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服用中成药

合集下载

中成药有哪些使用方法

中成药有哪些使用方法

中成药有哪些使用方法?很多人都用过中成药,但用药方法却不一定正确。

如六神丸川于治疗咽喉炎,应将其在口中含化,直接吞服则效果较差;中药栓剂寒人阴道或肛门,应有一定的深度,否则药效也会降低。

正确掌握中成药的使川方法很有必要。

常用内服方法( l )送服:大部分内服成药如片剂、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夺用温开水或凉开水送服,膏滋即可用水送服,也要用水冲淡后服用。

用药汁送服的中成药虽然为数不很多,但对提高其疗效还是很有意义的。

如润肠通便或润肺止咳药用蜂蜜调水送服;补脾胃药用大枣煎汤送服;散淤止痛药如失笑散用醋送服;辛温解表药川生姜煎水送服;妇科血寒血虚用药,可以红糖冲水送服等。

这样都有助于发挥疗效。

( 2 )冲服:各种冲剂、干糖浆以及固体清凉饮料等多用冲服法。

含挥发性成分较多行最好用温开水冲,服用前要密闭盖好。

( 3 )炖服(烊化):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服时宜以黄酒(也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后服下。

( 4 )调服:用糖水将散剂等调成稀糊状服。

常用于小儿,有矫味作用。

蜜丸等也可用此法研化服用。

( 5 )含化(噙化):将药物含于口中,使其溶解再咽下。

一般用于治疗喉病。

仁丹、六神丸、牛黄消炎丸及各种含片等都应如此服用。

常用外治方法( l )涂抹:外用的油膏剂、搽剂、糊刘,如烧伤膏、蛋黄油、炉甘石搽剂、松节油搽剂及癣药水等,多用此法。

一般将患处洗净,均匀地涂抹一层。

( 2 )撒布:把药粉直接均匀撒布于患处。

如生肌散、拔毒散、珍珠散等,撒药后,以敷料固定。

( 3 )调敷:将药物片用适当液体调成糊状,敷布于患处。

药物多指散剂。

用于活血化癖止痛的药物,如九分散,多用白酒调敷;用于燥湿止痒的药物,如青蛤散、四圣散,宜用花椒油(即炸过花椒的食用油)调敷;用于消肿解毒止痛的药物,如如意金黄散,可用茶水调敷。

( 4 )贴用:将患处洗净擦干,把膏药如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等直接贴于患处即可,或加温使其软化后,贴于患处。

用好中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用好中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方法

用好中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方法用好中成药——壹中成药的使用方法中成药因不同的作用制成不同的剂型,通常分为内服、外用两大类。

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常有“送服”“冲服”“调服”“徐抹惠处”“撒布惠处”等使用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指什么,彼此又有什么不同?内服中成药1.一般服用法。

由于这种服药方法简便,因此应用很广泛。

直接口服:主要包括口服液、糖浆剂、合剂、酒剂等液体制剂。

温开水送服:中医学认为凡是补阳、调气血、通经络的药都可用温开水服用;从药物剂型来讲,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滴丸、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都可采用温开水送服。

以姜汤送服:生姜具有发表散寒、温温开水冲服:中成药中的茶剂、袋泡剂等可用温开水泡汁,频服代茶饮用;颗粒剂、膏滋剂也须用温开水冲泡溶化稀释后饮用,加水量视个人情况决定。

含化: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调治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中成需含化,即将药物含在口中。

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如阿胶、鹿角胶在服用时需烊化,即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后服用。

2.用药引送服。

药引又称引经药,它具有引药人经、扶助正气、调和药性、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的作用。

因此,用药引冲服中成药有很重要的意义。

用醋送服:醋味酸、苦,性温。

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止痛、行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主要用于调理肝气不疏、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牙痛等病症。

以姜汤送服:生姜具有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等作用。

多用于送服调理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风寒咳嗽等症的中成药。

以盐水送服:盐味咸,性寒。

可引药人肾,强筋骨,补虚,凉血明目。

主要用于送服调理肾阴不足、筋骨痿软、目赤肿痛等病症。

但老年人、高血压、心血管病、浮肿病人不宜用盐水送服药,可选用温开水送服。

用酒配药服:服药用酒以黄酒为主,酒能通络活血,祛风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送服调理风湿痹痛、脘腹冷痛、血寒经闭、跌打损伤等病症。

用蜂蜜送服:蜂蜜能润肺止咳、补中缓急、润肠通便。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临床反复使用、安全有效、剂型固定,并采取合理工艺制备成质量稳定、可控,经批准依法生产的成方中药制剂。

