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导学案……详解(刘)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4.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6.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7.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于家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9.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0.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1.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3.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4.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15.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鉴赏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知识链接】借助网络了解孟子,孟子的基本思想,本文写作背景。

【问题探究】活动一:疏通文字障碍(一)解释加点字词1.保民..()..()而王 2.将以衅钟3.吾不忍其觳觫..() 4.若无罪而就.()死地5.以羊易.()之6.百姓皆以王为爱.()也7.齐国虽褊小..() 8.彼恶.()知之9.王若隐.()其无罪 10.则牛羊何择.()焉?11.是乃仁术..()焉..也()12.于我心有戚戚13.有复.()于王者曰 14.吾力足以举百钧.()1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16.而不见舆薪..()17.则王许.()之乎?” 18.百姓之不见.()保1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20.何以异.()21.挟太山以超.()北海 22.为长者折枝..()23.老.()吾老.() 24.幼.()吾幼.()25.刑.()于寡妻..()26.以御.()于家邦27.权.(),然后知轻重 28.度.(),然后知长短29.王请度.()之 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 32构怨..()于诸侯33.便嬖..() 34.莅.()中国35.缘.()木而求鱼 36.殆.()有甚焉37.方.()千里者九 38.齐集.()有其一39.发政施仁....() 4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41.吾惛.() 42.我虽不敏.()43.恒产..() 44.惟士.()为能45.放辟.()邪侈.()46.然后从而刑.()之47.是罔.()民也 48.明君制.()民之产49.仰足以事.()父母 50.俯足以畜.()妻子51.乐岁..()免于死亡..()终身饱 52.凶年53.故民之从之也轻.() 54.此惟救死而恐不赡.()55.奚暇治.()礼义哉 56.树.()之以桑57.五十者可以衣帛..() 58.鸡豚.()狗彘.()之畜59.勿夺.()其时 60.谨庠序..()之教61.申.()之以孝悌.()62.不负戴.()于道路矣(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

齐桓,即齐桓公,名,春秋时期。

晋文,即晋文公,名,春秋时期。

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③【无以,则王乎】。

无以,。

以,。

王,。

④【保民】。

⑤【胡龁】。

⑥【何之】?之,。

⑦【衅钟】。

⑧【舍之】。

舍,。

⑨【觳觫】。

⑩【就】。

【以羊易之】。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⑪【诸】。

⑫【爱】。

⑬【诚有百姓者】。

⑭【褊小】。

⑮【异】。

⑯【彼恶知之】?恶,。

⑰【隐】。

⑱【牛羊何择焉】?择,。

⑲【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

⑳【是】。

㉑【仁术】。

㉒【远庖厨】。

庖。

㉓【说】。

㉔【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

㉕【夫子之谓也】。

夫子,。

㉖【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

㉗【戚戚】。

㉘【复】。

㉙【钧】。

㉚【明】。

㉛【秋毫之末】。

㉜【舆薪】。

㉝【王许之乎】?许,。

之,。

㉞【独何与】?独,。

㉟【不见保】。

见,。

㊱【形】。

㊲s【何以异】?何以,。

㊳【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

太山,。

北海,。

㊴【语(yù)】。

㊵【为长者折枝】。

枝,。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均喻指常人不难办到的事情。

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

幼,。

㊷【天下可运于掌】。

㊸【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

刑,。

寡妻,。

御,。

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㊺【权】。

㊻【度】。

㊼【抑】。

㊽【危士臣】。

㊾【构怨】。

㊿【快于心】。

①【求吾所大欲】。

②【肥甘】。

③【轻暖】。

④【采色】。

采,。

⑤【声音】。

⑥【便嬖】。

⑦【辟】。

⑧【朝秦楚】。

⑨【莅中国】。

莅,。

中国,⑩【若】。

⑪【缘木而求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⑫【殆】。

⑭【方千里者九】。

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

《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译注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译注知识点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王说,曰
是以:因此。远:避开。说:通“悦”
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云:说。予:我。忖度:揣测
《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止。则:那么。王:wàng,动词,王天下,用王道统一天下。乎:语气词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何如:怎么样。则:才,就。王:wàng,动词,王天下,用王道统一天下。保:保全。之:代保民而王者
是折枝之类也
是:属于。之:这
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第一个敬重第二、三个老人。人:他人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第一个爱护第二、三个孩子。
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
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我虽然不聪慧,请(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试一试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恒:持久。惟:只有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至于。
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学案29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闻”“舍”“辟”“制”。 2.翻译重通假字 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王说,曰:…… “_说___”同“_悦___”,_高__兴___ ②为长者折枝 “_枝___”同“_肢___”,_肢__体__ ③刑于寡妻 “_刑___”同“_型___”,_典__范__、__榜__样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做__榜__样__
3.多义实词 请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意思。 (1)闻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听__说__,__得__知___ 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_使__上__闻__、__报__告___ 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知__道__,__懂__得___ 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屈原列传》):_学__识___ ⑤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名声,声誉
④盖亦反其本矣 a.“_盖___”同“__盍__”,_何__不___ b.“_反___”同“_返___”,_回__到___ 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__涂__”同“_途___”,_道__路___ 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_罔___”同“_网___”,_这__里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张__网__捕__捉__,__比__喻__陷__害___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颁___”同“__斑__”,_斑__白__、__花__白___
活 动 二 重点巩固
1.语句翻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 见保,为不用恩焉。 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举__不__起__一__根__羽__毛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力__气__;__看__不__见__整__ 车__的__柴___火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用__目__力__;__老__百__姓__没__有__受__到__爱__护__,__是__因__为__他__不__肯__布__ 施__恩__德__。__(_得__分__点__:__“__然__则__”__,_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_一__羽__之__不__举__”__“__舆__薪__ 之__不__见___”__,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_“__百__姓__之__不__见__保__”__,__被__动__句__;__“__为__”__,__因__为__;__ “__明__”__,__视__力__、__目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本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及答案

