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各种方法间的关系,掌握常见评定方法和饲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了解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每类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加工调制方法以、饲用价值和利用注意事项;了解我国目前配合饲料的发展现状、产品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饲料配方技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主要内容:1. 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学习目的和意义2. 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3. 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习题:饲料学的概念、饲料在畜牧业生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本章重点: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教学要求:阐述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
饲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1.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2. 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史3. 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间的关系4. 我国当前采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体系的组成习题: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各种评定方法的关系。
本章重点:突出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起总体的印象。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及重要性;评定体系的组成及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第二章饲料养分化学含量和总能的评定第一节饲料常规成分分析1.概略养分的内容和测定方法2.牧草洗涤剂体系的内容与测定方法3.饲料总能的测定方法第二节饲料纯养分含量的测定第三节养分含量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1.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较2.粗纤维含量与非淀粉多糖含量的比较3.必需氨基酸指数和蛋白质的化学评分习题:饲料的概略养分、NDF ADF总能概念。
不同基础条件下养分的换算方法。
纯养分测定的意义。
本章重点:概略养分测定和洗涤剂体系测定的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和在生产实中的应教学要求:基本养分测定方法的内容、作用与意义。
区分CF测定与NDF与ADF之间的内在含义。
《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配合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概述(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对动物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的要求,以饲料原料在动物日粮中的合理利用、动物饲养标准的应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全价配合饲料产品设计、浓缩饲料及预混料产品设计、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等为主要内容,介绍与饲料原料利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及其加工工艺、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相关的知识。
配合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配合饲料产品设计、生产及其质量安全和控制的一门科学,目的在于揭示及阐述在配合饲料设计中不同种类的饲料原料如何合理配合使用,不同类型的饲料原料对动物的作用,如何应用饲养标准进行配合饲料产品的设计,配合饲料如何加工生产,配合饲料产品质量如何保障。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了解和学习有关配合饲料设计、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饲料原料的特性及其如何合理使用、动物饲养标准的应用、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原理和方法、全价配合饲料产品设计、浓缩饲料及预混合饲料产品设计、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以及配合饲料质量和安全控制等内容。
(2)适用对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3)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添加剂生产、饲料卫生学;后修课程动物生产类课程。
本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与饲料学、饲料添加剂学有一定的相关性,饲料原料部分本课程主要讲授饲料原料如何合理使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目的、意义、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配合饲料产品设计及生产工艺、质量和安全控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树立饲料安全意识,全面掌握各类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为动物生产课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饲料原料的合理使用,根据不同动物饲养标准要求,设计、配制和生产加工各种高质量的配合饲料产品。
(三)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采用讲解式、启发式、互动式及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采用设计式、参与式;以多媒体或黑板形式进行教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纲113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7841 动物营养与饲料扬州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刻认识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畜牧兽医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畜牧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利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材内容共分为22章。
