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缺血再灌注

合集下载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即缺血器官、组织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了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

对麻醉动物的肝中叶和肝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进行阻断和再通,由于肝脏中叶和左叶血流的阻断和再通,引起肝脏中叶和左叶明显的再灌注损伤。

肝脏缺血过程中由于肝细胞内ATP 迅速耗尽,导致乳酸酮体等的堆积,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低下,引发代谢性酸中毒,缺血过程中细胞缺氧使ATP含量下降,导致肝细胞内外Ca2 +重新分布,即Ca2 +内流,引起线粒体的损伤。

再灌注过程中由于氧自由基的爆发性增多,中性粒细胞的聚集,kupffer细胞的激活,细胞凋亡及其他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得肝细胞膜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及肝脏微循环障碍等导致肝脏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

1.实验动物SPF级Balb/C小鼠,雄性,周龄为4w~6w,体重为20g~22g。

2.实验分组: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实验周期0h、3h、6h、12h、24h、72h4.建模方法1 小鼠术前12 h禁食,自由饮水。

2 3%戊巴比妥钠80mg/kg腹腔注射麻醉,麻醉成功后将小鼠平躺在手术台上胶带固定四肢,将小鼠腹部术去毛,用碘酒和75%乙醇术区消毒。

3 取腹正中切口1cm,打开腹腔,小心分离出肝脏左、中叶之肝蒂(左、中叶肝脏供血的门静脉和肝动脉)。

4 用无创血管夹夹闭中叶和左叶的门静脉和肝动脉,使约70%的肝脏缺血,以防止发生严重肠系膜静脉淤血。

0.5min后,与非阻断的右叶相比,肉眼可见阻断叶明显变白,说明阻断成功,用止血钳夹闭皮肤切口临时关闭腹腔,同时将小鼠放在37℃恒温加热垫上保温。

5 完成持续缺血60min后,重新打开腹腔,迅速取出血管夹,恢复缺血肝血流,0.5min左右可见缺血区肝脏由白色逐渐恢复为鲜红色表明再灌注成功,逐层缝合腹腔肌肉和皮肤关闭腹腔,完成手术。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实用版)目录1.小鼠缺血再灌注的背景和意义2.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3.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4.小鼠缺血再灌注的结论和展望正文一、小鼠缺血再灌注的背景和意义小鼠缺血再灌注是指在小鼠体内某一部位发生缺血后,再通过灌注使其恢复血流。

这一过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模拟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通过研究小鼠缺血再灌注,可以深入了解缺血后再灌注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1.实验动物选择:选用健康成年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制备缺血模型:将实验组小鼠放入灌注装置中,通过调整灌注流量和时间,使小鼠某一部位(如心肌、脑组织等)发生缺血。

3.观察缺血程度:通过检测相关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评估小鼠缺血程度。

4.再灌注操作:在观察到缺血程度达到预设值后,恢复灌注流量,使缺血部位重新获得血流。

5.观察再灌注效果:通过检测生理指标,评估再灌注对小鼠的影响。

三、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缺血发生后,小鼠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

再灌注后,这些指标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不同缺血时间和程度的小鼠,再灌注后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缺血再灌注对小鼠的组织和器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减轻缺血带来的损伤。

2.缺血时间和程度的不同,再灌注的效果有所差异,提示再灌注治疗需要个体化。

四、小鼠缺血再灌注的结论和展望总之,小鼠缺血再灌注实验为研究缺血后再灌注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一个有效模型。

通过对这一模型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引言全脑缺血再灌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常见于心脏骤停、溺水等情况下,出现全脑缺血缺氧,随后通过复苏措施进行再灌注。

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

动物模型选择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时,主要选择小鼠或大鼠作为实验动物。

一般情况下,小鼠更为常用,因其易于操作、成本较低,且其脑血管结构与人类相似,因此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对于大鼠,其相对较大的体积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情况,但操作相对较为复杂。

