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旅游跨文化交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旅游跨文化交际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走势,跨文化旅游活动日趋兴盛,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但因跨文化交际学近年来从其他学科引入旅游学科,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文章就旅游跨文化交际的概念界定、文化差异对旅游者旅游动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以及旅游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多视角性等诸多问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旅游;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一、概念界定

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因而,旅游跨文化交际被定义为荷载至少一种文化的旅游者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所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2]。

定义中的“不同文化背景”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信仰、社会地位及其它经历的不同,没有两个人有完全一样的文化背景。Marshall Singer 认为“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既然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那么,严格说来,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流。”[3]按照这样的观点,一切交际行为都属于跨文化交流的范畴,因为没有两个人所属的社会文化群体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交流者具有完全一致的知识。依此说法,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人际交往中接触到的三类行为主体:当地居民、旅游服务人员、其他旅游者,他们所构成的六种人际交往关系也都属于跨文化交流范畴(图1)[4]。有人就此在空间上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分类,他们把跨文化交际分为“宏观跨文化交际”与“微观跨文化交际”,前者指国际跨文化交际,后者指同一国家内不同文化圈层人民之间的交际,二者都属于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旅游)[5]。因而,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只要存在文化上的某些差异,都属于跨文化旅游。

然而,也有人认为旅游跨文化交际是指旅游者跨出国界在与母文化相异的文化环境中的旅游活动也即国际性的旅游活动[6]。有人还引据强调[7]:在中国,一个上海人和一个北京人之间的交流,之所以不是跨文化交流,是因为即使现代上海人和北京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有所不同,即使前者被称为海派文化,后者被称为京派文化,但是两者的基本性质是完全一致的。跨文化交流所研究的是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并不是研究亚文化、次文化甚至于次次文化之间的交流。

而据朱路平所译的Yvette Reisinger Lindsay W. Turner《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

一书看,在众多的对旅游文化要素的概念定义、事例及度量上,都是以“国际旅游者”、“当地东道主”字面出现。可见,欧美学者更倾向于将旅游跨文化交际理解为国际性旅游活动。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没必要脱离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严格限定旅游跨文化交际为国际性旅游活动既有利于与国外研究接轨,又不会导致研究方向的失误及研究结果的混淆。

二、文化差异

由于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因而,文化差异必然存在并影响主体互动行为。就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看,大多集中在对中西文化差异分析及其负面影响上。不可否认,中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信仰、心理特征、行为规范、语言等方面是存在很大差距,并且,因为这些差异还可能导致诸多负面结果如文化摩擦和冲突、文化优势心理等。然而,国内文献似乎过度集中于强调文化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这种倾向大有令读者对跨国旅游望而却步之势,文化差异真如此难以逾越?而据调查,目前跨国旅游已成时尚,以我国为例,2003年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9166.21万人次,2004年达10904万人次,2005年增至12029.23万人次,2006年突破了1.24亿人次。可见,文化差异的鸿沟并未阻挡人们跨文化旅游的步伐。

事实上,就像国外部分学者所说的那样,“尽管因文化差异的存在跨文化旅游产生诸多消极结果,但跨文化交际仍然是利大于弊的一种行为。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交往能够突破文化群体的彼此孤立,使每一种文化群体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并为互相学习对方文化提供机会,这可以成为更为根本的文化间相遇的起点”[8]。旅游跨文化交际顺应潮流,文化差异更可能激起旅游者旅游动机、促使文化交流与融合。

1、文化差异激发旅游动机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文化差异是旅游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文化条件。当一个人置身于另一个文化区游览时,其实质是他在感受、体验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比如西方国家的红灯区,泰国的人妖表演,都曾引起我国旅游者的好奇,激发我国旅游者的旅游兴趣。而我国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的北京胡同或四合院、凝练中华文化精神的长城及秦俑也是外来游客的必选。由此可见,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初始动因是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引起文化交流及融合

旅游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同文化背景主体亲身的、直接的互动与交流。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和交流者的民族中心主义等心理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误解,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出现后,接受者的主动性越强,消除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交流过程的自愿性,旅游者能更主动地、有效地接受与反馈信息,使他们在文化冲突发生时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人开始接触新语言,进行观念上的交流,这涉及服装时尚、音乐品味、食品以及对各种其他事物的态度。这不仅使他们对别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且使

他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国家和生活方式。这样,由误解到彼此欣赏、继而模仿,积久成习,最终导致文化融合。

3、文化差异促使旅游主体事前准备

旅游业既是一项文化产业,也是一项经济产业。在全球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旅游部门都想在竞争中获胜,并得到更多旅游者的青睐。他们研究跨文化旅游者的文化特点,照顾跨文化旅游者的基本需要,旅游策划大多尽量突出了自身文化特色,积极主动为旅游者提供最佳服务,使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减至最低限度。同时,旅游地还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对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使旅游者尽快适应、融入新环境中。

而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也并非随意所为,尤其是国际旅游,路途遥远,费用较高,人们为了能够从异地他乡、异族文化、异型环境中找寻能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出游前也都做好了许多文化心理准备。而现代旅游媒介又为旅游者了解异地文化提供了大量信息,如: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使旅游者在未进入目的地之前就对其有了个大致认识,从而使自己在旅游途中能很快适应异地文化并理解异质文化。

4、现代旅游业要素的保障作用

首先,以机场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流动自由,也给跨文化旅游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护与交往缓冲。其次,以旅游团集体的力量加之导游的主持、中介与代理,保障了与接待地交往的质量与安全。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原则,知名饭店、星级宾馆也为旅客提供了“家外之家”的享受。而跨文化旅游景区消费因天然涉及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区域和民族国家之间复杂的社会历史关系,必然掺入大量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态因素,明显带有语言特征和文化特质[9]。这些有形无形因素特征与特质圈围出旅游景区范围,范围以内,如不遵守旅游交流的禁忌,便有亵渎之嫌,这为跨文化旅游者提供了清晰的认知辅助和行为指导,形成了有效保护。

三、旅游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多视角性

由于跨文化交际学是七十年代末才得以在国外确立,与旅游学科结合进行研究也是近十多年的事情,因而研究中有待深入的问题较多。旅游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交流与互动过程(图2),这个过程牵涉到人(旅游者、目的地居民及其他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特质(跨

文化活动及其对象之间的关系)、时(跨文化时段)、地(旅游途中、目的地、景点等旅游接待场所)等多个相关因素。因此,跨文化旅游交际的研究,除了国内目前集中研究的两个方面外,应该还包括上图中涉及的各个因素及其他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如:跨文化活动中文化流动、文化相互作用的机理等。只有对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