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引入】在上课伊始,先请大家观看一个最近网上热传的实验-小马达实验。

【演示】小马达实验(用展台)【教师】是什么使得小马达转动起来的呢?【学生】电池【教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将循着科学家们的足迹,通过实验再一次去探究电池的起源及其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一】,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学案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现在找一位学生代表向大家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大家共同分析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锌片上为何产生气体?因为锌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来。

铜上无气泡是因为铜与酸不反应。

连接导线后,铜上却有气泡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就打个大问号,放在这,先看下一个实验现象。

电流表转动了说明有电流产生。

以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早在1799年就被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并加以研究,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体最可能是什么?是由什么粒子转化而来?该粒子所得到的电子最可能是谁提供的?【学生回答】气体是氢气,由氢离子转化而来……锌铜用导线相连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因为锌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氧化还是还原?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铜片,铜片周围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

铜片附近溶液的氢离子减少了,锌片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就会向铜片附近游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附近游动。

从而使电极和溶液形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其中锌片是流出电子的一极,铜片是流入电子的一极。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化学能与电能转化过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2. 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及实验方法。

2. 教学难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操作及原理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电解质溶液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教材或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

2. 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阐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3. 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与电能产生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点。

2.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3. 思考题:探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应用。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

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标准关于化学能与电能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在本模块中只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本节根据学生对“电”的感性认识及其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问题产生的兴趣,通过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研究之中,并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通过原电池和传统干电池(锌锰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池的化学原理和结构,并不要求上升为规律性的知识;通过介绍新型电池(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体现化学电池的改进与创新,初步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激发学生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⑵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时安排】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课时化学电源1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课时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配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原电池原理;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掌握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都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电池,便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那么,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

【组织】教材P40——活动与探究。

(可安排成学生分组实验)(实验1)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2)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实验3)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现象汇总1】实验1和2中锌片上冒气泡,而铜片上没有。

(符合学生已有知识:解释现象;书写离子方程式;分析反应类型;)【教师强调】①在Zn + 2H+ = Zn2+ + H2↑的反应中,Zn失电子,溶液中H+得到Zn失去的电子被还原成H2逸出:Zn-2e-=Zn2+(氧化反应)、2H++2e-=H2↑ (还原反应);②Cu不活泼,不能和H+反应,因此Cu片上没有气泡。

【现象汇总2】实验3中铜片上有气泡。

(告诉学生该气泡是氢气,可用爆鸣法证明;)【设问】铜片上的H2是如何产生的?是哪种物质给H+提供电子?【提示】(1)假如是铜参加反应提供的电子,那么装置中的溶液还应该有什么现象?(2)如果是锌片提供电子,电子是通过什么转移到铜棒上的?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导线中确实有电子流过?【组织】教材P40——活动与探究。

(可安排成学生演示实验。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3. 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化学能的定义和种类
2.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难点:
1.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计算
教学方法:
1. 讲授与示范相结合
2. 实验与讨论相结合
3. 案例分析与问题解答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化学能的定义和种类
1. 讲解化学能的概念和种类
2. 示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际应用
三、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 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2. 实验演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2. 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
1. 分组讨论化学反应能量示意图并解决相关问题
2. 汇总各组讨论结果,展示交流成果
六、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强调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及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相互转化过程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应用和意义。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是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为后续学习电解池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从生活中的电池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电池中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电学知识和部分化学反应,对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但学生对于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原理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来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2)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知道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教学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中电子的流向、离子的移动方向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标题: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现象,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知识讲解:1. 介绍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解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电势差的产生。

3. 介绍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和原理,比如电池、燃料电池等。

实验演示:1. 呈现一个简单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演示,比如铜锌电池实验。

2. 解释实验步骤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和电压等因素。

实验设计: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设计一个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和预期结果。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验报告: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误差。

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实验设计的优缺点,并讨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总结回顾:1. 总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思考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方向。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

2. 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

3. 评估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2.能够掌握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

3.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4.能够解释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

2.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3.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

4.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重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和粉笔。

2.投影仪和PPT。

3.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装置。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复习能量转化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做准备。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六、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投影仪展示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电池的工作原理等。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进行小测试,检查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小测试的结果,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八、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尝试设计一个原电池,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的重要知识,学生在上一单元已经有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初步知识。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系统深入的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

本节内容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延伸又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推理、归纳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推理分析,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通过对电池发展历史的介绍,以及优缺点的分析培养学生风险意识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从能量转化角度、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人类利用能量的技术在不停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电已经无所不在。

