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合集下载

《元史 李稷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元史 李稷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稷,字孟豳,滕州人。

稷幼颖敏,八岁能记诵经史。

从其父官袁州,师夏镇,又从官铅山,师方回孙。

镇、回孙皆名进士,长于《春秋》,稷兼得其传。

泰定四年,中进士第,授淇州判官。

淇当要冲,稷至,能理其剧。

岁大饥,告于朝堂以赈之,民获以苏。

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党五人俱伏辜调海陵县丞亦有能声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擢御史台照磨。

至正初,出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迁都事,又入为监察御史。

劾奏阉宦高龙卜恃赖恩私,侵挠朝政,擅作威福,交通时相,请谒公行,为国基祸,乞加窜逐,以正邦刑。

章上,流高龙卜于征东。

又言:“御史封事,须至御前开拆,以防壅蔽之患。

言事官须优加擢用,以开谏诤之路。

殿中侍御史、给事中、起居注,须任端人直士,书百司奏请,及帝所可否,月达省台,付史馆,以备纂修之实。

”承天护圣寺火,有旨更作,乃上言:“水旱相仍,公私俱乏,不宜妄兴大役。

”议遂寝。

十一年,廷议以中原租税不实,将履亩起税,稷诣都堂言曰:“方今妖寇窃发,民庶流亡,此政一行,是驱民为盗也。

”相臣是之。

寻参议中书省事,俄迁治书侍御史。

至正十九年,丁母忧,两起复,为陕西行省左丞、枢密副使,乞终制,不起。

服阕,命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除副詹事。

二十四年,出为陕西行台中丞,未行,改山东廉访使。

得疾,上章致仕,还京师。

卒,年六十一。

赠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穆。

稷为人孝友恭俭,廉慎忠勤,处家严而有则,与人交,一以诚恪,尤笃于乡党朋友之谊。

中丞任择善、陈思谦既没,皆抚其遗孤,人以是多之。

出入台省者二十年,始卒无疵,为时名卿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党五/人俱伏辜/调海陵县丞/亦有能声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擢御史台照磨/B.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党五人俱伏辜/调海陵县丞/亦有能声/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擢御史台照磨/C.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党五人俱伏辜/调海陵县丞/亦有能声/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擢御史台照磨/D.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党五/人俱伏辜/调海陵县丞/亦有能声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擢御史台照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负责帝王日常生活和记录其言行的官职。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大全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大全

中国古代官员任免术语举隅张克久在中国古代,历代君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在建立并逐步完善自己的官吏铨选和管理制度,对于官员的任免、考绩、品秩、假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关于官吏任免调动的专用名词。

积累并掌握必要的术语,对于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这不仅是快速理解文言语段含义的必要条件,也是应考提分的有效手段。

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将有关术语作举隅性的介绍。

一、官吏选拔的术语1.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它是一种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的制度。

2.荐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荐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

3.科举制:创于隋代,发展完备于宋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主要铨选制度。

考察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

明代以后考试程序又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前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

4.除此以外,还有纳赀、军功、郎选、恩荫等途径。

二、授官的术语1.征:皇帝特征、聘召人才。

例: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列传》)2.辟: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

例:乃辟援及同县原涉为掾。

(《后汉书·马援列传》)3.举:提拔,任用。

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史记·五帝本纪》)4.授:授予官职,任命。

例: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儒效》)5.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6.拜:用一定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赠:用于追封已故者。

例: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

何尚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何尚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何尚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何尚之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何尚之传何尚之,字彦德,庐江濡人也。

