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 肾缺血再灌注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一、前言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为排泄代谢产物、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等。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已成为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机制方面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详细探讨。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后再次供氧供血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逆性或可逆性的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
在临床上,IRI通常出现在器官移植、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手术等情况下。
三、IRI发生机制1. 缺氧引起能量代谢紊乱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缺氧时,由于ATP生成减少,导致能量代谢紊乱。
此时,细胞内ATP水平降低会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细胞内钠离子增加,钙离子内流,从而引起细胞肿胀和膜损伤。
此外,缺氧还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ROS生成增加。
2. 再灌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再灌注时,组织或器官会受到一系列的氧化应激反应影响。
再灌注后,由于氧供应恢复,线粒体内的呼吸链会被激活,从而产生一系列自由基(ROS)和活性氮(RNS)。
这些自由基和RNS可造成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损伤等。
3. 炎症反应IRI也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在缺血时,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的缺血和低氧环境的影响,导致细胞死亡和坏死。
当再灌注时,坏死细胞释放出许多危险信号分子(DAMPs),如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热休克蛋白(HSPs)等,这些信号分子会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4. 凋亡和坏死IRI还会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在缺血时,细胞内ATP水平下降,导致凋亡抑制因子(IAPs)失活,从而导致凋亡的发生。
同时,在再灌注时,由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作用,细胞也会发生坏死。
四、IRI的影响因素1.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是影响IRI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缺血时间越长,IRI越严重。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介绍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简称IRI)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指的是在缺血(血液供应不足)阶段后重新灌注(血流恢复)时引发的组织损伤。
IRI对许多器官和组织都有影响,包括心脏、肾脏、肝脏等。
针对IRI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借助各种指标来评估组织损伤的程度和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机制:1.缺氧损伤:缺血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活动,从而引发细胞死亡和组织功能障碍。
2.氧化应激:再灌注时,氧气迅速供应到缺血组织,产生大量自由氧化物,如过氧化氢和超氧自由基。
这些自由氧化物可以损害细胞膜、DNA、蛋白质等,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3.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损伤会触发炎症反应,引发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这些炎症反应可以进一步增强组织损伤的程度。
4.钙离子失衡:缺血再灌注会导致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失衡,进一步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5.细胞凋亡和坏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可以选择性地发生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坏死(非程序性细胞死亡)。
这些细胞死亡方式对组织损伤的总体效应有很大的影响。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的分类为了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和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指标和方法。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指标分类:组织结构指标组织结构指标是通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的显微镜观察,来评估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和细胞损伤程度。
例子:•组织病理学评分: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和显微观察,评估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等程度,给予相应的病理学评分。
炎症因子指标炎症因子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可以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
例子:•白细胞计数: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计数,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氧化应激的程度和机制。
例子:•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组织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以评估氧化应激的抑制能力。
机能实验设计申请
机能实验设计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维生素C对大白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指导教师:年级、班级:学生姓名:联系电话:基础医学院机能学实验室200 年月二、技术路线(动物、药品、仪器设备、实验方法)一)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40 g.二)器材和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注射器,试管,加样器,721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离心机,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硫酸镁注射液. 20%磺硫酸溶液,维生素C,生理盐水,10% NaOH溶液三)方法1..动物模型复制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 缺血再灌注(I/R)组(对照组)、I/R+硫酸镁组和I/R+维生素C. 后两组分别于缺血前24h,12h,8h,4,1h,30min注射硫酸镁与喂食Vc药片,2.用25%氨基甲酸乙酯溶液4ml/kg腹腔注射麻醉,各自取3ml尿液(用于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和尿纳检查)与3ml血液(血肌酐与血纳测定),经腹正中切口暴露双侧肾脏,游离肾蒂,用无损伤动脉夹同时钳夹双侧肾动脉,阻断45 min后松开动脉夹,肉眼可见肾脏由暗红变为鲜红,表明灌注成功,缝合切口,自由摄取水和食物. 24 h后再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大鼠,活体摘取左肾并采血3ml,离心,分离血清定肌酐和尿素氮取3ml尿液(用于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和尿纳检查)3,.测定各组尿常规,尿蛋白,尿肌酐,尿纳和血肌酐与血纳。
