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秦汉文化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在长时间的演变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 古代华夏文明时期: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农耕文明,出现了“仰韶文化”等。

这时期的良渚文明规模可观,表现了较为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形态。

2. 周朝至秦汉时期:在周朝和秦汉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特征开始显现,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礼乐制度、史书编纂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和转变,各种思潮纷呈,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歌、绘画、文言小说等艺术形式逐渐繁荣。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唐朝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茶文化和书院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元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政治背景对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例如明代的文艺复兴和清代的文化保守。

5. 近现代时期:19世纪后,中国面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
各种思潮和文化倾向出现,包括康梁思想、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并行、交杂的多元与异质。

今天,中国文化正在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传承和
创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和融合世界其他文化的精华,展现出充满活力和影响力的多元文化面貌。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成就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而这些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成就,以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和特点。

第一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思想的倡导与实践秦朝采用“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试图统一思想,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

汉朝则以“尊儒抑法”的方式,逐渐缓和这种对文化的压制,但仍坚持强化中央集权。

二、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秦汉时期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加强,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大幅增强。

这种科技与文化的交汇,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秦汉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个时期,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繁荣起来,而西部地区依然落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情况,也为文化的变迁和交流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的文学成就秦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诗歌文学的繁荣在秦汉时期,诗歌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秦朝,诗歌以《山海经》为代表,在描绘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方面有所创新。

在汉朝,曹操、陈琳等大量的诗人涌现而出,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二、散文文学的兴起在秦汉时期,散文文学也逐渐兴盛起来。

秦朝的《吕氏春秋》开创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汉朝,司马相如和班固等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使得散文成为当时文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流派。

三、历史文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学对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文学公元前 221年。

秦灭齐。

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

二世胡亥嗣立。

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立子婴(胡亥兄之子)。

BC206年十月,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汉代文学BC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1、出现了汉赋这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2、文学创作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学者,更别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写作的的人;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枚皋、严助等等;4、由于辞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初还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后世通行的各种文体,基本上都不是在先秦形成的:五言诗,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文人中间流行。

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开始孕育的。

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碑铭、诔lěi(芙蓉女儿诔);“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汉代文学之一:散文西汉前期: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气息2、陆贾《新语》:从战国策士之文到西汉争论散文的过渡3、贾宜《过秦论》《论治安策》:政论散文的代表西汉中期散文:随着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及辞赋的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董仲舒《贤良文学对策》:充满了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也变得引经据典、典雅纯正,没有多少价值,但却开启了下一时期政论文的主流。

2、司马相如《喻巴蜀shu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

,这种文章风格后来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时期发展成骈文。

3、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成就最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纯粹cui的抒情散文是从cong私人书信这一体裁开始形成的,《报任安书》直接开启了这一传统。

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

历史课件 秦汉时期的文化

4.农学的发展—农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氾胜之书》,中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农 学专著。原书已佚,石声汉先生在前人基 础上辑得3 500余字,分101条。氾胜之,汉
成帝时任议郎,是一位有经验的农学家,他根据 关中地区的自然条件,细致地探索了精耕细作的 生产方法。他的最大贡献是总结出了著名的区种 法。
2、东汉前期王充:《论衡》
唯物思想。
他认为:
1、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 种客观的物质 2、三反对: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 鬼;反对厚葬 “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秦汉思想 特点: 儒学神秘化、官方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写了《论衡》一书,指出天是一种自 然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喜怒哀乐, 也不会通过灾祸来警告人。他还认为, 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 现象,并非天降灾祸。王充批判迷信 鬼神的思想说,人死了,形体腐朽, 血脉枯竭,骨肉化为灰土,精神也随 着消亡,不会变成鬼。世界上根本没 有鬼神存在。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 充根据科学知识,有利地提出无神论 的观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 二、哲学和宗教
三、史学和文学艺术
四、社会生活与风俗 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文化的原因和特点
繁 荣 原 因 特 点



