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_新风格化_
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

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作者:刘丽敏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5期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
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后,阐述了大学生要正确面对网络青年亚文化,从而实现对大学校园的亚文化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新媒体环境;青年;亚文化一、青年亚文化(一)定义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它包括“青年”和“亚文化”两个内涵。
“亚”有仅次于的意思,所以“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的非主流文化。
青年亚文化指青年群体中流行,为青年人普遍认同、接受的小众文化,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比如耽美文化、次元文化、恶搞文化等。
它反映的是青年人独有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自我风格。
(二)概念的发展芝加哥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被社会所驱逐在外的、与社会伦理格格不入的一种文化。
然而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持有更加积极的价值判断态度,他们则认为青年在通过积极地方式消费了文化产品以及媒介文本,“盗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商品符号并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文化意义,用独特的方式对当前的社会进行批判,形成对统治权力话语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性的抵抗。
”可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都把青年亚文化归结为被主导文化排斥在外的异质文化。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相比较以前有了不同的时代内涵。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当代青年亚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有了质的转变,它从“抵抗”到“融合”,具有了更丰富的延展性内涵。
“马中红认为现代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已经脱去了“正面冲突” 以及“公然抵抗”的色彩,变得更加的“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了。
”时至今日,它成了一种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既相异又互动的文化形态,成为了社会主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有修补社会文化结构裂隙、生产社会文化符號资源、以及增强主流文化创新活力等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应用在青年群体中日益火爆,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尤其对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亚文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备受研究人员和教育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和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下,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亚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多种多样,碎片化且混杂在一起,使得青年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影响,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认同。
2. 社交化和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互动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交关系,这也促进了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扩散。
3. 趋向个性化和自我表达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情感,从而形成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亚文化圈子。
不同于传统的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这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特点。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加难以把握和统一,也容易让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和挑战。
2. 自我认同感增强青年亚文化的社交化和互动性特点,使得大学生更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增强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和自我表达。
3. 沉迷网络和虚拟世界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往往伴随着网络游戏、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内容,这些内容容易让大学生沉迷脱离现实生活,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行为。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还催生了许多新的青年亚文化。
这些亚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成为了青年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给了青年们更多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
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博客、分享视频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兴趣爱好。
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摄影,还是游戏、动漫、文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亚文化团体或个人在网络上展示并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这些亚文化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元素,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展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青年们可以在网络上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和融合,使得青年亚文化更加多样化和包容性。
在中国的二次元文化中,不同动漫、游戏作品的歌曲、漫画、手办等衍生品都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爱和追捧。
这些亚文化成为了青年们共同追求和分享的兴趣,也将中国的二次元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互联网为青年们提供了参与和互动的平台,使得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许多年轻人通过弹唱、翻唱、跳舞等方式在网络上上传自己的作品,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和分享。
这种互动性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和创新,也使得青年亚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还表现出转化和变革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给青年们带来了新的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传统的音乐、影视产业也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在线音乐平台、视频网站等使得青年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音乐和电影的乐趣,也为青年音乐人和电影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展示机会。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引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来说,亚文化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迅速扩散,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期能够提出有效的对策,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接受亚文化,塑造健康的思想行为。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概述1.1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新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包括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流行趋势易变等。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青年亚文化是指一群年轻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同时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并与之有所区别的文化形态。
