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精华(十二)肝硬化

合集下载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治疗乙肝验方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治疗乙肝验方

⼲货!刘渡⾈⽼先⽣治疗⼄肝验⽅⼤师刘渡⾈⽼先⽣治疗⼄肝验⽅⼩师妹 | ⽂⼤师讲典经开篇关于柴胡剂治疗肝病,⼩柴胡汤的加减和柴胡桂枝⼲姜汤的加减,在临床上常常⽤得到。

我们北京中医⼤学国医堂有个肝胆病会诊中⼼。

我们刘渡⾈⽼师在世的时候,⽤柴胡剂治疗肝胆病,特别是⼄肝,就有丰富的经验。

刘⽼去世以后,我们肝胆病会诊中⼼,每天病⼈还是很多。

我们所⽤的治疗⽅法,仍然是沿⽤刘渡⾈⽼师在临床上多年摸索出来的,⼩柴胡汤加减化裁⽽来的,治疗肝病的⽅⼦和柴胡桂枝⼲姜汤治疗肝病的思路。

借着这个机会我给⼤家作⼀个简单的介绍,⼄型肝炎的病⼈,病程⽐较长久,就是我指得是慢性肝炎,病程⽐较长久。

中医常常辩为湿热毒邪内郁,所⽤的基础⽅是:柴胡12 克,黄岑12 克,这不是⼩柴胡汤的两个打头的药吗。

⼟茯苓10 到15 克,茵陈12 到15 克,我常常⽤的量⽐较多⼀些,⽽⽤20 克。

风尾草12 到15 克,草河车10 到15 克,叶下珠10 到12 克,叶下珠这个药是南⽅的药。

在众多的中草药中,从实验室的实验来看,叶下珠对⼄肝病毒的⽐较好的抑制作⽤。

但是在北京很难卖到,这个药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茯苓,风尾草,草河车中去掉⼀个药不⽤,因为这些药它的性味⼤体相仿,都是苦寒的,都是清热利湿的,叶下珠⽤到10 到15 克,垂盆草,这也是⼀个草药,也是在实验室的实验中,发现它对⼄肝的病毒有⼀定的抑制作⽤。

如果说说这个药⽅没有风尾草和草河车的时候,你可以⽤垂盆草,没有垂盆草的时候,⽤风尾草,草河车都可以,炙⽢草,加上炙⽢草之后来保护中焦,保护胃⽓,清热利湿,疏郁解毒,这是个基础⽅。

如果兼有⾎瘀,你怎么知道兼有⾎瘀呢?⼀个是胁部刺痛,具体地说是肝区刺痛,或者说没有什么更多的⾃觉症状,但是化验指标呢,γ球蛋⽩升⾼,这也提⽰了有⾎瘀的指征,如果兼⾎瘀的,就在前⾯的基础⽅⾥加:红花10克,茜草10 克当归10 克,⽩芍10 克如果有早期肝硬化的倾向,做B 超⼤体可以知道得早期肝硬化的倾向,那就再加⼟鳖⾍(⼟元)⼟鳖⾍加10 克泽兰10 克(泽兰利⽔⼜化瘀)⽣牡蛎30 克,鳖甲30克或者配着服⽤鳖甲煎丸,来增强化瘀软坚消癥的效果。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治肝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刘渡舟先生(1917-2001),原名刘荣先,辽宁营口人。

幼时体弱多病,深感于中医疗效,16岁立志从医。

24岁时,其父为使儿子永远铭记医德,精进医术,帮患者从疾病苦海中得以解脱,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刘老行医68年,从未辜负父亲厚望,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创始人。

刘老毕生救治肝病患者的经验“肝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书籍没有“肝炎”的名称。

但是,中医临床也能治疗肝炎,还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问:中医既没有肝炎的记载,为什么又能治疗肝炎病呢?因为西医所说的肝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各种病症之中。

如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中医则叫“单腹胀”;“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也称之为“黄疸”,并常归属于“湿热发黄”的一类证候等。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肝脏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为我们今天治疗肝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氏的《治肝三十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我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肝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先简要介绍一下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中医认为肝脏属木,喜条达,其气温和,像春天之气而有生、升的特点。

