝佳之境。

与她同时代的另一位女词人朱淑真也在用自己不一样的笔触表达着自己的一缕愁思。

宋代词作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词人,正如清代陈廷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为宋朝女词人中较为突出的两位,她们的词作在相同的社会背景,性别观点的影响下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但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也使得这两位女词人的作品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愁”这种情感基调是两位词人作品中都经常流露的相似点,基于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中“愁绪”的异同。

一、作品风格女性作家的作品普遍具有细腻婉约的特点,李清照与朱淑真也不例外。

她们同属婉约派词人,作品结构深细缜密,语言圆润清丽,音律婉转和谐,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是李清照的词在这种风格上又透露出些许的豪放之情,这就使得她的作品相较与朱淑真拥有更高的格调。

这样的差异性在靖康之变后变得越发明显。

例如李清照与朱淑真都写过关于项羽的作品。

我们可从这两首主题相似的诗中略窥一二。

《夏日绝句》《咏史其二》生当作人杰,盖世英雄力拔山,死亦为鬼雄。

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范增可用非能用,不肯过江东。

徒叹身亡顷刻间。

通读两首诗我们不难感受到,李诗起调高昂,充满浩然之气,直接而且鲜明的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是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朱诗则首先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然后又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表达了惋惜之情。

这两首诗一个慷慨激昂,一个较为平静,体现出了李朱二人风格差异。

二、题材与内容。

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二者愁绪的异同更加显而易见,李清照丰富的个人经历使她的愁绪不仅局限于闺怨。

在经历过靖康之变,国破家亡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更在于家国之思,亡国之痛。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思想内容之比较【摘要】堪称词坛双璧的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朵唯美的花,他们所创作的宋词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两位都是如此的才华横溢,但她们不同的人生命运造就了她们在宋词创作方面的不同,本文通过两人的作品,浅述她们的词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宋词思想内容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词坛两位著名的才女,堪称宋代词坛双壁。

她们都拥有着敏锐的才思、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两人的创作各有千秋,她们的作品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的心已碎,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衣无助,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

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而另一说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后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纵观中国古代文坛,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诗词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诗词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诗词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在表达愁情、描绘意境甚至于遣词用句方面,李清照和朱淑真这两位伟大的才女之间有惊人相似的痕迹:
李清照说,“绿肥红瘦”;朱淑真说,“绿肥红浅”。

李清照说,“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朱淑真说,“写字弹琴无意绪,踏青挑菜没心情”。

李清照说,“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朱淑真说,“寒食不多时……闲却秋千索……寂寞梨花落”。

李清照说,“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朱淑真说,“非干病酒与悲秋”。

朱淑真的生活年代究竟是在李清照之前还是之后,其实后人的考证各执一辞,难以确定,因而也就难以确认究竟是谁影响了谁,谁师承了谁。

不过依照一般的观点,朱淑真应生在李清照之后,相隔时间不会太长。

李清照的词名在当时已相当显赫,晚年又卜居杭州,朱淑真熟读李清照的诗词,受其影响,且有意仿效和吸收,可能性似乎要大些。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李清照与朱淑真怀人词比较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李清照与朱淑真怀人词比较

人词都有许 多种 表现 形 式 : 伤 春 或
念远 , 或发 以闺怨 , 或托物 ( ) 事 言情 以表怀 远 之 思。另 外 , 清 照还 有 李

皆是为 夫而 作 , 么他 们 夫妻 必 是 那 感情笃 深 , 即使 是 丈夫 才 情不 如 自
己, 也不会发出知音 难遇 、 所配 非偶 的怨恨 ( 忘 了赵 明诚 的才 情也 不 别