使学生明确动物营养与营养物质的概念;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营养作用;了解饲料与畜体组成的差异;掌握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缺乏营养物质的症状和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其分析方法;掌握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生产目的与生产水平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估测方法;掌握饲养标准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方法和各饲料原料的特点及合理使用;掌握日粮的配制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该课程涉及动物生理、动物生化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课程如饲料加工工艺、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学、养牛生产学等提供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课程内容营养、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二)学习要求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发展及其对畜牧生产的作用和意义2.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3.熟练掌握:营养、营养学的概念第一章动物体与饲料(一)课程内容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和掌握动物的营养物质、饲料和动物营养的概念;营养物质的一般作用;动物体与饲料的组成;饲料成分的分析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动物的化学元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概念2.掌握:营养物质、饲料、动物营养的概念3.熟练掌握:动植物体组成的主要差异;概略养分分析法和粗饲料分析法第二章蛋白质的营养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影响蛋白营养价值的因素(二)学习要求掌握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主要营养作用;了解和掌握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利用的特点;掌握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概念及其在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上的意义;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过瘤胃蛋白质的调控。
饲料与饲养学自考教学大纲
饲料与饲养学自考教学大纲第一篇:饲料与饲养学自考教学大纲饲料与饲养学(9423)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饲料与饲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较广、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理论较强,饲料分类部分知识面比较广,日粮配合及动物饲养实践应用性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先掌握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基本理论,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去了解饲料的营养特性,最后结合动物的饲养标准和动物饲养实践配合饲料。
通过各个章节的学习,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饲料与饲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阐述饲料的种类来源及其营养价值;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和评定方法;针对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科学而又经济地用各种饲料组成饲粮;为饲料工业提供配合饲料的科学配方;论述不同饲料和饲草的加工处理方法。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了解各饲料的主要特性,饲料评定的基本方法及饲料配合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饲料与饲养学的先行课程是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营养学。
在这些学科阐明的动物消化、代谢和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上,进一步解决如何由饲料提供营养物质全面满足动物生产的各方面要求,饲料与饲养学还涉及有关学科的应用知识,如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和计算数学。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1、普通化学;2、生物化学;3、动物营养学;4、有机化学重点:1、概略养分分析方案;2、消化试验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3、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3、各种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4、日粮配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饲养技术难点:1、Van Soest 饲草分析方案;2、消化试验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3、饲料能值的评定;3、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4、饲料配方凝点: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营养成分的异同点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理解:植物的组成;影响动物消化率的因素;饲料能值的评定;维生素营养价值的评定;矿物质营养价值评定。
1330072《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饲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饲料学》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
《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饲料学》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如何用适宜饲料满足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解决供给问题。
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饲料学》和《动物营养学》一样,同属于动物营养的两大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饲料的学问,目的在于揭示饲料中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和饲料中化学组成与动物需要之间的关系。
饲料占动物生产成本的50~80%以上,是饲料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饲料学》是现代养殖生产和现代饲料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后盾,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饲料的种类、化学组成及其营养特性、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饲料分类和饲料的合理利用途径。
同时介绍了我国饲料资源开发状况及无公害饲料的生产,揭示了饲料的化学组成及其规律以及与动物营养需要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学的概念、分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各种饲料的特性、饲料质量控制以及饲料法规,了解我国饲料资源和饲料工业的发展状况。