肝气主生、升,对人生理来说,则起到生生不息和化生无穷的作用,故人体的饮食水谷精微的化合作用实与肝脏有关。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在这里“土”代表六腑,“苍气”代表肝胆之气,意思是说六腑的疏通排泄,则要借助肝胆之气的条达。

朱丹溪引申其义,把肝脏的这一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即肝气有疏泄六腑的作用。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善治各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对肝病的治疗。

他将肝炎按气分、血分辨证论治;既擅用经方,又创制了系列有效方剂。

现将其治疗肝病的组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转氨酶高当急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患者转氨酶持续不降时,常加用“三草”,即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以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金钱草清热解毒、除湿退黄、利水消肿;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能够降低转氨酶;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之功,三草合用加大了清热解毒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2“澳抗”阳性刘渡老常用柴胡活络汤(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加皂角、当归、白芍、泽兰、红花),本方疏肝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解毒,能够有效地使“澳抗”转阴,阻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防止肝硬化腹水的出现。

也可用于症状不明显的慢性肝炎患者,或携带病毒的无症状带菌者,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恢复期。

兼见转氨酶持续不降,可加入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为“三草活络汤”。

3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病急骤,多以转氨酶升高为主。

选用成方刘教授治疗急性肝炎常用的经方为茵陈篙汤、杏仁石膏汤等。

茵陈篙汤,出自《伤寒论》。

刘教授常用茵陈篙汤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用于湿热并重兼有积滞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柴胡茵陈篙汤合平胃散加减,由茵陈、栀子、柴胡、黄芩、甘草、半夏、竹茹、凤尾草、水红花子组成,可疏利肝胆、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俱盛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杏仁石膏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茵陈蒿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包括茵陈篙、杏仁、生石膏、炒栀子、黄柏、半夏、生姜汁、枳实、连翘、赤小豆等,可宣通三焦湿热,适用于湿热郁蒸、热大于湿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自拟方刘渡老创制了系列方剂,如“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等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毒。

用于治疗肝炎气分证,转氨酶升高,证见乏力、纳呆、右胁疼痛、小便黄赤等,属于急性肝炎者。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第一章肝气郁结证治肝司疏泄,气以条达为顺,一有抑郁,则气郁为病。

大凡肝病初起,在经在气,故先见肝气郁结之证。

郁结,是指气机壅滞不利而言。

戴思恭曾下了一个定义:“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金匮钩玄·六郁》)肝脏本是生机勃勃,主生主升,一旦气机郁结,就会使生、升失司,从而表现出肝气郁结的证候。

中医有“五郁”、“六郁”等说,而与肝郁的概念有别。

《内经》分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郁,由于五行相因,五郁先始于木郁;朱丹溪立气、血、湿、痰、火、食六郁之论,然六郁互变,也先始于气郁。

因此,五郁、六郁与肝郁,名虽有异,但实质上有其内在联系,故前人有“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正因为肝为多气易郁之脏,肝郁先始于气,所以,肝病的发病规律,不论是外来之邪,或内生之病(包括肝炎在内),它首先表现的证候就是气机不条达,疏泄失常的病证。

现具体叙述如下:一、肝气抑郁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面色发青,神情默默,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则胸胁发闷与胀痛;肝气郁则使脾胃不和,故不欲饮食;气郁胸脘,故欲太息以伸其气,气得舒则胀闷减。

反映于色,则面青,反映于神,则神情默默,反映于脉则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

柴胡12克,白芍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方义:方中以柴胡疏肝,白芍平肝,两药相合,以治用气之郁;枳壳利气下行,郁金、香附解郁以开胸腕之满,茯琴善治结气而利三焦水湿,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

肝气抑郁,始于气分,多见胸胁胀满,甚则刺痛,时欲太息,苔白,脉弦等症;因气机郁结,不达于四肢,从而表现四肢逆冷。

《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名医名方刘渡舟臌脹(肝硬化腹水)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

