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6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阅读古代文言文,理解古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能够使用古文词汇,进行基本的古文造句。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古文知识,进行古文鉴赏和批评。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古文课文、古文词汇表、古文翻译本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用精心准备的图片或故事情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文基本知识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文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古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帮助学生打下古文基础。

步骤三:阅读古文课文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选定的古文课文,并逐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

2. 学生边听边读,边跟读古文课文,加深对古文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词汇练习1. 教师给学生分发古文词汇表,让学生逐个背诵和使用这些古文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2.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古文词汇竞赛,以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步骤五:古文批评与鉴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文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用批评眼光看待古文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定的古文进行鉴赏和批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古文课文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2.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分析和思考。

步骤七:总结和反思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一篇古文作文,要求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和词汇进行写作。

2. 组织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课堂积极性、对古文的理解等方面。

2. 教师设定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

岳阳楼记教案(6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其绩稍逊于宏道。

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

初中历史经典古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经典名篇。

2. 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教学难点:1. 对古代汉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 学会通过阅读古文进行文学鉴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本《古文阅读选粹》2. 《唐诗三百首》部分名篇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对唐代诗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导学(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经典名篇,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

三、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名篇,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四、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诗歌,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古文,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背诵并撰写读后感,以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唐代诗歌的欣赏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阅读名篇,学生也能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热爱古文,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水平。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任务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赏析炼句之美,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复习目标:1.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

2.学会欣赏炼字艺术。

题点一 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清代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考查赏析诗词中作者锤炼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等。

一、古诗中常炼字的类型动词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的广阔。

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音词。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戏蝶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拟声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对枯燥的课本和考试的压力,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部分教案范本,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作。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古诗词,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的结合。

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风音乐、相关画作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还可以通过口头报告、诗词朗诵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更能激励他们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

总的来说,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人生旅程增添一份诗意。

这份教案范本只是一个起点,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六主观简答课件

【解析】 “赵国、燕国”表明答题区域,“游说策略”“不同”表明答 题方向。 【答案】 ①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②对燕 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1)根据情节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全面 梳理情节,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精准概括。
【参考译文】 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拦击后赵军队,镇守后赵的
将士归附祖逖的人很多,后赵疆土日益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 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 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 下的人他都加以礼遇。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 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下令让幽州官吏为祖逖的祖父、父亲修建 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坟,趁机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 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 倍的利润。祖逖约束将领们不使他们侵扰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 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他幼年爱好古学,博览群书。年轻时
不肯苦练书法,字丑陋拙劣,参加科举考试,总是考不中。于是向官府捐 纳财货入太学读书,艰难窘迫、坎坷不顺长达二十年。曾祖父张文恭去世 后,家中灾难渐渐袭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走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 食物,不下楼的时间达三年之久。江西邓文洁到越地,吊祭曾祖父张文恭, 曾祖父张文恭坟墓上的树已经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流下眼泪,悲伤哽 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悒悒不乐,原来是邓文洁
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 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 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 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 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 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 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 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 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 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 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 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 韩信太晚了。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

初中古文诗歌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阅读古文诗歌的能力,能够理解、欣赏古文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

2. 古文诗歌的阅读方法:如何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3. 选取适当的古文诗歌进行教学,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古文诗歌的历史地位、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古文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为学生阅读古文诗歌奠定基础。

3. 阅读指导:教师示范如何阅读古文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文诗歌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5. 诗歌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文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文诗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文诗歌阅读理解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态度和兴趣。

五、教学资源1. 古文诗歌教材:选取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文诗歌教材,如《古诗十九首》等。

2. 教学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古文诗歌的背景资料、解析等,为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

古代诗文阅读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古代诗文的阅读,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2. 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3. 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分析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文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讲解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如:了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分析诗文的结构、意象等。

3. 分析古代诗文中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如:阐述诗文中的传统节日、历史事件、哲学观念等。

4. 讲解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如:分析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文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发言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对古代诗文的欣赏和评价,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

4. 综合素养: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古代诗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古代诗文选集:收录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用于教学参考。

2. 参考书籍: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的辅导书籍,提供更深入的解析和解读。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古代诗文资料,如古代诗文的翻译、注释、背景介绍等。

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用于展示和播放古代诗文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文的审美价值。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语言之特点(风格)

