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关于治学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关于治学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关于治学的文章有感
偶获一本胡适先生谈治学的书籍,正在读中,颇有感慨。

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在材料与方法一文中,提到新材料及新工具的重要性。

正如先生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用于治学,还可以用于解决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为何如我,也算接受过中国的一流教育,九十年代初接受了一流大学本科的教育,后又读过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但,在处理事情时,却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直接把假设当作结论呢?而在我周围,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这种现象可能是有以下原因所造成:首先,原因可能还是在自己。

虽好读书,但多喜欢读轻松的书。

日常生活中,不爱思考,虽喜欢提出问题,但不爱深究答案。

其次,尚无法确定目前的教育体系如何,但九十年代我所受到的教育好像没有足够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训练。

教学课程往往还是以记忆类为多,思考训练类为少。

这可能是教育界人士能力问题。

民国时期有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可惜这些大家或去了台湾,或留下来但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右派、牛棚这些事情,留存下来的教育界人士或人云亦云,或有能力但不再发挥。

当然,也可能是政治上的原因,或许并不希望高校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学生,因而在教材的设计上思考训练类的课程较少。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做事情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公司中有一同事,很优秀,从小在美国受教育,虽然很年轻,但是适应环境
能力很强,情商也很高,面对困境能够挣扎出一个新的局面。

这位同事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又岂能与他从小所受的训练没有关系呢?。

感受胡适先生

感受胡适先生

感受胡适先生——读《读书与治学》有感段钢前几天,跟一男同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谈到了现在我们的读书之事,慨叹有些古文书实在是读不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

他一下子激动了起来:“如果陈独秀与胡适现在活着,我一定要去刺杀他们。

”哈哈,我大笑了起来,问他为何如此这般说。

他答,因为这两个鸟人,提倡白话文,结果把古文弄没了,弄得我们没法自己去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只是听人言。

现在阅读古文,实在是一个问题,不用说是学生,就像我,也没有读过几本古文书,《史记》是用汉武帝时的口语写的,我读起来都有些费劲呢。

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看到孔乙己那文绉绉的话,我们总是笑他的迂腐,用手蘸酒要写四个不同的“茴”字让人学。

如果学习古文都学成那样的人,真的是应该提倡白话文。

对于胡适老先生,我以前上学的时候,知道他写过《文学改良刍议》,在现代文学史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的;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知道他是一个具有“历史癖和考据癖”之人,对《红楼梦》持不支持的态度,虽然他考证了《红楼梦》就是一部曹雪芹的自传,所以我好像也有不喜欢他了;还知道他当过北大的校长,写过很多文章,后来跟蒋介石先生跑到台湾,为国人所不耻;还知道他的一些感情上的一点儿事儿,对这个我倒觉得胡适是个好男儿,……因为自己是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知道的这些胡适老先生的事儿都是些影影绰绰的事儿,道听途说而来的,并不详细,也不完整,所以,对这位老先生的印象一直是模糊不清晰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床头多了一本书《读书与治学》,是三联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是我2000年购得。

那时参加了一个“席殊俱乐部”,每月都会寄来一本关于国内有什么新书上市、它那儿有些什么样的书可买的一本杂志,我就会从上面选一些自己大概感兴趣的书买来,可惜,多半没有看。

像这本书,以前翻过,印象不深,我最近才细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胡适先生根本不像我的同事所言的那样,是要把古文废除的,相反他特别重视古文的学习,在他的《中学国文的教授》中写道:现在假定每周五时,暂定课程表如下:年一: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关于胡适与读先生之文有感

关于胡适与读先生之文有感

——关于胡适与读先生之文有感胡适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会他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会他怎样思想,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胡适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其言‚Expressi 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先生把四十年的生活划为三段(留学之前1891-1910,留学期间1910-1917,归国之后1917-1931),而《四十自述》仅用六篇文章记叙了第一段的生活,仅用了一篇‚附录‛附上了‚文学革命的开始‛——他为‚中国传记文学‛贡献的这本薄薄的书。

(一)在‚谨严的历史叙述‛外的‚小说式的文字‛的尝试,我赞同作家对于自己创作自由的充分把握;这样的心态使我认为《我的母亲的订婚》这篇‚小说式的文字‛颇有趣,我甚至认为这篇文字反映出胡适性格中十分可爱的一面——尽管我最不喜欢的一篇文字也是它。