1 秦汉大一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2 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 3 中外交流活跃 4 先秦文化的基础
1 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3 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4 气度不凡,气势宏伟,充满自信
在园艺生产方面,秦汉时期创造了蔬 菜瓜果的温室栽培技术,发明了瓜果 套作法、嫁接法、移植法等,特别是 东汉时期的双季稻栽培技术,更是水 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突出进步。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4)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伐百越
战国时期,蒙古高原匈奴兴 盛,袭扰中原,秦、赵、燕三国 忙于逐鹿中原 筑城以御。秦灭六 国后,为了解除威胁,派蒙恬北 击匈奴,继而连接三国长城形成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 东。对于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 稳定和边境社会秩序的安定起了 积极作用。 灭六国后,为了统一岭南地 区,秦始皇派人南伐征服越族地 区,之后设臵桂林、南海、象郡 加强对西南南越地区的控制,另 设闽中郡加强对东越地区的控制。 其间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问题, 派史禄开凿了灵渠。
主要内容
(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 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 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 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 常。‛ ——《史记· 平准书》
秦“八斤”铜 权(衡)
秦铜量(量)
秦灭六国后,明令统一度量衡,使长 度、容积、重量都有了统一的标准。秦一 斤应为250克。秦一升为202毫升。至今尚 未发现秦尺,但可通过商鞅铜方升计算出 秦的度值,1尺=23.1厘米。秦明令规定 每年都要对度量衡进行检验,校正。
1、汉初的政治
(1)汉初的“无为而治”应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历秦政之苦和长期战乱之后,汉初社会经济残 破,国力衰弱。‚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 车‛。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高祖‚反秦之 弊、与民休息‛,黄老之术成为汉初的治国指导 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方面,采取和 亲政策稳定北部边境,另一方面,实行轻徭薄赋 慎刑的政策,重农抑商,增加农业劳动力,调动 农民生产积极性。之后文、景帝继续推行开创了 ‚文景之治‛的局面。
(5)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线
陆路:修驰道或直道并统一车轨;水路:修筑灵渠沟通自然江河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

的水平则是阿拉伯帝国和加洛林帝国所无法比拟的。建立在国家统
一、经济繁荣、汉胡融汇、中外交通发达基础上的隋唐文化,规制
宏伟、气氛宽松、创造力活跃,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鼎盛。
(一)建筑:东西两都、帝陵和运河
西都长安城。除了后来加建的大 明宫和西内苑外,共108坊组成,呈 规整长方形,周长36.7公里,南北 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面积约 84平方公里,若加上后面的一苑一 宫,约90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 西安市市区,加上城外郊区,则规 模比今西安市大得多。
倡导“无为”。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主张“出世”。个人对社会 的超脱,出世为仙。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韩非子(战国)
法家
先驱人物是齐国管仲和郑 国子产,申不害、慎到相继 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 非子则集法、术、势之大成, 建构起完备的法家理论,是 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始凿于北魏大和十 八年,延续到唐代。现 存洞窟2137个,造像约 10万尊。2000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大足石刻
凿于唐宋时期,分布在重庆 大足县全境,石窟总数70多 个,造像10万余尊。1999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土道教创立
道教渊源有三:一是古代的鬼魂崇 拜和民间巫术;二是战国以来的神 仙方术,尤其是庄子在《逍遥游》 中描写的“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的神仙说;三是道家思想。奉老子 为教主,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有长 生不死的神仙思想、洞天福地神仙 世界,主张养生(辟谷)、符箓、 方术。
道家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本 意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 ;德,与得相近,指具体事物从“ 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性质。以 “道”为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

秦汉时期文化

秦汉时期文化

《 汉 书 》
文学价值:文字简洁优美,词汇丰富,通俗易懂, 文学价值:文字简洁优美,词汇丰富,通俗易懂,生动形 简洁优美 形成《史记》 象,形成《史记》独具艺术魅力的语言特色鲁迅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时间: 时间: 体例: 体例: 作者: 作者: 西汉一代的历史 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东汉) 班固(东汉)
时间: 黄帝—汉武帝时的历史 三千多年) 汉武帝时的历史( 时间: 黄帝 汉武帝时的历史(三千多年) 体例: 体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学价值: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 史学价值: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 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保 存了大量珍贵史料, 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 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蔡伦 (?--121年) 东汉人
⑷造纸术的外传和伟大意义
外传? 外传?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为人类文化发 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 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
类别
天文 历法 数学 医学
成就 “太初历”—— 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初历” 太初历 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 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 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1700多年 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 九章算术》 东汉、我国数学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 《九章算术》(东汉、我国数学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 黄帝内经》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神医”华佗: 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 神医” 1600多年 神医 华佗: 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重要经典。 医圣” 医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重要经典。 西汉 出现 105年 105年,蔡伦 改进造纸术 4世纪起外传, 世纪起外传, 推动人类文化发展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时间轴梳理阶段事件,总结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农耕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3.思想文化:经历“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4.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5.对外关系: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时间轴:二、专题知识结构三、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治:1.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1)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利力,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的政治制度。

