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功用:补血调血。主治:冲任虚损。方歌: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莲子(炒) 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原著无用量)。

功效:酸甘化阴,健脾止痢。

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者。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3克漂白术4.5克白云苓3克北五味1.5克杭麦冬3克炙甘草2.4克

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久嗽脾虚,中气怯弱,面白唇白者。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功效: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方歌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熟地黄知母(盐炒)黄柏(盐炒)龟甲(制)猪脊髓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干地黄各六钱,麦冬、连心各六钱,麻仁、五味子各二钱,生龟版、生牡蛎、炙甘草、生鳖甲各四钱,阿胶三钱,生鸡子黄二枚。

功效: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动风证。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歌:大青龙汤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解表清热此方良。

9.小青龙汤(《伤寒论》)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组成: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6克)干姜(6克)甘草炙(6克)桂枝(去皮,9克)五味子(6克)半夏(洗,9克)。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功用: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组成:防己12椒目5葶苈子(炒)10 大黄10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著用量)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12.五皮饮(《中藏经》)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主治:治水病肿满,上气喘急,或腰以下肿。

方歌: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皮;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13.五苓散(《伤寒论》)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组成: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4.实脾饮.(《济生方》)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主治:治肢体浮肿,色悴声短,口中不渴,二便通利。

方歌: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组成:金银花三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各15g)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歌: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功用:和解少阳,兼和胃降逆。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药物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17.止嗽散(《医学心悟》)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 (蒸),白前(蒸),各1kg (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二十一枚(10g)麻黄三钱(9g)苏子二钱(6g)甘草一钱(3g)款冬花三钱(9g)杏仁一钱五分(5g)桑白皮三钱(9g)黄芩一钱五分(5g)半夏三钱(9g)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调和乳汁。

主治:乳母冷热不和,心腹时痛,或水泻,或乳不好。

组成:天台乌药香附子(破,用白者) 高良姜赤芍药各等分,上药

研末。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温服。如心腹痛,人酒煎,水泻,米饮调下,不拘时。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除去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祛。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药物组成: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功用: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主治:脏躁。

药物组成: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

方歌: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

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药物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方歌:芍药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证。

药物组成:阿胶麸炒一两五钱(9克),黍粘子(牛蒡子)炒香,二钱五分(3克),甘草炙,二钱五分(1.5克),马兜铃焙,五钱(6克),杏仁去皮尖,七个(6克),糯米炒,一两(6克)

方歌: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药物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方歌:归脾参芪术草姜,当归龙眼枣木香,茯神远志酸枣仁,益气补血心脾强。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功用: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药物组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

方歌: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本方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神经衰弱所致咳嗽和心烦失眠,

以及心脏病心律不齐属气阴两虚者。生脉散经剂型改革后制成的生脉注射液,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毒性小、安全度大的特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及冠心病、内分泌失调等病属气阴两虚者。)

药物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方歌:生脉散治气阴虚,人参麦冬五味齐,补气生津又敛阴,气短自汗诸证去。

28.白虎汤(《伤寒论》)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药物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6克)。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血证。

药物组成: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桔梗、玄参各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一钱半。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麦冬玄参桔甘藏,贝母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30.真武汤(《伤寒论》)

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主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以及伤寒发汗过多、盗汗、悸眩惕等症。

药物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瘀应停滞胸中而见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见逆干呕、烦急、心悸失眠、午后潮热,或唇舌紫暗、舌有瘀点、脉弦涩等症。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脑损伤后遗症,冠心痛心绞痛等辨证为气滞血瘀的疾病。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枳壳、桔梗、柴胡、牛膝、甘草。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健脾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药物组成:人参(切,去顶) 茯苓(去皮) 白术陈皮(锉) 甘草各等分。

方歌:四君子加陈皮。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药物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

药物组成:防己黄芪甘草炒白术。

方歌:防己黄芪金匱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功用:滋补肺肾。

主治:肺肾阴虚证。

药物组成:茯苓、麦冬、牡丹皮、山药、山茱萸、熟地黄、五味子、泽泻。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阴虚火旺加知柏,养阴明目杞菊煎,若加五味成都气,再入麦冬长寿丸。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功用:滋肾养肝。

主治: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药物组成:茯苓、枸杞子、菊花、牡丹皮、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阴虚火旺加知柏,养阴明目杞菊煎,若加五味成都气,再入麦冬长寿丸。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功用:

主治:痈疽,发有疔疮,乳痈,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暑疡。

药物组成:连翘、山栀、羌活、元参、薄荷、防风、柴胡、桔梗、升麻、川芎、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