青年亚文化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反传统、反主流的倾向,包括衣着、言行、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传播速度更快,更广泛,能够迅速引起关注和模仿。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更加多样化,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的亚文化形态。
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独特性,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1 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青年亚文化常常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主流色彩,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容易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导致其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困惑和迷茫。
2.2 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冲击青年亚文化中常常包含一些叛逆、极端的思想和行为,这部分内容容易误导大学生对规范行为的认识,影响其正常的行为规范。
青年亚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大学生易受其影响,形成偏离传统审美的审美观念,对艺术、音乐、时尚等方面产生偏激的看法。
青年亚文化中常常体现出一些消极、极端的情绪情感,大学生受其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话语场新生亚文化风格转向探究

网络话语场新生亚文化风格转向探究网络话语场是指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表达观点的场所,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网络话语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亚文化风格在网络话语场中的转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究网络话语场中新生亚文化风格的转向,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一、新生亚文化风格的定义新生亚文化风格是指一种融合了亚洲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文化风格。
它包括了亚洲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的流行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亚洲特色和现代感,是年轻人在生活和娱乐中所倡导和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
新生亚文化风格通常表现为时尚、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年轻人对传统和现代的一种重新演绎和创新。
二、新生亚文化风格在网络话语场中的表现1. 表情符号和网络用语网络话语场中,表情符号和网络用语是新生亚文化风格的常见表现形式。
新生亚文化风格中常常使用一些时尚、个性化和有趣的表情符号,这些符号通常融合了亚洲元素和现代流行元素,给人一种新奇和独特的感觉。
新生亚文化风格还会在网络用语中加入一些亚洲元素,使得整体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有趣。
2. 图片和视频内容在网络话语场中,新生亚文化风格的影响也体现在了图片和视频内容上。
一些具有新生亚文化风格的图片和视频广泛流传在网络上,它们通常具有时尚、个性化和亚洲特色,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3. 网络话题和讨论新生亚文化风格在网络话语场中的转向,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传媒和娱乐业的推动传媒和娱乐业在推动新生亚文化风格的转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媒体和娱乐作品中大量融入了新生亚文化风格的元素,例如电影、电视剧、音乐等,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从而推动了新生亚文化风格在网络话语场中的转向。
2. 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发展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和表达越来越方便和多样化。
这为新生亚文化风格的传播和转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使得它能够更好地在网络话语场中得到展现和推广。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青年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态度和审美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1.形成自我个性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下,大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的文化产品和媒体信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他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看法,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展示,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增强自我认同在青年亚文化中,年轻人通过音乐、时尚、艺术、游戏等形式找到与自己相似或者认同的群体,加强了自我认同感。
大学生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更加自由、开放和独立地表达自己,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3.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不仅仅是以积极的形式存在的。
在追求个性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或者道德规范可能会受到冲击,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和崇尚新的、异质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
1.价值观念混乱青年亚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使得大学生在接触各种不同文化产品和信息的很容易产生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上的混乱。
在媒体大量传播下,一些不健康、消极的思想观念也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
2.沉迷虚拟世界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通过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渠道,容易让大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失去兴趣,以及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下降。
3.挫伤传统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在大学生中,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过度迷恋新的潮流文化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反感,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和否定。
1.加强文化教育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接纳多元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
新媒介空间中的青少年文化新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调研报告

新媒介空间中的青少年文化新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调研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新媒介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索新媒介空间中的青少年文化新特征,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现象,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青少年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化风貌的视角。
报告首先对新媒介空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其包含的网络社交平台、移动应用、短视频平台等各类新媒体形态。
