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与郭秉文
民国时期东南大学“三会一体”管理体制述评
国立东南大学是孟碌眼中“中国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
从创办之初,在其首任校长———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的带领下,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下学校快速发展。
一度与北京大学南北并列,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两大重镇。
国立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开端,其“三会一体”管理体制更是独具特色。
一、新教育运动中诞生的东南大学五四前后,中国兴起了以留学欧美的新教育家群体为主导的新教育运动。
这场新教育运动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提倡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一次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
东南大学便是在这一运动浪潮中诞生的。
1920年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郭秉文提出要建立一所国立综合大学,暂命名为东南大学。
从此,各项筹备工作陆续展开。
1921年7月《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得到教育部的批准,正式成立东南大学,郭秉文担任首任校长。
东南大学便是郭秉文“寓师范于大学”办学模式的切实施行。
他广泛招揽欧美留学生来校执教,使得东南大学成为欧美留学生的重要集结地,与北大、江苏教育会一起成为新教育运动的三大中心。
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设总务处统管全校事务,总务之下设教务、斋务、庶务三处,校长与三处主任组成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
郭秉文担任校长后,他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立校长办公处取代总务处,将斋务处和庶务处合并为事务处,将校务会议作为最终的决策机构,学校的重要事情都由校务会议决定,然后再经校长批准后付诸实施。
从中可以看出,郭秉文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所提倡的民主管理思想的影响,也为今后东南大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埋下了伏笔。
东南大学成立之初,便借鉴美国的“哥大模式”开展改革,其“三会一体”管理体制正是在参照“哥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三会一体”的学校管理体制东南大学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坚持实行校董会、校长领导下的“三会一体”,同时注重发挥校董会作用,对学生的管理则实行“学生自治”。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大礼堂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1930年动工,因经费困难而中辍。
继任校长朱家骅请得拨款,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1931年竣工。
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
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
1965年添建两翼,2544平方米。
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
1994年4月,台湾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
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在大礼堂前增建百年校庆纪念碑和涌泉池,寓师生对父母养育之恩、母校培育之恩、社会携助之恩当涌泉相报。
图书馆即孟芳图书馆。
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经校长郭秉文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
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
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
张謇题匾。
其两翼及书库,系1933年扩建,总面积3813平方米。
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
体育馆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
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时筹建,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
面积2317平方米。
该主楼耗资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
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亦为集会、讲学之处。
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健雄院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
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楼二层,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
1923年毁于火灾。
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
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为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
数十年来,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
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启示
[摘要]郭秉文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受赴美留学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其师范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第一,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主要受留美教育经历以及杜威等教育家的影响。
第二,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综合性大学——东南大学;实行多科并举,学术并重,培养“通专结合”的人才;师资力量来源多样,培养严格。
第三,对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高校要相应地开设多元学科和多样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校要培养学识渊博又精通某一领域或专业的人才;高校要重视师资来源的多样化,师资培养的专业化。
[关键词]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对东南大学乃至全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