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各种动物的营养需求,科学、经济地设计饲料配方;对饲料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树立饲料安全和绿色、优质、无公害饲料及畜产品等意识,掌握饲料的合理使用原理与方法,为动物生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面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四、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饲料学是一门涉及农业、工业、食品、医药、机械等十多个行业的综合性学科。
901-《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专业实践教学大纲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总周数:1周 总学分: 3.5学分大纲执笔人:王纪亭 大纲审定人:王慧一、前言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的营养及其配合饲料的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有鱼、虾、蟹、甲鱼和贝类等人工养殖的水产动物。
它所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养殖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生化和营养需求,其应用研究是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包括饲料原料的选择和开发、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工艺、加工机械的选用等。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高等院校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且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发展与鱼类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有机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本课程教学必需的环节。
二、实践教学大纲1、目的、任务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鱼、虾营养试验的研究方法及与畜禽营养试验研究方法的不同点;了解当前水产动物养殖的现状及前景,了解鱼类饲料企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海、淡水鱼类全价配合饲料的加工机械与生产工艺,比较与畜禽饲料生产工艺的不同点;认识常用鱼类的饲料原料,学习鱼类饲料配方设计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掌握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
主要承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螭霖鱼科研基地,天普阳光饲料有限公司,淄博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日照黄海粮油饲料公司,山东天聚饲料有限公司,山东天普利饲料机械有限公司。
2、主要内容(1)鱼类营养研究的饲养试验:教学时数:18课时学分设置:1学分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鱼的饲养试验的目的要求、实验进行主要步骤、资料的收集、撰写试验实施方案、试验设计、试验条件准备、试验饲粮的准备、试验饲养管理。
(2)参观鱼类全价配合饲料生产企业教学时数:18课时学分设置:1学分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参观天普阳光饲料有限公司、淄博通威饲料有限公司及海水鱼类饲料加工企业。
通过参观饲料加工厂,认识了解常用的饲料原料及品质控制,了解饲料厂的内部布局、设备及各类饲料的加工工艺。
《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学大纲
《畜禽营养与饲料》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畜禽营养与饲料总学时数:72总学分数:4适用专业: 养殖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实施本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满足现代养殖业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操作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需要,使学生掌握畜禽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行为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在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生产经营、服务指导和技术管理时所必需的畜禽营养与饲料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具备在生产第一线解决一般性畜禽营养与饲料技术问题的能力,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增收的技术带头人。
(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畜禽营养与饲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理解反刍家畜、单胃家畜与家禽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代谢特点;主要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 掌握畜禽营养需要及常用饲料的营养特点。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幻灯片、录像片或现场提供的畜禽典型营养缺乏症,能分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2.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
3. 掌握配合畜禽日粮的基本技能,具备使用电脑配方软件选择畜禽最低成本日粮配方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1.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农业。
2.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和对学业精益求精的精神。
3. 通过生产实习和参加实际生产活动使学生建立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 知识部分1. 畜禽营养基础(1) 动物与植物了解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理解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化合物。
(2)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了解动物的消化方式,理解动物消化力与饲料消化性。
(3) 蛋白质的营养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不足与过量对畜禽的危害。
理解单胃家畜与反刍家畜对蛋白质消化代谢的特点、非反刍家畜与家禽对蛋白质品质的要求,理解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等概念。
饲料学教学大纲
饲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饲料学1.2 学时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24学时1.3 课程性质:为本科教学必修课程1.4 前置课程:无1.5 后续课程:畜禽营养学二、课程目标2.1 熟悉饲料的基本构成及其对宠物、家禽、畜牧业生产的影响;2.2 掌握饲料的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等基本技术;2.3 学习饲料的利用原理及饲养管理技术;2.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3.1 饲料学基础知识:饲料分类、基本组成、饲料的理化性质、饲料对动物的营养要求、饲料替代原料、饲料安全等。
3.2 饲料生产与加工技术:饲料制作、饲料原料处理、饲料加工设备、饲料添加剂等。
3.3 饲料检测及其应用:饲料检测原理、饲料检测方法、饲料检验结果分析等。