在此基础上,报告通过对大量实证数据的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在新媒介空间中的文化新特征,包括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网络迷群文化的兴起、虚拟社交行为的常态化等。
同时,报告也关注了这些新特征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如青少年心理需求、网络文化环境、教育引导机制等。
通过对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深入研究,报告发现,网络流行文化不仅反映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网络流行文化,如何在尊重青少年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报告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网络调查、实地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报告也注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新媒介空间中青少年文化新特征和网络流行文化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当代青少年的文化风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报告也希望借此引发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网络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新媒介空间与青少年文化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空间逐渐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
新媒介空间,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游戏等,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特点,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新闻学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刘玲妙【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
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网络语言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
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
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
以百度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
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
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
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

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新媒体环境不仅为青少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还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意义,以期对青少年亚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为青少年教育和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youth subcultures have shown unprecedented vitality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not only provides a broad stag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s, but also profound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ations, and value significance of youth subcultur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have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youth subcultures, an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youth education and guidance.本文将概述新媒体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互动性与参与性、多元性与碎片化等。
论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

摘要青年亚文化研究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研究理论中,其遵循“风格-抵抗-认同-收编”的固定发展模式,并以“风格”为关键词,延展出“抵抗”与“收编”。
尽管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传统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发生了三次转变,从精英主义到大众文化,从文化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葛兰西霸权的转向,无一例外都未能突破文化研究整体学科的发展模式。
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一现象不再延续发展,青年亚文化理论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本文分别从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原因、具体表现与现实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研究;新媒体;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AbstractThe theory of youth sub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1950s. I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eory, it follows the fixed development model of "style resistance - identity - editing" and the "style" as the key word, extending the "resistance" and "collection". Although the traditional youth subculture theory has changed three times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from elitism to mass culture, from culture to structuralism and then to the turn of the hegemony of Gramsci, all of them have failed to break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whole subject of cultural research.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his phenomenon is no longer sustainable. Youth sub culture theory breaks through the original boundaries and presents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th sub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Keywords: Cultural Studies; new media ;The study of youth subculture of Transformation;目录摘要 Abstract 绪论 1一.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原因 8(一)新媒体技术特性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 8(二)新媒体技术衍生的社会环境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 121.政治运作模式的转变132.文化消费主义的产生 14二.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具体表现 17(一)由固定至散漫——“风格”的转变 17(二)由抗拒至狂欢——“抵抗”的转变 19(三)由死亡至重生——“收编”的转变 21三.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现实意义 24(一)原有模式的博弈 24(二)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启示 251.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 252.自主的文化研究路径 27结论 28参考文献 29摘要Abstract绪论 1一.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原因 8(一)新媒体技术特性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 8(二)新媒体技术衍生的社会环境与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型 121.政治运作模式的转变 132.文化消费主义的产生 14二.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具体表现 17(一)由固定至散漫——“风格”的转变 17(二)由抗拒至狂欢——“抵抗”的转变 19(三)由死亡至重生——“收编”的转变 21三.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理论转型的现实意义 24(一)原有模式的博弈 24(二)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启示 251.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 252.自主的文化研究路径 27结论 28参考文献 29绪论“亚文化”作为一种思潮最先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欧美国家,首先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由此演化逐步发展,以致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这种亚文化不仅在网络上活跃,而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表现和特点两方面来讨论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表现:1.网络语言网络时代,青年人开始使用一些新的词语或词组,例如“hhhhhhh”用于表示笑声,“666”表示厉害等等。
