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4.《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的《劝学》中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最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释了学与思的关系。
7.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 子只有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1.《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2.《劝学》中,作者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中的“假于物”在文中分别是
1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3.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荀子·劝学》中以在顺风中呼喊为喻,形象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高自己的道理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声音并没有加大,“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情境默写4月11日早读任务1《劝学》(《荀子》)第一组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用《劝学》中的句子作答) 5.《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第二组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4.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第三组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

《劝学》《师说》《沁园春》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一)

《劝学》《师说》《沁园春》情景式默写答案(高一)

《劝学》【参考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4.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7.学不可以已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5.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参考答案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6.择其善者而从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9.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沁园春·长沙》答案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心求索,体现了本篇的中心。

2.在《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劝学》情景式理解性默写+课文重点+高考真题

《劝学》情景式理解性默写+课文重点+高考真题

取之于(从)蓝,而(表转折,然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却)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

輮(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曲(弯度)中(合乎)规(圆规)。

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然(这样,成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故(所以)木受绳(经受墨线比量)则直,金(金属制的刀剑)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格外注意“砺”的偏旁是“石”,右边是“厉”)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并且,而且,表递进)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乎(相当于“于”,对)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并且,而且,表递进)行无过矣。

3、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曾经)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大,成语“疾风知劲草”)也,而闻者彰(清楚,成语“欲盖弥彰”)。

假(借助,利用,成语“狐假虎威”)舆(车)马者,非利足(脚走得快)也,而致(到达,注意与下文“至千里”的区分,口诀“有车有马有反文,无车无马无反文”)千里;假(借助,利用)舟楫者,非能(善于)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假(借助,利用)于物(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起,成语“兴风作浪”)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人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

故不积跬(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格外注意“跬”的偏旁是“足”,与走路有关)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成江海。

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

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式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境式默写26题及答案1.荀子在《劝学》中,引用君子的话,开门见山,提出要不断学习的中心论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8.《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含答案)
一、听从老师的建议
1.像水龙头一样保持知识流动不停!
2.学业是一道难关,没有实力和毅力很难跨过去。

3.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好好预习,定期复习。

4.看书使用方法:带着问题去读、留意重点词和句子。

5.学会用全称和缩写交替命名、让记忆更深刻。

6.交作业前,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经过“拔草”工作。

答案:
1.像水龙头一样保持不断学习
2.学业是一道难关
3.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好好预习,定期复习
4.看书使用方法:带着问题去读、留意重点词和句子。

5.学会用全称和缩写交替命名、让记忆更深刻
6.交作业前,检查自己的作业有没有经过修改和完善工作
二、远离网络游戏
1.你会沉溺于游戏中,错失珍贵学习时间。

2.鼓励你远离网络游戏,多关注学业和兴趣爱好。

3.不要让游戏成为你生活的全部,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答案:
1.你会沉溺于游戏中,错失珍贵学习时间
2.鼓励你远离网络游戏,多关注学业和兴趣爱好
3.不要让游戏成为你生活的全部,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三、规划未来
1.真正的自由是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2.对未来的规划有助于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3.明确职业方向,选择与之匹配的学科和课程,尽早准备。

4.相信自己,用勤奋和聪慧迎接未来的挑战。

答案:
1.真正的自由是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2.对未来的规划有助于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3.明确职业方向,选择与之匹配的学科和课程,尽早准备
4.相信自己,用勤奋和聪慧迎接未来的挑战。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共17页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共17页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

劝学 情境默写含答案。

劝学情境默写含答案。

1、《荀子·劝学》通过多个比喻来说明,只要君子广泛研究并每天反省自己,就能做到“明知逐足无过矣”;同时,通过四组比喻,说明外在环境只是善于利用的工具。

2、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行路设喻来反面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___认为,即使整日思考,也不能与登高眺望相比,因为后者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视野,类似于提起脚后跟眺望,只有放眼远方才能看到更多。

4、在《劝学》中,___以设喻引出“木受绳则直,___则利”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成为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君子。