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国,应邀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前身)教务长,又先后担任代理校长、校长①。
1914年,郭秉文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人。
作为较早出国留学的一批学者,郭秉文将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思想接轨,形成并实践其师范教育思想。
郭秉文创办东南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
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指引着东南大学的前进方向。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融合了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的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为高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郭秉文校长的师范教育思想来源于自身的留学经历、教育背景以及对教育思想的实践和感悟,加之,杜威、孟禄等哲学家与教育家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郭秉文在美国长达6年的留学教育经历,深受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熏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等的影响,最终他“弃法从教”,开始投身教育事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师范教育思想,并付诸于教育实践之中。
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郭秉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执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期间,他的师范教育思想逐渐形成,包括“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体制观、人才兴校的教师观、“三育并举”的学生观和以民主为中心的治校原则。
郭秉文的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开创了综合大学举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转型的基础,并推动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科学研究。
关键词:郭秉文;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思想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生于上海青浦。
早年从上海清心书院毕业,成为中国首批接受新式教育洗礼的青年。
后赴美深造,辗转求学于多所学校,先后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更是哥伦比亚大学校史上首位荣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15年,郭秉文载誉回国,受邀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教务主任一职,之后,升任代理校长、校长。
郭秉文掌校期间,南高师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称“南北高”,当时堪称中国师范教育的翘楚。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通过郭秉文等人提出的设立国立东南大学的提议,东南大学与南高师共设一处,郭秉文出任两校校长。
1923年4月,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
虽是综合性大学,东南大学仍将师资培育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在培养目标上提出“通才”和“专才”结合,是当时国内唯一既设置师范专业又设置教育科的国立大学。
由于郭秉文在东南大学锐意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学校声誉鹊起,成为我国又一扬名国际的学术重镇,郭秉文也被誉为“东南大学之父”,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体制观(一)师范学校为群学之基多年办学经历使郭秉文认识到,兴办教育不仅需要场地、资金、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更需要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师资队伍。
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缓慢、人才培育成效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师资不足。
“难以找到数量充足、能力合格的教师,是中国推进现代教育的最大障碍”。
[1]176据郭秉文考察,清末以降,中小学师资来源渠道不外乎五类:(1)教会学校毕业生。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可以说,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蔡元培,正如中国不能没有西藏。
因为蔡元培的存在,才出现了民国时代中国的学术井喷,出现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久久回味的名师大家。
陈时,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以一人之力缔造私立大学,而使之卓然学术,开前无古人之先例,这便是陈时。
陈时毁家兴学的时候,全中国只有国立的北大和省立的山西大学、北洋大学。
陈时一手打造的,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私立大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复旦大学,陈望道——他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复旦新闻系“好学力行”的系训便出自他口,他的伟大,绝不是一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以概括得。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陈序经——他自称“只是一个教书的”,然而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陈寅恪晚年那光耀万世的成就,也没有广东的学术文化。
这份无量的功德,让它成为岭南,耀眼的明珠。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陈裕光——“金陵大学师生以覆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
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
”济南惨案后,这个校长带领学生发下这个誓言,至死不渝。
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北平沦陷,所有大学把日语列为必修,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惟有辅仁大学能够独树一帜,人称“学术抗日”。
他对学生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四川大学,程天放——“程天放,这个人的资料可能找不到多少吧”,四川大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