1 ②齐桓晋文之事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内容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

课堂研修学习任务一:诵读,重感悟。

任务二:精读,重赏析。

任务三:研读,重探究。

任务四:扩读,重思维。

课后延伸学习素养训练与提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文学文化知识(1)《孟子》《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

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课件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文言知识与重点句子翻译课件
古义指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 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指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 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之”可以表示代词,如“齐桓晋文 之事”,也可以表示助词,如“寡人 之于国也”。
“若”可以表示好像,如“若不胜衣 ”,也可以表示你,如“若为佣耕” 。
“国”可以表示国家,如“寡人之国 ”,也可以表示国都,如“迁于乔木 ”。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 文言知识与重点句 子翻译课件
目录
• 重点文言知识 • 重点句子翻译 • 重点篇章理解 • 重点问题探究
01
重点文言知识
通假字
01
02
03
04
“没”通“殁”:表示 死亡。
“说”通“悦”:表示 高兴、满意。
“莫”通“暮”:表示 夜晚。
“辩”通“辨”:表示 辨别、区分。
词类活用
01
推动经济发展
称霸过程中,两国都加强了国内改革 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提升国家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提高了各自 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治国理念、军事策略、外交手 腕等对后世的国家治理和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THANK YOU
感谢观看
提高军事力量
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士兵素质和装备水平, 增强军事实力。
重振国内政治,发展经济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朝纲,推行改革,促进 经济发展。
运用外交策略,取得支持
与其他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争取国际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逐步扩大影响。
齐桓晋文称霸的意义
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称霸,有助于稳定 地区局势,减少战争和冲突。
02
总结词:赏析语言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6.《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重点句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重点句子翻译班级:姓名: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重点句子翻译。

后附有答案。

目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庖丁解牛/《庄子》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重点句子翻译: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非曰能之,愿学焉。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8、夫子何哂由也?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参考答案】重点句子翻译: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翻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翻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翻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4、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5、非曰能之,愿学焉。

翻译: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翻译:(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8、夫子何哂由也?翻译:你为什么笑子路呢?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翻译: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重点句子翻译: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
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翻译的方法:留,删,补,增,换,调。

翻译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方框内的重点字词。

1.
3.王曰:”对曰:“何可废也,

4.
5.王笑曰:”
6.“《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0.

12.
13.
14.
15.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重点句子翻译【参考答案】
1.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道:称道:称道。

是以:因此。

未之闻:没有听说过这事。

宾语前置句式。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作止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2.通过安民实行王道,没有谁可以抵御他。

(保民: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宾语前置句式,没有人能抵御他。

御:抵御,阻挡。

)3.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替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若:如此。

就:接近,走向。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换。

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4.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异:对……感到奇怪。

于:对。

爱:吝啬。

易:替换。

恶(wū):怎么,哪里。

若:如果。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分别。


5.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是:这。

宜:应当。

乎:在这里表示感叹。

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
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说:同"悦",高兴。

忖度(duó):揣测。

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也:……说的就是……。

乃:这样。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7.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然则:这样看来。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明:视力。

见:表被动。

王:行王道。


8.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敬爱;后两个"老"作名词,老人。

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用,做榜样。

寡妻:正妻。

御:治理。


9.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抑:难道,表反问。

危:使……受到危害。

构怨:结怨。


10.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辟:开辟。

朝:使……朝见(或称臣)。

莅:统治。

中国:指中原地区。

而:表并列。

抚:安抚,使……归顺。

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以:凭借。

若:如此。

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11.(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于:在。

涂:同"途",道路。

疾:憎恨。

赴诉:奔走求告。

其:如果。

是:这样。


12.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坚定的心态,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

至于老
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坚定的心态。

如果没有坚定的心态,(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士: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的“民”指普通老百姓。

则:那么。

因:因而。

放辟邪侈: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放:放纵。

辟:不正,侈:过度。

罔民:陷害百姓。

罔,同"网",张望捕捉,比喻陷害为:做。


13.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制:规定。

事:赡养,侍奉。

畜:养活。

妻子;妻子儿女。

乐岁:丰年。

凶年:荒年。

驱:督促,驱使。

之:往,到。

善,做好事。

轻:容易。


14.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惟:只是。

赡:足。

奚:哪里。

治:讲求。

盍:何不。

本:根本。


15.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申:申诫,告诫。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颁,同"斑"。

戴:顶东西。

衣:穿,名词作动词。

王:称王。

未之有:宾语前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