手术操作准备在进行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建立前,需要进行手术操作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动物的麻醉和固定,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其次需要准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包括导管、监测仪器等。

在手术操作前,还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术前处理,包括禁食、定时给予抗生素等。

手术操作步骤1. 麻醉和固定:将实验动物置于麻醉箱内,使用合适的麻醉药物使其达到麻醉状态。

随后将其固定在手术台上,以确保手术操作的稳定性。

2. 手术部位暴露:在麻醉状态下,对实验动物进行皮肤消毒,随后进行手术部位的切开,暴露出颅骨表面。

3. 血管结扎: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操作,对实验动物的颅骨表面的动脉和静脉进行结扎,以模拟全脑缺血的状态。

4. 缺血时间控制:根据实验设计的需要,控制全脑缺血的时间,一般为15至20分钟。

5. 再灌注:在全脑缺血一定时间后,通过解开血管结扎,使血液重新灌注至大脑。

6. 术后处理:对实验动物进行术后处理,包括给予液体、保暖、饲养等。

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评价,以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病理学检测、神经元凋亡检测、脑组织炎症因子检测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评价,可以全面地评估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效果,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小鼠肝脏部分缺血60min组再灌注后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趋势小鼠肝脏部分缺血60min组再灌注后组织学评分的变化趋势小鼠肝脏部分缺血60min组再灌注后凋亡指数的变化趋势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多见于失血性休克肝脏严重创伤手术肝脏肿瘤切除肝移植等情况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肝代谢解毒功能降低微循环阻力升高严重者还可出现肝衰竭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如何保护缺血的肝细胞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以及更好地保护供肝都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因此近年来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其基础实验研究重要保障的动物模型研究也愈显重要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年 9月第 12卷第 9期 ChinNo.9
·703·
·论著·
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麻勇 汪大伟 刘连新 王建奇 王继洲 潘华洋 潘尚哈 姜洪池
【摘要】 目的 建立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分析损伤评估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 用 96只 7~8周龄的纯系 C57BL/6雄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建立 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按照缺 血时间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 30、60、90min组,每组 24只。各组小鼠分别于再灌注后 6、12、24和 48h处死。通过检测血清 ALT、AST、TNFα、IL6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水平以及病理组织学评 分、细胞凋亡指数等方法评估各组小鼠肝组织的损伤情况。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 t检验。结果 术后 88只小鼠存活,8只死亡,造模成功率为 91.7%(88/96)。假手术组、缺血 30、60、90min组 ALT水平分别 为(35±24)U/L、(1703±442)U/L、(5133±681)U/L和(8233±808)U/L,缺血 30、60、90min组 ALT水平 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6.54,12.97,17.56,P<0.05);AST水 平 分 别 为 (87±28)U/L、(2667±451)U/L、 (6333±778)U/L和(9967±1168)U/L,缺血 30、60、90min组 AST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9.89,13.89, 14.65,P<0.05);TNFα水平分别 为 (14±5)μg/L、(83±14)μg/L、(133±17)μg/L和 (202±21)μg/L, 缺血 30、60、90min组 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7.78,11.82,15.34,P<0.05);IL6水平分别为 (32±9)μg/L、(493±168)μg/L、(844±166)μg/L和(1345±198)μg/L,缺血 30、60、90min组 IL6水平 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4.74,8.46,11.48,P<0.05);MIP2水 平 分 别 为 (37±11)μg/L、(102±35)μg/L、 (177±32)μg/L和(279±50)μg/L,缺血 30、60、90min组 MIP2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3.05,7.28, 8.19,P<0.05);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 1.7%±2.1%、22.7%±8.6%、54.3%±11.2%和 76.3%±14.8%,缺 血 30、60、90min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4.10,8.04,8.63,P<0.05)。在缺血时间相同的 情况下,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各监测指标呈“抛物线”样变化趋势。结论 小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 伤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小鼠肝组织的损伤情况。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小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逐 渐加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ALT、AST、TNFα、IL6、MIP2以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和细胞凋亡指数均呈 现“抛物线”样变化趋势。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鼠; 模型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对再灌注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张健发;马依彤;杨毅宁;高晓明;刘芬;向阳【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为临床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后的心肌保护措施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成年6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I/R、假手术3组,每组20只.后适应组采用开胸手术结扎左冠状动脉缺血45 min,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再通/闭塞的后适应;I/R组为同期开胸完成I/R,在结扎冠状动脉前后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的方法确定缺血心肌范围[缺血心肌重量(AI)/左室重量(LV)]以及梗死心肌范围[梗死心肌重量(AN)/AI],并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心室压力变化最大、最小速率(dp/dtmax、dp/dtmin).结果:缺血后适应组与I/R组小鼠AI/LV、AN/AI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AN/AI明显小于I/ R 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血清CK、LDH、AST水平均明显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MAP、LVSP、dp/dtmax、dp/dtmin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恢复冠脉血流的早期施行缺血后适应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鼠再灌注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心肌酶的水平,并改善心功能的恶化.【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7(030)002【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缺血后适应;小鼠【作者】张健发;马依彤;杨毅宁;高晓明;刘芬;向阳【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540.47尽管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心力衰竭的主要疾病之一[1]。