他的评价在海峡两岸截然相反,确实他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推广者,但另一面,他也为川大招来了不少大师。
历史的迷雾仍在眼前,也许未来一天我们才会发现,真的往事并不如烟。
台湾大学,傅斯年——1919年5月4日,他是游行总指挥,第一个冲进赵家楼。
他是“史料学派”创建者,让今天的史学界呐喊:“回到傅斯年!”台大钟每节课都响21下,因为这位校长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多么哲学而又科学的方法呀!”一位同学感慨道。
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
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摘要:郭秉文提出的“四个平衡”的观点既是他的办学理念,也是他的大学教学思想。
“通才与专才平衡”,可以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科学与人文平衡”,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优秀民族文化与先进世界科学技术并重;“师资与设备平衡”,是说所谓“大学”者,既是“大师”之谓,亦是“大楼”之谓;“国际与国内平衡”,是说要想把大学办成国内外的学术中心,就必须博取百家之长、广求世界知识,以使学生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广纳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
南京大学传承了这些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郭秉文;平衡;大学教学“四个平衡”的思想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1879—1967)博士提出的。
郭秉文将平生办学体验,归结为一个“平”字:“平,是治学治事的最好的座右铭。
”办理大学,他认为应该力求达到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师资与设各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
四个平衡,是郭秉文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它渗透到并且体现在国立东南大学教学的诸多方面。
一、通才与专才平衡郭秉文认为大学应设立多种学科,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但不忽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但两者并非截然划分。
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
大学生都应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
”在这方面,郭秉文与同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的观点不尽一致。
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谓“学问”就是学术中的“学”。
蔡元培认为,“学”与“术”是有区别的,即“学”是学理“,术”是应用;“学”是根本,“术”是枝干。
所以办高等教育应正确定位、合理分工、科学命名,如工、农、医等“术”科要偏重于应用,宜称“高等专门学校”:文、理、法等“学”科要偏重于研究,可称“大学”;“高专与大学”,“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
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
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大学教学思想探微摘要:郭秉文提出的“四个平衡”的观点既是他的办学理念,也是他的大学教学思想。
“通才与专才平衡”,可以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科学与人文平衡”,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优秀民族文化与先进世界科学技术并重;“师资与设备平衡”,是说所谓“大学”者,既是“大师”之谓,亦是“大楼”之谓;“国际与国内平衡”,是说要想把大学办成国内外的学术中心,就必须博取百家之长、广求世界知识,以使学生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广纳人类无限的知识和智慧。
南京大学传承了这些思想,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郭秉文;平衡;大学教学“四个平衡”的思想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1879—1967)博士提出的。
郭秉文将平生办学体验,归结为一个“平”字:“平,是治学治事的最好的座右铭。
”办理大学,他认为应该力求达到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师资与设各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
四个平衡,是郭秉文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它渗透到并且体现在国立东南大学教学的诸多方面。
一、通才与专才平衡郭秉文认为大学应设立多种学科,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但不忽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但两者并非截然划分。
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
大学生都应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
”在这方面,郭秉文与同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的观点不尽一致。
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谓“学问”就是学术中的“学”。
蔡元培认为,“学”与“术”是有区别的,即“学”是学理“,术”是应用;“学”是根本,“术”是枝干。
所以办高等教育应正确定位、合理分工、科学命名,如工、农、医等“术”科要偏重于应用,宜称“高等专门学校”:文、理、法等“学”科要偏重于研究,可称“大学”;“高专与大学”,“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层次的高低”。
郭秉文:教育改革先驱者
郭秉文:教育改革先驱者作者:周洪宇李永来源:《山东画报》2019年第07期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教育革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在以归国留美学生为主体的中国新教育界,不仅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教育改革运动,确定了以“六三三学制”为标志的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还涌现出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杰出教育家。
而在这批灿若群星的中国教育家中,郭秉文是尤为引人注目的一位。
作为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曾长期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并在世界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等当时国内外的诸多重要教育组织中出任要职,直接领导和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实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尤其是主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的期间,正是国内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教育经费极度竭蹶的时期,他苦心孤诣,在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中,恪守学术中立,为解决财政困难绞尽脑汁。