归来 。但 是 , 照思 夫 毕 竟不 久 有 清
相见之 日, 可 共 度 良辰 , 赏 美 还 共
景 。故清照伤春怀 人之词 还能 透 出

些对明媚春光 的喜悦 , : 如
花 影压 重 门, 帘铺 淡 月, 疏
好黄 昏。( 小重 山》 《 )
清露晨 流 , 新桐初 引, 多少 游春 意 。 日高烟 敛 , 更看 今 日
晴未。( 念奴娇》 《 )
为报 今 年春 色好 , 光 月 花
火焚之” 。基 于 以上 三 点 , 见 , 可
朱 淑真 的怀人之 词是写 给其婚 外恋
人 的 , 当属事实 。 此
影 宜相 照。( 蝶 恋花 ・ 巳召 《 上 亲族》 )
正 因为李清 照和朱淑 真婚 姻境
遇 的不 同及 词作 对 象 的 不 同, 而 故 形成 了她们 怀 人词 作 的 不 同风貌 : 清照伉 俪情 笃 , 离念 远 乃夫 妇 常 伤
不能择伉俪 , 为市井 民家妻 , 乃嫁 一
生抑郁不得志……悒悒抱恨 而终 ” 。 那 么她 的怀 人词 是写 给其 丈 夫 的 , 还 是写 给其 婚 外 恋人 的?我 认 为 。 朱 淑真的怀人 词应是 写给其婚 外恋 人 的。其 原因有三 : 第一 , 淑真有 朱 诗日“ 却嗟流水琴 中意 。 向人 间取 难 次弹” 《 ( 春昼偶 成》 ; 水光 i 色随 )“ I I 地 改 , 谁裁 剪 入 新 诗”( 舟行 即 共 《 事 》 ; 鸥鹭 鸳鸯作 一池 , )“ 须知 羽翼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特质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特质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特质之比较•相关推荐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特质之比较李清照与朱淑真作品特质之比较弋朝乐(商洛学院陕西商洛726000)[摘要]李清照和朱淑真堪称宋代女性词坛中的双璧。

二人有着相同的叛逆性格和卓出的才气,同为女性作家,李清照除了有女性的细腻之外还兼有男子气概胸怀,而朱淑真却把女性作家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另外,李清照的二人的视野也有阔狭之分。

同样的才情,同样的叛逆,风格却截然不同,主要是因二人生活经历以及个人气度不同所致。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断肠集》;叛逆;女性特质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李清照和朱淑真两人身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才华出众,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个性特征,都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等等。

然而,历来公认李清照的成就却要远远超出朱淑真,但笔者认为这并非仅仅由于二人才华有高下之别,确是造化弄人,是很多偶然因素合力的结果。

如家庭出身,婚姻爱情遭遇,人生际遇,以及叛逆的原动力不同等等。

一、两个叛逆的女性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相去不远的两位女作家,她们都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也都在词作和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反礼教的叛逆精神。

首先李清照叛逆精神在其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作“闾巷之语,荒淫之词”中体现出来。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都是赵明诚游宦时期李清照所写的表现对丈夫的思念和“武陵人远”后的愁绪。

有这么多的词作出现,一方面当然是出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并且这些词的对象和读者原是李清照的丈夫,她的那些“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之词,正是闺阁之情的一种真诚直观的表达,是她情感的外化,表现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生活状态;而另一个方面,这种情感的宣泄能得到共鸣。

正因为她和丈夫有着相同的志趣和爱好,她的情感可以外化为词,并能得到丈夫的赏识,甚至能从中得到鼓励。

尽管外界对她这种不加掩饰的表达男女思念之情是横加非议,如王灼《碧鸡漫志》中:“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精)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精)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8No.8古典文学新探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境的相同点刘健萍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一直是人们欣赏推崇的精彩华章,其中宋词的浩瀚里我们不能忽略那颗奇异的明珠:女性文学。

女性以她们细腻独到的视角,朴实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字,抒写她们丰富隽秀的内心世界,独树一帜,让人玩味不已。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共性,李清照和朱淑真,从她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试着解读宋代女性词人的创作风格。

二人所用皆为常用意象李清照、朱淑真二人和大多数的诗人一样,都善于从四季景物中找到自身情感的代言物,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微动,参照景物的变化,以古老的意象付诸笔端,从而不但使作品具有诗意和形象性,而且情感的表达更鲜明突出,细腻入微。

他们都是从四季景色变化的不同来渲染自己对人、对事感情的流露,使自己的诗辞达到人景情《鹧鸪天》、《江城子・赏春》等作,都将芳草意象纳入其中。

摘要凄凉悲伤的梧桐。

白居易《长恨宋代是词文化极尽张扬的时期。

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其中更难得的是涌现了几位优秀的女落时。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性作家,李清照、朱淑真应该是其中佼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佼者。