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器官移植、休克、动脉搭桥术后等普遍存在的问题。

肾脏是发生IRI极为常见的器官之一,尤其肾移植,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定程度的IRI,肾脏缺血再灌损伤是急性肾衰的常见原因。

对麻醉动物的肾动脉进行阻断和再通后,可引起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钙超载、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氧自由基的增多等因素导致肾小管内皮细胞脱落,肾脏组织结构的破坏进而使肾脏功能发生障碍。

1.实验动物SPF级Balb/C小鼠,雄性,周龄为4w~6w,体重为20g~22g。

2.实验分组: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每组15只动物。

3.模型周期24h、72h4.建模方法1. 选取20-22g左右小鼠,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

2. 3%戊巴比妥钠(80mg/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背部去毛,消毒备皮。

3. 在背部脊椎旁0.5cm、肋骨下缘0.5cm处剪开皮肤及肌肉,可见到肾脏,小心分离出两侧肾脏的肾动脉,迅速用动脉夹夹闭两侧肾动脉。

4. 缺血45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观察肾脏恢复情况。

5. 分两层缝合开口,待小鼠清醒后,将其放回洁净笼具后放回饲养室饲养,定期观察小鼠状态及死亡情况并做好记录。

6. 对照组不做缺血处理,其他操作相同。

7. 分别取再灌注0h、3h、6h、12h、24h、72h六个时间点取材。

麻醉小鼠,摘眼球取血,室温静置2h后于4℃3000r离心10分钟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冻存。

同时取左肾组织留作病理标本,右肾组织分生标本。

5.模型的评价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取各时间点(0h、1h、3h、6h、12h、24h、72h)血清,检测血清BUN(尿素氮)和Scr(血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

2 肾系数检测摘取双侧肾脏后,生理盐水冲洗,称重计算肾系数。

肾系数=双侧肾重(mg)/体重(g)3 病理组织学检测: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h。

常规组织脱水、透明、浸蜡、包埋。

小鼠实验报告分析

小鼠实验报告分析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探讨其干预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2g,由本实验室动物中心提供。

2. 药物低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购自深圳赛保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 实验仪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仪:购自北京科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 实验方法(1)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分子肝素钙干预组和高分子肝素钠干预组。

(2)模型制备: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3)药物干预:低分子肝素钙干预组和高分子肝素钠干预组在模型制备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

(4)观察指标: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脑组织神经功能评分。

三、实验结果1. 行为学观察正常组小鼠行为学表现正常,活动自如。

模型组小鼠表现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等。

低分子肝素钙干预组和高分子肝素钠干预组小鼠行为学改善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活动能力、反应速度和兴奋度均有所提高。

