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2011-03-02 13:22:22 Tag:英语学习方法学英语学习我要评论()第二语言习得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本文介绍了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结合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探讨了如何把克拉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传统的阅读理论把阅读看作是一个被动接受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s),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fromtextto brain)。
这种模式把读者看为由字母一单词一短语一句子一段落篇章的解码者。
在阅读课上,教师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句型和表达法,把阅读课变成了语法及词汇课,阅读材料则成为了学习语法和词汇应用的范文。
老师充当了语法讲解和翻阅字典的工具,而学生则成为被动容纳这些知识的容器。
这种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一一学习语言。
1.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七十年代就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在已经掌握了一定母语系统的前提下,在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
1.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distinction hypothesis)
克拉申认为习得就是下意识的、非正式的、自然的、甚至是拾遗式的语言学习过程。
学习是指有意识的、正式的、明确的学习语言规则。
习得方式比学习方式更为重要。
有些第二语言理论家认为孩子是习得语言,而成人只能学习语言,根据克拉申的这一假设,成人也能习得语言。
1.2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是在区分习得和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克拉申认为这是他整个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
因为输入假设回答了语言教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我们怎样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外语。
克拉申把输入假设概括为如下四点:(1)输入假设与习得有关,与学习无关。
(2)通过理解含有稍微超出学习者现有语言能力的结构的语言(,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3)当交际成功时,即可理解输入时,就会自动包括在内。
(4)说话能力自然产生,不能直接教会。
1.3情感过滤假设(the e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情感过滤的概念是杜莱(Dulay)和伯尔特(Burt)于1977年提出的情感过滤因素包括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程度三大因素。
情感因素只起阻碍或促进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
情感过滤假设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而且要创造一种情感过滤很低的环境。
2.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2.1引导性教学法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习得”是潜意识的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儿童正是通过对语言输入进行反复的推理,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而学习语言的;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模仿和练习学会语言的。
从阅读材料中发现语言规律正好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克拉申的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探测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或课文的语用功能,促使学生联系实际,确立阅读的目的和动机;接着指导学生浏览文章的标题、开头、每段的段首、文章的结尾,以便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宏观结构。
其次,联系语境和文章的整体结构逐段分析课文。
段落分析中肯定会遇到学生不认识的单词,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语境出发推测生词的意思。
这也就是说,不是为理解单词而理解单词,理解单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全文,为了语篇。
最后,学生理解了每一段的大意,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便可由段到篇建构起文章的结构网络,准确理解课文的宏观结构和中心思想。
这一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应致力于课堂内外创造条件,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我“习
得”有机的结合起来。
2.2自主学习式教学法
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列出了四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2)即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relevant)。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由此,我们能看出,在教学上教师的输入对于学生的导向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教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接受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应该而且必须是学生阅读的各种即有趣味性又有关联性的文字材料为主要内容。
而不应该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口语信息为主的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甚至可以不讲,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
例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阅读课程完全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建立阅读素材库,以供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阅读水平的材料。
开辟BBS讨论区,使得学生之间以及同教师思想交流能随身自由的进行。
可以说自主式教学法完全吸收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精髓。
它注重了外语习得的重要性,也兼顾了学习的必要性;在强调语言输入的同时,也注重语言输出。
2.3交互式教学法
交互式教学法是要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考虑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求两个方面。
克拉申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有三方面:(1)动力,即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
(2)性格,即自信。
(3)情感状态,主要只焦虑或者放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1)阅读课堂应提供自然而然注重内容的语言教学环境,对学生一般的错误应有宽容的态度,以降低其焦虑感,增强习得语言的信心。
(2)学生不但要广泛大量的接触语言材料,还应参与对语言材料的再加工,通过课堂交际等手段,将其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变为可理解性的材料,从而找到良好的学习感觉,促进学习过程良性发展。
(3)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资料的筛选者、提供者、分析者、搜寻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策划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筛选出或者帮助他们搜寻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相关性和真是性的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在学生遇到理解困难时,及时同他们一起分析,提供必要的帮助或解释,或组织课堂讨论等。
3.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对语言学习规律的探索,对研究及促进英语阅读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高校教师。
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修养,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课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
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
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方法、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
如何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外语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特点
关于语言习得世界上不少语言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无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
克拉申则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
即把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则内在化,成为大脑机制的一部分。
他还认为,外语学习是受环境影响的,一是自然环境,学习者通过与语言接触自然吸收,这种学习是潜意识的;二是课堂环境,学习者在正规的课堂训练中学习语言,这种学习是有意识的。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是学会的,只不过是学习的环境和途径不同而已。
首先,人类习得母语是与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分不开的。
一个人从生到死这几十年内与其同一语言社区的人们相互交流,经过了先听后说,再进行模仿、类比、评价等不同的运动过程和发展阶段。
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不是依靠教学活动,而是通过大量的自然接触和日常生活交际活动,随着年龄增长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经验和技巧。
