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

《大学》的读后感《大学》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的读后感篇1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

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

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

”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

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

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

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的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1】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

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

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

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

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

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

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

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

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

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读后感(通用6篇)《大学》读后感1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大学语文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关于古代的道理之书。

我选择了《大学》。

曾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

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

”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

《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

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

“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

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

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意义。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

升入大学,我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

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大学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

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

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

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大学》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大学》读后感(精选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篇1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

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

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

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读后感篇2《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独处独知的时候也一定要言行谨慎啊!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

《大学》读后感14篇《大学》读后感篇1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尔基的在童年,在社会上,在大学里的故事。

高尔基是在这“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当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才11岁。

他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的工作,饱尝了人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16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

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终于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高尔基是一个有着顽强的精神的人,他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着。

高尔基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为了生存,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为了进大学去努力学习。

这本书中有一段故事、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

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

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

”读了这些语句,使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热爱学习。

高尔基对学习的态度让我联想到我的学习,我对学习总是不认真,测验很考试成绩总是不好。

我应该向高尔基学习,高尔基对学习总是那么认真,总是那么努力。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高尔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懂得了人要努力为生存,为自己的梦想而去奋斗。

《大学》读后感篇2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痛苦的事情,知识程度不同。

可能是涉世不深,可能是一直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呵护,陪伴下,对于“痛苦”这两个字我没有太深的感触。

然而,再读完着本书后,真的让我对这两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位作者所经历的痛,所经历的苦,真的让人都为之心痛。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7篇《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篇1)《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

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

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

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

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四书大学读后感三篇四书大学读后感(一)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

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

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

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

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

《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

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

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

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四书》读后感6篇

《四书》读后感6篇

《四书》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书》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读后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篇一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哎呀,最近读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呀!《大学》这玩意儿,一开始我觉得可能会特别枯燥难懂,毕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嘛。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洞穴。

里面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许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会觉得老掉牙啦。

可我觉得吧,它可能真的有那么点儿道理。

你想啊,要是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那还怎么去经营一个家庭?更别说去治理国家、让天下太平了。

比如说我自己吧,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欲望,作业都没心思写。

这就是修身没修好呀,我可能连自己这点小毛病都克服不了,还谈什么远大理想呢?还有那个“格物致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我们是不是真的能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呢?也许能,也许不能。

有时候我盯着一个东西看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但反过来想想,这过程中我是不是也在思考,也在尝试探索呢?读《大学》的时候,我一会儿觉得古人真聪明,一会儿又怀疑这些道理在现在还管不管用。

我觉得吧,它就像一个古老的指南针,能给我们指明一些方向,但具体怎么走,还得靠我们自己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摸索。

你们说呢?难道不是这样吗?篇二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大学》的那些事儿。

《大学》,这名字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一开始我还真有点发怵,怕自己读不懂。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跟我慢慢讲述人生的大道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几个词听起来挺玄乎的。

我就在想,啥叫明明德?难道是要让我们把自己内心善良的一面展现出来?那亲民呢,是不是要我们亲近人民群众,多关心关心身边的人?至于止于至善,这可太难了,啥是至善?我觉得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

不过,仔细琢磨琢磨,这些道理虽然有点抽象,但也不是完全摸不着头脑。

就像我参加志愿者活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算不算是在亲民?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更好,这算不算是在明明德?还有啊,书中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

《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大学》读后感范文(精选2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后感篇1《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

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

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

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

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乱。

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

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

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

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

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禅让之礼。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

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

学习百日成长《大学》个人总结

学习百日成长《大学》个人总结

学习百日成长《大学》个人总结《大学》为四书之首,短短两千多字,引发了我诸多方面的思考:古人对德育的重视,如何做一个内心清明以德润身的人,浮躁的社会中如何静心,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等等,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

我感受最深或引发思考的有两方面:格物和格局。

格物致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解读王阳明的讲座中,著名的“阳明格竹”,当时只知道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真实的意义已经失传。

这次读到了它的出处——《大学》中的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其内涵依然没有释义。

王阳明“格竹”,是对格物致知的一种误解,先格物才能致知,但格物绝对不是只盯着一个东西看,我个人的理解,格物或许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世间万物在认识、探索、了解的基础上,探究到事物的原理,探索出其发展的规律,进而逐渐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

好比当老师,所读书目,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是多,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给别人知识。

现如今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多数人都喜欢读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式的美文,自认为这是属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其实这种没有体系的阅读,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任何的体系,反而会令人失去自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一句一路向上,拉开了儒家格局,开启了儒家立人的高远之路。

它告诉我们,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要把自己本有的德性明亮起来,恢复它的天然本性。

不仅如此,人人不仅要恢复自己的德行,更是要用这种德行的光辉去照亮别人。

所以《大学》所立足之点,不仅仅是如何修身,更有治国安邦平天下。

儒家的思想,从来不只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这与儒家一直倡导的入世虽然有关,但其意义更是为后世标明了人生的处身立世之道。

不仅有强烈的自律意识,更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是高境界,大格局。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_1

《大学》读后感(15篇)《大学》读后感1一提到四书五经,我们极有可能将愚昧、封建、老古董与其相联系。

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性,风行的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大多数人不能沉下心去研读经典。

但若你静下心来捧读经典就像品一壶好茶,意蕴绵长,回味无穷。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大学”即大人之学,亦为未来之君主、栋梁领导天下的必修之学。

它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

被朱熹认为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典范。

它也为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礼记》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的品质从古代就已开始,并不是现代发展下的标新立异,我则认为它包含了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意蕴在其中,上帝赋予每个人的品性是一样的,但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而导致人的品性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改变命运,把握自己的人生。

