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这篇论文旨在分析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历史演变中日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唐日贸易往来。
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战期间的战争和侵略行为,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战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日本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日关系在历史上还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战争历史和领土争端。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和困难时期,如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崛起和199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争议。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在21世纪初开始改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经济合作等方式加强了交流。
二、现状当前,中日关系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经济上,中日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和日本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双边贸易出现了波动。
政治上,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领土争端和军备扩张等问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磋商和合作以维护稳定。
文化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和旅游合作日益增长。
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日本,两国学生交换也在增加。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未来发展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决策和努力,以及两国人民的智慧和诚意。
双方应继续加强高层交往和对话,增进互信和合作。
在经济领域,应继续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稳定增长,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合作。
在政治领域,应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历史争端和领土问题,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此外,两国的人文交流和文化交流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加强教育合作,开展更多的学生交流项目,促进两国年轻一代的友谊和理解。
总之,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但双方应本着和平、合作、互利的原则,加强沟通和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向着更加友好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日两国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并为亚洲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61012209 李元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
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
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
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
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
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
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
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
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
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
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
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
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
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
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
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
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
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
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
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
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
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
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
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
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
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
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
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
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
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
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
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
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摘要】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
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
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
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正文】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
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
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
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
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曾把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为做豆腐时加卤水。
至今在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
[论文]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也许是因为自身所学的专业原因,我对中日文化交流史和日本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兴趣。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一时之间自然难以说清道明。
在这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与日本也有过不少的摩擦和战争。
远的不说,明朝时期倭寇的掳掠曾经狂极一时,我东南沿海一带深受其苦。
还有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的种种暴行和南京大屠杀这一国人永难忘记的罪行,无不历历在目般的控诉着日本对我国人民的难以弥补的伤害。
