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利用课前三分钟
内容提要: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它的内容自由,模式固定,要求明确。
”它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有效
老师们,你们语文课堂的前三分钟做什么?让学生静息,然后师生问好?这样的模式,笔者也采用了多年,但现在蓦然发现:白白浪费了多少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机会呀!近年,笔者尝试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并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利用课前的三分钟。
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一)生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新课程彻底打破了旧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二)实践原则。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势必造成学生智力不能良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想僵化的书呆子。
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
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激励原则。
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
在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二、成效显著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的好处很多——
这个训练: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领域,使语文课的空间顿时阔大,又锻炼了他们听、说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兴趣很高。
课前三分钟一般以学号或座位为序,做到全员参与这个办法,学生每学期可有4次以上训练机会。
使爱说话的有了表现的机会,不敢说的也得到了锻炼。
刚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心理紧张,站到讲台上两腿发抖,结结巴巴的说不出所以然。
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人人都镇定自若地畅叙所闻所感了。
轮到的同学在讲台上读自己选好的文章的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听,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的同学还在积极准备要从什么角度去评,或者找到自己的共鸣点。
另外,其他的同学也在听评价的同学的发言,可以听到从不同角度作出的对同学文章以及同学阅读情况的分析的内容,能听到弦外之音,能听出其中的问题,能产生共鸣。
听的所有细节和训练都有了,也是听的全方位的提高。
三、策略方法
下面就根据实践,从内容、形式、要求三个方面谈谈开展“课前三分钟”的策略与方法。
(一)内容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
课前三分钟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个侧重点,可以根据教材的进度、内容进行设置,可以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环境情况,从内容要求、发展目标等各方面而有所侧重,可以形成很多的语文教育活动模式。
例如:
对于一年级或刚开始“课前三分钟”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中的名篇,作为过渡期与适应期,让他们感受到上课前的气氛,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机会。
也可以从说一则笑话、一个小故事、一件趣事开始,让大家对“课前三分钟”产生兴趣。
到了中年级,说话的内容要作相应的调整。
可以是一则新闻报道,可以推荐好书,可以讲课文的相关资料……到了高年级,可以把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联系起来,可以是话题的演讲,可以是自己优秀习作的朗读……无论说什么内容,都必须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帮助。
2,把握住课前的三分钟。
做到每节课前有人负责,每节课上有不同的内容,汇报的形式可以不同。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好这珍贵的三分钟,教师要做好细致的安排。
内容除了本学期要求背诵积累的内容外,还可以结合当天的课程进行搜集信息,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总之,不能让课前三分钟流于形式。
(二)模式
1、提前布置,确定说话内容。
说话的内容可以是由老师决定,也可以师生共同商议。
无论何种方式,一定要提早与学生沟通,没必要“搞突然袭击”。
2、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
如果学生没做充分的准备,当次的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3、同学简评,指出优劣。
教师教会学生评价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点评以鼓励、提出建议为主。
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所讲内容丰富多彩,说话的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效果肯定不会一致。
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学会点评:对其中成功者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课前三分钟活动充满渴望。
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师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
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造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
4、建立机制,有效促进。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
我在班里一直有建立“为小组争光”的表格,该表格每月评选一次,奖励前三名的“团结合作小组”。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也融入其中:学生点评后,主持人让全班用手势评分,满分为10分。
刚才没有参加讲、评的同学都有机会亮出“分数”,主持人就取平均分,马上填写在评分表上。
学生看到自己为小组争光了,个个都是很兴奋的。
主持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
5、形成模式,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
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
程序如下:
➢ “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XXX同学来主持,大家欢迎!(掌声)
➢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
➢ 三人点评或补充。
➢ 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三、要求
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我对其中的细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提要求后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充分准备。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主持人要在前一天向将轮到的同学确认: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没有,通知组长督促或换人,觉不能出现浪费时间的事情。
那要扣该小组5分。
2、有些同学说话的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因为听不见,就闹哄哄的,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进行。
因此大家不要说话,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告诉”说话的同学:声音还要大点;如果没有改善,可以不评分。
3、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说话或不留心,主持人有权扣该同学所在小组的分数。
4、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
5、统一评分的手势,要求全班都要参与。
6、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要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我的“课前三分钟”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开展活动的一年后,到我们班听课的老师都认为:我的学生发言的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就连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都落落大方。
在2007年白云区课外阅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