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张弛有度,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张弛有度,创造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作者:张荣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3期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它有自己的律动魅力。
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努力打造张弛有度、富有节奏美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张弛有度节奏美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艺术殿堂,是传递文化知识和生活感悟的靓丽舞台。
它充盈着生命的灵性,跃动着交流的节奏,洋溢着情感的氛围。
而它的节奏,宛如我们生命的律动,可以调节教学的进度,使教学活动张弛有度,从而创造语文课堂的节奏美。
在教学中把握准张弛之间的分寸和时机,是一种教学的智慧,一种教育的艺术,需要教师独具慧眼,用心体会,更需要教师的良好语文教学素养作支撑。
如何达到此境界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实践。
一1.导入要慢,初读要快。
导入是新旧知识板块间的过渡,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主,先扶后放,循序渐进,不应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上,要简洁明快,达到效果即可,不能拖沓累赘,纠缠不清,时间以3—5分钟为宜。
细细品味每一位名师的课堂,他们在教学导入环节都是匠心独具,精心预设教学情境,引发阅读期待,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的。
初读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应注重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和归纳概括能力,引领他们迅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思想,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品鉴作者的语言风格。
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快节奏教学,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甚至对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迟钝感和惰性心理,做到积极有效地学习,解决教学重点。
2.研读要慢,练习要快。
研读是在初读基础上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它往往涉及文本的语言内涵、修辞手法及文本难点探究。
笔者认为在教学时适宜放慢速度和节奏,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时间。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把握节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
的却是应试教育 ,一些 历史课 堂依然充斥 着死记硬 背和 枯燥乏味 , 严重缺失人文关怀。
有 效 教 学 理 论 认 为教 学 就 是 要 使 学 生 掌 握 知 识 、 习
《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全一册 “ 前言” )
综上所述 , 从有效教学 的视 角重新审视 比较法教学 ,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依然充满活力 ,它在 中学历 史课堂教学 的广泛运用 ,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以及
清“ 社会 主义( 公有制 和 ) 计划 经济的优越性 ” 由于权力 : 高度集 中,国家可以集 中力量进行全局性 、战略性 的建 设, 其计划性 、 指导性使社会 主义生产 避免 了资本 主义生 产不可避免的盲 目性 ; 而进行 “ 改革与调整” 说是要让学生学习他们严谨 勤 奋的治学精神 , 树立正确 的学 习态度和价值观 ; 过对 玄 通
母筹
—兰 兰兰 奎 三 釜 _ 兰 蓦 釜 兰兰 基 一
_ 定笔 呆堂
/
在教学过程 中富有美感 的有规律 的变化 。语 文教师应依
文 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 学生产生情绪 、 使 情感 上的摹
仿, 在心 中激起相应 的感情 , 大大增强接受 的效果。 第二 , 掌握灵活 多变的教 学方式
得技能 、 发展智力 、 成态度和相应 的品质 。 形 有效教学也
十分强调质量意识 , 但是反对 以牺牲情感 、 态度 和价值观 主体建构知识体 系 , 发展学 生的智能 、 情感 、 态度 和价值 教育为代价换取用阿拉 伯数 字体 现出来 的所谓 “ 质量 ” 。
历史教学方法是实现历 史教学 目标 、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的必要工具和手段。 实践证明 , 比较法教学对 于实现情感 态度价值观 目标也有独特 的价值。 比如 , 在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 战” 一课时 , 笔者就 引导 学生将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纵 向比较 , 一方面 , 固 巩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课程教育研究 语法词汇 ·200· 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between,behind,in front of 等,当学到under 时,这样学生钻到讲台下,短短几分钟内的游戏表演后,学生就掌握了这些单词,并熟练地运用到句子中。
这样暂时的新鲜感将能转变为较稳定的学习兴趣。
2、激励性教学。
争先好胜、表现欲强是初中学生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老师常常用组织竞赛和方式进行单词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链环式教学。
随着语言教学的逐步发展,词汇量的逐步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采用链环式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帮助。
如教形容词的位置用法,还可联想其反义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可以学到单词的全貌,较快地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运用这些单词的能力。
二、加强指导学习方法 1、感官记忆。
背单词时反复出声读单词几遍,并一边读一边写,声音形象一并传到大脑中,记忆就清晰多了,这样记忆单词就能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
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比单一的视觉识记深刻得多,记得也牢靠。
2、分类记忆。
用分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单词,如按学习用品、动植物、人物、食物、交通工具等分类;把一周的名称、月份的名称以及其他表示时间的名词归在一起;把同音异义词和一些易混淆的词如know、now 等经常归类对比,以加深印象。
3、图表记忆。
图表记忆可用于结构规则的记忆,在教学中,应常指导学生将名词的复数变化,动词的第三人称变化规则列在一起;形容词和副词的规则的比较级和不规则的形式均制成一张表;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也列成一份简表,这些图表便于学生查找对照,一些易混淆的词尾变化就一目了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强化了对词汇的记忆。
4、运用记忆。
记忆的重要意义在于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单词放在词组里,融进句子里去记,引导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句子。
语文教学中的“反刍”艺术
语文教学中的“反刍”艺术作者:祝善娥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2年第10期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语文考试的阅读量不断加大,题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快节奏、高强度、大容量的教学风格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唯一的选择。