4尿液镜检:取少量尿液滴于载玻片上,镜下观察细胞及管型,细胞至少检查10个高倍视野,管型至少检查10个低倍视野,用最低至最高数报告。
三、预期结果(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预期研究成果)1,维生素C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和对照组差别不大,说明维生素C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作用2,维生素C实验组的测量结果和硫酸镁组相差不大,说明维生素C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作用。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
血管再灌注实验报告1. 引言血管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是指血液供应阻断后再恢复供应。
血管再灌注实验常被用于研究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探讨可能的保护措施。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动物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2-26g,年龄8-10周。
2.2 实验组织心脏组织。
2.3 实验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以下组别:- 对照组(Sham):动物接受手术操作,但没有缺血再灌注处理。
- 缺血再灌注组(I/R):动物在缺血30分钟后再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 预处理组(PreC):在缺血前15分钟,给予预处理药物。
2.4 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1. 手术动物采用深度麻醉并固定在手术台上。
2. 通过胸骨处切口,暴露心脏。
3. 用缝线将冠状动脉结扎。
4. 结扎30分钟后,解开缝线并进行1小时的再灌注。
5. 收集心肌组织样本。
2.5 组织损伤评价方法1. 心脏组织样本定量化。
2. 彩色素沉淀法(TTC staining) 观察心脏梗死面积。
3. 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
2.6 统计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 进行组间比较,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3.1 心脏梗死面积变化通过TTC染色观察心脏梗死面积的变化,在I/R组中心脏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 < 0.05),而在预处理组中心脏梗死面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组织结构观察使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发现I/R组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坏死和水肿,而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结构相对完整,坏死和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4. 讨论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的损伤程度。
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和心肌组织结构损伤。
然而,在预处理组中给予药物处理后,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心肌组织结构保持较好。
缺血再灌注的条件
缺血再灌注的条件缺血再灌注是指在缺血(血液供应不足)的状态下,再次注入血液来缓解供血不足所引起的损害。
这种情况在各种血管疾病,比如冠状动脉疾病以及脑部缺血中经常会发生。
在进行缺血再灌注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条件,下面我将对这些条件进行详细介绍。
1. 缺血时间缺血时间对缺血再灌注实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缺血时间太短,灌注后细胞可能已经开始复苏,导致实验结果失真。
如果缺血时间太长,再灌注时细胞可能已经完全死亡,导致实验无法进行。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缺血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缺血时间为30-60分钟是较为合适的。
2. 灌注时间和缺血时间一样,灌注时间也是需要控制好的重要因素。
如果灌注时间过短,细胞可能无法完全复苏,甚至出现继续死亡的情况。
相反,如果灌注时间过长,细胞可能会过度复苏,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损伤。
根据不同实验需求,灌注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数小时甚至数天。
3. 灌注液温度灌注液的温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细胞膜脱离和细胞溶解等问题。
如果温度过低,细胞的代谢会减缓,导致灌注效果不佳。
因此,常规实验中,灌注液温度一般控制在37℃左右。
4. 灌注液成分为了保护细胞,常规实验中会添加一定量的保护剂到灌注液中。
这些保护剂可以起到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降低再灌注后的死亡率。
常用的保护剂包括透明质酸、甘草酸等。
5. 动物模型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动物模型应尽可能与人类疾病相似,能够反映出实验中所研究的疾病机制。
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大鼠、小鼠、豚鼠以及猪等。
总之,缺血再灌注实验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缺血时间、灌注时间、灌注液温度、灌注液成分以及动物模型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为治疗和预防相关血管疾病提供有力支持。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尿肌酐浓度 Ccr = 血肌酐浓度 x 尿量(ml/min)
(血肌酐浓度由老师提供,正常: 152.3umol/L; 30min:175.6umol/L)
四、பைடு நூலகம் 意 事 项
• • • 确切、可靠的输尿管插管,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随时注意输尿管插管是否通畅,勿扭曲,内侧管
口勿触壁
2.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游离左肾动脉,夹闭20min
取样 取尿液10μl与2ml蒸馏水按1:200比例稀释 加样
加样(ml) 测试样品上清 试剂一(Cr标准品) 蒸馏水 试剂三 试剂四 0.5 0.5 0.5 0.5 1.6 1.6 0.5 0.5 标准管 测定管 1.6 空白管
测定 37℃ 10min水浴,以蒸馏水调零, 测510 nm处光密度 计算 肌酐(mmol/L) = 测定管OD - 空白管OD x 标准品浓度 x 201倍 标准管OD – 空白管OD (Cr标准品浓度:10 mmol/L)
1.
