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谷氨酸发酵机制
氨基酸工艺学第二章谷氨酸发酵机制
1mol葡萄糖可以生成1mol的谷氨酸,谷氨酸对葡萄 糖的质量理论转化率为:
(2)在谷氨酸生成期,若 CO2固定反应完全不起作用, 丙酮酸在丙酮酸脱氢酶的催 化作用下,脱氢脱羧全部氧 化成乙酰CoA,通过乙醛酸 循环供给四碳二羧酸。反应 如下: 3C6H12O6 乙醛酸循环: 4乙酰CoA +4H2O 2琥珀酸+4CoASH 6丙酮酸 6乙酰CoA
能荷逐渐升高时,即细胞内的能量水平逐渐升高, 这一过程中AMP、ADP转变成ATP。 ATP的增加会抑制糖分解代谢,抑制如柠檬酸合 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酶的活性,并激活糖类合 成的酶,加速糖原的合成。
糖酵解主要受三个酶调节:磷酸果糖激酶、己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其中磷酸果糖激酶是限速酶,己糖激酶控制 酵解的入口,丙酮酸激酶控制出口;三羧酸循环的调控由 三个酶调控,即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ā-酮戊 二酸脱氢酶。两者都与能荷的控制调节相关。
③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强,而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不 能太强,这就有利于谷氨酸前体物α-酮戊二酸的生成, 满足合成谷氨酸的需要。 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的异柠檬酸脱氢脱羧生成α– 酮戊二酸的反应和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α-酮戊二酸还 原氨基化生成谷氨酸的反应是一对氧化还原共轭反应, 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量与异柠檬酸的量需维持平衡, 当α–酮戊二酸过量时,对异柠檬脱氢酶发生反馈抑制 作用,停止合成α–酮戊二酸。
(1)能荷的调节 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腺苷三磷酸), 简称为ATP。 其结构简式是:A—P~ P~P,其相邻的两个磷 酸基之间的化学键非常活 跃,水解时可释放约 30.54kJ/mol的能量, 因此称为高能磷酸键。
Atkinson提出了能荷的概念。 认为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 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TP—ADP—AMP系统的 能量状态。能荷的大小决定于ATP和ADP的多少。 能荷调节是通过ATP、ADP和AMP分子对某些酶 分子进行变构调节来实现的。
4谷氨酸发酵机制
硫是含硫氨基酸的组成成分,构成酶的活性基团。培养基 中的硫酸镁供应的硫已充足,不需另加。
3. 钾盐
许多酶的激活剂,钾盐少长菌体,钾盐足够产谷氨酸。 谷氨酸发酵产物生成期需要的钾盐比菌体生长期高。
菌体生长期需硫酸钾量约为0.1g/L,谷氨酸生成期需硫酸钾量
为0.2-1.0g/L.
4. 微量元素
添加方式:
铵盐、液氨等可采取流加方法,液氨作用快,采取连续流加, 尿素少量多次分批流加。 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盐为氮源时,由于铵离子被利用而残留 SO42-等酸根,使PH下降,需在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以自动中 和pH。但添加碳酸钙易形成污染,生产上一般不用此法。
三、无机盐
功能
构成菌体成分、酶的组成成分、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
斜面菌种的培养 目的:纯菌生长繁殖 措施:多含有机氮,不含或少含糖 一级种子培养
目的:大量繁殖活力强的菌体 措施:少含糖分,多含有机氮,培养条件有利于长菌。
二级种子培养
目的:获得发酵所需的足够数量的菌体
为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供给菌体生长繁殖和谷氨酸生产所需要的适量的营养和能源 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发酵周期短,对产物提取无妨碍等。
酶活
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使代谢产物发生变化
改变发酵液物理性质 影响菌种对营养物的分解与吸收
5.
6.