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姨适沛郡刘璩,与叔度母情爱甚笃。

叔度母早卒,奉姨若所生。

姨亡,朔望必往致哀,并设祭奠,食并珍新,躬自临视。

若朔望应有公事,则先遣送祭,皆手自料简,流涕对之。

公事毕即往致哀,以此为常。

至三年服竟。

义熙五年,吴兴武康县人王延祖为劫,父睦以告官。

新制:“凡劫,身斩刑,家人弃市。

”睦既自告,于法有疑。

时叔度为尚书,议日:“设法止奸.必本于情理,非谓一人为劫.阖门应刑。

所以罪及同产,欲开其相告,以出造恶之身。

睦父子之至,容可悉共逃亡,而割其天属,还相缚送,解腕求存,于情可愍。

并合从原。

”从之。

后为金紫光禄大夫,吴郡太守。

太保王弘每称其清身洁己。

尚之少颇轻薄,好樗蒲,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宋武帝领征西将军,补主簿。

从征长安,以公事免,还都。

因患劳病积年,饮妇人乳乃得差。

少帝即位,为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

义真与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不协,每有不平之言。

尚之谏戒不纳。

义真被废,入为中书侍郎。

迁吏部郎。

告休定省,倾朝送别于冶渚。

及至郡,叔度谓曰:“闻汝来此,倾朝相送,可有几客?”答日:“殆数百人。

”叔度笑日:“此是送吏部郎耳,非关何彦德也。

”后拜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

二十八年,为尚书令、太子唐事。

二十九年致仕,于方山著《退居赋》以明所守,而议者成谓尚之不能固志。

文帝与江夏王义恭诏日:“羊、孟尚不得告谢,尚之任遇有殊,便当未宜申许。

’’尚之还摄职。

羊即羊玄保,孟即孟觊。

尚之既任事,上待之愈隆,于是袁淑乃录古来隐士有迹无名者,为《真隐传》以嗤焉。

(选自《南史》卷三十列传第二十)10.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姨适沛郡刘璩适:(女子出)嫁B.皆手自料简简:选择C.至三年服竞竞:结束D.可有几客可:可能11.选出对文中双下画线词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A.朔望,是古代一个特定的日子,即指旧历每月的十六日。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言文《宋史·曾公亮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考取)进士甲科..(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昭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

如理宗宝祐四年,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

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到了明、清,又出现甲、乙科之称,就比较容易区别了;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知.(掌管,管理。

如果后面有官职,翻译为担任……)会稽县。

民田.(种田,耕种)镜湖旁,每患.(担心,忧虑)湖溢。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益,好处)。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以.(凭借)端明殿学士知.(担任)郑州,为政..(治理政事)有能声/(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悉.(全部)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有使客..(发布文书)诘.(ji ..(使者)亡.(丢失)囊(口袋)中物/移书é,追问,追查,查究)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

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选择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时男子20岁,需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B.丁父忧,指遭逢父亲的丧事,古代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需要辞官守孝。

C.征,指的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上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重要的节日。

【解析】选C。

C项,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沿海一带。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选C。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

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

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

D.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解析】选D。

D项,“知”,主持,掌管。

不是代理、兼任的意思。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取的名号,文中高祖、太宗、隋文帝都是庙号。

B.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是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C.弱冠、及笄,古代分别指男子和女子成年的年龄,男子加冠和女子插簪是成年的标志。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

古代退休的几种说法一古代退休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仅限于是官吏,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官吏退休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条件。

《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

”后来的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七十而致仕的规定。

但到了明清两朝则规定“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但到达退休年龄之前也可以提前退休。

二古代也有退休制度。

古代的退休又叫“致仕”或“致政”。

《尚书》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礼记》有云:“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古代官员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到年龄便可辞官归乡,颐养晚年。

到退休年龄便请辞退休一词,最早见于唐宋,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复志赋序》中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一句,《宋史·韩贽传》上也说:“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

”官员退休后,国家为了使其老有所安,还会发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额的多少与其官职、功绩和皇上的恩宠程度有关。

历朝官员一到退休年龄大都自觉请辞,有的甚至年龄还不到,也主动让贤。

在古代,提前告老还乡的情形并不罕见,只要官员提出申请,皇上一般都会恩准。

明弘治年间,明孝宗就曾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古代官员们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情况欠佳,如唐代开国名将李靖,因伤病缠身的缘故,提前在六十四岁时就“告病还乡”,被皇上恩准。

提前退休避政治风险当然,也有一些官员提前隐退是为了规避政治风险,比如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剿灭吴国,一雪前耻,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是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携带金银细软,率领家属和仆从,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成功跳出了那片是非之地,实为明智之举。

