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作者:王玮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9-01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求同存异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1.语言上的异同
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情感上的异同
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
心中蕴藏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绝望,以至于开端劈头问道"春花秋月何时了",触目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深而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得情感则更为复杂,国破家亡的悲愤,金石字画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独无依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可倾诉,只能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细而多。
李煜与李清照,一失其国,一失其家,失国者总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失国有如失家,让人怒其不争。而失家者总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失家有如失国,可谓女中丈夫,让人敬佩。
4.谋篇布局的异同
从篇幅上来说,李煜的《虞美人》属于小令,大开大合,不做细节描摹,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无数曲折,无数欲语还休。上片一句"往事知多少"刚刚问出,却又笔锋一转去描写小楼东风。他心中的"往事"也不知是"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故国,还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萝"的故宫,抑或是"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故人。无论是什么,那往事自然是不能想、不敢想,更不忍想的了。
而下片"只是朱颜改",一句轻轻的感叹,不仅蕴藏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惆怅,更有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愧疚,字字泣血。
与李煜不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更倾向于选取生活中的琐屑细节,如淡酒、黄花、窗儿、梧桐、细雨等意象,用较长篇幅来细腻地展现词人自我内心世界,比起李煜的境界阔大深远,李清照更加婉曲细密。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利用时间的慢慢推移、空间的不断转化和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人物心理细微的变化,使情感的抒发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更加淋漓尽致。
两首词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也正好反映了小令和长调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
诗歌对比教学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两位词人和两首词的异同,在对比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诗歌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