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点4章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日子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要紧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妨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不于其他事物现象的全然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故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故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截了当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妨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别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别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别相同,每个阶段的教育具有自个儿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独立性要紧表如今: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妨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别平衡。

20世纪往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一,对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进展的原则第二,对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办法;第三,对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一般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对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对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点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考点2:掌握教育的涵义: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考点3: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考点4: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考点5: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考点6: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一)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3)促进人口迁移2.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一定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发展还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口总体反映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202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全部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旳产生与发展1教育旳涵义(掌握)广义旳教育:但凡增进人旳知识和技能、发展人旳智力与体力、影响人旳思想观念旳活动。

它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旳教育:指以人旳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旳旳社会活动,重要指学校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旳规定,有目旳、有筹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旳工作,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盼望方向变化旳活动。

2教育旳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旳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旳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旳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旳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当学习旳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旳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旳手段,是教育活动旳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旳纽带,重要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旳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旳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旳关系和矛盾3教育旳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旳旳培养人旳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她事物现象旳主线特性,是教育旳质旳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旳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旳社会或者同一社会旳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旳性质、目旳、内容等各不相似);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旳政治经济等因素旳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旳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她社会意识形态旳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旳来源与发展教育旳来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来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旳桑代克、英国旳沛西·能。

觉得人类教育来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旳生存本能活动,觉得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旳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旳界线。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中学)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归纳(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5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4)没有独立形态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1.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庠”、“序”、“校”的施教机构;2.西周以后,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在官府”1.春秋: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2.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隋唐: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如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育发展:1.古希腊:雅典,培养综合能力;斯巴达,培养军人和勇士,体格教育2.古印度:宗教教育盛行3.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最典型特征4.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培养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古代教育的特征:(1)产生了学校;(2)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非生产性;(3)具有阶级性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1、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两种形式一时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3、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遗忘的原因:(l)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

干扰的形式有两种: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

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

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2)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规律: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记忆规律存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4)运用组块法学西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二、有效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于集中相结合(4)复习方法要多样化(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6)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第二节学习概述1、学习的概念:心理学胜上把学西分为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了两种,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性变化。

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材知识整理精编版

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材知识整理精编版

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教育目的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化自测题】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标准化自测题】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心理第三节学习理论【标准化自测题】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标准化自测题】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学德育内容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标准化自测题】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第三节课外活动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第五节教师心理【标准化自测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掌握)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九节-学习策略[单选题]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江南博哥)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维程序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单选题]3.学习时间表的建立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认知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习时间管理是资源管理策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单选题]4.下列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产生待回答的问题B.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C.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元认知计划是在活动前计划活动。

B.C.D不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而是属于监视策略的内容。

[单选题]5.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这是记忆术的一种方式,属精细加工策略。

[单选题]6.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概括策略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

故选B。

[单选题]7.《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散见于各章,鲁迅先生综合各章信息后,制作了一张主要人物关系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中的利用表格B.复述策略中的表格化C.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利用表格D.组织策略中的利用网络关系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题干所述为组织策略中一览表的应用,表示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总结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2、墨子:“兼爱" “非攻"3、道家:老子和庄子《道德经》“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4、《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5、朱熹:1、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论述;2、提出“朱子读书法"6、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7、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万世师表8、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9、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10、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11、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12、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1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1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15、卢梭:《爱弥儿》,开辟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16、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17、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18、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19、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20、布鲁姆:三维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1、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22、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23、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24、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含义:1、教务的概念“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重点笔记知识点
1.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目标的概念与特点
- 教学目标的分层及其作用
- 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评价原则
2. 教育教学原则
- 个别差异原则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
-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原则
- 知识结构的渐进性原则
- 实践性教学原则
3. 教学设计与教具使用
- 微教学设计的要素
- 教学设计中的课堂组织形式
-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法
- 教学设计与教具的搭配和使用
4. 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 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矫正与引导
5. 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
- 中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 教材分析与教材评价
- 教材使用中的教学策略
6.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与应用
- 合作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 讨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技巧
- 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
7.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
-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以上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重点笔记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重点整理知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1)机体觉:。

(2)碱觉:(3)平礙: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产生同时对比。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改变另一种感觉)(2)不同够觉的相互补偿(3)联觉(一种感觉产生另一种感觉)(四)感受性测量感受阑限⑴绝对感受性(能力)和绝对懸受阚限(数值)其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阙限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 .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义以过去经验参与对新事物加以理解2.知觉的选择性(优先)3.知觉的螯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

三、注意(一)注意的概念(特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g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成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不随意注意)直接兴趣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有意注意⑴有意注意的概念(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021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2021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也称为最小可觉察)(四)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