可就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两国矛盾和“国仇”依然不能否定历史上很多次积极的交往和文明的传播及对两国千秋万代的重要影响。
就在这从古至今的漫漫交往中,我想谈谈我对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认识和想法。
就从两大事件来看待两国的交往:中日佛教艺术的盛行和“国书事件”。
佛教发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这种在当时被视为“蕃神”的外来宗教却在与日本原有的“国神”信仰碰撞与融合中扎根到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都知道接受一种外来宗教无疑是对自身信仰的神灵的某种否定,带有摧垮旧有统治体系的危险性,可是即使在崇佛和排佛两大派系尖锐对立的斗争中,佛教依然在日本统治集团的上层站稳了脚跟,迅速深入到日本社会当中。
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如下的几点原因:首先,佛教的力量。
有古书记载:“是法于诸法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周公孔子尚不能知。
此法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辩无上菩提,譬如人怀随意宝,逐所须用尽依情”。
所以信奉无边法力的佛教的好处几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更是对这样的一种神力表现出顶礼膜拜的极致态度。
另外日本同大陆间巨大的文化差距和佛教本身带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作为先进文明载体的物质外延,对于蒙昧初开的古代日本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量。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室和贵族中信仰佛教者渐渐增多。
其次,崇佛势力的强大。
皇室中崇佛的苏我马子以绝对的武力优势诛杀了排佛势力,使得佛教迅速传播开来。
圣德太子摄行政事之时,更是“笃敬三宝”,身体力行地推广佛教。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10120170146马红福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两国文化的交流的长河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国文化输向日本,日本经历了全盘吸收到消化改造中国文化,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变化,因此在这个时期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近代至今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则两国文化交流的趋向更多的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且这段期间的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日长达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我们经历了中日文化史上的几次高峰,同时也经历了两国之间的残酷战争,在近代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发起了长达15年的侵略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又是极大的摧残,但是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及战争的是代里,中日两国人民富人文化交流和日本进步人士的反抗运动仍然始终不断。
从总体上分析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其次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文化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概念来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民俗等多个方面。
按广义文化概念来讲这些统属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在近代之前中日两国交流的主要是文学、宗教、史学、医学、书法额建筑等方面较多一点,而在及近代至今则则涉及的更广一些,如科学、教育及哲学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中日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近代、现代三大时代,其中每个时代都包含有若干个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代或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从三世纪开始中国的先进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指引日本文化的兴起,推进了日本历史文化的进程。
中日交流论文
开天辟地,近二十多年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序号:73 班级:食品1404 学号:1410080416 姓名:高恬宇在中日文化交流这门课上,三位老师向我们讲解了由秦汉至隋唐再到明清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让我了解了曾经对我而言陌生而又向往的的中日古代文化的交流长河。
老师们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不得不叹服,并且受益匪浅。
这篇论文我便不打算再班门弄斧,而是将我所颇感兴趣的近二十多年来日本艺能界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交流做一个大致的陈述。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日本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刻,然而在近二十多年以来,日本艺能界的潮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娱乐生活。
我是标准的90后,不得不说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艺能界对于我而言并是陌生的。
对于那个时候的日本艺能界我只能从长辈们那里和互联网中得到大致的概念。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历史原因,对于日本,中国民众一直都持极度尖锐的敌视态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则引进了一大批日漫,日剧,日影等等,使得中国国民渐渐接触到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发达的日本潮流。
曾经当我向我的长辈们提起“高仓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的时候,不单单是我的父母辈们,连我的爷爷也能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向前走,不要往两边看”、“晴空霹雳”这样的经典台词。
日本潮流在上个世纪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从来都没有看过[追捕]、[血疑]、[排球女将],也不明白这种年代共鸣感从何而来。
我妈妈曾玩笑地跟我说:“高仓健是她的理想型乃至全亚洲女性的理想型。
”这部1976年于日本上映的悬疑电影,见证了高仓健的鼎盛时代,也让中国观众对这个性感刚毅、面容冷酷的男人充满好感。
而“小鹿纯子”的知名度则要远远大于“荒木由美子”,也正是因为排球女将太深入人心,我妈妈在我小时候总念叨着,小鹿纯子特可爱,要给我梳和她一样的辫子,尽管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谁(笑)。
据说当年在年轻人之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即使不怎么了解日剧也一定看过[东京爱情故事],即使没有看过[东京爱情故事]也会知道织田裕二和铃木保奈美。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
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
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
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
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
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
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
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
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
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感情之功能。
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
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
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
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