(二)三岁的胡适认得近一千个字,三岁的胡适失去了父亲,三岁的胡适进入学堂,开始了《九年的家乡教育》。

在这一篇文字里,我们会看到有三种主要的力量参与了胡适的成长:一是儒学的人生信条与伦理传统,主要依据着其父亲所编的两本书与学堂中的儒家经典;二是‚笑话书‛(即小说,‚包括弹词,传奇,以及笔记小说在内‛),使他‚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与‚把文字弄通顺了‛;三是他母亲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书有感-----胡适先生《读书与做人》感悟为什么要读书,近来总算是让自己重新拿起了书本!怎么说呢,对于像我这样处于青年阶段的人群来说,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上升期,已慢慢步上社会,同时也在逐渐演变为家庭支柱,各种健康、教育、技能、就业、社交、婚恋、生育、住房、养老等等,生命阶段性任务纷至沓来,常常让我深感无力,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也就孕运出了所谓的“愤青”。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人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我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保住饭碗,有固定生活来源,才能有资格谈未来,现实逼迫的我不得不重新拿起了书本。

最近拜读了胡适先生的《读书与做人》深有所感,读书不为别人,只为自己,塑造一个更加优异的自己。

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何为精?我粗浅的理解为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

为何这样理解?人适应于群居生活,在人与人交往中,良好的文化底蕴能让自己更加出众,兴趣所在能让自己更加有探索求知欲,只有自己吸收融合了知识点,它才能成为自身的一种才能或者技能。

现在生活中很多人的所学专业与本身从事的行业其实是不相关联的,从这点出发,你要想立足本岗位就必须要重新学习,这点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博学。

胡适先生在书中提到:“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当面对来自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困难问题时,就需要我们自己出主意,但是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

没有知识的人,见了问题,两眼白瞪瞪,抓耳挠腮,一个主意都不来。

学问丰富的人,见着困难问题,思路清晰,灵活机变,能够同时出具多套备选方案。

在很多人看来读书是件很枯燥又费时的事情,本身工作、家庭、社交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难有精力能静心读书。

可是,你得知道,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都能够有时间出书,你为什么会没有时间读书呢?你必须明白,你不为任何人而读书,一个优秀的人能够合理的规划利用自己的时间,为自己创造更大的利益。

读书与治学有感

读书与治学有感

读书与治学有感读书与治学有感想起来读胡适先生的书,是源于一天与人写信引用了胡适先生的"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冤枉者为之辩诬,作伪者为之揭露",因此想找到这句话具体的篇名,可是度娘了一番竟然没有找到,甚至胡适先生的很多介绍或索引也都被擅节。

但后来想到胡先生的各种政治立场,也就释然。

世事如此,无可奈何,不若多读两本书,免得日后再无缘得见。

《读书与治学》是其中的一本,与《容忍与自由》不同,这本书与读书治学的方法有关,世间大众一般对这种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名称都敬谢不敏,对课文中选读的文章也多数如咽黄连一般读下去。

可是换种时间场合,这些灵魂的力量与语言足以使人慨然落泪。

这本《读书与治学》也是一样,其中讲胡适之先生自己的读书方法:一是精,二是博,"精"是指读书时能"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博"指除本身专业之外,不妨多有涉猎,做个"杂家"也未尝不可。

文字妙趣横生,多是一些友人亲属的往来信件或是一些讲演,毫无说教之感,文章至少写于五十年前,如今看来,却毫无距离感。

至于"治学",简而言之,便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勤、谨、和、缓"了。

这部分毕竟和我们平常的生活距离较远,胡适之先生可于百年中国之中立有一席之地,其成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由此可见其涉猎门类之多,其于历史、文艺、训诂、生物种种皆有一定的了解,有时人生而在世,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人,更好的事啊。

虽然会想,入选教科书的人,必然如此,可是我们本就是读书,不妨把他当作一个平常人,便会觉得是我之幸,如何能于芸芸世间得遇如此一人。

其实说于这本书中有多能受益良多,未必如此。

每个人都有其生活与治学的方式,也都有其各自的生活态度,如胡先生之严谨者有之,有抱有坦然态度者亦有之,高下之间,殊难分明,无所谓好坏,只有各自的取舍。

《胡适谈读书》有感

《胡适谈读书》有感

作者介绍: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首倡白话文和新诗,为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胡适在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红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著述丰厚,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胡适文存》《胡适全集》等。

