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指导课 五年级《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1.古诗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
(zhòu zòu)2.彩丝穿取当银钲.。
(zēng zhēng)3.草满池塘水满陂.。
(bēi pō)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似被山含住的红红()以及放牛回家的()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和()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五年级群文阅读:《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教学设计+学习单

群文阅读: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教学目标:一、通过对五首古诗的探究,梳理动词写活诗歌的方法。
二、通过给三首现代诗添加动词,初步在运用中感受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知道动词能让图画有动态1.欣赏动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师:你用了动词,描述了图画的动态。
2.欣赏静图,你能用动词让图画动起来吗?二、探究一组古诗词的动词,梳理动词写活一首诗的方法1.揭题:理解“活”字。
一个动词不仅能让一幅画动起来,也能写活一首诗。
你怎么理解这个“活”字。
生:动词让诗有活力;动词让诗有了生命;动词让诗有动态。
(随意)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词,整体感受一连串特别的动词。
师:在古诗词中,特别的动词有许多,请你拿出学习单,自由地朗读五首古诗词。
3.以《泊船瓜洲》为例,示范研究古诗词中的动词。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泊船瓜洲》。
这首诗中,有一个动词很特别——绿。
生说,师板书完成表格第一行,抓关键词示范填。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1)1至4号依次选择四首诗。
自主学习3分钟,并仿照《泊船瓜洲》,填好其中一行表格。
(2)由1号组长主持。
1至4号依次当老师,讲解自己研究的动词,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完善表格。
(3)由2号组长主持,将动词进行分类,有几类填几个圆圈,1至4号依次说填的理由。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示儿》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文本,标注出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b.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呈现(10分钟)a.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
b.教师讲解生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c.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a.学生分组朗读古诗,互相交流感受。
b.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角色扮演,再现古诗的情景。
4.巩固(10分钟)a.学生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思维能力: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品味古诗的韵味,语言特点,感受诗人是如何表现饶有趣味的儿童形象的。
【课前解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与四年级下册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属于同一组诗。
古诗的前两句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出农家耕织的场景: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出赞扬之意。
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一诗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
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现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生动地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这三首诗的内容都涉及古代乡村中儿童的生活,表现出的都是儿童的天真浪漫和童真童趣,但每首诗又各有特色。
首先,儿童进行的活动不同:第一首诗写的是童孙学种瓜,第二首诗写的是稚子弄冰,第三首诗写的是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笛。
其次,儿童活动的环境各异:第一首诗是农忙时的村庄,第二首诗是寒冬时的村庄,第三首诗是夕阳西下的池塘边。
【教学目标】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会认“昼、耘、稚、漪”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词句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鹿柴(zhài)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词句注释:⑴鹿柴: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⑵但:只⑶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⑷复:又。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词句注释:⑴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⑵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⑶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⑷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⑸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词句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动与静分析表格题目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词写景手法《绝句》《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秋日即景》尧坝如画里,驿站映晴空。
,秋蝉栖梧桐。
自己动手写诗教案教学设计

自己动手写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自己动手写诗》。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自己动手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够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能够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自己动手写诗》,并解释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教师分析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讲解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自然景色的图片或关键词,让学生动手写一首小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诗作展示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来欣赏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自己动手写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动手写一首小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自己所学的古诗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写一首小诗。
答案:春日阳光照,花儿绽放笑。
小草绿如茵,蜜蜂采蜜忙。
2. 作业题目:请分析下面这首古诗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境和情感。
答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写诗的兴趣。
然而,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第一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第一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另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诗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古诗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的文本。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古诗三首第一首》。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2篇

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2024~2024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1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学习这几首诗,学生可以理解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培养对诗歌的欣赏才能。
教学目的:1. 知识目的:a. 理解《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b. 掌握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2. 才能目的:a. 学会欣赏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b. 可以运用诗歌的写作方法进展创作。