↓
松开动脉夹,记录15min尿量, 若有尿,第二次取尿0.5ml测Cr
↓ 分组
1.Iv NS 50ml(1-7组) 2.iv NS 49ml+速尿1ml(8-14组) 3.iv NS 40ml+ 20%GS 10ml (≥15组)
尿Cr测定方法
↓
观察15min,记录尿量,未取得 第二次尿的组取尿0.5ml测Cr
如图分离左肾A。腹部正中切口10cm,切开前先 从背部用手触及肾脏定位,术中勿伤及肾V,勿牵 拉触碰肾脏
•
试管刷洗干净,下周上课时上交论文(共用实验
数据)
iv-20%葡萄糖
速尿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2)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重 吸收作用的体液因子和药物 垂体后叶素(加压素):↑对水 的通透性, ↑重吸收 醛固酮: ↑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 ↑重吸收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对肺影响的机制探讨
Ab ta t sr c :0b e t n:To iv si ae t ei a to i n y ic e ar p ru in o h u g o a s jci o n e t t h mp c fk d e s h mi e ef so n t e l n fr t.M eh g t—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OUR NAL OF X N I I JANG ME I A D C L UNI R I Y 2 0 g , 1 8 VE S T 0 8 Au . 3 ( )
9 9 6
大 鼠 肾缺 血 再 灌 注 对 肺 影 响 的机 制 探 讨
张 荣 , 张建 龙 ,马 琪 , 红 燕 代
v d d i t r u sa o l wi g ( 一 8 : h o t o r u ( h r u fs a o e a i n ,6 i e e f — i e n o 5 g o p s f l o n ) t ec n r l o p t e g o p o h m p r to ) 0 m n r p r u g so o l wi g ic e a 3 i ( R3 6 r u ),6 r i e e f so o l wi g ic e a 6 n ( R6 in f l o n s h mi 0 m n I 0 + 0 g o p 0 n r p ru i n f lo n s h mi 0 mi I 0 + a 6 r u ) 0 m i e e f so o l wi g ic e a 9 i ( Rg 6 r u ) O mi e e f so o l wi g O g o p ,6 n r p r u i n f l o n s h mi 0 m n I 0 + 0 g o p ,6 n r p ru i n f l o n ic e i 1 0 mi ( R1 0 + 6 r u ) I a h g o p t e r t r i e o o t i a l so u g a h sh m a 2 n I 2 0 g o p . n e c r u h a s we e k l d t b a n s mp e fl n tt e l
机能实验 肾缺血再灌注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探究肾缺血后再灌注对肾的损伤现象。
方法静脉分别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结扎左肾动脉,一段时间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血肌酐和尿肌酐含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结果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血肌酐浓度增高,尿肌酐浓度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
结论增加血容量,肾滤过血液增多,尿生成增加;注射高渗溶液增加肾小管内原尿浓度,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肾排泄能力降低,肾的功能受损。
【关键词】尿生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尿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之一,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有助于利尿药等干预肾脏功能药物的研发;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肾脏手术、肾移植和体外震波碎石等过程中,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再灌注损伤,它是急性肾衰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探究肾的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肾缺血再灌注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肾功能受损.本实验通过复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肌酐和尿肌酐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测定,来探究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动物:家兔器材:医用计算机记录系统,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压力换能器,动脉静脉插管,三通管,注射器,兔绳,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
药品与试剂:20%乌拉坦,0.2%肝素,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速尿,肌酐测定试剂。
1.2 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的方法[1]家兔称重后用20%乌拉坦耳缘静脉麻醉,麻醉后将家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