她们撷取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用“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愁字了得?”女性特有的细腻来观察抒写自己对于恨夜来霜”,朱淑真《秋夜》、《菩萨蛮》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和幽怨,展现了当等都有梧桐的身影。

时社会女性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不屈不挠、高洁的梅花。

李清照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意向比较意《清平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象愁苦爱情《清平梢。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乐》;朱淑真《长相思令》中亦有梅的风姿。

的合一的境界,反映出古代女人在社在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作中,都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的一种真实的写将梅花、菊花、梧桐、小舟等常见的意照。

象反复使用,艺术地体现了作者细致凄婉离恨、生生不息。

乐府诗有微妙的真情实感。

l李清照与朱淑真

l李清照与朱淑真

花开荼蘼,尘烟过,知多少——李清照与朱淑真词作中花意象的对比分析[摘要] 女人如花花似梦,那如花如梦般的两位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们的词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都爱花,花在她们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情,本文试从二者笔下的花意象出发,选取梅、菊、梨三种花意象,比较其花意象的异同,浅析二者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进而分析其成因。

[关键词] 李清照;朱淑真;花意象;比较分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花总是文人骚客笔下的钟情之物。

李清照和朱淑真也是如此,在她们的词作《漱玉词》和《断肠词》中,我们可以看到那用花组成的世界。

两位女词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感受,向人们展现出她们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

花的世界就是她们二人的情感世界,她们将自己的独特情感融入花中,让那多愁的心绪以花的姿态徐徐展开。

一、经霜傲雪之梅二人都爱花,特别是喜欢梅花,在李清照的《漱玉词》中共收录作品48首,其中有43首都或实或拟地抒展了花的姿态,而写到梅花的就有15首,在朱淑真的《断肠词》中共收录作品31首,其中有21首都涉及到花意象,而写到梅就有10首词作。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词人对花的热爱,尤其是对梅花的独特喜爱。

从古至今,文人对梅花的喜爱有赠无减,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到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都表达了其对梅花的热爱赞美之情。

而在李清照与朱淑真的词集里,也都展现了梅花那种不惧严寒,铮铮傲骨,脱俗高洁之境。

1、花落如泪人淡如梅清照爱梅,也用梅展现了自己的一生。

在她的早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青梅就如同她那青涩的爱恋,寥寥数语就将词人那小女儿的情态展露无遗。

荡完秋千,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背,发丝也贴在她的额上,宛如刚出浴的少女。

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醉酒词之比较
2 0 1 4年 1 0月
Oc t . 2 O1 4
桂 林师 范 高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i l i n No r ma l C o l l e g e
第 2 8卷
第 4期 ( 总第 1 0 0 期)
VoI - 2 8 No . 4 ( Sum NO .1 O 0)
性作 家都 无法 企及 的 丰碑 。


李 清 照 与 朱 淑 真 创 作 醉 酒 词 的概 况
却热 衷于有 悖 封建伦 理道 德 的饮酒 , 并且 还 写下 了那
么多 的醉 酒 词 , 这 也 是 我 们 研 究 她 们 作 品 的 又 一 原
因。
品 味李清 照 和朱 淑真 的词作 可 以发现 , 她 们 作 品
李 清 照 与朱 淑真 醉 酒 词 之 比较
谭 晓 容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 摘
要] 李 清 照 与 朱 淑 真 是 宋 代 著 名 的女 词 人 , 各 自为后 世 留下 了文 笔 精 妙 、 含 蓄 隽 永 的 作 品。
她 们创 作 的 大 量 醉 酒 词 , 就 像 流 淌 干她 们 精 神世 界 的 血 液 一样 , 融 汇着 人 生 丰 富 的情 感 波 澜 。 文 章
份和 教养看 , 这 守 三 从 四 德 的 深 闺 妇 女 或 者 是 贤 妻 良母 , 但 现 实 是 她 们
高举 反叛 的大 旗 , 向传 统 的礼 教 发起 攻 击 , 也是 在 向
男 性 占领 的 文 坛 进 军 , 在 我 国 文 坛 上 筑 起 一 座 很 多 男
陶渊 明沉醉 于 : “ 悠悠迷 所 当 , 酒 中有 滋味 。 ” 李 白豪迈