38.桂枝汤(《伤寒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药物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敛汗固表。

主治:自汗、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质淡红、脉细弱的体虚卫阳不固。用于治疗病后,术后,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自汗、盗汗。

药物组成:黄芪、麻黄根、煅牡蛎、浮小麦。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药物组成: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方歌:沙参麦冬扁甘桑,竹粉甘寒救燥伤,证或热兮定或咳,脉然无汗嗽痰凉。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本方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药物组成: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药物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功用: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药物组成:葶苈子大枣。

44.小蓟饮子(《济生方》)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见血,或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

药物组成: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

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邪热内伏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数。肺结核、贫血、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火旺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药物组成:青蒿鳖甲知母丹皮生地

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阴虚发热服之安。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功用:敛汗补肝。

主治:小儿身发火热,自汗不止,眼睛昏花,呵欠啼叫,未愈而痘随见。

药物组成:绵黄芪(蜜炙)人参白芍茯苓甘草陈皮生地黄当归

酸枣仁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药物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功用: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痰饮喘咳、舌淡、脉细无力等症。

药物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49.麻黄汤(《伤寒论》)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药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3克)。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症。

方药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归,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

劳肺痿效如神。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

方药组成:藿香叶(21克)山桅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功用:涤痰熄风。

主治:痰热痫证。

方药组成:天麻10 川贝9 法夏8 云苓10 茯神9 胆南星8 石菖蒲6 全蝎(去尾)3.5 僵蚕6 琥珀粉1.5 灯芯草2 陈皮5 远志(去心)6 丹参15 麦冬12 朱砂粉(水飞)2 竹沥(1杯) 姜汁(1杯)

方歌: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菖蒲夏,胆星蝎蚕草竹沥,姜汁琥珀与朱砂。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药物组成:莲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

主治: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主治:主治湿热黄疸,症见全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桔子,腹微满,口中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胆石症,胆道感染,蚕豆黄,高脂血症及肿瘤等。

药物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56.理中汤(《伤寒论》)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2.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药物组成:人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方歌: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功用:

主治:痘疮气虚顶陷者。

药物组成:人参3克黄芪9克甘草2克肉桂1.5~2克

方歌:补养诸汤首保元,参芪桂草四般存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暧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药物组成: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方中亦可加麦芽。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功用: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

药物组成: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功用: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证。

药物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五味子(6克)。

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功用:清肺化痰。

主治:热痰壅肺,咳嗽,咯痰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药物组成: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方歌: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糖尿病、肺结核、肾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

中心性视网膜炎及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阴虚弱为主者。)

药物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茯苓(去皮,9克)

方歌: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功用:开胃健脾。

主治:脾虚气弱,饮食不消。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胸腹胀满,大便溏泻。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土炒)2两,陈皮、麦芽(炒)2两,山楂(去核)1两半,枳实3两。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药物组成: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6克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方歌: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克连翘1.2千克

功用;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66.大承气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药物组成香附(炒)30克甘草(炙)15克陈皮(去白)15克缩砂仁30克神曲(炒)30克麦蘖(炒)30克

功用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

主治小儿伤食不化,呕吐,脉沉者。

方歌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歌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药物组成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

功用豁痰开窍。

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歌涤痰有夏橘草,参苓竹茹枳姜枣;胆星菖蒲齐配入,主治风痰迷心窍。

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组成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功用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

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方歌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懆姜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药物组成党参(炒)、山药、芡实、六神曲、陈皮、豆蔻、茯苓、白术(炒)、莲子(炒)、麦芽(焦)、黄连、广藿香、甘草(制)、白扁豆(炒)、山楂(炭)、薏苡仁、泽泻、桔梗

功用健脾开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不适,胃虚不纳,神倦力乏,腹满泄泻。方歌资生丸内主四君,扁莲苡桔山药行;连泽芡楂麦砂蔻,藿橘益气安灵。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组成苍术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两甘草(炙)(3克)三十两

功用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主治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方歌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

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药物组成桑螵蛸、龙骨、龟板、当归、人参、石菖蒲、茯神、远志

功用补肾养心,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小便频数,如稠米泔,心神恍惚,健忘食少,或溺后遗沥不尽,或睡中遗尿,或梦遗失精,舌淡苔白,脉细弱者方歌桑螵蛸散当归参,菖蒲远志配茯神,龙骨龟甲同入内,潜阳缩尿补心肾。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古今医统》

药物组成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各2.4克

功用清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方歌桑白皮汤痰热了,芩连山栀将火扫;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功用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主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方歌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药物组成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桂枝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十二枚[4枚](一方有人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