明朝的开国功臣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但他并不居功自傲,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高中古文文学常识练习题

高中古文文学常识练习题

高中古文文学常识练习题1、下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服阕,指在一定时期内带孝,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B.封章,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亦称封事。

C.通籍,将记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挂在官门外,经核对可以进出官门。

因此后来便称做官为“通籍”。

D.从弟,一种称谓,也称堂弟。

是同祖的叔伯之子而年纪小于自己的人。

3、下列对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

B.朔,指的是农历每月月末。

农历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C.废帝,是后人称呼,往往指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

D.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即加封给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以褒奖死者对国家的贡献。

4、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拜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一系列礼仪制度。

B.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以南向为尊。

皇帝与群臣聚会,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C.古代祭祀常用的是猪牛羊,这些被称为三牲。

少牢是指猪和牛,太牢是指猪和羊,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三牲也是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D.嘉礼是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含答案及解析(1)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古代官员退休的说法

古代官员退休的说法

古代官员退休的说法在古代啊,官员们也有退休的时候呢。

这退休啊,可不像咱们现在说得这么直白。

古代官员退休有个特别文雅的说法,叫“致仕”。

这就好比一辆马车跑了许多年的路,终于可以回到马厩休息了。

古代官员致仕可不像现在到了年龄就拍拍屁股走人那么简单。

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你想啊,在官场里混了那么多年,那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复杂。

致仕的时候呢,得考虑很多事情。

有的官员啊,在位的时候风光无限,权力就像一把闪闪发光的宝剑,人人都敬畏三分。

可一旦要致仕了,这宝剑就好像要被收起来了,心里那滋味儿,就像一个一直被众星捧月的人突然被丢到了角落里。

不过呢,也有一些官员盼着致仕。

为啥呢?就像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了太久,已经累了,就想回到后台休息。

官场的生活可不像咱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每天要处理各种事务,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压力大得很。

这时候致仕就像是一艘在风浪里漂泊了很久的船,终于可以停靠在宁静的港湾。

致仕后的生活那也是千差万别。

有的官员呢,回到家乡后就成了当地的名人。

他的家就像一个小朝廷,每天都有乡亲们来拜访,请教各种事情。

这就好比一只老凤凰回到了树林里,其他的鸟儿都围过来。

他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家乡做贡献,比如说办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这就像在黑夜里点燃了一盏盏小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

可也有一些官员致仕后过得很凄凉。

可能在位的时候得罪了不少人,或者没有积攒下什么钱财。

这就像一个没有了蜂巢的蜜蜂,只能四处漂泊。

他们没有了以前的地位和财富,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再说这致仕的年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候皇帝看你不顺眼了,或者你犯了点小错,就可能让你提前致仕。

这就像一盆正在盛开的花,突然被人从花园里搬到了墙角。

而有些官员呢,身体倍儿棒,又深得皇帝信任,就可以晚些致仕,继续在官场发挥余热。

古代官员致仕,还得看朝廷的局势。

如果朝廷动荡不安,这时候致仕就像是在暴风雨来临前找个山洞躲起来,得小心翼翼的。

要是太平盛世呢,致仕就可以风风光光的,就像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后满意地离开。

文言文中关于退休的

文言文中关于退休的

文言文中关于退休的1. 退休用古文怎么表达致仕。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一般做官的年龄是70岁,有疾病的提前。

什么样的官叫当官,当官后的俸禄,是否朝见,都与他原来的官品、政绩和皇帝的宠信程度有关。

扩展资料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下列几种情况可以办理退休:(1)男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连续工龄或工作年限满10年。

(2)从事井下、高空、高温、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劳动者,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满10年的。

(三)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或者工作年限满10年,经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4)因工致残,经医院证明(工人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月享受伤残津贴;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的职工,停止发放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致仕2. 文言文表示“退休”的词语有哪些1. 告老还乡[gào lǎo huán xiāng][释义]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曾任过青州刺史,六十岁上告老还乡。

”2. 功成身退[gōng chéng shēn tuì][释义] 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处]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通鉴纪事本末·唐平东都》(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戊,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特进萧瑞为洛阳宫留守。