这种不断追赶教学进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老师们因此身心俱疲。
而反观学生考试答题的状况,可谓“年年岁岁错相似”,每一届学生易犯的错误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甚至同一学生面对同一类题仍有反复“栽跟头”的现象。
何以至此?笔者以為,我们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少了点儿“反刍”思维、“反刍”艺术。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刍双向奔赴“反刍”又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后,经过一段时间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而教学中亦有“反刍”,它是指教师或学生以自己的教或学为思考的目标,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表现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进而查找差距,或肯定支持进而继续强化,或否定修正进而重新思索,以便在下次的教学实践中能取长补短,进而逐渐提高自身教或学的效果。
将吸收的教学知识反复咀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点和动物的反刍十分相似。
所以,“反刍”思维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反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经是国际上教师培训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师与生,只有同时具备“反刍”思维,才能真正让语文成为一门课堂艺术,这也是师与生的一场“双向奔赴”。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句话高度折射出“反刍”习惯对于中学老师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
一名合格直至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教学成长过程必然离不开教学的“反刍”,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上课后的教学反思,方可成就真正优秀的教师。
因此,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务必深入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反刍”?下面笔者以曾经执教的《指南录后序》一文为例,简要进行两方面的阐释。
语文教学中的节奏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节奏艺术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劳永逸。
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充满特色的节奏变化。
教学内容上有详略,速度上有快慢,语调上有高低,环节上有松紧,这就是课堂节奏。
掌握节奏变化,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课堂节奏艺术。
语文课堂尤其如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把握节奏,引导学生达到高标准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和尝试:1、讲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
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
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
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
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渐》要“渐”上——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谈 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 节奏 艺术
画 邓冬梅
子恺 先 生 的 《 渐》 , 是 一 篇富 含 哲 理 的 议 论 体 散 文 . 用语多文言词 , 用 一 堂课 来 吃 透 文 本 . 还 是 有 一 定 难 度
的. 因 此 课堂 的重 点 应 放在 对 文 本 的 解 读和 哲理 性 浯 句 的领 悟 上 。 新课 标 也 要 求我 们 : 读透 文 本 。 先带 领 学 生理 清 文 章 的思 路 : 作 者 是 从 人 生阶 段 、 人生 境 遇 、 自 然社 会 三 个 方面 先 说 明 了 万 事万 物 都 是 靠 “ 渐” 的助 力的 . 接 下
曾 听 过 一 节 语 文 公 开 课 ,一 位 老 师 主 讲 丰 子 恺 的
《 渐》 。他 首 先 以丰 子 恺 先 生 富 有 童趣 的漫 画 入 手 . 接 着
给 学 生 三 分 钟 的时 间 看 课 文 , 然后提出问题 : 如 文 章 每
来道出了“ 渐” 的作用是“ 用 每步 相 差 极 微 极 缓 的 方 法 来 隐 蔽 时间 的过 去 与 事物 的变 迁 的痕 迹 . 使 人误 认 为其 为
1 . 语言 节奏 艺 术
教 师 可通过 教学 语 言 的轻 重 高 低 、
疾 徐 张 弛 来 提 高 学 生 的 注 意 力 教 师 教 学语 言 的 美 . 一 方 面 来 自 表达 的 准 确 、 恰 当和 生 动 . 另 一 方 面 则 来 自对 教 学 语 言 速 度 的快 慢 、 节 拍 的强 弱 等 的把 握 , 以 及 句 子
i I i 大 语 文 论 坛 ・ 教 学 一 线
点, 收 放 自如 , 推 进合理 , 凸显 l 丰辅 、 层次和 章法 , 激 发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琐议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劳永逸。
必须有相对的稳定的充满特色的节奏变化。
教学内容上有详略,速度上有快慢,语调上有高低,环节上要有松紧,这就是课堂节奏,掌握节奏变化规律,合理调整好节奏,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课堂节奏艺术。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合适的节奏,引导学生到达高标准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和尝试。
1.调控教学语言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多么大。
在这一方面,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谓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另一方面指语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力度的大小等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语言所带来的鲜明的节奏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一项专门研究声音刺激的生理学研究证明,大脑神经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皮层的堂教学语言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抑有效制状态而出现反复兴奋。
如何地调控好课。
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应采取慢语速、强音量,以达到声声入耳、字字清晰的效果;如果是浅显的内容,应快语速,轻音量,如蜻蜓点水、润物细无声。
表现急切、兴奋、激昂、慷慨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如《安塞腰鼓》。
表现宁静、安详、沉郁、悲凉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余光中的《乡愁》。
有时同一课内容也会有多种语速、语调、音量,如《安塞腰鼓》的最后语速显然放慢,语调深沉,余味悠长。
小说的朗读还要注意不同人物说话的语调,音质不同,如果表现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定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接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2.讲究教学方式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心理学理论曾强调,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其艺术性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其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体现课堂的艺术性。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下面从常规教学的几个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导语的艺术性一节课的导语非常重要,好的导语能一下子抓住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或造成悬念吸引学生,那么导语如何设计。