一生获得35个博士头衔,1939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谈读书》: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朱光潜曾说:“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胡适谈读书》是大学者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的合集,同时也是一本能够引导当代青年如何读书的著作。

虽然这本书平易简单,但是我却读了很久,因为其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侧面体现胡适之思想以及主张的。

书中的每篇文章也都有介绍时代思想背景的引子,并配上胡适的演说文章,每次看完引人深思。

胡适,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是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

作为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

《胡适谈读书》这本书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了解胡适其人以及其思想学术,它分为四卷,第一卷是胡适谈读书的启蒙思想(与年轻人谈一谈),主要是胡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章;第二卷是胡适论读书可以开阔人的思想(为什么读书和怎样读书);第三卷是胡适谈读书的方法与诀窍(追求学问的方法);而第四卷则是全篇著作的升华,谈的是读书与做人。

后三卷我自己简单概括为“怎么读书、读好书,怎么做人、做好人”。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胡适谈读书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适谈读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对胡适先生没有什么好印象。

因为从我听到这个名字开始,无论是历史课本,还是语文课本,他就一直作为一个典型的反派人物备受批评。

历史的偏见总会得到纠正,暂时的前嫌总能最后冰释。

而从读到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后,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原来这才是胡适,真实的胡适——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开启中国社会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一位大学者,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人。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从胡适的文章和演讲中,撷取出二十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谈读书治学与立志做人的文章。

全书分四卷。

这些文章,全部取材于已经公开出版的胡适著作,原汁原味,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胡适在读书做学问上的习惯、理念和方法,帮助人从各个侧面了解胡适其人及其思想学术。

谈到读书,胡适先生直言不讳,道出了他的真知灼见:“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他谆谆教诲我们:“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为什么要读书?胡适先生高声说道:“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

“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

读书学习亦然,越读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本领的缺少。

只有读了书,你才会明白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奥妙,才会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不足。

只不过孔夫子贵为人师,多多少少带有说教的滋味。

胡适先生却把自己当做你的一位朋友。

因此,他没有高高在上、严肃拗口、艰涩枯燥地说教,而只有温和浅白、平易简单的叙述,就如拉家常。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学书简”。

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

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

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

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

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

胡适先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

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

但如果有朝一日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远了。

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

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

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

而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

读书与治学读书笔记

读书与治学读书笔记

读书与治学读书笔记胡适的读书与治学怎样读书的感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做个读书人,以书为友,开卷有益,这些哲理不会被岁月的屐痕所泯灭,反而随着人们读书实践的深化和读书经验的积累,迸发出更为耀眼的火花。

即使到了今天电子读物琳琅满目的时代,“开卷有益”依然如故,做个“读书人”不失为新时代的基本的角色认同。

李公朴有感而发:求知识虽然不只有读书,但读书,在求知识的过程中总不失为一个重要的部分。

古往今来无论哪一位大思想家或大科学家,没有不读许许多多书的。

郑振铎告诫读者:多读书,常读书,总有好处。

不必“手不释卷”,但不可“目不窥书”。

蒋子龙在论及读书的益处时说:书可以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郁达夫把书比作“启发人类思想的母胎”,产生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供给了知识饥渴的乳料。

刘白羽把书海喻为“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余秋雨语)。

书籍,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是历史的长老,文明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思维,沟通了情感,容纳了峥嵘岁月、社会变迁、人间沧桑和无限情愫。

读书人还应是个文化人。

有了文化人的慧眼择书而读,就会事半功倍。

名人名言娓娓道来: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只有择书,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在二三流的书里耗费时日,最终只能驻足于三四流的水准。

择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

与其10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一部书精读数遍。

所谓“旧书不厌有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在一段时间中不适当地读太多的书,如人大病在床,而众医杂进,百药交下,决无见效之理。

不若尽力一书,令其反复通读,而复易一书之为愈。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胡适这样的学术天才依然在大陆被很少人知道就是佐证。

钱学森去世前发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

我想钱老心里应该有答案吧。

想想那个时候,蔡元培,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等,在北大任教时,即使生活再拮据,也是认真做学术研究,认真教授学生的。