尽管时常处于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他依旧矢志不渝,雄心勃勃地推进各项改革事业。
另外,郭秉文是现代中国早期“教育界”这一公共空间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在民国早期的教育公共空间中,郭秉文处于留学生、传统教育会等新旧权力资源网络的中心位置,能极大地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如人力上的留学生,物力上的地方实业精英、国际上的教育名家,在与多方的互动中将其教育理念逐步落到实处,他亦成长为民国早期中国教育界“显赫”的权势人物、中国新教育运动的中心人物,其影响力透过传媒、社团与学校,不断影响到整个教育界,使民国早期中国教育处于一种不断寻求变革与发展的轨道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郭秉文也由此当仁不让地成为当时中国教育的国际代言人。
略感遗憾的是,最近几十年,人们对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等人的了解要比郭秉文多得多。
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处于巅峰状态时,1925年1月,北洋政府突然宣布免去其东南大学校长一职,致使他推行的改革一度受挫,东南大学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亦因此中断。
国立东南大学与江苏教育近代化
南高是民国初年江苏中等教育发展的产物。 民 国初年 , 由于中央对各地中等教育发展采取了较为 灵活的政策 , 苏省创办 中等学校的积极性被激发 江 起来 , 截止 1 1 年 , 9 4 全省省立师范及省立中学已达
2 余所。中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 0 客观上要求省内有
所培养中学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而清末的 两江师范学堂在辛亥革命 中早 已荡然无存, 只留下
大创立 以后 , 2 世纪 2 年代江苏教育近代 化产 对 0 O 生了促进作用 。
统的西方近代教育, 因此 , 两人的组合无疑为南高的 迅速崛起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 尤其是郭秉文不囿于 师范教育的旧式体制 , 出“ 提 寓师范于大学” 的发展 思路, 以后创办综 合性大学跨 出了关键性一步 。 为 1 1 年郭秉文正式被委任为南高校长 。次年 4 99 月, 郭秉文提出刨设东南大学 。 在创设东大过程中 , 江苏地方官绅发挥 了重要 作用。 没有江苏地方官绅的有力支持, 东大的创设根
维普资讯
20 0 2年 5月
东 南大 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版 ) 哲
J un l fSc h a t J ie st ( i s p ya d So ilS i c o ra o  ̄ e s I v c i Phl o h n ca cen e) n y o
与时任教育部次长的苏籍人士 袁希涛 的斡旋分 不 开。 正如郭秉文所说 :至筹备事宜 , “ 借助于袁君者为 尤 多 [ 。 11 年 9 南高正式宣布成立。江谦被任命 95 月, 为首任校长 。 这位清末通州师范学校的校长 , 上任之 初即作出一项重要决策 , 这就是聘请江浦籍 留美哲 学博士郭秉文为南高教务主任。 江谦长于文史之学 , 具有丰富的师范学校管理经验 , 而郭秉文接 受过 系
“东南大学这父”——郭秉文
南 京高 等 师范学 校的 前身 是创 建于 10 年 的三 江 师范学 93 堂 ,1 0 9 5年 ,为与 两江 总督 辖 地相 应 ,三江 师 范学 堂更 名 为
两江 师范 学堂 .并 被定 为优 级 师范 学堂 。1 1— 1 1 年 .南 9 9 3 1
“ 南高”功勋
郭秉 文字鸿 声。江苏江 浦人 . 9 1 6年毕 业干 上海 清心书 院 , 8
做 教务 主任。
度沿 革史 》被誉 为 “ 中国第 一部具 有通史 性质 的教育 制度 史”;
他 筹建 东南 大学 .出任 东 大首任 校长 .连续 三届 被推 选 为世 界教 育会 副会 长兼 亚 洲分会 会长 ,是 上个 世纪 2 o年代 我 国在
国际 教育 、科学 文 化舞 台上 的活跃 人物 ; .是把 “ 国大 他 美 学模 式”引进中 国的先驱 者 , 开 中国大学 “ 女同校 ” 首 男 之先 河 他 .就是被 誉为 “ 东南 大学 之父 的教育 大家— —郭 秉文 。
郭秉 文霄 厉风 行 .随 即组 织 筹 议 请改本 校 为东
南大 学委员 会 然而 .改革却并 非易事 , 当时 .学 生 中大 多数人 反对 改 制 . 因是南 原 高声 誉沸 腾 .与北 大 并称 .既 享受 公费 .毕 业后 又有 良 的就 业 机会 。后 来 . 秉 文在 学校 大} 好 郭 _
痕 在 郭秉 文之后 , 适 、 胡 陶行知 、 梦麟等 也先 后到该 院学 习 . 蒋
他们 日后都 成为 中国教 育界的 领军人 物。 1 1 年 .他 以题 为 《 国教 育制 度沿 革史 》一 文 获得博 94 中
士学位 .成 为中 国最早 的教 育学博 士 .也是在 美 国最早 获得博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的学术文化交流
国立东 南 大 学 于 1 9 2 1年 1 O月 正 式 成 立 并 开 课 。
的北大“ 新派” 。他们遂 以《 新青年》 为阵地 , 高举“ 民 主” 与“ 科学” 的大旗 , 掀 起 了轰 轰 烈 烈 的新 文 化 运 动 。先是提 出“ 打倒孔家店” 的 口号 , 集 中打击作 为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 ; 后又举起 “ 文学 革命 ” 的大旗 , 提倡 白话 文 , 反对文言文 , 提 倡
第2 8 卷 第1 期
2 0l 4 年1 月
教 育 与 教 学 研 究
Ed u c a t i o n a n d T e a c h i n g Re s e a r c h
V01 . 28 NO. 1 J a n. 20l 4
郭 秉 文 与 东 南大 学 的学 术 文 化 交流 *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9 —0 2
乃能进” 。“ 平” 是平衡 , 既不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 化, 也不能只强调西方文化 , 而应该使其共存 共荣 ,
不 可偏 轻 偏重 。“ 和” 是 和谐 , 学 术 文化 可 以批 评 、 辩
论, 但不可以“ 打倒” , 即不可人为地摧毁或限制他种
国学习 、 考察 , 并 尝试利 用外资 , 开展 中外合作办学 , 参 与国际教 育事务 管理。在此 交流过 程 中, 东南 大学迅速崛起 , 成为 蜚声 海 内外的高等学府。
[ 关键 词】 郭秉文; 东南大学; 学术 交流 ; 文化交流 ; 高等教 育史
第六讲:从东南大学到中央
胡到校后即在其弟等陪同下,到校长室 索要出校印,在预先准备好的就职通告 上盖章,即张贴布告,当时因学生上课, 并未引起注意,但到学生下课见到布告 之时,群情大哗,是时,有陆志韦、徐 则陵二教授公开鼓动学生以武力驱逐校 长,于是有学生对胡氏兄弟拳脚相加, 并唾其面,又逼其声明“ 并唾其面,又逼其声明“永不就东大校 长职” 长职”,并最后被逐出校园。
四、经费与人事:大学区试验的冲突 1、 “国学”“省学”的经费之争 国学”“省学” ”“省学 2、人事安排之争 3、维护学校经费运动
五、中央大学易长风潮 1、张乃燕去职 2、朱家骅出长与离职 3、迎拒校长风潮 4、解散与整顿