1. 过渡性引导。
课与课之间都有过渡的过程,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每节课都是下节课的基础。
上课时应该承上启下,总结上节课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不让学生感到突然,有些学科也可通过对过去学过的而且与本节讲授的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回顾,,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使已经学过的只是在学生头脑中再现,使其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感到困难。
2.通过自己的阅历或生活引入。
对于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或自然现象,有时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撷取生活、工作中的或自然现象中一些恰当的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3.直观法引入。
可利用图表作直观的展示、精略的概括内容,直接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其兴趣。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提问很重要,可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1.创设温馨的气氛,是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前提。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也可以消除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恐惧心理,学生自然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语言亲切。
当学生因心理、知识、语言或思维诸方面的障碍,很难确切回答问题,教师绝不能冷眼旁观,让学生难堪,更不能讽刺挖苦,而应及时启发诱导,理顺其思路,给学生圆满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课程教育研究 综合理论·248·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刘亚云(吉林省柳河县凉水中学 1353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48-01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可谓是促进教师授课与学生受教良好互动的最佳切入点。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介入,不但可以转变学生对语文枯燥学习的陈旧观念,还重新燃起了对语文学习和探究的激情,让整个语文学习充满艺术气息。
注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提升,不仅能让教学技术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还能丰富教学元素的新颖化和多元化,让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之材”。
真正褪去应试教育封闭化、模式化、死板化的教学硬壳,最终让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来融化大家,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独立思考、亲身历练以及释放本性小宇宙的那份炽热之情。
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的引入、探究、展现和升华进行自我观念的探讨和分析。
一、注重导入艺术情境艺术的导入让语言、事物、环境、氛围等一系列的课堂元素发生了质地的变化,换而言之,即教师用一种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的开展,从而让学生在情境环节的推动下顺理成章的爱上语文课堂并积极的投身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进行《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时,老师可预先搜罗一些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视频,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课堂上进行音乐风光的播放,让学生们被天然美的大自然气息所吸引,进而老师可进行《山中访友》一文的导入,让学生们和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等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意境美。
通过这样的艺术情境导入法,一方面通过视频情境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和见闻,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景色艺术气息的探究,另一方面,还为课堂美文教学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节奏的变化中拨响情感之弦——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课例评析
一切艺术的灵魂在于其固有的节奏,同样,语文教学因其独特的教学节奏彰显出语文的生命力。
所谓语文教学节奏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速度、密度、难度、强度、焦点和热情程度等规律性变化”,是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对立统一。
因而,如何协调教学节奏以实现师生情感参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
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精准把握点面、动静、收放、张弛等多对矛盾关系,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在引导、点拨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生发自我情感。
在此,教学节奏的张力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借助点面相成生发情感点与面往往是相对而言的,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位置类似于重点语词在句中的位置。
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尤其重视点面的相互关系,将重点语段作为两对点面关系的联结点,通过步步深入、层层剥离的方式,带领学生揣摩重要语词背后的情感意蕴。
这种聚焦的方式既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线,同时点面呼应、相互关照,又避免教师因关注局部后产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失度。
因此,以点面相成的方式梳理情感脉络,把握主要情感,成为学生情感生发的基础。
王老师通过提问“拿到钱的‘我’应该激动、兴奋才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要语段。
①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了,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忙碌机械状态……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四个句子分别对应广角镜头、慢镜头、快镜头和特写镜头。
整堂课围绕四个镜头分成四个教学板块,每一板块的教学紧扣重要语句展开。
而在重要语句的分析上,王老师同样抓住重要语词。
第一处中“震耳欲聋”反映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王老师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假如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反应?”“母亲能离开吗?”“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辛酸,从而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节奏的变化中拨响情感之弦——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课例评析