网络语言使得沟通变得更加简单和有趣。
2.虚拟社交虚拟社交环境,如微信、QQ等群体聊天工具,使得青年人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交友,建立社交网络。
这种社交方式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人们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进行交流。
3.歌曲音乐在网络时代,歌曲音乐成为了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
许多歌曲成为了青年人的代表,如《少年》《演员》等。
这些歌曲中的歌词不仅具有抒发情感的作用,也传达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特点:1.个性化网络时代,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加,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青年人的亚文化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多样和个性化的,如穿搭风格、音乐品味、社交行为等。
2.抗争意识网络时代,青年人的抗争意识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增强,他们更加注重权利和公平,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3.乐观主义虽然互联网上存在很多负面因素,但是网络时代的青年人更加乐观和积极向上。
他们借助互联网为自己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
总之,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是多样的,展现了青年人个性化、抗争意识和乐观主义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亚文化也将随之发展和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作者:蒋雯晓来源:《大观》2017年第11期摘要:21世纪是一个网络急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是这样一个时代影响下的大批受众群体,无时无刻不受网络的支配。
在网络的发展潮流中,青少年被一些亚文化所包围,这些亚文化的传播通过网络自制剧不断地发挥其优势。
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西安青少年的亚文化研究,就是在通过对西安这个地区的青少年的日常所接受的文化进行研究,找出他们所倾向的亚文化主题,让处于边缘的青少年群体能够重新回到主流文化当中,树立争取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网络;自制剧;青少年;亚文化亚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青少年群体往往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所以主流文化对其影响力甚微,他们会倾向于亚文化的观点。
青少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这种特性也恰如其分的与青少年的性格相像。
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是由青少年创造、认同并传播,与生活主流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等。
青少年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符号化的创造,即“风格化”,向人们传达青少年群体特有的意义,而在传达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旨在进行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的媒体一、网络媒体自制剧的发展当今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电视所播出的电视剧了,这给一些网络平台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了,网络自制剧也是越来越红火的出现于青少年的视线之中。
它与传统电视剧区别主要是媒介区别,是以电脑网络为的剧种”。
根据生产主体的不同,广义上网络自制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视频网站与成熟内容制作方联合制作的。
第二类是视频网站专门为广告客户量身定制的网络剧。
第三类是视频网站独立完成的网络自制剧。
中国的网络自制剧,起源于网友自发拍摄的简单的视频作品,经历了近 10 年的发展。
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 2006 年胡戈根据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蹿红之后,虽然饱受内容低俗的争议,但却使得网络自制剧受到了关注。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作者:刘玲妙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7期【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
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网络语言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
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
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
以百度李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
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
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
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不是零散的,而是在差别中求共存。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

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群体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视角,正在成为当今社会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亚文化现象。
粉丝群体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新媒体语境、青年亚文化和粉丝群体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从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群体。
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和新兴技术。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这种媒体语境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种主流文化现象。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以及进行文化的表达和展现。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新媒体语境更是成为了他们展现自我的重要平台。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年轻人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和较强的自我表达。
在新媒体语境下,青年亚文化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展。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年轻人可以轻松地展现自己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与同类人群进行交流和分享。
在这种语境下,青年亚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二、粉丝群体的特点和影响力粉丝群体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焦点,对其产生了高度的支持和关注,并且形成了相对固定和稳定的群体。
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粉丝群体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这些群体以明星、艺人、偶像、游戏、动漫等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文化圈子,以及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生活方式。