三、易名风潮 在1927年7月至1928年4月的短短9个月时间内, 1927年 月至1928年 月的短短9 这所大学的名称历经三变: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不仅牵涉到大学 区的实践,将大学卷入到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之 争中,而且也牵涉政府与学校不同主体对大学 的定位的差异,并在新的大学开办之初因校名 问题而直接引发了一场风潮,时称“ 问题而直接引发了一场风潮,时称“易名时并任浙 江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十三年任孙大元帅 大本营参议,十四年任上海光华大学科学史教 授,十五年任国立广东工科大学工科学长,同 时国民政府特派为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 员,十六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现任本校校长兼任江苏政府委员及大学委员会 委员。近年致力于史学,所著《世界大战全史》 委员。近年致力于史学,所著《世界大战全史》 已出版,《希腊史》《罗马史》已脱稿云。” 已出版,《希腊史》《罗马史》已脱稿云。”
二、第四中山大学 1927年 1927年6月,将江苏(含上海)境内的河 海工程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 大学、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 校、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与东南大学一共九所 高校,合并改组成一所综合性的“ 高校,合并改组成一所综合性的“国立 第四中山大学” 第四中山大学”,同时任命江苏教育厅 厅长张乃燕为新校长。
东南大学校史
国立中央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改设文、理、法、教、农、工、商、 8
医等八个学院,成为当时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0/23 大学院改为教育部。
中大校长张乃燕解除大学区南京中学校长沉履职务,改由原南京
7
女子中学校长饶用谈继任,引起南京中学学生不满,向教育部请
10/7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正式成立。
自第四中山大学起,将称各个不同学术领域的「科」,改称为「学 院」。 全校共设九个学院三十六系科。
科学馆落成。
17(1928) 18(1929) 19(1930) 20(1931)
21(1932)
2/29
中央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称为江苏大学,全校学生反对,请愿 改为国立南京大学。
之初,全校共设五科三十系。
9/23
郭秉文校长和暨南学校校长柯成懋会同呈请教育部核准,由国立 东南大学和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
冬 江苏都军齐燮元以父齐孟芳寿仪十五万元,捐赠东大建造图书馆。
1/4 图书馆、体育馆、附中二院立础。
1
东大教授出版《学衡》杂志。
1
评议会教授会联席会议,决定将南高师停办,合并于东南大学。
朱家骅先生将大礼堂改以国民会议名义继续完工。
4
大礼堂竣工
国民会议于大礼堂开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为此次会议中通 5/5
过。
9
九一八事变,各地发生学潮,中大学生组织抗日救国会。
10 中大经费再次出现重大困难,学生自治会派代表至教育部请愿。
12 朱家骅校长请辞,校务暂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理
1
江苏省政府通过提议,停付中大协助经费。
南高师校务会议,决定筹备国立大学,由郭秉文、江谦、蔡元培、 4/9
郭秉文教师教育思想初探
郭秉文教师教育思想初探郭秉文(1880—1969),中国近代教育家。
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
1908年赴美留学。
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教务主任、校长。
1921年,出任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第一任校长。
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三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三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
他是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之一。
他秉持“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的教育方针,将“以师为本”“寓师范于大学”的思想贯穿于办学实践中。
郭秉文不仅使南高师和东大享誉国内,他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更具特色,既对当时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又对当代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一、教师的任用与大多数教育家相同,郭秉文认为,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
因此,他认为办学的首要任务是聘请优秀教师,并为此不遗余力。
1.广延国内名师郭秉文礼贤下士,聘请名师有自己的主见。
他以自己“平、和”的人格魅力,为学校积累雄厚的师资力量。
每个学科基本上都有多位学术水平出色的专家学者。
他们之中,既有思想相对保守的吴宓、胡先骕等,也有比较激进的杨杏佛、杨贤江等。
教育界人士都以能够被东大聘用为荣。
这些优秀大家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东大的师资力量。
2.招募留学生郭秉文非常重视吸纳留学生,以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国外考察之余,他经常设法向各校探听中国留学生的情况,通过听课、观察和面谈等方式深入调查,并亲自走访中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诚邀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南高师和东大任教。
据了解,在东大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中,大部分曾在美国留学。
1918年,在郭秉文的大力支持下,由数百中国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迁到南高师。
这些留美的中国学生不仅凭借较高的学术水平积极参与南高师和东大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更成为美国大学模式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郭秉文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师范教 育 的界 线 ,寓师 范教 育 、基础 教 育 、实 科
收稿 日期 :20 — 8 2 090—8
作者简介 :石猛 ,山东英才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研 究所教师 。 ( 济南/ 5 14 200)
・
1 4・ 0
・
教育史研究 ・
郭秉 文 与 中国高 等教 育 近代化
着重 要 的角色 ,掀起 了高师 改办 大学 的潮 流 。
一
即师资培养不必局限于师范学校 ,而应着眼于综合
大 学 。综 合 大 学学 科 齐 全 ,可 以为 学 生提 供 多方 面 的知识 .培 养 多种 人 才 ,再 选择 优 秀 的人 才 加 以培 训 就 可 以培 养成 优 良的 师资 。而师 范 教育 学 科类 型
郭 秉文在 中国高 等教 育近代 化 中的贡献 中 国近 代 大 学 制 度 的确 立 发 生 在 2 纪 上 半 O世
教 育 于 一 体 ,具备 了综 合 大 学 的雏 形 。特 别 是 农 、
工 、商专修科 ,尽管与师资培养 的目标无太大联系, 但它却顺应了社会发展 的需求 ,为高师发展为大学