点拨关键
(1)赏析五角度 ①观题材:如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 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等。 ②找意象: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 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③品用词: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 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活动一 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
(一)请判断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从表格后选相应的字母填入表中)
诗句
语言风格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C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E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A.沉郁顿挫 B.悲壮慷慨 C.清新自然 D.委婉含蓄 E.平淡质朴 F.华美绚丽 G.婉约缠绵 H.雄奇豪放 I.明快简洁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 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静态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主要刻画 了人物的活动。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虽然诗人远在郡楼 之上,又加之农夫农妇们是以地方俚语唱和,必然使诗人无法辨清其词, 却亦能欣赏其旋律,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但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
鉴赏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刘禹锡出身于庶 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 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使他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 了解。他对农民的疾苦是比较关心的。在任地方官期间,每遇灾害他 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 《插田歌》就是其中之一。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基础巩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基础巩

三、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在诗
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关注点 特征
标题 意象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一般是单纯的某物(如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 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 咏。
史来谈,往往意蕴深厚,典雅含蓄,耐人寻味。 ①对自然山水人性化的观照,折射诗人内心的思考。②对人生困 情感 顿的理解与领悟,产生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观。③在日常的生活 图景中蕴含深刻的思辨,思想情感冲淡平和。 ①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②巧借景与事托寓哲思。③借助景物 技法 描写和比喻。④主要运用典故、对比、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 表达作者的哲思。
关注点 特征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赠”“奉和”“酬”“酬赠”“答”“见赠”“寄”等字。
①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安慰和答谢;②借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由的 情感 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
闷。 常用技法:①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比兴之外的深 技法 意。②对比。今昔对比,自己和友人的对比等。 常用抒情手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2. 掌握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常用修辞手法;3. 能够独立分析和鉴赏古代诗歌。

教学重点:1. 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2.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3. 如何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种古代诗歌的鉴赏材料;2. 音乐播放器;3. 录音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 (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2:引入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10分钟)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意境深远、精炼、含蓄;形式多样、韵律优美;常用修辞手法丰富等。

引导学生研究并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Step 3:分析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2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并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例子进行解析和分析。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古代诗歌鉴赏。

Step 4:分析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15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Step 5: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0分钟)给出几首古代诗歌,并演示古代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包括理解诗歌主题和意境、分析修辞手法、品味诗歌韵律和格律等。

Step 6:学生练习和讨论 (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进行古代诗歌鉴赏的练习和讨论,相互交流意见和观点,并互相评价和提出建议。

Step 7: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古代诗歌鉴赏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鉴赏文章。

Step 8:课堂小结 (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主题,通过介绍和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修辞手法、韵律和格律等,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古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分点突破1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

【微知点】 鉴赏景物形象的三个步骤 描绘诗中展
现的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 括景物所
营造的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 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
思想感情分析情感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 查找
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换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 意象
可转换为“细柳”“红花”
描绘 要找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画面 描绘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直接翻译
抓住描述该景物的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把握其外 在特征。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形容 概括 词要抓住形容描摹的声、形、色、味等体味。还需关注有关 特征 景物的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的词语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突出了居庸关怎样的环境特征? 【我的分析】 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前四句写景, 后四句写感。颈联写面对时局混乱,良臣进阶无路的现状,诗人十分失 望、愤懑,想暂居家中;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 动的故事。 (1)指出首联交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首联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是冬日傍晚,地点是古镇 青山口,天气是寒风呼啸,这些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
【注】 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 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这首词上阕刻画了桂花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我的分析】 这是一首咏桂花词。分析桂花的形象,可以从形(外 在形象)、神(内在品质)两个角度考虑。

初中课内古文复习教案

初中课内古文复习教案

初中课内古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巩固和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知识,提高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古文知识,能够分析和解读古文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古文实词: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 古文虚词: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3. 古文句式:掌握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句式,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 古文阅读:复习初中阶段所学的古文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整理好复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古文文本。

2. 课堂讲解:(1)古文实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实词,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实词的用法。

(2)古文虚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虚词,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

(3)古文句式: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句式,通过例句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句式的结构。

(4)古文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文文本,通过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古文知识进行解答。

4. 课后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古文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3. 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古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

3. 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4.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古文,多积累古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古代诗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专题复习六[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外古诗阅读(一)折杨柳①[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折杨柳:选自《全唐诗》,乐府歌曲名。

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景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二)宴词①[唐]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的诗。

②畎(quǎn):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

棹,长的船桨。

3.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的特色,“悠悠”一个词则暗示了诗人一片的深情。

4.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做简要赏析。

(三)从军行[唐]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①海:湖泊。

5.请从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四)追感往事①[宋] 陆游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

