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绿道规划纲要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https://img.taocdn.com/s3/m/94415a7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4.png)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的实施意见(六政办秘〔2013〕2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强省建设,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绿道建设的意见》(皖政办秘〔2012〕184号)、《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的要求,结合六安实际,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幸福六安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推进”的原则,结合省域绿色长廊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美好乡村建设、旅游业态拓展、城市绿地系统,采取集约建设方式,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区域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二、主要目标按照“区域留绿道、城郊串绿道、老城连绿道、新区建绿道”的思路,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建成绿道150公里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增长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增长1.5平方米。
按照建成国内一流的区域景观绿道为目标,基本建成“六安-金寨-霍山-舒城”的红色、绿色旅游特色绿廊。
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城市绿道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建成市域绿道(包括江淮分水岭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的绿道网络。
三、工作内容(一)抓紧编制绿道规划。
市城管局要按照皖政办秘〔2012〕184号的要求,在《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和《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的指导下,于2013年5月30日前编制完成《六安市市域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六安市城市绿道规划》,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评审后,由市政府批准实施。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https://img.taocdn.com/s3/m/eb37dcbea6c30c2259019eef.png)
精品文档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 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绿道功能 (3)3.2绿道组成 (3)4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绿道分级 (5)4.2绿道分类 (5)5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规划设计原则 (6)5.2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基本要求 (9)6.2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 (11)7.1绿道游径系统 (11)7.2绿道绿化 (14)7.3绿道设施 (15)附录 1:引用标准及说明 . (20)附录 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 (21)1总则1.0.1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 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7474c64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e.png)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05•【字号】皖发改高技〔2024〕83号•【施行日期】2024.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省有关单位,各市发展改革委: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了《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4年2月5日安徽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试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先导区是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以未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创新资源持续汇聚、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产业生态迭代完善、产业成果不断涌现的未来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为规范管理和有效服务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决策部署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需求导向、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跨界融合的原则,以未来技术突破和数字化改革催生新动能,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条,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8.29终稿22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8.29终稿22](https://img.taocdn.com/s3/m/5f6ab5e6f90f76c661371ad1.png)
樟树 勒杜鹃 苏铁 设计绿道画标线平面图
设计绿道断面图
设计绿道的具体要求: 设计手法: 方案设计绿道线路以现状非机动车道为基础,改造尽量尊重现有道路环境,仅在城市非机动车道上画绿道标识线。 绿道设计宽度:2.5米。 绿道路面材质:路面采用画绿道标识线; 绿化指引:保留绿道两侧现有行道树及其他绿化植物,在靠近人行道一侧可以进行一些绿化布置。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1.2.项目设计依据
(1).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 (3).《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2012-2020)》; (4).《安徽省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2012);
(5).《安徽皖南区域绿道规划(2013-2020)》;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三、方案设计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3.1. 方案设计定位
规划将宣城市绿道水阳江大道段
定位为: 城市生活的绿色休闲观光长廊, 以休闲为主导兼具通勤功能的混合型 绿道。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宣城市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09月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目 录
一、项目背景概况 二、综合现状分析 三、方案设计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宣城绿道水阳江大道段方案设计
一、项目背景概况
宣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 09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3bf7236bddccda38376bafda.png)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12目录1适用范围 (1)2 参考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4.1 确定任务 (2)4.2 调查、收集资料 (3)4.3 编制规划 (3)4.4 成果 (3)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5.3绿道网络构建 (5)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6 指南实施 (6)1适用范围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慢行道系统是指由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构成的通行系统。
3.5交通衔接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是指绿道与区域交通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
通过开辟绿道出入口、完善停车设施配套、设置交通换乘点等措施,提高绿道的可达性。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5995ec5052ea551810a687ef.png)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
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d3743b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c.png)
附件3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排水防涝、污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是城市正常运行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加快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安徽省“十四五”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总结“十三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成就,分析“十四五”发展形势,阐明“十四五”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指导未来五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十三五”建设成就“十三五”期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一尊重五统筹”为遵循,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线,以“四创一建”为抓手,以增强城市承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重点,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以及城镇“两治三改”三年专项行动等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持续向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4225亿元,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污水集中处理率、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