现在呢,教授们都在干什么呢?我想起可笑的一件事,我在上西方经济学课程时,老师讲解中国每年由于偷税漏税而损失大量的税收,举了一个例子。

说是中国法律规定,年薪12万以上的实行个人所得税自动申报制。

而现在不说别的,就大学的教授,除了正常的工资,所赚的外快超过12万很多很多,但是有几个傻了去申报啊。

(老师的原话)。

真是可笑。

不是现在的学生不尊重老师了,而是老师自己在透支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可尊重的东西。

这样的教授能拿到诺贝尔奖,鬼才相信。

拿到福布斯奖,我看到有可能的。

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

读《学术与政治》的心得体会《学术与政治》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学者胡适所著,深入研究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学术与政治》,我对学术和政治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胡适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他对学术的定义,他认为学术是对人类文明的总结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追寻真理的理性思维活动。

学术应该是独立自主、客观公正的,与政治无关。

然而,在现实中,学术往往会受到政治的干扰和控制,导致学术失去了独立性和客观性。

胡适深入分析了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学术存在政治保护的必要性。

他认为政治对学术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要保护科学家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性,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思考;二是政治要提供学术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包括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支持等。

只有政治与学术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胡适也指出,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和控制也是学术发展的一大障碍。

政治的干预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偏袒、唯上而下的命令式研究和盲目效应。

政治的干与学术大力推行建设,导致学术界过分注重表面的荣誉和成就,忽视了真正的学术进步和发展。

因此,政治对学术的干预必须有限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正是对这种关系的深入思考,使我对中国学术界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术界的人事任免和科研经费的分配等问题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二是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过分追求数量和表面的成绩,忽视了真正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三是学术界存在着浮夸风气和虚假学术活动的问题,使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了威胁。

读完《学术与政治》,我深感中国学术界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学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减少功利化的倾向。

其次,政治要提供充分的学术保护和支持,保证学术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同时,学术界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闷热的夏日里,突然喝到了一杯冰爽又透着茶香的凉茶,那叫一个通透畅快。

胡适先生说起读书,那可真是句句在理,又妙趣横生。

他就像一个特别热心的老大哥,拉着你的手说:“读书这事儿可不能马虎啊。

”他提到读书要博,这就像吃饭一样,不能只盯着一种菜吃,得什么菜都尝尝,这样营养才全面。

我就想到自己以前读书,净挑那些小说看,尤其是那种热血的冒险小说,其他的书就像被打入冷宫似的,碰都不碰。

读了胡适先生的话才明白,这就像吃饭只吃炸鸡腿,虽然过瘾,但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

读书也得广泛涉猎,历史、科学、哲学啥的都得沾沾边儿,这样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不会是个“瘸腿”的。

而且啊,胡适先生强调读书要有怀疑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去逛街买东西,不能摊主说啥你就信啥。

书里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要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看。

就像有些历史故事,以前书上怎么写,大家就怎么信,可现在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才发现原来有些是被误传的。

要是没有这怀疑精神,咱们就只能一直被那些错误的信息牵着鼻子走,多傻呀。

再说说读书和人生的关系。

胡适先生把读书当成是塑造人生的一把神奇的刻刀。

每一本书就像一小片精致的材料,被这刻刀精心雕琢后,就融入到我们的生命里,让我们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一个人要是读了很多好书,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一身绚丽又结实的铠甲,在人生的战场上,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诱惑,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

从他的话里我还感受到,读书不是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滋养。

就像给一盆花浇水施肥一样,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内心世界浇水施肥,让它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让爸妈高兴,现在才知道,读书真正的意义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是自己和这个世界上无数智慧灵魂的对话。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这些话,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觉得我得重新审视我的读书计划了。

我可不能再让那些好玩的手机游戏、无聊的短视频把我的读书时间都抢走了。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胡适的“读书与人生”。

这本书读完,我这心里动静可不小,就跟我掏心窝子跟你唠嗑一样。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胡适是我上学那会儿。

老师讲得那叫一个唾沫星子四溅,啥自由思想、白话文运动的。

可我当时年纪小,对这些个天高云淡的理念没啥理解。

直到上个月,机缘巧合下又翻开了这本《读书与人生》,才发现,哎哟,这老胡说得是真有道理呀!胡适写的这个“读书啊,不光是为了消遣和升官发财,还是为了开启心智,丰富人生。

”瞧瞧,这话说得多透彻。

我当时心里就泛起了涟漪。

想想我们这年头,繁忙的节奏下,很多人读书就图个目的,像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证书啥的,哪有多少人真为了心底里的喜欢去读书?记得胡适还说,读书要有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一想,他这不是跟咱挑水果一样吗?你不能看着啥都买,得挑着最水灵的下手。