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
同一种微生物,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不一定相同。
谷氨酸生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4℃,T6-13菌 株比较耐高温,斜面、一级、二级种子和发酵开始 温度可选用33-34 ℃,生产谷氨酸的最适温度为3537℃. 谷氨酸温度敏感菌株1021最适生长温度是30 ℃, 最适产谷氨酸温度38 ℃,发酵过程中采用分段控制。
谷氨酸发酵机制
• (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α-酮戊二酸 + 谷氨酰胺
NADPH2 NADP GS
2谷氨酸
二、谷氨酸生物合成的理想途径
• 由葡萄糖发酵谷氨酸的理想途径
※第二节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1、优先合成 2、反馈调节
二、糖代谢的调节 三、氮代谢的调节 四、其它调节
一、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④ -酮戊二酸脱氢酶在谷氨酸产生菌中 先天性地丧失或微弱。
⑤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调节。磷酸
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受天冬氨酸的反馈抑制, 受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反馈阻遏。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④ 丙酮酸
葡萄糖
①柠檬酸合成酶 ②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羧化酶 ③丙酮酸羧化酶 ④丙酮酸激酶CO2来自③ ②草酰乙酸 Asp
苹果酸
乙酰CoA
①
柠檬酸
乙酰CoA
⑥
乙醛酸
异柠檬酸
延胡索酸
α-酮戊二酸
琥珀酸
谷氨酸
谷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
在菌体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 谷氨酸合成过量后,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 力和阻遏柠檬合成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天冬氨酸 的合成;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反馈抑制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 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1) 、优先合成
在菌体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 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后, 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和阻 遏柠檬合成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天 冬氨酸的合成;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 反馈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 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以在 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黄色短杆菌中,谷氨酸、天冬氨酸生物合 成的调节机制
2谷氨酸发酵机制
物的结构类似物)阻止催化该途径的一个或几个反应中的 一个或几个酶的合成,其实质是调节基因的作用,与此相 反有酶合成的诱导。
• 优先合成:对于分支途径而言,由于催化某一分支反应的酶
活性远远大于催化另一分支反应的酶活性,结果先合成酶活 性大的那2一、分优先支合的成终与平产衡物合。成当该终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 就会抑制(该1酶)优,先使合代成(谢P转ref向eren合ce成d sy另nth一esi分s)支的终产物。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
径及其调节机制、掌握谷氨酸产生菌细胞膜渗透性
控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
调节机制、发酵过程中谷氨酸产生菌细胞膜渗透性
控制
• 【教学内容】 2.1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2.2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
2.3 谷氨酸发酵中细胞膜渗透性控制
2.1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2.1.1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酶反应 • (1)谷氨酸脱氢酶(GDH)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α-酮戊二酸+NH4++NADPH2+→ 谷氨酸+H2O+NADP+
• (2) 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
α-酮戊二酸+氨基酸 → 谷氨酸+ α-酮酸
• (3) 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2.1.3影响两条代谢途径比例的主要因素
• (1)内在因素:菌种特性