2.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正常组小鼠脑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元排列整齐,细胞核形态正常。

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神经元变性、坏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低分子肝素钙干预组和高分子肝素钠干预组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善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减轻,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

3. 脑组织神经功能评分正常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功能评分最高,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功能评分最低。

低分子肝素钙干预组和高分子肝素钠干预组小鼠脑组织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四、讨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探讨了低分子肝素钙和高分子肝素钠对其干预作用。

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和高分子肝素钠能够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行为学、脑组织病理学和神经功能评分。

肾功能不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及机制:心肌脂联素信号通路受损

肾功能不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及机制:心肌脂联素信号通路受损

肾功能不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及机制:心肌脂联素信号通路受损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疾病是世界性的大众健康问题,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

慢性肾脏疾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日趋严重。

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倍。

所以,防治慢性肾脏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是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

脂联素是一种脂肪来源的30kDa细胞因子,具有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能量代谢、以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脂联素在血液中主要存在形式有:脂联素三聚体、全长脂联素、高分子量脂联素。

在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中,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

以往研究证实:MI/R后脂联素水平下降,且脂联素通过减轻氧化/硝化应激保护I/R心肌。

然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肾功能不全伴发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升高。

到目前为止,脂联素对慢性肾脏疾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没有阐明。

研究目的⒈观察肾功能不全小鼠动物模型血、尿脂联素的动态变化及I/R对肾功能不全小鼠心肌的作用。

⒉阐明脂联素对肾功能不全小鼠I/R心肌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方法⒈肾功能不全模型的建立:动物麻醉后,切除左侧2/3肾脏。

完整保留肾上腺,将剩余的肾脏组织送回腹腔。

动物恢复2周后再次麻醉,完整切除右侧肾脏。

⒉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小鼠经2%异氟烷麻醉后,用活结丝线结扎小鼠冠状动脉的前降支血管。

30分钟后解开活结,心肌再灌注3小时(心肌凋亡检测)或24小时(心功能检测)。

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用预先置入的丝线再次结扎前降支,然后将2%伊文氏蓝注入小鼠左心室。

⒊外源性补充脂联素方法:野生型小鼠和脂联素敲除鼠部分肾切除术后立即给予随机腹腔注射PBS或gAd(globular adiponectin,gAd)2μg/g,1次/天,连续7天。

⒋生化检验:ELISA法检测肾功能不全小鼠的血、尿脂联素。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检验部分肾切除术后的血肌酐、尿肌酐、尿素氮、胱抑素、肌酐清除率和尿蛋白。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1. 引言血管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是指血液供应阻断后再恢复供应。

血管再灌注实验常被用于研究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可能的保护措施。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26g,年龄8-10周。

2.2 实验组织心脏组织。

2.3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组别:- 对照组(Sham):动物接受手术操作,但没有缺血再灌注处理。

- 缺血再灌注组(I/R):动物在缺血30分钟后再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 预处理组(PreC):在缺血前15分钟,给予预处理药物。

2.4 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1. 手术动物采用深度麻醉并固定在手术台上。

2. 通过胸骨处切口,暴露心脏。

3. 用缝线将冠状动脉结扎。

4. 结扎30分钟后,解开缝线并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5. 收集心肌组织样本。

2.5 组织损伤评价方法1. 心脏组织样本定量化。

2. 彩色素沉淀法(TTC staining) 观察心脏梗死面积。

3. 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6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进行组间比较,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心脏梗死面积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面积的变化,在I/R组中心脏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 < 0.05),而在预处理组中心脏梗死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组织结构观察使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发现I/R组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和水肿,而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坏死和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和心肌组织结构损伤。

然而,在预处理组中给予药物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结构保持较好。

TIM-1蛋白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中期报告

TIM-1蛋白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中期报告

TIM-1蛋白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
制研究中期报告
研究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是许多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I/R引起的肝脏病变可能导致肝衰竭和死亡。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IM-1蛋白在肝脏病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和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小鼠模型,通过缺血再灌注来模拟I/R损伤。