城市道路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4.29平方米,建成区道路面积率17.05%。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规划设计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8cec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7.png)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566bbf502e3f5727a5e9627f.png)
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6年-2030年)安徽省交通运输厅二○一七年五月目录前言 (1)一、规划基础 (2)(一)发展形势 (2)(二)发展要求 (3)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4)(三)规划目标 (5)三、规划方案 (5)(一)总体规模 (5)(二)布局方案 (5)(三)远景展望 (6)四、高速公路命名与编号 (7)五、实施安排 (8)(一)近期实施计划 (8)(二)远期实施计划 (10)六、效果评价 (10)七、保障措施 (11)(一)强化规划衔接 (11)(二)强化资金保障 (11)(三)强化要素保障 (12)前言2005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要点》, 经过十年的建设,高速公路主骨架已经基本建成通车,有力支撑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安徽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区域发展、交通运输、城镇体系等相关规划, 对全省高速公路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通车的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也较快,部分主通道路段交通拥堵已经常态化,急需扩容改造。
当前,安徽省高速公路网正处于网络形成到网络优化、基本适应到服务引领的关键阶段,距离《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要点》的规划期限也仅剩余四年时间,为满足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对高速公路网的新要求,系统性谋划安徽省未来高速公路发展,特编制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6年-2030年)。
— 1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要点》,到2020年全省将形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约5500公里。
后期在五年发展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先后增加了沪渝高速铜陵连接线、宁洛高速公路凤阳支线、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接线、蚌埠-五河高速公路、岳武高速东延(无为-岳西段)、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等项目。
2013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编制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正式发布实施,安徽省新增了G3W德州至上饶、G1516盐城至洛阳、G42S上海至武汉、G4012溧阳至宁德4条国家高速公路。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a5687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1.png)
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林业局•【公布日期】2024.03.18•【字号】林生〔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安徽省林业局关于印发《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局长办公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林业局2024年3月18日全省林业系统开展绿美江淮行动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绿美江淮行动的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23〕32号)要求,扎实推进绿美江淮行动涉林重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绿美村庄、绿美乡镇、绿美森林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等行动,以“植绿、添美、增质、惠民”为主线,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人居环境,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作出林业贡献。
二、行动目标(一)近期目标。
到2027年,全省森林结构明显改善、质量持续提升;湿地保护率达55%以上,重要湿地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数保护率不低于95%;乡村绿化覆盖率达35%左右,林业碳汇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形成,绿美江淮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远期目标。
到2035年,全省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结构更加优化,功能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林业碳汇能力进一步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富足,生态治理效能显著提高。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ccd7223a300a6c30c229fe0.png)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571857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0b.png)
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修改稿〕省环境保护局二○○六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一节规划背景1第二节规划依据2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一、指导思想3二、基本原则4第四节规划围和期限5一、规划围 (5)二、规划期限 (5)第二章当前的环境形势和发展趋势5第一节当前的环境形势5一、"十五"期间的主要环保工作 (5)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二节发展趋势10第三章环境保护目标12第一节环境保护总目标12第二节环境保护指标12第四章主要任务13第一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4第二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优化增长16一、实行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 (16)二、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18)三、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示 (18)四、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19)第三节加强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19一、加强水污染防治 (19)二、综合整治大气污染 (23)三、控制固体废物环境污染 (25)第四节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27一、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27)二、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水平 (27)三、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 (28)第五节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8一、编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8)二、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 (29)三、开展生态示创建活动 (29)第六节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质量29一、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工作 (29)二、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 (30)三、积极创建环境保护模城市 (30)四、着力解决城市环境热点问题 (31)第七节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31一、提高辐射环境监管能力 (31)二、建立全省辐射源监管信息数据库 (32)三、积极开展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32)四、加强技术培训 (32)第八节实施总量控制,控制污染物排放32第九节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36一、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36)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36)三、环境信息能力建设 (37)四、环境宣教能力建设 (39)五、环境科学研究能力建设 (40)第五章重点工程和投资41第一节重点工程41一、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41)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 (41)三、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41)四、城市垃圾处理工程 (42)五、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 (42)六、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 (42)七、农村小康环保工程 (42)八、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和生态恢复工程 (42)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3)十、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 (43)第二节投资43一、投资需求 (43)二、资金来源 (43)三、效益分析 (44)第六章保障措施44一、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新机制 (44)二、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切实依法保护环境 (45)三、推行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 (46)四、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实施分区发展 (48)五、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增加环境保护投入 (46)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49)七、加强环境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50)八、规环保产业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51)九、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51)十、强化部门协调,加强合作交流 (52)附表省"十一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表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规划背景"十五"期间,我省十分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不协调问题,以协调的要求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发展。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https://img.taocdn.com/s3/m/6bdf6425e2bd960590c6773e.png)
