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乡新变化教案
16《家乡新变化》教案
16《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今天的变化。
2、努力学习,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情感与态度。
1、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三、行为与习惯。
制止破坏家乡环境的人和事,保护家乡的山山水水。
四、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2、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
1、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今天的变化。
2、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将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科学发展观。
二、难点。
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调查、体验、对话,感悟家乡的发展,获得对家乡变化的真切感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歌曲《南泥湾》、《谁不说咱家乡好》,学校门口变化前后的照片。
二、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居住的地方的变化,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1、师:孩子们,今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在这样的环境中给大家上课,老师忍不住想给你们放两首歌,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2、播放第一首歌曲《南泥湾》。
3、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4、指名回答。
5、播放第二首歌曲《谁不说咱家乡好》。
6、提问: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情感呢?你们听出来了吗?7、学生自愿起立回答问题。
8、师小结:第一首歌表达的是南泥湾这个地方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第二首歌表达的是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好的。
可见,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都很热爱它。
二、走进家乡,体会变化。
1、课件出示学校门口的照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2、学生都能认出是学校大门口。
3、课件出示几年前学校门口的旧照片,提问:你能认出来这里吗?4、学生刚来学校不久,可能认不出来这是咱们学校以前的老照片。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主题是“家乡新变化”。
针对学生的生活环境,以“身边的事、身边的人”为教材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切身感受家乡变化,增强学生的感念,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能听懂老师讲述关于家乡新变化的句子,并进行理解•能正确使用“发生”、“改变”等词汇描述自己家乡的变化•能进行口语交流,表达自己对家乡变化的感受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变革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通过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个人经验和感受的启发和引导,从而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3.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法治概念•掌握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家乡的变化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静心领悟故事内容,理解家乡发生的新变化•学生能正确运用“发生”、“改变”等词汇来描述自己家乡的变化2.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家乡的变化•学生能够展现自己对家乡变革的感性认识四、教学策略•通过互动展示、自由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授课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讲解、呈现多元化的形式呈现所引导的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气质五、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利用教师展示授课时韩寒的访谈,并让学生谈论家乡的变化•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家乡,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2. 情境设计•展示一组自己的老家、家乡建筑、物产等照片,以引导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展示照片引导,让学生找出自己家乡的变化,比如建筑的变化、工业医疗都市的发展等方面3. 具体实践•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讲解当地的某个法规,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这个法规将会对家乡的未来带来哪些好处和影响4. 总结整理•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并让整个班级对其感受以及分析进行讨论六、教学评估1. 形成性评估•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对家乡变化的感受,并通过口语交流进行对话式的互动作业2. 总评及反馈•通过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或者小型课程作业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教材讲解内容的掌握程度•结合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
16《家乡新变化》教案
《家乡新变化》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方面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的变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图文展示家乡的传统特色是不变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及技巧,激发学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家乡的变化,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自豪,激发学生产生为家乡做贡献的愿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教学重点、难点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关于家乡变化方面的资料;2、教师帮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方案,让学生根据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确定,选择近些年来当地发展变化显著的方面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导入新课(给同学们展示图片“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略)老师:这两幅图片展示的是“石家庄旧貌”和“50年代华北药厂外景”,大家是不是有点不相信呢?学生:(略)老师:我们再欣赏几幅今日石家庄城市的新貌图片。
(让大家欣赏图片“石家庄城市新貌”、“石家庄夜景”和“石家庄的交通”。
)老师:大家是不是感觉石家庄的变化很大呀?学生:(略)老师:石家庄在变,我们的家乡也在变,课前我们大家对当地某些显著变化做了社会调查,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都调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们大家下面分小组进行一下交流。
(过渡)讲授新课一、我家门前新事多活动一:社会调查交流(同学们分组对社会调查进行交流。
)老师:同学们,大家刚才交流了一下家乡变化的社会调查情况,大家都是怎样调查的呢?学生:(略)老师:同学们有的向爸爸妈妈等长辈询问的,有的是通过网络、图书资料等调查来的,有的同学通过走访一些村委会等机构得来了等等,看来同学们的调查方式还挺多的。
