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易错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分析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错例1
题目描述:
典型错解:
错因分析: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所误解,认为像综合算式48-7+12=53(人)和分式48-7=41、41+12=53(人)两种算式的形式不一样就是两种列式的方法,没有将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起来,再加上教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有效引导,从而导致这样的错误出现。
教学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交流和反馈解题的思路,使学生明确48-7+12=53(人)这个算式中,4第一步48-7就表示转走7人以后班级的人数,再加上12表示转来后现在学生的人数。对比分式48-7=41、41+12=53(人)不难发现,二者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从而告诉学生解题思路相同的算式是相同的方法,激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如48+12-7=53,先求出转来后的班级人数,再求转走后的班级总人数。
错例2
题目描述:
校园里有22盆菊花,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通过学生的做题,可以分析出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首先是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认真分析,想当然的拿两个已知的数字22和13相加;其次学生对其中的数量关系不够明确,没有认真分析其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以及要求的问题,特别是“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这个中间条件分析得不够透彻,以至于不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认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知道要想求“两种花一共有多少盆”这一问题,必须知道月季花和菊花各多少盆,从而顺着问题去找。学生进而从已知的条件中知道菊花有22盆,但月季花需要借助“月季花比菊花多13盆”这一中间条件去求,从而知道月季花可以用“22+13”这一式子表示,找到了两个必须的条件,“两种花一共多少盆”学生就可以列式22+13+22=57(盆)。因此在此类知识上,引导学生对于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的分析是今后教师教学的重心。
错例3
题目描述:
小红:我今年6岁。妈妈:我的年龄是小红的6倍。妈妈比小红大几岁?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以至于答非所问。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已知条件的分析还不到位,对于“我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这一中间条件理解还不是很透彻。
此类教学,教师基本上可以采取第2题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仔细分析问题问的是什么,要想求“妈妈比小红大几岁”就要知道妈妈和小红的年龄分别是多少,从而循着这一线索来找已经知道的条件。进而知由“我的年龄是小红的6倍”求出妈妈的年龄是6×6=36(岁),那么妈妈比小红大就可以是:36—6=30(岁)。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错例1
题目描述: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根据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本图的意思以及除法的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刻。这幅图的本意是:12朵花,每4个圈一份,能圈几份?12÷4=3。但题目是圈一圈、填一填,学生照样子圈完后,看到的就是12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所以列出的算式为12÷3=4。总的来说还是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不是很透彻。
教学建议:
本题,原本圈一圈是想帮助孩子更准确的得出答案,结果却帮了倒忙,那么到底是先圈一圈还是先填一填?很显然题目的要求是先圈再填。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会用语言描述出题目的意思是把12朵花平均分,每4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12÷4=3,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12÷4=3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中被除数12、除数4和商3这三部分各表示的意思。
错例2
题目描述:
有12粒米,每只能搬4粒,()只蚂蚁才能一次搬完?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本道题目,通过询问学生写出24÷4=6的原因以及对这道题目的综合分析,我发现学生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学生在身体过程中脱离了主干题目所说的大米的总数是12粒,而不是图中同学们数出来的大米的数量24粒,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图上。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将图片和文字整合起来,或者是首先带领学生将图中的文字信息认真通读分析一遍。发现问题当中求的是蚂蚁搬米的只数也就是份数,那么总数÷每份数=份数。那么已知条件中恰好有总数12粒米和每份数4粒,因此学生可以根据文字信息直接列出下面的算式12÷4=3(只)。
错例3
题目描述: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本题中,学生主要是没理解题意,特别是对平均分的概念不是太理解。题目中要求将12个气球分成若干束,每束气球的个数相同。而学生写成每束气球的个数是12,可以分成1束,很显然对题目的要求没有理解清楚。另外平均分的含义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但是分成1束没有比较,所以说是不正确的。
教学建议:
学生在做相关方面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是把气球分成若干束,也就是最少2束,那么也就是说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将每份分得同样多,而每束气球12个可以平均分成1束,仅仅分成了一束,也就是没有平均分。因此通过讨论发现每份分1个气球,分成12束也是平均分的一种方法。
错例4
题目描述:
小兔造房,请了三头大象帮忙(有图)。有12条木棍需要搬几次?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只关注了文字信息,3头大象和12条木棍,那么根据这两个条件,很多学生列出了12÷3=4(次)。但是,学生列式的同时没有仔细分析算式的含义,究竟一头大象一次运几根木棍,都没有仔细去了解过,怎么知道可以运几次呢。而图中恰恰给出了每头大象一次运2根木棍这一重要信息。总得来说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没有将文字与图有效结合,从而造成审题的漏洞出现信息的不完整。
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图形与文字有效结合,发现图中提供了每头大象一次可以运两根木棍这一重要的信息。接下来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运几次要找木棍的总数以及三头大象一次运几根木棍。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总数是12根,三头大象一次运2×3=6(根),从而可以求出三头大象运完这些木棍需要12÷6=2(次)
错例5
题目描述:
共有()个,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算式是()。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