(3)中央与地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加强皇权;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选官制度沿袭战国以来的军功爵制度,官僚政治初步形成。

(4)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从历史的长河中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秦汉文化以其丰厚的内涵和辉煌的历史印记,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古代中国的秦汉文化发展。

一、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近400年的发展和演变。

秦朝建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秦始皇实施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如铸币、度量衡、文字标准化等,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一体化。

汉高祖刘邦继位后,承袭了秦朝的政治、军事、文化成果,并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如修建皇家图书馆、博物馆等,积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秦汉文化的发展背景,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二、秦汉文化的主要内容1、思想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和思想思潮,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

其中,儒家在秦汉时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为代表古典文化的主要思想流派。

秦朝末年,儒家思想家刘向编纂了《说苑》,集中了儒家的思想和哲学理论。

汉初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出现了颜回、荀子、孔子等各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其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色。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辞赋”的文学形式,在辞赋中,诗歌、散文、赋都有着很高的创作水平。

秦朝末年文学家李斯有着高超的辞赋才能,其代表作《谏逐客书》曾被誉为“千古绝唱”。

汉代文学上更加繁荣,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班固、班彪等。

在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陶瓷、织锦、雕塑等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中,织锦尤其值得一提。

汉代的“西楚风骨·汉锦熙熙,十步一人尽掌握”的锦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精美的纺织品之一。

3、科技创新在科技方面,秦汉时期发展了多种学术研究,如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农学、医学、建筑工程学、机械制造学等领域,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西方的“世界七大奇迹”: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泰密斯神庙、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希腊罗得岛青铜巨像、亚历山大港法罗斯岛灯塔。除金字塔以外,其余均已不存)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始皇陵位于今天陕西临潼城东。1974年,人们在陵园外城以东一千二百多米处发掘了属于秦始皇陵园的兵马俑坑(l号坑),后又陆续发现了2号坑、3号坑,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著铠甲或短褐,束带,扎绑腿,持弓执剑或其他兵器。出土陶马俑首高1.72米,长2米多,形体大小与真马相似。陶武士俑双目直视东方,威风凛凛,陶马昂首仰颈。数千兵马俑排列有序,形成强大的军阵,似在待命出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文化
1.歌诀记忆法:秦汉文化
汉武帝,太初历,正月开始岁首起;
西汉时,日黑子,世界公认最早记;
汉张衡,释日食,测定方位地动仪;
东汉时,九章术,古代数学成体系;
中华医,世奇迹,秦汉发展很迅速;
汉《内经》,神本草,医学地位属第一;
汉华佗,称神医,外科使用麻醉剂;
张仲景,是医圣,伤寒杂病经典论;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及其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成就,都充分说明秦汉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祖先的成就告诉我们:中国人不缺乏探求科学的大脑和科学的精神,今天的青年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为当代中国的科技领先发挥聪明才智。

中国秦汉历史文化(精品)

中国秦汉历史文化(精品)

一、秦始皇的统治
(一)加强皇权,巩固统一


1、去王号,称皇帝 2、废谥法,按继位顺序称呼 3、建专称,自称朕,命称诏、令称制,印称玺 4、废分封,立郡县 5、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半两钱、 小篆、隶书、六尺) 6、迁徙豪强(巴蜀、咸阳) 7、修建驰道(燕齐、吴越) 8、焚书坑儒

刘邦称帝和汉胜楚败的原因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于汜水之阳的
定陶,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先都洛 阳,后迁长安。史称“西汉”或“前 汉”。
刘邦称帝和汉胜楚败的原因

第一,刘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符合 历史发展的趋向。所到之处,力图安定社会 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采取奖励农耕 的政策,因而获得人民的支持。而项羽在亡 秦之后,迎合旧贵族势力的要求,裂土分封, 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所过之处,屠城焚烧, 滥杀无辜,丧失民心。

刘邦称帝和汉胜楚败的原因

刘邦:“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 不绝于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 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 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一、刘邦的统治
刘邦称帝和汉胜楚败的原因
第三,刘邦注意根据地建设,有巩固的后方 支援。项羽占地不守,多搞流动作战,甚至 对彭城地区也经营不力,使前线缺乏后方的 依托,百战百胜的项羽,只输了最后一仗,却 全部努力都断送了。 第四,刘邦的战略比较正确,能分化敌人, 调动和团结各方力量。项羽指挥有误,战略 失当等。
秦帝系表 (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前221-前210 秦二世,前209-前207 秦王子婴,前207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中国文化之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