奠 定 了基 础 。寓师 范于大 学还 有寓 师资 于大 学之 意 ,
( 以下简称东大) ,并一度使东南大学成为中国最有 发展前 途 的大学 。 郭秉 文在 南 高 、东 大 的 办学 实践 正值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 ,对我 国高 等教育的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育不振 ” ,为 “ 养成 中等 以上各学 校 体育教 员 、地 方
公共体育 场体育 主任 及管 理员 ” ,增设 我 国高 校第 一
段 ,所 以它 为 日后 的中 央大 学 ,今 天 的南 京 大学 这 些 中国过 去 和 今天 的 重要 大 学奠 定 了坚实 的 发 展基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的工程教育
( 江苏大学教 师教育学院 江苏镇江 2 1 2 o 1 3 )
【 摘 要】 1 9 2 1 年, 郭秉文发起并创建的国立东南大学是中国第二所综合性大学, 它与北京大学一起是当时我国高等教
育的两大支柱 。在 郭秉 文校 长的治理 下, 东南 大学在 “ 科 学” 方 面的 实力位 居全 国各 高校 之首 , 其 工程教 育 的标 准、 内容 、 方
的基础上 , 先后设立了英文 、 体育 、 农、 工、 商、 教育等
专修科 , 至1 9 1 9 年已经具备了大学的雏形。 郭秉文遂提出“ 学术贵大成” , 在“ 南高” 的基础 上创建综合性 的大学 已经势在必 行 : 首先 , 1 9 1 9 年
五 四运 动后 , 在 民主与科 学 的思潮 影 响下 , 中国教育 界呈 现一 派生 机 ; 然而 , 中 国当时 只有一所 国立 综合
最终归宿 , 学习知识仅仅是第一步 , 因而 , 切实应用 知识就是在求“ 知识之归宿” 。同时 , 知识 的应用反 过来又会促进新的知识 的产生, 所以, 只有 “ 明了知
识的归宿 , 然后才能用之无穷” 。
( 二) 工程教育的内容 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的影响 , 郭秉文强调工程 教育的内容应 当切合社会的需要。“至于所思想所
高等教育 , 而南京在地理 、 历史 、 经济、 学术 、 师资、 学 生等 方 面都 已具 备设 立 大 学 的条件 。最 后 , 郭 秉 文
手” , 养成“ 应用能力” 。郭秉文认为, 教育要“ 关系生
活” , 学 习和探究 知识 的最 终 目的就 是 为 了应 用 , 以 满足 个人 和社会 生存 与发展 的需要 。应 用是 知识 的
思想” , 即切实掌握“ 普通学程” 和“ 专科学程” 的基本 知识 , 以达到“ 通” “ 专” 平衡 、 “ 博” “ 精” 兼济。另一方
郭秉文“寓师范于大学”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根源
郭秉文“寓师范于大学”师范教育思想的产生根源[摘要]郭秉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
此种教育思想来源于他对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郭秉文师范教育思想哥伦比亚大学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在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和实践了诸多教育理念。
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的就是他的“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学博士,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均透露出其深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
正如郭廷以所说:“郭先生受美国影响,做大学校长无形中亦受美国影响。
”[1]无疑,西方大学教育让郭秉文奠定了教育理论基础,使他加深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为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学习与参考的典范。
“寓师范于大学”是郭秉文最主要的师范教育思想。
它打破了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的“封闭式”体制,把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科教育融为一体。
这不仅是对美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学习和借鉴,更体现了以郭秉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索。
当然,这种教育思想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对当时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的积极反思。
张其昀在《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一书中提出:“民国十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
”[2]这一南一北两所高校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南高”就是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东南大学的前身。
此时的校长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郭秉文。
郭秉文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因获庚款资助赴美留学,并有机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学位。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是世界上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高,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
”[3]郭秉文就是在这里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哥伦比亚大学在最初建校时只有人文、科学、语言等几个学科,但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步设立了医学、法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东南大学2011年校史知识竞赛演绎题部分
1、郭秉文的办学思想如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谈谈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众所周知,郭秉文是我们学校历史上有名的一位校长,他认为大学应该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而他的办学思想正是植根于这一目标。
后人将这种办学思想概括为民主治校、学术自由、中西并举、三育并重。
作为大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办学的主体。
郭校长认为应该通过改革让教师关心学校大事,并集思广益,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提高他们的自觉、自重、自助、合作的精神,最终使校园和谐、协调而有生气,形成民主治校。
毛泽东曾经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以为这也是郭秉文校长学术自由思想的核心,学术自由是繁荣学术的必由之路,而繁荣的学术正是人才培养的沃土。
然而学术又分东方与西方。
同时代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但是郭秉文校长却以“非振兴科学,不足以理过兴国;不发扬民族精神,无以救亡图存”为由,主张沟通中西,融汇中西,中西并举。