浅析明治维新序号:64 班级:混合1202 学号:1200000215 姓名:程茜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张,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样地扔掉了曾经虔诚地学习、模仿过的大陆文化。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
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这是李兆忠在《暧昧的日本人》中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
新政府取代幕府之后,一方面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另一方面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积极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向西方国家学习,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走富国强兵之路。
早在讨幕过程中,新政府就着手制订各项政治纲领和方针政策,为进行改革做好准备。
在政治上,明治政府提倡破旧立新,组织御亲兵,实施“废藩置县”制。
1869~1872年间,明治政府连续颁布法令,废封建身份制度,士民平等,并取消了武士特权,推行“四民平等”。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还派遣使节团学习资本主义制度。
1871年日本使节赴欧美进行了为期1年10个月的考察。
在经济上,明治政府着手实施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到1879年逐渐完成的地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从地税改革中获取的庞大资金,为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必要的财政基础。
明治维新初期,政府对官宦工厂投入大量资金,输入先进设备,在铁路、矿山、造船、机械、水泥、玻璃、纺织、制丝等产业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工厂。
同时,鼓励民间资本仿效政府投资近代工业、兴办工厂。
在思想文化上,明治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本国人才,发展自主教育。
在国家派出的留学生队伍中,还出现了皇族、僧人以及高级官员的身影。
同时,明治政府还引进、招聘外国专家来日任教。
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也传入了日本。
1871年7月,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
第二年,仿效法国制定了同意的学制。
千年来中日文化论文
千年来中日文化论文一、历史文化视域下两国文化(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历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见证,谈及历史发展人们将会想到日期以及相关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今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的签订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众多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渗透出了一种文化的特性,另外,两国交往通过文化相互渗透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历史视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
人类历史发展不能忘却历史,在历史长河发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
实际上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
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国人自求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下形成的、实践下形成的发展观念。
中国的独特的发展观念则来源于中国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东邻海洋,四处环山,西北边陲临近沙漠,这种环境也是养成了中华民族发展下的坚韧性格。
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不论良好的影响方面还是坏的影响方面,这些促使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从地理上进行划分为岛国,因此历史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鼓励性。
古代中国历代朝代变迁,日本也曾见证了的中国各朝代的繁华,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现出不安等现状,时刻担心自身与他国之间的差异。
在日本发展上,“明治维新”事件影响深远,削番置县集中重要的权利,并以引进西方发展技术,这一历史事件则直接推动了日本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中,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发展之中。
探究日本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并颇具东方韵味,最早曾被称之为“茶汤”是一种以茶为饮品的待客方式。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
3000字日本文化论文篇一:日本文化论文我眼中的日本论日本文化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
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
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
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
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
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
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
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
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
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
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
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
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
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
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唐代开始,中国茶文化开始向日本传播,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作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文1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摘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
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
“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
”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
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视角.doc
从中华文化论文化自信———以中日文化交流史为视角中华文化的形成、积淀和传承,离不开它与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有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有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
在探究日本文化各时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需要回首过去和展望未来,不断提高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汉字文化;茶文化习总书记在北大的座谈会上曾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
在全球化发展下的今天,经济实力固然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立足于世界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文化自信于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对我国意义重大,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中日文化交流史,许多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仍然适用于日本社会。
