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花草树木

合集下载

《诗经》:名副其实的花草集,堪称古代的植物百科

《诗经》:名副其实的花草集,堪称古代的植物百科

《诗经》:名副其实的花草集,堪称古代的植物百科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民间诗歌的集大成著作,里面记载了非常多的民间风俗文化,为后来的学者考察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但实际上,《诗经》还是一部花草集,据有关学者考察,《诗经》当中记载了143种植物,其中以花卉居多。

这里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十种花卉。

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古代文人心中总是难以逃脱的,春天来了,有《大林寺桃花》,不想做官了,有《桃花源记》,还有各种人面桃花的比喻,可以说,桃花,也是万花之首。

在诗经当中,桃花出现的次数也是最多的。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桃花也是随处可见,白色的,粉色的,艳红的的,各式各样。

在《诗经》当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题目的这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古人写桃花,也写桃子:“园有桃,其实之肴。

”也能看出,古人也是很喜欢吃桃子的。

不仅如此,前半句也写出了,古人不仅喜欢赏桃花,吃桃子,还喜欢种桃园,也能看出当时的农业经济很发达。

人们也喜欢依据桃花开的时间确定春季时段,以便于进行农业安排。

桃花在《诗经》中其实大多数是象征着春天,有的是自然的春天,有的也是少女怀春,面若桃花也一般用来形容少女娇羞的样子。

《桃夭》本身也是一首嫁娶诗歌,古人觉得,春天是阴阳交换的季节,在这一时期进行嫁娶也是合适的。

所以可见,桃花,在古人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华如桃李,七月亨葵说到桃花,就不能不说李花,写到桃花有可能单独出现,但是李花却总是以桃李的身份一起出现的。

李花在《诗经》中出现不过四五次,其中有三次都是和桃花一起出现的,不过也有单独出现的时候,比如说“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这句话就出自《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也是比较少见的李花单独出现的句子。

虽然桃树和李树是两种不同的树木,但是人们总是把二者相提并论。

一个是二者都漂亮,二者的果实都能吃,二者都代表了美好纯洁的象征,而且二者的花期相近,所以也不太好分开说。

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诗经植物文化

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诗经植物文化

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诗经植物文化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素素《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一本书,不仅因为它是古代诗歌的开端,更因为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尤其是那许多美丽的花草树木等植物,光听听名字都觉得很是惊才艳艳,何况他们点缀于诗句之间,在反复吟哦中,成就了永恒的美好,牵绾起流动的文化情丝呢?我说,诗经是应该合着春花秋月来读的。

诗经和大自然相互激荡,产生了无法言及的性灵脉动。

经书文字之美,植物世界之神秘绚烂,令人一读再读,欲罢不能。

我们的先民生活在大自然中,从远古到商周到春秋,自然而然形成了中国农业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集与种植是最重要最简单最淳朴的生活方式。

在自然中劳动,在自然中恋爱,在自然中过着最简朴的日子,生生不息。

与自然相处的那么亲切自然,仿佛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生命的一个部分。

读着那些植物花草,从中体悟出的是古人那种朴素的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态度。

蓦然,想到了周文王临死之前,嘱咐他的儿子周武王,务必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务必要保护生物自然生长。

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在中华文明这块发祥地上,上演着天子率耕、祈求丰收、女子采集、祭祀祖先、种粮糊口等一幕幕生活场景。

人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

正因如此,诗经时代,郊外的植物总是十分茂盛——桃花烂漫的初春,卉木萋萋的暮春,蒹葭苍苍的清秋,无不历历在目,迷人眉眼。

其他如青青翠竹,苍苍松柏,清新兰草,华贵芍药,无不令人沉醉,妖艳心田------可谓美人如诗,草木如织。

那些美丽的花草树木,一旦根植于诗经的肥沃土壤,我们远古文明生成的自然场景,心里的爱恨交织,容颜里的颦笑情怀,山风中的飘落呼吸,都因着这层阅读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直抵心扉,蓦然惊喜。

在低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我们的先人就如此这般朝朝暮暮的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与大自然的依赖、敬畏、友爱、欣赏、享用等复杂情怀,既能用植物医疾保身、祭祀祈福,又能用美丽的花草树木美化家园,愉悦性灵。