目录
1 总则....................................................................................................................................1 2 城市绿道的涵义和功能.................................................................................................. 2
2.1 城市绿道的涵义.................................................................................................... 2 2.2 城市绿道的功能.................................................................................................... 2 3 城市绿道的分类和组成.................................................................................................. 3 3.1 城市绿道的分类.................................................................................................... 3 3.2 城市绿道的控制范围............................................................................................ 3 3.3 城市绿道的组成.................................................................................................... 4 4 设计的原则和要求...........................................................................................................5 5 城市绿道设计................................................................................................................... 7 5.1 城市绿道系统配置与管制要求........................................................................... 7 5.2 绿廊系统.................................................................................................................8 5.3 节点系统...............................................................................................................12 5.4 慢行道系统...........................................................................................................13 5.5 服务系统...............................................................................................................15 5.6 交通衔接系统...................................................................................................... 16 5.7 基础设施...............................................................................................................18 5.8 标识系统...............................................................................................................19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交建管〔2016〕118号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交建管〔2016〕118号](https://img.taocdn.com/s3/m/073d205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3.png)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交通运输局,广德、宿松县交通运输局,厅直相关单位,各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全省绿色公路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交办公路〔2016〕93号)精神,结合本省实际,省厅制定了《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2016年9月26日安徽省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全省绿色公路建设,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综合、智慧、绿色、平安、法治、文明”六个交通的发展,促进全省公路发展转型升级,建设以质量优良为前提,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实现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
高度重视公路、环境、社会各方面、各要素的关系,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发挥公路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
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e40d3f5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1.png)
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12.31•【字号】皖政[2001]115号•【施行日期】200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01年12月31日皖政[2001]115号)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八五”和“九五”的艰苦努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组织“十五”全省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1、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大大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我省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地方政府投入,扩大银行贷款规模,鼓励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使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组织公路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加快了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机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
高速公路快速客运、铁路提速、长江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成为“九五”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至200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线路54019公里,为1978年的1.73倍,比1995年增加10348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38.7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1978年增加16.24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164公里,已建成13条干线和支线铁路。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f8ebc4744b35eefdc8d3338e.png)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绿道解读1.1建设安徽城市绿道的意义建设安徽城市绿道网是安徽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新路径;是绿色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纽带;是安徽省“三个强省”战略的具体行动。
1、经济强省通过绿道建设,有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使一、三产复合化,有效整合各类旅游、休闲资源,构建我省城市休闲产业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新通道。
2、文化强省我省文化资源呈散点分布且缺乏系统整体保护,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合,通过建设绿道网,串联众多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及周边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构建我省文化资源空间展示新体系,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创新安徽文化展示的新空间。
3、生态强省通过绿道建设,有效保护我省区域间和城市内各类山水生态资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构建我省绿色基础设施体系,避免区域自然生态破碎化,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人居环境。
1.2绿道发展历程1.2.1绿道概念绿道在欧美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了绿道,当时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娱乐项目。
直到20世纪50年代Whyte才首先提出了绿道一词,在60年代和70年代,绿道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1987年,绿道的概念才得到美国官方的首肯。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道的定义不尽相同。
Little对绿道的定义较为全面并且被广泛应用,他认为绿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状绿道。
包括①沿着自然绿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等)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②任何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③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落的开放空间;④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
