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追问艺术探析

“追问”,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回答了教师第一次提问中的预设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度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教师不失时机的追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促进探究活动,是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的重要手段。进行及时有效的追问,会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追问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那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时时去思考、去抓住一瞬即逝的契机。

一、理解有误,适时追问

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他们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时,难免会出现误解、偏差的情况。这时教师若直言否定,难免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挫败感。对此,教师可以将否认藏在巧妙地追问之中,让追问引导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我在执教《牛郎织女》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谁?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喜欢牛郎,有的说喜欢织女或老牛,这都是我意料之中的回答。偏偏有学生说喜欢王母娘娘,而且理由相当充足:说是她让仙女们织出彩霞,才有了美丽的天空;说她严格执法,织女触犯天条,就应该受到惩罚。这个“节外生枝”确实“将”了我一“军”。我很赞赏他们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独特体验,但学生的这种理解显然是对课文的误解,它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差。

我略加思索后,再次提问:你们认为王母娘娘的“真善美”与牛郎织女的“真善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再次研读文章,师生交流讨论后,他们明白了织女织彩霞是王母娘娘狠心逼迫的结果;王母娘娘惩罚织女,这是对人神间美丽爱情的摧残;王母娘娘最后所谓的“仁慈”是牛郎织女努力抗争的结果,王母娘娘始终是一个备受批判的角色。试想如果我一味尊重、迎合他们的“多元解读,独特体验”,势必会误导他们,他们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或者我生硬地予以否定,那将会打击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他们的内心会永远结着“疙瘩”。所以这样的课堂追问,帮助学生有效地化解解读文本的障碍,澄清认知上的迷惘。同时,凸现文本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感悟文本,引导追问

在理解文本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或许还不能看到更多隐藏于文字下的深意。如果缺乏适时地引导,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仅仅浮于文字的表面,难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从多维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文本的解读就不能深刻、到位。在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我让学生们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找出能体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苦头的句子。这个问题很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立刻找出。可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从文字的背后去感悟为李时珍不畏艰难险,永于吃苦的精神,那就不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就能体会得到的。又一个问题紧接而上:在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了吃尽了李时珍苦头?于是,学生说出

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好几个月了”、“破败”、“”、“断垣残壁”等词。从中,学生们就深深感受到了李时珍吃尽力千辛万苦。但他吃的苦并不仅仅是这么多啊,新的问题悄然而至:同学们,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就吃了这么多苦吗?这一问,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于是,我又问: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们的回答想象力丰富,有的说李时珍在翻高山时,脚上都是血泡;有的说他在大森林中被老虎追咬……总之是困难重重。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悟再造着文本,充分进入到情境之中,体验到其中的艰险,可李时珍却仍然坚持着,不放弃。我把学生们的这些回答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孩子们,李时珍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李时珍却不怕,他只是一心只想编好《本草纲目》为民造福。现在你想对李时珍说点什么吗?”由此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会李时珍的不畏艰险,一心为民。这样的层层追问,看似简单,实则使学生思考的层次又更进了一步,更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三、感情升华,激发追问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实现一定的情感目标,而这情感目标偏偏又是最不易实现的。教师如能抓住一两个关键的词或者句子,设计有效的追问,那么,情感的升华必将水到渠成。

《母亲的恩情》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演绎而成的一个故事,诗文交融,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那浓浓的母爱。提到母爱,学生们或许并不陌生。所以,在课堂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先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虽然对他们来说,能感悟到

的还是很淡很淡,比如只是给他们买好吃的,买漂亮衣服等等,但至少,这也初步使他们感悟到母亲对子女的关心与爱护。然后,阅读文本,想一想:哪些句子能体现孟郊的母亲的恩情?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让学生朗读体会,如:“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母亲的慈爱,不就像着太阳的光辉吗?”……在层层地提问中,学生逐步地体会到文中母爱的伟大以及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亲的恩情的深厚感情。最后,我根据课堂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结合孟郊不忘母亲的恩情这一点,说说你最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由文本到生活,学生不再仅仅为了孟郊、为了孟郊母亲的恩情而感动,而是真正地去感悟生活,感悟自己刚刚开始的人生,从而感谢父母,感恩他人。

由此可见,有效的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让课堂活起来,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行之有效。正所谓,问得多不如问得巧。追问是一门科学,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它有待于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我期待,在我的课堂中,追问的艺术能描绘出美好的蓝图,追问的艺术能追出语文课堂独特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