诗经中的花草名字

诗经中的花草名字

诗经中的花草名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描写花草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诗经》中花草的名字:1. 荇菜:《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 卷耳:《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3. 芣苢:《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4. 蒹葭:《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 薇:《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6. 谖草:《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7. 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8. 木槿:《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舜华”就是木槿花。

9. 芄兰:《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能不我知。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虽则佩韘,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10. 桃:《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中还有很多花草的名字,这些花草在诗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1。

诗经写植物的诗

诗经写植物的诗

诗经写植物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诗经写植物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诗经写植物的诗孔子说,《诗经》三百首,一言蔽之,“思无邪”。

这些咏叹,情感发自肺腑,沛然天地之间,自然而然,故一切皆可入歌,包括植物。

《诗经》不仅是初民的歌咏,还是一场盛大的命名式。

他们与植物相亲相近,觉得这一年四季的枝枝叶叶,皆是有灵性的。

他们籍植物来寄予情感、咏叹生活。

给植物命名,他们信手拈来,从虚空中抓一个音节,或许他自己都觉得有一点惊异,觉得动听好听,那么就叫这个名字吧。

初民的命名式中,正有着人类最初的那种天真和奇怪,这里面洋溢着高兴,然后又特别静定。

不过,数千年过去,语境转变,你还能识起《诗经》提及的那些植物吗?或许,那份曾经的奇怪心,早就泯灭在日常的奔波与争逐中了。

且伴着诵读,重新熟悉这些有情的植物吧。

这种久远而安静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会让你觉得,将来种种事情,是一点都不用担忧的,只要踏实平稳,一步一步,顺着这天地万物的秩序走下去。

在喧嚣之下,你想重新从书籍中找到安静,就读读《诗经》吧。

虽然千年流转,语境切换,今人再难读懂其歌之意,但台海菌推举两个读本,信任对你读懂《诗经》肯定有关心。

荐书这是一本叙述《诗经》中各种植物的草木札记,有多首咏叹草木的歌谣……宁以安描写的全部是《诗经》里涉及的植物,根据农历月份进行排列。

端月里的葛、如月中的梧、桃月里的桑、玄月中的栗……大都是些常见的植物,但是配上书中的阐释,总觉得多了些许古味。

选取《诗经》中的植物,找到它们,亲临它们,解释它们在诗经当中的美妙寓意,很是专心。

全书图文并茂,优雅好玩,古韵十足。

读来亲切醉人,二.植物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兰徐渭《墨兰》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

自从画取湘兰后,更不闲题与别人。

陶渊明《幽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诗经之花草树木

诗经之花草树木

诗经中的植物我们回顾前几节课对《诗经》这一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学习,从《诗经》的成书、诗“六义”到《诗经》在文学、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我们通过了解有关《诗经》文献资料以及解读作品的形式,巩固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将通过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诗经,走近《诗经》中的花草树木。

这里主要选取的就是十五国风中的篇章,国风中大多为民歌,民间抒情诗,最多就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中抒写了许多植物,或描摹其形态,或记录它与人类的交会,这些植物寄托了人们真挚的情感,也随着美丽的诗歌流传千古。

一、黍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这就是一首感慨衰亡、愤叹流离的抒情之作,《毛序》言《黍离》“闵宗周也”,东周大夫行役到西周时的都城镐京,目睹旧时宗庙宫室遗址“尽为禾黍”,哀悯周室之颠覆,整首诗充溢国破家亡之感伤情怀。

自此,后世皆称亡国之痛为“黍离之悲”。

诗歌三章内容完全相同,只就是个别用字上有细微变化,这也就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形式。

每章前四句写满目凄凉的景象,生动刻画出诗人在路上缓慢挪步,内心极度忧伤的情状。

后六句直抒胸臆,呼叫苍天,悲怆至极。

黍在自然里,就是一把沉甸甸的穗子,以春来青苗而依风摇摇,以热暑时分而迎风弯腰。

一黍一摇,一生一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二、木槿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郑风、有女同车》形容女子的容貌颜如木槿,就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呢。

这就是意识里可以呼吸的肤色,感觉里带着露的花。

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就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

这就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与美丽的人,同瞧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

《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中提及的植物,不仅给人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生观念。

本文以《诗经》中植物的描写及其文化解读为主线,探讨中国植物文化及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诗经中植物的描写《诗经》中有不少关于植物、花草、树木等的描写,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其中“摇阳”、“参差”、“杨柳”、“芋头”、“枣椎”等植物的描写,抒发出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触景生情之感。