3. 情感目的:a.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b.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才能。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内容和背景;2. 难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进展导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什么?二、呈现课文〔约10分钟〕1. 老师朗读课文,带着学生一起朗读。
2. 分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课文〔约20分钟〕1. 学习《静夜思》: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2. 学习《登鹳雀楼》:理解王之涣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3. 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学习诗歌的根本构造和特点。
四、欣赏课文〔约10分钟〕1. 老师朗读《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带着学生品味诗歌的美感。
2. 学生分组或个人欣赏一首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创作练习〔约15分钟〕学生按照《静夜思》、《登鹳雀楼》或《望庐山瀑布》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自己的短诗。
六、展示与评价〔约10分钟〕学生依次向全班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展互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下语文人教版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自己动手写诗教案教学设计

自己动手写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章“诗歌的鉴赏与创作”。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何鉴赏诗歌以及动手写诗的技巧和方法。
涉及的教材章节为2.1节“诗歌的魅力”,2.2节“诗歌的基本形式”和2.3节“诗歌的创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创作技巧,如何将情感与形象融入诗歌。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诗歌创作的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鉴赏与创作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基本形式。
3. 诗歌鉴赏: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
4. 动手写诗:教授诗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寻找创作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5.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大家共同点评、讨论,提高创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知识起源、发展、基本形式2.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形象、情感3. 诗歌创作技巧灵感来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示例:春天春风轻拂柳丝长,绿水青山画中游。
花开枝头笑迎客,蜂蝶翩翩舞不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存在构思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欣赏、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群文阅读:《芣苢》《插秧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耕耘天地间,劳动亦陶然
第6课
《芣苢》《插秧歌》
学习任务一 精读课文,初感劳动之态
活动 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一》——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习任务三,素材拓展,升华劳动真谛 1: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2: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3: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4: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学习任务二 群文阅读,再悟劳动之美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观刈麦》(节选)——白居易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B组探究《插秧歌》,尝试角度:
• 1、首联连用四个精彩的动词“抛”“接”“拔”“插”,请尝试赏 析。
• 2、“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 果。
• 3、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群文连读课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一、【学习目标】1.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自然美,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2.学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景手法,体会二者的完美融合。
3.学会赏析并写作写景抒情散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两篇文章精致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作者的人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比较鉴赏——学以致用四、学习方式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五、【课时】3课时六、设计思路两篇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佳作,景物描写细腻精致,又都是缘情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眼中的景象,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是美好的;“清静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都是美好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更反映出他们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打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藩篱,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看问题学习,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通过比较鉴赏,学会感受品味鉴赏写景文字的特点,了解景物中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把握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并学习写作写景抒情的散文。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朗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有意识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多让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用问题引领学习,让学习过程充满思考与探究,领悟与创造。
)要求:1.读准正音、读出感情(每篇至少朗读两遍)2.整体感知,找出文眼、理清两篇文章的脉络,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问题导读:《故都的秋》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作品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一特点的?《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活动二、自主合作师生交流《荷塘月色》1、文眼:心里颇不宁静2、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古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古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特性和重要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案例研究:分析其他古诗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拓宽文化视野。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古诗的创意项目,如编写古诗故事、设计古诗主题的绘画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5.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6.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智慧和情感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生价值观。
7.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应用,例如编写古诗故事、设计古诗主题的绘画等。