我们知道,婴儿在习得母语的同时不自觉地完善着自己语言器官的功能,并不断地将语言与其所反映的环境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有特定意义的概念。
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步发展和成熟,这种概念和语言同步形成,并且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反复不断地使用自己的母语。
因此,母语及其使用规则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上升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所掌握、所熟练的。
其次,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讲,人的心灵、智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内在的生物本性。
人的语言是心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本来就隶属于生物的本性,是一种自然的能力。
虽然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毕竟与人类的语言有着质的不同。
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鸟语兽语仅是它的自然本性的流露而已。
人的口、舌、喉、脑等语言器官是生来具有的,并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外界的刺激只是促使语言通过语言器官去完成的。
因此,人的自然语言能力是语言习得在其本身上的反映的基础。
换言之,语言习得不是学来的,而是人们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
第三,生物本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到青春期后,大脑随之发生变化。
这时一些抑制性能起作用,把已经基本完成的语言生物性能抑制下去,使生物本性潜能化。
所以成人的语言习得远不如儿童。
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每个孩子学会走路是很自然的事。
假如孩子生下来大腿骨折,就得需要绑上石膏固定治疗一定的时间,在骨折痊愈后拆除石膏,这孩子就不一定自己能走路了。
如果想摆脱残废的困境,就得花费大力气去练习走路才能成功。
同样,在语言习得上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超过一定的时间,人们必须花费较大的气力才能学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语言习得理论归纳以下几点:1.语言能力是人的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和才能。
2.讲母语勿需特定的传授.语言原则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大部分语言错误是在自己生活过程和语言实践中自我纠正的。
3.习得语言是一个长时间的内在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能够区别母语与非母语的词或句子,而且还能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
4.习得语言是有时间限制的。
它随着生物个体发展中的上升运动条件转变而产生固有事物本性的潜能化。
三、对语言习得理论的思考
外语教学法中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另一个是转换生成语法。
前者认为语言学习是刺激与反应多次联系的过程,他们强调后天的外界刺激,即客观条件的主导作用。
后者认为语言学习重在理解,依靠由某些经验建立起来的联系,他们强调主体因素的主导作用。
虽然两种学派各有所据,但他们都过于极端,不能做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特别是在学习本民族语时,语言习得规律起着巨大作用,这无疑与发挥主体作用是分不开的。
然而,外语数学与母语习得毕竟是不相同的。
外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已经掌握了自己母语的成年人或青少年。
对他们进行外语教学必须要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上下功夫。
把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第二,语言的深层结构体现了语言能力的特点,表层结构表现语言行为的特点。
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
根据语言习得的这一原理,外语教学应首先从深层结构入手。
解决语言能力问题就外语而言,其深层结构首先是以句子结构为重点的语言知识,关键在于掌握句子所表现的内容和含义。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情景中加以熟练、巩固和深化。
教学的重点不应是句型的机械操练,而应放在有具体内容和实际背景的接触之中。
譬如,在学习句型时,既要让学生懂得结构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句子,又要让其懂得结构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句子。
如:The police examined the bullet. (警察检查子弹)可由若干不同结构的句型来表达:a.The bullet is examined by the police.
b.It is the police who examined the bullet.
c.The bullet, the police examined.
又如:Visiting ants can be boring可以解释成两种不同的意思,即:
a.To visit aunts can be boring.
b.Ant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第三,语言习得是一个内在化的过程,从这规律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课堂为主的外语教学环境中,输入的一端是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措施,另一端是学习对象的语言行为,这两端都是可以观察的。
难以观察到的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黑盒子”。
因此,外语教学要达到内在化过程的目的,重要的一点是解决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
克拉申在他的外语教学模式——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中阐明了外语学习的内在化过程。
他认为这一过程有三个环节,即:过滤(filter),组织(organize)和监察(monitor)。
其中过滤环节是充分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
在该环节中,学习者接触了许多各种各样的外语材料,可以说这是对他的输人,但是把输入变为吸收就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因素,感情因素和环境因素。
要想增强学习者的吸收力,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
克拉申提出的这三点因素值得我们在外语教学的实际中参考和应用。
四、启发与应用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语言习得理论的规律及特点,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做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研究“学”的基础上研究“教”,教也就是为了学,所以学生的积极参入是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从教师本身做起,二是要从教学方法入手。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寄希望于每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
这要求教师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把学习外语变为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活动。
让学生在交际使用中感受到创造使用语言的乐趣。
实践告诉我们,外语教学的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多少决定的。
2.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采取容忍的态度。
“假设——验证”反复不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重要过程。
假设本身就包含许多错误,而验证是对正确的肯定和对错误的否定,从而使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不断转化,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这一切都寓于人的自觉努力实践之中。
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
既然学习外语是一种自觉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自己已完成的语言习得强加于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析所犯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前的语言错误,系统的语言错误,是形成的系统后的语言错误。
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
如:a.*He did not asks me.
b.*I don’t know where is he.
这两个句子中的错误是属于形成系统后的语言错误,也可以说是学习的内在化过程对目标语消化不良。
对于这类错识,学生既能解释又能纠正,只是没有养成正确的使用习惯而已。
因此,数师在学生犯这类错误时,只要稍加提示便可,无需多加解释。
若发现这类错误多时,则应该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练习,直到他们在使用语言中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3.在教学中坚持听、说、读、写,视听并举。
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器官实现的,而语言器官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功能。
人的幼年时期是通过耳听,眼看和嘴说,并在大脑的指导下实现语言能力的。
人一旦成熟,这些功能还要通过手写来实现。
不管成年期抑制性能有多么的强烈,但潜能化的生物本性在外界刺激下通过语言器官又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语言习得的本性。
外界刺激越强,调动力度越大。
语言习得则表现得越活跃。
因此听、说、读、写并进,视听同用是学习外语最强大的外界刺激因素。
五、结束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
因此每个人都有语言的天赋和才能,而这种天赋和才能在人出生初是经过长时间与外界语言环境大量接触不自觉地习得母语及其规则的。
可见这种语言习得是客观存在的。
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器官的成熟,语言习得便趋向潜移化。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和运用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采取各种刺激手段(即教学法)去激发释放学生头脑内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获得语言习得的效应,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