实验组分别注射了TIM-1蛋白,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并对比研究组间
差异。

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在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得到了保护,与
对照组相比,注射TIM-1蛋白的小鼠的肝脏细胞坏死率降低了很多。

同时,我们发现,TIM-1蛋白可以通过调节被I/R损伤所激活的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改善细胞的运转和代谢功能。

此外,我们的实验结果还表明,TIM-1蛋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这些发现表明,TIM-1蛋白可以作为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靶点。

研究结论:本研究证明了TIM-1蛋白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的作用和机制,并且发现了一种可能的新的治疗策略。

这些结果将有助
于深入了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观学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心肌树突状细胞的流式细胞评价

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心肌树突状细胞的流式细胞评价

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心肌树突状细胞的流式细胞评价刘鸣;王大英;张文全;徐佑龙;金惠根;刘宗军【摘要】目的通过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明确心肌缺血时心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所占比例、动态变化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变化,以证明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方法制作小鼠的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心脏缺血30 min后分别于再灌注1、2、4和7天时摘取小鼠心脏,制备心脏单个细胞悬液.同时加入CD45、CD11c和Ly6C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策略为选取CD45阳性炎症细胞进一步行DC标记CD11c、单核细胞标记Ly6C的细胞亚群分析.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每只小鼠心脏制备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行细胞计数为(1~2)×106个.CD4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于再灌注1天时即达到高峰,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45阳性细胞群中以CD11c和Ly6C标记细胞亚群的相对比例,以CD11e+ Ly6C+ DC动态变化最为明显,2、4、7天均有显著升高,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与此同时,CD11c+Ly6C-DC和CD11c-Ly6C+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有短暂降低,CD11c-Ly6C-细胞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变化.CD11c,Ly6C标记的各亚群细胞占心肌细胞数的比例在1~2天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后1天时CD11c+ Ly6C+ DC明显增多,在短期内可消退,提示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5)004【总页数】6页(P485-489,544)【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心肌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小鼠【作者】刘鸣;王大英;张文全;徐佑龙;金惠根;刘宗军【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R-332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对急性闭塞血管行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缺血心肌及改善临床预后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会造成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RI),严重影响疗效。

秋水仙碱通过激活AMPK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秋水仙碱通过激活AMPK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素。

有研究表明,槲皮素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可通过诱导激活的NF-κB 信号通路抑制轮状病毒性腹泻[20],而且通过诱导紧密连接蛋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肠道的上皮完整性,显著减少肠道炎症[21];黄豆甙元是一种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化合物,可通过抑制PI3K/AKT 和P38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及相关基因的水平,修复肠上皮屏障损伤,从而发挥防治腹泻的作用[22];山奈酚可通过提高厚壁菌与拟杆菌的比例来重塑肠道微生物,提高有益菌,从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23];异鼠李素可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缓解H 2O 2引起的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24]。

通过对这些药物活性成分与慢性腹泻的相关靶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测,这些主要活性成分发挥的抗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减少肠道慢性炎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功能,很可能就是SSWYG 治疗慢性腹泻的机理。

网络药理学研究和分子对接技术可通过大数据库去探索药物发挥疗效的关键蛋白和可能的信号通路,诠释临床问题。

本研究对SSWYG 靶点、通路、分子对接结果的综合分析,也为该新型制剂的疗效机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首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SSWYG 中主要活性成分与AKT1、CASP3、IL6、JUN 、VEGFA 等关键蛋白结合力良好,尤其是JUN 和CASP3与复方中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结合能最低,结合最稳定,提示JUN 和CASP3可能是SSWYG 治疗慢性腹泻的两个极其关键的蛋白。