• 丙酮酸羧化酶 • 苹果酸酶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 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系 看上述酶活决定是否该
论述谷氨酸发酵的原理
论述谷氨酸发酵的原理
谷氨酸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进行合成谷氨酸的生物工艺过程。
原理如下:
1. 微生物选择:在谷氨酸发酵中,经常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发酵菌。
大肠杆菌具有高产谷氨酸的能力,并且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
2. 培养基准备: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需提供适合微生物生长和发酵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和辅助因子等。
常用的碳源包括葡萄糖、淀粉等,氮源则可以是氨基酸、蛋白质等。
此外,还可添加特定的辅助因子如磷酸、镁离子等。
3. 发酵过程:将所选的微生物接种到预先准备好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和代谢,并分泌出所需的酶以转化底物产生目标产物谷氨酸。
4. 发酵控制:为了提高谷氨酸的产量和质量,发酵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这包括控制发酵温度、pH值、氧气供给和搅拌速度等。
适当调节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5. 谷氨酸提取和纯化:发酵结束后,需将谷氨酸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
一般通过离心、过滤和浓缩等步骤,将目标产物分离提取。
接下来,通过
晶体化、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和分离,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
总之,谷氨酸发酵的原理是利用适宜的菌种和培养基,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合成谷氨酸。
发酵过程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最终通过提取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谷氨酸。
氨基酸类药物的发酵生产—谷氨酸的发酵生产
生物素的来源:氨基酸生产上可以作为生物素来源的原料 有玉米浆、麸皮水解液、糖蜜及酵母水解液等,通常选取 几种混合使用。例如,许多工厂选择纯生物素、玉米浆、 糖蜜这三种物质来配制培养基。各种原料来源及加工工艺 不同,所含生物素的量不同。玉米浆含生物素500μg/kg, 麸皮含生物素300μg/kg,甘蔗糖蜜含生物素1500μg/kg。
操作简单 周期长,占地面积大。
直接常温等电点法工艺流程
发酵液
起晶中和点(pH4-4.5) 育晶(2h)
盐酸
菌体及细小的 谷氨酸晶体
等电点搅拌pH3-3.22 静置沉降4-6h 离心分离
成品
母液
干燥
湿谷氨酸晶体
2、离子交换法
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来提取吸附在树脂上的谷氨 酸阳离子,并可用热碱液洗脱下来,收集谷氨酸 洗脱流分,经冷却、加盐酸调pH 3.0~3.2进行结 晶,之后再用离心机分离即可得谷呈棒形或短杆形; 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无芽孢;不能运动; 需氧性的微生物; 生物素缺陷型; 脲酶强阳性; 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明胶等;
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形态变化,同时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系强; 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 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活
有机氮丰富有利于长菌,因此谷氨酸发酵前期要 求一定量的有机氮,通常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适 量的有机氮,在发酵过程中流加尿素、液氨或氨 水来补充无机氮。
(3)无机盐
磷酸盐 :工业生产上可用K2HPO4·3H2O、KH2PO4、 Na2HPO4·12H2O、NaH2PO4·2H2O等磷酸盐,也可用磷酸。 过高:代谢转向合成缬氨酸。 过低:菌体生长缓慢。
2谷氨酸发酵机制
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很强,同时NADPH +H+再氧化能力弱,使到琥珀酸的反应受 阻,在过量NH4+存在时,经氧化还原共轭 的氨基化反应而生成谷氨酸。生成的谷氨 酸不形成蛋白质而分泌到菌体外。由于谷 氨酸产生菌不利用菌体外的谷,故谷氨酸 成为最终产物。
2.2.1 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黄色短杆菌的谷氨酸代谢调节机制如图 2-3所示,以它为例说明以葡萄糖为原料生物 合成谷氨酸主要存在的代谢调节方式。
(三)乙醛酸循环的作用
由于三羧酸循环的缺陷(α-酮戊二酸脱 氢酶活力微弱,即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 弱),为了获得能量和产生生物合成反应所 需的中间产物,在谷氨酸发酵的菌体生长 期,需要异柠檬酸裂解酶催化反应,走乙 醛酸循环途径。
乙醛酸循环中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 和苹果酸合成酶,它们催化的反应如下: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期的 最适条件和谷氨酸生成积累期的最适条件 是不一样的。在菌体生长之后,理想的发 酵应按图2-1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理 想途径进行,即四碳二羧酸是100%通过 CO2固定反应供给,理论糖酸转化率为81.7 %。