这跟老张头挑水蜜桃的道理是一个样。

所以读书这事儿,要挑适合自己的、能引起共鸣的书下手,才算不浪费时间。

胡适在书里聊人生,跟聊家常似的。

他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途,书籍就是陪伴我们一路前行的伙伴。

这话,我琢磨着有点意思。

就像我小时候在村里逛,一路走一路瞅那些乡亲们。

不同的书就像那些不同的人,每本书都有自己想讲的故事。

不过说到人生呀,胡适可真有见地。

他鼓励年轻人多尝试,别怕犯错。

年轻嘛,就该像水蜜桃那样水灵灵的,敢拼敢闯,哪怕吃些教训,最终也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哎,我这类比是不是有点贴切?哈哈。

总之,读完胡适的这本书,我这脑袋瓜子里的想法就跟那果园里的水蜜桃似的,一下子丰富起来。

我想着啊,读书的真正乐趣,或许就在于让我们在这些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智慧。

不知道你们看了这书,有没有啥感悟,欢迎你也来跟我唠唠嗑。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胡适《治学方法》感悟
在我读到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时,我深受启发,对于我的学术研究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胡适先生强调了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治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应该深入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更加注重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胡适先生强调了实验和实证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验和实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术
的态度,我开始更加注重实证和研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此外,胡适先生还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刻认识
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我开始更加注重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观点
和证据,以避免陷入盲目相信和盲从的境地。

最后,胡适先生还强调了学习和求知的态度。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积极的、探索性的、谦虚的。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对待学习的
态度,我开始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同时也保持谦虚和
谨慎的态度。

总之,胡适先生的《治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实验、实证、批判性思维和积极求知的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生活质量。

《胡适谈读书》有感

《胡适谈读书》有感

《胡适谈读书》读后感世界读书日来应个景,下午在家看了这本《胡适谈读书》。

本书是属于合集,有点杂的收录了胡适先生的各段时期的文章,且在每篇文章前都放了该文章的背景资料方便理解。

我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关于读书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都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书?胡适先生讲了三点:1.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2.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3.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

这三点层层递进,从接受,到读书的扩散,再到实际解决问题。

对于我而言,这三点都有。

读书可以让我了解历史明智,这个“历史”不是狭义的历史事件,而是当下这个时刻之前的事情和经验,通过文字,更好地学习知识。

同时,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第二点,读的书越多,发现可以读懂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世界越来越广阔。

读什么?胡适老师在1923年发表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的书单,以国学经典为主,涉及哲学史和文学史领域。

关于此,还引起了梁启超的不满,指责书目“博而寡要”。

怎么读?1.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勤、慎、谦。

勤是勤苦耐劳。

慎是遇事不轻易放过。

谦是谦虚,不存一点偏见。

勤最好理解,勤奋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

用“慎”读书优点批判性思维的意思,小心慎重。

对于“谦”,我的理解是不带成见,放空头脑去接收新的内容。

所以在我看来,三者的关系是先“谦”,再“慎”,然后不管怎么样,都要以“勤”为基础。

2.为学要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读书之道,胡适先生认为既要精(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又要博。

眼到是用心看,口到是朗读背诵,心到是用心读懂意思,手到就包括查参考书和做札记了。

同时,我们要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就能在一本平常的书中,看到不一样的暗示,就是王安石所谓的“致其知而后读”。

以上,就是胡适先生的读书观,对于我来说,爱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勤读书,博读书。

第二,大学演讲书中还有很多篇胡适先生在各个大学的演讲和毕业生的赠言。

胡适《读书》读后感

胡适《读书》读后感

读胡适先生《读书》有感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而且确,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个人,是一个不能进步的个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读书能带来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培养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写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

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而且通过读书对词句的积累,文章的书写也更加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多读书,可以使你显得有礼有节。

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

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仿若翩翩君子、窈窕佳人,不愧为新生代逆袭成为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最佳选择。

多读书,可以让你增加见识。

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见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在职场之路,愈走愈远,不断提升自我的高度,修炼心性,达到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

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当你融入社会的同时,你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困惑,读书,让你领会更多处事处人的哲理,通晓天地运行的真理,探索宇宙自然的哲学,融汇人、环境的力量,对于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都从容面对,在职场、生活、家庭面面俱到,无往而不胜,真可谓是牛!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乐。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怎样读书》有感书是个好东西,尤其是隔了一段年代的书,有一种浓郁的历史感和穿越感。