2、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经学与教育。 经学与教育。
• 从汉代开始,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几乎都以经学 为基本内容和重要标准,经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 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 • 经学与学术。 • 从学术文化方面看,经学与中国的史学、哲学、 语言文字学、文献学、考据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 周予同先生在皮锡瑞先生的《经学历史》一书的 序中指出:“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 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 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 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经学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影响与关系。经学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巩固和延续, 起了巨大作用;也严重抑制了新思想的萌芽,阻 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文化统一措施
• 1.书同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 2.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 3.度同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把秦国的圆形方 孔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 4.行同伦:统一教化。 • 5.地同域:统一版图,将东至大海,西达陇右,北抵阴 山,南越五岭的辽阔版图统一于秦国之下。
• (3)二者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
• 表面区别:书写文字和读法问题 • 根本区别: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 • 今文经学派主要是为现实政治服务,而古文经学 派主要是解释字义和考证名物制度,学风较为朴 实,对古代语言和历史学贡献较大。
(4)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评价: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评价:
第一,经学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和文字的训诂考证材 料,为研究先秦政治、哲学、历史和语言提供了重要的思 想资料。双方在争论过程中互相辩难,在客观上对学术的 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经学,尤其是被统治阶层所扶植、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今文经学”,本质上是为论证统治政权的合理性服务 的。是文化专制的产物,也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中国文化史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史发展历程

1、胡汉文化交融 2、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3、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发展:儒玄佛道兼容 4、文学史学艺术兴盛
1、政治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繁荣 2、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文化在继承华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
收借鉴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 。 3、科举制 4、三教并举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1、统治者的文治政策 2、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 3、理学 4、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
5、科技
6、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刘知远:“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 误人”
后汉权臣史弘肇:“安朝廷,定祸乱,直 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
宋初,力纠五代重武轻文之策 ,实行“兴 文教、抑武事”的“右文”政策
2、早期启蒙思潮
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反对君主专制的 政治思想和“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以 顾炎武、颜元为代表的“明道救世”的实 学思想,以方以智、梅文鼎为代表的“缘 数以寻理”的科学思想,以傅山为代表的 个性解放思想。
清代中叶以后,受考据学风的熏染,启蒙 思想的方向转入学术独立和学术研究中的 知性精神的发展。
3、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 士东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 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西方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 中国学术界 。
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 国,使中国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时期。
鹳 鱼 石 斧 图
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
无论是自然崇拜还是动物崇拜,都反映出 当时人们的思维水平还局限于感性直观阶 段
图腾崇拜,所崇拜之物已不是指某一具体 的个体,而是指该物体的全体,而且图腾 崇拜的对象一般与本族有特定联系,是其 祖先或守护神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1、天文历法成就 、
①西汉天文历法成就
太初历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 汉武帝时制定的“ 历”,是我国保存下来 的第一部完整历法, 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开 始以正月为岁首对以后 始以正月为岁首对以后 历法有很大影响。 历法有很大影响。
太阳黑子
古书里,记载了公元前 古书里,记载了公元前28 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 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 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 日出黄,有黑气, 录,“日出黄,有黑气,大如 居于中央。 钱,居于中央。”
造纸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 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 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经,迎来西 域高僧, 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 寺院白马寺。 寺院白马寺。后来有僧人在这里翻译佛 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经。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 按照佛教的说法, 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肉体是要死 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能 够转生来世。 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一切 苦难,虔诚地信佛, 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 因此, 福。因此,佛教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 者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 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者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的主要成就 :
月食:“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 :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 光盈,就日则光尽。 光盈,就日则光尽。” 地动仪:制造于132 132年 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 方位的仪器。 方位的仪器。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汉武帝
西汉 东汉 东汉 西汉 张衡
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太阳黑子记录
日月食最早科学解释 发明地动仪
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医 学
东汉 汉末 汉末 华佗
擅长外科手术 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经典
西汉 东汉
发明
世界已知最早的纸
造 纸
4世纪 8世纪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 蔡伦 改进 进是书写材料的伟 大革命 外传:东传朝鲜、越南、 成为四大文明古国 日本 的重要标志之一为 西传:中亚、阿拉伯、 社会的发展作出了 非洲、欧洲 巨大贡献
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 秦汉文化气度不凡,气势恢宏
3、科学文化的发展原因: 政治——政治统一、社会安定(前提是大一统)社会环境 经济——生产力发展。农业 手工业的进步物质基础 民族关系——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 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 进造纸术。纸逐步取代 竹木简和帛,为纪念蔡 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 纸叫作“蔡侯纸”。
昌盛的秦汉文化--博大精深的社会科学
领域 儒学 哲 学 唯物 主义 佛教 道教 时代 西汉 人物 董仲 舒 王充 论衡 成就 意义
设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确立了儒学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的统治地位 元气论 无神论 反对厚葬 提倡薄葬 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 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 《太平经》(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批判神学思 想,发展唯 物主义
东汉
西汉 末 东汉
宗 教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风雨洗礼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精深的一种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夏朝文化:从中国阶段为周边文明的一部分,到建立了自己的文明、语言和系统,夏朝文化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开端。