倘若固定反应完全不起作用,丙酮酸在丙 酮酸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脱氢脱羧全部氧化成 乙酰CoA,通过乙醛酸循环(异柠檬酸裂解生成 琥珀酸和乙醛酸)供给四碳二羧酸(琥珀酸),反 应如下:
细胞所处的能量状态用ATP、ADP和AMP之 间的关系来表示,称为能荷(energy charge)。能 荷计算公式为:
从上式可以看出,能荷是细胞所处能量状态 的一个指标。当细胞内的ATP全部转化为 AMP时, 能荷值为0;当AMP全部转化为ATP时,能荷值 为1。可见能荷值在0和1之间变动。已知大多数 细胞的能荷处于0~0.95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 衡。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3 谷氨酸发酵中如何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方法 3.1. 控制磷脂的合成:细胞膜磷脂含量低,有利于提高细胞膜通透性。 (3) 油酸缺陷型 油酸缺陷型突变株阻断了油酸的合成,丧失了脂肪酸生物合成的能力。 (4) 甘油缺陷型 甘油缺陷型菌株的遗传阻碍是丧失α-磷酸甘油脱氢酶,自身不能合成α-磷酸甘 油和磷脂。 (5) 温度敏感突变株 其突变位置发生在与谷氨酸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膜的结构基因上,发生碱基 的转换或颠换,这样为基因所指导释出的酶,在高温时失活,导致细胞膜某些 结构的改变。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乙醛酸循环的作用 (1) 菌体生长期 由于三羧酸循环的缺陷——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即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微 弱,为了获得能量和产生生物合成反应所需的中间产物,需走乙醛酸循环途径。 乙醛酸循环产生的苹果酸仍可返回三羧酸循环。 (2) 谷氨酸生成期 封闭乙醛酸循环。 (3) 如果CO2固定反应完全不起作用,丙酮酸完全氧化成乙酰CoA,,则 3C6H12O6 2C5H9O4N 此时,理论糖酸转化率为54.4%. 实际生产中,因发酵条件控制、菌体形成、微量副产物等,消耗一部分糖,实际糖 酸转化率处于54.4%和81.7%之间。
α-酮酸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1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1 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 (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COOH CHNH2 CH2 CH2 COOH
α-酮戊二酸
COOH
COOH
+
CHNH2 CH2 CH2 COOH
谷氨酰胺
+ NADPH + H+
谷氨酸合成酶
CHNH2
2 CH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3 谷氨酸发酵中如何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方法 3.1. 控制磷脂的合成:细胞膜磷脂含量低,有利于提高细胞膜通透性。 (1) 生物素缺陷型 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 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磷脂的合成。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的浓度 控制脂肪酸生物合成,从而控制控制磷脂的合成。当磷脂减少到正常值的一半 时,细胞变性,谷氨酸向膜外渗出,积累于发酵液中。 (2) 添加表面活性剂 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吐温-60或饱和脂肪酸等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
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 EMP途径 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 3-磷酸甘油醛
HMP途径
5-磷酸核酮糖
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
ATP。
丙酮酸
2.戊糖磷酸途径(HMP途径)
可以生成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6-磷酸果糖和 3-磷酸甘油醛。
肌肉中的葡萄糖代谢情况
3.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苹果酸
丙酮酸
+CO2
草酰乙酸
当生物体内生物合成或其它需能反应加强时,细
胞内ATP分解生成ADP或AMP,ATP减少,能荷降低, 就会激活某些催化糖类分解的酶(糖原磷酸化酶、磷酸 果糖激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或解除 ATP对这些酶的抑制,并抑制合成糖原的酶(NN合成
酶、果糖-1,6~二磷酸酯酶等),从而加速酵解、 TCA循环产生能量,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乙酰CoA 柠檬酸
延胡索酸 乙醛酸
顺乌头酸
乙醛酸循环中的两个关键 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和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