3.4 饲养管理:饲料配方设计、饲喂管理、饮水管理、空气卫生等。
3.5 实验教学:饲料处理实验、饲料质量检测实验、饲料安全性检测实验等。
四、考核方式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实验表现、出勤等,占总成绩的30%;4.2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五、参考教材5.1《饲料学》第三版,张勤宏、谢静编著;5.2 《家畜饲料营养学》第二版,黄益球、刘志远编著;5.3 《饲料检测基础》第一版,刘金朴等编著。
六、教学方法6.1 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授课方式;6.2 结合实验教学和实地考察;6.3 大量阅读资料、课后研讨和讲解。
七、教学体系7.1 由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注重实践与实验;7.2 确立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7.3 将课程与科研成果紧密结合,提高教学的学科实际性。
八、教学效果评估8.1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8.2 课程中的教学效果将纳入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估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学》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各种方法间的关系,掌握常见评定方法和饲料营养价值表的使用;了解各类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熟悉饲用价值和利用注意事加工调制方法以、每类饲料中常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项;了解我国目前配合饲料的发展现状、产品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饲料配方技术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主要内容:1.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学习目的和意义2.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3.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习题:饲料学的概念、饲料在畜牧业生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学与动物营养学的联系,饲料与畜牧生产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关系教学要求:阐述饲料学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
饲料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章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体系1.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发展史2.3.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间的关系4.我国当前采用的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体系的组成习题: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和意义,各种评定方法的关系。
本章重点:突出各种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建立起总体的印象。
教学要求:阐述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概念及重要性;评定体系的组成及评定方法间的关系。
第二章饲料养分化学含量和总能的评定第一节饲料常规成分分析1.概略养分的内容和测定方法2.牧草洗涤剂体系的内容与测定方法3.饲料总能的测定方法第二节饲料纯养分含量的测定第三节养分含量分析结果的综合评价1.粗蛋白含量与氨基酸总含量的比较2.粗纤维含量与非淀粉多糖含量的比较3.必需氨基酸指数和蛋白质的化学评分习题:饲料的概略养分、NDF、ADF、总能概念。
不同基础条件下养分的换算方法。
纯养分测定的意义。
.本章重点:概略养分测定和洗涤剂体系测定的方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和在生产实中的应用教学要求:基本养分测定方法的内容、作用与意义。
区分CF测定与NDF与ADF之间的内在含义。
纯养分与概略养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三章饲料养分的消化代谢性与消化能和代谢能的评定第一节饲料消化代谢性评价的内容1.消化率与代谢率的概念2.饲料料养分可消化性与可代谢性的区别3.消化能与代谢能第二节测定饲料消化率的常用方法1.体内消化试验:全收粪法、指示剂法和回肠末端瘘管法2.体外消化试验:小肠液冻干粉法、人工瘤胃法和产气法3.饲料消化率和消化能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4.各种方法间优缺点比较第三节代谢试验1.代谢试验与消化试验的区别2.饲料代谢能和代谢率的各种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习题:常用养分消化率的测定方法?全收粪法和指示剂法技术要求?消化率与代谢率的含义。
.本章重点:全收粪法和指示剂法的技术要点,表观消化率和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和真代谢率的区别,代谢性粪氮/能、内源性尿氮/能和氮校正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讲解各种养分消化率的方法,重点阐述全收粪法与指示法的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比较表观消化率与真消化率、表观代谢率与真代谢率的区别。
第四章饲料养分的生物学效价和净能的评定第一节饲料养分的生物学效价1.绝对生物学价值: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比、总蛋白利用率、净蛋白利用率和饲养试验2.相对生物学价值:斜率比法第二节净能的评定(3学时)1.饲料净能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2.体增热的测定方法3.净能评定饲料营养价值的优缺点习题:生物学价值定义,生物学利用率概念; 净能的测定方法与技术。
有关饲养试验的设计与要求。
本章重点:净能的概念与测定方法,绝对生物学效价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概念、区别和测定方法及其对试验条件的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讲解生物学效价等测定方法及有关基本概念;列举有关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
净能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等。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指标体系第五章.第一节反刍动物饲料评价新体系1.反刍动物和单胃动物在饲料利用过程中的比较2.传统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对反刍动物的局限性3.反刍动物新评定体系的基本内容:瘤胃降解率和瘤胃稀释率、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小肠可消化蛋白第二节反刍动物饲料评价体系的应用1.新体系的优越性2.新体系的应用价值习题:反刍动物新评定体系的基本内容;瘤胃降解率及稀释率的概念;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与小肠可消化蛋白。
本章重点:饲料瘤胃降解率的测定、瘤胃氮能平衡对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的影响与饲料整体营养价值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详述新体系的评定方法与应用;比较新旧方法;评价新体系的优越性与应用价值。