家兔颈部剪毛,沿甲状软骨下正中剪开皮肤5cm,分离右侧颈总静脉和左侧颈总动脉。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缺血再灌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组织或器官遭受缺血(血液供应不足)后,再次供应血液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对于研究机体的对缺血和再灌注的适应和损伤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缺血再灌注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缺血模型的建立:缺血再灌注实验的第一步是建立缺血模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结扎、缩窄或堵塞供应血管等手段,使组织或器官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2. 缺血时间的控制:缺血的时间是实验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缺血时间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
通常情况下,短时间的缺血(如15分钟)可以模拟暂时性缺血,而长时间的缺血(如1小时以上)则会导致严重的缺血损伤。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血流或组织氧分压等指标来控制缺血的时间。
3. 再灌注的时间和方式:在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是恢复组织或器官正常功能的关键步骤。
通常,再灌注可以通过解除结扎、放松或恢复供应血管等方式进行。
再灌注的时间和方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合理选择。
4. 生理指标的监测:在缺血再灌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监测一系列生理指标来评估实验结果。
包括血流量、血液氧分压、血液乳酸水平、组织或细胞损伤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损伤程度。
5. 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缺血再灌注对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程度以及机体的适应能力。
例如,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而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则可以触发组织保护性的适应机制,如激活细胞凋亡、抗氧化反应等。
综上所述,缺血再灌注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通过建立缺血模型及控制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方式来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监测各种生理指标和分析病理生理学变化来研究机体对缺血再灌注的适应和损伤机制。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动物模型具体步骤及方法原型物种人来源缺血再灌注,双侧肾动脉夹闭法模式动物品系Balb/c小鼠,SPF级,雄性,周龄:4~6周,体重:20g~22g实验分组随机分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受试药物组(3个浓度梯度组),15只每组实验周期24h、72h建模方法1 选取20-22g左右小鼠,术前禁食12h,自由饮水。
2 3%戊巴比妥钠(80mg/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背部去毛,消毒备皮。
3 在背部脊椎旁0.5cm、肋骨下缘0.5cm处剪开皮肤及肌肉,可见到肾脏, 小心分离出两侧肾脏的肾动脉,迅速用动脉夹夹闭两侧肾动脉。
4 缺血45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观察肾脏恢复情况。
5 分两层缝合开口,待小鼠清醒后,将其放回洁净笼具后放回饲养室饲养,定期观察小鼠状态及死亡情况并做好记录。
6 对照组不做缺血处理,其他操作相同。
7 分别取再灌注0h、3h、6h、12h、24h、72h六个时间点取材。
麻醉小鼠,摘眼球取血,室温静置2h后于4℃3000r离心10分钟提取血清,放入-80冰箱冻存。
同时取左肾组织留作病理标本,右肾组织分生标本。
应用可用于研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取各时间点(0h、1h、3h、6h、12h、24h、72h)血清,检测血清BUN(尿素氮)和Scr(血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
2. 肾系数检测:摘取双侧肾脏后,生理盐水冲洗,称重计算肾系数。
肾系数=双侧肾重(mg)/体重(g)3.肾小管坏死的评分:每张切片×200 倍镜下取外髓质部10 个视野,按0 = 正常,1 = 轻微损伤(受损肾小管< 5%),2= 轻度损伤(受损肾小管5 %~25 %),3 = 中度损伤(受损肾小管25 %~75 %) ,4 = 重度损伤(受损肾小管> 75 %) 作半定量分析并计算其均值,作为肾小管坏死的评分指数。
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h。
关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设计性实验
第五组设计性实验报告专业:XX 班级:XX 组数:XX成员:XX实验内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实验目的:探究清除自由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即不同浓度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及给药时机的选择实验原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RI)是指心肌细胞因缺血发生可逆的、可存活的损伤,在缺血纠正时,这种损伤反而加重,继而引起细胞死亡或进一步功能障碍。
所有器官都能耐受一定时间的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后,则会发生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的作用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学环节。
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增多,将使膜脂质过氧化增强、蛋白质功能抑制、核酸及染色体破坏,因此清除过多的自由基,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提供电子使自由基还原,从而清除自由基。