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6.结合诗中画线句的内容,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①开。

春雨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水:贴着水面开放。

②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7.“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六)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①秋高苑马②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释】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9.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0.诗的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pptx课件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pptx课件

抒情(主)
4.律诗对仗特点 就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选诗来看,考查材料多为唐、宋诗中的律 诗。律诗每首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 颈联必须对仗,这为解读诗歌提供了一定帮助。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
正对 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变迁、怀
古伤今之情
3.章法结构特点
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
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近体 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 最重要)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阕 (片)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有的诗讲究起、 承、转、合
写景(次)
下阕(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1)同学们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 (2)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 点没有联系。
3.“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 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一般情况 下,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 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5)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 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 关。,

自己已经年老,仍居他人之下;春已归来,而自己远
反对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课件(共56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课件(共56张PPT)

词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
的用法。
★★★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 ★★ 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如“而”:“学而不思则罔”(《〈论
语〉十二章》)一句中的“而”连接“学”和
“不思”,它们之间为转折关系,所以“而”
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般在这四个方面。①修辞手法赏析
不当。比如,把诗词中运用的比喻
古诗词 阅读
内容理解和 赏析 2~4分
(选择题)
说成拟人,或把设问说成反问,诗 ★★★★★ 词中或诗句中本没有运用某种修辞
手法却说运用了。②表现手法赏析 错位。将两两相对的概念错位,如
正衬与反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以动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错漏举例】 B/C/D 【错因归纳】 考生选B项,是未能理解诗中环境描写的顺序,不能判定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是城边水涯景色。
续表
考查频率
专家支招
2.联系生活,有感而发。从选文中探究作者的思想
感情,要分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意向是肯定还是
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文章主旨
是让读者吸取教训还是获得启示、懂得道理;对文
★★ 章所说的现象、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
3.适当延伸,巧妙归纳。任何一段选文,联系当今
的社会生活,我们都可以做适当延伸。因此,我们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词、曲等。

2. 古代诗歌的特点:节奏、韵律、对仗、意象等。

3. 古代诗歌的分类: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4. 鉴赏方法:了解作者背景、分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

5. 教学实例: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进行诗歌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2. 难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实践:以《登鹳雀楼》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体会诗歌的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诗歌鉴赏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古代诗文阅读反思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反思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反思教案教案标题:古代诗文阅读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古代诗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古代诗文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分析古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进行反思和思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水平的古代诗文作品,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

2. 准备相关的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文的背景介绍、注释和解读等。

3. 提前准备一些问题和讨论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思辨。

教学过程: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古代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文,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探究:1. 分组阅读古代诗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文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

3.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反思:1. 提出一些反思问题,如:这首诗让你有什么感受?你如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启示或警示?2.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化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文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文,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文,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幅相关的画作。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艺术活动,拓宽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范围。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对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6 必修四(二)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滕王阁序并诗》、《秋声赋》
[学案目标] 1.重点掌握三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了解文中涉及的文化典故等常识,背诵《滕王阁序并诗》第2、3两段。

2.重点掌握“以”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使用和意动的
区别。

1. 下列多义词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控蛮荆而引.瓯越恭疏短引.
B.⎩⎪⎨⎪⎧ 一言均赋.横槊赋.
诗 C.⎩⎪⎨⎪⎧ 视.清季有加视.五人之死 D.⎩⎪⎨⎪⎧
都督阎公之雅望.是所望.于群公 答案 C
解析 C 项比较。

A 项接引/序言。

B 项写作/吟诵。

D 项声望/希望。

2. 下列加点的字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A.⎩⎪⎨⎪⎧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百忧感.其心
B.⎩⎪⎨⎪⎧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屈.
贾谊于长沙 C.⎩⎪⎨⎪⎧ 襟.三江而带.五湖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
之 D.⎩⎪⎨⎪⎧
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 答案 A
解析 A 项同为使动用法。

B 项为动用法,为……立传/使动用法。

C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D 项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3. 找出下列句中所用的典故,并解释其内容。

①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碧血”源于“苌弘化碧”,传说志士苌弘死后,血凝为碧,后化指为正义而死。

②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下榻。

东汉太守陈蕃是一代儒宗,平时不接俗客,但特地为接待当时的品学兼优之士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榻挂起。