所以,为赢得我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真正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强国,就要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理念,在合作中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分析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文化。
一、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文化(一)和制汉字词的灵魂—汉字文化汉字历史悠久,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汉字。
而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无文字,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全部用汉语书写,呈现出日语早期变体汉文的一些特征。
和制汉字是日本文字“国字”的一种。
广义定义的“国字”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
①奈良时期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吉备真备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
平安时期,日本的遣唐僧人空海在唐朝学习期间,不仅钻研佛经还致力于研究王羲之、颜真卿等各种中国书法流派。
回国后,他依照汉字草书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
诗歌集《万叶集》使用了这种书写方法。
因此也被称为“万叶假名”,后来简化为汉字楷书或草书的偏旁。
例如,汉字“阿”简化为片假名“ア”、汉字“安”简化为平假名“あ”,汉字“伊”简化为片假名“イ”、汉字“以”简化为平假名“い”等。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期末论文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期末论文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专题报告论文专题日越关系与中越关系I 日越关系越日关系并不差二战期间,日本入侵越南,疯狂掠夺越南资源,逼迫越南农民拔掉稻苗转而耕种经济作物,并将之运回日本。
日军还推行“义务售粮”制度,以极低的价格强行收购粮食,导致1943~1944年有大约200万越南人死于大饥荒。
对于两国的这段历史,尽管有人表示需要牢记,如越南驻华大使阮文诗曾说:“越南不会忘记二战前后越南与日本那段不愉快的历史。
”然而,笔者从对越南的考察中了解到,大多数越南人对日本有很强的亲近感。
对于是否应该要求日本为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带来的深重灾难进行道歉,有越南学者表示:日本首相已经在一些正式场合对此进行了口头道歉,因此不需要再过度追究。
他们认为,在越南历史上,除了日本以外,越南还与法国、美国、中国等国家都发生过战争,越南并没有要求这些国家道歉,因此也不特别地要求日本道歉。
而对于日本政府否认其侵略历史的行为,越南政府也很少做出反应。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追随美国支持南越政权。
1973年9月21日,日本才正式同越南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至1991年两国关系处于停滞状态。
1992年11月,日本宣布恢复向越南提供官方发展援助(ODA),成为恢复对越援助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此后,两国关系全面、持续、快速发展。
越日“广泛战略伙伴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越日关系不断发展。
一是政治上两国高层互访日趋频繁。
2006年10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日本,将两国关系提升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高层接触更加频繁。
2009年5月,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访问日本时,两国宣布建立“致力于亚洲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10月底越南总理阮晋勇再度访问日本,签署了《关于为了在亚洲和平与繁荣战略合作框架下开展行动的联合声明》等文件,日本重申支持越南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立场,越南则表示继续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国际关系】中日关系论文
【国际关系】中日关系论文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日关系,他也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事情,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第一篇: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时间:18:00——21:00整场晚会的质量是蛮高的,效果也很不错。
1.首先是时间的安排上,晚会开始时间提前在晚6点,正式开场时间也没有拖延现象2.场地布置上,虽然舞台并没有饰品,但是大厅外过道上有宣传海报的展示,大厅后方摆放了体现日本文化的一些物品3.观众人数上,上座率还是蛮高的,大一学生占绝大多数,受下学期时间不利因素的影响小4.节目内容上,歌曲、街舞、戏曲、动漫配音、乐器演奏(日本民族乐器、二胡)、游戏互动、和服介绍、cosplay表演、社员合唱。
其中受邀到场的社团有:阿里郎社、京剧协会、动漫协会、音乐协会、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嘻哈文化交流协会,兄弟社团的表演是一大亮点5.与观众互动环节主要要两部分。
一是通过两个小游戏互动,一是和服介绍环节游戏一:关于日本文化的判断正误,上台人数为15人游戏二:日本娱乐游戏节目“剪刀石头布”,上台人数为10人和服介绍:由一位日语外教上台讲解,并帮助穿戴,一位日本留学生台上辅助礼仪风俗交流会与中日文化交流会对比分析相似点:1.时间跨度上都控制在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间2.节目上都涵盖了歌舞、乐器演奏、文化介绍3.充分突出活动文化,即从民族服装、民族美食、民族歌曲入手,向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特色4.与兄弟社团联系密切,他们在晚会中的表演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很好的加强了社团间的联系不同处:1.主持人方面,阿里郎社安排了两男一女搭配,日语学社安排了两男两女搭配。
虽然两家社团都以双语主持为线,但日语学社主持在日语讲解上的比例占绝大部分,而阿里郎社的韩语讲解部分很少。
不过阿里郎社在主持人形象和质量上好于日语学社2.礼仪风俗交流会上受邀表演的社团有: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此两家为文化艺术类社团)、跆拳道协会(体育运动类社团)三家,受邀到场参加活动的社团有日语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稻作东传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的稻作农业最早发现在九州地区,1917年中山平次郎教授就在福冈县八女郡发现弥生时期的稻米;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还是只知道弥生文化有稻米。
弥生时代是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产生质变的決定性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稻作文化的传入。
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批稻作民来自朝鮮半岛。
从航海条件、社会动因、地理意识、人种特性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点加以探讨,证明了这批稻作是从中国吴越地区,经由朝鲜半岛移民至日本。
70年代以后,福冈县的板付、石岐曲田遗址,佐贺县的菜畑、有田遗址开始发现了属于绳纹文化后期或晚期的稻作遗存,在板付和菜畑二点甚至还发现了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迹,水田中还有大量木制的农具和各种石刀。
据佐贺唐津市菜畑遗址出土稻米的碳十四年代,稻作最迟出现在日本的时间可能是公元前1280年,即绳纹文化的后期或晚期。
绳纹时代晚于“无(先)土器时代”,即日本的旧石器时代,而早于“弥生时代”,属史前社会,年代上限距今约1~1.2万年;下限各地不同,大体公元前3世纪前后。
最近,由于水稻植硅石鉴定方法的运用,日本稻作的起始时间有了新的动态。
1994年,在称为“中国地方”的冈山县真庭郡南沟手绳纹文化中期的遗址陶片中找到了稻叶的植硅石,据称其年代要比上述地点早出约1500年。
不过,这种说法还有待更多的资料来证实。
从目前已有的线索来看,日本稻作的发展有一个由南向北不断推移的过程。
早期即绳纹文化晚期的稻作地点大部集中在九州地区、近畿地区、“中国地方”等;到弥生文化的前期已有了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重要的地点有福冈县的板付遗址、静冈县的登吕遗址、兵库县的田能遗址、宫城县的枬形贝冢遗址等。
弥生时代最北端的稻作遗址是1981年在青森县南津轻郡田舍馆村发现的,还有水田遗迹,绝对年代距今1800年,属当地弥生文化的中期。