实验对象:5只健康成年家兔,2.0~3.0kg实验药品和器材:1.药品:生理盐水、3%的戊巴比妥钠、1g/kg GSH的生理盐水、0.5g/kgGSH的生理盐水、0.1g/kg GSH的生理盐水2.器材:BL—420E生物功能实验系统、二道生理记录仪、压力换能器、多用电源插座、缝线、注射器、手术器械一套实验方法:1.将5只家兔分别记为A、B、C、D、E2.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ml/kg全身麻醉,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3.进行气管插管,从左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经压力换能器与生物功能实验系统相连,以观察记录心功能变化。
在左股动脉插管经压力换能器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相连,以观察血压。
左股静脉连输液装置,输注生理盐水(10ml/(kg·h))和给药4.沿胸骨左缘切断第2、3、4肋软骨,小心剪开心包膜,在不损伤胸膜情况下暴露心脏,辨认左冠脉左室支,用医用无创缝合针线在左室支中点下穿线备用阻断。
术后稳定20分钟,双活结结扎冠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40分钟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分钟,以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5.观察指标,将结果记录于下面的表中:分别于缺血即刻及缺血后20分钟、40分钟,再灌注后20分钟、4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在生物功能实验系统同时记录以下心功能指标(血压在二道生理记录仪上记录)(1)心率和血压(2)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内收缩压力峰值(LVSP)和左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3)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内舒张压力峰值(LVDP)和左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6. A兔:在再灌注即刻以10ml/(kg·h)速度输注39.4℃生理盐水120分钟B兔:在再灌注即刻以10ml/(kg·h)速度输注39.4℃1g/kg GSH的生理盐水120分钟C兔:在再灌注即刻以10ml/(kg·h)速度输注39.4℃0.5g/kg GSH的生理盐水120分钟D兔:在再灌注即刻以10ml/(kg·h)速度输注39.4℃0.1g/kg GSH的生理盐水120分钟E兔:在分析了不同浓度的GSH的治疗作用后选择最佳浓度,在缺血前120分钟以10ml/(kg·h)速度输注39.4℃最佳浓度的GSH的生理盐水120分钟,然后再进行缺血再灌注处理注意事项:1.为防止结扎过紧影响再灌注时缝线的剪断,在结扎处置1.5mm的凹槽塑料管,一同结扎,心肌缺血到达时间后,从塑料管凹槽处剪断结扎线2.手术防止出血,结扎冠脉放松后腰确保冠脉已再通实验结果:A兔缺血即刻缺血后20分缺血后40分再灌注20分再灌注40分再灌注60分再灌注120分心率血压LVSP +dp/dt maxLVDP -dp/dt maxB兔心率血压LVSP +dp/dt maxLVDP -dp/dt maxC兔缺血即刻缺血后20分缺血后40分再灌注20分再灌注40分再灌注60分再灌注120分心率血压LVSP+dp/dt maxLVDP-dp/dt maxD兔心率血压LVSP+dp/dt maxLVDP-dp/dt maxE兔心率血压LVSP+dp/dt maxLVDP-dp/dt max实验结论:XX结果讨论与分析:XX。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医学信息2010年07月第23卷第7期Medical Information.Jul.2010.Vol.23.No.7临床医学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陈军宁综述,王昌明审校(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内科,广西桂林541001)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肾组织缺血时和其后恢复血液灌注时器官功能不能恢复正常,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衰竭。
肾脏由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的器官之一。
在临床上常见于失血或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移植、肾部分切除、肾实质切开取石等手术过程中。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移植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
急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它与ATP的减少、大量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的产生、细胞内钙超载、细胞凋亡基因的调控等介导的肾小管、肾小球细胞损伤具有密切关系[1~4]。
1氧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自由基是指电子轨道上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包括氧自由基(OFR)系列如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羟自由基等和脂质自由基系列如烷自由基、烷基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等。
氧自由基的形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主要是指能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循环的酮类、硝基类等物质。
此外,药物氧化、吸烟、电离、光照、热辐射冲击和氧化谷肤甘肤的物质、环境污染等外源性因素均能在细胞内形成自由基。
内源性主要是指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
正常状态下生物体的能量主要来自电子传递系统。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分子氧完全还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如果还原不完全则形成氧自由基。
人体摄取的氧是接受线粒体内细胞色素体系传递的电子,大部分接受四个电子还原成水,其中仅有1%-2%的氧接受一个电子后漏出(称为单价泄漏)形成氧自由基。
原创-机能实验-尿生成因素【医学模板】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邵先森南方医科大学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家兔在正常、注射生理盐水,高渗葡萄糖等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变化来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方法对正常家兔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家兔,进行GS、NS注射下,检测其血压、尿量、内生肌酐清除率等的变化。