粉丝群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传播力,他们在新媒体上形成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社交圈子。
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自我展现和交流,同时也会积极地传播和宣传自己所关注的焦点,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在这些粉丝群体中,年轻人更是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粉丝群体的发展趋势和问题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粉丝群体也在不断壮大和丰富。
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变迁

体”“ 、 蓝精灵 体 ” “ od住体 ” “ 、H l 、校长 撑腰 体 ” 总有 一种 你会 喜欢 ; 身 于“ 丝 团” 置 粉 群体 中的他们 有 着共 同 的 偶 像 、 同的 目标和共 同的期待 , 共 形成 一个 寻找 志 同道合 的 同伴 的场域 。 都是青 年群 体 自创 的文 化 , 充斥 这 并
・
1 ・ 6
21 0 2年 第 5期
邵 蕾
新 媒 体 与 青 年 亚 文化 的 变迁
了由青年 这一 特定 人群组 建 的 , 奉 和推行 群体 间特 有 的文化 价值 体 系 、 维方式 和 生活模 式 的青年 亚文化 信 思 群体 。 比如 “ 丝 团” “ 粉 、考研族 ” “ 闪族 ” “ 、快 、驴友 俱乐 部 ” “ S俱 乐部 ” “ 兽 团 体 ” 、C 、魔 等青 年亚 文化 群体 利用
于他们 的生活 , 娱乐着 他们 的身 心 。 日青 年亚 文化 的发展 、 今 繁荣 和多 元化 变迁 , 还要依 赖 于 日益更 新 、 发展 、
完善 的新媒 体技 术 的支持 。不论 是 电脑 、 网本 、 a 是 ihn 、G手机 , 上 i d还 p p o e3 只要 有一 样 在手 , 能在青 年 亚 便
作 为“ O后 ” 9 的青 年一代 , 们创 造着 属于 自己的文化 , 他 享受 着其 中的乐 趣 。 不论 是在 家 中 、 赖在 宿舍 , 还 是在 课 堂上甚 至在 街上 闲逛 , 只要 想 , 们就 能随 时创造 或分 享属 于 自己的文 化 。 他 他们 的交流用 语是 火星 文 , 如 果你说 看 不懂 , 就说 明你非 我族 类 , 懂也 罢 ; 搞 文化让 他们 的生 活更加 富有乐 趣 , 不 恶 如果你 连一 两部恶 搞 短 片都 没 看 过 , 那你 就 真 的“ U ” ; 博 体 让他 们 有 了充 分 展示 文 采 、 泄情 绪 的空 间 , 淘 宝体 ” “ O T了 微 宣 “ 、 咆哮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亚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蓬勃发展。
这些亚文化包括电子游戏、动漫、文化传媒等,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影响学习习惯:电子游戏、动漫等亚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沉迷,导致学习习惯不良,影响学业成绩。
2. 引发消极情绪:有些亚文化充斥着暴力、情色等元素,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不稳定。
3. 扭曲审美观念:部分亚文化追求奇幻、虚构的世界,使大学生产生扭曲的审美观念,影响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4. 损害人际关系:过度沉迷亚文化可能使大学生脱离现实社交,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1.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大学生应自觉抵制不良亚文化的侵蚀,在享受亚文化的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2. 提倡多元化兴趣爱好: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大学生培养多元化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拥有更广泛的精神追求。
3. 引导积极健康消遣: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宣传引导工作,推动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如体育锻炼、阅读书籍等。
4. 加强亚文化教育:学校应开设相关的亚文化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不同亚文化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鉴别能力。
5. 积极引导网络使用:学校和家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规范网络行为,防止沉迷亚文化。
三、结语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
只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亚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一面,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在新媒体时代下塑造他们积极健康的思想行为。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并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激情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们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不仅在网络世界中盛行,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
一、表现在网络时代,青年们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亚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粉丝文化的兴起。
青年们成为了明星、偶像、作家、画家等各种艺术家的粉丝,他们会组织粉丝团,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进行集体支持和赞美,甚至为他们建立网站、社交账号等。
这种粉丝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举办粉丝见面会、为明星生日制作纪念品、编写明星相关的小说等。
还有一些青年成为了游戏文化的狂热粉丝,他们沉浸在游戏中,形成了一种以游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往往会形成一种游戏迷的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游戏操作、游戏心得以及游戏解说视频等方式来传播游戏文化,甚至参与到游戏设计和运营中。
音乐、时尚、美食等各种亚文化在网络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比如一些青年会成为某个音乐流派的狂热追随者,或者成为某个时尚潮流的跟风者,甚至成为某种美食的传播者。
二、特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它是折衷的。
在网络时代,青年们能够接触到全球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文化,这种信息丰富使得青年们在形成自己的亚文化时更倾向于提炼和折衷各种元素,而不是单一地追随某种文化。
这种折衷性使得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它是开放的。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亚文化,它不受地域、种族、性别等限制,任何人只要有网络使用权限,都能够轻易地加入到某种亚文化之中。
这种开放性使得网络时代的亚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
它是创新的。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充满了创新。
这些青年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成为某种文化的追随者,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创造全新的文化形式,比如通过自媒体创作文章、视频等形式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通过二次元、ACG等形式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游戏直播、游戏解说来获取更多关注。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正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充满信息和娱乐的环境中,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思想源泉。
然而,这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并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1. 意识形态的影响随着新媒体与亚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和观念也被大众所接受。
这些思想和观念包括反传统、追求自由、唯物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这些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对于大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挑战,从而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 行为倾向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秉承一种独特的行为倾向,它们追求刺激、创新、自由和激进,这些倾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