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内服、外用、注射等。

1.内服
直接服用:合剂、露剂、酒剂、口服液、糖浆等液体制剂一般可直接服用。

送服:片剂、丸剂、胶囊剂、散剂等固体剂型一般均需送服,包括开水送服和药引送服两种。

冲服:颗粒剂、煎膏剂、胶剂等一般用沸水冲开溶化后服用。

另外茶剂用沸水浸泡取汁服用。

调服:散剂用乳汁或糖水调成糊状服用,多用于小儿及吞咽困难者;滴剂加入乳汁或糖水中服用也属于调服方法。

研服:将丸剂、片剂加水调成糊状服用,适用于儿童和吞咽困难者。

对胃有刺激类药物、肠溶片不可用研服法服用。

含化:口含片等可含于口中缓缓溶解,使药物慢慢吸收进入血液或直达患病部位,多用于咽喉病。

2.外用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锭剂等可用清洁水、酒、醋、香油、蛋清等调成或研成糊状,敷于患处。

涂抹患处:水剂、油膏剂可均匀地涂抹于患处。

贴敷:止痛膏、膏药等可贴于皮肤患处。

点敷:口腔溃疡等用药可将药粉蘸至消毒棉签上点药到患处。

滴入:眼膏、滴眼剂、滴耳剂等适用。

坐药:适用于栓剂,将栓剂塞人肛门或阴道的用药方法。

3.注射
注射给药分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穴位注射等几种,静脉注射又
有静推和点滴两种方法。

注射用药不宜在家庭医疗中使用。

中成药颗粒剂的使用方法

中成药颗粒剂的使用方法

中成药颗粒剂的使用方法
中成药颗粒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通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和症状。

使用中成药颗粒剂需要遵循以下方法:
1. 用法,一般来说,成人每次口服中成药颗粒剂3-5克,儿童
酌减。

具体用量应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的建议进行。

2. 口服方法,将药物颗粒剂撕开包装袋,倒入干净杯中,加入
适量温水搅拌后饮用。

也可以直接撕开包装袋,将颗粒剂倒入口中,再用温水送服。

3. 注意事项,在服用中成药颗粒剂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服用。

同时,应避免与辛辣
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影响药效。

4. 存放方法,中成药颗粒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
射和潮湿环境,以免影响药效。

5. 注意事项,在服用中成药颗粒剂期间,如果出现过敏反应或
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总的来说,使用中成药颗粒剂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指导,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药效的发挥和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成药使用指南

中成药使用指南

中成药使用指南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与西药相比,中成药具有剂型简单、疗效较温和等特点。

下面是中成药的使用指南:
1. 遵医嘱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医生的嘱托,按照医生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使用药物。

2. 遵守说明书:仔细阅读中成药的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方法、禁忌症等信息,遵循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

3. 注意禁忌:对于特定人群、特定疾病或身体状况的人,中成药可能存在禁忌或慎用情况。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不滥用药物:中成药的用药时间通常不宜过长,不宜擅自增加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当症状缓解或病情好转时,可以适当减少用药或停药。

5. 饭前或饭后用药:中成药对于饭前或饭后的要求可能不同,有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有些药物则需要在饭后使用。

根据药物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时间用药。

6. 注意药物配伍:中成药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而造成不良反应或减低药效。

7.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中成药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
心、呕吐、头晕等,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8. 存储方式:中成药需要在阴凉、干燥和密封的地方存放,避免光线直射、高温或潮湿环境。

9. 用药期间禁止饮酒、抽烟、吃刺激性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10.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增强体质,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的发挥。

以上是中成药使用的一般指南,具体的使用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药物的说明进行。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有疑问或不适,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服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服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服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服用中成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用药1. 遵医嘱:在服用中成药前应先咨询医生专业意见,获得合理用药指导。

2. 按照剂量:按照医嘱的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用药时间应坚持,并遵循医生的要求。

3. 间隔时间:如果需要多次用药,应注意用药的间隔时间,避免过量或过快的用药。

4. 结合饮食:一些中成药需要空腹服用,避免与某些食物同时摄入,影响药效。

5. 禁止饮酒:中成药与酒精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需严禁同时饮酒。

二、身体状况与禁忌症1. 妊娠与哺乳期:中成药的成分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使用药物。

2.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相对较差,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3. 儿童与婴儿:儿童和婴儿由于生理特点不同,药物的剂量与成人不同。

必须遵照医嘱,且最好咨询儿科专家的意见。

4. 肝肾功能障碍:一些中成药需要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应按医生指导用药,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

三、个人体质与过敏史1. 过敏史:有过敏史者需要特别注意,对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成分进行咨询医生,避免再次引发过敏反应。

2. 单一或多药物反应:有些人对某些特定的药物成分或多种药物成分过敏,应该避免使用相应的中成药。

四、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1. 注意副作用:中成药有时会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头晕、乏力、恶心、皮疹等,出现不适感时应停药并咨询医生。

另外,一些药物可能性会导致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等,需留意处理。

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有些中成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造成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

同时使用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药物保存与处置1. 注意保存:中成药要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高温、潮湿。