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皇太子监国。

"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尉迟敬德上言:"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

”上不从,以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使从行。

癸亥,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是月,李世勋军至幽州。

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

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

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

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

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

”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

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上不许。

上将发,太子悲泣数日,上曰:“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汝当努力行此,悲泣何为。

”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同掌机务,辅太子。

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从行。

壬辰,车驾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

命长孙无忌摄侍中,杨师道摄中书令。

夏四月戊戌朔,世勤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

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

壬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B.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

中国古代官员的“致仕”

中国古代官员的“致仕”

中国古代官员的“致仕”周励恒学习时报2012-04-16 第09版“致仕”是与入仕、出仕相对应的一个古代专用的政治术语。

何为“致仕”?通俗地讲,“致仕”就是还禄位于君,退休养老的意思。

“致仕”一词出现很早,《礼记曲礼》篇有“大夫七十而致仕”。

郑玄注道:“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

”将“致仕”解释为把官职、禄位交还给国君,反映了西周时期国君家天下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整个国家都是君主的,所有的官职、禄位都是君主赐予的。

既然如此,大臣年老了,不能做事了,就要把官职交给君主。

可见,郑玄、何休上述对于“致仕”的笺注有历史的根据。

春秋战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领主所有制开始瓦解。

至秦朝,终于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政治制度,旧的世卿世禄制废除了,开始实施新的官僚制度。

作为官员退休的“致仕”,尽管仍带有古老的“还禄位于君”的意味,却得以保留下来。

从汉朝到清朝,都有官员致仕的问题,而且越到后来,越成为定制。

致仕的年龄,历朝不一,即使一朝之内似乎也没作统一的规定。

历朝致仕年龄并没有很刻板的规定,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礼记》讲的“大夫七十而致仕”,70岁确实是以后历朝制定致仕年龄的重要参考,也成为官员请求致仕的当然理由。

官员致仕,都要上疏,请求皇帝批准,这与儒家主张的“恭让”观念有关。

“盖闻古者有司年至则致仕,所以恭让而不尽其力也。

”另一方面,皇帝对致仕的职官亦示以恩典和体恤:“今大夫老矣,朕愍以官职之事烦大夫……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终高年,赐帛及行道舍宿,岁时赐羊酒衣衾。

”关于致仕后的待遇,各朝差别也很大。

两汉时,官员致仕后,朝廷只给其原官职俸禄的1/3,而且只有二千石以上品级的官员才能得到;品级低的官员退休后一般没有俸禄。

魏晋之时官吏退休多不赐予财物,往往授以掌议论之“大夫”的闲职,终老其身。

唐初国力强盛,官员退休后待遇比较好。

[清史稿]《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清史稿]《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清史稿]《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清史稿]《清史稿张廷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阅读答案】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常考易错点辨析(改错型——纠错让你记忆更深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常考易错点辨析(改错型——纠错让你记忆更深刻
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纠错】5.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
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6. 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 秀才。
【纠错】“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表述错误,“录取后称秀才” 不正确,应是称“举人”。
门补选。 【纠错】“吏部主选文武官员”错,应是吏部主选文官,兵部主选武官。 15..炀帝,指隋朝皇帝杨广。杨广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取谧号“炀
帝”以示敬意。 【纠错】谧号“炀帝”贬意
16.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秀才也沿用此称。 【纠错】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秀才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17..《战国策》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纠错】项,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18.“浮图(或浮屠)”是指和尚,“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阏氏”是匈奴单于配
偶的称号,如同王后,“独有女弟二人”中的“女弟”是指妻子的弟弟;“行李之往 来”中的“行李”是指出使的人;“府君得闻之”中的“府君”是汉代对太守的称呼; “周郎赤壁”“刘郎才气”中的“郎”都是古代对年轻男子的美称。
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纠错】“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错。“服除”指守丧期满。 13. 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古代丧制名,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 【纠错】“丁外艰,也称为“丁母忧””张冠李戴,“丁外艰”同“丁父忧”。 14.铨选,选官制度。吏部主选文武官员。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有的由有关部
7.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 宗之死。