NH4
谷氨酸 (胞内)
转移到胞外
(二)谷氨酸合成的理想途径
生物素充足菌EMP所占比例约为62%; 在发酵产酸期,EMP所占比例更大,约为74%。
(三)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
1.谷氨酸生产菌株为缺陷型,生产过程分为菌体生 长期和谷氨酸积累期。
2.此代谢途径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
3.在谷氨酸发酵的菌体生长期,由于三羧酸循环中 的缺陷(丧失a-酮戊二酸脱氢酶氧化能力或氧化能力 微弱),谷氨酸产生菌采用乙醛酸循环途径进行代谢, 提供四碳二羧酸及菌体合成所需的中间产物等。
谷氨酸发酵
1)生物素营养缺陷型⏹作用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右时,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泄漏.⏹控制关键:使用该类突变株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物素亚适量(5-10 g/L).在发酵初期(0-8小时),细胞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转换.2)油酸营养缺陷型⏹作用机制:油酸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油酸的能力,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控制关键:保证在培养基中油酸亚适量,完成细胞从生长型到生产型的转换.(3)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C16-18),也能造成细胞渗漏,积累谷氨酸.⏹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胞膜.⏹关键:控制好脂肪酸或表面活性剂的时间和浓度,必须在药剂加入后,在这些药剂存在下进行分裂,形成产酸型细胞.(4)添加青霉素⏹机理: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后期的合成,细胞膜在失去保护,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受损,向外泄露谷氨酸.⏹控制关键:一般在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早期(3-6小时)添加.添加青霉素后倍增的菌体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完成细胞功能的转换.谷氨酸发酵强制控制工艺⏹为了稳产,克服培养基原料中某些成分不易控制带来的影响,在谷氨酸发酵时可采取“强制控制”的方法,如:“高生物素高吐温”或“高生物素高青霉素”的方法.⏹控制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预先配加一定量(过量)的纯生物素,大大地削弱每批原料中生物素含量变化的影响,高生物素、大接种量能促进菌体迅速增殖.再在菌体倍增的早期加入相对高的吐温或青霉素,形成产酸型细胞.固定其它条件,确保高产稳产。
谷氨酸发酵⏹ 1.适应期:尿素分解出氨使pH上升.糖不利用.2-4h.措施:接种量和发酵条件控制使适应期缩短.⏹ 2.对数生长期:糖耗快,尿素大量分解使pH上升,氨被利用pH又迅速下降.溶氧急剧下降后维持在一定水平.菌体浓度迅速增大,菌体形态为排列整齐的八字形.不产酸.12h.措施:及时供给菌体生长必须的氮源及调节pH,在pH7.5-8.0时流加尿素;维持温度30- 32℃⏹ 3.菌体生长停止期:谷氨酸合成.措施:提供必须的氨及pH维持在7.2-7.4.大量通**,控制温度34-37 ℃.⏹ 4.发酵后期:菌体衰老,糖耗慢,残糖低.措施:营养物耗尽酸浓度不增加时,及时放罐.发酵周期一般为30h.二、谷氨酸发酵的生化过程⏹(1)是代谢控制发酵的典型代表⏹(2)是目前代谢控制发酵中,在理论与实践上最成熟的……⏹整个过程可简单的分为2 个阶段:第1阶段是菌体生长阶段;第2阶段是产酸阶段,谷氨酸得以大量积累。
氨基酸发酵机制(2)
机
制
第二篇 发酵机制
第 2.选育油酸缺陷型
五 章
3.选育甘油缺陷型
4.选育温度敏感型突变株
氨 由于磷脂结构复杂,又是细胞膜的必要成 基 分,所以磷脂合成障碍必须是条件型突变, 酸 如温度敏感型突变株才能存活,反之,从
发 温度敏感型突变株中可以找到细胞膜合成
酵 有缺陷的突变株。
机
制 5其他,如营养缺陷型;药物抗性突变株; 敏感型突变株等
酵
异柠檬酸
机
乙醛酸
制
富马酸
琥珀酸
第二篇 发酵机制
第 五
3.CO2固定
章 实验表明:草酰乙酸靠CO2的固定来补充; 已发现的途径有二条:
氨 基 PEP + CO2 + GDP PEP羧化酶 草酰乙酸 + GTP
酸 发 酵 机 制
CO2
酸丙 酮
苹果酸酶 酸 苹 苹果酸脱氢酶
草
果
酰
CO2
乙 NAD+ NADH+H+酸
酸
Mg2+ 羧化酶
发
酵 机
COOH-CH2CoA + ADP + Pi(丙二酰CoA)
制 生物素是羧化酶的辅酶,促进脂肪酸合成,
再合成磷脂。
第二篇 发酵机制
第 选育生物素缺陷型菌株
五 限制外源性生物素供应 抑制不饱和脂
章 (适量 ~ 贫乏)
肪酸合成磷脂
氨
↓ 磷脂↓
基
↓
酸
细胞膜结构不完整
发
↓
酵
细胞膜对谷氨酸通透性↑
氨 控制磷脂的合成
基 酸
使细胞膜受损(如表面活性剂) 青霉素损伤细胞壁,间接影响细胞膜
谷氨酸发酵
乳酸菌。
5.麦汁预冷却和冷却
预冷却:分离煮沸过程中产生的热凝固物。
回旋沉淀槽是最常用的预冷却方法。
冷却:通过麦汁冷却器,迅速冷却至发酵所
需的温度,同时析出冷凝固物(指温度在70℃以 上为溶解状态,但降至70℃以下开始析出的物质 )的过程。
五、啤酒发酵工艺
。
接种 试管倾斜放置等斜面凝固 超净台 开启三十分钟后,通风5分钟后方可进行操作。 从冷冻的菌体中用接种针挑取一定的菌种 ,Z 字型接种到试管斜面
上。
一、谷氨酸菌种的制备
培养 将试管放入28度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天注意观察记录。
扩大培养 斜面生长大约三天左右。菌种开始长出,然后接种到250ml锥 形瓶液体培养基中 ,28℃ 150转 摇床培养。
