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若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常见18个文言文虚词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一.代 词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组成句子的词, 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定语。 分为三类: ①人称代词。 “吾”、“尔”、“汝 (女)” ②指示代词。 “是”、“此”、“彼”、 “兹” ③疑问代词。 “何”、“奚”、“焉”
二.副 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 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返回
虚词词性
引佩刀自刺。(《苏武传》)
• (二)用作副词。
• 1.作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苏武传》)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么”“怎么这样”。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介 词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 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 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 子的状语 。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祭十二郎文》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在句子中往往起到连接并引申含义的作用。

它所表达的含义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若”的用法和例句。

一、表示假设条件“若”可以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引导出与实际情况相反或者与事实相反的情况。

例如:“今日風雨將至,若行必墜。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今天风雨即将来临,那么行走就会摔倒。

其中,“若”起到了表示假设条件的作用。

二、表示类似于“好像”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若”也可以表示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好像”的意思。

例如:“昔之舜禹負扆圖,太公望楚聽訟;皋陶諸儒讓道義,孔子如撻管弦養。

”这句话指出舜禹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就像太公望听取楚国人民诉讼一样。

其中,“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类似性。

三、表示选择或者比较“若”还可以表示选择或者比较的意思。

例如:“聖人若相與俱乎射,彼何以知吾然不然也?”这句话在问如何才能知道圣人和其他人一同射箭时,判断他们是否确定了正确的方法。

其中,“若”表示比较或者选择的意义。

四、表示临时状态、变数或者变化在文言文中,“若”还可以用来表示临时状态、变数或者变化。

例如:“掉臂地而哀哭,踊身几落,若有他魂。

”这句话指出大人物倒下,跳起来几乎摔倒,状态变得不稳定。

其中,“若”表示临时状态或者发生了变数。

五、表示低声、轻语“若”还可以用来表示低声或者轻语的意思。

例如:“夜半对孤独兮恐怕寒从心起,煞我心。

”这句话表达了夜晚寂静无声的景象,并形容作者内心感到寒冷。

其中,“若”则表示低声或轻语。

六、作为名词使用在文言文中,“若”还可以作为名词使用,并起到修饰词的作用。

例如:“醉后之言殆非真情之若。

”这句话中的“若”表示大概、约莫的修饰意义。

总结起来,文言文中的“若”有很多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表示假设条件、类似性、选择或者比较、临时状态或变数、低声轻语等不同的意思。

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若”的用法来准确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虚词复习

虚词复习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 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 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 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文言常用虚词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 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 氓》)
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 上;⑧你。 答案:C
(一)、结构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 的可不译。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考试对虚词要求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 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 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 (4)其他用法 (5)示例演示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1)连词用法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文言常用虚词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四)固定用法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 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 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 “比”。
◎虚词解决方法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 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 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 古”。

初中文言虚词五个

初中文言虚词五个

《童趣》阅读
1、请用”/“将第3段黑体加粗的划出5处停顿。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 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的 )( 它的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的 )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在 ) 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心之所向( (5)昂首观之 (代蚊子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在 ) (7)徐喷以烟 ( 用 ) (8)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在 ) (9)拔山倒树而来( 修饰 ) (10)以丛草为林 ( 把 ) ( 作为) (11)使之冲烟而飞鸣(代蚊子 ) ( 并列 )
例: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4、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不及物 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卒之为众人(无义,凑音节) ②久之,目似瞑。《狼》
(三)用作动词

动词(主语+之+宾语) 可译为:去、往。
例:①(陈涉)辍耕之垄上( 去,往 )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 “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 可不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代打捞石兽这件事 ) 2.沿河求之 ( 代石兽 )
常见文言虚词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 有15个:之、其、而、于、为、 何、以、则、乃、若、且、虽、 然、乎、焉。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 ①沿河求之(代石兽) ②人皆吊之(他)
③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

记忆口诀如下:
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其: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若: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因: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为: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以: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则: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且: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乃: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之: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乎: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者: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也:感判肯停疑。

第1页共1页。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
1. “若”可以表示假设呀,就像如果明天不下雨,咱们就出去玩。