套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即对于中西方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拒绝两个全盘。
(这个对于当时传统的中国是很先进的进步思想,对我们学校的帮助)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想必大家都体听过,如何统筹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问题。
三育并重的方针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事三育呢?其实就是训育,智育,体育。
训育,取训练与管理兼重之义。
使学生不仅知其所以然,而且行所当然,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智育通过对学生思想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应用。
而体育,就是强健体魄,通过三育并重,最终使学生的才能、体魄、精神、道德、学术都发达。
除了以上的四点外,郭秉文校长就办学的具体方针,还提出了“四个平衡”的思想。
首先是通才与专才的平衡,即综合大学注重通才教育时,不可忘了应用;注重专才教育时,补课忽视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相互调剂,最终使通才不流于空疏,专才不落于狭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办学宗旨——“四个平衡” “通才与专才平衡”。 “人文与科学平衡”。 “师资与设备平衡”。 “国内与国外平衡”。
2015/5/20
(二)发展模式——“寓师范于大学”
• 他说:“师范学院应办在大学之内,教师的来 源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 • 因为中等以上的教师,应该是双料的学士、 硕士和博士。此话怎讲?他作了如此解释 :“那就是师范生的学业标准完全要与大学 生一样,并且希望能出类拔萃。此外还须加 工加料,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 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
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2015/5/20
大纲
一、东南大学简介
• • • • • (一)校徽 (二)校歌 (三)校训——止于至善 (四)课程设置 (五)历史沿革
东揽钟山紫气/ 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 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 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 四海领风骚
2015/5/20
• 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 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 为全国高校之冠。 •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 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 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 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 • 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 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 •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 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 了新的东南大学。
2015/5/20
• 1924年4月,东大校董事会议决,暂时停办工科。8月, 校董事会再次议决,并与全国水利局总裁取得一致意 见,以本校工科与河海工程学校为基础改组成国立河 海工科大学,由东大工科主任茅以升教授出任该校校 长。 • 1925年1月,郭秉文被段祺瑞临时执政教育部免去校 长职务。此后,东大校长频频更迭,但均未正式履职, 直至1926年校长一职实际上仍是空缺。此后国立东 南大学进入动荡时期,1927年8月改组为国立第四中 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因全体师生反对 要求更名为”南京大学”而于1928年5月定名中央 大学,直至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才逐步恢复元气。 及至解放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 于1988年再度更名复为东南大学。
我国公立高校中首开”女禁”。
2015/5/20
• 1921年3月18日,教育部聘张謇、蔡元培、王正 廷等15人为东大校董,6月6日,成立了我国公立 大学的第一个校董会---东南大学董事会。9月 教育部任命郭秉文兼任东南大学校长。1922年 6月上海商科大学改由东南大学独办,易名为” 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1923年6月,南 高师正式并入东大,长达数年的”双轨”制终 告结束。 • 这时,东大已具相当规模,全校共有教职员200余 人,学生1600人,年经费400余万。全校共设5科 28系,当时执教于东南大学的茅以升教授曾经 评说:”东大寓文理、农、工、商、教育于一 体,此种组合为国内所仅见,意义深远。”
2015/5/20
(三)管理体制——“三会一体”
• 评议会的职责主要是决定学校的办学方针、学校 规划与各项经济支出等重大事项。评议会虽属议 事机构,但学校重大决策均出于此。 • 教授会则由校长、各科系主任及教授组成,其主要 职责是:建议系与科之增设、废止或变更于评议会; 颁授名誉学位之决议;规定学生成绩之标准;关于其 他教务上公共事项。[12]
2015/5/20
二、郭秉文简介
• (一)生平
• (二)办学思想 • (三)创建东大,艰苦创业
2015/5/20
三、郭秉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 办学宗旨
(二) 发展模式 (三) 管理体制 (四)学生管理制度
2015/5/20
参考资料
• 孔 颖 《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
• 张洪涛,但昭彬《郭秉文博士的办学理念》 • 但昭彬《略论郭秉文“四个平衡”的办学方针》
2015/5/20
(四)学生管理制度
• 评议会是议事机构,讨论决定学生自治会的计划、任 务、章程等重大事项。 • 执行部是组织执行机构,主办各类学术活动、文艺活 动、体育活动,并参与宿舍、食堂等管理工作。 • 仲裁院是调解处理机构,一般学生间的矛盾,取劝解、 调解态度,重大问题要进行公开仲裁。凡一般学术、 文体活动,由学生自行主持;膳食、舍务等工作,亦由 学生管理:学生间发生了矛盾纠纷,由仲裁院调解处 理。学校当局设一学生委员会,选聘学生敬仰的教授 组成,如刘伯明教授、陶行知教授等,对学生自治会 进行指导。
2015/5/20
课程设置
• 学校下设6个学科31个系 • 文科(6个系):国文系、历史系、外国语言系、政治 系、经济系、哲学系 • 理科(4个系):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地学系 • 教育科(4个系):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体 育系 • 工科(3个系):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 系 • 农科(7个系):植物系、动物系、农学系、园艺系、 畜牧系、蚕桑系、病虫害系 • 商科(7个系):普通商业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 银行理财系、保险系、国际贸易及领事系、交通运输系 程设置
谢谢欣赏,请批评指正!