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二、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二)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可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似动现象(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风向运动。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评价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下面是一个对《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复习与准备考试。

一、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教育目标的设置与实施3.教育的性质、本质和功能,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4.教育家的品质与素养,教育传统与创新二、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3.教育与心理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的培养5.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教学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三、课程与教学设计1.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2.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步骤4.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关系,师生关系对教学实施的影响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和任务2.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育评价与学生成长的关系3.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4.教育评价与学科评价的关系,教育评价的要求五、教育法律法规1.近年来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法规2.《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施要求3.教育与人权的关系,教育与劳动的关系,教育与权力的关系4.基本教育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教师的法律地位与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六、教育事业管理1.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2.教育行政组织与决策体制,学校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3.教育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与提高4.教育管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教育管理中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希望对考生复习与备考有所帮助。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

2024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59页2024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一、考试科目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试科目包括《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二、考试重点1、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重点之一,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法规和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实践与能力中学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考试中,这部分内容可能会以实际教学情境为背景,考察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学科知识与能力根据不同的学科,考试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考生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考查。

三、备考建议1、系统学习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系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加培训、参加模拟考试等方式,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2、理解记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需要理解记忆。

可以通过制作笔记、背诵口诀、反复练习等方式加深记忆。

3、实践应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学习和思考。

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考前冲刺在考试前一个月,考生可以进行考前冲刺,包括集中复习、模拟考试和真题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成绩。

四、总结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是提升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考生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应试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应用,确保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重点一、文章类型及重点在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中,简答题部分是重要的一部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命题点1: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四)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

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

(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考试大纲分析2024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将继续考察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技能以及综合素质。

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等。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等。

二、必考知识点总结1、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定义、本质和功能(2)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3)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4)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5)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2、学习心理基础(1)认知过程和认知理论(2)情感、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3)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4)品德的形成与培养(5)创造力与创新能力3、课程与教学理论(1)课程与课程理论(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5)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形式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2)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建设(3)教师权利与义务(4)学生权益保护(5)教师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5、现代教育技术(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与理论(2)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应用(3)网络资源与在线教育(4)数字媒体设计与开发(5)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应用三、考试要点解析1、对教育基础知识进行深入考察,要求考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全面的了解。

2、注重考察学习心理基础,要求考生掌握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以及学习动机和策略等。

3、课程与教学理论是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以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

4、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的考察将更加细致,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应用,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和遵守。

5、现代教育技术部分的考试将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和数字媒体的设计与开发等。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框架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制改革方向(比较课程改革p9及教学改革p12)第三节教育目的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类型及特征第二节不同课程流派观点第三节课程组织第四节课程改革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工作环节及要求第四节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第五节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及优缺点第七节教学改革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感知觉分类及特性感觉特性:感受性的变化知觉特性第二节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①分类②特征③影响注意转移因素第三节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①记忆内容分类②记忆时间分类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影响遗忘进程因素遗忘原因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第四节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分类:①个体思维水平和凭借不同②指向性不同③创新程度思维特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五节学习动机概念: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结构: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功能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六节学习迁移分类迁移理论促进学习迁移方法第七节学习策略分类特征是学习策略基本特征第八节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感知觉、注意发展特点;记忆发展特点:①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主要记忆手段③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思维发展特点:①抽象逻辑占主导②形式逻辑逐渐发展③辩证逻辑迅速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差异第二节中学生情绪概念: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由身体唤起、主观体验和外显行为三部分组成分类中学生情绪问题中学生情绪特点良好情绪标准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采用自我防御机制的方法(1)压抑(2)、否认3)置换(5)投射(4)文饰(6)代偿(7)幽默第三节中学生人格发展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人格的结构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里第一节认知过程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5.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6.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里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8.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0.25-1秒)、短时记忆(不超过1分钟)、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9.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12.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3.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如何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防止遗忘?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第三,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第四,反复阅读与视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14.思维的种类(一)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1)直观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具体形象思维: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2)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做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四)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1)再创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15.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7.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3)定势: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里倾向。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用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5)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6) 动机的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

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面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里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二节学习概述1.学习的概念:心理学上把学习分为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两种。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从心里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他们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4.知识概括的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利用变式。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例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所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第二,进行科学的比较。

一般来说,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第三,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第四,启发学生进行最自觉的知识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5.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6.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

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8.我国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第一,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二,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第三,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节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有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3.学习动机的分类(要知道某个案例属于哪种动机)(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二)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三)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四)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五)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种内驱力,一般来说,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

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它是一种外部道德动机。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和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5.学习动机的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里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即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