二年级上册 16家乡新变化 教案
二年级上册 16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对家乡的新变化的描述。
2.能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回答相关问题。
4.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关怀之情。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幻灯片或图片、教学PPT软件、小黑板、教学故事和道具等。
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1.与学生们打招呼,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放松并期待下面的课程。
2.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现代家乡新变化的场景,比如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们谈论家乡近年来的变化。
步骤2:预习展示(10分钟)1.让学生们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询问他们是否阅读过或听过关于家乡新变化的事情。
2.利用布置预习作业的方式,让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家乡的新变化。
步骤3:理解课文(15分钟)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课文录音。
2.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们看教材,每读一段让学生们重复。
3.理解课文:通过提问学生们的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a. What do people do in the mornings in the countryside?b. How do the people go to work in the city?c. What do the houses look like in the city?d. What is the children’s favorite time in the city?e. What did Daming’s grandpa do with the flowers?f.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ountryside?步骤4:音标教学(5分钟)帮助学生们巩固一些新的音标,帮助他们更好地发音。
例如,给学生们读出以下单词并让他们跟读或模仿。
- morning- city- week- boring- gardens- flowers步骤5: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家乡的变化,并准备简短的讲解。
16《家乡新变化》教案设计
16《家乡新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和理解关于家乡新变化的内容;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家乡的新变化;3.能够就家乡的变化展开简单的讨论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1.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懂和理解相关内容的能力;2.口语表达,引导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家乡的新变化。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和使用与家乡新变化相关的词汇和句子;2.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物或图片展示家乡的新变化;3.造句卡片。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家乡,家乡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家乡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听力训练(15分钟)播放一段介绍家乡新变化的录音,让学生仔细听并理解内容。
然后进行简单的提问,确保学生对内容有所了解。
3.词汇学习(15分钟)呈现一些关于家乡新变化的词汇,比如建设、发展、环境、交通等,让学生理解并学会使用这些词汇。
4.交流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家乡的新变化,并展开提问和回答。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激发他们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5.句子造句(15分钟)给学生发放一些造句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与家乡新变化相关的词汇,让学生组成句子,并用英语说出来。
6.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回顾家乡新变化的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反思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1.用英语写一篇关于家乡新变化的短文;2.收集一些关于家乡新变化的图片或资料,准备下节课展示。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发学生对家乡新变化的思考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家乡的新变化与发展,了解家乡的重要性。
2)能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家乡的联系。
3)能够理解在家乡生活时需要遵守的规则。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人民的感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2)拓展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二、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家乡变化的视频,让学生们先了解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重点(10分钟)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描述家乡变化,让学生们能够列举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地区的新发展。
3.学习任务(15分钟)以小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然后回答如下问题:1)你所了解的家乡有哪些变化和发展?2)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家乡?3)我们要如何为家乡做贡献?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全班讨论交流。
4.学习扩展(15分钟)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与发展家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到,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基础,而发展家乡是我们的责任。
带领学生发现家乡问题并解决家乡问题,例如发现乱扔垃圾、交通拥堵等问题。
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5.活动设计(15分钟)请学生们在课后,到家乡的周围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家乡存在的问题并且记录下来。
包括乱扔垃圾、道路不平等等。
这个活动需要进行一周以上的实地考察。
6.教学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并鼓励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掌握关于家乡新变化的基本情况,感受科技的带来的变化。
体会家乡的自然风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的意识。
(3) 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的爱家、爱乡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环境,维护自己的家乡干净、整洁、美丽的意识。
(3) 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对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体会新的科技、新的设施和新的变化。
