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3
二.阴阳学说——四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de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de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de标准是和 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认为阴阳de运动是有规律de.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20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膻 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de地方,故亦称为 “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de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de水谷 精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de呼吸功能与脾de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de生成与盛衰,有直接de影 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宗气者, 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 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为 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de协调统一.外部体表感 受到de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de感应而向内在de脏腑 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de感应 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de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6
⑶ 人体之气de分类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de水谷精气中de精 粹部分和肺吸入de自然界de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 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de
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课件精选全文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3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8/6/2024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8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津液
津液—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也称”水液”.遍布于 周身,存在于经脉内外
人体某些分泌液,如涕、泪、唾等,及排泄液,如汗、 尿等,由津液所化生,也称津液
运化滋
输生润

废血和

物液营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1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经脏阴津血气精 络腑阳液
8/6/2024
中医药基本知识
2
基本概念

中医药基本知识
广义:包括水谷之精(饮食物化生成)、五脏六 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组织器官)和肾精(禀 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藏于肾中)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课件

土爰稼穑
所谓 “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 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 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 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 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 属于金
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 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 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 属于水
证,治则以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内容
精气学说
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质,精气先身而生,属 于遗传的特性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化运动 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发的矛盾 运动。
对人体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脏为中心, 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五体,五官, 四肢百骸,九窍有机的联合起来,在配以 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 机能活动。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五行归类表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土脾胃口肉思歌涎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涕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唾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
五六五五七五五
味色音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情声华
酸青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爪

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
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
二、五行的关系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6
三、五行的归类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中医基础理论PPT演讲(ppt)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2、治疗技术的发展
事物的阴阳属性
•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 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 空间(方位)时 季 温 湿 重 性 亮 事物运动状态

间节度度量状度
阳 上 外左南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清 明 弥 上 动 兴 亢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 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基本概念 •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 概括。
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阴阳自和与平衡
•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 稳定状态。
综上所述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 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 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 系的。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CONTENCT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

2
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独特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 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
中医基础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 机、辨证论治等为核心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简史
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 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 系。
秦汉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确立。
纲辨证等。
02
指导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原则包括调整阴阳平衡、扶正祛邪、标本
兼治等。
03
评估疗效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治愈的标准,
因此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在预防保健中的应用
饮食调理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食物的性味归 经,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调整饮 食,如寒凉性食物有清热泻火的 作用,适用于热性体质的人;温 热性食物有散寒止痛的作用,适 用于寒性体质的人。
治未病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 病的发生,提倡早期治疗和调理。现 代医学则更侧重于疾病的治疗,但随 着医学的发展,预防和调理逐渐被重 视。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要点一
循证医学
要点二
分子生物学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循证医学方法,通过对大量临床证据 的总结和分析,得出最佳治疗方案。 现代医学也逐渐引入循证医学方法, 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 。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 的机制和规律,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 理论依据。
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主张在疾病未发之前进行预防,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针灸等多种手段来增强人 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2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理论基础 • 中医诊断学基础 • 中药学基础 • 方剂学基础 • 中医针灸学基础 • 中医推拿学基础 •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
01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阴阳五行、藏象 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点的医学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案。
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排泄物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中医的基本特点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 健康的影响,强调“治未病”和“调理”身体,注重预防和 保健。
中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医的发展历程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丰 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对人类的健康做 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实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患者因患有慢性肾炎而求 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通过中药调理和西药 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病例二
一位患者因患有面瘫而求医, 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 疗,通过针灸和西药治疗相结 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
善。
病例三
一位患者因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而求医,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通过中药汤剂和 西药治疗相结合,患者的病情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解析(讲座培训课件)

肩颈 列缺偏历 大椎+?
合治内腑
足三里?
腰背 委中求? 肾虚 扭伤
九宫格 足三里 妇科祛斑
|病因学说|
外因
六淫 疫气?
其他
饮食失宜 劳逸适度...
内因
七情内伤伤与 痰湿...
|病因学说|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风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阳邪炎热(火热征象) 暑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2.心开窍为舌
5.心在志为喜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6.心在液为汗

|脾土藏象系统|

指五脏之一,与胃相表里,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火藏。象系
1.脾统 气主升清
5.脾主肌肉,主四肢
2.主统血
6.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脾主运化 4.脾喜燥恶湿
7.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肺金藏象系统|
|肝木系统|

指五脏之一,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
心火藏象系
1.肝统 主疏泄
4.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2.肝藏血
5.肝主筋,其华在爪
3.肝罢极之本
6.在志为怒

|心火藏象系统|

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心火藏象系

1.心主血脉
4.心藏神/心主神志
燥易伤津 燥
燥易伤肺
一.外感性 二.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四.相兼性 五.转化性
寒性收引 寒性凝滞
寒 寒性主痛
阴邪伤阳
湿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反复) 阻遏气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 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 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 交融的医学科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 同规 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 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 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 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 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 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体系的概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理论体系的确立
理论体系的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
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 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是以:
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许多领域都为现代多学科交叉科学 研究的前沿提供了思路和切入点。如气象学、天 文学、矿物学、地理学、植物学、酿酒学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 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 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 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解剖学
个体—器官—细胞—分子
解剖分析 科学实验 物理化学检查 辨病论治 化学药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辩证论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 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 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种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 的思想称之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 问世,标志着中》:整体观念、藏象、经络、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 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 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 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 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 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 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 践方面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 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 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导论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导论
中医学
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的范畴 社会科学的特性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附: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区别
中医体系 体系形成:古代医学 理论基础:医学实践
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
研究方法:整体观察 实践验证
诊断方法:四诊合参 治疗方法:辩证论治 用 药:中药
西医体系 近代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