这种感觉很美妙,似乎这些伟大的作者正在认真的与你交谈,严谨而且庄重。

胡适先生这本《怎样读书》收录了当年许多大师级文人的观点,除胡适先生本人外,还有蔡元培、章衣萍、江问渔、杨卫玉、李公朴、孙福熙、程瑞霖等等。

从这些作者的文笔中,大抵能寻到的共同点至少有三个。

一是谦逊。

从文章结构和内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品德,历久弥香,丝毫没有因为时空的变换而令读者觉得矫揉造作,也没有像现在的人因为浮躁和对价值观没有严格的自我定位而过分的表露谦虚所招致来浮夸和炫耀的指责。

他们的谦逊之所以如此干净且令人崇敬,是因为他们洁身自好、真实表达、且没有废话。

二是忧国。

爱国的形式也很多,忧国忧民也是其中一种。

动荡和不安的大背景会激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那样的年代,也一定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无时无刻无不表露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论述“为什么读书”的时候,核心的集中在为做人、为民族、为国家。

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模糊了读书的概念?十年文革是一个因素,它令人们恐惧。

其实,恐惧并不可怕,战神恐惧就好。

可怕的是除了恐惧,它令人们疑惑。

让疑惑的人们重新认可一个曾经恐惧过的事物,需要时间和方法。

贫富差距也是一个因素,天壤之别的物质生活和教育体制灌输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世界日渐分裂,令人们再一次疑惑。

应试教育也是一个因素,读书和升学的关系应该是交集,且只有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升学只是一个阶段、一个表象,而读书是一生的,是没有表面的限定的。

三是独特。

针对“怎样读书”这一话题,他们的阐述彼此相近却绝不雷同,甚至有一些是对立的,他们各自有笃定的视角和观点。

你信谁的并不重要,谁的都不信,或听百家言也不重要,因为文学的主观性早就决定了这个问题并无是非。

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也不在于有多少人赞同或者反对,而在于它能流淌多长时间。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们有各自笃定的价值观,用世人所接受的语言和思路阐述出来,让时间去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读书与治学》及感悟
三联书店出的胡适先生的这本《读书与治学》,是从其一生的论著、演讲和书信
中选取了三十余篇有关青年人读书治学的文章,编者按照内容分为了六卷,分别为
“怎样读书”、“漫谈教学”、“确立志趣”、“训练思想”、“治理国学”和“论
学书简”。

从卷名便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这些文章有的讲道理,有的教方法,都
是出于胡适先生的切身经历,而且语言也深入浅出,从这一篇篇的文章背后,我们也
可以感受到胡适先生对青年读书人的关心。

虽然今天和那个年代已经相隔有几十年了,但现在读起来,这些话语还是很受用。

书中的许多方法和道理不仅适用于现在读书的
时候,在今后工作进入社会后,也都有所裨益。

首先说读书。

胡适先生讲过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还谈了许多科学实用的
读书方法。

其中有这样一篇小短文——《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值得珍视。

胡适先
生在这里面说到,“至于读书的方法,我已经讲了十多年,不过目前我觉得读书全凭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胡适先生提出,青年人读书不应太注重对方法的追求,而尤其
强调要养成一个好读书的习惯。

我们现在还处在校园中,读书还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
部分,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或者说有时候还是我们外在的一个任务。

但如果有朝一日
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中,远离了这样一个单纯读书的环境,很可能就会和书籍渐行渐
远了。

所以,这也启示我,特别是在现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养成一
个好读书的习惯,把读书融入到生活之中,让它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无
论以后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够静下心来读两本书,从这个好读书的习惯中获取力量,也算是给生活注入了一股源流。

所以从长远来说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是很必要的。

另外,胡适先生说“还有个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

他说闲时多去书店书摊逛
一逛,自己去亲自摸一摸各种书,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现在的图书馆很方便,
但是图书馆的书不能勾勾画画,也不能做笔记批注,所以只是更适合做参考来用。


且以后毕业,图书馆也就没那么方便了。

至于买书的经济问题,就像胡适先生在这里
说的“无论如何,就是少买一双皮鞋,这些书是非买不可的”,而且现在不买书主要
也不是经济问题,就像我自己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就很不足,是缺少主动去淘书买书的
意识,说到底还是在被动的接受读书,而没有主动迎接读书。