第六章饲料的结构与化学1.植物细胞、组织和种子的结构与化学组成的关系2.饲料糖类、脂肪和含氮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性质3.饲料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常见的物理化学变化习题:植物种子结构,糖类、脂肪、含氮化合物的分类;储藏和加工过程对饲料物理化学的变化影响作用。
.本章重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布规律和饲料理化变化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饲料的化学组成与分类;储藏与加工过程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变化影响。
第七章饲料的分类1.饲料分类的目的2.我国和国际饲料分类体系,分类判别标准和编码方法习题:我国与国际饲料分类方法,分类的基本依据; 饲料编码的识别。
重点:我国和国际饲料分类体系本章教学要求:饲料分类的意义,我国与国际饲料分类的方法不同点与相同点;饲料编码识别。
第八章粗饲料1.粗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2.干草的调制方法、营养价值及影响因素3.秸秆、秕壳和糠麸类农副产品的特点和利用方法4.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加工调制方法习题:粗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干草制作方法;影响干草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秸秆等农副产品特点及利用注意事项;提高粗饲料利用的方法与技术。
本章重点:粗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粗饲料的基本营养特性;粗饲料利用注意事项; 优质干草调制方法; 提高粗饲料利用率的方法与技术。
.第九章青饲料1.青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2.常用青饲料及其利用3.青饲料的加工及提取叶蛋白的方法习题:青饲料概念,青饲料的营养特性; 青饲料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重点:青饲料的种类和营养特性。
常用青饲料的利用及使用过程中注意事项,防止亚硝酸盐等中毒。
本章教学要求:青饲料的营养特性;青饲料使用时注意事项。
第十章青贮饲料1.青贮的原理、种类、青贮发酵的过程2.制作青贮饲料的注意事项3.青贮饲料的营养特点和利用方法4.提高青贮料品质的技术措施习题:青贮饲料概念与青贮的原理;一般青贮与半干青贮方法。
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及营养物质变化;青贮饲料的营养特性; 优质青贮饲料制作条件与制作方法;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定与提高青贮饲料品质的技术措施。
本章重点:常规青贮饲料的制作和利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章教学要求:青贮原理与概念;青贮过程的一次发酵与二次发酵过程;优质青贮饲料的制作条件与要求;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的方法与技术。
.第十一章能量饲料第一节谷物籽实类饲料1.玉米及其加工副产物的营养特点、利用时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标准2.小麦和稻谷及其加工副产物的营养特点、利用时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标准第二节块根块茎和糖蜜饲料1.甘薯干、马铃薯干的营养特点以及利用时的注意事项2.糖蜜的营养特点以及利用时的注意事项第三节油脂1.各种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营养特性比较2.饲料中添加油脂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习题:能量饲料的概念; 谷实类能量特性;麦类饲料使用时注意事项;农副产品营养特性与使用时注意事项;饲料油脂营养特性与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真菌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本章重点:玉米、小麦和稻谷及其加工副产物的营养特点本章教学要求:能量饲料的概念及营养特性;谷实类能量饲料及谷实原料加工副产品的利用特点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储藏与加工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霉菌毒素对营养价值的影响与动物生产的影响。
第十二章蛋白质饲料重点:大豆、大豆粕和鱼粉的营养特点与质量鉴别。
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第一节.1.植物性蛋白质饲料的种类和一般特性2.大豆和大豆饼粕的营养特点及其质量标准3.菜籽和棉籽饼粕的营养特点以及利用时的注意事项4.植物性蛋白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第二节动物性蛋白质饲料1.常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种类2.鱼粉的加工过程和营养特点3.鱼粉的质量鉴别4.肉骨粉等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营养特点和利用第三节其它蛋白饲料1.单细胞蛋白质饲料的生产与利用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种类和利用习题:蛋白质饲料分类与概念;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营养特性;非蛋白质的合理使用;大豆、豆粕、鱼粉营养特点与质量的评定与鉴别。
饲料抗营养因子。
非常规蛋白原料的合理利用。
本章重点:大豆、大豆粕和鱼粉的营养特点与质量鉴别。
非常规蛋白原料的使用。
本章教学要求:蛋白质饲料分类与概念,大豆及豆粕的营养价值及质量评定方法;非常规原料的利用及注意事项。
植物性蛋白质原料的主要抗营养因子及消除方法。
动物性蛋白质原料的特性以及加工方法。
真假鱼粉的鉴别。
非蛋白的合理利用以及新型蛋白质原料开发与利用。
.第十三章矿物质饲料1.石粉和贝壳粉等钙源矿物饲料2.磷酸氢钙和骨粉等钙磷平衡饲料3.食盐和碳酸氢钠等电解质原料4.沸石粉、凹凸棒土和膨润土等天然惰性矿物质在饲料中的应用习题:矿物质饲料概念;常用矿物质饲料使用与注意事项;天然矿物质饲料原料的特性与在饲料中应用价值。
本章重点:钙源矿物饲料和钙磷平衡饲料的质量和利用本章教学要求:矿物质饲料概念,矿物质饲料使用时注意事项;天然矿物质原料的合理使用。
第十四章维生素饲料1.国际国内饲用维生素生产现状2.配合饲料中各种维生素单体的常见产品形式和有效含量3.维生素饲料使用的注意事项习题:维生素分类,维生素的有效成分含量;维生素饲料在加工与储藏过程的损失与使用时注意事项。
重点:各种维生素单体的常见产品形式、有效含量和稳定性本章教学要求:维生素的产品有效性要求;饲料加工与储藏过程中对维生素效价的影响。
饲料添加剂第十五章.1.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概念2.饲料添加剂的分类3.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习题:饲料添加剂概念,饲料添加剂分类与作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本章重点: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本章教学要求:饲料添加剂的分类与作用;饲料添加剂使用方法与使用时注意事项。
第十六章配合饲料1.国内外配合饲料的生产现状和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程2.配合饲料的产品种类及原料组成3.配合饲料的优点4.各类配合饲料的生产工艺和产品适用对象习题:饲料产品分类与类型;配合饲料的优点;本章重点:各类配合饲料的原料组成和适用对象。
本章教学要求:饲料产品分类,各种饲料产品实际应用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第十七章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我国饲料资源现状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外饲料资源的补充.习题:饲料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饲料资源的现状与开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