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中国古代的致仕制度
其次,有一些官吏未到致仕年龄,却可以提前致仕,这是因为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任职效能。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致仕年龄也可以致仕请俸;明朝亦有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的官吏,可随时勒令致仕。由此可见,提前致仕是容许的。
三、“致仕”后的待遇
致仕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致仕后的待遇,这关系到致仕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古代官吏的致仕制度发轫雨何时难以考察,但到周代,随着奴隶制官僚制度的完善,与之配套的各级官吏的致仕年龄和善后问题已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致仕制度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致仕制度的内容
一、“致仕”一词的来源
“致仕”一词始见于唐宋文集,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中说到“致仕于居,作《复志赋》”,《宋史·韩贽传》中有“致仕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词句。何谓“致仕”?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
两宋时期对致仕官员的安置和优待,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致仕。官员致仕时,皆晋升一级。致仕后,仍可加衔晋级,参与朝政。与在职官员致仕少了一点实权。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致仕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有规定致仕官员一般清情况下不发放致仕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清朝基本上也按照明朝的致仕制度执行。(看来明清两朝品级较低的官员致仕后生活比较惨,这也不难理解,贪官会那么多了和他们在职加紧搜刮民脂民膏了)
三是客观条件,体弱多病,难当重任。如在唐太宗时,官吏致仕年龄是七十岁,对朝廷有大贡献者还可延缓致仕年龄。但开国元勋李靖,因自感伤病碍身,遂在六十四岁时“告病还乡”。

古代的致仕制度与官员的退休生活

古代的致仕制度与官员的退休生活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 、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与 致仕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 之处。致仕制度中关于官员退休 后的待遇和保障,可以给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联系
致仕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 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如待遇 和保障方面。古代致仕制度对现 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退休后的经济状况
财产储蓄
官员在退休后通常会积累一定的 财产和储蓄,以备日常生活和应 对不时之需。这些财产包括土地 、房屋、珠宝等不动产,以及现 金、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
俸禄与赏赐
古代官员在退休后通常会继续享 受皇帝的俸禄和赏赐,这些收入 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的 经济状况。俸禄通常按月或年度 发放,而赏赐则根据官员的功绩 和皇帝的意愿而定。
VS
社交活动
退休官员的社交活动通常包括与同僚、朋 友、亲戚等进行交往。他们会在家中举办 宴会、诗会、雅集等活动,邀请社会名流 和文人墨客前来参加。这些社交活动不仅 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还为退休官员提供 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娱乐。
04
致仕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对官场生态的影响
01
促进官员流动,防 止腐败
《古代的致仕制度与官员的退休 生活》
2023-10-27
目录
• 致仕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 致仕制度的具体规定与实施 • 官员退休后的生活方式与特点 • 致仕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与意
义 • 致仕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启

01
致仕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致仕制度的起源
起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及,致仕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战争频繁,士人阶层流动 性大,需要一种制度来规范官员的退休事宜。

《项经传》《爱山楼记》的译文及2019高考上海语文卷解析

《项经传》《爱山楼记》的译文及2019高考上海语文卷解析

补充注释:
①羡余:赋税的盈余。
②和籴法:是中国历史上对粮食供应进行国家管理的一种方法。在丰 收的年份或者粮食盛产地区,政府用低价收购粮食,来避免粮食歉收的 时候出现饥荒。这个办法从汉武帝时开始实施,以后各朝代不同程度 上都实行这个办法。
③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
④台谏:官名。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 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 通称谏官,合称台谏。
等到他调任管理临江。临江跟袁、筠各个郡县接壤,土匪强盗任 意抢劫,在那里出没。百姓们不能安居乐业。项公到后,怜悯地 说:“临江与太平不同,盗匪们不打击,百姓不得安宁。”于是马 上捕捉各方盗匪一百八十人,按法处置他们,全郡就治理好了。
④逾年,临江饥,有司方请赈,公曰:“民饥甚矣,必请而赈,是坐以 待毙也,赈而勿请,罪在太守。宁以一身活数万人。”于是发府库金五 千有奇,建和籴之法,民赖以存治。而监司督赋方急,公入争曰:“化理 以民命为重,民惫矣,以杖驱之,是束羊加石而沉之渊。直速死耳。民尽 死,赋从何出?”继而岁大稔,民感德报称,赋入为诸郡先。
19.第②③段分别写项经治理太平府和临江府,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 其原因。(3分)
因为太平与临江两地有不同特点,所以策略不同,太平府是拱卫建康的重要地 点,百姓贫穷,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项经用宽政抚民;临江百姓不安定是由于 土寇肆虐,所以项经用产政击寇,宽严不同的背后,都是项经对百姓的爱护。
(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1) 稽录羡余( C )
A.登记 B.仔细 C.核查
D.延迟
(2)无敢冒利者( B )
A.侵犯 B.贪占
C.冒充
D.盗窃