在教学节奏的变化中拨响情感之弦——特级教师王崧舟《慈母情深》课例评析作者:顾佳莹肖菊梅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0年第12期顾佳莹肖菊梅一切艺术的灵魂在于其固有的节奏,同样,语文教学因其独特的教学节奏彰显出语文的生命力。
所谓语文教学节奏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速度、密度、难度、强度、焦点和热情程度等规律性变化”,是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对立统一。
因而,如何协调教学节奏以实现师生情感参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
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精准把握点面、动静、收放、张弛等多对矛盾关系,借助听说读写等方式,在引导、点拨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生发自我情感。
在此,教学节奏的张力得到很好的展现。
一、借助点面相成生发情感点与面往往是相对而言的,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位置类似于重点语词在句中的位置。
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王崧舟老师尤其重视点面的相互关系,将重点语段作为两对点面关系的联结点,通过步步深入、层层剥离的方式,带领学生揣摩重要语词背后的情感意蕴。
这种聚焦的方式既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情感主线,同时点面呼应、相互关照,又避免教师因关注局部后产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失度。
因此,以点面相成的方式梳理情感脉络,把握主要情感,成为学生情感生发的基础。
王老师通过提问“拿到钱的‘我’应该激动、兴奋才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要语段。
①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③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了,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忙碌机械状态……④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四个句子分别对应广角镜头、慢镜头、快镜头和特写镜头。
整堂课围绕四个镜头分成四个教学板块,每一板块的教学紧扣重要语句展开。
而在重要语句的分析上,王老师同样抓住重要语词。
把握课堂节奏 打造魅力课堂
把握课堂节奏打造魅力课堂作者:朱旭红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作为一门艺术,教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节奏。
一节课通常都会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四个阶段,如果我们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就不能显示出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变化的节奏,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
节奏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适宜的教学节奏,可以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当的教学节奏,则会是教学的内容表达得不充分,让学生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
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这样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
通过张与弛的错落,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
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
比如,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要做到“疏”,即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又不会太过松懈,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试论语文教学中表达语言的节奏艺术
试论语文教学中表达语言的节奏艺术作者:张丽菊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6期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其效果因人而异,一位经验丰富善于把握语调升降变化规律的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意注意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则会大打折扣。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艺术,现谈谈自己的拙见:1.调控教学语速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疾徐张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规律变化。
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节奏感鲜明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加强课堂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疾徐张弛呢?我认为主要应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或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有意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
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表达。
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
语文教学要讲节奏
语文教学要讲节奏黄厚江广义的节奏泛指规律的运动形式。
正如没有节奏就没有乐音只有噪音一样,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其运动形式知心朋友具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教学的行程节奏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如果平铺直叙,便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一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
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和教堂内容的详略取舍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
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便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巩固和小结。
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处理的时候,教学速度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略处理的时候。
二、学生的思维节奏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
首先要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的渐强。
优秀的老师上课,开头的问题总是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于不知不觉中煽情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强度的思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要注意强弱刺激的交替。
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节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化思维的形式,可以是形象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训练相结合,通常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