李清照VS朱淑真,宋代两大才女的悲喜人生

李清照VS朱淑真,宋代两大才女的悲喜人生

李清照VS朱淑真,宋代两⼤才⼥的悲喜⼈⽣若有诗词藏于⼼,岁⽉从不败美⼈后台回复⽇期如0610,获取当⽇诗词⽇历在星光璀璨的宋代词坛,男性词⼈以凛然的⽓势和斐然的⽂采占据了绝对优势,所以万倾鲜绿中,那⼀点点红⾊才显得犹为珍贵。

⽽作为宋代第⼀才⼥的李清照,以细腻婉约的⽂字写尽了相思的悲歌,同时也以⼱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道出了国难当头时的悲壮。

如果⾮要再找出⼀位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才⼥,那应该就是朱淑真了,她⽤凄婉的笔调,描摹着⼼思,诉说着⼼事,字字话愁肠,篇篇如断肠。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词⼈,号易安居⼠,词集为《漱⽟词》。

朱淑真(1135-1180),宋代著名⼥词⼈,号幽栖居⼠,词集为《断肠词》。

⼀样的才情与风姿,却⾛⼊不⼀样的婚姻⼀个是书⾹门第的闺秀,⼀个是官宦之家的公⼦;⼀个从⼩就饱受诗书的熏陶、才情外露,⼀个同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热衷于收藏⾦⽯古籍。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缘分,可以说是在最好的年华⾥遇见了最好的彼此。

虽然作为古代男⼦的赵明诚,婚后也有过纳妾的想法,甚⾄在临死前对待妻⼦的嘱托安置上有些冷酷,在妻⼦和藏品之间他似乎更在意藏品,不过总体来说,这是个能与才⼥琴瑟和鸣的夫君。

关于两⼈婚姻⽣活最美满的桥段,就是那著名的“赌书泼茶”了,这也是李清照在《⾦⽯录后序》中⾃曝的闺房趣事。

当然,下⾯这⾸《丑奴⼉》也是夫妻⼆⼈恩爱甜蜜的写照。

晚来⼀阵风兼⾬,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试想在那有风有⾬的夜晚,⼀个曼妙的⼥⼦对着菱花镜施好淡淡的妆,她⾝上薄如蝉翼的⾐裳衬着雪⽩的肌肤若隐若现,在阵阵幽⾹⾥,她含情含笑地问夫婿,今晚纱帐⾥的枕席⼀定很凉吧?⼀⾸纤巧的词,将⼀个与⼼上⼈共度良宵的幸福⼩⼥⼦刻画得如此⽣动,那或许正是李清照⽣命⾥最美满的⼈⽣阶段。

我不知道,在如此温馨圆满的意境⾥,再讲朱淑真的这⾸词会不会⼤煞风景,但那也是朱淑真不得不去⾯对的⽣活。

李清照与朱淑真诗词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诗词之比较

李清照与朱淑真诗词之比较作者:张彩云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09期摘要:李清照与朱淑真是宋代相映生辉的女作家。

她们的诗词在艺术构思、题材范围、艺术风格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近之处,但是她们在艺术主张、艺术感受、厚重感等方面又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

把握她们的异同,揭示其艺术特色,对于女性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诗词艺术比较在中国文学史上,称李清照与朱淑真为第一流的女诗人和女词人,当之无愧。

①朱淑真是宋代唯一能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

她们俩多才多艺,堪称宋代词坛双璧,但两人的创作各有千秋,其作品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生活在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

自幼有才藻,工诗词文,是当时公认的才女。

《宋史》说她“诗文尤称于时”(见《宋史·李格非传》)在词上,她能集雅俗于一体,是“婉约词之宗”。

朱淑真亦自幼聪慧,能诗能文能词,善书画,通晓音乐等。

因所嫁非偶,婚姻不幸,但她大胆率真,不畏世俗,不回避自己的真情实感。

她敢于在作品中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心迹,语言清新。

她善于写实性抒情,将微妙复杂、捉摸不定的情绪转化为文字,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凝聚于笔端,用蘸着血泪的文字展示封建社会才女的孤寂悲凉的感情世界以及理想生活难以实现的怅惘。