古代的官员退休制度

古代的官员退休制度

古代的官员退休制度作者:倪方六来源:《公务员文萃》2014年第10期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

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

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

朱元璋颁令“六十以上”皆“致仕”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

《礼记》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

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

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五年后朱元璋又出人事新政,将相当于今部队、警察系统的中下级官员退休年龄提前至50岁。

但朱元璋规定的退休年龄在明代并没有一直贯彻下去,朱棣(明成祖)登基后即恢复“70岁退休”古制。

此后不断反复,明代朱祐樘(明孝宗)当皇帝时,还出现了类似今天“内退”的规定,凡主动提出退休的官员,没有年龄限制,即使40岁提出退休也会被批准。

北魏要臣罗结干到110岁在古代中国,提前退休与推迟退休,很多时候都是根据政务需要和具体人、具体岗位来决定的,并没有现代的养老金不足因素,有的时候甚至不允许退休,特别是高级官员,很多都是死在任内。

有的即便退了,也会被“返聘”,或改当“顾问”。

西晋时有位名叫刘寔的大臣,历任司空、太保、太傅等要职,在司马衷(晋惠帝)当皇帝时“以老病逊位”,退休回家。

但在司马炽(晋怀帝)当皇帝后重新起用,授予刘寔相当于今中央军委主席的“太尉”一职。

时刘寔已87岁,坚决请辞,但皇帝坚持要他当,刘寔只得出山。

南北朝时期,拓跋焘(北魏太武帝)当皇帝后,委任已107岁的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罗结一直干到110岁时才退休。

他在退休后仍未能闲着,还得为朝廷出谋划策,活到了120岁。

古代退休辞官文化常识-1

古代退休辞官文化常识-1
? 18、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古代辞官即退休。古代官 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 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
? 9、解绶: 解去印绶,表示辞官。萧统《陶 渊明传》? 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束带见 召之,渊明叹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 。”
? 10、解龟: 古代印章的纽一般为龟形,因以 龟表示印。解去龟印,即解去官印。
? 11、初衣: 作官以前所穿的衣服。古人作官 有官服,辞官则需脱去官服,穿上初衣。
? 12、投冠: 古代作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 官职。或者挂冠,挂冠而去,表示辞官。
? 13、挂绶: 挂绥带而去,表示辞官。
? 14、释绂: 绂,古代系(ji)印章的丝绳。 犹言弃印。
? 15、释冕: 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 16、请急:急,古代休假名,取急、请急, 都指请假。
? 17、告归:古代官吏请假回家。2016年高 考新课标Ⅱ卷“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 下,遂移疾归。”
? 2、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 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 尚书。”
? 3、致事:表示辞官退休,致其所掌之事于君 而告老。
? 4、致政: 表示辞官退休,还君事。
? 6、解佩: 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解 佩,犹 言脱去朝服,表示辞官。
? 7、解冠: 脱去官帽,表示辞官。
? 8、解组: 组,印绶。解下印绶,表示辞官。

何之元文言文阅读答案

何之元文言文阅读答案

何之元文言文阅读答案何之元文言文阅读答案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何之元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何之元,庐江灊人也。