变化思维训练的形式也可以是发散思维训练和聚合思维训练相结合,求同思维训练和求异思维训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
这是每一个老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
”三、情感节奏语文课堂教学总伴随着一定的感情的流动。
可以说,无论哪种文体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地外现,使学生在感情的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节奏把握节奏是语言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文将从节奏的含义、节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把握好语言的节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节奏的含义节奏是音乐、诗歌、语言等艺术形式中,有规律地出现的时间间隔和音调的抑扬顿挫。
在语言中,节奏表现为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起伏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可以更好地传达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节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握好语言的节奏,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通过有节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学生可以通过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如何把握好语言的节奏1.语速的把握语速的快慢是语言节奏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语速。
一般来说,对于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可以适当放慢语速,而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可以适当地加快语速。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语速的起伏变化,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2.音调的把握音调的高低起伏也是语言节奏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状态,合理控制音调。
一般来说,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提高音调,而对于比较轻松的内容,可以适当地降低音调。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3.情感表达的把握情感表达是语言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表达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要巧用“停顿”艺术
语文课堂要巧用“停顿”艺术摘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锄头挖不了一口井”,因此,教师应根据讲授内容需要灵活巧妙地应用“停顿”艺术。
课堂中停顿,教师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最终使用语文课堂绽放光彩不停顿。
关键词:停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不停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锄头挖不了一口井”,做事急不得,语文教学亦如此,有些教师上课速度太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势必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降低学生听课兴致和效果。
因此,教师应根据讲授内容需要灵活巧妙地应用“停顿”艺术。
下面我根据本人教学体会,谈谈语文课堂中停顿的应用。
一、突然停顿,整顿纪律,有效教学1、课前停顿,稳定学生情绪一般来说,课前预备铃一响,学生应该迅速地回到教室并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工作,但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对课间十分钟情有独钟,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甚至有些同学还沉浸在其中,乐不思蜀。
如果我们教师上课铃一响立马上课,一些学生还没有找到课本,教师已导入新课,学生进入课堂角色慢了半拍,课堂难免就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情形。
“磨刀不误砍材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走上讲台,稍停片刻,用目光环视教室四周和全体学生,这样可以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借助停顿,唤醒学生注意中小学生课堂自控,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有的便开始自顾自地做起小动作。
对于这一点,教师可艺术地调节课堂节奏,比如,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唤醒起全体同学注意的同时,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或者走进其身边距离时,用相对凝视的眼神提醒,老师在注意他(她),请他(她)专注听课,最终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连续停顿,开阔思路,启发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教学中,教师如何教给孩子思考呢?最基本做法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学生的“脑袋”启动起来,并让学生的思维紧跟着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探析
节 含 蓄 深 沉 , 表 达 来 自内心 的歌 颂 , 倾 诉 了如 潮 的哀 思 。 既 又
③ 强调 心会 : 古人 读 书强调 “ 心会 ” 就是 在读 书 里提 倡认 真 思索 。 , 思索 的过程 就是 分 析解剖 , 去粗 取 精 , 消化 吸 收 的过 程 , 安 排 的 我 每一读 都 是 有 目的 的 、 计 划 的 , 这 四读 又 贯 穿 着 一 个 感 有 而
【 摘要 】 语文课 堂教学 时, 教师 的巧引 、 美读 、 情讲 , 都能够强而有力 的作 用于学 生的思想感 情 , 起着 潜移默化 的作用 , 这
种潜在 的作用 , 对年轻学生的人 生观的形成 , 又往往是根深蒂固弥久 而益坚 的。
【 关键词】 语文 ; 课堂 ; 教学 【 中图分类号】 G 3 . 633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0 179 O 押 韵节 奏 的过程 。美 读 教 学 有 这 样三 个 特 点 : 比 照感 悟 : 教 ① 我
最 近 , 读 了不少特 级教 师 的“ 堂实 录 ” 获 益匪 浅 , 拜 课 , 尤其 是 他们那 些风 趣生 动 、 易 亲切 、 人 心 智 、 平 启 催人 振 奋 的课 堂 艺 术 , 令人钦 佩 。同时 , 以我 二 十几 年 的教 学 实 践 , 以这 些 特 级 教 师 辅 的“ 课堂 实录 ” 我 体 会到 课 堂教 学 不仅 是 授 业 解惑 , , 而且 还 是 体 现一种 艺术 , 种艺 术就是 巧 引 、 这 美读 、 情讲 。
一
受 我 的巧妙 导引 , 且也 受 到 此时 氛 围 的影 响 了 , 以学 习 起来 并 所 也非 常 的投入 。正 是运 用 了巧 引 , 设 了情 景 , 学 生 迅速 地 进 创 使 入 了角色 , 达到 了事半 功倍 的艺术 效果 。 另外 , 生动 的小故 事 也 是一 种 很 好 导 引 , 高 学生 学 习 的兴 提 趣 , 快 的让学生 进入 课 文 的情 境之 中。如 : 较 在教 《 黄生 借 书 说 》
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象 ,面面俱到 ,而是通过教 师的精 密组织 、认真筛选实行数量 的控制 和质量 的追求 。
些 ,一次性过去 。 其三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控
别是语文教师 的课堂教学语言不 能 如一池静水 ,无波无澜 ,总是一个 腔调 ,一种语速 ,这会使学生的大 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从而严 重影响学 习情绪 ,而适时适度的语
