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年级黄嫩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七、八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呢?(学生回答,图片展示贴黑板上)(

(1)玉米地。

(2)桃树下。

(3)西瓜地里。

(4)树林(有小兔子)。

师: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读边默数有几句话。(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2.指名读读第一段。

3.指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1)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2)他看到了什么?

(3)他是怎么做的?

4.请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5.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从图片上看,玉米不仅个头大,而且有很多)

师: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非常高兴)请大家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一段。

6.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掰”“扛”。(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袁老师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1)请两个学生用动作表演一下“掰”和“扛”。其他同学说说他们哪里表演得好,哪里表演得不好。

(2)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

7.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学

(1)学生轻声读第二段,数一数有几句话。

(2)学生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去——。(3)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的意思。

(4)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分组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

4.引导学生了解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结合图画,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教师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效果。

(1)教师指名读第三段。

(2)出示填空题请学生说一说。

小猴子——几个桃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师:为什么课文中用“捧”这个动词?

(3)学生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圆”,想一想: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一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段

1.学生自己轻轻读第四五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引导学生理解“蹦蹦跳跳”“抱”“追”,并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一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六、课堂小结:

1.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2.通过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3.出示几张图片,用又()又()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