发明了电的一百多年来,电力工业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在我们使用的电能之中,火力发电占了一大半。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火力发电的过程。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化石燃料燃烧加热水蒸气推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在上述转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效率如何呢?(40%左右)能不能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展示]像这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是原电池。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池我们都在用,但是同学们知不知道原电池是怎么产生电的呢?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弄明白这个问题1、工作原理[实验探究]请学生分组完成下列四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总反应:Zn+2H+=Zn2++H2↑电极反应式:锌片:Zn-2e-=Zn2+ (负极、氧化反应)铜片:2H++2e-= H2↑ (正极、还原反应)上述锌直接与硫酸反应,就像人们跑到商场里买东西,货物(电子)是当面直接交接的。

而铜锌连接导线放到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就像网购,在原电池中,锌片是卖家,发出电子,导线和铜片就起到了物流的作用,传送的是电子,氢离子是买家,接收了电子。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公开课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公开课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四专题1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原电池工作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的判断。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2、能力目标:落实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

难点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的设计。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四、[教学用品]原电池反应槽、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稀硫酸。

五、[教学过程]【引言】:本专题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中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中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比如说Zn+ CuSO4=ZnSO4 + Cu这个反应中就体现了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

设疑:请根据你的经验判断Zn与CuSO4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并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活动与探究一】课本P13活动与探究实验一【学生活动】学生代表实验并得出结论。

【创设情景】除了可以将该反应放出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之外,还能通过这个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什么能量?【学生回答】......【讲述】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像这样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我们在高一已经学过叫做原电池。

请大家回忆相关内容判断下列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

【回顾练习】见ppt【小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闭合电路)1、前提条件: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2、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导电材料作电极(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3、两个电极必须插入电解质溶液中4、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用导线连接或电极直接接触)[设疑]若⑦中两烧杯中的电解质溶液用能使阴阳离子移动的装置连接起来,能否形成原电池?【活动与探究二】课本P13活动与探究实验二【学生活动】回答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及原因【讲述】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可以判断有电子从Zn流向Cu,结合实验现象中Zn 溶解,Cu片上生成红色物质,可判断Zn失去电子被氧化,变成Zn2+,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到达铜片,电解质溶液中Cu2+在Cu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形成Cu。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

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

2. 掌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装置与材料:锌片、铜片、硝酸铜溶液、导线、电池、灯泡等。

3. 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并提出一些与化学能和电能有关的日常现象。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蕴藏的能量,一般体现为燃烧、发光、爆炸等。

(2)电能的概念:电能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携带的能量,一般体现为电流做功、电流产生热效应等。

3. 实验演示(20分钟)(1)将锌片和铜片依次插入硝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解释锌片和硝酸铜溶液之间反应的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2)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灯泡,观察灯泡的亮起情况。

解释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光能的。

4. 知识总结(10分钟)对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进行总结,并强调化学能和电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举例说明其他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例如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等。

六、课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举例说明。

2. 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光能的?举例说明。

3. 举例说明其他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口头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和相互转化关系。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掌握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电池的种类。

3. 能够分析生活中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原理。

2. 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种类。

3. 生活中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相互转化原理,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种类。

2. 教学难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具体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相互转化原理,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种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实例。

3. 利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问、解答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手机充电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相互转化原理。

3. 讲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种类。

4. 分析生活中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实例,如电池使用、电动车充电等。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堂互动:提问、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习题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概念、电池种类等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能与电能》教材,提供基本的教学内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电池工作原理等。

3. 视频资料:收集有关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验或实例视频,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论文和资料,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相互转化原理。

2. 第3-4课时:讲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种类。

3. 第5-6课时:分析生活中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实例。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

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案

第二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1课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习目标】尝试通过进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活动,了解原电池的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

13~141.写出Zn 与CuSO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该反应 从反应形式(四种基本类型)分,属于 反应; 从反应本质(得失电子)角度分,属于 反应;从反应能量角度(放热吸热)分,属于 反应。

该反应过程中, 能装化为 能。

4.铜锌原电池 锌为 极,Zn 电子,被 成Zn 2+进入ZnSO 4溶液,锌片逐渐 , 电极反应式为 ;铜为 极, 片上释放出的电子经过 流向 片,CuSO 4溶液中的 从 片上 电子,被 成金属铜并 , 电极反应式为 。

在反应中,盐桥中的Cl -移向 溶液,K +移向 溶液,使两电解质溶液均保持 ,氧化还原反应得以继续进行。

铜锌原电池中发生的电池总反应为:【认识提升】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概念:原电池是把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

2.一般构成条件:①自发进行的 反应。

②两个电极(一极反应或两极都不反应)。

③电解质溶液(构成回路或参与反应)。

④形成 (导线连接或两极接触)。

例1.在下图的8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哪几个?负极:金属较 , 电子,电子流 ,发生 反应。