2.难点: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变化对家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2. 设备:幻灯片、绿植、图片、音像资料。
3. 学生资源:一些相应的小品文字资料。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 引导发现法。
3. 组织合作学习法。
4. 讨论法。
5. 课堂演讲法五、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10分钟)通过PPT呈现家乡的照片,并以感叹为开端,穿插家乡的相关地理、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了解家乡的情况(10分钟)分组活动:每组一小块卡纸,让学生们逐个说出自己所说的让家乡变化的事情,然后贴在学校的大海报上,集中到班里共同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个人对于家乡变化的感受。
3. 了解新变化(15分钟)通过幻灯片介绍,把家乡的变化分成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以便学生对不同方面的变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的技能,并引导学生在这些变化中找到不同的主题和相应的价值观。
4. 经典名言的背诵(10分钟)通过电子课件播放有关家乡变化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在背诵中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变化,并启发学生爱家、爱乡的情感。
5. 简单事件剖析活动(15分钟)以智慧大闸蟹为例子,从技术、环境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家乡的景色中抓住变化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在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的角色。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案:16、家乡新变化
16、家乡新变化一、活动目的:1、通过主题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家乡的教育。
2、通过主题队会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和艺术的素养。
二、课前准备1、中队会议,确定主题,确定具体内容和节目。
2、具体准备:⑴全班分四个调查小队,分别调查家乡唐山震前和震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变化。
⑵材料的收集:几组有对比的新老照片。
⑶三句半《赞家乡》。
3、主持人两位。
三、参加活动的人员:三一中队四、队会程序:主持人:1、“起立,全体立正。
”中队长口令:(跑到指定位置,立正,转身)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稍息。
各小队长(跑到小队前中间,立正,转身,环视全队)口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稍息。
(跑回原位置。
同前。
)中队长口令:各小队汇报人数。
(由第一小队长起依次汇报。
)小队长跑到小队前中间,环视全队,口令:立正!然后转身从队前跑出,向中队长跑去,约距1米立正。
(中队长转身迎接)小队长(敬礼):报告中队长:第一小队原有队员4人,实到4人。
报告完毕。
中队长(还礼):接受你的报告。
(然后正身)小队长回到自己小队前,立正后发口令:稍息!再跑回原位置,转身站好。
中队长环视全体,发口令:全体立正!然后向左后转身,面向辅导员敬礼(放下)后:报告辅导员:本中队原有队员21人,实到21人,三一中队“感受家乡变”主题队会活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请参加我们的活动。
辅导员(转身迎接,同时还礼):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活动,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2、“出旗,奏乐、敬礼”3、“唱队歌”主持人甲: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这动人的旋律,美妙的歌词把我们带到了我们的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唐山!主持人乙:最美是家乡土,最甜是家乡水,最亲是家乡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游览美丽富饶的家乡,走进我们祖国母亲的怀抱。
主持人甲: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传说中的你就是凤凰的故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家乡新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关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家乡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二、教学内容《家乡新变化》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心与热爱。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家乡照片、家乡地图、家乡发展的相关资料。
2.白板、黑板、粉笔/白板笔。
3.学生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照片和家乡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家乡有什么变化?”2. 学习新课•第一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认识。
教师设计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家乡的发展变化,并向全班汇报。
•第二步: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改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三步:教师讲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家乡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3. 拓展延伸教师通过课外视频、故事等形式,提供更多关于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资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心。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5.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调查家乡的发展变化,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家乡的变化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心与热爱。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教案 家乡新变化
活动教案家乡新变化一、活动主题:了解和感受家乡的新变化二、活动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调查主题。
2. 准备调查工具,如问卷、访谈提纲等。
3.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家乡的历史照片、发展报告等。
四、活动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过去,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家乡变化的信息。
3. 各小组整理调查成果,准备进行分享。
4. 各小组依次分享调查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
5.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
五、活动评价:1. 学生自评: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收获。
2. 小组互评: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调查成果及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调查成果、表现及团队协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活动延伸:1. 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制作宣传册,介绍家乡的新变化。
2. 举办“家乡新变化”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美景和变化。