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

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刘渡舟教授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臌脹(肝硬化腹水)验案赏析例1丁××,男,43歲。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2

经方大师刘渡舟医案12

【111】滑精走泄刘男,56岁,北京人。

既往有冠心病史,经常出现心悸、气短等症。

最近因打制家具,操劳过度,因而大便溏泻、每日三四次,饮食减少、周身疲惫。

并自觉两腿阴股时有麻簌簌之感,甚则上连于前阴,则自行走泄,不能控止。

失精之后,则头晕腿软,无力支持,不能劳作。

切其脉软而无力、舌胖嫩而苔滑。

此证为脾气虚衰,清阳下陷,升举无力,真元不固。

治当补脾升清,提摄真元为法。

黄芪30g、红人参9g、升麻3g、柴胡3g、山萸肉10g、桔梗3g、知母3g连服三剂,气力有增。

又服三剂,阴股发麻与走泄不发。

接连再服,心悸气短等症随之而减。

[按语]滑精多因恣情纵欲,竭伤肾元,使精关不固所致。

而本例则由劳倦过度,使脾气内伤,清阳不升,气不摄精而成。

辨证从大便溏泄之突出证候与滑泄并见,故用参、芪甘温以补之;升麻、柴胡以升之;加山萸肉以敛精气;加桔梗之舟楫以载药上浮;加知母以秘阴而凉肝肾。

用药巧妙有法而耐人寻味。

【112】白浊1(乳糜尿)万尢男,25岁,商人。

由于日夜操劳,心神不宁,发生小便混浊一年有余,屡服清热利湿之凉剂不效。

现症小溲不畅,尿浊如米泔水,贮之有沉淀物。

西医化验检查诊断为“乳糜尿”。

其人兼见腰背酸痛、头晕、口干、心烦不得眠、纳食减少、大便溏泻等症。

视其舌尖红而苔白腻、脉来细数。

辨为心肾气阴两虚,中挟湿热所致。

治宜益气养阴,交通心肾,清热利湿止淋。

疏清心莲子饮方:石莲子10g、车前子12g、麦冬20g、地骨皮10g、黄芪10g、黄芩10g、炙甘草10g、党参10g、茯苓30g上方服十四剂,淋浊大为减轻。

原方石莲子加至15g,再加萆薢10g。

又服十四剂,小便混浊逐渐消失,诸症亦随之而愈。

[按语]“白浊”是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伴有小溲不利的一种病症。

本案由于心火偏亢,气阴两虚,湿热下注所成。

思虑不遂,或劳欲过度,或淋病过用通利,损及心肾气阴,使虚火甚于上,肾水亏于下,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丹溪心法》曰:“人之五脏六腑,俱各有精,然肾为藏精之府,而听命于心,贵乎水火升降,精气内持。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zt刘渡舟教授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经验小半夏加茯苓汤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笔者有机会随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侍诊多年,见刘老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原方治疗多种疾患而获出奇之效,使我们对小半夏加茯苓汤本身及仲景关于痰饮水气的理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及十六方证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及十六方证

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及十六方证★经方大家刘渡舟治肝八法这八个治法主要是疏、利、清、活、温、和、消、补。

疏就是疏肝解郁,因为肝脏是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的,肝炎的时候因为湿热毒邪内侵,影响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就会出现肝气不疏,像食欲不振、两胁不适,都是肝气不疏的反应,在整个乙肝的治疗过程当中,都不能忘记疏肝之法。

疏肝的常用药物当然非柴胡莫属,另外还有生麦芽、香附等。

疏肝解郁的法则,要贯穿肝炎治疗的始终,所以乙肝病人的治疗中常用柴胡剂加减,其理也在于此。

这里就说到柴胡的问题,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柴胡会劫肝阴,因此对于乙肝病人还是有所顾忌,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大概应当这样认识:柴胡对于一些肝阴不虚的病人,它不存在劫肝阴的问题,比如在用于外感的时候柴胡宜重,尤其治疗一些难退的高热,可以用到二十几克。