2015.5.20
2015/5/20
2015/5/20
• 行政委员会负责执行全校公共行政事宜;审 查行政各部事务;执行临时发生之各种事务。 [13]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教授会负责全校教学 方面的兴革事务,行政委员会负责学校行政 及后勤事务处理,前者由教授组成,后者由各 部门及教授代表组成。而学校的所有重大 决策则通过评议会评议后实施,很显然,这种 管理体制提高了学校内部决策过程的民主 化与科学化,是继蔡元培在北大实行教授治 校之后的又一成功典型。
2015/5/20
• 1915年回国协助江谦校长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任教 务主任,旋任代理校长、校长。1920年筹建东南大学并 任校长,被誉为” 东南大学之父”。 • 自1923年起曾连续三届当选世界教育会副会长兼亚洲分 会会长。1925年赴美国担任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基金学院 讲座,任中华教育促进会会长。次年发起组织华美协进社 ,任社长。抗战胜利后出任联合国远东救济总署副署长兼 秘书长。 • 1957年以私人力量在美组织华府中美文化协会,举办学 术活动,并应邀担任中华民国在美教育文化事业顾问委员 会主任委员。一生在教育、文化、经济、外交各界奔波, 亲任繁务,举重若轻,被尊为“中国哲人”。 • 1969年8月29日在美国逝世。
2015/5/20
(三)创建东大,艰苦创业
• 1920年4月,郭秉文提议筹建国立大学。9月25 日,张謇、蔡元培、蒋梦麟、黄炎培、郭秉文 等10人联名上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 宏造就”。 • 同年11月,教育部函复张謇等人,初步同意以南 高师之教育、农、工、商4专修科改归大学,各 本科仍由南高师继续办理。 • 12月7日,经北洋政府国务会议正式通过,定名为 国立东南大学。12月16日在南高师成立了东南 大学筹备处。
2015/5/20
(二)办学思想
• 1919年9月,江谦因病辞职,郭秉文继任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校长。 • 他实施“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和 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 平衡,国内与国外平衡”的”四个平衡”的办 学方针,大力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学监处,成立校 长办公处,设立各种委员会,吸收教职员参加学 校管理,对学校发展颇多建树。他倡导”严谨 求实”的学风,要求学生要养成”钟山之崇高, 玄武之深静,大江之雄毅”般的国士风范。
2015/5/20
2015/5/20
郭秉文简介
• (一)生平
• 郭秉文,字鸿声,江苏江浦人,中国近现代著名 教育家。 • 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 • 1908年获庚款资助赴美留学,专攻教育。 • 1911年获俄亥俄州乌斯特学院理学学士学位 后,旋即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 ,1912年获教育硕士学位。之后继续研究教育 史,以5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6博士论文获哥伦 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15/5/20
• 1921年10月,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上课,郭秉文 任校长,同时兼任南高师校长。南高师自1921年起不 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东大成立 时,先设四科,以南高师的工艺科为基础,建成工科;以 体育专修科、教育专修科建成教育科;农业专修科发 展为农科(以上三科设在校本部);扩建商业专修科,并 与暨南大学在上海合办了我国第一所商科大学,由校 长郭秉文兼任商大校长,马寅初任教务主任,为我国 培养出最早的几批高级财经人才。同年,南高师在教 务主任陶行知、商科主任杨杏佛等教授的倡导和校 长的支持下,招收8名女学生入学,与北京大学一起在
2015/5/20
历史沿革
• 东南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 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 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 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
2015/5/20
•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 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 • 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 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 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 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数十位著 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 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
2015/5/20
四、总结
• 文理兼通的学术造诣使他在东大的学科建 设上能文理平衡,不偏不倚; • 学贯中西的学术资历使他既能关注现实,又 具国际意识; • “平而乃和,和而能进”的人格魅力使他能 “毕生清廉,终身节俭”; • “天下为公,教育为公”的教育理想使他能 “执掌南高,建业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