5、《荀子·劝学》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___《师说》中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都强调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

6、___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是通过后天广泛研究和不断改造获得的。

就像“金”要锋利,需要不断磨砺一样,人要成为“明知逐足无过矣”的君子,就要不断研究和自我反省。

7、在《劝学》中,___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的设喻,引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观点。

8、《荀子·劝学》中提到,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挟土而行,腹中黍稷”,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9、___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研究来提升自己,这体现在“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明明德于天下”和“不惟不知之,且不知不知之,故自为之,谓之‘君子至于如水之至于下,道至于简,齐至于侈’”这两句话中。

10、___在《劝学》中说:“学不可以已,青春不可以再得”,强调了终身研究的重要性。

11、在《劝学》中,___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不知其极也”,是因为火烤使它弯曲了。

12、在《劝学》中,___用蚯蚓和蟹行的比喻来说明,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而用心浮躁则会失去机会。

劝学情景默写(附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附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

2. 荀子《劝学》中,“,”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2015张掖市高三4月诊断)性的两句是“,”。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015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模拟5)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 。

(2015运城二模)6.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7.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9.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君“绝江河”者却非“能水来证明”:1. 在《荀子?劝学》中用“致千里”者却非“利足”、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原创)2. 荀子《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雕刻,即使是金属和玉石也能在上面刻出图案。

(原创)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15张掖市高三4月诊断)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015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模拟5)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

劝学情景式默写带答案

8-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9.-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 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10.-有时作 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 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11.《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 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思想一致。-1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 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 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 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5.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通过“木”于“金” 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I-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18苟子 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 过矣-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20、古代诗文 ,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详全含答案)

高中必背课文14篇之《劝学》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以行路为喻,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6.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

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

8.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9.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10.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与之相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

”的观点。

2、《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荀子劝学》中说“ 青,,。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5、《荀子劝学》中“ ,。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 ,。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两句是“ ,。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10、《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

”1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

”14、《荀子劝学》中“ ,。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重要任务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1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一】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

”5.“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_______”。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附答案

高中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题(一)《劝学》1。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

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 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逍遥游》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

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5.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6。

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三)《师说》1。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教学教材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教学教材

《劝学》情景默写题及答案《劝学》情景默写答案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2. 《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 《荀子劝学》中说“青,,。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5.《荀子劝学》中“,。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10.《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14.《荀子劝学》中“,。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重要任务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劝学》挖空训练和情景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劝学》挖空训练和情景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劝学》挖空练习和情景式默写练习及答案一、挖空练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之所学..()而思矣,不如须臾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至千里;不积..(),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情景式默写1.【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3.【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高考64篇《劝学》情景默写及答案
,,。
3.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
4.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 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 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
答案: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4.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
的两句是:“,<
5.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 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答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情境默写4月 早读任务
1《劝 学》(《荀子》)
第一组
1.在《劝学》 中,“,
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 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 升 自 己 的 两 个 句 子 是 : “
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
4.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君子 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第二组
1.荀子在《心论点的两句是:
,。
2.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情景默写答案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的观点。

2. 《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3. 《荀子劝学》中说“青,,。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劝学》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5.《荀子劝学》中“,。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6.《荀子劝学》中强调“,。

”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7.《荀子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8.《荀子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且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两句是“,。


9.《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10.《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在《荀子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
“,。


11.《荀子劝学》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12.《荀子劝学》的作者把他曾在下平地上抬起脚后跟往远处看与登上高处住远处看两相比较的句子是“,。


13.《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连设四喻展开论证,第一个比喻是“,,。


14.《荀子劝学》中“,。

”两句,说明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重要任务罢了。

15.《荀子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原因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16.《荀子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17.《荀子劝学》中指出,如果“,。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1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说:“,。


19.《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20. 《荀子劝学》中用博喻的方式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中用雕刻作比来正面说明坚持作用的句子是“,。


21. 《荀子劝学》中用“蚯蚓”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
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

”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劝学》情景默写答案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