3.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在建项目或新开发的景区,亲身体验家乡的发展。
七、教学资源:1. 家乡历史照片、发展报告等资料。
2. 调查工具:问卷、访谈提纲等。
3. 宣传册制作素材:图片、文字等。
4. 摄影设备、展示平台等。
八、教学建议:1. 活动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调查计划的制定,明确调查目的、对象和内容。
2. 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调查活动顺利进行。
3. 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及时反馈调查成果,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发现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二年级上册 16家乡新变化 教案
二年级上册 16家乡新变化教案课题:家乡新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描述家乡新变化的词汇和句型。
2.培养学生观察家乡变化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识记和运用描述家乡变化的词汇和句型。
2.培养学生观察家乡变化的能力,积极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挂图、学生自带物品(相机、绘画工具等)教学过程:引入(预计5分钟)1.用图片和视频等展示家乡新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忆家乡的改变。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喜欢之处。
呈现(预计10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家乡新变化,并提问学生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出示家乡地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家乡新变化。
3.教师板书家乡新变化的相关词汇和句型,逐个解释,并引导学生模仿说出相关句子。
练习(预计15分钟)1.给学生分组,让每组选取一组图片进行观察,用所学词汇和句型描述图片中的家乡新变化。
2.学生组内进行讨论和展示,教师巡视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
拓展(预计10分钟)1.学生带来自己拍摄的家乡图片或绘画作品,展示家乡新变化。
2.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通过互动促进孩子们对家乡新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归纳(预计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复习所学的词汇和句型。
2.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家乡地图,让学生口头回答地点对应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
达标(预计10分钟)1.分发试卷,让学生完成关于家乡新变化的书面练习。
2.教师批改试卷,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总结(预计5分钟)1.学生小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并表达自己对家乡新变化的思考和感受。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新变化,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家乡的能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了互动、合作和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了教学效果。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观察、感受和思考,领略家乡的新变化,培养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新变化。
•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内容1.家乡的新变化2.对家乡的感受和思考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新变化,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让他们思考和观察家乡的变化。
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展示法。
2.联想法。
3.问题导向法。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家乡,引入本课学习内容;2.让学生看一组图片,了解家乡的新变化;3.听一段旁白关于家乡新变化的介绍。
步骤二:学习(20分钟)1.展示家乡新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聆听旁白,并观察图片;2.让学生描述图片和感受,初步认识家乡变化。
步骤三: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对家乡新变化进行联想,思考家乡为什么发生变化;2.让学生以问题形式思考:家乡变化后带来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步骤四:巩固(15分钟)1.让学生写一篇《我爱家乡》的小短文,回顾学习的内容;2.调查家长同学对家乡的看法和态度。
步骤五:归纳(5分钟)1.总结和归纳家乡的新变化;2.引导学生再次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注意事项1.教学时要按照学生认知的顺序展开,以简单和易于理解为标准;2.虚实结合,用目睹和感触的方式激发情感体验;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4.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我家乡的变化》,练习写作和思考的能力。
总结本课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并培养强烈的家乡责任心和自我进步的意识。
通过现实生活的案例和教学方式的应用,激发小学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6课《家乡新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影响;•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难点: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一)教学材料《家乡新变化》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家乡有没有发生过变化?变化有哪些?”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变化。
2.讲故事(10分钟)请学生仔细阅读《家乡新变化》故事内容,并进行讲解。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家乡的变化,并探讨发生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思考问题(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回答以下问题:•家乡发生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和文化?5.表演(20分钟)请学生组织表演,展示在生活中怎么样保护环境和文化。
6.总结(5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设计一张测验来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反思1.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发生的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2.分组讨论和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交流;3.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保护环境和文化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和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4.在评估和反思中发现,个别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问题上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16家乡新变化 家乡特色代代传(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6家乡新变化家乡特色代代传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16家乡的新变化,感受家乡的美好;2.学习家乡的特色文化并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学习正面教育中“传承”这一道德价值观,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1.16家乡的新变化;2.家乡的特色文化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生动故事、图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16家乡的新变化;2.如何通过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和传承。