相关的研究也有证实,CASP3能够导致DNA 裂解促进细胞凋亡,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着重要联系,下调CASP3蛋白的表达可以改善肠道菌群,显著增加有益菌的丰度[25];JUN 蛋白是活化蛋白-1(AP-1)转录复合物中具有转录活性的转录因子,对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进行调控,可响应促炎细胞因子、危险相关分子配体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相关刺激激活c-Jun 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会影响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以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破坏肠黏液层的完整性,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26,27]。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缺血再灌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组织或器官遭受缺血(血液供应不足)后,再次供应血液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于研究机体的对缺血和再灌注的适应和损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缺血模型的建立:缺血再灌注实验的第一步是建立缺血模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结扎、缩窄或堵塞供应血管等手段,使组织或器官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2. 缺血时间的控制:缺血的时间是实验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缺血时间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

通常情况下,短时间的缺血(如15分钟)可以模拟暂时性缺血,而长时间的缺血(如1小时以上)则会导致严重的缺血损伤。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血流或组织氧分压等指标来控制缺血的时间。

3. 再灌注的时间和方式:在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是恢复组织或器官正常功能的关键步骤。

通常,再灌注可以通过解除结扎、放松或恢复供应血管等方式进行。

再灌注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4. 生理指标的监测:在缺血再灌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一系列生理指标来评估实验结果。

包括血流量、血液氧分压、血液乳酸水平、组织或细胞损伤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损伤程度。

5. 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缺血再灌注对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程度以及机体的适应能力。

例如,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而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则可以触发组织保护性的适应机制,如激活细胞凋亡、抗氧化反应等。

综上所述,缺血再灌注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通过建立缺血模型及控制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方式来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监测各种生理指标和分析病理生理学变化来研究机体对缺血再灌注的适应和损伤机制。

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模型,用于研究肝脏在缺血和再灌注条件下的损伤和修复机制。

下面是制备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一般步骤:
1. 术前准备:将小鼠禁食12小时,但保持饮水。

确保手术操作室的温度适宜,并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药物。

2. 麻醉与固定:使用适当的麻醉剂对小鼠进行麻醉,并将其固定在手术台上。

3. 手术操作:
- 进行腹部切口,暴露肝脏。

- 通过夹闭肝门(包括肝动脉、门静脉和肝管)来实现肝脏的缺血。

- 在预定的时间内(例如30分钟)对肝脏进行缺血处理。

- 随后,移除夹子以实现再灌注。

再灌注期间,可以持续监测小鼠的生命体征。

4. 术后护理:再灌注后,观察小鼠的恢复情况,并确保其稳定。

检查肝脏的外观和功能,以评估损伤程度。

5. 组织取样:在预定的时间点(如再灌注后的1小时、24小时等)取样肝脏组织,用于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或生化指标检测。

6. 数据分析: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评估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影响,包括组织学改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

注意,在进行此项实验时,必须遵循动物伦理原则,尽量减少对小鼠的痛苦和压力,并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摘要:1.研究背景2.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过程3.实验结果与分析4.实验的意义与应用正文:1.研究背景缺血再灌注是指在组织或器官因缺血而失去血液供应后,重新恢复血液供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为它涉及到许多疾病的治疗,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小鼠缺血再灌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2.小鼠缺血再灌注的实验过程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选用了健康的成年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通过手术将小鼠的股动脉和股静脉结扎,以阻断下肢的血液循环,制造缺血环境。

缺血时间设定为60 分钟,以确保组织发生明显的缺血损伤。

在缺血期结束后,松开结扎,使血液重新灌注到下肢,开始再灌注过程。

实验过程中,通过检测小鼠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观察组织的颜色、质地等形态学变化,以评估缺血再灌注的效果。

3.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缺血期结束后,小鼠的股动脉血压和心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再灌注开始后,小鼠的组织颜色由苍白逐渐变得红润,表明血液灌注逐渐改善。

此外,组织学检查发现,在再灌注过程中,缺血损伤的细胞逐渐恢复,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血管通透性降低。

这些结果表明,再灌注对缺血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实验的意义与应用本实验为研究缺血再灌注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验模型。