尤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倾向会显得更为突出,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 角色认同的影响青年亚文化是以某种元素为背景的一种文化集体,这些元素包括音乐、电影、游戏、动漫等。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元素的存在和人物的角色很容易让青年学生在观察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角色的价值,产生产生一定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观,而且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态度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二、解决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问题1. 加强宣传教育大学应该增加课程内容,探讨青年亚文化现象,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对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形成具有辨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主流文化的接受能力,促使大学生主动获取各种信息,形成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2.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亚文化当下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极易受到亚文化的影响并且深陷其中,使自己逐渐变得与主流文化脱节,对于这种情况,师生应该引导并发扬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倡导青年文化多元化,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亚文化。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对青年群体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文化格局中的一种次文化。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自由、非主流等特点,下面将从表现和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
一、表现1、网络语言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表现之一就是网络语言的流行,主流的网络语言包括表情符号,缩略语,网络流行语等。
网络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更加快捷,自由,随意的沟通方式。
2、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文化成为了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综艺等都成为了青年群体钟爱的文化类型。
青年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生活趣事,交流感情,也通过互联网的文化传播学习知识和信息。
3、网络美学网络美学是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之一,它表现为对生活和世界的审美方式的改变。
青年人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美学信息,开始注重生活的品味和文化品位。
网络美学让青年人拓宽了审美视野,也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面向。
二、特点1、多样性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多样性。
青年人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了自由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兴趣和价值观。
网络平台可以让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其中生长共存,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得亚文化的百花齐放。
2、个性化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另一特点就是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通过发表想法,自我塑造的方式来表达独特的人格特点。
在互联网平台上,青年人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定制内容和体验,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
3、自由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的自由和非主流特征也非常明显。
互联网平台的匿名性、自由度、全球性使得青年人可以自由编写、发布、传播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相对传统的文化平台,互联网更加自由,没有信息过滤,也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使得青年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4、非主流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最大特点或许就是非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月Vol.31,No.1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an.2010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3刘怀光,乔丽华(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453007)摘 要:青少年亚文化通过一系列符号系统表达自身独特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风格化在现代社会与新媒体结缘,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表达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后现代性和社会观中对话语权的争夺,具体表现在个性追求和娱乐精神方面的“新风格化”。
在文化意义上,这种“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既存在着矛盾与抵抗,也存在着联系,同时,“新风格化”也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新风格化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4074(2010)0120137204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20082JD2002)作者简介:刘怀光(19642),男,河南许昌人,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青少年亚文化的风格从符号意义上来理解就是青少年亚文化表达的一种方式和沟通渠道,是青少年亚文化存在的基础。
以青少年为主体所创制和使用的“风格化”彰显出他们青春期生理、心理状况,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共同的“风格”为基础形成了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迪克・赫伯狄格指出青少年亚文化具有的“风格化”是它的“抵抗”方式,它采取的不是激烈和极端的方式,而是较为温和的“协商”,主要体现在审美、休闲、消费等方面,是“富有意味和不拘一格的”。
[1](P29)风格(style)是亚文化群体的“第二肌肤”和“图腾”,是“文化认同与社会定位得以协商与表达的方法手段”。
[2](P2522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传媒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青少年亚文化在展现和表达方面有了“新风格化”,这种“新风格化”从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现代青少年亚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文化意义,并充分彰显了青少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也因其新的“风格”而成为未来主流文化的制造者和倡导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青少年亚文化主要是由青少年创造、认同并传播,与生活主流文化既相关联又相对独立,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等。
青少年亚文化的目的就是通过符号化的创造,即“风格化”,向人们传达青少年群体特有的意义,而在传达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旨在进行文化传播与舆论扩散的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纳入媒体的范畴,于是就出现了“新媒体”这个概念。
“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随历史变迁而不断改变指涉对象的概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依赖纸质媒介。
20世纪60年代,以电波为物理基础的广播和基于图像传播的电影、电视相对于纸面传播,被广泛地称为“新媒体”。
到20世纪末,联合国新闻委员提出3收稿日期:2009211229互联网是“第四媒体”。
近年来,手机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总括起来,在21世纪初的当今社会,包括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等等在内,成为了当代意义的“新媒体”。