结果注射20mlNS和10mlGS都使家兔血压升高,尿量增多,缺血再灌注后的家兔通过三种治疗方案,其血压尿量也增多,但肌酐清除率下降结论增加循环血容量,血压上升,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血液增多,尿量增加;增加小管液浓度,使原尿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肾缺血再灌注后,其尿量减少,经过治疗,尿量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排泄能力降低,功能受损。
关键词:肾脏;尿生成;尿肌酐;缺血再灌注损伤肾是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之一,同时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探究肾泌尿功能的影响因素,可以让我们更加对肾的排尿机制有所了解,同时可以指导临床根据不同病变部位进行用药,根据不同靶点研制特异性靶向性更强的药物。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很常见,所以对其机制及预防方法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内生尿肌酐清除率这一指标的测量,来研究在肾缺血再灌注后其功能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8kg(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1.1.2 试剂20%乌拉坦溶液;生理盐水;20%高渗葡萄糖溶液;0.2 %肝素;肌酐测定试剂1.1.3 器材家兔手术台;PcLab及计算机;动静脉输尿管插管;动脉夹;压力换能器;三通管;注射器;兔绳;纱布;剪刀;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称重称1.2 方法1.2.1 实验动物前期处理 取一只家兔称重,按照5ml/kg ,从耳缘静脉注射20%乌拉坦溶液进行麻醉,麻醉成功指标为:四肢肌肉松弛;疼痛反射、角膜反射消失。
待麻醉麻醉效应趋于平稳后,将家兔仰卧位固定,备皮,沿甲状软骨下正中剪开皮肤,分离左颈动脉,右颈静脉。
IKKα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IKKα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
I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肾脏供血不足、血液循环异常、肾脏缺氧等。
研究发现,IRI可以诱导肾脏细胞的凋亡、坏死等,引发肾功能的严重损害。
因此,探究IRI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IKKα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在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IKKα在IRI中也可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但IKKα参与IRI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其作用机制可以为IRI 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我们将以IKKα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旨在为IR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二、研究目的1. 研究IKKα在IRI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探究其对IRI发生发展的影响。
2. 探究IKKα与肾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的关系,探究其作用机制。
3. 探究针对IKKα的干预方法对IRI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RI组、IKKα过表达组和IKKα敲除组。
通过肾脏组织学检查、肾功能指标分析、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相关标志物检测等,探究IKKα在IRI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以及其对IRI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同时,将采用IKKα干扰技术和化学药物干预等方法,研究针对IKKα的干预对IRI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IKKα在IR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为IR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预期成果包括:1. 探究IKKα在IRI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揭示其在IRI中的生物学作用。
2. 探究IKKα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的关系,揭示其作用机制。
3. 探究针对IKKα的干预方法对IRI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一、前言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缺血状态下,组织或器官受到再灌注后的损害。
该损伤可能发生在各种情况下,如心脏手术、肝移植、肾移植等。
因此,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评估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
二、生化指标1. 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LT和AST是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也可用于评估缺血再灌注对肝脏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缺血再灌注后,ALT和AST水平会显著升高。
2. 乳酸脱氢酶(LDH)LDH是细胞内酶,在细胞破坏时会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因此,在缺血再灌注后,LDH水平也会升高。