麦芽粉 ,比例为4g麦芽粉对应10ml麦芽汁,保证麦芽汁浓 度在8~12。。将麦芽粉和水混匀, 在电炉上加热至 70℃保 持半小时左右。静置取上清液, 加入2%琼脂粉,加热煮 沸,搅拌均匀。 灭菌
• 将培养基液分装入 若干个试管中,注意不能超过试管体积 的三分之一,然后用绵花塞住。放入高压灭菌锅 121℃、 20分钟灭菌处理。
2. 糖化制成麦汁
糖化:利用麦芽所含的各种水解酶,在适宜的条
件下,将麦芽中不溶性高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 、半纤维及其中间分解产物),逐步分解成低分子 可溶性物质的过程。
过程包括:淀粉分解、蛋白质分解、B-葡聚糖分
解、酸的形成和多酚物质的变化。
3.麦汁过滤
目的:糖化结束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将
糖化醪液中的原料溶出物和非溶性的麦槽分离, 以得到澄清的麦汁和良好的浸出物收得率。
啤酒中所含的成分很多,除水外,还有其它近 600种成分,其中主要有: 1、酒精 2、浸出物 3、二氧化碳 4、挥发性成分
谷氨酸摇瓶发酵.
谷氨酸摇瓶发酵生物工程xxx xxx xxxxxxxxx摘要根据谷氨酸的发酵机理,本实验通过摇瓶补料发酵生产谷氨酸,并对发酵过程中产谷氨酸量、发酵液OD值、残糖量进行连续的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四瓶发酵培养基中,只有添加有玉米浆的发酵培养基产谷氨酸,另外3瓶以酵母膏代替玉米浆成分的发酵液都不产谷氨酸。
关键词:谷氨酸发酵摇瓶培养前言1.1 谷氨酸发酵机制在谷氨酸发酵中,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有三种:(1)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2)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谷氨酸的合成主要途径是α—酮戊二酸的还原性氨基化,是通过谷氨酸脱氢酶完成的。
α—酮戊二酸是谷氨酸合成的直接前体,它来源于三羧酸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中间代谢产物。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如下图1所示,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
图1 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当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则转为乳酸发酵。
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1.2 谷氨酸生产菌种的选择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散枝短杆菌、黄色短杆菌、噬氨短杆菌等。
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等。
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为球形、短杆状和棒状,不同形状芽孢,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生产谷氨酸。
本实验选择天津短杆菌来摇瓶发酵生产谷氨酸。
1.3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产生菌种的特性、生物素、发酵温度、pH值、通风和发酵产生的泡沫都是影响谷氨酸积累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生产中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发酵初期,菌体生长迟滞,约2~4h后即进入对数生长期,代谢旺盛,糖耗快,这时必须流加尿素以供给氮源并调节培养液的pH 值至7.5~8.0,同时保持温度为30~32℃。
《谷氨酸发酵机制》课件
谷氨酸发酵的重要性
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和生物制药。 通过发酵的方式生产谷氨酸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谷氨酸发酵的步骤和机制
1
底物预处理
通过酸、碱或酶法对底物进行处理,提高底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2
发酵菌种的选取
选择耐受酸碱环境和高温菌株,以提高发酵的效率。
高效产量、低成本、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2 挑战
产物纯度、酸碱环境要求、底物来源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继续研究和改进。
结论和展望
谷氨酸发酵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制造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 究和发展将围绕提高发酵产量、改进底物处理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方面展开。
谷氨酸发酵的应用领域
食品工业
谷氨酸在多种食品中被用 作增味剂和调味料,例如 速溶面、方便面和火锅底 料。
医药工业
谷氨酸可以作为药物的原 料,用于制造钙镁谷氨酸 功能性化合物,如生物降 解塑料和动物饲料添加剂。
谷氨酸发酵的优势和挑战
1 优势
《谷氨酸发酵机制》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谷氨酸发酵的机制,探讨其背景和重要性,并深入解析其步骤 和影响因素。同时,我们将探讨谷氨酸发酵的应用领域,以及该过程的优势 和挑战。最后,我们会进行结论和展望。
发酵的定义和背景
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质, 例如糖类和氨基酸,生产活性化合物。发酵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工 业。