但是在内伤病当中,要用柴胡疏肝解郁和升提的功能,这时用量少一点也行,5、6克就够。

而在乙型肝炎的后期,或者是肝硬化的时候,有一类病人肝阴虚,表现为舌红苔少,甚至舌绛,这时候疏肝还是需要用柴胡,但是柴胡毕竟是一个辛味的药,对于肝阴虚的病人,的确偏燥,有劫肝阴的问题,所以此时用量要小,3、5克即足够,同时还要加入一些养肝阴的药物,最好的养肝阴的药物就是白芍。

第二个治法是利,主要是清利湿热,因为乙肝病人的全过程都有湿热未清,没有湿热的情况很少,或者湿重于热,或者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或者正虚兼有湿热,因为乙肝病毒从属性上来看,就是属于湿热之邪。

湿热可以从小便清利,也可以通大便来通利,从小便清利可以用栀子、茅根、茯苓、泽泻、滑石,通利大便的时候,也是要经常要用到栀子,还有大黄,一定要使二便保持通畅,使湿热之邪通过小便而下,瘀热之邪从大便而出。

尤其是发黄的病人,古人认为发黄与血分有关,在用大黄保持大便通畅的同时,既能活血,又能利气。

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只有两个药有推陈致新之功,一个是柴胡,另一个就是大黄,所以大黄这味药是非常好用的。

《刘渡舟验案精选》(60-9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60-9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60-9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60-90案)60】肝胆湿热(乙型肝炎伴肝硬化)(一)高××,男,31岁,研究生。

1993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于1985年患乙型肝炎,1991年病情加重,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

服用中、西药物,未能控制病情发展。

后从书中得知刘老善治肝病,特来求治。

初诊时患者面色青暗无华,悲观之情溢于言表。

自诉肝区不适、口苦、齿衄、两腿痠软、食少、寐差、小便黄、大便溏泻。

血液化验检查:ALT:200(IU/L),BIL:2.2(mg%),白蛋白:2.7(g%),球蛋白:4.5(%),A/G:0.6/l,Hb:11(g%),WBC:2900/立方毫米,PC:60000/立方毫米,凝血时间延长。

B超提示:肝硬化改变,部分肝坏死,脾大,少量腹水。

视其舌红、苔白;切其脉弦而无力。

此肝肾阴虚与肝胆湿热蕴郁不化之证。

阴虚为本,湿热为标。

因本案湿热为患较重,当以治标为主。

刘老疏自制的治疗肝炎之方:柴胡15g、黄芩15g、茵陈15g、土茯苓15g、凤尾草15g、草河车10g、炙甘草4g、土元10g、泽兰10g、茜草12g、大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15g、龙胆草4g。

医嘱:静养,忌食荤腥油腻,甘甜食物及各种补品,并忌房事。

服药十四剂,饮食增加,大便正常,小便微黄,ALT降至80(IU/L),脉来有柔和之象。

仍齿衄、两腿痠软、舌红、少寐。

此乃湿热渐去,阴血亏虚之本质已露,但毕竟湿热尤盛,不可骤进滋补之品,惟宜清利湿热中兼养阴血。

为疏:柴胡15g、黄芩8g、茵陈15g、土茯苓15g、凤尾草15g、草河车10g、炙甘草6g、茜草10g、当归16g、白芍15g、土元10g、泽兰10g、红花10g、海螵蛸15g、虎杖14g、丹皮10g、丹参16g、酸枣仁30g。

又服十四剂,齿衄止、睡眠佳,ALT下降至50(IU/L),但仍舌红、乏力,脉来大而无力。

刘渡舟治臌胀医案

刘渡舟治臌胀医案

刘渡舟治臌胀医案2006年11月8日中国中医药报第2631期刘渡舟教授(1917年~2001年),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案例一] 丁某某,男,43岁。

胁痛3年,腹膨胀而满3个月,经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

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疏方:桂枝10g,生麻黄6g,生姜10g,甘草6g,大枣6枚,细辛6g,熟附子10g,丹参30g,白术10g,三棱6g。

