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1课时,共2课时)【正文】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去,摘了桃子扔玉米,摘了西瓜扔桃子,见兔子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的构段特色很明显,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语言形式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不能三心二意。

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研究第三至第五段的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识字,学词,读句,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在研究中渗透本文的构段特点,第二课时重在体会本文的构段特点,并能根据这一特点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同时从中得到启示。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学会了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研究了结合词句的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因此,本课重在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读一读句,做一做举措来研究文本,了解词句,积累言语。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三)利用动作演示理解“掰、摘、扛、扔”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注意朗诵,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难点:利用举措演示了解“掰、摘、扛、扔”,并能正确区分。

三、讲授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桃子形的生字卡片,玉米、桃子图片,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词语条。

四、讲授过程(一)图片导入引语:今天,王老师带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同上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热爱自然的意识。

3.学科素养–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故事教材。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板书清晰。

2.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课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逐段教授故事内容,解释生词。

–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

4.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整理故事内容,梳理重点。

五、课后作业1.回家复述《小猴子下山》故事。

2.绘制《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对故事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改进措施–可以加大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能够听懂故事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通过课文中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小猴子下山》。

2.理解故事情节,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2.课件:包括《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和相关课文内容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小猴子下山》故事图片,唤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教师朗读《小猴子下山》,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0分钟)1.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想下山?2.引导学生探讨小猴子下山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四步:活动设计(15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猴子为主角,编写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促进课堂互动。

第五步:游戏互动(10分钟)1.设计小游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根据故事中的场景,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参与互动。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活动中的小猴子下山故事编写。

2.背诵《小猴子下山》中重要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的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教授这一内容。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案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案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五单元第18课,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一些基本词汇和简单的句子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故事中的生词,如“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等;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现有资源,不要贪心不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故事中句子结构和生词的理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挂图、生词卡片、小猴子玩偶等。

学生准备:课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猴子玩偶,引导学生谈论对小猴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a.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内容;b. 学生自读,理解生词和句子;c. 教师讲解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d. 学生跟读,巩固所学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词汇和句子进行练习,巩固知识。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猴子下山》2. 生词列表: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等。

3. 句子示例:小猴子下山,摘了一个又一个桃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词;b.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c. 仿写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掌握了生词和句子,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活动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模仿课文写一段话;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c. 让学生了解其他与猴子有关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2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2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小猴子下山》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动词,并能选几个动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掰、扛”等动词的含义,并学习运用。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

(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

(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

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

(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

(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

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读懂课文《小猴子下山》。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情节。

4.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扩展阅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言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猴子的兴趣,引入本课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猜测猴子为什么要下山等。

2. 学习新课(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字词的理解,尤其是生僻字和成语的解释。

3.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操练(20分钟)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段落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堆叠内容。

3.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内容。

4. 拓展(10分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拓展课外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兴趣。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默写生词、按要求完成练习或撰写课文感想等。

五、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主要情节•生词和成语的解释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小猴子下山》为核心内容,通过带有情节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朥能够引导学生爱读书,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时安排:本教案设计为一节课,约40分钟。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8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文内容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小故事,描述了18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2.生字词语
–小猴子
–下山
–笨蛋
–跳舞
3.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情节
–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4.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理解故事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与猴子有关的小游戏或者歌曲,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导入
讲解故事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3.阅读教材
教师念读课文,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巩固
教师可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后交给老师。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上有一定困难,下一次课我将增加同类故事的阅读,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图(图中至少包含一个主要场景和一个主要人
物)。

2.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写一段50字以内的小短文,描述你喜欢这个
角色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中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课文《小猴子下山》,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语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让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表达。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物,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导学生熟练诵读《小猴子下山》,培养学生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课文:《小猴子下山》•PPT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及其他相关素材•道具:玩具猴子、山等道具四、教学过程1.导入1.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出与猴子相关的话题,引起学生兴趣。

2.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猜测猴子为什么要下山。

2.学习1.朗读课文《小猴子下山》,让学生模仿跟读。

2.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分角色,让学生表演《小猴子下山》,培养表达能力。

3.拓展1.利用游戏或歌曲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小猴子的感情,展示在黑板上。

4.总结1.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对今天学习内容进行反馈和总结。

五、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提高课文的理解。

2.用一两句话描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六、板书设计•《小猴子下山》•情节:猴子为什么下山•人物特点:小猴子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调动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下节课可以引入更多互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

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题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

(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玉米地、桃树下、瓜地、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

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三、研读重点段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

(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看见(),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

(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4)演一演:表演读。

(重点:动作夸张——掰、扛)(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3.PPT或黑板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第四步:表演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习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还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意识,激发想象力和阅读兴趣。

希望学生在欢快的故事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习惯。

3.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即不要轻易放弃已有的东西,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2. 学会观察和思考,从故事中找到小猴子下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诱惑。

2.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重点内容。

2. 与故事相关的手偶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手偶或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子的名字,简要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如小猴子为什么下山、在下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诱惑等。

3. 讨论故事:a. 小猴子为什么一会儿摘玉米,一会儿摘桃子,什么也没得到?b. 小猴子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它有什么感悟?4. 总结故事: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即不要轻易放弃已有的东西,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

5. 实践环节:设计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小猴子的心情和选择。

如:在森林里,有各种美味的果实,让学生在选择时,学会观察、思考和总结,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故事的内容和道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故事讲述法,生动形象地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利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故事中的道理,加深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和道理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

3. 实践环节评价: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观察力、思考力和总结能力。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优秀13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篇一教学目标: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

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三)讨论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四)联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

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

又。

”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一、导入: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

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悄悄说说。

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 么?画一画, 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 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 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 你能找出它们吗?
、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 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 演一演, 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 话。
思想到位迈新步教学到位创佳绩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
哪些地方?
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
了什么?做
了什么?
,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 “又大又
多”“掰”“扛”)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 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平以及运⽤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看懂每幅图的意思,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否则将⼀事⽆成。

2.学会本课10个⽣字,⽤“真”“⾮常”练习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4.能按要求说⼏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

2.学会本课10个⽣字,⽤“真”、“⾮常”练习说话。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4.能按要求说⼏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 1.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

2.能按要求说⼏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课时 ⼀、教学⽬标 (⼀)学会本课10个⽣字。

(⼆)朗读课⽂,看懂图意,⼤概了解课⽂内容。

(三)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字。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内容。

三、教学难点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有⼀只⼩猴⼦⾼⾼兴兴地下⼭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起学习第8课《⼩猴⼦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听⽼师范读课⽂,边听边想,这课是写⼩猴⼦的什么事? 课⽂讲的是⼩猴⼦下⼭,看见许多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回家的事。

(三)学习⽣字 1.先看课后⽣字表的⽣字,后读课⽂,边读边画出⽣字词。

2.借助汉语拼⾳读准字⾳,然后读⼀读词语(⽣词),再读⼀读带有⽣字词的句⼦。

3.检查⾃读⽣字词情况。

利⽤卡⽚或⼩⿊板。

得⾮常空着⼀⽚⼜⼤⼜圆 ⽩兔真可爱⼩兔⼉(⼉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小猴子下山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

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

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

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

)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

(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

(动作演示)(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动作演示)(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

(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对比做动作)(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

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

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

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

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

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

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

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

(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

(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1)区别:捧、抱。

(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

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

(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

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

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

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