③今晨捧袂,喜托龙门:龙门。

龙门今在山西稷县西北,相传为大禹开凿,鱼集于其下,登者化为龙。

④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知音传说。

指古代传说钟子期与伯牙弹琴成知音的故事。

4. 填空。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⑤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⑥骈体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是骈偶和“四六”。

1.“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辨析、点拨。

(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并试归纳其规律。

①以.坚毅不挠之精神
②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④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⑤初淅沥以.萧飒
⑥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答案①②⑥为介词,其余为连词。

“以”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兼类虚词,可作连词可作介词。

如何辨别这两种用法呢?最简便的办法是:除去表原因的,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
则是介词。

在表原因时,“以”的用法最难辨析。

这时,表原因的“以”,后面是分句,它是连词;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是介词。

(2)试用上述方法快速辨析下列句中“以”的用法。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
何惭? ②倘国人皆以.
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 ③引以.
为流觞曲水 ④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⑤重为乡党所笑,以.
污辱先人 ⑥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⑦以.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⑧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
稍陵迟 答案 ②③④⑦为介词,其余为连词。

(3)试用此法做高考题。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何以.报为妻卧草中以.号 (12北京卷第7题D 项) ②⎩⎪⎨⎪⎧
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 (11江西卷第11题A 项) ③⎩⎪⎨⎪⎧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 错误!
答案 ①不同。

前“以”是介词,用;后“以”是连词,表修饰。

②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③连词,因为;介词,因
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指甲(主语)使乙(宾语)发出某个动作行为或发生某种变化。

一般用法,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由甲(主语)发出、发生。

例如:
a.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b.(秦孝公)外连衡而斗.诸侯。

例a,“斗”由主语“两虎”发出;例b,“斗”是主语“秦孝公”使宾语“诸侯”发出的动作行为,为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甲(主语)思想上、意念上认为乙(宾语)具有某种身份或表现出某种性质或发生某种变化等。

一般用法,某种身份、性质或变化由甲(主语)所具有、发生。

例如:
a.君美.甚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例a,“美”这一性质是由主语“君”表现出来,为一般用法;例b,“美”这一性质则是主语“吾妻”思想上、意念上认为宾语“我”所具有,表现出来,是意动用法。

②特性不同
使动用法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意动用法则没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种类不同
名词、动词、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而名词、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则没有。

④翻译不同
使动用法一般用“谁使(让)谁怎么样”即“使之××”的格式翻译。

如“惊天地”可译作“使天地惊奇”。

意动用法一般用“谁认为(感到)谁怎么样”或“谁把谁当作(看作)什么”即“以之为××”的格式翻译。

如“吾妻之美我”可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

演练体悟
(1)指出下列句中的意动用法或使动用法。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
③腾蛟起凤:“腾”、“起”,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无
⑤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
⑥其气栗冽,砭人肌骨:无
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
(2)“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人教社1988
年版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

而人教社2000年版释“王之”为“使……为王”。

你认为哪种解释正确?为什么?
答案后一种解释正确,“约曰”如何,是激励诸将奋勇破秦的措施,是要兑现的,不是“先破秦入咸阳者”自己要“王”,而是怀王要使他为王,要封他为王。

1. 下列三组均为高考题,你能在不顾及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判断其用法和意义是否相
同吗?
①⎩⎪⎨⎪⎧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 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之不存
(13天津卷第10题A 项) 答案 不同 解析 上句为目的连词,用来;下句为介词,因为,“以”后省略宾语“之”。

②⎩⎪⎨⎪⎧ 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0四川卷第9题A 项) 答案 相同
解析 介词,凭借。

③⎩⎪⎨⎪⎧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传主宋清)不以.
怠遇其人 (10北京卷第7题B 项) 答案 不同
解析 动词,认为;介词,凭借。

2. 下列不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的一项是
()
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吾从而师.之
解析B项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3.下列不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一项是
()
A.忧劳可以兴.国
B.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答案 C
解析C项意动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10江苏卷翻译题)
译文:让我不因为富贵贫贱而使自己的心烦劳,这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要点:句式,判断句。

关键词:累,使动用法;其,我,自己。

)
②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09山东卷翻译题)
译文: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便让他停下来吃饭。

老朋友说:“好。

”(要点:止,使动用法,使……止。

)
5.翻译下面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故①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②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
子·非十二子篇第六》)
译文:①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耻辱,不把被人污辱看作耻辱。

②不被荣誉诱惑,不被诽谤吓退,顺着正道而行,端直地使自己品行端正。

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种活用现象,不仅要能辨识出,更要能在翻译时落实,准确译出它们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