通过对小鼠缺血再灌注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和分子层面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此外,本实验还可以为药物筛选和评价提供一个实验平台,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

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磁共振表现

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磁共振表现

结果
22h-t2-im8
22h-t2-im9
22小时后T2WI图显示右侧的皮层和基底节区异 常高信号改变,可见占位效应。
结果
22h-DWI-im6
22h-DWI-im7
22小时后DWI图显示右侧皮层及基底节区 高亮异常信号改变。
结论
使用C57小鼠线栓栓塞颈内动脉的方法可以模 拟暂时性缺血的脑卒中。 关于栓塞后各个时间段小鼠的脑部组织状况, 仍需进一步检测以供进一步研究。
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观看,欢迎点评与指正!同时感谢 在项目实施阶段给予我们指导与帮助的老师、师兄师姐 和同学们!
手术:
1. 仰卧位固定于手术显微镜下,取正 中切口。 2. 游离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 脉(ICA)及颈外动脉(ECA)。使用高频 电刀电凝并切断甲状腺动脉及枕动脉, 分别结扎翼颚动脉及颈外动脉远心端。
3. 用两个微血管夹,分别夹闭ICA、 CCA,在ECA结扎线近心端旁剪口, 插入线栓,电凝ECA远端,将线插入显微手术台下 实验器械:显微手术器械
小鼠大脑动脉结构示意
A.occipitalis 枕动脉 MCA 大脑中动脉 ICA 颈内动脉 PPA 翼颚动脉 ECA 颈外动脉 CCA 颈总动脉
线栓栓塞法造模
对象:C57小鼠
麻醉:采用1%戊巴比妥钠生理盐 水溶液(0.06 ms/g, 腹腔注射)麻 醉。使用反馈式水温调节系统使动 物直肠温度维持在(37.0±0.5)℃。
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 血再灌注模型及磁共振表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即为广义的脑梗塞,是指突然发生的脑组 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停止供血、 供氧、供糖等,使该局部脑组织崩解破坏。 原因: 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栓栓塞; ②心脏来源的栓子所致脑栓塞; ③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损伤以及外伤等。

小鼠心脏离体灌注缺血-再灌注模型

小鼠心脏离体灌注缺血-再灌注模型

小鼠心脏离体灌注缺血-再灌注模型(2013/6/20 廖翔)一.材料1. 所需液体:K-H液(NaCl 118, NaHCO3 24, CaCl22.5, KCl 4.7, KH2PO4 1.2, MgSO4 1.2, Glucose 11, EDTA 0.5 (in mM))、低分子肝素溶液(500IU/ml)、戊巴比妥钠液、碳酸氢钠液、盐酸液。

2. 取鼠:标准C57小鼠(20-25g)。

3. 物品:∙手术剪、血管钳 1套,用于开腹、开胸∙眼科剪、眼科镊 1套,用于开胸后取心、剔除心缘纤维组织∙小圆培养皿 2个,培养皿内加4°K-H液,先后装取出的心∙1000ml烧杯 2个 +小转子,一个用于配制H-K液,一个装双蒸水,清洗灌注仪器∙500ml烧杯 1个,用作废液缸。

∙50ml烧杯 1个(用于少量的药物灌注)∙吸管 2个,分别滴加碳酸氢钠液、盐酸液∙持针器1把,夹持带针7号线∙尖镊2把,夹持主动脉∙大镊子1把,持物∙1mL注射器 2个,分别用于注射麻药、肝素∙5mL注射器 1个,用于加CaCl2液∙50mL注射器1个,用于加K-H液∙5mL注射器针头自制灌注针 1个(用于挂小鼠心脏,尖端磨平,距针尖2mm出磨出刻痕以便打结固定)∙6号线(用于固定心脏)、带针7号线(用于结扎LCD)∙氧气罐(95% O2 +5% CO2)∙20X20cm泡沫板1个+大头针4枚,用于固定麻醉后的小鼠∙泡沫盒1个,装冰块∙橡皮泥,用于固定挂心脏的自制注射器4. 仪器:手术显微镜、langendorff离体灌注装置(灌注系统、恒温装置、灌注泵)5. 另外准备手套、口罩、棉签等注:现在差的物品有:尖镊2把(夹持主动脉)二.操作方法:1、打开离体灌注装置,设备自检。