3. 肌酸激酶(CK)CK主要存在于肌肉组织中,但也存在于其他组织中。
在缺血再灌注后,CK水平会升高,特别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
三、炎症指标1.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炎症指标,可用于评估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在缺血再灌注后,CRP水平会升高。
2.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也可用于评估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在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计数会增加。
四、氧化损伤指标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OD是一种抗氧化酶,在细胞内可清除自由基等有害物质。
在缺血再灌注后,SOD水平下降。
2. 丙二醛(MDA)MDA是一种氧化产物,在氧化损伤时会增加。
在缺血再灌注后,MDA水平会升高。
五、组织形态学指标1.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可直接观察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情况。
在心肌、肝脏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组织学检查可发现细胞肿胀、坏死等病理改变。
2. 光镜下形态学分析光镜下形态学分析可通过对组织或器官的图像进行分析,评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六、功能指标1. 心电图(ECG)ECG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ECG图像会出现ST段抬高等异常。
2.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可用于评估器官的功能状态。
在缺血再灌注后,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心输出量下降等异常。
NO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分支来完成 的 , 即左旋 一精氨酸 ( L一精氨 酸 ) 通过一 氧化氮 合
酶(O ) N S 的作用生成 瓜氨酸并 释放 出 N , 反应过 程需 要 O3 该 】
分子氧 、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 A 、 F D) 黄素单核苷酸 ( MN) 生 F 、
[ 关键词】 肾缺血再 灌注损伤 ; 一氧化氮 ; 一氧化 氮合 成醇
【 中图分类号 ] R 62 9 [ 文章编号 ] 17 7 9 (0 2 0 0 9 0 6 2— 13 2 1 )2— 26— 3
【 文献标识码 ] A
D i1 .9 9 ji n 17 7 9 . 02 0 . 5 o :0 36 /.s . 62— 132 1. 20 6 s
・
26・ 9
西南军医 2 1 0 2年 3月
第1 4卷
第 2期
Ju 0 Mit ys q ni otw sC ia v 11 N . . mh2 1 0n f la u l nS uh et hn 。 0.4。o 2 Ma .0 2 ir
N 与 肾缺 血再 灌 注 损伤 O
梁 宇 , 晓松 胡
建立 大鼠肾 IR模型研究 N S在 肾组 织 中的表 达 , / O 结果 表 明 ,
等 建立大 鼠。 IR模 型 , 肾/ 检测 肾组 织 e O 、 O N S i S蛋 白的表 N 达, 结果表 明 , 手 术 组 和再 灌 注后 肾组 织 中均 有 一定 量 的 假 cO N S蛋 白 , 但再灌注后 e O N S蛋 白含量增高 , 以再灌 注后 1 h最 为明显 。免疫组化证实 e O N S主要位 于肾小球 的毛 细血管 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探究肾缺血后再灌注对肾的损伤现象。
方法静脉分别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结扎左肾动脉,一段时间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观测平均动脉压,尿量,血肌酐和尿肌酐含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结果补充37℃的生理盐水和20%的高渗葡萄糖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血肌酐浓度增高,尿肌酐浓度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
结论增加血容量,肾滤过血液增多,尿生成增加;注射高渗溶液增加肾小管内原尿浓度,尿生成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肾排泄能力降低,肾的功能受损。
【关键词】尿生成;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尿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
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之一,探究影响肾泌尿功能的因素有助于利尿药等干预肾脏功能药物的研发;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在肾脏手术、肾移植和体外震波碎石等过程中,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再灌注损伤,它是急性肾衰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探究肾的缺血再灌注这一病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肾缺血再灌注时,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降低,肾功能受损.本实验通过复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肌酐和尿肌酐的含量,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测定,来探究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动物:家兔
器材:医用计算机记录系统,家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压力换能器,动脉静脉插管,三通管,注射器,兔绳,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
药品与试剂:20%乌拉坦,0.2%肝素,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速尿,肌酐测定试剂。