比青森更北的北海道地区,稻作就更晚得多了,充其量距今只有300年历史。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浅谈摘要:自19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开始了痛苦的近代化。
从这时起,无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科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几乎在同一时期,同样是处于封建统治的日本,也遭到欧洲列强的侵略,也同样面临名族生存危机。
在这一时期,两国都经历了变革,然而,结局却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沉沦,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而侵略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
中日不同的结局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文化的不同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两国走上不同的道路,也开始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
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直至今日。
关键词: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差异一:中日文化的渊源日本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
在历史上,日本一直都在学习当时文明强大的中国,早在汉代,北九州的倭奴国九层遣使来中国。
【1】而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高峰毫无疑问是在唐朝。
日本大量遣使来华,留学生也有不少。
日本从中国学习汉字,并带回日本,加以改造,形成日本自己的文字,并沿用至今。
日本当时的首都奈良,城市布局是仿照唐长安城布局。
而日本最为自豪的名族服饰,和服,即为仿照当时唐朝的服饰。
同一时期,中国的儒家思想也传到了日本,中日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
日本人强调和,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说法更是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已进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相近的文化和思想,而近代的中国则相对封闭和保守,所以这一时期,是中国从日本学习的时期。
语言学论文:探析中日文化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语言学论文:探析中日文化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摘要:中国与日本同处东亚,自古以来也多有交流。
但中日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日的交流互动也愈加频繁,怎样进行中日跨文化交际也变得更加重要。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试通过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入手,分析中日在跨文化交际下的不同文化。
关键词:中日文化; 跨文化交际; 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需要明晰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有什么。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非语言交际也在交际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
因此,本文将通过这两个部分去寻找中日交际中的异同点。
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写照。
通过研究语言的异同,也就能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这一部分将通过“寒暄问候语”、“道谢和道歉”、“尊敬语”和“称谓语”四个方面对中日语言交际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一)寒暄问候语1. 寒暄语寒暄语也可以称为“客套话”,在日语中叫做“挨拶(あいさつ)”,也就是人们在见面时在对话开始时使用的有一定“套路”日常用语。
虽然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寒暄语,但有所不同。
在汉语的寒暄语中,我们经常会询问对方“吃饭了吗”、“你是要去哪儿”一类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但在日语中,汉语这样的表达会有探寻他人隐私的问题,在交际中一般避免这样的问题。
日语中最常用的寒暄语话题是“天气”,因为天气并不涉及个人隐私,是一种“无关紧要”,不会让别人感到困惑的话题,常常说“今日の天気がいいですね”、”今日、すごく寒いでしょう”一类的句子来引入对话,听话人不需要认真探讨天气的问题,只需点头附和即可。
2. 问候语在中日的日常交往中,简短的问候语也是必备的,中日的问候语也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首先,相同之处在于汉语与日语中都有普通的问好和道别语。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汉语的“再见”可以在比较正式的对话中使用,但日语的“さようなら”很少使用,因为其包含“很久都不见”“再也不见”的含义,可以用其他的比如“では”、“まだ今度会いましょう”等较为正式的说法来代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交流史—对遣唐使的见解
杭州商学院金融11乙陈建宇98号
起初,我对日本的理解基本仅停留在樱花,动漫之类等众所周知的层面。
通过通识课,我对日本的历史,人文和它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的认识,也大致有了一个稍为清晰的轮廓。
老师对遣唐使绘声绘色的描述,也令我对其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故选此为话题作小小见解。
说及遣唐使,还得从遣隋使开始说。
就拿我们课上常被提及的遣隋使小野妹子来说吧,607年,他携带国书《日出处天子之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来隋学佛访问学文化,后又携《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国书再度访隋。
隋炀帝对此态度是:“蛮夷有书无礼者,勿复以闻。
”尽管倭国人如此无礼,隋帝还是派遣了裴世清回访,以缓和中日紧张关系。
我对此的看法是,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有了较强的民族意识,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极力追求国家兴盛,即便面对一统中原的大隋也是企图追求平等的地位,而非附庸国。
民族意识和民族荣辱感在这个时代体现得比较强烈,天子本只有一个,竟公然宣称日出处、日没处天子,这是对中方一向“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周边四海,皆为蛮夷”的价值观的挑战。
但尽管当时的日本有了这样的民族意识,本身的国力和文化水平却仍远不及中国,所以才有了之后的遣唐使。
在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向中国派遣了十几次的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其中数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
最为有名,亦有不少僧侣闻名于唐。
这些遣唐使多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被日本政府选拔出派遣唐国,一去往往都是十几年,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苦读律法,体验风俗人情,钻研佛学经书的时间需要,而且是由于遣唐使团往返间隔一年或数年之久。
学成归国,天皇往往嘉以高位,录以重用,使其发挥所学。
就课上我一一听闻,觉得阿倍仲麻吕最令人折服。
其汉名为晁衡,与李白、王维等诗人有密切联系。
当他回国时误传遇难,李白听闻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其交情可见一斑。
他也有诗作传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望乡诗》: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些遣唐使在汲取唐国的精髓时,也带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及日本的文化,两者交流,各取所需。
以我愚见,日本频频访唐不仅仅出于对唐文化极度向往,极度渴望汲取,更是出于提高自己的国力和在东南亚的地位,企图借唐之力控制朝鲜半岛,为己所控。
若前遣隋使“荒谬”的东西天子国书是揭示了日本追求与唐平等,那么后遣唐使留唐学习,回国效力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国际地位和自身国力。
遣唐使也许并没有如此强烈的意识,但作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应是有此番深思熟虑的。
以上便是我通识课所知所学。
中日文化交流史博大精深,我作为一个初学者,也仅能涉猎点皮毛,通晓点概况,自我揣摩,自娱自乐。
如果还有机会,我定会更详细地了解和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