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出现了有组织的夏人社会,这个社会建立了一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2、商朝文化:商朝时期,中国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商代的地位不再是小贵族、部落,而是建立了一个大型国家,文化、文物、手工艺、政治制度、儒家思想及先秦思想流派等方面发展极其繁荣,首次出现写在兽骨和龟甲上的商周甲骨文。

3、周朝文化: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盛时期,周文化创造了最高成就,给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朝时期又分东周和西周,西周历时25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化重视礼仪、尊孔儒学,注重人气和人情,学习六艺。

4、秦汉文化:秦朝文化给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秦帝国强调统一化,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力图将中国的疆域整合在一起。

汉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汉朝兴起流传至今的文化核心和思想体系,例如汉字、儒学、孔子的“中庸”等。

5、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的时代,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唐宋文化卓然成为了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元明清文化:中国的元明清时代,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由担任中国皇帝的蒙古人、明朝的汉人和满洲人、清朝的满洲人统治。

在这三个历史时期中,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方向。

例如,元代大量采用了蒙古文化元素,明代则是文艺较为繁盛的时期,到清代初期,则是民族文化出现一定衰落。

7、近现代文化:在中国近代,著名的一次文化历程是以五四运动为代表,也是最激烈的,该时期国内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全面崛起,激励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秦汉文化历史

秦汉文化历史

秦汉文化历史简介: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发展是对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又为此后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决定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发展,二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比较稳定。

·文化特点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於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坑儒" 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但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以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措施并不严厉。

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

而在项羽击败秦军主力进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却使秦国官方珍藏的大批珍贵典籍被焚毁。

3.秦至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超过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后世的"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据了此后近两千年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

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

汉朝学术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战国诸子之学,亦能彰明综括,非有人所称独尊儒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
、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 湮谷,直通之。” 贾山《至言》:“秦为驰道 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 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 厚筑其外,隐以金稚,树以青松。” “太史 公日: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 筑长城亭障,堑山湮谷,通直道,固轻百姓 力矣。”
• 西南开拓 • 《后汉书》曰:“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 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 渐见礼化。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 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 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此汉人开化 越南之功也。建武十八年,马援远征,随山刊 道千余里,立铜柱,为汉之极界。
北匈奴为汉所破,漠北以空。
西方开拓
秦之西界,不过临洮,汉武置四郡,始
通西域。……汉之设官西域,自宣帝开始。 天山南北、葱岭东西诸国,悉属汉之都护。 治乌垒城,实今新疆之中心也。自西汉神 爵三年,至东汉永初元年,汉威远播,凡 百六十载。其后,犹设西域长史,屯柳中, 辖葱岭以东之地,虽各国自有君长,实与 汉地无异。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秦汉文化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1、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代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兵 马俑; 汉帝国阔大的版图;长安昆明池;汉 赋;《史记》;
秦之文化,自周宣王时始开。
《史记· 秦本纪》:“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
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 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其后 秦之强大,率用客卿。
3、“三统循环” 黑统、白统、赤统; 4、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认为天“任阳不任阴”,阳主阴从,
阴受阳的控制,阳尊阴卑,《易》所未 言。)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综合性的思想体系
皇权的神圣化
皇权的制约
继承原始儒家的价值体系
士人的地位变化
战国:“得罪一士,社稷其危”;
“焚书坑儒” “以吏为师” ;
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游士时代的结束
《云梦秦简》“游士律”:秦统一前夕,不
但对外来的游士严加控制,而且也严禁本国 的知识分子外游。
汉初游士一度活跃,削藩后终结。
李斯请禁私学: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 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 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 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 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 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 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道、势力消长的关键性文字
为典范。 汉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循吏(吏与师儒)与酷吏
文化秩序:儒家兴起
叔孙通定礼仪
文翁兴郡学 公孙弘备博士弟子员,推行“以经选士”的
选官制度,官学子弟成为官员预备役。 董仲舒改造儒学,独尊儒术
传经之学、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不仅活在当下,一定程度上起到宗教的作用。
两大宗教:
外来的佛教
本土的道教
佛教传播路线
文学:
史传、政论、汉赋、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楚歌
汉代艺术:线条化、民间题材
中国十大王朝之大汉王朝
汉代艺术.flv
西 汉 宫 灯
汉代人物画像三羊漆盖盒 -
瓦 当 图 案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
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 者与同罪 。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史记秦始皇本纪》)
隶书兴盛。
《说文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左书即秦隶 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行政统一: 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思想统一: 崇尚法家;
以刑名法术治国,崇霸道,重实用,绌文