1.2探究影响尿生成的因素的方法[1]
家兔称重后用20%乌拉坦耳缘静脉麻醉,麻醉后将家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
家兔颈部剪毛,沿甲状软骨下正中剪开皮肤5cm,分离右侧颈总静脉和左侧颈总动脉。
从右侧颈总静脉插入静脉导管,左侧颈总动脉插管,连接压力换能器用于记录血压。
将家兔换成右侧卧位,在左肋弓下缘两指处做一斜形切口,辨认输尿管并进行输尿管插管,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每分钟尿量,取此时的尿液
测量尿肌酐。
静脉输入30ml生理盐水,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注射后每分钟尿量。
一段时间后静脉输入10ml 20%葡萄糖溶液,用有刻度的试管收集尿液并计算注射后每分钟尿量。
1.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复制的方法
游离左肾动脉,用动脉夹夹闭,夹闭即刻观测动脉血压和尿量变化,夹闭30min后观测动脉血压和尿量变化。
松开动脉夹,再灌注,同时静脉输入19ml 生理盐水加1ml速尿,再灌注30min后取尿测定尿肌酐浓度。
1.4尿肌酐测定方法
取样取尿液10μl与2ml蒸馏水按1:200比例稀释。
加样
测定37℃10min水浴,以蒸馏水调零,测510nm处光密度。
计算肌酐(μmol/L)=(测定管OD-空白管OD)/(标准管OD–空白管OD)x 标准品浓度x 201倍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ml/min)= 尿肌酐浓度/血肌酐浓
度x尿量
2结果
2.1 血压记录
输入生理盐水后,血压上升,输入20%葡萄糖后,血压上升不明显,缺血再灌注后血压下降。
2.2 尿量记录
输入生理30ml盐水后,尿量增加,输入20%葡萄糖后,尿量增加更明显;再灌注后尿量又明显减少。
2.3尿肌酐含量测定数据
缺血再灌注后尿肌酐浓度下降。
缺血再灌注后的Ccr较缺血再灌注前降低。
3讨论
3.1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2]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静脉输入30ml生理盐水和10ml20%葡萄糖后,家兔尿量增加。
由于补充了上述两种液体,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血
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再者,补液后血流量增大,由于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促使肾动脉扩张,尿液生成增加。
3.2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3]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肾缺血30min后再灌注,尿肌酐浓度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都较缺血前的降低了,说明肾小球受到了损伤,导致其滤过作用降低。
缺血再灌注的发生机制如下:
1 活性氧损伤作用: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加,通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途径产生大量活性氧;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活性氧,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诱导型NOS表达增加,都导致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再灌注后机体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下降,更是增加了肾内活性氧含量。
这些活性氧攻击细胞膜,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蛋白质分子发生氧化反应,引起DN
A损伤,破坏了细胞间基质,造成细胞功能障碍。
活性氧是各种损伤机制学说中重要的启动因素。
2钙超载机制:缺血再灌注后大量产生的活性氧破坏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膜,造成膜的通透性增加和结构损伤,从而使胞外的钙离子内流增加,胞内肌浆网和内质网钙离子的转运障碍;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引起了线粒体膜的损伤,抑制了氧化磷酸化作用,使ATP合成减少,ATP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缺血缺氧时,胞内PH降低(胞内酸中毒),恢复灌注使胞内和胞外形成PH差,钠离子和氢离子交换增加,使胞内钠离子过荷,从而促进钠钙交换反转,使胞外钙离子大量内流;缺血再灌注时儿茶酚胺大量产生,通过α和β受体使钙离子内流增加。
细胞内钙超载是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的共同通路。
3白细胞的作用:缺血再灌注使肾内趋化因子生成增多,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多,致使白细胞聚集,大量的白细胞聚集在再灌注区,阻塞微循环,释放活性氧,释放各种颗粒成分,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总之,白细胞活化后产生的各种趋化物质可以促使更多的白细胞聚集,引起微循环障碍,聚集的白细胞释放活性氧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使炎症反应失控,造成再灌注后肾组织的损伤。
白细胞聚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各脏器功能障碍的关键步骤。
4补体级联的损伤作用:缺血再灌注时期补体系统被激活,过敏毒素的释
放和膜攻击复合物的装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缺血组织损伤,包括了补体介导的溶胞作用和补体级联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两个步骤。
补体级联的激活是各种炎症反应发生和放大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春华主编.<< 机能实验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102-105
[2] 2006刘先国主编<<生理学>>(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2010:178-185
[3] 姜勇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