她以独特的眼光和细腻的情感抒写女性的内心感受以及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这是当时众多男性作家所不能及的。

一、二人诗词之相同点李清照与朱淑真的词均以婉约为主,但也有豪放之作。

李朱词都表现了离愁别苦。

这几乎是婉约派词共同的传统主题,也是李朱词中共有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创意新奇。

二人的词都善于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和真切感受,酝酿成诗意醇厚的主题,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又能有新意。

她善于寓情于物(景),情景交融。

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

李清照朱淑真词风比较

李清照朱淑真词风比较
性 色彩 的文 字 , 柔 美娇 媚 。 以李 清 照 的代 表作 《 如 梦令 》 为例 : 昨 夜 雨 疏 风骤,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试 问 卷 帘 人 , 却 道 海 棠 依 旧。知 否 ?知 否?应 是绿 肥红 瘦 。 无 一字 奇 峭 , 全 词 字 字 自然 , 在毫不用力间 ,
感却 是 坦率激 越 的 , 透 着女 性 的率真执 着 。 李 清照 的名 句 “ 才下 眉 头 , 却上 心头 ” , “ 这次
第, 怎 一 个 愁 字 了 得 ”、 “ 一 枝摘 得 , 天 上人 间 , 没个 人 堪 寄” 、 “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 比黄 花 瘦” 、 “ 寻寻 觅觅 , 冷冷 清清 , 凄 凄惨惨 戚戚 …… ” 在 明 白 晓畅 的文字 , 真挚 细腻 的情 思 之下 , 李 清 照 的 情 感
朱 词 则 展 女 儿之 态 。这 种 差 异 源 于 两人 不 同 的 身世 背 景 , 不一样的人生境遇 , 从 而 所 形 成 的不 同性 格 特 点 , 李
清 照 表 现 出来 的是 大 家风 范 , 文 士傲 骨 , 而 朱淑 真展 示 的 是 小 家碧 玉 , 女 儿娇 态 。 虽成 就 有 高 下 , 然两人 皆为
却 出语新 颖 奇特 , 反 映 出李 清 照 的 聪 慧 , 女 性 轻 巧
之间, 又 显示 出 某种 深致 , 透 出 了清 爽 俊 朗之 气 ,
陈廷 焯 在《 词坛丛话》 中言 “ 宋 妇 人 能 诗 词 者 不少 , 易安为冠, 次则 朱 淑 真 ” [ 】 ] , 对李 清照、 朱 淑
再看 看朱 淑真 的一 首《 清平乐 》 : 风光 紧急 , 三 月俄 三十 。拟 欲 留连计 无 及 , 绿野 烟 愁 露泣 。

李清照、朱淑真词作成就差异探因

李清照、朱淑真词作成就差异探因

李清照、朱淑真词作成就差异探因摘要:李清照和朱淑真同是宋代伟大的女词人,一个生活在北宋末,一个生活在南宋初,都有词集留世,朱淑真的词深受李清照的影响,历代文人都喜研究她们,将她们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朱淑真的文学成就仍远远比不上李清照。

李清照后人誉为婉约之宗,且多有忧国忧民之作,朱淑真大多是闺怨之作。

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受她们的生平际遇及时代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朱淑真生平际遇时代《云韶集词坛丛话》:“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前绝后者,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可亚于易安。

宋妇人能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词史上成就颇高的女词人,她们在当时就因文思敏捷和蕙质兰心闻名于世。

虽然宋代写词的妇人较多,但有词集遗世的就只有李清照、朱淑真及吴淑姬了,而后者的文学成就词作传诵度远不及前两位。

李清照的《漱玉集》、朱淑真的《断肠词》同为后世所推崇,誉为中国女性文学代表之双璧。

后世文人也对这两位女词人偏爱有加,称颂之词不绝。

《白云斋词话》评价李清照:“宋闺秀词,自以易安为显”。

《纪略》称赞朱淑真:“文章幽艳,才色娟丽,实闺阁所罕见”。

但是同为宋朝杰出女词人,朱淑真的文学成就远远比不上李清照。

李清照的词风格灵秀隽逸,跌宕有致,将婉约词写到了极致,被后人誉为婉约之宗,《雨村词话》中有记载:“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并且形成了李词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她另著有《词论》一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影响颇大。