正极:金属较 , 电子,电子流 ,发生 反应。

【认识升华】 5.设计原电池【阅读教材】P 14 “活动与探究”步骤1:找到“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用双线桥分析:步骤2:根据得失电子,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负极:Fe - 2e - = Fe 2+ 正极:Cu 2++ 2e - = Cu步骤3例2.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FeCl3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

(1)写出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

(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教案标题: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与化学能和电能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能和电能的定义和特征。

2. 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3. 化学能和电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化学能和电能的相关示例和案例。

2.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化学能和电能的理解和认识。

2. 引发思考:举例说明化学能和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能和电能的定义和特征。

2. 分析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原理,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一些与化学能和电能相关的案例,例如电池的工作原理、火箭燃料的燃烧过程等。

2. 分析这些案例中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过程。

四、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利用电池驱动小灯泡发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的化学能和电能转化过程。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化学能和电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2.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疑惑。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学生复习和预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实际问题中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过程。

2. 实验操作环节要确保安全,遵循实验守则。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导学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导学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原理。

2、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3、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二、知识回顾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此外,还可能有光能、电能等形式的能量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三、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各种电器都需要电能来驱动。

那么,电能是如何产生的呢?实际上,很多电能的产生都与化学能的转化有关。

例如,常见的干电池、充电电池等,都是通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来工作的。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四、原电池1、定义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锌片:Zn 2e⁻= Zn²⁺(发生氧化反应,锌片为负极)铜片:2H⁺+ 2e⁻= H₂↑ (发生还原反应,铜片为正极)电子由负极(锌片)通过导线流向正极(铜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从而形成电流,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3、构成条件(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金属,另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2)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五、常见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1)锌锰干电池负极材料:锌筒正极材料:石墨棒电解质溶液:氯化铵和氯化锌的糊状物工作时,负极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二氧化锰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碱性锌锰干电池与锌锰干电池相比,碱性锌锰干电池的电解质溶液由氯化铵和氯化锌的糊状物变为氢氧化钾溶液,性能更好。

2、充电电池(1)铅蓄电池负极材料:铅正极材料:二氧化铅电解质溶液:硫酸放电时,负极铅失去电子生成硫酸铅,正极二氧化铅得到电子生成硫酸铅。

充电时,硫酸铅分别在正负极转化为铅和二氧化铅。

(2)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质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认识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装置、构成条件等方面的区别;2.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3.了解化学电源和电解原理的应用;4.能够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简单的化学电池。

探究一原电池与电解池装置的判断比较标出各材料名称?归纳原电池、电解池构成的条件。

ZnCu原电池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④自发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①直流电源②两个电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形成闭合回路1、判断下图中各装置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2、判断铅蓄电池放电过程为:原电池;充电过程为:电解池。

原电池与电解池装置判定规律:1、根据构成条件判断:(1)一个装置看有无化学电源;(2)多池连接:若有外接电源时,都为电解池;若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余的为电解池。

2、根据能变过程判断:放电为原电池,充电为电解池探究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电极的判断比较某同学欲用该铅蓄电池(有储蓄电),却发现正、负两极的标志已模糊不清,请根据电化学知识,设计可行的方案来判断其正负极?并阐述理论依据?方案一:两极外接电流计——根据指针偏转方向确定;方案二:两极接两惰性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电极判定依据:原电池电极判断:①两极材料②电子或电流的方向③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④两极的反应类型⑤实验现象电解池电极判断:①两极与电源连接方式②电子或电流的方向③离子的定向移动方向④两极的反应类型⑤实验现象2、烧杯A中放0.1mol/L的硫酸溶液,以石墨和Fe为电极材料,烧杯B中盛放0.1mol/L CuCl2溶液,均以石墨为电极(两种溶质均足量),装置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稀硫酸CuZnFe C CA 、A 池Fe 电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B 、A 池中电子由a 流向dC 、B 池中Cl-向c 极移动D 、B 池C 电极为阴极,发生氧化反应5、判断下列原电池中的正负极:(1) (2) (3) (4)H2O21、对比(1)(2)原电池中活泼性强的一极一定是负极吗?2、观看(3)原电池中正、负电极材料的活动性一定不一样吗?3、观看④原电池中负极一定要与电解质溶液反应吗?思考:某同学以该蓄电池为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已知:Pb+PbO2+2H2SO4 2PbSO4+2H2O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
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1)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学习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习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预备知识】
1.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中化学能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的变化,即转化为。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电子,发生反应,还原剂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自主学习】
1.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如、、、、等。

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如、等。

2.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⑴间接转化
我国发电总量构成上,火力发电居首位。

燃煤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化
学能燃烧
________能蒸汽 ________能发电机 ________能。

⑵直接转化------原电池
原电池是将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的装置。

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使其间电子发生转移,在闭合回路下形成电流,可见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一、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 [Cu-Zn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2-4