8.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9.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10.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古诗学习中,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学习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小偏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感谢您的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板书诗题)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
“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提问:为什么说两首诗是“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呢?答:这两首诗歌都是以“劳动”为题材,展示了古代劳动者的风采。
思考:那么,这两首“劳动之歌”有何不同之处?二、《芣苢》分析:中国是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关于劳动的美好诗句。
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勤和不易,也读到了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农事诗。
那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
可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
①齐读《芣苢》这首诗,并注意红框内字的读音和意义:(1)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2)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3)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4)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②提问:元代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那么诗歌是如何将这种快乐传递给我们的?(1)首先想象:读完《芣苢》你的脑海之中呈现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也就是说:春天阳光灿烂和风习习,芣苢在阳光下绿的亮眼,一群妇女欢欢喜喜地采着芣苢,还唱着那“采采芣苢”之歌,这是一幅多么和乐的画面。
(2)重章叠句,循环往复手法的运用:我们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是为了什么?答:强调、突出一件事物的重要性。
那我们再来看看《芣苢》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中,除了课件上标绿的这几个字,其他的再无变化之处,这是为了什么呢?答:突出了采摘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3)刚刚我们提到,这首诗除了六个动词的变换,其他的地方都没有变化。
在一大片没有变化的词句之中,这几个变化的动词显得格外扎眼。
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

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五年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朗诵,积累好诗文,感受诗文的境界;2、体会诗文中动词的妙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文中动词的妙用,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1、了解学生阅读状况;2、制作相关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殊的课,叫群文阅读。
指的是围绕着同一个议题,多篇文章聚在一起阅读。
希望大家认真听,细心想,有多多收获。
一、故事导入1、我们的课从一个故事开始:宋代诗人王安石,官拜丞相,一身致力于推行新政,两次所以被罢免官职,心恢意懒。
此时,皇帝却再次招他为相,他带着满怀思绪登船赴任,船经瓜州,此处与他故乡钟山已相隔不远。
坎坷飘摇的他不禁更加感慨,纵情赋诗一首2、出示课件《泊船瓜洲》引导朗读——请齐读。
(正音:间)二、引导读《泊船瓜洲》揭示阅读议题1、自由朗读、指名读2、看看注释,边读边想:你比较喜欢那句诗?。
(指名说、读)3、抓到绿字时追问:为什么?(深入引导找出诗文钟特别的动词——“绿”,通过配图领悟:使变绿。
)1)“绿”字的意思是什么?本是形容词。
诗句中使用了使动用法,用它作动词。
解释为:使之(江南岸)绿了。
男女生分别读2)相传诗人反复推敲,曾先后用了上十个字,最后才敲定了“绿”字,可见诗文用词的斟酌到位。
一个“绿”让我们感受春意盎然。
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跟老师一起走进那多情的江南,去发现春天的美,在这江南的春天有……。
引读——这……告诉我们……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真是春满人间!请大家带着感情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诗。
配图齐读。
4)正所谓一个动词写活了一首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群文阅读课的议题。
(板书议题)4、揭示阅读议题师述:这节课,我们上群文阅读课。
这节课的议题就是“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
(师指议题,生齐读)过渡:其实,不但仅是古诗,很多现代诗里也藏着这样赋予活力的动词,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现代体会一番。
三、阅读《初春》1、课件出示诗文《初春》,自由朗读,圈出诗中的动词。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的第二单元由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和两首古代诗歌组成,向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状态和劳动价值。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农事诗,穿越时空,感受先民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精神。
二、初读:感受诗意朗诵《芣苢》和《插秧歌》,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字含义诗歌画面表现手法采采摘《芣苢》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农家妇女采摘芣苢时的欢快画面。
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
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弯腰、采摘、收取、盛装一气呵成。
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唱着自己的劳动,有的唱,有的和,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重章叠唱有取得、获得掇拾取、摘取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篇目劳动顺序诗歌画面表现手法《插秧歌》抛秧——插秧——拔秧——插秧《插秧歌》形神兼备地描写了一户农家农忙时节辛勤插秧时的情形。
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有的拔秧、有的抛秧、有的插秧,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
白描比喻反衬三、研读:体悟诗境1、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它们不同的意味。
明确:《芣苢》中使用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
“有”是女子采到芣苢后用双手合抱“捧”的动作;“掇”“捋”是由一棵棵的摘取到成把地取下,动作由慢变快,越采越多;“袺”是用衣襟前的一块布盛装芣苢草;“襭”指提起衣襟旁边两块布系在腰间以便盛装更多的芣苢草。
《芣苢》《插秧歌》群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从《芣苢》悟劳动之美课标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选择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教材分析《芣苢》是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篇目。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在课本和试卷中已经接触过各类题材的诗歌,其中劳动题材的诗歌所占比重较小。
试卷上的诗歌鉴赏题大部分只要求鉴赏一首诗歌,有一些是两首诗歌的比较阅读。
对于群文类阅读,高一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
高中生有一定的诗词知识积累,但是比较缺乏系统的梳理整合,缺乏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以及和诗人之间的共情,所以赏析诗歌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表现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古人的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交流探讨法、任务型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 精美教案(统编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3 1.会认42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 口语交际 1 1.走进提问对象——大人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学会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
2.学会倾听,在交流时边听边记录。
3.学会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指导课——
五年级《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五首古诗的探究,梳理动词写活诗歌的方法。
二、通过给三首现代诗添加动词,初步在运用中感受一个动词写活一首诗。
一、欣赏图片,知道动词能让图画有动态
1.欣赏动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你用了动词,描述了图画的动态。
2.欣赏静图,你能用动词让图画动起来吗?