3
发酵条件的调控
管理发酵容器的温度、pH值和氧气含量,以优化菌株的生长和代谢过程。
发酵条件和影响因素
• 温度:合适的温度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酶活性。 • pH值:控制pH值可以影响底物的离解度和菌株的代谢途径。 • 氧气含量:调节氧气含量可以影响发酵产物的产量和质量。 • 营养条件: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代谢。
glu调节
化学控制法
2)添加表面活性剂或饱和脂肪酸
使用生物素过量的糖蜜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通过添加 作用机制: 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是高级饱和脂肪酸及其亲水聚醇 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作为抗代谢物对生物素有拮抗 酯类,同样能清除渗透障碍物,积累谷氨酸。 作用,通过拮抗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导致磷脂合成不足,结 果形成磷脂不足的细胞膜,提高细胞膜对谷氨酸的渗透性。 关键: 必须控制好添加表面活性剂、饱和脂肪酸的时间与浓度
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方法:
1、化学控制法 1)生物素缺陷型
谷氨酸发酵机制
通过控制发酵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达到控制磷脂、细胞膜的形成或阻 碍细胞壁正常的生物合成,使谷氨酸生产菌处于异常的生理状态,以解除 细胞对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障碍。
作用机制: 生物素作为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酶乙酰 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磷脂的 合成。当磷脂合成减少到正常量的一半左右时,细胞变形, 谷氨酸向膜外漏出,积累于发酵液中。 控制的关键:亚适量控制生物素
化学控制法
4)甘油缺陷型
作用机制:
甘油缺陷型不能合成-磷酸甘油和磷脂,必须由外界供给 甘油才能生长;在甘油限量供应下,由于控制了细胞膜中与 渗透性有直接关系的磷脂含量,使谷氨酸得以积累。
控制的关键: 必须控制添加亚适量的甘油或甘油衍生物
以上都是通过控制磷脂的合成,导致形成 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细胞膜
化学控制法
3)油酸缺陷型
作用机制:
油酸缺陷型菌株丧失了自身合成油酸的能力,也即丧失 脂肪酸合成能力,必须由外界供给油酸才能生长;油酸含 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磷脂合成量的多少和细胞膜的渗透性; 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量减少到正常量的一半左右时, 细胞变形,谷氨酸分泌积累于发酵液。 控制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谷氨酸发酵中细胞膜渗透性的控制
一、细胞膜的结构
谷氨酸发酵的关键在于发酵培养期间谷氨酸产生菌细胞 膜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异性变化。
二、控制细胞膜渗透性的方法
根据细胞膜的结构特征,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 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通过控制磷脂的合成来控制细胞膜通透性; 一类是通过控制细胞壁的合成间接控制细胞膜通 透性。
三、氮代谢的调节
• 控制谷氨酸发酵的关键之一就是降低蛋白质的合 成能力,使合成的谷氨酸不去转化成其他氨基酸 和合成蛋白质。生物素亚适量时,几乎没有异柠 檬酸裂解酶活力,琥珀酸氧化力弱,苹果酸和草 酰乙酸脱羧反应停止,完全氧化降低,ATP量减 少,蛋白质合成停滞,在铵离子适量存在时,菌 体积累谷氨酸。 • 生物素充足时,蛋白质合成增强,谷氨酸减少, 谷氨酸通过转氨作用生成其他蛋白质。
生物素对糖代谢的调节与能荷的调节是不同的,能 荷是对糖代谢流的调节,而生物素能够促进糖的 EMP途径、HMP途径、TCA循环。 在糖代谢中,生物素能催化脱羧和羧化反应。糖代 谢中依赖生物素的特异反应有:丙酮酸转化成草酰乙 酸;苹果酸转化为丙酮酸;琥珀酸与丙酮酸的互变; 草酰琥珀酸转化为a-酮戊二酸。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第一节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第三节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细胞膜渗透性 的控制
第一节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糖酵解作用(EMP途径) 戊糖磷酸途径(HMP途径) 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乙醛酸循环(DCA循环) 丙酮酸羧化支路(CO2固定反应) a-酮戊二酸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这6条途径之间 是相互联系和相 互制约的。
第二节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一、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黄色短杆菌中谷氨酸的代谢调节机制
• 1.优先合成 柠檬酸、谷氨酸
•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调节
• 3.柠檬酸合成酶的调节
• 4.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调节