比如“若天下雨,则不出门”。

2. “若”能用来指代人或事物呢,哎呀,就如同说那个若先生真是厉害啊。

例如“彼若之士,非常人也”。

3. 你们知道吗,“若”还能表示好像、仿佛呀,好比那朵花若仙子一般美丽。

像“其貌若仙”就是这样用的哟。

4. 喂喂喂,“若”可以表示并列呢,可不是开玩笑的!就像那些士兵站得若一排青松。

比如说“众人若列”。

5. 哇塞,“若”还能有选择的意味呀,这就像让你在苹果和橘子中选,若选苹果呢还是橘子呢?比如“其去若留,当慎思之”。

6. “若”有时候能表示你的意思哦,就好像说若怎么样,你可别不信!例如“若不听吾言,必有祸端”。

7. 嘿嘿,“若”还可以表示及、比得上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呀,就像他哪能若你聪明。

像“臣弗若君”就是这样的用法呀。

8. 呀,“若”能用来强调程度呀,这可厉害啦,比如那痛苦若万箭穿心一般。

比如“其痛若此”。

9. 瞧啊,“若”在某种情况下还可以表示顺从呢,就仿佛乖乖听话一样。

例如“公若之何,则从之”。

总之呀,“若”这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可真是多种多样,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知识点总结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7:若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7:若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若
7.若
<代>①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这,这样,如此。

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连>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思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缀,放在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搭配>发语词连用,如“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至于”。

例:若夫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若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8 条关于“文言虚词若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若”可以表示假设,就像“若天下雨,我便不出门”,你看,如果天下雨了,我不就真有可能不出门了嘛!
2. 嘿,“若”还能用来作第二人称代词,比如说“若等在此,我去去就来”,这就好像是在跟对方说,你就在这儿等着哈!
3. 哇塞,“若”能表示好像、仿佛呢!“天边的云彩若仙女的裙摆”,可不是很形象嘛,就跟仙女真的穿着那裙摆似的!
4. 你们知道不,“若”有时还能表示顺从呢,“其翼若垂天之云”,那翅膀乖乖的就跟垂在天边的云一样。

5. 想不到吧,“若”也能用来比较呀,比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就很直白地在比较嘛。

6. 哈哈,“若”还可以这样用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的“若”表示近,就算相隔天涯也好像是邻居一样近呢,是不是很神奇!
7. 来看看这个,“若无其事”,这里的“若”是不是很妙,表示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太形象啦!
8. 还有“若即若离”,这个“若”体现出那种似接近又似远离的感觉,真的很有味道呀!
我觉得“若”这个虚词真的太有意思啦,用法丰富多样,给文言文增添了超多魅力呀!。

文言虚词(全)

文言虚词(全)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不受教者常有一二。 4、公问其故。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 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5.则齐国其庶几乎?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4、若
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 彰其咎。 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与结盟好。 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6)“何意”:⑴什么意思。 却不害我, 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⑴如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何由知吾可也?
(8)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 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整理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若字文言文翻译

若字文言文翻译

若者,古汉语之中一虚词,义颇多,或表假设、条件,或表转折、对比,或表让步、假定。

以下试举数例,以明若字之用法。

一、若表假设、条件昔者孔子游于乡校,弟子皆言:“夫子之道,其若可施于今世乎?”孔子闻之,喟然叹曰:“若吾道可行于今世,吾何忧乎?”(见《论语·子路》)译:从前孔子在乡校游玩,弟子们都说:“先生的学问,若是可以施行于当今时代,那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孔子听后,叹息道:“若是我的学问能在当今时代得以实行,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二、若表转折、对比昔者楚庄王好剑,有士欲献剑,乃言曰:“吾剑若龙,舞之则风雨晦冥,止之则山岳不动。

”庄王曰:“若龙之剑,吾不敢轻视,然吾剑犹胜之。

”(见《战国策·楚策》)译:从前楚庄王喜欢剑,有位士人想要献剑,便说:“我的剑如同龙,舞动它时风雨昏暗,停止它时山岳不动。

”庄王说:“若是龙的剑,我怎敢轻视,然而我的剑仍胜过它。

”三、若表让步、假定子贡问曰:“若有人于此,必欲见之,其可得乎?”孔子曰:“若欲见之,固可得也。

”(见《论语·颜渊》)译:子贡问道:“若是有人在面前,必定想要见到他,那能见到吗?”孔子说:“若是想要见到他,当然可以见到。

”四、若作连词,表选择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论语·学而》)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五、若作副词,表程度孟子曰:“若有人于此,必欲有酒食,而后宁与邻里乡党欢然,不若与乡人饮酒食肉而相欢也。

”(见《孟子·梁惠王上》)译:孟子说:“若是有人在此时,必定想要有酒食,那不如与邻里乡党欢聚一堂,不如与乡人饮酒食肉而欢聚一堂。

”综上所述,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丰富,含义多样,需根据上下文具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