以后在书店或者在图书
馆看到好的书,可以买回来自己好好精读,相信会有更多收获的,也有利于好读书这
一习惯的养成。

再来说到治学,胡适先生对此涉及过志趣的确立、思想的训练等,其中有这样一
篇1932年发表的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是针对当时的大学毕业生而作,但其中提及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不仅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和在
校学生,对以后工作和生活也有许多启发性见解。

胡适先生把步入社会后堕落的方式总结为了两类。

“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
求知识的欲望。

你们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
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混官做。

在这种环境里,即使向来抱有
求知识学问的决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懒,把求知的欲望渐渐冷淡下去”。

“第二是
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
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

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
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
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一点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灭了”。

关于这两点,胡适先生在这里解释的准确明了。

记得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是在去
年本科毕业典礼上,院领导直接引用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致辞赠与我们。


时坐在台下,听着这样的一句句话传入耳朵,觉得每句都很贴切,很能说到心里去。

虽然这篇文章的发表距今有已有八十余年了,但今天再看到这些话并不觉得过时,反
而觉得很受用,有种历久弥新的感觉。

这也让我想起了课上提到的那句话——“先生
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作为后生之辈,对于先生们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
的经典,更应该学会去珍惜。

有时候一提到过去的一些东西,就会先想到用辩证思想、批判继承的观念去对待,似乎首先就有糟粕需要警惕和剔除。

这种思想固然有许多道理,但我觉得,对于这些凝聚了心血情感的经典,是不是更应该先放下辩证和警惕,
而多用包容和珍视的态度,首先去认可和接纳呢?庆幸我们拥有这样的先生,在前方
引导我们。

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胡适先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也提出了三种防身的
药方。

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知识总
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带走一两个问题,即使离开了单纯做学问的环境,也能因为问题
的牵引而继续保持追求学问和思考的热心。

二是“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平时谈的多是要如何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胡适先生在这里说要发展非职业
的兴趣,以后吃饭的职业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并非能得“性之所近”,那么做
工作就像做苦力,所以如果能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就可以让生活不
枯燥,精神不烦闷。

听到这点就感觉很是贴心,胡适先生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在里面的。

第三点建议他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在悲
观失望的时候,越要树立信心,就像是这篇文章最后说的,“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
费的功夫,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听到这几点建议感觉就好像是一个长
者在对晚辈的叮咛嘱咐一样,每一点都觉得很贴近,感觉是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给青年
人忠告,没有说教没有居高临下。

胡适在这里不仅想讲工作学习的方法和道理,更要
告诉青年人学会更好的生活,充实的生活,感觉很贴近。

这本书中还提到许多好的方法和道理,比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
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批评的精神不是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
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等等。

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不仅能看到胡适先生自己严谨科
学的治学态度,看到他想在方法和思想等诸多方面给青年人指导,而且也可以体会到
胡适先生对青年人的特殊关切和良苦用心。

这或许也是我们怀念向往那一代学人的一
个理由吧,他们的学问之中是有情感和热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先生们的真切期盼和
责任之心。

之前读到过胡适先生这样的一首小诗,诗名叫《希望》,七十年代配曲改
编为了歌曲《兰花草》,流行一时。

内容如下:“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
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先生访友时,熊秉三夫妇送给他
盆兰花草,他高兴的带回去精心照料,从夏天到秋天也不见开花,胡适先生对此有感
而发就做了这样一首小诗,但对这首诗里所寄托的情感思想众说纷纭。

看完这本书后
我就在想,或许我们青年人就像这里的兰花草,胡适先生殷切的期盼青年人能有所成
有所得,能开出自己的花朵,但“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即使这样,他对青年人还是怀有许多关心和希望,所以他更愿意去倾心教诲、给青年
人切实的帮助吧。

这让我感到那代先生离我们好像并不遥远,我们的背后有先生们穿
越时代的关心守护,这是怎样的精神和责任之心才抵得了时间的侵蚀?无论是他们留
下的知识财富,还是明亮的精神思想、期待与责任之心,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和敬仰的。

而且不光要珍视和敬仰,更要去接近这样的灵魂,让这份有温度的希望期盼和思想精
神能融入进我们自己意识中,成为我们自己精神源泉的一部分,带给内心滋润,然后
努力开出自己那朵白色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