服药30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评析] 《素问·腹中论》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

……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臌胀治疗方法繁多,本案所用方药为张仲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所谓“气分”病,巢元方认为是“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

陈修园则潜心临证,颇有所悟道:此证“略露出其臌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

刘老治腹水,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若脉弦或脉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腹胀而两胁痞坚的,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腹胀居中而且利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若小腹胀甚,尿少而欲出不能,则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

此上、中、下消胀之法为刘老治肝硬化腹水独到之经验,可供同道参考。

[案例二] 赵某某,男,46岁。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

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

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润。

观其人神充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

刘老辨为肝硬化腹水之实证。

【单志华:胡希恕、刘渡舟、许振寰-治肝硬化腹水经验】

【单志华:胡希恕、刘渡舟、许振寰-治肝硬化腹水经验】

【单志华:胡希恕、刘渡舟、许振寰-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本文作者借鉴胡希恕、刘渡舟、许振寰几位老师治疗肝病的思路,同时将那自己在肝病专科门诊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点滴经验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愿为中医同道临床治疗疑难重症,在提高辨证论治能力和治疗方法上提供参考。

(编辑/王超、个个)肝硬化腹水中医论治四法(节选)作者/单志华吾师胡希恕老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运用六经辨证曾治疗大量的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大弟子冯世纶教授总结胡老治疗肝硬化的特点是:第一,不是用一方统治一病,而是据症状特点辨方证,而施以相应的方药;第二,主用经方治疗,可概括为三大法: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大法;一般慢性迁延性肝炎以疏肝、祛瘀、和胃为大法;肝硬化、肝腹水以益气、淡渗、祛瘀为大法。

本人后来专门学习了胡老运用经方治疗肝病案例的宝贵经验,常用经方有:大柴胡合茵陈蒿汤、柴胡茵陈五苓散、大柴胡合己椒苈黄汤、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合茯苓饮、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等。

深感胡老六经辨证之用左右逢源,巧用经方臻于化境。

对于肝腹水的治疗,吾师刘渡舟先生尤其擅长苓桂剂类方(如苓桂术甘、苓桂枣甘、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猪苓汤等)的化裁运用,对于心火虚衰、中土失制、水邪犯上作乱者,每以苓桂剂加减而立起沉疴。

事实证明,肝腹水晚期,先后天之本大衰,进而腹水上逆,凌犯心阳而危在旦夕者,苓桂剂的正确使用确有活人之效。

仲景《伤寒论》方具有辨证严密、药少力专、固护胃气、激发体内气化功能之特点,临床疗效可靠。

后拜许振寰先生为师,许老提出肝病论治八法:滋阴柔肝法,生血润肝法,培元开郁法,清肝泻火法,利胆退黄法,生新化瘀法,消胀利水法,大补脾肾法。

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当时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并报请卫生局批准,开设了中医肝病专科门诊。

这篇论文就是积极借鉴我的几位老师治疗肝病的思路,同时将那几年本人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点滴经验做一个初步总结,愿为中医同道临床治疗疑难重症,在提高辨证论治能力和治疗方法上提供参考。

真武汤名家医案

真武汤名家医案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医案精华(十二)肝硬化
【66】臌胀 (肝硬化腹水) (一)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丁××,男,43岁。

胁痛三年,腹臌胀而满三月,经检查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

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疏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10g、生麻黄6g、生姜10g、甘草6g、大枣6枚、细辛6g、熟附子10g、丹参30g、白术10g、三棱6g。

服药三十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

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按语]臌胀形成的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裹积于腹中而成。

早在《内经》就已论述了本病的证候及治疗方药。

《素问·腹中论》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臌胀是以心腹大满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治疗方法繁多,本案所用方药为张仲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所谓“气分”病,巢元方认为是“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

陈修园则潜心临证,颇有所悟道:此证“微露出其臌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

根据刘老治腹水之经验,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若脉弦或脉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每用必验。