朱淑真的词收录在《断肠词》中,《断肠词》顾名思义都是闺阁中的愁思哀惋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

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

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

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

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

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

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

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

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

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男性不同,女性以家为事业,她们是将爱情当作事业来经营的。

古代的女子犹是如此,因为她们几乎被彻底剥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权力,她们只能在爱情的疆域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为对爱情的重视,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创作风格都在感情的经历中变化着。

在创作前期,李清照与朱淑真多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对爱情的向往。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李清照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也许是仗着父母的宠爱,她敢于突破封建道德对女子的约束,亲近自然,饮酒作乐,甚至迷失在郊野的美景中不知归途。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好一个率真无拘束!而在《点绛唇》中,少女的姿态更是惹人喜爱,她娇俏烂漫、情窦初开,活泼之中又不失少女的娇羞,“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却把青梅嗅”,细致传神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描写出害羞中透出的对爱情的无限憧憬。

在朱淑真《秋日偶成》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少女关于爱情的独白:“未知心事属他谁?”这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对爱情发出的由衷呼唤。

而“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朗万首诗”则是这呼唤的深挚回声。

她为自己描摹的意中人,是与她同兴同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男子。

而后期由于感情生活的不顺利,李清照和朱淑真的风格也转向了沉郁凄怆。

然而在悲凉哀婉中不同的是,李清照的词中更多的是写相思之苦。

朱淑真更多的是表达对美好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渴望。

李清照曾拥有过一段惺惺相惜的美满婚姻,纵使日后生死茫茫,这份情也足以回味半生。

因此她后期的词将相思之苦和离愁孤寂之痛倾吐得淋漓尽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欢聚的幸福已经在离别中虚化,眉头的舒展只是表情的停歇,而思念早已深入骨髓,挥之不去。

在“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凝滞中,
往日的期待全然不见,幸福已是明日黄花,除了守候和回望,无计可施。

朱淑真的经历似乎更令人同情,一代才女,却因为父母之命断送了一辈子的幸福。

然而婚姻可以扼杀她的青春,却无法降伏她的灵魂。

从少女时代的大胆张望到悲情岁月的决然离世,她或者无忌坦言,或者幽怨感伤,却从来不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绝望是最后的姿势,宁可毁灭不肯苟活。

然在毁灭之前,亦是一路抗争,一路悲歌。

在《黄花》中,“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以黄花自比,将俗不可耐的丈夫比作黄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个“不随”显示了对人格独立与自由的无上向往,也显示了她与不幸婚姻对抗到底的无畏与决绝。

然而向往与对抗都是需要代价的,悲与感伤由此倾泻,流淌一生。

除后期创作上侧重点的不同点外,李清照与朱淑真在思想内容上也有不小的差异。

李清照词虽抒发个人的不幸遭遇,但透过个人身世可以看到社会动乱、国家兴衰,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而也就具有较大的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也使得李清照的词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感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作者用项羽乌江自刎的史事,借苦讽今,谴责南宋政权的渡江逃跑。

诗中对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加以歌颂,正是对当时投降派甘心屈身事敌的可耻行径的有力讽刺。

而朱淑真的诗词在这方面的影响不及李清照。

朱词的思想内容总的说来是比较单薄、消沉的,有一部分表现了对于爱情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她表现最多的是“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的孤单寂寞生活和苦闷哀愁的情感。

同时,在感情的抒发上两人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李清照相对浅淡,趋于内敛;朱淑真相对浓烈,趋于放旷。

同是描写恋爱中的甜蜜娇态,李清照笔下的女子笑颜如花,一句“眼波才动被人猜”将爱情浸润下少女的矜持和妩媚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朱淑真的表达则直白地多,“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她真切地表现出爱情中的女性的娇弱、痴迷以及在意中人面前的无所顾忌。

在那样一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朱淑真的言行无疑被封建社会当做一颗毒瘤。

然而性格的倔强,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支配着她不得不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排遣,一种对压抑生活的社会抗争。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算得上是风华绝代的才女,奈何封建社会给女性戴上了沉重枷锁使她们步履维艰动弹不得,这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读她们的词作,是一种美的享受,不管那美是温暖的还是凄凉的。

那情真,那风华,那美丽,那心动,会使我们永远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