采,排斥儒墨诸家。
西汉大师,弟子之多,不过千余人。东汉
诸儒,家居教授者,指不胜屈,其弟子之 多,亦过于西汉之经师。 《后汉书·牟长传》:诸生讲学者,常有 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
《宋登传》:教授数千人。
《丁恭传》:诸生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 《楼望传》:诸生著录九千余人。 《蔡玄传》: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
书写工具进步的作用。
汉代书籍定稿时杀青简书写,然后写之
帛上。后汉时始有纸。
《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
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嫌贵而 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 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 下咸称蔡侯纸。”
董 仲 舒 像
《孟子》: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韩非子》: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 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今卢生等不思图报,乃亡命而去,又复诽
谤于我,以重吾不德。诸生在咸阳者,吾使 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将四百六十 多名方士在咸阳外活埋。
董仲舒思想
1、天人感应: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不变,道亦不变”
2、阴阳灾异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 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 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强勉而已矣。
汉 代 版 图
东方开拓
《后汉书· 东夷传》称:“自武帝灭朝鲜,倭使驿通
于汉者三十许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 贺,光武赐以印绶。”汉之声教,且由朝鲜而及 于日本。
北方开拓
秦、汉时匈奴最强,乌桓、鲜卑皆为所屏。……
汉之北境,轶于秦二千余里,而匈奴或降或徙, 乌桓亦为汉用焉。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南匈奴附汉,入宅河南;
汉代:“屈臣而伸君”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
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 用则为鼠。”(东方朔《答客难》)
司马迁
苏辙:“西汉自孝武之后,崇尚儒术,至于
哀、平,百余年间,士之以儒生进用,功业 志气可纪于世者,不过三四。”(《私试进 士策问二十八首》)
史官文化带给我们的:“不朽”的追求,人
孔安国《古文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
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 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时,坑术士第 一次被变性为坑儒。
顾炎武:然则秦之任刑虽过,而其坊民正俗
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日知录》) 泰山、碣石、会稽刻石:提倡三代礼教以矫 正风俗。在文化、社会政策方面,仍不能忽 文 秦 俑 断 想
. .flv
秦始皇陵铜车马
“青铜之 冠”
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 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 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 厚至0.12到0.2厘米
秦始皇的文化统一:
战国时代:田畴异亩,车途异
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文 字异形; 统一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 同伦;地同域;
是为“经学”,以后便成为为汉至清的 官方哲学。
武帝时,初置五经博士,至东汉时,凡十
四家。
其任用出于保举,然后策试,盖重其选也。
学官弟子,初置五十人,后以次增至数千人。 后汉顺帝以后,太学生有三万人。
《汉书· 儒林传》:博士弟子“一岁皆辄课,
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 为郎中”。 官员仕进:恩荫、征辟、官学
顺 国别 序 1
亡国 年份
韩国 前230
2 3
4 5 6
赵国 前228 魏国 前225
楚国
前223 前222
燕国
齐国 前221
秦始皇像
自认为“德兼三皇
功高五帝”,始称 为“皇帝”。 “朕为始皇帝。后 世以计数,二世三 世至于万世,传之 无穷。” 秦始皇主题曲.flv
陵寝东向
坑儒谷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
独存博士 官。„„秦虽存其官, 而实恶其徒, 常设法 诛灭之。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 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种瓜骊山,实生, 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二 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 非所宜言者又数十人。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 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恐其不澌尽泯灭 矣。”
大汉气象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 傅常
郑甘陈段传》) 司马相如:“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总揽人 物。”(《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 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 书》)。
政治秩序:
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书并举周文王与齐桓公
兵马俑东向
五次巡视天下,确定边界
领土国家与天下国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李白)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
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 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 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 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 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