注意灌注压调零;配制K-H液,调pH为7.4左右(7.35-7.43),加入灌注装置恒温至37°,运行灌注泵,排空灌注系统的气泡。

加适量K-H液于小圆培养皿中放于冰块上(4°),打开显微镜,将需要使用的工具摆放到位。

小鼠急性全脑缺血实验设计

小鼠急性全脑缺血实验设计

小鼠急性全脑缺血实验设计设计者:吴叶鸣一、实验目的:用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建立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二、实验原理:MCAO模型的意义:大脑中动脉(MCA)是人类脑梗塞的多发部位,由于人类脑卒中的病因,临床表现,解剖部位很不一致,不便于精确分析脑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药物疗效,而临上严格的生化和形态学观察,很多需要外科手术进行取脑研究,这样使研究大大受限,因此,建立可靠的脑缺血模型是研究脑血管疾病的基础。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建立方法。

2.1两血管闭塞法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CCA)合并低血压以减少脑血流量,造成急性脑缺血。

脑组织缺血程度可以通过测定脑血流量(CBF)反映出来。

啮齿动物(沙土鼠除外)脑血液循环有较人类丰富的侧支循环,仅结扎双侧CCA不足以明显降低CBF,必须结合降压药三甲噻吩、酚妥拉明等降低动脉血压至6.7 kPa,使CBF降低至正常的5%~15%。

采用这种方法复制的模型,能进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研究,模拟了临床上休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阻塞合并血液低灌流引起的脑循环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缺血损伤。

因而,对于探讨人类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规律,评价抗脑缺血药物的疗效等有价值。

缺点是:(1) 模型不能在清醒动物上复制,无法研究血管狭窄后行为学的变化;(2) 脑缺血时限长,有时导致脑缺血后抽搐、癫痫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四血管闭塞法Pulsinelli 等[2]在1979年通过阻断双侧CCA及椎动脉血流成功建立了四血管闭塞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手术分两个阶段:麻醉动物,颈前正中切口,分离CCA,将无损动脉夹轻放于双侧CCA周;同时枕部切口暴露第一颈椎翼小孔,电凝双侧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

24 h后夹闭双侧CCA,造成明显的脑缺血。

以大脑皮层、纹状体、海马缺血最为明显。

解除动脉夹可进行脑缺血再灌流研究。

1983年,作者又改进这一模型,即在气管、食管、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后,颈部肌肉前置一手术丝线,夹闭CCA同时,在气管后扎紧这根丝线,以减少颈部皮下组织、肌肉血液对脑部的供应[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缺血再灌注
小鼠缺血再灌注(I/R)是一种实验模型,用于研究组织缺血引起的损伤以及血液再灌注对损伤的影响。

这一模型通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的研究。

操作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缺血阶段:通过暂时封闭(结扎)或阻断(通过其他方法)血
管,以模拟组织缺血。

这可以在不同的器官中进行,比如通过
结扎冠状动脉来模拟心肌缺血,或者结扎肾动脉来模拟肾脏缺
血。

2.再灌注阶段:在一定时间后,重新开通或恢复血液供应,模拟
组织再灌注。

这一步骤旨在模拟血流的恢复,但在一些情况下,
再灌注本身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3.取样和分析:小鼠通常在不同的时间点被处死,组织样本被取
出以进行各种生化、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以评估缺血再
灌注对组织的影响。

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相关疾病的机制、开发治疗策略以及评估药物的疗效。

例如,这个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损伤等疾病。

在进行这种类型的实验时,需要确保符合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要求,并遵循实验室和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指南。

研究人员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动物的痛苦和苦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