要保持药品包装完好,防止药物遭受化学变化。

2. 注意期限:注意中成药的有效期限,过期药品不可使用,以免药效降低或药物产生变质。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docx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docx

中成药的服药方法
1、从病患的角度来看:
病在身体上部,服药宜频频慢饮;病在身体下部者,应一口气顿服完;
呕吐的病人或婴儿,宜少量多次。

风寒外感表证所用的辛温发表药,应趁热服,高热口渴喜冷饮的热性病者所用清热药,则宜稍冷再服。

病情特殊者应特殊处理如热证反见厥逆的真热假寒证,必须寒药热服;寒症反见燥热的真寒假热证,又须热药冷服。

D解救药物中毒时,以冷服为宜。

2、中成药的服法:
通常用白开水送下,但为提高疗效,还有:
酒送服——凡治疗气血虚弱、机体虚寒、气滞血瘀、风湿痹证、中风手足不遂、步履艰难等疾病的中成药,用酒送服,疗效更佳。

姜汤送服——即用生姜煎汤送服药物。

凡治疗风寒表证、肺寒、脾胃虚寒、呃逆等证的皆可用姜汤送服。

淡盐水送服——凡治疗肾亏、肾虚及下焦疾病的成药,以淡盐水送服为佳期。

米汤送服——凡补气、健脾、养肠、利胆、止渴、利小便的中成药,都可用米汤送服。

稀饭送服——含贝壳等矿物质类药物难消化,最好选用稀饭送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

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中成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主要成分,经过提取、研究和加工制作而成,具有调和阴阳、养生强身的作用。

然而,使用中成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正确的中成药使用方法。

第一,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依赖于对疾病的正确判断。

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先找到疾病的病因和病机,明确病情的性质和分型,然后再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中成药,仅凭主观感觉或听信他人意见使用中成药是不可取的。

第二,注意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

中成药的剂量和用法一般在药品包装上有明确标注,应按照标注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同时,还要结合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体质进行调整。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和儿童的剂量是有差异的,儿童应使用较小的剂量。

对于复方中成药,要注意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避免因药物反应和相互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

第三,遵循中成药的用药原则。

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包括“辨证施治”和“方剂合理”。

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中成药。

方剂合理是根据各种成药的药性、功效和配伍关系来合理选药和组方。

遵循这两个原则可以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四,注意中成药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中成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存在一定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禁忌症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幼儿、老年人、重症患者等。

对于有特殊药物过敏史的人和患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也应慎用中成药。

此外,还要注意中成药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五,坚持中成药的长期使用。

中成药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渐进性地发挥出来的,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坚持长期治疗,不可半途而废。

同时,还要注意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达到调理阴阳、修复脏腑的目的。

总之,正确使用中成药需要有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和了解,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使用,遵循中成药的用药原则,注意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坚持长期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正确服用中成药
一、服用方法
1、丸剂: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

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分成小粒后再用温开水送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水溶化后服。

2、散剂、粉剂:一般可用蜂蜜加以调和送服,或药汁送服,也可装入胶囊中吞服,避免直接吞服,刺激咽喉。

但对于温胃止痛的散剂,如胃活散,不须用水送服,直接舔服即可,以便药物在胃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发挥治疗作用,一般服后一小时再饮水为宜。

3、膏剂:宜用开水冲服,避免直接倒入口中吞咽,以免粘喉引起呕吐。

4、颗粒剂:颗粒剂、冲剂宜用温开水冲服,颗粒剂按溶解性可分为可溶型、混悬型和泡腾型。

在服用混悬型颗粒剂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以免影响药效。

但对于泡腾型颗粒,只能加水泡腾溶解后服用,切忌放入口中直接冲服。

如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5、糖浆剂、口服液:可以直接服用。

6、片剂:一般均用温开水送服。

对于咀嚼片,应嚼服,四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

含片因需含服,因此婴幼儿也不宜服用,以免气管被卡住的危险。

此外,凡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均不宜掰开服用。

7、胶囊剂:宜用温开水送服。

8、气雾剂:将药物喷雾直接吸入,主要用于止咳平喘或开窍醒神。

切忌口服。

9、胶剂: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单独服用时均可加黄酒或糖、水,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又叫烊化。

10、茶剂、饮剂:需用沸水泡汁,频服代茶饮。

二服药时间和服药剂量
中成药的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除了遵循中药汤剂的规则外,还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因为上市后的中成药说明书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持的,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审批、具有法律效应的安全用药剂量,所以患者在自行购药或服药时,一定要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

随着中成药治疗范围的扩大,一些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也被临床广泛使用,如
剂量掌握不当,常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与此同时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不得马虎,用药前必须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正确服用。

对于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情况下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可与成人量相差不大或遵医嘱。

孕妇或老年人要禁、慎使用或遵医嘱。

转载第八一医院中医科怎样正确服用中成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