四、教学内容1.16家乡的新变化家乡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家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而作为家乡的孩子们,应该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16家乡是指我国16个重点扶贫县,这些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变化。
1.1 经济方面的变化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逐步实施,经济扶贫成为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16家乡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以凤凰县为例,该县发展了以茶叶、柑橘、蔬菜等农业产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引进了一大批涉农企业,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在琼结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私人企业的涌现,成为当地经济的新亮点。
1.2 文化方面的变化家乡的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表达。
16家乡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文化扶贫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
以福建建宁县举例,该县依托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推出了多项文化扶贫项目,如民宿旅游、茶叶文化传承等,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1.3 环境方面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16家乡在环境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努力,通过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措施,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16.家乡新变化-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16.家乡新变化-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家乡新变化的基本内容。
2.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3.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意识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新变化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关注家乡变化的原因和背后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情况,询问家乡有哪些新变化。
2.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乡新变化的感受和想法。
3.明确本节课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与探究
1.教师介绍家乡新变化的基本情况,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
2.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背后的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并展开探究。
三、交流与总结
1.学生自由讨论家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再次强调家乡变化的意义和作用。
3.提醒学生要关注和参与家乡的变化,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责任。
教学评价
1.通过课前导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通过讲授与探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交流与总结,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4.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新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2.知道家乡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培养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
1.请家长利用周末带领孩子参观成都市博物馆或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游览锦里或者宽窄巷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家乡特色深入了解,完成小调查作业。
(照片、文字、小报均可)
2.课前调查本班同学:90%同学的家乡是成都。
所以本课以成都为家乡展开教学。
3.可以选择一样自己感兴趣的成都特色文化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
4.多媒体课件、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美味的成都
1.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师出示“糖油果子”
2.请同学们尝一尝。
“好吃吗?”“什么味道?”“你还在哪里吃过?”
师:糖油果子以糯米、红糖、芝麻为原料,咬下去皮脆内软。
3.师:糖油果子是我们成都的一道美食,那么作为成都人,你还知道下面
哪些美食属于我们家乡独有的吗?
4.课件出示美食图片
烤鸭龙抄手臭豆腐蛋烘糕
过桥米线夫妻肺片醋鱼
清蒸大闸蟹赖汤圆担担面
5.学生找出成都美食
龙抄手蛋烘糕夫妻肺片赖汤圆担担面
6.师:你们选的这些都是成都特色美食,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家乡特色。
师板书:家乡特色
7.师出示麻婆豆腐照片,简要介绍
师:猜一猜这是什么?谁在哪儿吃过?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陈麻婆豆腐吗?
生交流
师:是的,一百多年前,在成都北郊的万福桥住着一位婆婆,她因为生病,脸上长了麻子。
那时候的成都人呢都喜欢吃豆腐,而她做的豆腐最好吃。
因为呀,她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撒下切碎炒熟的牛肉末,再加入我们四川特有的豆
瓣酱,这样的豆腐不仅色泽红亮,而且吃起来异常美味。
人们都爱吃她做的豆腐,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师:麻婆豆腐不仅成为了我们家乡人餐桌上的佳肴,还受到了世界各国朋
友的国的喜爱。
成为了——世界名菜。
课件出示麻婆豆腐在世界各地的欢迎程
度
师:日本人还把它做成了便利装,下班回家放进微波炉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但是,如果想吃到最正宗、最地道的麻婆豆腐,应该到哪里来?——四川成都!
8.师:你还知道哪些成都美食
生交流,师评价。
9.师:是的,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咱们成都人舌尖上的美味。
2010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予了咱们成都“美食之都”的称号。
师板书:美食之都
过渡:我们的家乡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玩儿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神奇的戏剧
川剧
1.图片播放川剧变脸和吐火照片。
师:这是什么呀?
生交流,师板书:川剧
2.师:没错!变脸是咱们家乡戏剧川剧中独有的特技,既神秘又神奇。
师:你在哪儿看过变脸和吐火?你还了解到什么?