修身,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是完成一切宏伟蓝图的基础,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充分彰显着人格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拥有与世无争的魄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出现了极其恶劣的道德滑坡现象,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这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难题。

所以我们应当自觉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我们还应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践行所谓“学到老活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

齐家,即要求家庭和睦。

这是由于儒家从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构想,家庭是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父子关系可推广为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可推广为朋友或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可推广为异性关系。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理在于两个:其一慎独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脍炙人口,而不读大学不足以知道为什么要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平天下。

读后才知道修其身,一个人的品行好恶偏好,都会影响到家人,所谓齐家。

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为四书五经之首,书中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的意思。

其内容不仅有修身齐家之法,还有安邦治国之理。

《大学》三纲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八目是以修身为中心,修身,是儒家重要的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修身的成果又需要到齐家中去验证,所有唯有不断进化自身,才能做到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本书开篇便挑明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说弘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就得弃旧迎新,不断进化提升自己的道德,这才是大学之道。

何为止于至善?书中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为君的要仁爱,为臣的要恭敬,为子的要孝道,为父的要慈祥,与人交往要诚信,也便是礼义仁智信孝悌忠。

接着就是《大学》七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了解目标才能够坚定志向;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知”便是入德之门,是明理悟道之基础,“知者智也”,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了解,成为智者。

“止”就是目标,怎样才有恰如其分的“止”,要将“知”“止”结合起来,才有理性的“止”。

“知止”之后便是“定”,明确志向,确定一生能干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

由“定”转“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重点就要“宁静”,心不静则意乱,意乱则神迷。

“静而后能安”,心静则身安,国静则民安。

接下来就是“虑”,“虑”字代表精思,由精思成就“得”,思虑的慧力开发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见道德真正的成果。

本书的关键就是“修身”,书中提到:“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心正;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四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自宋代以来,四书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四书,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四书的感悟心得体会。

二、四书的核心思想1. 《大学》:《大学》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书中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思想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指导。

2. 《中庸》:《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书中提出“致中和”,认为只有达到中和状态,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3. 《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书中还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4.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

书中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四书感悟心得体会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价值,首先要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要关注家庭、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教给我们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智慧。

3. 仁爱之心:四书中的仁爱思想,使我深刻认识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

4. 民为贵:四书中提出的“民为贵”观点,提醒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1《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2《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3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4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5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孔子《大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编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阐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道理,以及如何将个人修养扩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之中。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修身养性,做人的根本《大学》开篇即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即明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在我看来,修身养性是做人的根本,是成就事业、治理国家的前提。

1. 坚定信念,追求道德《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的“修身”即是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坚定信念。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在家庭、国家乃至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道德至善。

2. 谦逊有礼,尊重他人《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的是一个人独处时,无人监督的状态。

在独处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谦逊有礼,尊重他人。

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省慎独,不断进步《大学》中提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这里的“自省慎独”指的是一个人在独处时,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从而不断进步。

二、齐家治国,肩负责任《大学》认为,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需要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来引领。

以下是我对齐家治国的几点感悟。

1. 家风传承,重视家庭教育《大学》中提到:“教民以孝,教民以悌,教民以忠。

”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注重培养下一代的道德品质,传承家风,让家庭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石。

2. 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大学》强调:“仁者爱人。

”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我们要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让社会充满温情。

3. 严谨治学,提高自身素质《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

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

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

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

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

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

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

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

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

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

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

说的十分有道理。

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

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篇一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哎呀,要说读这《大学》的感受,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呐!刚开始翻开这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老古董能有啥意思?” 可真读进去了,我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大学》里讲的那些个道理,就像是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心里那些个糊涂的角落。

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许有人会觉得,这话说得太高大上了,跟咱的生活没啥关系。

可我觉得吧,这明明德,不就是让咱要明白自己身上好的品质,然后把它发扬光大吗?这亲民,可能就是让咱要跟身边的人友好相处,多关心关心别人。

至于止于至善,那就是要不断追求完美呗,虽然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总是没错的。

我读着读着,就想起了自己以前做过的那些糊涂事儿。

比如说,有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跟朋友闹别扭,现在想想,我那时候怎么就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要是我能多站在朋友的角度想想,也许就不会闹得那么僵了。

不过,读这《大学》也不是一路顺畅的。

有些句子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我就想啊,这古人说话咋就这么绕呢?但反过来又一想,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绕,才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

这《大学》到底好不好?我觉得可能见仁见智。

对于有些人来说,它可能就是一本过时的书,没啥用。

但对于像我这样愿意去琢磨的人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宝库,里面藏着好多珍贵的宝贝,等着我去发现。

你们说呢?是不是这么个理儿?篇二四书五经里面的《大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读《大学》的那些事儿。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大学》,我脑袋都大了,啥“格物致知”,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啥跟啥呀?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老掉牙的东西能对我有啥帮助?可随着我耐着性子读下去,哎呦喂,我发现这里面还真有点意思!比如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就在想,我平常做事是不是经常本末倒置啊?可能有时候为了玩游戏,作业都不写了,这可不就是分不清主次嘛!还有那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就琢磨,不管你是大领导还是咱小老百姓,都得先把自己修好,这话说得太对啦!我要是自己一身毛病,还怎么去要求别人呢?不过,读这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之《大学》读后感
导语:《大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是中国儒家经典书籍,你是否读过《大学》,有什么感想?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

”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
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

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

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

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

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

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

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