二、探究一组古诗词的动词,梳理动词写活一首诗的方法
1.揭题:理解“活”字。
一个动词不仅能让一幅画动起来,也能写活一首诗。
你怎么理解这个“活”字。
生:动词让诗有活力;动词让诗有了生命;动词让诗有动态。
(随意)
2.自由朗读五首古诗词,整体感受一连串特别的动词。
师:在古诗词中,特别的动词有许多,请你拿出学习单,自由地朗读五首古诗词。
3.以《泊船瓜洲》为例,示范研究古诗词中的动词。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泊船瓜洲》。
这首诗中,有一个动词很特别——绿。
生说,师板书完成表格第一行,抓关键词示范填。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
(1)1至4号依次选择四首诗。
自主学习3分钟,并仿照《泊船瓜洲》,填好其中一行表格。
(2)由1号组长主持。
1至4号依次当老师,讲解自己研究的动词,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完善表格。
(3)由2号组长主持,将动词进行分类,有几类填几个圆圈,1至4号依次说填的理由。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①。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释义①: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
分类:绿和红,都是将颜色词用作动词,送和弄都是拟人的用法。
敲是动静结合。
5.全班交流,黑板上完成手绘表格。
6.小结:是的,拟人化的动词让诗有了生命。
其实除了颜色词以外,其他的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比如“明日落红应满径”的满字,副词用作了动词。
三、给现代诗加动词,并与原诗比较,体会原诗动词的妙处。
1. 现代诗的年龄并不大,大概诞生于100年前,这是胡适写的第一首现代白话诗《蝴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受?PPT出示: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2.第一首现代诗的艺术水平并不高。
渐渐地,诗人们发现,现代诗是可以学习古诗的,比如出示顾城的《小巷》,请一生读:这首诗里有特别的动词吗?让你想起了哪首诗?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你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师:是的,就是刚才的“僧敲月下门”。
你知道推敲的故事吗?现代诗人也在反复推敲,尤其喜欢推敲动词。
怎样用一个特别的动词,让景色动静结合,怎样用一个颜色动词,让画面活过来,有色彩,怎样用拟人化的动词,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有生命。
3. 现在请你当当韩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由3号组长选择其中一首诗。
组员自己琢磨几个动词,填入横线。
(2)由4号组长主持,组内互评一个填得最特别的动词,组员依次说说“为什么特别”。
初春
殷常青
一枚嫩芽
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
脱去冬天的衣衫
一枚嫩芽
带动成群的嫩芽
快活地摇晃着脑袋
风,在一片摇晃中
在一片叫喊声中
把春天出了地面
(扶)
秋
沙白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着秋天
(坐)
我家、都市和乡村
陈淑勤
都市里楼房
乡村里树木
我的家
快乐和幸福
(种)
4. 全班交流,黑板上完成手绘表格。
5. 出示原诗,齐读。
谈谈对原诗动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