师小结:变脸好像变魔术一样,堪称川剧的招牌,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3.学生汇报,师请学生“猜一猜变脸的原因”
生交流,师补充: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CAI:抹脸——就是将化妆
油彩涂在脸的某一部位,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就变色了。
吹脸——将粉末放入
道具中,脸上抹油,在表演中一吹,粉就粘在脸上了。
扯脸——先用一张张画
好的脸谱蒙在脸上,表演时采用拉线的方法一张张的扯就变了。
4.师:川剧因变脸和吐火受到中外游客的喜爱。
如果你对川剧感兴趣,老
师建议你去成都市川剧博物馆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清音
过渡:除了川剧,通过课前调查,你还知道家乡有什么戏剧呢?
生回答,师板书:四川清音
1.学生介绍
2.四川清音是由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曾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
今天你们可有眼福了,因为就在我们金牛区,就有学生在唱清音,咱们一起来看看。
3.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鞍路小学清音》
师:这是我们金牛区的马鞍路小学的同学用四川清音演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生谈感受
5.师小结:四川清音和川剧都是我们的家乡戏剧,我们应该让这珍贵的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三)特色的方言
1.过渡:咦,刚才视频里的同学除了清音,还说了什么话呢?——成都话。
板书:成都话
生:(成都话)对的嘛,成都话,我们成都话还是多好听勒噶,比如下面这个方言童谣。
2.师教学生做成都方言童谣手指游戏《王婆婆在卖茶》
王婆婆在卖茶隔壁子观音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官儿说闲话
请学生上台展示
3.师:除了这个方言童谣,你还晓得哪些好听又好耍的方言童谣呢?
生交流,比如:《胖娃胖嘟嘟》
4.师:(成都话)嗨呀,说的好巴适,好安逸。
咦,同学们,我们成都话里的巴适和安逸,在普通话里是什么意思呀?
生:很好、太好、太棒啦!超级爽!
5.师小结: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它代表了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只要在我们成都,满大街都能听到地道的成都话。
我们的方言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朋友学习。
6.播放《外国人学说成都话》视频
师:仔细听一听,这些外国人在说什么成都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师引导学生体会家乡方言的传播带来的自豪感
(四)民间的文化
1.过渡:看来,我们家乡的民俗还真不少!就在前段时间,咱们学校才举办了传统文化大庙会。
课件出示大庙会中糖画和泥人的照片。
2.师:这叫什么?糖画用成都话说就是倒糖饼儿。
这又叫什么?捏面人。
(以面粉和糯米粉为主要材料。
)
师板书:糖画、捏泥人
3.师:说说你和它们的故事吧。
生交流。
师评价:糖液在艺人的勺下形成神奇的图画,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可见糖画小摊。
师评价:捏泥人不仅是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五)传统的工艺
1.课件出示蜀绣蜀锦图片
师:这是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蜀绣蜀锦
3.师:通过调查,你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蜀绣和蜀锦的知识。
生交流,师补充: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刺绣技法。
蜀绣是传统手工艺,蜀锦是传统织造技艺。
4.师:古时候啊,蜀绣在民间广为流行,有些家庭代代相传。
但是到了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绣花既方便又经济。
蜀绣老艺人眼睛不好使了,年轻人呢?又不想学,耐不住性子。
所以我们这一民间艺术就面临失传的境地。
但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担负起对蜀绣蜀锦技艺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我们来看看。
5.师播放《蜀绣蜀锦的传承与保护》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交流,师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传承时间的悠久,还可以看出这些蜀绣艺人在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师:当你得知它被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作为家乡人,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骄傲、自豪。
(六)特色代代传
1.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特色。
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交流,师小结、板书:丰富多彩
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色需要我们慢慢去感受。
师根据学生交流,小结板书:与众不同
2.师:虽然家乡变化很快,可这些传统却一直不变,这是为什么呢?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家乡特色代代传
师评价:这些历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经典。
这些都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祖先代代相传,我们也要代代相传
师板书:代代传
3.师总结:同学们,成都文化的经典早已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惊叹,他
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并发出啧啧赞叹“ChengDu.Wonderfull!”让我们从小做起,留心观察,多多感受家乡特色,因为我们共同的家乡是成都,我们都是地道的
成都人。
六、板书设计
家美食之都
乡川剧四川清音
特成都话丰富多彩
色糖画捏面人与众不同
代蜀绣蜀锦
代……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