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的七大绝招
核心观点
目前,央行通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7种。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变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采用逆回购和 MLF,目的是“削峰填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
1、公开市场操作:它是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交易对象为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交易品种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发行央票、SLO。目前央行最常使用的是7天、14天、28天逆回购,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可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15年至今逆回购利率一共调整了17次,其中2015年12次和2016年3次均为下调利率;2017年至今两次均为上调,合计上调7天、14天和28天逆回购利率20个BP(BP:基点。一个基点是0.01%)。
2、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历史上看,存款准备金率一共调整52次,其中2015年下调了5次合计3个百分点。最近一次降准是2016年3月1日,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均下调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汇占款减少所产生的流动性缺口。
3、再贴现与再贷款:央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近年来,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4、利率政策:央行间接控制信用规模的一项重要的手段。截至目前,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共调整了29次,2015年5次降息合计1.25个百分点,最近一次为2015年10月24日。
5、常备借贷便利(SLF):其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主要功能是针对性地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2015年2月11日,SLF推广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SLF利率一共调整4次,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隔夜、七天、1个月SLF利率20BP、10BP和10BP。
6、中期借贷便利(MLF):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MLF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MLF利率一共调整了8次,其中2017年至今调整了2次,最近一次为2017年3月16日,央行分别上调6个月和1年期MLF利率10BP。2016年8月开始,央行投放的MLF均为6个月期和1年期,其中1年期MLF占比呈上升趋势。
7、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分类
1.目标与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政策工具具有一个传导机制,并伴随相应的时间过程。传导机制通常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为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储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为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2.分类:常规性工具、创新工具、补充性工具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三类:
(1)常规性工具
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操作,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2)创新工具
随着中国国际收支趋于平稳,中国多年来依靠外汇占款创造基础货币的传统货币政策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2013年以来,央行近两年来创新工具不断,新增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公开市场业务项下)”、“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临时流动性便利(TLF)”,货币政策调节手段日趋丰富,灵活性增强。
(3)补充性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运用与优缺点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通常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7种,分别是(1)公开市场操作;(2)存款准备金制度;(3)再贷款与再贴现;(4)基准利率调节;(5)常备借贷便利;(6)中期借贷便利;(7)抵押补充贷款。
1.公开市场操作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市场交易对手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
场操作发展较快,目前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于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促进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近年来,该制度不断完善,一级交易商的机构类别也从商业银行扩展至证券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央行每年都会根据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调整机制(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04]第2号),对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及其他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进行考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评审指标包括四大类:参与公开市场业务情况、债券一级市场情况、债券二级市场情况以及执行和传导货币政策情况(如表2)。
根据考评结果公布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名单。近两年公布的一级交易商都是48家,与2016年相比,2017年去掉了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和富滇银行4家银行,新增了中国进出口银行、长沙银行、哈尔滨银行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总数量与去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