• 5. a-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调节
• 6.谷氨酸脱氢酶的调节
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的区别:反馈阻遏是转录水平的调节, 产生效应慢;反馈抑制是酶活性水平调节,产生效应快。
(二)控制谷氨酸合成的重要措施
1.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即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 微弱。 2. 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3. 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高
方法: 生物素亚适量 添加表面活性剂、高级 饱和脂肪酸或青霉素等
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
油酸缺陷性、甘油缺陷性等突变株
(三)乙醛酸循环的作用
1. 控制磷脂的合成
通过控制发酵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达到控制磷 脂合成的目的,从而控制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导致 形成磷脂合成不足的不完全的细胞膜,使谷氨酸产 生菌处于异常的生理状态,以解除细胞对谷氨酸向 胞外渗漏的渗透障碍。
• 2.生物素对CO2固定反应的影响
生物素是丙酮酸羧化酶的辅酶,参与CO2固定反 应,据报道,生物素大过量时(100µ g/L), CO2 固定反应可提高30%。
• 3.生物素对乙醛酸循环的影响
乙醛酸循环的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 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受葡萄糖、琥珀酸等阻遏,受 醋酸诱导。以葡萄糖为原料发酵生产谷氨酸时,通 过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几乎看不到异柠檬酸裂解酶 的活性。
二、糖代谢的调节
(一)能荷控制
•
能量生成代谢系的调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结:
• 生物体内生物合成或其他需能反应加强时, ATP→ADP、AMP,能荷降低,激活降解,抑制 合成;
• 能荷高时, ADP、AMP → ATP,抑制糖原降解、 糖酵解、TCA,激活合成。
(二)生物素对糖代谢速率的调节
• 1.生物素对糖代谢速率的影响
• 总结:
在菌体的正常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
谷氨酸合成过量时,谷氨酸抑制和阻遏谷氨酸脱氢酶的活
力、阻遏柠檬酸合成酶催化柠檬酸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合 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天冬氨酸抑制和阻遏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一、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
1.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H2O
还原氨基化为主导性反应
2.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
3.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反应
a-酮戊二酸+谷氨酰胺
2谷氨酸
二、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理想途径
由1mol葡萄糖发酵可以生成1mol谷氨酸,理论糖酸 转化率为81.7% 。
(3) 糖酸转化率 按理想途径进行发酵,即四碳二羧酸100%通过 CO2固定反应供给,理论糖酸转化率为81.7%。
如果CO2固定反应完全不起作用,通过乙醛酸循环供给四碳 二羧酸,理论糖酸转化率为54.4%。 3C6H12O6 2C5H9O4N
实际生产中,因发酵条件控制、菌体形成、微量副产物、生物 合成消耗的能量等,消耗一部分糖,实际糖酸转化率处于 54.4%和81.7%之间。
三、 谷氨酸发酵的代谢途径
(一)谷氨酸发 酵的代谢途径
EMP途径
HMP途径
TCA循环
DCA循环
CO2固定反应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1)葡萄糖首先经EMP和HMP两个途径生成丙酮酸。生长 期:HMP 占38%,产酸期: HMP约占26%。 (2)生成的丙酮酸,一部分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作用下 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另一部分经CO2固定反应生成 草酰乙酸或苹果酸,催化CO2固定反应的酶有丙酮酸羧化 酶、苹果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3)草酰乙酸与乙酰辅酶A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作用下, 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在顺乌头酸酶的 作用下生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再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作 用下生成a-酮戊二酸。 (4)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作用下经还原氨基化反应 生成谷氨酸。此代谢途径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