目前普遍认可的绿道定义为:绿道(Greenway)是一种连接主要山体水系、田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并且集合了生态保育、康体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
1.2.2绿道的发展历程“绿道”起源于美国,至今经历了5个主要历史阶段。
1.2.2.1“绿道”的雏形(1867~1900年)——早期的公园系统游憩绿道。
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通过阿诺德公园(Arnold Park)、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和波士顿公园(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
该绿地系统长达25km,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
其后,Charles Eliot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平方公里,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1.2.2.2第二阶段(1900-1945年)——景观优先的开敞空间绿道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Olmsted Brothers、Eliot1I和Henry Wright等人,他们从事了一些绿道的规划。
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兰的纪念Lewis和Clark的广场规划完成了64km的环,后来被规划师扩展到225km。
EliotⅡ所完成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的开放空间规划。
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泽西州兰德堡镇(Radburn Town)的绿色空间和绿道规划。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的规划实践,如蓝桥公园道(Blue Bridge Parkway)。
1.2.2.3第三阶段(1960-1970年)——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1960-1970年代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开展,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学者。
其中Philip Lewis(University of Wisconsin)在进行威星康斯州遗产道规划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
Iran McHarg (Universitv of Pennsylvania)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点讨论了河流廊道的规划。
ErvinZube(Universitv of Massachusetts)领导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模型(METLAND)研究小组更加注重定量化的研究。
1.2.2.4第四阶段(1980-1990年)——绿色通道运动的命名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
在1990年,Littl首次较完整的定义了绿道。
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
1.2.2.5第五阶段(1990年-至今)——国际绿色通道运动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千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
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召开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
其中,美国和欧洲的绿道建设走在前列。
特别是美国对绿道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开创性,涉及绿道的规划设计、建设技术、建后管理和区域协调等诸多方面,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从场所层次的社区游憩绿道建设,到市域层次的绿道网络规划,直至全美的绿道系统规划。
美国绿色通道规划的发展遵循了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这类似于美国州际高速路网的建设,即各州的分段建设完成后,再彼此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网络。
欧洲的绿道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
欧洲的绿道规划及其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6年欧洲议会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为欧洲各国协调绿道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框架,而1998年1月成立的欧洲绿道联合会无疑为欧洲协作进行绿道研究和规划建设跨国绿道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协调机制。
汤姆·特纳教授是欧洲对绿道研究关注最多的学者之一。
他于1995年对绿道作了一个极其简洁的定义:绿道是一条从环境角度被认为是好的道路。
主要包括:(1)礼仪性大街(2)林荫大道(3)公园道(4)河滨公园道(5)公园带(6)公园系统(7)绿带(8)绿色小径在亚洲地区,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地区的绿道建设较为突出,各具特色。
其中,日本的相关研究最多,多集中在生态道路(Eco-road)方面。
新加坡的绿道网络,是在花园城市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公园绿带网”计划,用一系列游憩绿带把全岛所有主要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
在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的绿色通道研究规划相对欧美来说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少量的绿色通道进行了规划与实施,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以五条河流为骨架,组成城市非常优美的绿色通道网络。
1.2.3绿道的分类根据所处区位的不同,可分为城郊型和城市型两类,其中城市型绿道可细分为五小类:道路型;山林型;公园型;滨水型;结合防护林带型。
城郊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50m。
1.2.4案例分析1.2.4.1美国东海岸“绿道”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km,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
该绿道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每年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美国东海岸绿道风光1.2.4.2广东区域“绿道”2009年《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首次提出了“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的构想,以生态廊道和慢行系统相结合的“区域绿道”串联大型区域绿地和城市公园,将“绿色通廊”被动的生态保护功能和“绿道”主动的生活休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贯通区域城乡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推动珠三角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化;随后开展了《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通过众多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城市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并对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实施空间管制,融合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在重构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充分体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珠三角区域绿道网布局图1.2.4.3无锡太湖新城慢行系统在无锡市太湖新城“山水城”、“湖滨城”和“生态城”总体建设目标指引下,2010年3月,无锡市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开始着手编制《无锡太湖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工作。
该规划提出慢行交通系统是实现“幸福慢生活”的空间媒介,借助于慢行系统公平自由、便捷舒适地享受空气质量维持、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文化感知、风景欣赏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和公共交通、教育、医疗、购物、体育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合理预测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和需求,规划慢行交通系统结构,确定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统规模和网络布局,整合城市各类资源。
最后,利用生态设计手法,对慢行交通线路、站点等要素进行人性化设计,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慢行环境。
无锡太湖新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图1.3启示与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以及案例借鉴,任何绿道都应当从区域和城区两个层面来谈,且各自的侧重不同,下面就区域绿道和城市绿道分别进行论述。
1.3.1区域绿道,侧重于生态和旅游功能1.3.1.1什么是区域绿道区域绿道有的以生态功能为主,譬如一些大型河流或者森林带;有的以旅游游憩功能为主,概念和实质内涵上有点像美国的风景道系统。
当然也有一些综合性的绿道。
从实际操作的路径上,多依赖一些线性的河流、林带、山体或者高速公路等要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不同于以往静态的风景区和旅游景点的产品,它是通过自驾游、山地自行车等快速交通工具形成对一系列景点以及沿途美景的欣赏,这是绿道在区域上的经济价值。
1.3.1.2为什么要做区域绿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生态重建的需要: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质-廊道-斑块理论。
(2)旅游发展的需要:自驾游的兴起,线性串联多个旅游景点,以及旅游景点与景点之间具有欣赏价值的景观(这个景观当然包含了自然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盈利价值在于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站点为中心的开发圈。
(3)社会改革的需要:通过这个系统公民公平享用这个系统。
1.3.1.3区域绿道应该怎么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要分析(1)生态方面: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需要重点保护或者需要重建的线性空间联系,这个一定要有生态学的基本判断(2)游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这个是从旅游角度出发的,要合理评估这些资源点的价值和空间相关性;(3)景观美学方面:对于沿线的大尺度的自然景观的价值要进行评价,这是不同于块状或者点状景观的核心区别,也是绿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