之元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

服阕,昂表荐之,因得召见。

解褐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

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丹阳五官掾,总户曹事。

寻除信义令。

之元宗人敬容者,势位隆重,频相顾访,之元终不造焉。

或问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宠于观起,有马者皆亡。

夫德薄任隆,必近覆败,吾恐不获其利而招其祸。

”识者以是称之。

会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

侯景之乱,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

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民庶抗表请无行,王以为沮众,囚之元于舰中。

及武陵兵败,之元从邵陵太守刘恭之郡。

俄而江陵陷,刘恭卒,王琳召为记室参军。

梁敬帝册琳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

王琳之立萧庄也,署为中书侍郎。

会齐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为扬州别驾,所治即寿春也。

及在军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召之元。

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

太建八年,除中卫府功曹参军事,致仕不得,寻迁谘议参军。

及叔陵诛,之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

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

究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迄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

祯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晋陵县。

隋开皇十三年,卒于家。

(节选自《陈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B.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C.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D.之元始与朝庭有隙及书/至大/惶恐读书/至孔璋无罪左车见用/之元仰而叹曰/辞约若此/岂欺我哉/遂随咸至湘州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唐代
1. 调节官员进出口
2. 以礼致仕
3. 造成贫富悬殊
解释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

也称“休致”。

《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

”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

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

”《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

”宋王禹再《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

”《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唐代
调节官员进出口
唐初控制官员队伍规模,一方面是通过“律”,即法律约束,把编制问题作为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太宗时,中央政府文武官员曾精简到643人,后定制为730人。

而至玄宗时,机构逐渐臃肿,国家机构职官总数为18805人,其中内官2620人,外郡县16185人。

另一方面是通过“礼”,即道德手段,其主要方式是官员致仕。

唐代要求官员年老致仕,形成礼法上的约束机制;同时提供诸多政治、经济和生活待遇,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对致仕官员,唐代统治者表现出了较好的尊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致仕荣耀、知止求退的社会风气。

因此,在唐初和盛唐以前,官员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情况比较正常,官员“进出口”大致平衡。

以礼致仕
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

对老而无用的官员优待致仕,体现的是皇帝的恩赐;不愿意尸位素餐,全身而退,体现的是官员的道义。

所以,“君以恩御臣,臣以义事君,贪以是息,而让以是作。

”这种和谐融洽的君臣关系对巩固统治基础非常重要。

唐初君臣关系比较融洽,得益于致仕制度的正常运行。

如贞观二十年,长孙无忌要求解免太子太师之位,太宗不许。

二十三年,高宗即位,坚持要求辞去职务,以地震请求逊位,高宗不许。

永徽三年,以天下大旱上书请求辞职,高宗频降手诏,敦谕不允。

君臣之间就这样反复请辞和回绝,显得客气有礼。

但这种自行申请、以礼致仕的制度,也给那些驽马恋栈的官员提供了可乘之机。

宣宗大中十二年,年满八十的太子少师柳公权,率领百官上朝,步行至大殿之下,力不能支,竟将皇帝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误称为“光武和孝”,遭到御史弹劾,罚一季俸。

“世讥公权不能退身自止”。

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群臣对君王纵容和姑息不按时致仕者的不满,同时也难免使君主对臣下产生猜忌。

唐末杨复恭拒不接受致仕诏令,指使手下杀害来使,就是由执行致仕制度直接引发的君臣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造成贫富悬殊
唐代致仕官员待遇优厚,造成官民之间极大的贫富悬殊。

致仕官员从九品到一品,他们的土地收入和俸禄收入相当于一般丁男家庭的2.5到60倍和5.6到114倍(唐代丁男家庭年
收入不足20石),这意味着官民之间经济上的超乎寻常的不平等。

唐代统治者为了笼络官员,造成了官民之间经济上的尖锐对立,影响了上层建筑的稳定。

同时唐代致仕制度在“安史之乱”后的逐渐废驰,使官员队伍膨胀,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

唐代官员在高峰时和民户数之比为26.6/万,和民口数之比为4.54/万,均高于之前的两汉和之后的元明清时期。

唐代致仕制度对官僚机构和君臣关系的影响,尚属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相互妥协、相互调整,但致仕制度对官民关系的负面影响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阶级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