例如《大雅无射言》“参差俱彼汉,摇阳有清光;慧明不可度,清泠乃可知”,这里诗人描写了参差疏花遍布汉中,摇阳花开,照耀出灿烂之光,明亮不可测度;而参差树苗披净清泠,可见几分的景象。

这表达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景色的美妙陶醉。

从此可以看出,植物在古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形象也成为象征着喜悦的象征。

此外,《诗经》中经常见到树木的描写,如“杨柳垂金钿”、兰叶垂露染”等,这表达出古人尊重大自然、热爱植物的态度。

例如,在《大雅氓之什》中,提及“芋头绿兮结叶繁”,强调芋头青翠欲滴,叶子繁多紧密,洋溢着芳草青翠的生机。

诗中芋头象征着繁荣富余,也暗示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祝福。

二、诗经植物文化解读通过诗经植物的描写,可以发现古人对植物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观念。

植物在古代是象征和祝福的象征,也被视为水晶般的礼物,古人用植物来表达节日、礼仪、友谊或爱情等的喜悦。

此外,植物对古人的心灵世界也有积极的影响。

植物不仅是古人内心的良师,而且还是古人精神世界的馈赠。

通过植物的描写,可以看到古人对大自然的尊重、崇拜和崇敬。

而植物也成为古人情感交流的媒介,承载着古人心灵的震撼和祝福。

最后,植物的描写也为古人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借鉴,启发古人以身作则、把握人生的意义。

古人通过植物的描写,抒发了一种“做彼植物,进其乐境”的理念,强调要以自然和乐观的态度审视自身,滋养灵魂,让生活充满着满足和希望。

总之,《诗经》中植物的描写和文化解读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认知,丰富了古人精神世界,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内心的震撼和启示。

诗经里有哪些描写草木茂盛的诗句

诗经里有哪些描写草木茂盛的诗句

诗经⾥有哪些描写草⽊茂盛的诗句《诗经》作为我国传统⽂化当中的瑰宝,其中出现了很多的经典名句。

下⾯⼩编为⼤家总结整理了《诗经》当中形容草⽊茂盛的诗句,供⼤家参考。

《诗经》中形容草⽊繁盛的诗句有哪些如⽵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

草⽊秋死,松柏独存长松落落,卉⽊蒙蒙落落:⾼超不凡的样⼦。

卉:草。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遇。

郁郁涧底松,离离⼭上苗,以彼径⼨茎,荫此百尺条郁郁:茂盛的样⼦。

离离:繁茂的样⼦,苗:指幼树。

径:直径。

茎:树于。

荫:遮蔽。

百尺条:指⾼⼤的松树。

连林⼈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树多⽽结成林。

独树:指青松独⽴。

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朝:早晨。

华:开花。

戒旦:指黎明。

隆冬:严冬。

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奈何松柯:松树枝。

兰秋⾹不死,松晚翠⽅深流⽽不返者,⽔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意谓⽔性流动,松柏坚定。

⽩⾸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霜风:秋风。

寒暑不能移,岁⽉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诗经的⽂学价值是什么《诗经》是中国诗歌,乃⾄整个中国⽂学⼀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们的喜怒哀乐,语⾔⼤胆⽽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虽然,由于特殊的社会⽣存条件,《诗经》缺乏浪漫的幻想,缺乏飞扬的个性⾃由精神,但在那个古⽼的时代,它是⽆愧于⼈类⽂明的,值得我们骄傲的。

树木有关的诗经

树木有关的诗经

树木有关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含了大量与树木相关的诗歌,这些诗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一些与树木有关的《诗经》诗歌: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描述了关于求爱与婚姻的故事。