铜片和锌片之间连一电流表铜片表面锌片表面电流表指针
以Cu-Zn原电池为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电极材料电极反应反应类型电子流向电流方向负极
正极
1.原电池是把转变为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思考]⑴以下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的是。

⑵在铜、锌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溶液的PH值如何变化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呢
3.原电池的电极判断
(1)负极总是_______电子,化合价______,发生______反应;
正极总是_______电子,化合价______,发生______反应。

(2)电子流出的一极是__________,电子流入的一极是__________;
(3)一般活泼的金属为________,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
________。

4.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概括·整合】
【疑点反馈】:(通过本课学习、作业后你还有哪些没有搞懂的知识,请记录下来)
【基础达标】
1.对于原电池的电极名称叙述有错误的是( ) A .发生氧化反应的为负极 B .正极为电子流入的一极 C .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D .电流的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2.下面是四个化学反应,你认为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是( )
A .Zn +Ag 2O +H 2O===Zn(OH)2+2Ag
B .Pb +PbO 2+2H 2SO 4===2PbSO 4+2H 2O
C .Zn +CuSO 4===Cu +ZnSO 4
D .C +CO 22CO
3.茫茫黑夜中,航标灯为航海员指明了方向。

航标灯的电源必须长效、稳定。

我国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以铝合金、PtFe 合金网为电极材料的海水电池。

在这种电池中( )
①铝合金是正极 ②铝合金是负极 ③海水是电解液 ④铝合
反应 电子,沿导线传递,有 产生,
反应
金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4.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5.
如图所示,两电极一为碳棒,一为铁片,若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且a 极上有大量气
泡生成,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a 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B .b 为负极,是铁片,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C .a 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
D .b 为正极,是碳棒,烧杯中的溶液为硫酸铜溶液 练方法技巧——原电池正、负极及电极反应的判断
6.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
Cd(OH)2+2Ni(OH)2
Cd +2NiO(OH)+2H 2O
充电 放电
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A.Cd(OH)2B.Ni(OH)2C.Cd
D.NiO(OH)
7.据报道,美国正在研究用锌电池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铅蓄电池,锌电池具有容量大、
污染少等优点,其电池反应为2Zn+O2===2ZnO,其原料为锌粉、电解液和空气。

则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锌为正极,空气进入负极
B.负极反应为Zn-2e-===Zn2+
C.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液是酸溶液
题号1234567
答案
8.有甲、乙两位学生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与铝
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 mol·L-1
的NaOH溶液中,如下图所示。

(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与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
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________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
________活动性更强(填写元素符号)。

(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正确结论()
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
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顺序表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上述实验也反过来证明了“直接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原电池中的正负极”这种
做法________(可靠或不可靠)。

如不可靠,请你提出另一个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可行实
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如可靠,此空可不填)。

【参考答案】
1.C[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为正极,C 项错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项正确;原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出,由正极流入,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B、D项正确。

]
2.D[D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不能设计为原电池。

]
3.A[分析航标灯的电源结构,活泼金属铝合金作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PtFe合金作正极,电解液是海水;铝合金作负极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
4.A[由题给装置图知,A、B、C形成原电池,由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u、Ag排在H的后面,而Zn排在H的前面,故A中有气体产生。

]
5.C[Fe、C形成的原电池中,负极铁失去电子,变成+2价的亚铁离子,由于a极上有大量气泡生成,所以正极(C)电极反应:2H++2e-===H2↑,a为正极,是碳棒;b为负极,是铁片;电解质溶液为硫酸。

]
6.C[根据镍镉可充电电池放电的反应原理Cd+2NiO(OH)+2H2O===Cd(OH)2+2Ni(OH)2,Cd被氧化生成Cd(OH)2,NiO(OH)被还原生成Ni(OH)2,即Cd发生氧化反应,是失去电子的物质,NiO(OH)发生还原反应,是得到电子的物质,所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
极,即电池的负极材料是Cd,C项正确。

]
7.B[根据电池反应2Zn+O2===2ZnO判断,锌为负极,负极反应为Zn-2e-===Zn2+,所以A不正确,B正确;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C不正确;电解液若为强酸,将与锌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O2与锌反应,所以D不正确。

]
8.(1)2H++2e-===H2↑
(2)2Al+8OH--6e-===2AlO-2+4H2O
2Al+2OH-+2H2O===2AlO-2+3H2↑
(3)Mg Al(4)AD
(5)不可靠将两种金属作电极连上电流计后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

利用电流计测定电流的方向,从而判断电子流动方向,再确定原电池正负极
解析甲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Mg+H2SO4===MgSO4+H2↑,乙同学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但是由于Al与碱的反应是一特例,不可作为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所以判断一个原电池的正负极应依据实验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