腹胀而两胁痞坚的,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效为捷。

腹胀居中而且利益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

若小腹胀甚,尿少欲出不能,则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

此上、中、下消胀之法为刘老治肝硬化腹水独到之经验,提出供同道参考。

【67】臌胀(肝硬化腹水) (二) 桂枝汤减甘草冲服消水丹,与补
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交替。

赵××,男,46岁。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

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

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润。

观其人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

刘老辨为肝硬化腹水之实证。

邪气有余,正气不衰。

治当祛邪以匡正。

如果迟迟坐视不救,挽留水毒而不敢攻下之,医之所误也。

处以桂枝汤减甘草冲服消水丹方:
甘遂10g、沉香10g、琥珀10g、枳实5g、麝香0.15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0.4g,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肥大枣20枚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肠翻腾,腹痛欲吐,心中懊憹不宁。

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两三次之时,小便亦随之增加。

此时腹胀减轻,如释重负,随后能睡卧休息。

时隔两日,切脉验舌,知其腹水犹未尽,照方又进一剂,大便作泻三次,比上次药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肚胀乃安。

此时患者惟觉疲乏无力,食后腹中不适,切其脉沉弦而软,舌苔白腻变薄。

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补脾醒胃。

或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小心谨慎治疗,终于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按语]“肝硬化腹水”是一个临床大证。

若图为消除腹水与肿胀,概用峻药利尿,虽可暂时减轻痛苦,但时间一长,则利尿无效,水无从出,病人臌胀反而会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刘老治此病,不急于利水消胀,而是辨清寒热虚实然后为之。

本案肝硬化腹水出现小便黄赤而短、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而按之疼痛、神色不衰、脉来沉实任按、舌苔厚腻,乃是湿热积滞,肝不疏泄,脾肾不衰的反映。

此时可考虑攻水消胀的问题,用桂枝汤去甘草合消水丹。

消水丹为近代医人方,内有甘遂与枳实,破气逐水,以祛邪气。

然毕竟是临床大证,利之过猛,恐伤正气,故此合桂枝汤。

用桂枝护其阳;芍药以护其阴;生姜健胃以防呕吐;肥大枣用至20枚之多,以监甘遂之峻驱,又预防脾气胃液之创伤,具有“十枣汤”之义。

去甘草者,以甘草与甘遂相反之故也。

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保存了正气,则立于不败之地。

【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男,54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刘老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g、桂枝10g、干姜12g、牡蛎30g(先煎)、花粉10g、黄芩4g、炙甘草10g。

此方仅服一剂,则夜间腹胀减半。

三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治疗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气化不利,津凝不滋所致的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舌红苔白、脉弦而缓等症。

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胃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可知少阳为病影响脾胃,需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

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69】腹胀痛化肝煎
林××,男,49岁。

1992年1月4日初诊。

腹部胀满疼痛半年,屡治不验。

胀满每于情志急躁时加重,旁及两胁。

坐卧不宁、身热、口苦、目赤、小便短涩、大便正常、脉弦赉赉。

刘老辨为肝郁化热,气机壅塞,三焦不利所致。

拟化肝煎疏肝解郁,利气消胀。

青皮10g、陈皮10g、丹皮10g、白芍30g、土贝母10g、泽泻20g、栀子10g、茯苓30g、柴胡15g。

服五剂后,腹胀消失,小便自利。

[按语]大腹属脾,毗邻胃脘,故腹部胀满诸疾,每多从脾胃论治。

或利脾家之壅塞,或泻胃家之燥实。

然本案患者腹部胀痛连及两胁,脉现弦象,每于情绪激动急躁时加重,可见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关系很大。

《素问·大奇论》指出:“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郁不得疏泄,则土气壅滞,三焦水道不利,故见腹胀,小溲不利。

不仅如此,凡肝气郁则往往化火,反映在身热、口苦、目赤等症。

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通利三焦水道为主。

化肝煎为其代表方剂,加柴胡、茯苓者,在于疏肝健脾,利水消胀,斡旋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