诗中提到的“荇菜”可以被解释为指树木的繁茂生长。

2. 《采蘩》
采蘩神农,田子方舟。

君不如民,失其所乐。

采蘩神佚,田子方禹。

君不如民,信用不立。

采蘩神微,田子方稷。

君不如民,萬邦維緝。

《采蘩》是一首关于农耕和国家治理的诗歌,其中提到了树木的生长和农民的劳动。

3. 《伐檀》
伐檀如拜,乘劳如庆。

伐檀如机,乘劳如燕。

《伐檀》是一首描述檀木伐木和人们劳动的诗歌,表达了劳动的辛勤和对劳动的赞美。

这些诗歌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树木的重视和对自然的景仰。

树木在《诗经》中被用来象征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展现出人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有助于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植物我们回顾前几节课对《诗经》这一最早的诗歌总集的学习,从《诗经》的成书、诗“六义”到《诗经》在文学、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我们通过了解有关《诗经》文献资料以及解读作品的形式,巩固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今天我们将通过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诗经,走近《诗经》中的花草树木。

这里主要选取的是十五国风中的篇章,国风中大多为民歌,民间抒情诗,最多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诗中抒写了许多植物,或描摹其形态,或记录它与人类的交会,这些植物寄托了人们真挚的情感,也随着美丽的诗歌
觉里带着露的花。

体态轻盈优美,几预迎风翱翔,仙女也就这个样子了吧!晶莹佩玉随风叮当,举手投足,无不幽雅贤淑,这是懂得人心,懂得万物的气象。

木槿,所谓“舜”者,朝开幕谢,瞬间之荣,来去匆匆。

这是用怜惜的手,来挽着身边难得一遇的美艳的花;用愉悦的心,和美丽的人,同看一方风景;用意识里的话,把美丽的人的身、形、意永远的记在心底。

和舜华之女同车,永远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吧!
植物里的木槿花,是仲夏夜的梦之花,朝开幕谢,却并不忧伤,似乎迎着纯净的阳光,
含有欢喜,似乎朝幕不是一舜,而是几十个日日夜夜的循环。

艳丽的花融在绿叶里,和谐有致,是以高洁之姿,坐在你身旁的。

生活里,有幸遇到木槿女子,一路或者一车同行的,一定要面朝晴天旷海,胸画十字,默默祈愿,让这样的好运长久相随着你,因为木槿里藏着的不仅有现实里一瞬间,记忆里长久远的美丽,还有我们时常期盼的永存幸福的祈祷。

三、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周南·卷耳》
利益形式上,而是在内在心理当中的的牵挂思念的柔和的共振情形。

想着,在青草茫茫的山路边上,看到一个神情忧伤的柔媚女子,正站在一株苍耳旁,苍耳是弓,思念是箭,它们指向的不是一瞬,而是神秘的永远被时间所钟情的爱的永恒。

四、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卫风·氓》
这是一个刚强女子被薄幸男人遗弃后,写下来的痛心之词,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

诗里说,女子用情,如鸠食桑葚而醉,很容易伤了自己的身体。

男子的恋情很容易改变,被别的事解脱,而女子一旦用情,就很难挣扎出来。

先秦时,女子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一个女子除了感情,又没有其它寄托,即使知道自己是感情投入里的弱者,也依然爱恋,然后在遗恨里黯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现代社会,男女在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均衡,恋爱里没有准备而失落的一方,虽没有古代女子这么决绝的伤痛,但对于将来的生活,总是一件遗憾的事。

把握好爱的缭檐瓦屋下面持久不变的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幸福里过完短短几十年的
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诗歌描写初秋早晨独立河岸的男子想念在水一方的伊人,缓缓的河流、迎风的荻芦、稀疏的白露、薄薄的霜雾一起构成一幅忧伤的画面,其中带露的茂盛的蒹葭,正如男子无劳思慕的伊人,但却笼罩在秋的肃杀中,河边的荒凉和霜的寒冷中,男子和思慕的伊人间隔着一条大河,溯游不能接近,溯洄又怕时间来不及。

他心中的苦闷如诗中充满天地的秋气和无尽的流水一样无穷无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曦”“蒹葭采采,白露
未已”,此诗以蒹葭起“兴”,凄凉萧瑟气氛衬托彷徨忧伤心情。

迎风飘扬的芦苇又仿佛在低吟浅唱,既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也使诗的韵味变得极为深邃悠远。

由于时间关系,暂选取这样五首诗歌中的五种植物,《诗经》中大家熟知有描写植物的篇目还有许多,如《关雎》中的荇菜、《桃夭》中的桃、《汉广》中的蒌蒿、《采薇》中的杨柳等等。

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下去查资料,看看有那些植物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

这节课的主要意图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别样的解读方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以后的古代典籍阅读中,不妨“别具慧眼”,从中读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