律节奏之美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 学
13 4
提高单位 时间的教学效率 。
师道 ・ 教研 20 0 9年第 1 2期
我
效果 。
教
我
思
有以下三种方式 :① 语言 的互动互 控 。②表情 的互动互控。③动作的 互动互控 ,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 在教师 的组织 下有计划地进 行的 。 在课堂教学活动 中,教师和学生应 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 ,双方围绕着 同一课题 、同一 目标 ,以同样的节 奏进行。因此 ,教师对教学心理的 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 的原则。在
出重点 ,让学生明了每节课应掌握
的重 点 、有 针 对 性 地 进 行 教 与 学 。
学 习心理与接受能力 ,又要突出学 习重点 、突破难点 ,使学生学有所 获 。只有善 于调 控课 堂 教学 的节 奏 ,在有限的时间 内最大限度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师生 间 的情感交 流才能达到和谐共振 的高
水平 和年龄特点等确定 出单元的教
学 目标和课堂教学 目标 ,做出合 理
的 教 学 安 排 , 突 出 重 难 点 ,通 过
奏 的控制也应有所不 同。初一 、初
二 的节 奏 以 轻 松跳 跃 、循 序 渐 进 为
“ 向”控 制 ,使每个课 堂教学环 定
节 “ 川 归海 ” 百 。
如歌,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六大特质
如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六大特质作者:彭才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4年第05期一、恰切:如歌的语文教学“调式”(一)千课一面,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天下文章,或偏于说理,或偏于抒情;或重在叙事,或重在描摹。
如此,便有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便有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不同的体裁,不同的手法,传递不同的文味,彰显不同的风格。
我们岂能将不同的文章上成一个模样?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各具禀赋,各有天性。
所以,即使是同一体裁、同一手法,不同作者的文风文气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岂能置之不顾?有人说,上课的人是不变的,我哪能上出那么多种不同的语文?或许,我们可以从音乐里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听过《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一首著名的傣族乐曲,曲调悠扬,娓娓动听,让人不由联想起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联想起溶溶月光下云南阿妹的翩翩舞姿。
我们也应该听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那婉转悠扬的旋律可以在瞬间把我们带到新疆,带到那位维吾尔族姑娘身旁,倾听她对克里木、对祖国的爱恋。
可是,你要知道,这两首曲风迥异的乐曲,是出自同一个作曲家——“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之手。
同一作曲家,用他的两首曲子,一会儿把我们带到云南的凤尾竹林,一会儿又把我们带到新疆的葡萄架下。
作曲家究竟是靠什么法宝做到的?靠的是音乐的“调式”。
什么是“调式”?简单地说,它是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立的某种乐音组织结构形式。
各种调式各具表现力,可赋予音乐以一定的表情素质与不同的风格。
古希腊人就提出过这样的发现:E调安定,D调热烈,C调和蔼,B调哀怨,A调发扬,G调浮躁,F调淫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调式。
音乐家施光南正是因为准确把握了傣族与维吾尔族的不同风情,分别运用与之相配的民族调式,才创作出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乐曲。
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研究“调式”。
我们要准确分辨文章体裁,把说明文上成说明文,把议论文上成议论文;我们要敏锐关注文章写作手法,让学生从叙述里学习叙述,从抒情里学习抒情;我们还要细细琢磨不同作家的行文习惯与风格,让鲁迅成为鲁迅,让巴金成为巴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发表时间:2011-09-14T16:30:18.94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张延福[导读] 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张延福(湟中县共和镇中心学校青海湟中 811600)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
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
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
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
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
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
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
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
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
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
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
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
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
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
”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
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
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
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
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
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
如一位教师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
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
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
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
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
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
她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
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
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
然后,就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
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
”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
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
”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
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收稿日期: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