作为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青少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新媒体的定义用户。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2009年1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9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已占到55.9%,他们上网所花费的时间多于成年人。
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友、写博客、玩游戏、购物,新媒体的功能极大便利了青少年生活。
这一切都标志着青少年亚文化生存方式的“新风格化”的形成。
(一)青少年亚文化价值观的“新风格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处在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的转换冲突中,人们对传统的社会有着本能的眷念,对新生的社会有着天然的抵触。
这种冲突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使他们处于迷惘之中,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青少年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时间上的移民”,[3](P26)他们对刚刚失去的世界没有老一辈的那份执著,对刚刚诞生的社会他们又有着太多的迷惑与失望。
作为感受社会变化的敏感者,青少年群体在情绪表达时倾向于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的价值观“新风格化”具有后现代性特征,他们敢于去主流化,解构权威,甚至直接介入社会现实问题,如网上热传的“躲猫猫”事件,由于网民的参与,事件的影响度明显增强。
传统媒体下青少年亚文化只是借助于服饰衣着的外表,处在边缘地带埋头于边缘化的思想里。
而现在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的参与下,深入到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当中,并且青少年个性化的思想在新媒体里得到了宣扬,他们以“非主流”自居。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生理心理成长,而且关注社会发展变化,他们在玩游戏、发信息、开博、拍砖的过程中,诉说成长的烦恼,舒缓压力,而且通过恶搞来解构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戏谑权威的一本正经。
他们在向人表达一个信息:我们还可以这样生活,人生的意义我们还可以这样诠释。
(二)青少年亚文化社会观的“新风格化”青少年群体对自己由孩子成长为大人这一观念特别敏感,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被社会承认,想与成人平等起坐。
传统媒体的注重精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其“文本—阅读”“演出—观赏”[4]的文化传播模式在现代传媒发展过程中,因其反馈渠道单一,互动性较差,而被新媒体所代替,新媒体因其反馈系统健全,交互性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等特点而深为广大的青少年所推崇。
“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寻求刺激、自治和认同、一种自由,为他们的存在创造他们自己的意义,符号化地表达这些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有的主导意义。
”[5]换句话说就是青少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在争夺话语权,他们要求与成人一样的平等待遇。
而新媒体在这一特点上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
网络BBS的跟帖回帖,手机短信编辑的去主流化,网络游戏的角色扮演等等,这些都是青少年亚文化在争取自己话语权的表现。
(三)青少年亚文化个性追求的“新风格化”新媒体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大大促进和改变了青少年亚文化的个性表达方式。
传统媒体形式单一,新媒体不但形式多样,表现也更加丰富,“多媒体化”使新媒体可以融文字、广播、画面于一体,信息来源更丰富,文化表达方式更多元化。
青少年亚文化经过电脑的加工和网络的传播,便可跨越时空,超越城市、地区乃至国界,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提升了青少年自主参与的迫切愿望。
广大的青少年在网络里遨游,闯荡“江湖”,在博客上个性而大胆地书写自己的感受,在BBS上尽情挥洒自己的语言才华。
在电视节目也对青少年打开参与的大门时,青少年的目光从虚拟的网络中延伸到了现实,他们更希望用行动去表达他们的个性。
电视节目中的参与式节目的增加,也为青少年自主参与,自我表达提供了现实的机会,例如2005年火暴全国的“超女”现象,如今的”星光大道”、“梦想中国”等等。
作为年轻的一代,无处不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利用便利而快捷的新媒体来展示他们的个性。
(四)青少年亚文化娱乐精神的“新风格化”新媒体不像报纸杂志有版面限制,广播电视有时间限制,它能实现即时性地传递信息和新闻,能够海量的储存各种信息,因此也给不正当的投机商带来了可乘之机。
新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娱乐性,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娱乐产业进一步兴盛,青少年亚文化的内容中充满了轻松、自由和愉悦,如各类网络枪战、打斗游戏,《馒头》的恶搞、周杰伦的M TV、韩国影视剧……青少年亚文化的娱乐化宣泄在青少年那里成为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831“仪式抵抗”。
[6](P1672169)然而,这些狂欢化青少年亚文化里面有青少年认同的情感方式,有他们自己的沟通形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从生理上或和心理上由孩子转变为成人的特殊时期,他们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认识,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分析思考。
他们的情感胜于理智,对社会各种思潮乐于体验,好奇心、好胜心特别强。
现代商业媒体利用青少年的特性,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凭借产品的视觉效果,感官刺激,幽默搞笑等娱乐手段吸引广大青少年,而青少年更是乐此不疲的回应着这些新媒体的产物,消极抵抗着主流文化。
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诙谐文化的插科打诨、嬉笑、打闹和调侃背后有着非常严肃深刻的意蕴,隐含着“微言大义”———精神的解放,自由的满足。
狂欢式的笑具有摧毁一切和变更一切的“解放力”和“再生力”,能够使生命经过再生而“更趋完善”,因而有益于“人类年轻化”、“文化的年轻化”。
[7](P4722473)当然,娱乐文化里的“娱乐至死”精神也会对青少年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新风格化”的文化意义青少年亚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的概念,而且青少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也是与时变化的。
也就是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或特定的历史时期,青少年亚文化也会转化成主流文化。
原来主流文化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也会被边缘化。
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那些群体的利益,因此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保守性,也就是说它倾向于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与权力结构;而青少年亚文化则相反,它是代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对于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批判甚至是颠覆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主流文化中原有的一些成分也将由发展起来的青少年亚文化所取代,青少年亚文化必将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动因。
[8](P9)“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
从这里个人会获得不是由阶级、教育和财富造成的个体认同。
”[9](P79)由此,我们可以把青少年亚文化视为青少年企图解决他们所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他既具有偏离性和抵抗性,又与主流文化具有联系性,同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又在引领着新的主流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的“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之间有着明显的矛盾与对抗。
青少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的文化形态,与主导文化(或者父辈文化)有着极大的偏离性,[10]伯明翰学派称之为“抵抗”,这是由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种“偏离性”和“抵抗”往往通过仪式化(符号性)的抵抗彰显出来。
科尔曼形象地把青少亚文化比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合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11](P169)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风格化”与主流文化是排斥的,青少年在网络上公开发表自己对主流文化的排斥感,甚而用“非主流”来宣示自己的想法,与主流文化划清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